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评价与分类施策
——以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为例

2024-03-18 08:20周婷婷廖和平李涛朱琳刘亭谢传峰
关键词:宜业宜居维度

周婷婷,廖和平,李涛,朱琳,刘亭,谢传峰

1.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 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评估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3.西南大学 国家治理学院,重庆 400715

乡村建设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课题.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1].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着眼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城乡发展结构性矛盾及其引发的农村空心化、“城进村衰”、严峻的“乡村病”等问题[2-4],党的二十大报告审时度势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的乡村振兴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背景下对乡村建设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中央在“三农”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延伸创新,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具有广泛扎实的现实基础,符合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需要进一步研究、谋划、贯彻落实[5].

目前有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主要围绕内涵外延[6]、建设意义[7]、建设路径[8-10]和保障机制[11]等方面.张永江等[5]分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和建设的5个基本点,提出建设的5个关键领域、4个着力点和4个建议; 彭超等[12]在总结新时代我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基础上阐述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并针对落实保障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黄祖辉[13]阐释了和美乡村建设意义与内涵特征,并提出要在“和”字上突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重城乡关系、产业发展和共富发展等8个方面的“和”.有学者从推进污水治理[14]、改善农房质量[15]等角度研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部分学者从“生态宜居”“宜居宜业”等具体方面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整体建设方面开展评价研究.如蔡雪雄等[16]从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方面构建乡村生态宜居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55个县域乡村生态宜居水平进行测度; 李玏[17]从居住条件、生活环境、乡村产业和收入与就业4个维度构建乡村宜居宜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评价方法开展了全国及各省、区、市乡村宜居宜业水平评价; 张宇伯等[18]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方面设计出23项重点指标,构建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模型,对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5个典型代表进行实证分析.总体而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多集中于内涵、意义和路径等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少,目前亟需探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测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水平.

本研究从村域尺度出发,借鉴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基础阐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基本内涵,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指南》[19]等相关标准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价指标体系,以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为案例研究区,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测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并划分类型,提出因地制宜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七塘镇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北部、缙云山与云雾山腹地,东靠缙云山西麓,南接六塘乡,西邻铜梁区,北连八塘镇.七塘镇东部为山地,西侧为深丘地势,南部为浅丘,北部为缓丘宽谷地势(图1).全镇土地总面积为57 km2,下辖8个行政村.七塘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镇主导产业为农业,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璧山蔬菜基地核心区和重要水果基地.全镇各村全面参与“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成功探索出农村房屋使用权和集体土地入股等具体路径,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观.七塘镇以璧山蔬菜基地核心区为引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培育“农文旅”等新业态,提升村容村貌,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市乡村振兴贡献奖先进集体等国家级、市级荣誉,开创了“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示范建设的新局面.因此,以七塘镇为例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评价与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借鉴意义.

审图号:GS(2019)3333号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本研究于2023年2月前往七塘镇8个行政村开展实地调研,访谈区、镇、村三级地方干部和农户,填写统计表格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村基本概况、产业和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生活生产环境、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情况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等.以上数据时间为2022年度.

2 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2.1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内在逻辑与指标体系构建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具有良好人居环境和宜业空间,能满足农民物质和精神追求,实现乡村五大振兴全面协调发展的农村,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5].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基本特质和关键条件是宜居宜业,具体而言,一是拥有宜居的环境和设施配套,包含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交融,人居生活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体系的配套; 二是拥有宜业的产业体系与业态,可以为多类型劳动者提供自主、受雇、合作等多种就业与创业机会,并实现持续增收和共富发展[13].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立足美丽乡村建设基础,结合乡村资源特色,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以单个村或多个村组成的乡村区域为建设对象,以人本化、融合化、现代化为导向,展现乡村外在“感观美”与内在“感悟美”,实现产业和融、环境和美、人文和润、治理和谐、生活和顺的新时代可持续发展乡村(图2).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整体的建设单元,在内涵上包括“宜居”的因素、“宜业”的因素、“和美”的因素,产业和融、环境和美、人文和润、治理和谐、生活和顺的相关建设内容应该是整体谋划、全面推进,既要在以往建设基础上升级换代、再创新高,又要适应各方面需求,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不应互相割裂、有所偏颇[5].

