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研究

2024-03-18 04:20陆颖颖张恒陈琦王奕霖李旭光
现代情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法效果评价层次分析法

陆颖颖 张恒 陈琦 王奕霖 李旭光

关键词:虚拟学术社区;小木虫:知识交流;效果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传统的知识交流方式如期刊、学术会议等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有效性与即时性难以满足科研人员动态变化的学术知识交流需求。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虚拟学术社区的出现,其作为传统知识交流的补充,成为人们共享知识和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虚拟学术社区中的知识交流具有主题丰富、内容专业、互动及时、形式多样等特点,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知识需求。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是评价社区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对该类社区的知识交流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发现用户知识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之处。纵观目前有关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其主要聚焦在用户特征、交流模式、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研究较为稀缺。

三元交互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A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知识交流行为以及虚拟学术社区的整体环境恰恰是虚拟学术社区中最重要的3个组成部分,同时三者之间呈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联关系。由此,三元交互理论可为虚拟学术社区的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提供新的视角。

综上,笔者借鉴三元交互理论,拟从影响知识交流行为因素的角度构建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小木虫为例,探究笔者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据此对虚拟学术社区发展提供相关建议,同时为相关专家学者们开展对不同类型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相关研究述评

1.1三元交互理论

三元交互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内容,由心理学家Bandura A提出,他认为,个体、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决定,并且三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模式在不同的活动或情境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元交互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特定的行为现象,其在图书情报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Lin H C等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感知互动理论,探讨了社交媒体中健康信息交流的影响因素。ChiangHS等基于使用和满足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探讨用户持续使用YouTube并分享视频的影响因素。金帅岐等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个人因素、环境因素3个维度构建了三元交互模型,以探究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宋慧玲等结合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和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知识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理论模型。张莉等利用三元交互模型,从个体认知和环境因素出发,探索了不同信息素养水平的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社会化搜索交互行为的特点。

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知识交流的发生与“三元”密切相关,参与知识交流的个体、知识交流行为和知识交流环境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知识交流个体和知识交流环境都会对知识交流行为产生作用效果。在知识交流中,个体可分为以用户为主的主体和以知识为主的客体。用户是知识交流的主体,用户的个体特质,如经验、学术水平、知识需求程度和个人知识质量评定标准等都会影响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的产生。知识是知识交流行为的客体,是主体进行知识交流的内容,而知识的内容属性会影响用户使用虚拟社区的意愿,进而影响用户在社区内的知识交流行为。知识交流行为需要在知识交流环境中开展,良好的交流环境能够影响用户的知识交流意愿,促进知识交流行为的产生。由此可见,虚拟学术社区的知识交流行为受到主体、客体和交流环境的综合作用。因此,三元交互理论适用于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

1.2虚拟学术社区

目前,学术界对于虚拟学术社区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总结已有研究文献中专家学者们的不同见解,笔者认为虚拟学术社区是为科研人员提供诸如科研问答、成果管理、学术交流等功能和服务,以及推动社区成员间知识交流与合作的网络平台。随着科学问题的日趋复杂,科研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通力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非正式学术与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虚拟学术社区的知识交流效果到底是什么,目前同样缺乏统一的界定。胥伟岚认为,学术社交网络的知识交流绩效指的是知识交互过程以及最终获取的知识交流效能,具体表现为交互质量、知识创新支持,以及交流主体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与交流满意度。王瑞等从目的的视角认为,学术社交网络的知识交流效果不仅影响研究人员当下的平台使用体验,对未来的持续使用意愿也具有重要意义。孙思阳从测量指标的角度认为,虚拟学术社区的知识交流效果可以从用户心理、知识质量、平台质量、知识交流技术和知识交流网络5个维度来衡量。参考借鉴已有研究中的概念界定,结合笔者自身的研究基础,本研究中所述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指的是科研人员借助虚拟学术社区进行学术知识交流、创新、合作等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而这种结果通常指积极的一面。

