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豪”,在这里“觉悟”

2024-03-01 01:46冯群星张樱烁
环球人物 2024年4期
关键词:邓颖超女星天津

冯群星 张樱烁

1919年五四时期的邓颖超。

下雪了,路面变得有些湿滑。母亲弯腰帮女儿紧了紧衣领,又牵着她继续匆匆赶路。母女俩的衣衫都算不上厚实 ,行李也只有手提肩扛的几个包裹而已。

女孩圆圆的小脸被冻得有些发红,那双眼睛却灵动明亮。她一边走,一边好奇地打量着飞舞的雪花、吆喝的摊贩 和街道两侧异国风情十足的建筑。

此时是1910年底,女孩名叫邓玉爱。不同于那个年代大多数深锁闺门的女孩子,只有6岁的玉爱已经跟母亲“行万 里路”了——从家乡南宁,到繁华的广州、上海,再到北方的通商之埠天津。初至天津的玉爱还不知道,这座城 市将成为她的第二故乡,以及她一生革命事业的起点。也是在这里,她改名叫“邓颖超”。

2024年2月4日,是邓颖超同志诞辰120周年。《环球人物》记者怀着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崇敬和缅怀,试图通过其身 边人的讲述和对其历史足迹的探寻,还原一位明亮又坚毅、温暖又智慧的“小超”……

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她的卧室床头常年挂着一张与母亲杨振德的合影。邓颖超秘书赵炜 先后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了37年,她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邓颖超每晚就在这张照片的陪伴下入睡,直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邓颖超人生的前20年里,母亲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她刚出生时,重男轻女的父亲要把她送人,是一向温 和的母亲杨振德以命相搏,护了女儿周全。”赵炜说,思想开明、追求进步的杨振德是邓颖超最早的启蒙老师。 在她的教导下,邓颖超两三岁就开始识字背诗。故乡的庭院里有一株高大的木棉,春天时开得一片火红。聪慧的 邓颖超常在杨振德充满母爱的目光中绕树玩耍,奶声奶气地吟诵“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左图:邓颖超(右)和母亲杨振德。右图:1919年9月16日,天津爱国进步团体觉悟社成立。这是部分社员合影,前排右三为邓颖超,后排右一为周恩来。

父亲在邓颖超3岁那年被流放至新疆,未待返乡便因病身故。从此,邓颖超与母亲相依为命。“除了偉大无私的母 爱,杨振德没有任何财富来供养邓大姐,只能带着她颠沛流离。1910年,杨振德带邓大姐前往天津谋生。一间育 婴堂需要医生,精通中医的杨振德在那里谋到了职位。育婴堂供给食宿,每月给10元零用钱,母女俩勉强可以维 持生活。”赵炜说。

母亲的自立自强,给邓颖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时的天津已开办了严氏女学、贞淑女学等女子学堂,邓颖超常 能看到背着书包上学的女孩子,很是羡慕。但她知道母亲负担不起学费,便坚持自学。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邓 颖超还在育婴堂办的编织所里织布、绣花,有时候一天工作10个小时,能挣六七个铜板。

动荡年代,机构常因经费短缺停办。杨振德换了许多工作,终于凑够学费,将邓颖超送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以 下简称女师)附小念书。据当时的同学回忆,邓颖超“口才好,脑子好,功课好,作文总在八九十分以上”。

1915年,杨振德再次失业,母女俩只能织布为生。眼看读了两年书又要失学,邓颖超很焦急。她听说女师预科不 要学费,但最小录取年龄为13岁,便虚报2岁去考试。她一考即中,以第三名被录取,一年后顺利升入女师本科继 续学习。因为用功过度,邓颖超得了肺病,身体一直虚弱,但想到母亲终于不用再为学费发愁,她仍感到欣慰。

在多年的漂泊中,邓颖超跟着母亲接触了不少教育界的爱国进步人士。他们的言传身教,推动邓颖超在小小年纪 就开始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1916年11月8日,发动“护国运动”、起兵讨伐袁世凯的蔡锷将军不幸逝世,女师 举办了一次杂文比赛,题目是《对于蔡松坡(蔡锷的字)先生逝世感言》。全校300多名学生的作品中,有4篇被 选为优秀作品,其中一篇就是邓颖超的。

