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背后的历史真实

2024-03-22 15:27熊小满
廉政瞭望 2024年3期
关键词:三害晋书东吴

熊小满

近期,热播电影《周处除三害》将“周处”这个人物带进了公众的视线。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周处改过自新,从横行乡里的“一害”成长为捐躯报国的英雄的故事。然而,真实历史中的周处真是如此吗?他是否真的是“一害”?是否真的受到陆云的点拨浪子回头?

“害”在何处?

一切得从周处的父亲周鲂说起。

周鲂,字子鱼,吴国阳羡(今宜兴)人。周鲂少时好学,通过举孝廉进入了东吴体制内,先后担任宁国长、怀安长,后来又屡立战功,升职为鄱阳太守。

《三国演义》中有“周鲂断发赚曹休”的故事,说的是周鲂诈降曹魏大司马曹休,引来魏国援军,使其被吴国大都督陆逊打败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中,周鲂确实曾诈降曹休。在《三国志》中,周鲂写了七条便签表达了自己要投诚的意愿,这七条便签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言辞恳切,曹休很快中计。

在这次战役中,周鲂出谋献策、主动作饵,可谓是劳苦功高。因其功劳,孙权加封其为裨将军。裨将军这一职位,代表着对军权的染指,意味着他在名义上可以招兵。但直到周鲂去世,他也依旧是鄱阳太守,未能跻身于东吴高层,这恐怕是周家门第不够。周鲂获得了孙权的信任,但世家大族权力的游戏,周鲂尚未拿到高级会员的入场券。这张入场券,需要周氏几代人的奋斗。

《三国志》说周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威恩并行”,也正是在这里,周处登场,记载称,“子处(周处),亦有文武才干”。

朝代更迭,周处的故事我们要在《晋书》中才能看到。周鲂死时,周处尚且年幼,此时的周处恐怕未能很好地接收父亲的政治遗产。《晋书》中记载他“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这一段记载颇有意味。

周处有武道天赋,不到弱冠之年就展示出了惊人的臂力,这样的年轻人驰骋弓马再正常不过,这也是锤炼武艺的一种方式。至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这样笼统模糊的缺点,实在是称不上什么大过,以至于能成为“一害”。

“害”的真正重点在于“州曲患之”。东吴的军队中,士兵佃耕的土地多是父子相承、士兵世袭、将领世袭,因此东吴将领统帅的军队,在他死后会由其血脉或宗族继承,形成了一套世袭兵制度,江东一带世家大族莫不如此。比如,陆逊死后的部曲由其子陆抗承袭,朱桓死后的部曲由其子朱异承袭。《三国志》中邓艾曾经感叹:“孙权既殁,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周处家族势力自然不如顾、陆、朱、张这样的江东四姓,但周鲂颇有战功,多年经营,自有其世兵部曲。

孙权晚年,东吴高层内部权力的斗争日益激化。公元252年,孙权病死,十岁的孙亮即位,由孙权生前安排好的大将军诸葛恪辅政。其后,孙峻在宴席间杀诸葛恪,代其主政。孙峻死后,其弟孙綝接手了他的权力,行事更加猖狂,于公元258年废孙亮,立孙休为帝,朝野震动。同年,孙休杀孙綝,收回权力。

权力不断交替变幻,东吴高层笼罩在血色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的周处满足不了族人部曲的厚望,无论是在政治上的更进一步,还是经济上的收益扩张。

周处感觉到了其中的微妙气氛,《晋书》说他“慨然有改励之志”,周处询问父老,如今时和岁丰,你们为什么还闷闷不乐。于是就引出了我们熟悉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周处自新之后

周处一身武艺,他杀南山中的猛虎,除长桥下的恶蛟,在除蛟的过程中消失了三天三夜,待他返回乡里,却发现乡里在欢庆他的死亡。

按照《晋书》的记载,周处心中茫然,前往吴郡拜访名士陆机、陆云。周处向陆云诉说了自己的困扰,他想改过自新,却唯恐自己年纪太大,为时已晚。陆云对他讲述了一番“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理,告诉他,人最怕的是没有志向,如果你現在立志,何愁声名不彰?周处恍然大悟,自此更加勤学奋进,立德立行。

单看这段记载,是一个典型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和《世说新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这个故事更像是一种名声上的交换和合谋。