1.3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

目前,关于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以投入和产出指标为主构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宗乾进等确立了包括产出指标(学术博客访问量、分享数量)和投入指标(博主数量、博文数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科学网博客的一手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万莉建立了包含产出指标(浏览数量、回帖数量)和投入指标(用户数量、发帖数量)的知识交流效率指标体系,并对小木虫学术论坛和人大经济论坛进行了实证。庞建刚等以产出指标(查看数、回帖数)和投入指标(用户数、发帖数)为指标体系,采用SFA方法测算“经管之家”经济学论坛三区的知识交流效率。胡德华等则构建了包含发帖数、回帖数、浏览数、网络密度4個指标的评价体系,选择了4个学术虚拟社区16个版块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第二,构建系统、综合的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模型研究。孙思阳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维度(用户心理、知识质量、平台质量、交流技术、交流网络)以及对应的15个核心指标在内的评价模型,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效果进行研究。熊回香等依托CRM -BSC理论模型构建了以用户知识、用户互动、用户价值和用户满意为一级指标的三层评价模型,对ResearchGate、小木虫和科学网进行了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从以投入产出指标为基础构建评价模型的研究来看,尽管量化指标有助于获得客观的知识交流评价结果,诸如用户对回复内容质量的满意程度、用户有效获取知识的程度、用户对社区氛围的主观感受等主观性指标仍然难以量化计入知识交流效果,导致知识交流效果的评价存在较大局限性;从已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来看,专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构建综合测度模型,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多见。构建综合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模型,有利于从多维细分维度了解和掌握当前虚拟学术社区的运营状况。此外,虚拟学术社区的知识交流作为人的特定行为活动,符合三元交互理论中提出的个体和环境作用于人类行为的观点。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借鉴三元交互理论,以知识交流主体、知识交流客体和知识交流环境作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结合相关文献,自上而下地构建了相应的二级、三级指标,并通过专家评估验证指标的合理性。随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小木虫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知识交流效果进行评价。

2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根据三元交互理论,笔者以知识交流主体、知识交流客体、知识交流环境为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3个一级指标。同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实际情况的网络调研,笔者自上而下设计了相对应的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初步构建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与完善

为验证初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向有关专家学者咨询对于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与建议,进而最终确定各项指标。

2.2.1问卷设计与发放

为对评价模型的科学合理性进行评价,笔者共邀请33位来自不同高校的专家参与问卷调查,这些受访专家具有一定的虚拟学术社区使用经验,同时,部分专家从事了虚拟学术社区的相关研究。因此,由他们组成的专家团队对评价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可以保证指标的全面性、系统性与科学性。问卷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研,包括性别、所在高校、所属学科领域、学位、职称、虚拟学术社区使用情况。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的形式调查19项三级指标的必要性程度,研究设计了“不必要”“不太必要”“一般”“必要”“非常必要”5个衡量尺度,并按照1~5依次进行赋值。考虑到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笔者增设了第三部分:开放性题项,旨在搜集专家认为该指标体系需要改进的地方,以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的评价模型。

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3份,回收率100%,筛选出未使用过虚拟学术社区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6份。专家组包括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与在读博士,其中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共计1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4人,男女性别占比相对均衡,相关统计信息如表2所示。

2.2.2调研结果分析

针对专家打分数据,综合采用均值、高分(评分4和5)专家占比、标准偏差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均值反映了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必要性程度的认同情况:高分专家占比是指评分4和5的专家在所有参与评分的专家中所占的比例,其反映了专家意见的高分集中趋势:标准偏差反映了专家意见的离散程度及评分结果的稳定性程度。笔者将问卷数据导人SPSS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描述统计”工具,求得各项三级指标的均值、标准偏差和频数占比,由频数占比进而得到高分专家占比。所得数据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各项指标的必要性程度评分均值均不小于3.5,表明专家对各项指标的必要性程度均比较认同;高分专家占比均大于0.55,标准偏差均处在0.62~0.98之间,题项离散程度不大,两项数据表明专家们对指标存在的必要性程度已达成共识,即认为19项指标均具有存在必要性。此外,调研问卷的第三部分——开放性题目中,并没有出现新的补充。由此,笔者提出的指标体系较为理想,可用于下一步的研究。

