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2024-01-31 01:57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董 涛

(辽东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为进一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要加快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2]。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在非思政类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潜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还提到,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1]。对于高校而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离不开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院系层面的推进与教师层面的落实,具体到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确保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黄荣怀等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要实现从起步、应用和融合数字技术到树立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培养数字化能力和方法、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3]。当前,探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对于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教学质量监测等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发了一系列亟须解决的新问题。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下,深入开展了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包括设计典型案例、形成一系列方法、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等。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已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目前,课程思政教学几乎覆盖了高校各专业的所有课程,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育人效果,但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汤苗苗等提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专业教师对思政育人认知不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等问题[4];石岩等认为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问题表现为认识差异大、课程体系不完整、方法选择不适合、协同运行效果不佳、教师主体缺位、管理权责不清等[5];李爽提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课程思政的定位及育人元素的挖掘尚存在可提升空间[6];孟子敏等提出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教学理念简单化、教学内容狭隘化、教学方式生硬化、教学效果评价单维化等问题[7]。笔者结合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认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内容融合度不高

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内容依然存在融合度偏弱的问题,生搬硬套、直接移植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及案例现象,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显性化,影响专业课程教学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应依据专业课程属性挖掘思政元素,各专业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将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作为主线,注重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促进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隐性推进[8]。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学的育人潜能,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效果的测评缺乏客观性、科学性

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客观验证标准在于目标的达成,精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是课程负责人及授课教师的重点教学工作之一。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定与达成效果的测评普遍缺乏客观性,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3点。第一,学情分析不足,未能客观地从当代大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没有深入剖析学习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及面临的学习生活压力,从而造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制定缺乏客观性、科学性。第二,部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制定侧重以教师为中心,依然存在重视“教”忽略“学”的现象[9],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过于主观。第三,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效果的测评缺乏科学性,虽然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中有明确的思政教学目标,但检验目标的达成度中的具体测评点与评价标准尚不明晰。

(三)教学方法单一化

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方面尚存在单一化、粗放化、形式化等问题[10]。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线下教学活动中,也出现在线上数字化教学中。这与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及所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氛围有直接关系。侧重于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缺乏真实情境体验,学生的参与感差,知识建构积极性不强、获得感缺失,导致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难以达成。

(四)教学评价缺乏、评价方法不完善

教学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闭环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的薄弱环节[11]。评价的关键要素是证据,评价需要基于证据得出结论[12]。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缺失评价问题,或者仅采用诸如论文、考试等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缺失,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过程性教学评价更为鲜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进行过程性学习跟踪与评价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围绕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智慧化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全面建设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师要积极转变专业课程教学观念,挖掘专业课育人效能,不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学校层面要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完善课程思政的顶层架构、质量监督与保障制度;专业层面需要以课程与教学理论为指导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制定精确的育人目标,推进专业教学组织建设;教师层面需要培养自身的思政育人理念,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持,面向具体课程开展教学实践并持续改进。具体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一)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要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功能,从全局考虑,完善顶层架构、制定相关制度,并进行督导。具体工作包括整体规划、顶层方案设计、各部门协作、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及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教师考核与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与教育数据共享平台等。

在部门协作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专业教师与技术支持部门及技术人员间的交流协作,开辟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快车道。在教师培训方面需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育大数据评价等作为教师入职培训、进修培训的必修内容,在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能力的同时重点强化高校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教师考核与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目的在于要以考评为导向,优化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与评价全过程,将课程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专业课建设、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评价等各个环节,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作为课程教学评价与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学校层面还可以组建教学督导、同行专家团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监督管理。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高校要积极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教育数据共享平台及对应的智能化硬件环境,并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提供技术支持,配备管理人员,辅助授课教师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应用教育大数据及数字化教学平台,更有助于授课教师全面、精确地了解学情,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思政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践。同时,要构建基于协作式学习模式、多模态学习资源、在线或异步交互式教学支持的学习共同体,提升课程思政教与学活动的真实性、互动性、体验性及多样性。

(二)专业层面

专业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是科学制定专业课思政育人目标、统筹推进专业课思政教学的前提。需要各专业统筹设计,挖掘出各门专业课程所隐含的核心价值观、政治思想导向、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从而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思政育人目标点及分布矩阵[13]。专业层面要依据学情分析,结合每门专业课程的特点,有侧重地设定思政目标与目标层次,构建合理、科学的目标分布矩阵,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另外,专业层面课程思政要持续推进育人理念、模式及内容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师资队伍,通过系部例会、虚拟教研室等形式开展专家讲座、经验交流、技能培训等教研活动,提升一线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的能力。组建课程组改进课程大纲,将思政育人目标点落实到每门课程中,同时编写课程思政案例,并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依据专业及课程设置特点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施方法、评价策略、保障制度等,完善专业教学组织。要以专业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以点带面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三)教师层面

教师层面的课程思政直接影响专业课育人成效。教师应秉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目标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包括确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细化考核方案评价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改进教学评价等工作。

1.确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科学可行的课程思政目标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前提与保障,思政目标涉及并直接影响教与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思政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育大数据、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分析学情与课情,如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心理特点、学习轨迹、认知习惯、知识基础、预警信息等,从而为课程及思政目标的确定提供有力支撑。另外,思政目标的制定还应做到清晰化、具体化,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要界定目标层次,从而划分不同难易程度的思政目标,并计划目标实现周期。

2.细化考核方案评价标准

要为每一个思政育人目标制定对应的评价标准,而且要有明确、可操作的细化指标,以实现目标的测量与检验,要确定每个目标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负责考评的教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不在于验证学习者思想品德的优劣,而在于准确判断学习者在情感、态度、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从而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持续改进提供支持,因此教师要重视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所占的比重。同时,为确保评价的便捷性,评价指标的设置应遵循简单化原则,在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的同时提升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思政教学目标评价应遵循隐性化原则,将思政目标评价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评价中。要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评价,如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预习测验、留言、讨论、章节测试、平时作业、阶段测试、结课论文、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要将这些评价方式融入思政目标的评价体系中。

3.设计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内容、专业特色、学科特点设计、选择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高校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平台及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打破时空的限制,将育人延伸至课外。学习者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和资源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和预习,教师利用教育大数据辅助了解学习者学习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要突出问题导向,从专业教学及职业岗位角度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学生正在面临和可能产生的思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从知识认知到情感、态度再到行为的变化。

4.实施教学活动

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更倾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通过诱导、启发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热情,实现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思政育人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及网络教学工具丰富课程思政育人手段,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时空上的局限性,拓宽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学生可以借助移动智能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参与课前预习、讨论、作业提交等个性化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被详细记录,形成教育数据,用于持续改进、优化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工具的应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教研活动等方式提高信息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活动。

5.改进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相对困难,因为态度、情感很难进行量化或直接观测,而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要基于客观证据,因此通常需要通过学习者的行为、语言、书面表达等方式进行间接测量。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大数据、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技术辅助手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借助信息化手段精准掌握教与学过程中学习者各阶段的学习情况,依据学情分析及评价,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设计,制定教学进度,调整教学方法,以评促教,优化改进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除了信息化技术手段,教师还可以运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课堂汇报等直接测量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包括实时评价、阶段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剖析与改进,调整下一轮教学计划与实施流程。

三、结语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要全面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内容、方法,以信息技术、教育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支持,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要根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需求,针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探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客观诉求与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可行路径。要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完善课程思政的顶层架构以及质量监督与保障制度,要以课程与教学理论为指导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精确制定每门课程的育人目标,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持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意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从而构建数字化支持下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与评价模式。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