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黑话”何以搅动职场?

2024-03-22 15:27章梦晗
廉政瞭望 2024年3期
关键词:行话黑话暗语

章梦晗

“咱对齐一下颗粒度”“形成一套组合拳”“打通底层逻辑”,这些话乍一看似乎能明白,细一想又有点摸不着头脑。随着电影《年会不能停》的热映,一些被称为“职场黑话”的词语在互联网迅速流传,成为开年的刷屏热词。

在古代,黑话是区隔于主流话语体系的某种话语,只在特定的圈层内传播。“职场黑话”并不稀奇,由于各行各业之间都有着信息壁垒,有些行业内部逐渐约定俗成的“行话”,在不懂行的人眼中就成了“黑话”。在过去,“黑话”往往可以成为带有某些深层含义的能指,使圈层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然而,一些职场人抱怨,“黑话”成了职场同事、领导甚至甲乙方之间“不好好说话”的工具。

无所不在的“职场黑话”到底所谓何意,如今又有哪些常用的“职场黑话”成为职场菜鸟们的入职第一课?

当行话变“黑” 

如果未曾在互联网大厂浸淫过,观众在看到“颗粒度”“组合拳”“矩阵”“私域流量”这些词语时,大多表示一头雾水。这些听起来专业又有些“神秘”的词语如今在以互联网为首的行业中大行其道,被网友们戏称为“大厂黑话”。

其实,这些“黑话”的前身许多人并不陌生。在过去,特定行业、领域或职业团体都有专门用语,被称为“行话”。比如如今相声行当的使“活”(意为“表演段子”)、包袱(意为“笑料”)、单春(意为“单口相声”)。但为何互联网行业中出现的“行话”却被人视作“黑话”?

黑话在民间社会流行于各种集团或群体,是出于文化、交际需要,内部创制出的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隐语。相比于从业务实际用处出发,注重专业性的行话,黑话天然就带有“圈层”“隐秘”的气质以及文化色彩。而如今的一些行业,往往故意用某些新词语替代原有说法,因此被质疑是否故意要营造一种距离感,让人觉得“黑话”比“行话”更符合这些表达的文化底色。

为了了解如今互联网行业中的“黑话”所谓何意,记者联系到几名“懂行”的互联网业内员工,请他们答疑解惑。

在某短视频平台公司做产品的云阳入职第一周就遇到了“颗粒度”这个词。“当时部门主管让我写一个方案,内容大约是如何把我们的一个产品推销给客户。因为是第一次做这类分析,我花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做这个方案,但最后呈现给领导时,就换来了6个字的评价:‘颗粒度不够高。我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就是说我的方案不够细化。当时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不直接说。”

然而,在职场工作两年多的云阳现在却把这一套“黑话”用得得心应手。

云阳解释道,一方面是大家都这么用,另一方面,在工作场景中,一些意思用“黑话”表达确实能传递一些深层意义,使懂得意思的人能够迅速理解,并快速执行工作。“就比如‘颗粒度这个词,强调的其实不只是‘细节,更多的是细节背后代表的可执行度。‘颗粒度越细,表明细节越详尽,越有助于问题解决。建立‘颗粒度思维意味着,需求聚焦、问题拆解、方案细化。这不是单单的‘细节可以概括的。”

除了“颗粒度”,云阳以“卖水”这件销售工作为例,为记者介绍了几个在推进业务中常用的“黑话”。

“抓手”是水这一产品有销售需要时,精准找到痛点、痒点、爽点。“痛点”意味着客户很口渴,但是没有水的情况;“痒点”则是客户现在很口渴,有人拿瓶水在他面前晃悠;而“爽点”则是客户当下很口渴,有人拿了一大箱管够的水解渴。而“场景”则是要明确,是该在写字楼卖水还是在沙漠卖水。“矩阵”则指代产品结构,即除了卖水,还卖茶、咖啡、可乐。最后,这些“组合拳”打出来,客户们都被养成了一天不喝水就浑身难受的习惯,这就是形成了“生态”。

