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徽
——地质学会的文化表达

2024-01-31 06:41张井飞文恒TatianaFEKLOVA张九辰
地质论评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学会会徽学术

张井飞,文恒,Tatiana FEKLOVA,张九辰

1)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中国北京,100871;2)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90;3) 俄罗斯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罗斯圣彼得堡,199034

内容提要: 会徽是一种行业标识、一段历史烙印、一个学术品牌,它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以简单、形象、易识别的图像表达了学术团体的学术宗旨和使命,同时彰显了学术团体的工作目标、学术精神等科学文化内涵。笔者等以中国地质学会会徽为分析案例,通过与东西方几个代表性国家地质学会的文化宗旨与会徽内涵的比较,探讨会徽在学会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会徽作为一种行业标识,是学术组织的形象标志物之一。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文化表达方式,它以简单、形象、易识别的图像表达了相应组织的目标,以传达信息与沟通交流。世界各国的地质学会,从创建伊始多设计有会徽。与其他学科相比,地质学会既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又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征。作为地质学会的信息载体,会徽既反应出学术团体的历史情况,也彰显了其工作目标和学术精神。

为了打破多元系统之间的壁垒与隔阂,科学界需要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于是以从事科学研究、推动科学进步为目的的学会应运而生。随着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为现代科学产物和标志之一的学会在中国迅猛发展。世界地质学领域学术团体的建立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各种学会不但地域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涉及专业广泛,而且类型也多种多样。笔者等以中国地质学会为分析案例,通过与东西方几个代表性国家地质学会的文化宗旨与会徽内涵的比较,探讨会徽在学会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 学会宗旨中的学术文化内涵

学会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建立在科学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因为专门人才渐多,总要有一个商讨学术的机会”(章鸿钊,1937)。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时,地质学人才主要集中于政府系统和高等院校当中。政府系统中的地质机构“必须集中精力于经常性的工作上”,无法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充分和自由讨论的机会”(Ting,1922a),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系统中地质机构的缺憾。学会的影响力还需要建立在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和影响力之上。自西方科学传入中国之后,学术组织就在新的科学土壤中不断生长和壮大。抗战期间仅仅在重庆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就有40余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1995),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学会才能在学术界内形成被普遍接受、具有独特传统和风格的文化模式。

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章鸿钊(1877~1951)认为,学会应做的事情主要有四点:研究、讲演、旅行和编辑。“四者之外,如有余力,宜筹设地学图书仪器馆,并以为同人治学聚会之所。如能就此数大端,组织团体,联络进行,不惟于治学有益,且将直接间接影响于国家及社会,此诚不失为学者之本务,亦即地学会所以成立之宗旨也”(杨钟健,1947)。实际上学会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他罗列的四点。以中国地质学会为例,其功能还表现在:制定政策与研究方向、规范考察与测报规程、厘定术语与整理资料、普及地质学知识与促进学术交流等。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上半叶成立的全国性地质、地理学会有十几家:中国地学会(1909年在天津创立,1950年并入中国地理学会)、地学研究会(1919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1920年改组为史地研究会)、地质研究会(1920年在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立,1931年停止活动)、中国地质学会(1922年成立)、中国古生物学会(1929年成立,但没有开展活动,1947年恢复成立)、国立清华大学地理学会(1930在清华大学地学系成立)、中华地学会(1931年在上海成立)、人地学会(1932在中央大学地理系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4年在南京成立)、中国禹贡学会(1934在北京成立)、大夏史地学会(1934年在上海大夏大学史地社会学研究室成立)、地理教学研究会(193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边疆研究会(1936年成立)、中国土壤学会(1945年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47年成立)、中华地理教育研究会(1947年在上海成立)和建国地学社。除了上述专业学会外,在一些地区、尤其是高等院校地学系中,曾经成立了大量学会。这些学会或因影响范围小、或因存在时间短、或因成立较晚,没有上述学会发挥的作用大。