图2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在逻辑

没有高质量发展的乡村产业做支撑,乡村就无法实现长久的宜居.在阶段性和操作性上,“宜业”应该在“宜居”前.产业和融对应“宜业”的要求,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核心内容和经济基石,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实现产业和融可以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就业或创业增收,有利于提高生活满意度,同时可带动更多人才、资金、项目等社会资源向乡村流动,为地方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和内在机制[20].环境和美对应“宜居”的要求,宜居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资源依托和空间载体[21].实现环境和美可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强化资源环境禀赋优势,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提升宜居度,同时便于村庄建设规划管理,还促进了经济、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人文和润即注重村庄文化之“和”,重在体现“和”的理念,其为乡村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22],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文化源泉.实现人文和润有助于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丰富精神生活,培养人地和谐理念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为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和环境保护助力.治理和谐即注重村庄治理之“和”,重在体现“和”的理念,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政治保障和社会基础.实现治理和谐有助于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制度、共富机制和资源资产共享机制,为实现安居乐业提供长效保障机制.生活和顺重在体现“美”的追求,要通过乡村共富发展实现生活富裕美满,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民生目标.实现生活和顺有助于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和村民自治水平,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增加环境建设投入,激发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村庄发展良性循环.

产业和融的根本要求在于促进农民就近就业或创业,其破题点侧重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于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与业态,同时找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创新联农带农模式,探索群众致富新途径.产业和融的最终目标是能为多类型劳动者提供多种就业与创业机会,能够形成就地就近就业与多元增收的宜业空间,并实现持续增收和共富发展[6].基于此,本研究在“产业和融”维度下设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水平、产业融合程度和联农带农4个因素层以及12个指标.

宜居乡村应该是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乡村,宜居强调农业生产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生活环境的整体性提升,环境和美的关键在于以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既要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又要提升乡村污染治理水平,最终应实现农业绿色、环保,农村生活环境整洁、宜居和生态环境安全、友好.基于此,本研究在“环境和美”维度下设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3个因素层以及9个指标.

人文和润主要体现在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健康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乡村群体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也体现在乡村多元文化的包容发展,重点包括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文化,体现“为自己干”的市场激励文化,体现乡风民俗的乡村传统文化的共生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在“人文和润”维度下设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和文化素质3个因素层以及6个指标.

推进治理和谐需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建设的全面领导,逐渐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强化治理行为的合理性和治理效果的有效性,实现治理和谐和善治乡村.基于此,本研究在“治理和谐”维度下设基层组织、三治融合和治理效果3个因素层以及7个指标.

实现生活和顺的目标需要发展乡村共富产业的同时构建共富机制,要优先关注低收入农民、普通农民的产业融入度和收入获得性,也要尊重农民意愿,以满足农民的物质、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以宜居宜业和美为标准,不断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水平,让农民过上满意的幸福生活.要注重提高农民参与度,号召村民尤其是年轻人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各个环节,同时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文条件,促进更多农民勤劳致富,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持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此,本研究在“生活和顺”维度下设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民生保障和村庄满意度4个因素层以及6个指标.

本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为主要考量,借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和《美丽乡村建设评价》[19,23-24],依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与内在逻辑,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25-30]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产业和融、环境和美、人文和润、治理和谐和生活和顺5个维度层,农业生产条件等17个因素层,人均耕地面积等40个指标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价指标体系

2.2 研究方法

2.2.1 熵权-TOPSIS法

为了避免专家赋权等主观因素干扰产生计算误差,实事求是地反映各指标在综合指标中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七塘镇8个行政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算.计算步骤如下:

1) 指标标准化处理.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

正向指标:

(1)

负向指标:

(2)

2) 指标的归一化处理(计算第i个地区占第j个指标的比重Pij).

(3)

3) 计算各项指标信息熵Ej.

(4)

Ej数值越小,该指标在评价中的权重越大.

4) 确定指标权重Wj.

(5)

5) 构建加权决策矩阵V.

(6)

6) 确定指标的正、负理想解.

正理想解:

V+={maxVij|i=1,2,…,n}

(7)

负理想解:

V-={minVij|i=1,2,…,n}

(8)

7) 计算欧式距离.

(9)

(10)

式中:D+,D-分别是各个评价地区向量到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8) 计算贴近度.

(11)

式中:Ci表示评价对象与正理想解的接近程度,Ci∈(0,1),数值越接近1,表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越高;Ci越接近0,则该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越低.

2.2.2 类型划分方法

使用自然断点法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各维度评价结果划分为较高、中等和较低3级,评价得分属于较高等级的识别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优势,得分为较低等级的识别为建设短板[31].按表2的划分规则对各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将存在4种及以上优势,且不存在短板的村庄划分为综合发展型乡村; 存在1~3种优势,但不存在短板的村庄划分为主导发展型乡村; 存在优势,也存在短板的村庄划分为极化发展型乡村; 不存在发展优势和短板的村庄划分为均衡发展型乡村; 不存在优势,但存在短板的村庄划分为欠缺发展型乡村.

表2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类型划分原则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熵权-TOPSIS法计算出2022年七塘镇8个行政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价得分和5个维度的分项评价得分(表3),将评价结果导入ArcGIS 10.8中,制作出七塘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的空间格局图(图3).

