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家精神扎根在教师生活中

2024-03-27 15:50成尚荣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编者按】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勉励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期聚焦“教育家精神研究”,约请专家学者从教育家精神如何扎根教师生活、教育家成長的关键要素与实践路径、教育家精神与“四有”好老师等相关论述的内在关联、教育家精神的具身表达与具身感知等多个视角,对教育家精神进行深入而多维的研究。今后,本刊还将推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相关研究成果,欢迎广大作者、读者积极投稿。

摘要:教育家精神具有精神的召唤性、鼓舞性和引领性,又具有生活的扎根性、生长性和亲近性。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注重在教师生活中进行,让教师真切感受到教育家精神就在我们身边。教育家都是积极生活者,生活中闪烁着精神的光芒。他们永远和祖国在一起,闪耀着爱国之光;永远和人民生活在一起,生命里充溢着人民的大情怀;永远和教师生活在一起,让“教师第一”理念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永远和儿童生活在一起,酿就了儿童精神;永远和学术研究在一起,使研究成为生活的底色。我们要用教育家精神抵制自己的局限性、惰性和平庸,做像教育家一样的教师。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积极生活者;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1-0006-06

一、教育家精神具有精神的召唤性、鼓舞性和引领性,其根在生活中,具有扎根性、生长性和亲近性。我们应该用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生活

教育家精神宏大、辽阔、深刻,可谓气象万千,用博大精深来描述恰如其分,一点都不为过。教育家精神深切地关照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教师的精神成长,丰盈教师的心智,照亮教师的心灵。这一切都是教育家精神对我们的核心关切,我们已深深感受到了。

教育家的诞生与发展同样离不开精神的生长。正是精神让教育家站立起来,环顾四周,瞭望并关注世界,让教育家真正成为教育家;也正是精神,让教育家成为精神灯塔和精神桥梁,成为我们的标杆。教育家精神具有召唤性、鼓舞性和引领性。倘若轻慢教育家的精神引领,必然偏离教育家精神的特质和本体价值,偏离育师育人的宗旨。所以,弘扬教育家精神,首在精神、重在弘扬、旨在育师育人。对此,我们必须坚守。

任何事物都具有不同的侧面,呈现出立体感,以整体风貌来影响人、改变人,认识、发现事物的完整,需要视域的整合。深刻认知教育家精神同样如此。教育家精神更具开阔性和丰富性,只有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她、发现她,进而开发她,才能更好发挥教育家精神整体育人价值。其中有个不可轻忽的视角,那就是教育家精神的生活扎根性、生长性和亲近性。所以,教育家精神首在精神、重在弘扬,还应加一句:根在生活。我们应当用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的教学生活和日常生活。

这道理深刻,但并不深奥,只有说清楚,才可能自觉地在生活中融入教育家精神,让教育家精神在生活中闪亮。

首先,教育家精神是在生活中炼就的。教育家与我们一样都在日常生活中生着、活着、活跃着,生活如此平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当年,陶行知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半个筋斗,变成“生活即教育”,其中一个含义就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当生活成了教育时,教育便有了生活的滋养。“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正是生活的价值愿景和核心目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则是由生活的感悟而凝练的教育信条。他的《教师歌》:“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是他在与儿童一起生活时写成的。生活是精神的源泉,精神成了生活的脊梁。马克思有精辟的论述:“并不是意识规定了生活的内容,而是生活规定了意识的内容。”[1]153他又用诗一般的语言说:“灵魂这家伙,从人的身体里不断涌现出”[1]152,“观念的实现需要拥有强大的实践能力的人”[1]177。脱离了生活,精神便会虚无起来;深入生活,领悟生活真谛,精神才会长起来。教育家精神原本就在生活中塑造,那么,让教育家精神回到生活中去丰富、发展就是必然的逻辑。