在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时,中国已经有了一批具备近代科学素养的地质学人才队伍。因此,“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地质科学工作者感到需要有这样一个学会,借以实现交换意见,并对彼此的工作提出评论,从而清除迄今互不关心的状态”(Ting,1922b)。与地质研究机构不同,地质学会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纳地质学界和相关领域的学者。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不过二三百人,但地质学会的正式会员却有四五百人。1942年翁文灏(1889~1971)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谈到:学会“延揽所及,不问学校之分别,不分籍贯之地域,理事以及职员之选择,专重学术才能,不存系派见解”(翁文灏、李学通,2009)。

中国地质学会吸纳会员不受国籍的限制,并允许以机关或团体的形式入会。会员中不但有中国学者,还有美、俄、法、英、瑞典、日本、比利时、捷克和奥地利学者。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地质学界的主要学术研究机构基本上都是地质学会的机关会员,这种包容性使学会很快成为学术交流的中心。学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出版的各种刊物、创办的各种奖励制度加强了学者之间的凝聚力,为学术文化的创建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专业学会的作用是体制内的机构无法替代的,这一点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者们感受尤深。章鸿钊形容专业学会“是为交换知识联络情谊最有裨益的一个集团”(章鸿钊,1937)。翁文灏更是十分重视学术团体的作用,他强调:“近代科学的进步,不但靠个人的努力,也很赖团体的组织”(翁文灏,1936)。他们对于成立专业学会的目的和作用的理解,可以从章鸿钊早期的《地学会应行事务之商榷》一文中找到答案(章鸿钊,1912):

地学会者,为国人学术团体,其于地学范围内,不惟纯粹学理,即凡有裨补社会,指导政府等事,均宜集思广益,全部规划,督促进行。故该会之发展,有赖于政府与社会之辅助者,固不待言。然究其行事,要自于政府地位者迥别。有政府不能行者,学会得进而行之。有政府所必行而犹未行者,学会亦得出所见,提供当局,俾得早见施行,然固不必负执行之责者也。

地质学会成为学者之间交流的共同场所,尤其是在中国缺乏统一的地质研究管理机制时,学会在学术研究的协调与交流方面的作用更是无法替代。地质学会通过《会章》展示其行为规范、学术目标、工作程序,从而彰显了其学术文化的本质。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创办时的《中国地质学会简章》明确规定:“本会以促进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进步为宗旨”,这一宗旨在1949年以前从未改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地质学会的宗旨在团结地质工作者和促进学术交流之外,增加了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内容(夏湘蓉、王根元,1982)。

世界各国的地质学会都把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学会的宗旨。伦敦地质学会的目标是“提高对地球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地学教育和地学家的工作,以造福社会”(伦敦地质学会,2022);日本地质学会的宗旨是通过公布研究成果、交流知识、与内外相关学会合作等,谋求地质学的进步和普及,旨在为学术的振兴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日本地质学会,2022);美国地质学会的目标是“科学、管理、服务”,通过学会的工作推进地球科学的研究和发现。俄罗斯地质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地质学界为国家寻找矿产资源,推动科学的进步,保护地质工作者的权益,提高地质教育的水平,弘扬科学精神……

在促进地质学发展的目标下,中国地质学会的工作重点放在组织科学会议、出版专业期刊、设立奖项以资助学术研究、普及地质学知识等方面。其中学术年会是地质学会的核心活动内容,它为地质学家提供了展示学术成果和共聚一堂的交流机会。中国地质学会在1923~1949年的27年中,共组织了25次年会。年会除了例行的会务报告外,还要宣读学术论文、举办专题讨论和地质展览等,会后经常组织地质旅行。许多新的理论就是在学术会议上最早提出并广泛讨论、甚至争论的。每年一度的聚会,也是学者之间交流感情的机会。会议期间会穿插各种活动,吟诗、地质旅行等活动就是其中的内容。学术报告之余,大家余兴未消,经常写诗作赋,抒发愉悦的心情。年会成为学术界的科学文化仪式,这种仪式既给了地质学家以归属感,同时也发挥了学术风向标的作用。