在这篇仅有500多字的作文里,邓颖超概述了蔡锷从“反对帝制”到“遽尔病逝”的生平,其中有“揭彰正义,共 伐民毒”的讴歌,有“东望扶桑,薄海同哭”的伤怀,更有充满激情的救国宏愿:“望吾同胞从此上下一心,振 起精神,谋国家之进步!”不仅如此,邓颖超还响亮地提出:“世事靡常,岂能一定,安知吾国异日不立于万国 之上哉!”少女的爱国壮志,初露锋芒。

在女师,邓颖超用的名字一直是杨振德起的学名“邓文淑”。毕业前,班主任白眉初因邓颖超年龄最小却聪慧超 群,取《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句,帮她改名为“颖彬”,又叫“颖斌”,希望她脱颖而出,早日成 为巾帼英雄。邓颖超认为“颖斌”念来有些拗口,考虑再三,将“斌”改为“超”字。后来家喻户晓的名字“小 超”,就这样诞生了。

天津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幅油画。画面中央的邓颖超站在高处,正挥舞着手臂进行讲演。头绑毛 巾的老农、背着麻袋的苦工、穿着背心的幼童、梳着发髻的妇女……数不清的民众簇拥在她周围。头顶的天空黑 云低沉,雨就要落下来了,可没人愿意离去。

画面上的这一年,邓颖超只有15岁,校园外的世界在剧烈震荡。五四运动爆发了,学潮以最快的速度蔓延到紧邻 北京的天津。过去长年被“遵守女德”“莫谈国事”束缚的女生们,提出“爱国不分男女”的响亮口号。1919年5 月25日,以女师学生为主要力量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成立,邓颖超被选举为讲演队队长。

当时的讲演可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艺活动——国难当前,学生手无寸铁,讲演就等同于战斗。听众大多文化 水平不高,邓颖超要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向他们宣传爱国道理。她还常常深入市民家中,将社会变化讲 给那些无法轻易出门的妇女听。一位叫李孟氏的妇女听后深受感动,典当了自己的衣服来印制爱国传单。

经过实践,邓颖超发现戏剧的教育效果更好,便组织同伴一起排演。剧本是女生们自己写的,分别是歌颂我国古 代女英雄的《花木兰》和描写朝鲜义士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安重根》。那时候男女不能同台演戏,邓颖超 便反串“安重根”一角。大家在广东会馆演出,门票收入竟得了七八百元,对运动经费是很大的补充。

转眼到了这一年秋天。9月16日,20位男女青年聚集在一处青砖院落,宣布成立爱国进步团体觉悟社。男女社交刚 刚放开,有的人不免拘束,邓颖超与所有社员都相识,便主动起身来一一介绍。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要“ 睁开眼看看是什么世界,沉下心想想怎样为人”;“先改造自己的思想,进而改造中国”。社员们抓阄决定代号 ,邓颖超抽到了1号,化名“逸豪”。

社员中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抽到了5号的“伍豪”,就是周恩来。年少的邓颖超与周恩来并不陌生,早前排演话 剧时,有丰富经验的周恩来就指导过她。巧合的是,周恩来总是男扮女装,邓颖超则总是女扮男装。

“这种的团体可以说是天津的小明星……会员是天津学生界中最优秀、纯洁、奋斗、觉悟的青年……”如今,走 进天津三戒里4号的觉悟社纪念馆,便能看到百年前北京《晨报》的这段报道。觉悟社之突出,可见一斑。

与多位优秀的哥哥姐姐同行,邓颖超的光芒并未被掩盖。她既学会了发动舆论、组织群众,又学着广交朋友,团 结各界共同进行救国斗争。

10月10日,天津又发生了一件大事:4万多名学生、市民和各界人士在南开学校操场集合,举行天津历史上第一次 声势浩大的国民大会。觉悟社社员谌志笃被推为大会总指挥,周恩来、邓颖超等被推为大会主席团成员。邓颖超 带领女学生和童子军站在队伍最前列,手上拿着以竹竿串起的小旗——这是大家讨论后作出的精心安排,万一与 当局发生冲突,竹竿可作为武器。

会后,群众按计划举行示威游行,遭到数百个武装警察阻拦。邓颖超带领女生队伍冲锋在前,挥动竹竿奋力抵抗 。据当时的《益世报》报道,警察用枪托凶猛殴打,邓颖超“被伤吐血”。紧急关头,学联宣传队开来大卡车, 学生们里外夹攻,冲破了警察的包围圈。

学生运动的成果让邓颖超欢欣鼓舞,但一些消极面也令她忧虑。于是,她奋笔疾书,在1920年1月的第一期《覺悟 》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为什么……?》。