其次,生活意义要用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在两种世界中生活: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这是两种不可分离更不可分割的世界,只有生活世界而无意义世界,生活便无意义、无精彩可言;同样,只有意义世界而无生活世界,意义便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问题在于今天“事实世界和意义世界已经混淆,甚至以事实僭越意义。生活缺少意义感,意义成为文明的背影”,“意义退隐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生活中幸福感的缺失”[2]。由“文”而“明”的这一文明发展逻辑也因此而缺失,产生生活中文明的断裂。我们应当坚持追寻生活的意义,但意义从何而来?不言而喻,意义从精神的树立与弘扬而来,当生活中充溢着精神元素的时候,生活便获得意义,便会去创造理想的可能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创造可能生活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精神传递、生长的过程,当学生和教师都能真正成为精神劳动者的时候,教育的目的才会真正实现。显然,弘扬教育家精神,用教育家精神照亮生活,生活的意义才会显现,才会让师生过上有意义的教育生活。可以认定,意义世界是由精神决定的。

以上两个视角的论述,无非想说明一个问题,即弘扬教育家精神必须回归师生生活;照亮生活,才会照亮教育。教育家精神的生活扎根性、生长性以及亲近性,定会让我们更感受到教育家精神是那么“平易近人”,那么贴近生活,那么真实、具体、鲜活,才会让广大教师真切感受到教育家精神就在身边。将教育家精神渗透在教师生活中,才能培养更多拥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教育家都是积极生活者,他们生活中总是闪耀着精神的光芒

教育家是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绝对没有一个离开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家。但是教育家生活中总是闪着光,闪着精神的光。精神之光让他们成为积极生活者,他们有着对生活独到的认识,有着对生活价值意义的不懈追求,他们也追求生活的完美,对完美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见解,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对完美的解释:“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美,而只是越来越近地走向完美。”他还说,“你所趋向的完美,在你移动的同时,也移动了同样的距离”。他的结论是,“意念的努力本身就赋予你幸福”。[3]我理解,这儿的意念其实说的是人的精神的追求、意志的笃定和观念的坚守。文学家与教育家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在教育家心中,完美是一种不断向前的过程。他们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只有物质生活,不能没有精神生活。教育家将精神附着在生活上,融入生活,用精神丰盈生活、引导生活。这便是教育家所追求的生活完美。

教育家永远和祖国在一起,生活中闪耀着爱国之光。他们在“教育”与“国家”之间建立了历史性的链接: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富国、教育—强国。他们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中都有责任和使命的担当。马相伯是教育救国的典范。为了救国,他将松江自家三千亩田产全部献给教育,兴办学校,以教育来救国。有人怀疑他会后悔,他即写下八个字做字据:“自献之后,永不反悔。”他说:“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他还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都没把祖国叫醒。”这位被称作教育家的教育家,在伟大祖国面前宁愿做只狗,这不仅没有贬低自己,相反让自己显得更加伟大崇高。黄令仪,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她的生活与兴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退休后仍为研制芯片而忘我工作,为的是祖国的强盛。她说,我永远匍匐于大地,擦干祖国身上的屈辱。祖国兴旺发达了,她才会站起来,昂首挺胸走在世界中。张桂梅,为了让贫穷山区的女孩能读上高中,让她们的家庭、家乡富裕起来,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用在办女子高中上,毅然决然用教育阻断贫穷。有人说她为了荣誉变疯了,她却说,为了教育能引导山区小孩长大后去推动家乡致富,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她是清贫的,却是精神的丰裕者。如今是教育强国的时代,为了祖国的强盛,于漪说:我的两只肩膀,一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她和教师一起,把强国的担子自觉地扛在肩头。教育家是有祖国的,是为祖国的,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教育家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所有阶段,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教育家生活的主旋律,是教育家精神的内核。

教育家永远和人民生活在一起,生活里永远充溢着人民的大情怀。1943年,晏阳初和爱因斯坦等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晏阳初因为平民教育而一生备尝艰辛,又因为平民教育而彰显价值,收获愉快。他长期在国外留学,却让自己一步一步农民化,从生活习惯到语言交流。他与家人说话都是用英语,但与定县农民交流则用地道的定县土话,而且与农民抽一样的土烟。晏阳初为让农民有知识有文化,办起了乡村教育实验区,办起了各种形式的识字班,建立了农业科学组织。他说:“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需先‘农民化。”毛泽东对晏阳初“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还有教育家梁漱溟。有一天,梁漱溟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位白发老人十分吃力地拉着人力车艰难向前。老人体力不支,但坐车的人凶狠地催促老人快拉。老人又急又怕,重重倒在地上,嘴里流着鲜血,连胡子都染红了,梁漱溟说,“我眼里掉出泪来”。从此以后,他再也没坐过人力车。不仅如此,他在河南建起村治学院,又在山东建起乡村建设研究院……仁爱之心、悲悯之情贯穿他的一生。梁漱溟是这样解释人生与生活的:“人始终要在与人相关系中生活,人不能脱离人而生活,人不能离开人而生活。”这就是他所说的,“道德是最深最永的趣味”。教育家教导我们该怎么生活,以行为世范告诉我们:首先过有道德的生活。