2 各国地质学会的会徽

1937年,中国地质学会在成立15年之后、在其第十三届年会上通过了会徽的设计方案。会徽由章鸿钊、谢家荣、杨钟健和葛利普共同设计,并由张海若绘制(图1)(夏湘蓉、王根元,1982)。同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刊之一《地质论评》专门发文介绍了会徽的寓意,并要求会刊、证书和信笺都要加盖会徽(佚名,1937)。

图1 中国地质学会会徽Fig.1 The emblem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图2 伦敦地质学会的会徽Fig.2 The emblem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中国地质学会会徽图案的中间是“中”字,上下左右的四个字分别为“土”、“石”、“山”、“水”。土石代表地质对象,山水代表海侵海退、造山运动等地质作用。四个字围绕的“中”字代表中国,也代表中国地质学会。如果以会徽作为地图来看,则代表着中国的缩影:东部为海洋和多湖泊区,以水代表;西边地势高耸的山陵地区,以山代表;南方之石表示丘陵地域;北方之土代表黄土及其他土状堆积。如果从上下左右的排列来读,“土中石”、“石中土”、“水中山”、“山中水”,反映出地质学研究中的基本哲理。

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地质学会,是创建于1807年的伦敦地质学会。学会成立以后着手建设,两年以后建造了会场和标本陈列馆,1811年又创办了《地质学会会刊》,此后又陆续出版了多种专业刊物,目前该学会每年出版20多种期刊(中国地质学会,2002a)。继伦敦地质学会之后,法、美、德等国也先后成立了类似的学术团体。亚洲成立最早的国家是日本,中国紧跟其后。

伦敦地质学会成立以后,在重点收集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的同时,投入大量经费用于购买和收集书籍、绘制地质图,并资助各种著作的出版。伦敦地质学会的会徽中间的两个字母图案,是地质学会(Geological Society)两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下面的数字“1807”是学会创建时间;周围的文字是用拉丁文写的一句话:quicquid sub terra est(地下究竟有什么,Whatever is under the earth)。这句话引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书。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鼓舞了欧洲人去探讨、掌握自然规律。伦敦地质学会的会徽,并没有多数国家地质学会会徽上象征国家领土的轮廓图,因为从该学会成立之始,地质学家的工作区域就超出了英国本土,地质考察遍及欧洲、非洲、亚洲等众多区域。

俄罗斯地质学发展较早,早在16世纪的沙皇俄国时期就建立了地质矿产相关的管理机构,称为石业办公室(俄文:Каменный приказ,英文:Stone Prikaz),管理国家石材的生产和使用。这一时期俄罗斯出现了第一批专业的矿产勘探工作者。1700年,彼得一世建立了矿业事务部。1714年,现在隶属于俄罗斯科学院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博物馆建立,其建立时间早于俄罗斯科学院,俄文全称现为: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науки Музей антроп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им.Петра Великого (Кунсткамер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МАЭ РАН)。两年之后,博物馆内设立了矿物专柜,成为今后俄罗斯地质机构的基础。18世纪还建立起了地质矿物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

然而,俄罗斯的地质学术团体则较少,且成立较晚。1817年俄国创立了俄罗斯矿业学会(RussianMineralogicalSociety),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矿物学会,从1869年至今,它都设在圣彼得堡矿物研究所内。1882年亚历山大三世下令建立地质委员会,它不是一个公共的学术组织,但它作为国家财产部(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имуществ)矿业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俄罗斯的地质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它的任务包括系统研究国家的地质构造、地下矿产赋存、区域地质制图等。1930年,地质委员会撤销,其统筹和规划地质调查等的功能,被划入其他不同的地质调查部门。地质委员会1918年之后的徽章见图3。徽章圆环上的俄文含义为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В. С. Н. Х.)地质委员会(Г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омитить),而中间的俄文内容为俄罗斯共和国(Российс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图3 1918年以后俄罗斯地质委员会的徽章Fig.3 The emblem of the Geological Committee of Russia after 1918