而这些源于互联网行业的“黑话”如今的应用场景已经蔓延到有类似业务的非互联网公司。

在某国企三级子公司做客户维运(客户维护运营)的王景越告诉记者,现在“拉新”“促活”“留存”“转化”这类的“黑话”已经广泛运用于工作中。这些词分别代表着“获取用户”“活跃用户”“留住客户”“让客户付费”。

“这些‘黑话其实也是职场人交流的工具,只要应用场景广泛,其實很容易传播开。”王景越说,自己并不反感这些“职场黑话”,有些时候,自己的团队还喜欢用一些新学的黑话增加团队的活跃度。“当这些‘黑话成为团队内相互之间心照不宣的‘代码时,就会有圈子的感觉,有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职场暗语,难揣言外之意?

除了在业务的应用场景中频繁出现,职场之中的另一种“黑话”对于工作党来说可能更加常见,那就是领导的“暗语”。

“有时候我总是理解不到领导、甲方一句话背后的另一层意思,因此做事总不够‘贴心。”在北京某成人教培公司做项目的崔西(办公室花名)觉得自己工作了许多年,有时候还是“缺根筋”。她觉得,除了某些场景下应运而生的“行话”,那些“言外之意”才是“职场黑话”的精髓所在。“这应该是所有行业,所有职场都不可避免的。”崔西说。

崔西举例,当领导说“这个项目很重要,你要全力以赴”时,表面意思是鼓励员工要认真对待这个项目,但实际上可能是暗示,这个项目很繁琐,需要加班加点地完成。再有“这件事情很紧急,需要马上处理”,表面意思好像是说这件事要优先处理,但实际上可能是在暗示,这件事情并不那么重要,只是需要尽快完成而已。还比如,“这个客户很难缠,你要多费心”,表面是好心告诉你这个客户不好搞,但实际上是在说客户很重要,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有时候夸你能干就是要让你多做事,有事情‘和你商量,其实就是定下来让你来接手。”崔西说。

对这些话的言外之意崔西并非全然懵懂,真正让她困惑的是如何去判断什么时候有言外之意,而什么时候就是本意。“刚入职不知道这些话的言外之意还好,有人教我之后,我反而会陷入纠结,有时候拿不准领导到底什么意思。”

在交流中记者发现,与行话类型的“黑话”不同,领导的这类“暗语”往往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完全相反。

“比如说‘对事不对人的时候,往往就是对人不对事的。”崔西说,曾经在一个项目组共事的小A做事有些毛躁,一次工作失误后,项目经理找到小A,同他说要探讨一下这次工作,并让小A不要多想,只是就事论事,对他没有意見。“但实际上大家都看得出来,项目经理就是对他有意见了才找他,事实证明,之后有好几次经理专门针对小A,小事情也被放大,最后小A自己受不了申请离组了。”

在年长一些的职场人看来,这些有言外之意的“黑话”是职场人际沟通中很常见的招儿。背后的原因可能不仅关乎职场,还关乎文化。一人力资源经理对此颇有感触。“目前的职位结构中,老板或者领导的年龄普遍为60后到70后,他们注重照顾彼此的面子,情商高,凡事留分寸,绝不说得太直白。说话越含蓄,职场中就越是会出现一些‘隔空移物式的黑话。”

在交流中记者发现,“含蓄效应”导致老板常常用暗语来点拨下属。不过对于甲方的“黑话”,一些职场人就显得没那么从容了。

“每次和甲方沟通,听到‘你考虑考虑再回复这类话我就脊背发毛,因为这意味着甲方不满意了。说不满意是轻的,其实大部分时候就是否定你给的成果,让你重做。聪明人就该马上行动,愣头青可能还在想该改其中的哪个细节。”崔西认为,对甲方的“黑话”,往往要不吝以最坏的角度去揣摩,其实有时候比领悟领导的“黑话”更容易。

