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地质学会创立看青年的作为

2024-01-31 07:04焦奇沈舒徐红燕
地质论评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学会丁文江会员

焦奇,沈舒,徐红燕

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100083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地质学会成立的过程,分析了学会成立背景中青年的作用,从制度的建立、奖项设置、组织建设、学术活动上等方面梳理了学会百年历程中对青年会员工作的重视,提出传承优良传统,坚定地质文化自信,丰富并开拓新的服务方式,凝聚广大地质青年,发挥青年会员在学会服务地质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地质学会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百年来,中国地质学会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同脉搏,见证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壮大,中国由衰而兴、由兴而强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习近平,2019)”。回顾中国地质学会(后简称“学会”)创立的过程,看地质青年所做的贡献,做好青年工作,既是对学会走过一百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最好的纪念,也是我们广大青年会员面向未来、再立新功的重要起点。

1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简要回顾

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地质科科长的章鸿钊就曾倡议成立地质学会。1913年地质调查所、地质研究所成立,至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近代地质学经近10年的发展,亟待成立一个学术组织,相互切磋学术,争取社会各界对地质工作的支持。1921年,留学美国的朱庭祜,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该校有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组织——地质学会,他认为学会对交流学术观点、提高科学水平有很大帮助,感到这种组织形式很好,于是,写信给丁文江,建议我国也成立类似的组织。丁文江采纳了他的建议(朱庭祜,2012)。1921年12月,赴野外做考古科学发掘工作归来的袁复礼和从甘肃调查地震回来的谢家荣,提议成立一个适应地质学发展的学术团体。这一动议得到了丁文江、翁文灏的赞同。翁文灏委托袁复礼和谢家荣起草《中国地质学会章程》,后经葛利普修改,交翁文灏定稿(夏湘蓉等,1982)。

1922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兵马司9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建的图书馆召开。对于参加会议人数,根据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会志》创刊号发表的《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历史》一文记载(Ting,1922),1月27日,26名创立会员在北京成立学会,当日有26人应邀参会。虽然人数一致,但没有明确说26名创立会员即参会人员。但后来大多资料为类似的表述“到会者共26人,是为创立会员”(计荣森,1942)。笔者认为现场到会者并不都是创立会员,有一些是学生的身份与会;学会成立时有26位创立会员,但并不是全部现场与会,没到会者应是会议组织者事先征求了意见。据有关个人回忆资料显示,如学会成立时,朱庭祜还在美国。丁文江去信告诉他,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了,参加学会的会员要交纳100元的会费,但由于朱庭祜当时没有钱,就写信给丁文江,由于还在学习没有钱交会费,写一篇论文供国内刊物发表,作为他的会费行不行。丁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朱写了一篇论文寄回国(朱庭祜,2012)。根据学会成立时在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前的合影,照片中为20人,有可能有人未参会或参会未拍照,或者因拍照时间在延续召开的会议后,有人未参会。至于这次会议确切的参会人数,还需进一步研究考证。此次成立会议由丁文江主持,会议出席人员一致赞同成立中国地质学会,并对中国地质学会章程(草案)逐条进行了讨论。主持人丁文江提议组成一个五人筹备委员会,他们是:主席章鸿钊,成员翁文灏、王烈、李四光、葛利普。五人筹备委员会负责推举职员候选人。

由于1月27日是农历除夕,28日是春节,因此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会议暂停,延至2月3日继续召开。1922年2月3日接着召开会员大会,筹备委员会向大会提出了候选人名单,大会选出了职员、通过了章程,宣布中国地质学会正式成立,学会刊物为《中国地质学会志》。

26名创立会员及首届评议会组成情况如表1。

表1 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一览表

创立会员中,安特生(瑞典)、葛利普(美)、麦美德(美)3人为外籍人士,中国会员23人:其中留学归国人员7人,中国自主培养的地质人员16人(地质研究所培养11人)。23人里35岁以下青年有20人,占87%。当时参会者有人因学生身份而只能成为会友。据1922年《会员录》显示,会友9人,其中7人是北大地质学系的学生,杨钟健、赵亚曾、张席禔、侯德封、田奇王隽、王恭睦、蔡堡,他们毕业后也都成为地质学会会员。

中国地质学会,以地质专业为学术的团体成立,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使地质事业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2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背景中青年的贡献

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的背后是广大地质青年的不懈努力。

2.1 广大爱国青年的科学救国理念

20世纪初的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状态。为救国图存、兴邦图治,科学救国的共识已成为国内知识阶层先进分子爱国主义与科学理想融合而成的共同理念。这种理念,成为广大青年献身科学、奋发自强的精神动力。

