浅析小说的戏剧改编

2024-01-31 15:11胡红一谢启凡
参花(上) 2024年1期
关键词:戏剧化意蕴原著

胡红一 谢启凡

一、引言

自有戏剧以来,小说、神话、长诗等,一直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作为文学作品,它们一般都具有故事框架丰满、时空转换自由、细节刻画充分、人物关系集中、场面描写细致、艺术形象鲜明的特点。现如今,小说改编成为戏剧已经屡见不鲜。一些具有明显叙事逻辑的小说已经越来越成为戏剧艺术题材的来源,经过二度创作,被改编成剧本,进而搬上舞台。但小说乃至戏剧剧本,与舞台上的戏剧是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将文字所营造的空间与人物形象清晰地呈现在戏剧舞台上。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便是改编,戏剧的二度创作也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可以加入导演的内心思想。

作为艺术再创作的有效手段之一,通常而言,戏剧改编能对原作品的审美以及思想意蕴起到革新的作用。戏剧改编的一种方法是对原有的故事核心进行再度提炼, 另一种方法则是保留故事的本来内容,但是运用新的形式来重新编排呈现。在大量被改编成戏剧的原体裁中,小说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但有其共通之处,在小说改编成戏剧的过程中,要解决从由文字构建的形象过渡到舞台形象的过程,把握小说整体氛围,从而运用戏剧的手法再现。

二、小说与戏剧概述

(一)小说

“小说”一词出自《庄子·外物》,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常包含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完整的故事,并通过描写情节与人物的周边环境来反映社会面貌。对于小说而言,人物、情节、环境是三个重要的组成元素。按照惯例,情节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有的小说其情节划分更加复杂,还包括序幕和尾声。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如今我們常说的小说实际上包含两部分:通俗文学及严肃文学,而后者,按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到的,实际上延续了以《堂吉诃德》为开端的源自西方小说的传统:关注人存在的本质。

(二)戏剧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需要演员来演绎某个角色,并在舞台上当众为观众表演。通常情况下戏剧有四要素,包括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戏剧的媒介与手段之丰富,足以在艺术手段的综合程度上占得一个高峰。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均可以运用于舞台表现上,成为构建戏剧艺术的一部分。戏剧有一部分是属于文学的,即其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有许多种,常见的有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皮影戏等。

三、小说在戏剧改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碰撞,跨文化传播即是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进行的文化交流,如何消融隔阂、理解彼此,变得十分重要,话剧在进入我国时,曾大量改编外国小说或外国戏剧,如《茶花女》等。事实证明,小说在进行戏剧化改编时,也要注意其文化背景。生搬硬套并不可取,反而会在这时阻碍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观众去了解原著的精髓与戏剧艺术的魅力。而这是技术上所无法弥补的。

1997 年, 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古代花木兰的传说改编为动画电影, 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迪士尼并没有照搬花木兰的文化背景,在翻拍时融入了许多美国的文化元素。这种基于文化元素的改编与重构,使它在美国本土得到了观众的青睐,获得了认可与成功。

(二)叙述视角

小说戏剧化改编中,视角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小说主要分为两种视角——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而戏剧则将所有的事物都安排在舞台上,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要将小说改编成戏剧,就要求戏剧改编者对原著所说的故事有着清晰的把握,对改编后作品的整体意蕴有着准确的构思,如此才能在有限的实体空间中将之呈现出来。总的来说,戏剧要考虑的最重要的视角就是观众的视角。一切都被观众看在眼里,尽管舞台场面是限定的,但依然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如独白、对话等,还有依靠道具与场面的表达。戏剧《简·爱》中,导演将简·爱的成长过程不同的场面以道具表达,如以婴儿啼哭声代表简·爱的婴儿时期,而之后里德夫人将作为“婴儿”的衣服抖落开来,给简·爱穿上,则是表明简·爱已经长大,进入童年时期。这样安排就巧妙地解决了时间流逝的问题。又比如,作品运用了戏剧的“约定俗成”,用人物走向地下这一行动表示他们的死亡,然后合上盖板,也象征着随着人的死亡,过去的事情都成为云烟。

四、小说的戏剧改编方法

近年来,由小说改编的话剧,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成就不俗。小说改编话剧的数量如今仍然不减,这足以说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方式。当然,小说改编戏剧也会遇到重重阻碍。究其特点,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被改编成戏剧,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是需要真实的动作或舞美呈现出来的。因此,那些适合影视改编的小说大多具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具备叙事的可能。相较于戏剧,小说往往不够集中、时间跨度过大。

这样的特点将一些逻辑不那么明显或是如《芬尼根的守灵夜》《尤利西斯》等意识流小说拒之门外。即便是对于那些有着完整叙事逻辑的小说而言,戏剧化改编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戏剧和小说的特点不同,如何在不破坏原著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情况下对小说文本进行还原甚至是凝集,要经历重重考验。

(一)对待原著:忠实或创新

一般而言,改编的电影在观众的评价中很难超出原本文学作品的高度,这种观点展示了一种普遍存在于观众之中的心态,那就是翻拍作品必须十分符合原著的味道,保留其核心的氛围与特质,或者说至少不能与之相悖。在小说戏剧化的过程中,这种问题仍然存在。在原作群体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改编的作品一定会有这样的声音:是否符合原作。

在一些文学作品被进行戏剧化创作后,网络上的点评者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没有看过原作的读者或观众,另一类则是看过原作的读者或观众。自然而然地,他们会站在原作的基础上对二次创作的作品进行点评,因此,“像和不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即戏剧是否能够符合原作。