黑话、暗语泛滥,职场人叫苦不迭 

崔西对记者说,“黑话”与她的办公室“花名”一样,就像“皇帝的新衣”,是为了彰显公司站在行业的前列,深谙行业“内部逻辑”而派生出的一套表演法则。而领导的暗语则更让人心累,“有的领导说话不清不楚,时不时让你‘自己体会,明明是要批评下属考虑欠妥,却非得夸奖一句‘直爽。而在请示工作时,给你讲一大堆背景、大道理,就是态度不鲜明,最后留一句‘你自己看着办,让人摸不着头脑。”崔西说。

“职场黑话”最大的炮制者——互联网公司在创造“黑话”上既走在前列,也深受其害。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现身说法,将某次内部文档的报告随意截取了一段,里面充斥着“深度共建”“组合拳”“信息分发”“生态闭环”“链路”“借助人类年龄的自然势能”这种让人一头雾水的“黑话”。他自己批评这样的现象:“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到一起,不知道说的是什么鬼。”

云阳还发现,同一行业的不同公司,甚至会有自己的“黑话”体系,让行业人一听就觉得是某公司的“味儿”。“某互联网头部大厂就喜欢用英文缩写做内部沟通用。”云阳说。

揭开这些“黑话”“暗语”的面纱就会发现,这些话往往是能说明白的却绝对不明说,能简单说的偏要往复杂里说。崔西认为,互联网行业新派生的“黑话”,以及传统行业“打哑谜”式的沟通之所以能够蔓延,主要还是行业“内卷”以及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务虚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互联网公司的迅速壮大,在行业内形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话语权也越来越大,其他小公司‘邯郸学步,上下游各种企业不学起来,就怕自己‘落后了。”

而“暗语”则体现在职场中上级对下级、甲方对乙方的影响。崔西表示,“打哑谜”式的暗语往往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更让她无奈的是,这“暗语”文化最难解,“因为上下级的层级关系,甲乙方的钳制关系,你必须理解上级、甲方的话术,否则很难生存。”

曾供职于两家互联网企业的安童心认为,“黑话”看似用简单的话语取代了多重含义以降低职场中的解释频率。但实际上,过于抽象的“黑话”和捉摸不定的“暗语”的泛滥正在冲击原本的语义,理解这一套工作语汇需要相当多的时间成本。“要理解‘黑话‘暗语,都要求职场人建构起它们和既有认知的桥梁,这一过程浪费人的精力,还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怀疑论中,降低沟通效率。”

安童心认为,“职场黑话”是对一个人既有语言系统、知识结构的挑战,往往演变成一场权力的示威。“强迫人接受这一套语言系统,这何尝不是一种新八股。”

《年会不能停》之所以能戳中职场人的心窝,源于它对那些透着黑色幽默的荒诞现象的反映。在电影中,让人云山雾绕的除了行业“黑话”,还有车轱辘式的“废话文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的问题。”“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还要看具体情况。”这些话仿佛能解决所有问题,却有着和“黑话”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特质,成为职场中打太极的重要话术。

正如一些观点所言,“黑话”快速膨胀、泛滥的背后是借由所谓“专业行话”,将职场人、从业者分为三六九等、划分圈层。职场中丰富的经验应该来自实干的积累,对“黑话”的掌握并不能对标业务能力,“造概念”“揣摩上意”“打太极”永远比不过“干实事”。(应采访者要求,部分名为化名)

猜你喜欢
行话黑话暗语
韩国之行话感悟
这些专业“行话”,你“学废”了吗?
混圈必备的公募基金“行话”
暗语
网聊“黑话”破解词典
00后靠说“黑话”提高社交效率
00后靠说“黑话”提高社交效率
暗语
暗语
嘘!私房暗语,夫妻“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