1939年,苏联在合并原有的几个全俄科技矿业学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科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学会。该学会在1954年改名为科技矿业学会,并于次年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分会。1992年,在科技矿业学会的基础上创建了俄罗斯地质学会,并在2000年设计了会徽(图4)。俄罗斯地质学会是一个在自愿、独立、公开基础上成立的组织,联合了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从事地质勘探的各种专家,不分部门隶属关系,也包括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机构的师生。俄罗斯地质学会的管理机构包括全体大会(Congress)、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和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The Presidium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Рогов и Грачев,1992)。其中,最高机构为全体大会,至少五年召开一次。执行委员会至少每年召开一次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以在全体大会休会期间协调和管理学会事务。常务委员会会议根据需要召开,但至少每季度需要召开一次。

图4 俄罗斯地质学会的主体图案Fig.4 The emblem of the Russian Geological Society

俄罗斯地质学会会徽的设计创意来自俄文单词Геология(地质学)的前三个字母Гео,相当于英文单词Geology中的Geo。在图案的中部为形似字母Г的地质锤——地质学家在野外工作时的重要工具,下部为形似字母e的篝火,而外围的圆形为字母o,象征着地质学家的研究对象——地球。该会徽主要用于地质学会颁发的各种证书和奖项当中,在证书中加盖的带有地质学会会徽的图形外圈,用俄文写着俄罗斯地质学会的全称和简称。

美国与地质学相关的学会、协会有近百个。学术团体在美国十分普遍,它既是学术交流的园地,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吴凤鸣,1996)。美国最为古老的地质学会是创建于1888年的美国地质学会(The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简称GSA)(美国地质学会,2022)。该学会是北美的地学组织,有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的北美会员以及北美以外的会员参加。进入21世纪,GSA在全球85个国家拥有16000多名会员(中国地质学会, 2002b),现在它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该学会于1890年创立了会刊《GSA通讯》(月刊)(GSABulletin),1973年创刊《地质学》(Geology),后又创刊《今日美国地质学会》(GSAToday)等多种刊物。1891年,在GSA成立三周年的第五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公布了学会的会徽。会徽用象征地质学家的腰带作为圆圈,中间绘有北美洲地图。腰带上写着美国地质学会及成立时间,左下角是一个地质锤(Eckel,1982)。GSA的会徽一直有细微的改变,但是大的轮廓未变(图5a—e)。这种变化反映出美国地质学会一直在适应时代变化中不断做出调整,但是总的方向一直没有改变(佚名,1989)。这一点也可以从现在GSA使用的新会徽(图5f)中反映出来。

图5 (a)—(e) 不同时期美国地质学会的会徽(Eckel,1982): (a) 1891~1935;(b) 1935~1945; (c) 1945~1959;(d) 1961~1972; (e) 1972~1979; (f) 美国地质学会的新会徽Fig.5 (a)—(e) The emblems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in different periods (Eckel,1982): (a) 1891~1935;(b) 1935~1945; (c) 1945~1959;(d) 1961~1972; (e) 1972~1979; (f) the new emblem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随着北美以外会员的增长和地质学涵盖内容的不断扩大,美国地质学会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21世纪GSA又设计了线条简单、明晰的新会徽。这个方形会徽的右下部分为四分之一圆形,呈深绿色,代表地球及研究地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各种学科;中间狭窄的圆弧为白色,代表大气层及大气科学;左上部为深紫色,代表宇宙空间及相关的行星学科。新会徽反映出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会徽上不再有北美洲地图也反映了GSA的研究地域不再局限于北美洲,而是开始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尽管有了新的标识,美国地质学会原来的会徽仍然继续使用。