教育家永远和教师生活在一起,让“教师第一”的理念落实在平日的生活里。匡亚明始终主张“教师第一”。改革开放以后,他任南京大学校长,当时,教师住房是一大难题。一天晚上九点钟左右,匡校长叫上总务主任等几个干部,到南大校外几个教工宿舍去看看。到十一点多的时候,他指着楼房的窗子,对总务主任说,三、四层楼的房间渐次关灯,可一层、二层、五层、六层、七层的灯仍然亮着。三、四层是最好的楼层,住的是学校的领导干部,而一、二层和五层以上住的是教师,他们仍在备课、做研究、做学问。他认真地、毫不含糊地说,我们要把最好的房子让给教师们住,让他们安心做学问。他身体力行,把自己住的房子让出一半来,给请来任教的学者住。匡亚明把教师装在心里,教师们敬佩他、爱戴他、永远怀念他。大家熟知梅贻琦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说得平心静气,发自内心,毫无作秀之态。陶行知用整个心来办学校,用整个心来帮助教师。他说,教师是个永远不毕业的学生。当校长的教育家爱教师,当教师的教育家爱同事、爱教师、爱朋友,李叔同便是这样的教育家。1914年的一天,北风萧萧,雪花飘飘,天地一片苍茫。著名诗人许幻园突然找到李叔同,站在门外,大声喊道:“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告别。李叔同望着好友远去的背影,没跟上去,也没呼喊,而是站在雪地里沉思好久,一直到许幻园的身影消失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才返回屋内,含泪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的古道边,我们也只见李叔同的背影,却看见了他闪光的灵魂。也许,有时候,教育家在生活中闪出的光虽是微弱的,却是最灼热、最明亮、最能照亮人的。

教育家永远和儿童生活在一起,照亮了儿童,也酿就了教育家的儿童精神。教育家爱儿童。陈鹤琴说: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他又说:一切为了儿童。当年建起中国第一所实验性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的时候,他就说:鼓楼幼稚园应该是一块大麦田,麦田里种下麦种。麦种从何而来?可以从国外购买,但外国的麦种适应中国的土壤、气候吗?我们要培养中国麦种。中国麦种,正是他说的,要培养人,培养中国人,培养现代中国人,培养世界中国人。这是对儿童最深沉的爱。爱儿童,应当有童心母爱。斯霞这位育苗人,是童心母爱的典范。她说:我不知道什么叫童心母爱,只知道童心就是和孩子们一起,母爱就是把别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她又说:我也没有什么童心母爱理论,只知道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战士爱武器,教师当然爱孩子。她还说:我只知道外国有个教育家夸美纽斯,下雨天把孩子背进学校,我也是这样做的。的确没有什么深奥的大道理,平实如话,却有深刻的哲理,她已经把理论融化在平常生活中,理论已经实践化了,成为习惯了。与儿童生活在一起,教育家生长起儿童精神。在陶行知的心中,儿童精神便是他写下的《孩子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席勒将儿童精神解释为富有激情和探究欲的游戏精神、创造精神。像儿童那样生活,教育家酿就了儿童精神。

教育家永远和读书、思考、研究、实验生活在一起,他们生活中的志业熠熠闪光。教育家的生活是丰富的、五彩缤纷的,又是专业的,读书、思考、研究、实验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主色调。李吉林每个节假日都在办公室工作,春节只有大年初一在家休息,其他几天都在办公室读书、思考、研究,处理工作事务。她对《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的反复阅读,让情境教育找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学和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程千帆的弟子们回忆说,如果这个星期有课,他绝不会应酬;明天有课,今晚绝不会喝酒。教育家生活中的故事都满蕴着精神的力量,尤其是闪耀着思想的魅力。