2.3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处理多目标、多准则、多因素、多层次等复杂问题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它能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视作一个系统,将与决策目标有关的元素分解成若干层,通过定性模糊量化的方法计算层次的单排序和总排序,得出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其在权重确定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也得到了图书情报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应用。基于此,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首先,需要根据评价目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将评价目标进行层次化细分,得到具有多层结构的分析模型。在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时通常分为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3个层次。

其次,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完成后,需要构建判断矩阵。本文邀请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判断,采用1~9标度法进行赋值。将专家赋值结果进行整理得到判断矩阵,采用和积法按列归一化得到归一化后的矩阵,计算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得到特征向量矩阵。

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率CR,CR=CI/RI,其中,RI的值从平均随机一致性RI值表中查询,如表4所示。

将计算得出的CR值与0.1进行比较,若CR小于0.1,则通过一致性检验。

2.3.1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根据专家调查问卷的结果,本文构建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3.2权重数据的获取

为保证指标精度,笔者于2021年3月初邀请27位相关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相對重要性进行逐一判断,并采用1~9标度法进行赋值。这27位专家主要是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和虚拟学术社区活跃用户。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包括7位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及5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他们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经验,可以提供较为权威的判断。社区活跃用户包括3个小木虫论坛的高等级“金虫”用户和12个较为活跃用户。作为虚拟学术社区活跃用户,他们可以根据自身使用经历和体验对指标重要性做出贴近于现实使用情景的判断。专家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2.3.3权重的最终确定

将专家评分数据汇总后,分别构建3个层级的判断矩阵,利用和积法计算指标权重,并进行矩阵一致性检验。最后,将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和三级指标权重通过公式Pi =A:Bi.C计算出综合权重。各层级指标权重系数如表6所示。

在一级指标中,知识交流主体的权重最高,说明社区参与者对知识交流行为的影响效果最好,而知识交流环境对知识交流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程度最轻。这表明,在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进行评价时,应优先从知识交流主体维度进行分析。

在二级指标中,知识接收B1、知识质量B5、社区内部氛围B7这3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60、0.51、0.85,都是各自一级指标属性下的最高值,说明知识接收者、知识质量、社区内部氛围对知识交流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效果。

19个三级指标的平均权重为0.0526,知识获取C1、知识内容可靠性C11、知识应用C2、自我实现C4、社区内传播C7和社区活跃度C15这6个指标的综合权重均超过平均值,可以看出这6个指标对知识交流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更大,因而在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进行评价时,该6项指标的重要性也更高。具体而言,在知识交流主体维度下,知识接收者获取知识的程度最能反映知识交流效果的好坏,知识接收者将获取知识应用到相应领域、知识提供者通过知识交流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的程度次之。在知识客体维度下,知识内容可靠性对知识交流效果的影响最大,说明社区用户对知识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更高的需求。在知识环境维度下,社区成员则更关注社区内部环境,如社区活跃度与社区友好度,而对社区竞争力与外界影響力并不太关注。

3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实证分析

3.1实证研究设计与实施

笔者以小木虫作为研究对象。小木虫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站点之一,其会员主要是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硕博研究生和企业研发人员,社区内容涵盖全面。

笔者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小木虫的知识交流效果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将定性评价转变为定量评价,是当前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在虚拟学术社区中,效果评价主体为社区用户和管理者,除了少数客观类定量指标,大多指标关系到主观感受和体验,这些感受是主观的、模糊的,不能直接获取相关数据,而模糊综合评价能够处理多因素、主观性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笔者采用问卷调研法获取数据。问卷指标设计部分依据前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收集用户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的评分。样本采用目标抽样法,目标抽样法相比于随机抽样更能准确选取具有知识交流需求以及行为的用户。问卷主要向国内各大高校发放,在抽样时选择近期参与过发帖、回帖、点赞、转发、小组管理等活动的用户。问卷数据统计情况如表7所示。