亚洲最早成立地质相关学会的国家是日本。1878年,日本政府聘请的地质学家莱曼(1872~1880年在日本工作)为开展地质调查活动培养的学生组织成立“地质学社”,次年1月学社创办的《地学杂志》发行,但由于学社成员多有实际业务在身,无暇打理学社,学社活动仅维持了3年(土井正民,1990)。而在1879年4月,日本外交官和政治家主导成立“东京地学协会”,创办《东京地学协会报告》;“地学会”1883年从东京大学理学部内的博物友会中独立出来,1885年创办《地学会志》,英文名为BulletinoftheGeologicalSocietyofJapan,1889年起重办《地学杂志》。1893年,地学会并入东京地学协会,合并后的协会继承了《地学杂志》,于1897年定英文名为JournalofGeography(小林贞一,1980)。同于1893年,东京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地质学杂志》,1934年该学会更名为“日本地质学会”。

日本地质学会旨在发展和传播地质学,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学校教师,以及从事地质学工作以便为社会服务的人、大学生、研究生和热爱地质学的人,是日本地球科学协会中规模最大的学术团体(日本地质学会,2022)。该学会的会徽则是在学会成立85年之后才确定的。当时,日本地质学会“纵观世界上的学会,各学会一般都拥有各自的标识”,遂“决定制作与学会发展相匹配的标识”(佚名,1978)。1978年,《地质学杂志》刊出征集标识图案启事并列出了国外相关组织的会徽图案以供参考(图6)。此后日本学者提交了9件作品,最终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岩崎哲治的作品得到采用(佚名,1980)。1980年日本地质学会正式公布了会徽的图案。会徽在日本四岛图案的背景上绘有一把地质锤,图形下方用日文写着“日本地质学会”,外围圆弧状则写着地质学会的英文名和成立时间(图7)。

图6 日本地质学会征集会徽图案时提供的国外会徽参考(佚名, 1978)Fig.6 The reference emblems provided by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when collecting design schemes of its emblem

图7 日本地质学会的会徽Fig.7 The emblem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3 科学文化的品牌效应

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岁岁重复、周而复始的程式化、制度化的行为。人们通过这种仪式感以凝聚力量、传承精神、表达诉求。任何文化都有其核心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并把学者个体包容在科学共同体的整体文化之中,赋予他们学术生命和价值意义。要想理解科学家的活动,就必须理解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组织结构、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学术团体为特定学术领域的学者群体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学术文化圈。

地质学会的会徽“是学会品牌的重要体现,是学会的重要无形资产”(李中赋, 2010)。它与学术团体的性质、宗旨、活动、会员及公众需求相结合。随着科技交流的拓展和深入,会徽作为学术团体在对外交往、联系和举办各种学术活动时不可缺少的科学文化性标志、甚至宣传性标识,愈发重要甚至不可或缺。

会徽以主题明确、线条清晰、工艺简洁,成为学术团体的社会表现和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品牌的基本价值在于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在学会组织以外的更大范围内吸引社会公众参加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学会的文化魅力,提升素质和能力”(李中赋, 2010)。

虽然科学研究拒绝形式主义,但是科学活动必然有其基本的工作模式和独特的行为方式。学会作为一种自由、松散的学术组织,是科学共同体的典型代表和科学文化的表达形式。这种科学文化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容纳了不同体制之下的地质学家,同时又以开放的形式和独特的文化把学术共同体聚集在一起。学会通过年会、期刊、奖励、评议等途径树立起了自身的权威性;通过演讲、展览、科普等途径在学术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桥梁;通过会章、会徽、会歌、会旗等科学文化形式建立自身的学术文化表达模式,从而成为科学体制之外不可替代的组织形式。而各国的地质学会正是通过其会徽,彰显了其科学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学会会徽学术
中国地质学会百年诞辰系列专题(一)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揭晓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揭晓
会徽公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中国地质学会评出2016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第九届中国花博会会徽吉祥物揭晓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方案征集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