在学界,对于小说改编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强调忠于原著的一派以及认为应该自由发挥的一派。前者认为改编首先需要忠于原来的作品, 而后者则认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甚至理解角度对原材料进行再创作,延展出新的意蕴。改编不应该局限在原本的材料之中,成为一种复制, 而应该体现自己对原作品新的理解。

如果对于二次创作作品的评价仅仅从“像”或者“不像”原著的角度出发,恐怕是对戏剧艺术的一种扼杀与不尊重。小说是文字语言的艺术,是一片极其依赖观众想象的天地;而戏剧则是舞台的艺术,所有的一切都以实物的形式呈现于观众面前。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剧改编就是将不确定的文字引发的联想转化为确定的、含有某种意味的舞台道具与人物行动。这其中必然会使原著意蕴出现丢失或增添的情况。况且,小说戏剧化实际上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这个转化的过程同样也是一次独立的创作过程,而之前的文本则是戏剧导演创作的材料。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导演的主观情思和想象进行改编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能呈现出比原著更加精彩的内容。同样是经典改编,有些作品成功地将“猫”变成了不一样的“虎”,成功给予了小说一次新的生命。基于鲁迅小说的话剧《狂人日记》,其中不仅仅包含了其原本的情节,而且综合了鲁迅先生其他许多作品,如《孔乙己》《阿Q 正传》《药》《风筝》等,取长补短,形成整体的意蕴。这一话剧将许多短篇小说合为一体,才编排出具有整体审美风格的戏剧。

这些经过改编的戏剧并没有完全忠于原著,从意蕴的角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全新的作品,但正是这种全新的解讀与构想,使它在意蕴上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更适合于舞台的呈现。

(二)形象的构建:从文字到舞台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写道:“艺术中最重要的始终是它的可直接了解性。”[2]这对于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来说,就是可视性,即将一切都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戏剧中,每一个场面都是固定的,每一个人物的台词与动作都是明确的,是确切存在于舞台之上、观众眼前的。相对于小说而言,这更加明确。读完小说之后,浮现在每位读者脑海中的画面都是不太相同的,这和每位读者的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甚至是当时的状态都息息相关。而如果要体现出小说中人物和画面的本义,就要找到其核心气质,并以场面的形式固定下来。

然而,将文字搬上舞台绝不意味着简化与删减,戏剧所能呈现的绝不只是简单的故事,戏剧是能够通过表演与舞台布置呈现出复杂而朦胧的意蕴的,只是这种转变是使用其他物质材料而非文字本身来构成,改编自萧红同名小说的戏剧《生死场》中有一段舞蹈:一个女人被从天花板上垂下的丝线缠满四肢,悬吊着做出各种动作,在她的身边,围绕着几位农村的男青年。除此之外,场景是暗的。

导演通过独特的设计与人物的动作表明并传递了“挣扎”的意蕴,结合戏剧的名称,共同勾起了人们内心的复杂情绪。戏剧《身毒丸》开场便是一片茫茫的黑暗,黑暗中走来戴面具的人们,他们推着小车,支起摊点。主角身穿白衣,在茫茫黑暗中呼喊,却没有人回应,这样的场景带给人的感受是直观而朦胧的,晦涩而强烈的,是具有丰富意味的。无论如何,这对戏剧导演有着很高的要求——从原著中感受,再转化成舞台构想。这需要创作者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以及舞台调度能力。

(三)结构的构建——展现冲突

对比小说与戏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两者的不同:小说存在着许多枝蔓。有的故事追随着叙述者的意识而流动,有的则以视角的反复切换来完成。与此同时,在小说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大量表现人物内心的片段,或者干脆运用了来自电影的“蒙太奇”,或者说意识流之类的手法。这在戏剧中是很难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进行小说戏剧化改编时,一般是找出故事中所具有的主线,而删去其他支线,以主线为主进行重构。通常情况下,整理出小说的主要叙事逻辑,形成一条主线,再根据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价值的支线,是形成戏剧叙事内容的合理方法。

戏剧是重在叙事的,或者说重在展现冲突。这也是“戏剧化”的含义。当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在舞台上直接呈现给观众,叙事重点的明晰就显得十分重要,或者说,需要强烈的情感来让所有观众明晰舞台上所发生的事情,这至少需要戏剧在表面上存在一个明显的冲突。

(四)道具的设置——把控细节

契诃夫曾说过,如果在第一幕存在着一把枪,那么在第三幕它一定要响。戏剧舞台的任何设置都应该有其用处。由此可以看到,戏剧舞台的形成是一个综合与调度的过程——将不同的元素整合在一起,这种整合不是随意搭配的,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将每一个部分都发挥出功用。这里所说的元素可以是一个道具、一句台词,在小说中,这样的元素是很多的,但是可以随意延展的,相对而言更加自由。在小说改编成戏剧的过程中,对这样的元素可以选择删去,也可以将重点集中在其中一些元素身上,但无论如何,每一个元素都需要发挥它的功用。

五、结语

小说已经成为许多优秀戏剧作品的土壤。事实上,艺术是共通的,有着共同的机制——对人感受与情绪的承载和唤醒。相同的是感受,不同的是其材料媒介。将小说改编成戏剧,并不光是以文学文本为主体,它不能完全等同于戏剧的灵魂与核心。小说戏剧化需要的是对原作品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的挖掘与升华,再加上导演自己的理解与再创,在原作品的基础上构成一个新的作品。从小说改编成戏剧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改编者应深入理解小说的意蕴与内涵,并结合自身灵感及艺术创新的优势,创作出成功的改编作品。

猜你喜欢
戏剧化意蕴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拔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