3.2实证结果计算

获取实际调研评分数据后,根据上述步骤计算得到小木虫论坛知识交流效果的评分为:

90x0.4665+70×0.4667+50×0.0364+30×0.0192+lOx0. 0112=77.1638

小木虫的知识交流效果评价具体评分数据如表8所示。

3.3实证结果分析

3.3.1知识交流主体

知识交流主体对知识交流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用户能力是有效进行知识交流所需的属性,高质量用户对提升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起到明显作用。小木虫作为专业型虚拟学术社区,社区用户具有明显的边界性,通常为某一领域或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对该主题感兴趣的其他专业人员,该类人员主要以学生、高校教师、图书馆人员和专职研究人员为主(选取样本中,学生、高校教师、图书馆人员和专职人员约占总样本的95%),受教育程度均为本科、硕士或博士,并以硕士和博士为主,知识素养较高。

同时,知识交流主体也影响着知识交流客体和知识交流环境。对知识交流客体而言,用户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素养能够影响其在知识交流中的行为,知识作为主体进行交流行为的客观产物,在一定程度上,用户的能力和素养可以影响知识质量.用户的贡献程度和参与程度也会影响知识的数量和时序变化。对知识交流环境而言,其作为交流主体进行交流行为的活动空间,用户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了技术支持、文化环境、人际交往和制度规范等社区交流环境。现实中专业型虚拟学术社区的门槛使得用户群体更专深、社区成员能力更高、身份更真实、交流态度更严谨、交流内容更专业,该类用户使得社区的技术环境、文化环境、交往环境和制度环境等都具有较好表现。

3.3.2知识交流客体

知识交流客体是知识交流效果的直接体现。在小木虫中,知识数量、知识质量和知识时效都处在良好水平,具体表现为知识资源的丰富性、学术性、专业性、可靠性、时效性等方面均更能满足用户的学术需求。其中,知识数量多样性、知识内容学术性评分较高,体现了虚拟学术社区的本质特点,即该社区的知识资源能够广泛涵盖多类学科领域,涉及多样的学术话题,以及社区的交流内容与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有学术价值。

实证表明,知识交流客体也会反作用于知识交流主体和知识交流环境。知识作为交流客体,既是交流行为的作用结果,也是知识交流演化和发展的基础,知识将交流主体、交流行为和交流环境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交流客体的内容特征、数量特征以及时效特征都会影响用户的行为发展和平衡,继而影响社区的学术氛围和专业程度。

3.3.3知识交流环境

知识交流环境是影响知识交流效果的外在因素。知识交流环境包括社区内部氛围和社区外部评价。对于社区内部氛围而言,虚拟学术社区以服务学术科研为目的、以特定专业领域的研究为交流内容,同时具有稳定的专业用户群,该类社区目标通常是致力于打造学术的前沿热点,倡导学术的交流与共享,因此该社区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此外,在研究中发现,小木虫还具有更严格的管理机制,在尊重和鼓励用户创作的同时,能够减少用户在交流中面临的试错风险和产权风险。而在社区外部评价中,小木虫的专业主题内容、学术质量的可靠程度、特色科研的交流活动均为社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影响力。

同时,知识交流环境也会影响知识交流主体和客体。对于知识交流主体来说,社区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会影响用户参与知识交流的意愿。良好的交流环境不仅能给用户带来较好的体验感受,也能提高用户参与社区知识交流的频率。对知识交流客体来说,一方面,良好的交流环境对用户产生的知识内容起到保护作用,能够维护知识成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积极健康的社区环境和学术氛围能够对用户的参与行为起到鼓励作用,促进知识的产生与传播。