表3 七塘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评价得分

审图号:GS(2019)3333号

3.1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评价结果

七塘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价得分介于0.257~0.597,均值为0.396,表明七塘镇各行政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位于中等水平,但村域之间有较大差异.通过ArcGIS 10.8中的自然断点法,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划分为较低水平(0.257~0.347)、中等水平(0.348~0.437)和较高水平(0.438~0.597)3个等级.研究结果发现:在8个行政村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较高的村有2个,占比为25%,最高值出现在将军村; 位于中等水平的村有2个,占比为25%; 位于较低水平的村有4个,占比为50%,最低值出现在三步梯村.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较高水平的乡村位于七塘镇东北部,较低水平的乡村位于七塘镇南部,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七塘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空间分布特征是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建设水平较高的村为北部的将军村和喜观村,该类村区位条件良好,与乡镇联系紧密,城乡要素流动较大,政策支持、资金、项目等发展要素丰富,种植业和养殖业等第一产业与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活跃,就近就业机会更多,村民就业机会较多、收入较高,村民可用于文化娱乐的资金充足; 建设水平较低的村位于南部,以种植业为主,产业基础较差且结构单一,大多未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经济发展滞后,就近就业机会少,群众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欠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较低.

3.1.1 产业和融

七塘镇各村产业和融评价得分为0.154~0.546,其均值在和美乡村5个维度中排名最后,产业发展水平中等偏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产业发展大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各村产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七塘镇东北部的将军村、喜观村产业发展突出,调研发现,该类村在发展传统种植业基础上发展了蔬菜、葡萄等特色产业,初步实现部分区域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劳动生产率较高,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观光、蔬果采摘等乡村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因此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产业和融发展水平较低的村位于七塘镇西南部,为盐店村和三步梯村,该类村受到区位条件、生产技术、劳动力等因素制约,以玉米、水稻等传统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机械化耕作面积较小,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1.2 环境和美

全镇各村环境和美评价得分为0.274~0.638,均值在和美乡村5个维度中排名第四,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位于中等水平,仍有提升空间.该维度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环境和美得分较高的村位于七塘镇东北部,为将军村和喜观村,该类村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田园风光秀美,同时大力开展院落集中整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农村院落整体风貌统一,打造了特色农村院落,村内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完善; 得分较低的村位于七塘镇南部和西部,盐店村和三步梯村由于经济发展不足、资金投入较少且受政策扶持力度不同,导致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人居环境相对较差,环境和美得分较低.四合村和建设村产业发展较好,由于农业发展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破坏了环境平衡,生态宜居性相对较差.

3.1.3 人文和润

全镇各村人文和润评价得分为0.177~0.731,均值在和美乡村5个维度中排名第三,文化建设水平中等偏高,但各村差异很大,需进一步提升.将军村和喜观村人文和润得分较高,主要是因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健康文化活动开展频繁,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较好,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得分较低的位于中南部,为跃进村和三步梯村,该类村由于村庄产业经济相对滞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较少,公共文体活动场所数量少,健康文化活动开展较少,村民文化娱乐消费占比较低,文化教育开放包容度较低,乡风文明整体水平较低.

3.1.4 治理和谐

全镇各村治理和谐评价得分为0.386~0.608,均值在和美乡村5个维度中排名第二,治理能力水平较高但各村有一定差异.位于东南部的阳岫村因打造了党员教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共享式”党群服务中心,道德建设、移风易俗活动开展较多,基层法治建设水平和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治理和谐得分最高; 位于西南部的跃进村由于开展道德建设、移风易俗活动次数较少,且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低,导致治理和谐得分最低.

3.1.5 生活和顺

全镇各村生活和顺评价得分为0.313~0.835,均值在和美乡村5个维度中排名第一,生活质量水平总体较高但各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还需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实现村民生活富裕.生活和顺发展水平高低与产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受农民收入、社会民生保障及满意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三步梯村生活和顺发展水平最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发展较滞后,村卫生室、养老中心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联农带农效果一般,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村民生活水平和满意度偏低.

3.2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类型划分与提升路径

根据表2的划分原则,将七塘镇各村发展类型划分为综合发展型、主导发展型、极化发展型和欠缺发展型4类(图4).将军村和喜观村为综合发展型乡村,阳岫村和盐店村分别为主导发展型、极化发展型乡村,其余4个村均为欠缺发展型乡村.七塘镇无均衡发展型乡村.