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章鸿钊留学日本时,就抱定“宜专攻实学以备他日之用”的宗旨,决然改学地质。期间,他曾加入东京地质学会并成为会员(东京地质学会,1908)。他归国后,在中国地学会改选中即担任干事部长(中国地学会,1912),深知一个学术团体的重要性;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丁文江留学英国、翁文灏留学比利时、李四光留学英国;王宠佑、袁复礼留学美国;毕业于地质研究所的谢家荣、叶良辅、朱庭祜等后来也曾留学海外,他们在学有所成之后,毅然归国投身于地质事业;王烈、孙云铸等投身于地质教育,李捷、谭锡畴等投身于地质调查,早期地质青年抱着科学报国的理念,学习地质科学知识,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思想时刻影响着广大青年。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表明了中国的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在新的历史阶段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们是这次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其中地质学系的高君宇即是核心成员之一,杨钟健、钱声骏、王绍文、何作霖、牟正非等青年学生积极参加(焦奇,2022)。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在科学救国思想的激励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于1920年成立,杨钟健、赵亚曾、张席禔、侯德封、田奇王隽、王恭睦等学生即为北大地质研究会的会员,科学社团的出现包括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正是科学救国思想的直接结果。

2.2 留学归国的地质青年极力推动

中国人在自主开展地质调查和培养地质人才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些得益于留学归国而来的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青年才俊的辛勤付出和勇敢尝试。丁文江入主地质科后,极力将章鸿钊在南京任地质科长时所拟的发展中国地质事业的规划逐步实施完成。改地质科为地质调查所,设地质研究所培养急需人才,就是丁文江在中国地质机构设置和培养地质调查适用人才方面的成功举措。丁文江于1913年起草的《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对此设计和举措作了充分的说明。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三人通力合作,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地质人才,从事业的擘画、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留学归国的三位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李四光、王宠佑、袁复礼、王烈等学有所成的青年归国,在地质事业初期的发展中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3 中国自主培养的一批地质青年人才初具规模

我国自办高等地质教育是从北京大学开始的。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于1909年举办分科大学,格致科设地质学门。地质学设正教员一人,共招收5名学生。由此成为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肇始。虽为肇始,但该学门因费用原因没有继续招生,在1913年两名学生毕业后停办。

1913年,农商部创办地质研究所。“地质研究所者,为培养调查地质人员而设者也”(章鸿钊,1916)。地质研究所作为特殊时期我国地质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先后有28名教员任教,除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外,其余教员均为兼职教员。该所在培养了22名学员(18人获卒业证书、3人获修业证书、1人未获证书)后,宣布停办(章鸿钊,1916)。

继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停办后,1917年,北京大学地质学门恢复招生,随后即每年招生。1917-1919级三年入学的学生人数共有75人(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百年历程编委会,2009)。1920年美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和回国的李四光受聘为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北大地质学系师资力量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地质教育伴随着中国地质科学的逐步发展而渐趋成熟,人才培养的局面业已打开。格局虽尚小,但地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机构已初步建立,并展现出日渐发展的可喜之势,为学会的成立奠定了人才基础。

2.4 地质青年身体力行推进地质事业开展

丁文江率先于1913年11月偕德国学者梭尔格(F.Solgar)、王锡宾二人完成了正太铁路沿线的地质矿产调查。此次调查是中国人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的开端。

农商部地质研究所非常注重学生的野外实习,强调理论结合实际,三年中,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全体或部分学生先后参加有30个地点的地质实习和4次测量实习(章鸿钊,1916)。结业时,将学生的实习报告汇编成册,即《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这也是中国人自主开展地质调查并撰写的区域地质专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地质资料。其中,地质研究所学生在老师的组织率领下在北京西山进行了大量地质调查和实习,并进行1∶5万地形地质图测绘。在此基础上,1918年冬起,由英文水平较高的叶良辅执笔,完成了英文本《北京西山地质志》(第二章由翁文灏撰写)(郑豪,2023)。又将英文本译为中文,中、英文本《北京西山地质志》在1920年作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专报甲种第一号出版。

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学员1916年毕业后,地质调查所获得了地质调查人员的充实。在青年地质工作者的奋力开拓下,该所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在野外考察、矿产调查等方面进行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翁文灏、谢家荣对甘肃大地震(1920)的实地调查;袁复礼、安特生对河南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察和发现(1921)等均为这一时期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开展以来的典范。地质工作的影响力在社会上逐渐扩大,地质学会的成立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前提条件日渐成熟,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水到渠成。学会的成立得益于中国地质调查和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开展,得益于广大地质青年的不懈奋斗,更为中国地质科学工作者、为中国近代地质学走上国际舞台搭建了桥梁,为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发展构筑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是中国地质学史上的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3 重视青年工作并发挥青年会员在学会中的作用