“……但是现在多数学生,觉得自己有点学问,装饰得新奇一点,觉得算是社会上特殊的人了。于是见了那无知 识的、贫穷的、乡下的同那劳动界一般苦同胞们,简直就不愿意理睬……我要问我们这些学生,受的是高等教育 ,唱的什么‘平等’、‘博爱’、‘互助’,难道连自己的责任同做人的意义,还不知道吗?大家想想究竟为什 么看不起人?”从“为什么看不起人”到“为什么要沾染恶习”“为什么要有华丽的装饰”“为什么不照着他的 话去实行”,邓颖超思考着、批判着,并在实践中不懈地改造着自己与社会。

这期杂志出版没多久,周恩来等人因请愿被捕。过了3个月,眼见当局企图用“拖”来消磨大家的斗志,被捕代表 秘密联络,决定发动绝食斗争。

爱国何罪,竟要遭此涂炭?邓颖超建议,要代替代表们绝食,向当局施加压力。建议被采纳了,连同邓颖超在内 的24名青年结伴来到警察厅大门前,当面同厅长杨以德理论。杨以德被逼得无话可说,只得安排被捕代表和邓颖 超他们见面。

回到学校后,邓颖超一边忙着为狱中战友聘请律师,一边还领导了一场争取爱国权利的斗争。

5月7日是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承认“二十一条”的“国耻纪念日”,女师学生决定全体参加“国耻纪念大会”。 邓颖超代表全体同学和校长齐璧亭交涉,要求学校5月7日放假一天,但思想保守的齐璧亭就是不答应。第二天, 400多名女生干脆直接罢课,齐璧亭气得下令开除全体学生,要求她们当日就搬离学校。邓颖超一边为大家协调住 处,一边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寻求帮助。最终,在社会舆论的支持下,学校不得不收回成命。

在赵炜看来,邓颖超称得上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战士”。“邓大姐勇敢刚毅、自强自立的特质,令她在五四运动 的激流中脱颖而出。”她说。

1920年,邓颖超毕业了。她到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又回到天津,应女师前学监马千里之邀,到新创办的达仁女 校任教。

邓颖超承担一年级的教学工作。她深知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不仅仅传授其知识,更要培养其爱国情怀。“五一” 国际劳动节,她给孩子们讲工人如何反抗剥削压迫;五四运动纪念日,她给孩子们讲自己参加斗争的情景;“五 七”国耻纪念日,她告诉孩子们,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竟然与日本签订了旨在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

马千里的小女儿马翠官时年6岁,是邓颖超的学生。她回忆,邓颖超不是“按课本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而是通过 简单有趣的小故事或图画引出教学内容。她常常引导大家复述,讲得好时给予鼓励,孩子们“学得很有兴趣”。

1922年,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北京政府。黎元洪复任大总统,为了装点门面,宣布召开议会,制定宪法。各大城 市掀起妇女参政的热潮,天津妇女也在筹备成立参政请愿团。

邓颖超受邀参加筹备会。面对一些来宾的反对声,她抓住其中漏洞有力驳斥:“如果按照适才冯先生所说,女子 教育不普及,纵然争得参政权也无用。然而,我们现在若不争,后来姐妹也不争,从此无人去争,再过二千年, 此事也不能实现!我们现在不是为自己争,是为后来的千千万万姐妹争取平等的权利。”

邓颖超不愧是五四时期的讲演队队长,一番话结束,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11月,女权运动同盟直隶支部成立, 邓颖超当选为支部评议委员。

这期间,邓颖超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她经常阅读《新青年》《中国青年》等书刊,接触和接受了马克 思主义,开始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她认识到,妇女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和被压迫 阶级的解放斗争密切联系起来。

1923年,邓颖超和觉悟社社友、达仁女校同事们成立了女星社——大家希望它像明亮的星星,照耀中国妇女运动 发展的前途。

1923年,女星社创办妇女补习学校。这是邓颖超(前排右三)和学校师生在开学典礼上。

在女星社编辑出版的《妇女日报》的创刊号上,邓颖超发表了诗作《实践之灯》。“掌着《实践之灯》的我们, 将用那鲜红的热血,一点点,一滴滴地渲染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勇于实践,反对空谈,脚踏实地,这是女 星社的风格,也是邓颖超一生的风格。