审图号:GS(2019)3333号

3.2.1 综合发展型

综合发展型乡村有将军村和喜观村,位于东北部,这2个村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情况较为良好,村庄综合发展水平较高.这类乡村应立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巩固提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区.一是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同时合理适度地发展二三产业; 二是继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打造乡风文明与环境宜居示范村; 三是充分发挥已有优势资源和基础,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四是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丰富利益联结共富机制,实现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3.2.2 主导发展型

主导发展型乡村为阳岫村,位于七塘镇东南部,这类村存在1~3种优势且不存在短板,未来应在把握优势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发展空间,实现中等水平维度的高水平协同发展.阳岫村为治理主导型乡村,该类乡村建设重点一是最大化发挥治理维度优势,要健全治理人才和专技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乡村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团结、联系和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作用,切实维护乡村社会平安稳定; 二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产品商业化,打造农业产业品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三是以“和文化”为内涵推进文明建设,完善文化设施,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加强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3.2.3 极化发展型

七塘镇极化发展型乡村为盐店村,分布在七塘镇西南部,这类村存在发展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短板,未来除继续发挥优势外,应重点考虑补齐短板,达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各维度协同发展,故以发展短板分类探讨建设路径.盐店村为产业滞后型乡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要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主攻目标,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一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增加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二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打造农业产业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要增强产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带动农民致富增收[32].

3.2.4 欠缺发展型

欠缺发展型乡村有4个,集中分布在镇中部,占据七塘镇大部分空间,这类型乡村各维度发展均呈现中等或较低水平,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实力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存在一个或多个短板.此类乡村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一要重视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推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建立生态示范农业基地,注重产业发展与绿色生态并驾齐驱,并融入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延长农村产业链; 二要加大农村设施配套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群众生活和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加强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深入开展健康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四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育,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效能,持续加强农村扫黑除恶斗争,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切实维护乡村社会平安稳定; 五要坚持共同富裕发展路径,重视发展乡村共富产业、构建共富机制,突显产业发展的普惠性,增强产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注重提升农民内生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加强农户技能培训,促进农户持续增收的同时提高农户社会保障水平.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结果显示:① 七塘镇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较高水平的村位于镇东北部,较低水平的乡村位于镇南部,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各维度、各村之间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② 分维度看,七塘镇和美乡村生活和顺维度得分最高,治理和谐、人文和润和环境和美得分其次,产业和融得分最低.③ 分村域看,将军村、喜观村建设水平较高,四合村、阳岫村建设水平中等,其余4村建设水平较低,最高值、最低值分别为将军村和三步梯村.④ 七塘镇各村根据建设优势与短板,可划分为综合发展型、主动发展型、极化发展型和欠缺发展型4类.综合发展型乡村有七塘镇北部的将军村、喜观村,主导发展型乡村有镇东南部的阳岫村,极化发展型乡村有镇西南部的盐店村,欠缺发展型乡村数量多、分布广,占据七塘镇大部分空间.⑤ 针对各村发展短板,因村施策、分类稳步地提出不同类型乡村建设和美乡村的实施路径.综合发展型乡村应巩固加强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引领区; 主导发展型乡村应在把握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发展空间,促进各维度高水平协同发展; 极化发展型乡村应发挥其优势,重视补齐短板,保证各维度协同均衡发展; 欠缺发展型乡村应注重和美乡村建设的每个维度,首先瞄准最弱发展短板,逐步补齐短板,以最高效率将短板转化为发展优势.

4.2 讨论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乡村建设整体目标,推进引导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各个方面建设的同时也要全面把握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目前学术界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集中于内涵阐释、重大意义和实现路径的理论分析层面,较少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出发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展开实证研究.本研究遵循乡村振兴战略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求,科学构建村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七塘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真实建设水平,明确村域差异及来源并因地制宜提出各类村的建设路径.本研究所得结论与张宇伯等[18]的研究大致相同,一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具体实际,立足资源、环境、人文等优势,更好“扬长”; 二是多个指标的综合得分高低往往取决于各个单项得分能够稳定处于较高水平,这就需要注重“补短”,系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研究结果对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建设水平的测度对于了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丰富了相关实证研究.考虑到乡村资源禀赋等条件不同导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可能存在的区域差异,利用实地调研数据从微观尺度(村域)出发,计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并探讨村域差异及原因,可为乡村振兴因地施策提供数据支撑,具有一定的地域参考价值.

由于客观因素,本研究在产业和融维度就业和联农带农方面、生活和顺维度共富发展方面的指标选取存在一定难度,在未来有待进一步探讨和丰富; 此外,本研究以璧山区七塘镇为案例区,镇内行政村数量较少,各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相对较小,其评价结果参照性、对比度不够显著,在后续研究中,需扩大研究区范围,增加样本村数量,提升研究区多样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分析实施路径.

猜你喜欢
宜业宜居维度
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环湖强县的几点思考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浮山县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宜居大化
宜居星球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加强大庆数字化城管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