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地质科研事业的生力军,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更是推动地质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地质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广大新时代青年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铭记光荣传统,赓续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学会从成立至今非常重视青年的工作,注重吸收发展青年会员,百年中历次通过的章程或会章的规定都有深刻的反映。1922年首个学会章程第三条乙款规定:“大学学生之学习地质学或其他关系科学成绩优良者,得为会友”。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会章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大学地质系或地质学院毕业从事于地质工作或有关技术工作二年以上而有成绩者,由本会会员二人之介绍经理事会通过可得为本会会员”。改革开放后,1979年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第五条入会条件第一款规定:“高等或中等地质院校毕业,在研究、教学、生产各有关工作单位,从事地质范畴的科学技术工作或科学组织管理工作三年以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或现任地质师、工程师、讲师、助理研究员以上的地质科学技术人员,和具有相当以上地质科学技术水平的人员”。1983年在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入会条件又增加了两款内容:“现任工程师、讲师、助理研究员和相当职称以上的地质科技人员;获得硕士学位以上的地质科技人员”。进入新世纪后,2006年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第八条规定了个人会员的分类,列出“学生会员”,入会分类管理更加具体,也表明了对青年入会、对青年会员的工作管理更加科学。以上是每个大的时间节点、时间段,学会对于大学生、青年会员入会的相关规定,后续会议通过的章程对规定的文字也有适当的修改,大体意思没有明显的变化。由于地质工作是科技知识含量相对高的工作,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青年会员的条件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学会从创建开始就注重青年科技素养的培养。

从学会的奖项设置上,也充分体现出对青年的重视和培养。1940年,为激励学生努力研究工作,提高兴趣,更求精进起见,学会设立学生奖学金,奖学金分甲、乙两种(中国地质学会,1940),至1948年共颁发五次。1989年,为鼓励青年地质工作者奋发进取,促进更多的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脱颖而出,中国地质学会决定设立“青年地质科技奖”,分金锤奖和银锤奖,每两年授予一次(中国地质学会,1989),至今共评选出18届。2002年,学会设立“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中国地质学会,2002),分为野外地质工作者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地质教师奖。主要用于奖励杰出青年地质工作者,鼓励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促进我国地质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评选有11次。2014年,为鼓励野外一线青年地质工作者热爱地质事业,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引导野外一线青年地质工作者恪守科学精神、注重工作实效,激发野外一线青年地质工作者奋发进取、勇创一流,促进更多野外优秀青年地质人才脱颖而出,学会设立“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共颁发五次(中国地质学会,2014)。

为进一步提升青年工作的管理水平,增进青年会员学术交流,学会成立青年工作交流的平台。1988年1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第33届理事会第11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审批青年工作委员会名单,1月20日,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组成。3月27日~31日,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在河北正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地质学会,2022)。至今已举办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全国地学研究生论坛、青年地质论坛、青年学术沙龙、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为青年会员成长成才搭建平台,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中国地质学会及青年工作委员会是联系青年、吸引青年、团结青年,充分调动青年积极性的重要平台,为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发挥着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面对各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影响,面对发展不平衡和外界的诱惑,青年人产生了许多迷茫和困惑。学会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地质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地质文化,开展优秀地质文化宣贯,用文化凝聚青年会员,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坚定地质文化自信,秉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从地质系统的典型人物身上感受榜样的力量,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引导青年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通过宣传和培育,鼓励广大地质青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辱时代使命。

学会提升青年内在凝聚力,服务地质事业改革和发展大局,不仅要坚持好的传统做法,充分发展青年会员,增强后备力量,丰富青年学术论坛多样化服务平台,组织开展青年地质技能竞赛等活动,而且要多渠道争取并设立青年项目、课题,发动理事单位重视青年工作,更大范围地团结青年,使青年在自己的组织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提高。同时要广泛听取青年会员的建议和意见,开展青年欢迎的工作,为青年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增强地质青年队伍的凝聚力。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覆盖全体青年会员的服务工作。

4 结语

青年一代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2019)。回望中国地质学会百年历程,追忆中国地质学会创立时的有为青年,其精神、其学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成为激励当今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的指路明灯!有地质先辈筚路蓝缕、以脚丈量祖国河山打下来的基业,有一代代青年的接力拼搏,才有了学会今日的辉煌。作为当代地质学会的青年会员,要充分运用学会的平台,发挥青年先锋队作用,循着先辈的足迹,继承“五四”精神,弘扬李四光精神、“三光荣”优良地质传统,积极投身于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共同推进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现代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锋者,为发挥地质学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桥梁和凝聚作用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行。

致谢: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刘国、陈俊岚副研究员,江苏省地质学会詹庚申秘书长在收集和查阅资料过程中提供的大力帮助。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学会丁文江会员
地质勘测奇才丁文江
中国地质学会百年诞辰系列专题(一)
与疾病和平相处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揭晓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揭晓
丁文江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