由上可知,知识交流主体、知识交流客体和知识交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彼此作用,共同影响社区的知识交流行为。

4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提升对策

虚拟学术社区内的知识交流行为是一个涉及不同要素,且要素间相互影响的综合行为。因此,为提升社区的知识交流效果,需要协调好交流主体、客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构建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实证研究分析结果,笔者从以下3个方面提出提升虚拟学术社区的知识交流效果的对策:

1)知识交流主体:知识交流主体是影响知识交流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社区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用户参与机制。首先,为保证参与用户的专业水平,社区可在接收新用户日寸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用户需要完成注冊并申请加入小组或话题。其次,为提高用户参与的活跃程度,社区可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鼓励用户积极参与知识分享与交流,如采用内容激励、等级特权激励、荣誉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内容激励是指设置好的内容和板块激励用户参与知识交流活动:等级特权激励是指通过用户等级来区分用户间的权利:荣誉激励主要是指增加用户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的荣誉感而促进交流:物质激励是指用户在社区活动中获得的物质收益。最后,用户在社区使用过程中的便利性能够影响其参与积极性。因此,社区要保证用户可以快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并将其传播和应用。社区可对用户贡献内容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以形成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采用平台算法和管理员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内容进行审核分类,建立高效的知识检索机制等。

2)知识交流客体:知识交流客体作为知识交流行为的内容,其数量、质量和时序特征又会反作用于知识交流行为。因此,社区在鼓励用户内容创作的同时,还要关注用户的内容创作质量。为保证知识质量的可靠性和学术性,一方面,社区应健全社区学术资源质量管理机制,尽可能清除虚假和冗余信息,如社区管理人员可对社区的交流帖进行定期维护,对于散播不实信息、有害信息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规则的帖子及时清理,对于违规发帖人进行惩罚,对于多次违反社区规则的发帖人,可以将其移除社区或移交至平台管理;另一方面,社区可通过用户协作机制来提升用户的创作积极性和参与感,并在协作中通过设置举报模式或内容评分模式,吸引交流主体参与知识的“共建共治共享”,在知识创造中共同把守质量关卡。

3)知识交流环境:知识交流环境既是开展知识交流行为的基础条件,也是影响交流主体是否持续参与知识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社区应该积极营造学术氛围和创造用户交流条件,提高用户的社区使用感。首先,在营造学术氛围和创造交流方面,社区在设置用户准入门槛的同时,还应考虑提升社区活跃度、友好度,如通过加强主体间的亲密联系提升成员的社区归属感,进而推动其自发促进知识交流的正向发生,且制定有效的管理规则规范社区的学术环境,提高用户对社区的满意度,增强用户黏性。其次,在提高用户使用感方面,社区可通过“在线需求调查”等不断优化社区管理制度,如以用户的情感与体验为基准,将用户的个人兴趣与社区资源相匹配,以生成用户专属界面和个性化推荐内容。同时,社区的功能设置等基础功能应及时更新与维护。最后,在社区运营管理上,可选择合适的商业合作伙伴,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谨慎投放广告,尤其应仔细权衡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的广告宣传。

5结语

本文首先从知识交流过程视角,借鉴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三元交互理论,初步构建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专家咨询其对于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根据评分结果最终建立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模型;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最后,以小木虫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对其知识交流效果进行对比评价,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知识交流过程中知识交流主体、客体以及环境对知识交流效果的影响,能够在理论上丰富现有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在实践上帮助虚拟学术社区运营者不断改善和优化自身的功能和服务,更好地提升用户的知识交流体验。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在不同类型的虚拟知识社区情境中进一步验证并改善本文提出的知识交流评价指标体系,为提升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模糊综合评价法效果评价层次分析法
120例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肝脏射频消融术应用全面细致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院病案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工程项目环境风险研究
基层社会管理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乳制品品牌顾客满意度实证研究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专利权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民办高校绩效评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