周处去拜访陆云时,已是吴国末年,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拥立故太子孙和之子孙皓为帝,而本就是东吴顶级豪门的陆氏,因为这一场政治变动,声势更加煊赫。《世说新语》中记载,孙皓曾经问丞相陆凯:“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凯回答道:“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可以想象,这样的声望权势会惠及多少与陆家沾亲带故之人,而周鲂正是陆逊的老部下。

以周鲂的年纪推算,此时周处至少已四十岁。二陆是陆逊之孙,吴国灭亡时陆机二十岁,陆云年纪更小。已近不惑之年的周处向未及弱冠的陆云请教,这一个行为本身就极有意味。

电影《周处除三害》化用了“周处除三害”典故。

名即是利。周处需要改过自新的人设,陆家需要宣扬他们的少年英杰。这是双赢,没有伤害任何人的双赢,何乐而不为呢?很快,周处担任了东观左丞一职,后来又被升为无难督,统领孙皓的禁卫。

吴国灭亡后,晋国将领王浑登临建邺宫,酒酣耳热,飘然之际,问出了一句:“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周处回答道:“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

司马氏篡位而有晋,周处这一回答无疑戳中了晋的痛点,由此可见,周处的性格特征——刚直勇敢。这个性格为他此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正是因为晋得国不正,他们需要大量和魏没有关系的士族入朝,既能翦除前魏反晋势力,又能稳定江东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南人”入晋为官,周处也在其中,先后担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其后又被征拜为散骑常侍、御史中丞。

性格强直的周处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凡所纠劾,不避宠戚”。梁王司马肜违法,周处也毫不避讳,将其揭发、记录在案。正逢氐人谋反,晋朝大臣们借机提议周处领兵平乱。同为东吴降将的孙秀知道,周处此去有死无生,建议其以母亲年事已高为由推辞,周处以忠孝不能两全拒绝了孙秀的好意。

周处此时已经做好死亡的准备。大量南边士族入朝,强盛如陆氏,优秀如陆机、陆云尚且闲散,性情刚直、得罪了大量权贵的周处更没有退路。忠诚孝子或许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选择。

于是周处领兵出征,他的上级征西大将军,正是他曾经直言弹劾的梁王司马肜。这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后果和死亡——周处率五千兵攻打叛军七万兵。交战之前,周处的将士尚未吃饭就被催促上阵,司马肜承诺的援军更没有如约而至。

交战之前,周处知自己已是必死之局,作诗一首:“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

这场战争持续了一整天,周处五千人奋勇杀敌,直至弹尽粮绝。左右将士皆劝周处撤退,周处慨然按剑,朗声道:“古代将军出征时,都会凿一扇凶门以示有进无退。我身为臣子,也该如此!”于是,六十岁的老将周处,就这样战死沙场,成为了《世说新语》里那个终成“忠臣孝子”的周处。

周处死前被精心算计,死后却享受了极高的荣誉。朝廷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赐钱一百万,葬地一顷,在东晋时甚至以“孝”作为他的谥号。在忠孝一体的古代社会,这是极高的荣誉。而周处用死亡来证明的忠诚,也为他的子孙族人带来了最为实际的权力,他的儿子周玘先后平定了江南的三次战乱,晋朝为了表彰其功,在阳羡设置了义兴郡,宋代避讳太宗赵匡义之名,改为宜兴,至今沿用。

至此,通过三代人的奋斗,周氏一族不再只是权力的棋子,而成为了权力的一部分,《晋书》中称:“玘宗族强盛,人情所归,帝疑惮之。”又有“札(周札)一门五侯,并居列位,吴士贵盛,莫与之比,王敦深忌之。”

然而,再强盛的家族到最后都只是一抔黄土,到最后,大多数人们记得的不是那些朝廷的波谲云诡,家族的利益交换,他们记得的是有一个人曾经改过自新,完成了当时的最高价值“忠臣孝子”,指向了人类最宝贵也最难得的品质——勇气。

猜你喜欢
三害晋书东吴
东吴·名家
嵇绍重礼
《世说新语》:周处除三害
闻鸡起舞
周处除三害
东吴为何没有五虎将
枕戈
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未来面临的挑战:语言学与中国——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周处勇除“三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