女星社成立的第二年,天津发生了一桩耸人听闻的血案:富豪张致和虐待妻子赵氏致死,还企图通过行贿逃脱法 律制裁。邓颖超协调社员们会同记者前往现场调查,并组织“赵氏昭雪委员会”,在《妇女日报》上连续刊登文 章,揭露事实真相。最终,法庭按律处理,判处张致和极刑。

《妇女日报》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张专门讨论妇女问题的报纸,邓颖超先后任编辑和代理总经理。除此之外,女 星社还出版《女星》期刊。这些刊物一方面大量发表女性遭受封建压迫的事实材料,唤起社会注意,一方面引导 广大女性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

从小随母亲辗转谋生的邓颖超知道,妇女解放的基础既包括自由的思想,又包括自立的能力。因此,女星社创办 了天津女星第一补习学校,学制一年半,以“援助失业妇女,授以相当知识及简易技能,使其自谋生活”。学校 前后招收了70多名女学生,邓颖超担任教务长。她不仅负责学校的经费筹措、日常管理,还介绍毕业生到天津劝 业场等商店去工作。后来,女星社又创办女星星期义务补习学校,以中下层家庭妇女为对象,学制一年,学费免 收。

如果说1919年,15岁的少女邓颖超在觉悟社中是个活跃的小妹妹,那么到了1923年,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的青年 邓颖超,已是女星社这个进步妇女组织的核心了。

邓颖超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女星社,但仍然同觉悟社的社员们保持紧密联系。一些社员远赴欧洲勤工俭学,邓颖超 便通过书信与他们交流。正是在女星社成立的这一年,邓颖超同远在法国的周恩来确立了恋爱关系。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觉悟社刚成立时,社员们曾经约定不谈恋爱、不结婚,免得影响工 作。而邓颖超目睹周遭妇女,特别是觉悟社好友张嗣婧婚后的不幸遭遇,对婚姻更是有抵触心理,在路上碰到花 轿,都会觉得“这个妇女完了”。张嗣婧迫于家中压力出嫁,在婆家饱受苛责,于病痛中抱憾离世。邓颖超发表 多篇文章,悼念好友并发表独立宣言。她号召:“新人生,新事业,新天地,新光明,全是凭人的力量,人的努 力,和勇敢创造的精神去寻求开垦得来的,不是天赋的,不是命定的。亲爱的姐妹们,起哟!作一个真独立的‘ 人’吧!”

邓颖超对婚恋的态度为何发生了变化?在周秉德看来,伯父伯母是“根据他们的革命事业和共同理想相爱的”。 “伯父早年在法国留学,给伯母写了很多信,其中有一张明信片印着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伯父写道:‘希 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这可是情书啊!你们能想象吗?”周秉德说。

这样的情书在今人看来可能颇为激进,胸怀壮志的邓颖超却恰恰能够欣赏其中的浪漫。杨振德建议邓颖超等周恩 来回国后再考虑恋爱问题,但这一次,邓颖超罕见地没有听母亲的话。

两人通信,谈的多半还是家国前途。邓颖超后来如此评价她和周恩来之间的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 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

1925年,五卅运动席卷全国,推动邓颖超驰骋于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此时,她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 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长。在党的领导下,她的斗争艺术更趋成熟。

6月14日,天津各界联合会发动游行示威,当选为联合会主席团主席的邓颖超走在队伍最前面。到了省公署,升官 当了省长的杨以德听到“老对手”邓颖超来了,避而不见。队伍又前往督办公署,督办李景林迫于壓力,同意了联合会的爱国要求。

1923年,女星社举行演剧募捐活动,为补习学校筹措经费。这是邓颖超在《新闻记者》中饰演男角的剧照。

邓颖超的领导能力与她在天津民众中的巨大声望,使得反动当局又恨又怕,于7月初悍然发出通缉令。党组织决定 让邓颖超火速离开天津。

自1910年到1925年,除了在北京待了2年,邓颖超在天津生活了13年,真是热土难离!何况母亲还在这里。在过去 的岁月里,母亲担忧时局的变化,又揪心于她的安危,但从未反对她从事革命事业。母女俩相依为命21年,头一 回面临分别。

为了国家,邓颖超纵然有千言万语,也只能将其藏在心中。这一天,穿上灰布衣裤、装扮成普通家庭妇女的她, 郑重地告别了母亲,在战友们的目光中,登上了南下广州的火车……

猜你喜欢
邓颖超女星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天津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新媒体技术在复原陈列中应用的探索——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例
魅力女星电影周(二)
女星发“饰”界 打造潮女气质
新闻浮世绘
李先念、王震、邓颖超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