教育家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凝聚并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精神。弘扬教育家精神就应该像教育家那么生活。

三、弘扬教育家精神,抵制生活中的不足与缺陷,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流水,平常、平静,而精神、思想、道德、情怀,却在生活中生成、升华。生活场便是学习场,便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广阔而丰厚的基地。我们要用精神导引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

伟大的小说家卡夫卡,有人称他有水晶般明丽的境界,而且能将那种境界描绘得让人信服。他曾经说,要“抵制自己的局限性与惰性,抵抗这张办公桌和这把椅子”[4]。的确,人是有弱点的,生活是有不足、缺陷的,教师同样如此。我们必须抵制与克服。

教育家精神是抵制、克服的精神武器,猶如“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亦如一位美学家晚年在《只要有路,我还将走下去》一文中所写的那样,希望自己像屈原那样工作,不马虎;像陶渊明那样生活,不计较[5]。而教育家精神对人的熏陶、影响,对人的教诲、引导,更为全面、丰富、深刻,也更有穿透和鼓舞的力量。教育家精神引导我们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只要我们在生活中自觉和积极去学习,我们一定会在抵制中走向明丽的境界。

我们要抵制自己的局限性,让自己的生活像教育家那样有大格局。季羡林的弟子卞毓方曾经说过:要把书桌放到天安门城楼上去,让阅读、让自己与祖国的心脏一起跳动;要把书桌放到遥远的太平洋的孤岛上去,让自己安下心来好好读书、思考;要把书桌放到摩天大楼的顶上去,俯视世间的一切,悬览万千气象;要把书桌放到巴黎圣母院去,在那里才能感受到圣洁和高尚;要把书桌放到俄罗斯的大庄园去,因为那里有大文豪,可以与他们为友;最后要把书桌放到故乡的大地,汲取乡土的智慧,亲近心灵的故乡。格局就是眼界,格局说到底就是价值观的确立,为自己构建人生价值坐标体系,心有大我,胸怀天下,努力成为胸怀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我们要抵制自己的惰性,像教育家那样勤学笃行、不断奋进。惰性是缺乏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年轻教师不能躺平,资深教师更不能躺平,躺平不行,躺赢不可能,“精神离职”也行不通。马克思曾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6]。马克思的这句话用在抵制人的惰性上再合适不过——奋斗精神是防止惰性这一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与惰性相关的是惯性。惯性往往是经验使然。经验是可贵的,但经验不改造、不优化是可怕的。我们要像教育家那么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像教育家那样躬耕教坛,不断深化,不断提升,抵制了惰性和惯性,就能永远充满朝气,澎湃自己的伟力。

我们要抵制自己的平庸,像教育家那样在开拓新领域新赛道上有弘道追求。平庸意味着不思进取,不敢接受挑战;平庸意味着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今,世界变了,孩子变了,技术变了,教育定会发生改变,而应对这一切变化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一个能改变自己的人才能跟上改革的潮流,也才能超越自己。平庸意味着不能深入研究,不能去探索去创造,甘于满足现状。教育的生命源于创造,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突破落后的传统,超越已有的经验,主动去寻找,积极去发现,优秀人才才会不断涌现。马克思说:“在科学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7]同样,在改革创新的入口处,必须根绝一切平庸。我们要像教育家那样,创造生命的意义,创造属于自己又联结着育人使命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最富活力的地方——生活。让教育家精神在生活里扎根!

(文中所提到的教育家的故事和言论,均参考了姚卫伟著:《师道》,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箴言[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2]樊浩,生命世界—意义世界:人类文明的两轮[J].探索与争鸣,2023(6):6.

[3]列夫·托尔斯泰.意念的努力[J].王志耕,译.读者,2023(23):53.

[4]罗伯逊.卡夫卡是谁[M].胡宝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

[5]蒋孔阳.蒋孔阳全集:4[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8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5.

责任编辑:杨孝如

收稿日期:2023-11-16

作者简介: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原国家督学。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任务与新途径探究
各国教师素质提升浅析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论反思性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