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治学,终为“立人”

2024-04-01 16:06周顺海
师道 2024年3期
关键词:立人特教智障

周顺海

飘着墨香的《特殊教育书稿:昙花冷香》一书,终于摆在了我的书桌上,自从两年前初读电子稿之后,我便时时记挂着这本书。而今,我又可再细读一遍了,心中窃喜,见书如见人,我又可以在梁敏仪先生的灵思中获得一种学养的滋养了。这本书是她作为顺德启智学校校长践履“人性化课程”近20年的治学回思录,那一次,我与她第三次相遇,她说到她现今得益于远离“中心”而有机会冷静而客观地看待这20年的实践,“才深刻地意识到人性化教育思想是影响特殊教育历史的一件大事”。不禁想起另一本书——《路西法效应》,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津巴多的力作,书中所记述的是1971年那个著名的为期才6天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对这个实验,30多年后津巴多才首度全面而成熟地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他说,“如今我更有智慧、能以更成熟的观点”去完成这项困难的任务。

对于梁先生决定要写这本书,我激动地说:“那是给后学者最贵重的礼物!”我极力地寻找她现场的那些热切言谈与她书里所表述的细节之间的洽合点,她的这本书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性化细节实践、哲学思考、专业找准、学术寻索、历史反思、师生情谊”等众多方面都有实在的历练与真挚的沉思,这对于特教的价值定位很及时,对于未来特教的祛魅大有裨益,甚至对于普教也启发良多。

人性化课程的灵魂:广义教育的内容狭义化

创建启智特校之初,一切都是新的,梁校自认为浅薄,便不断地学习,以“开荒牛”的姿态驱散内心的不安,“如何用谁都看得见的东西来证明特殊教育的投入不是白费的”,这成为她矢志不渝要达成的目标。办学之初,“希望的明天”办学成果展示活动,面向家长,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馨。“‘卖惨绝不是一个教育者该做的事”,这是一种坚定的办学勇气。每一学期的“展示活动”犹如一场“考试”,考验着特教人的办学能力与水平。由重度脑瘫阿聪与一群聋孩子合作演绎的舞蹈《魂》,那可不是一般的表演,而是孩子们发自本能的从挣脱枷锁走向希望的生命力之展示。回望来时路,梁校觉得,虽然坚持“爱心文化下的有为”原则获得了社会与家长的肯定,但“学生得到了什么,是否真正得到”这类问题却被忽视了。所幸,在办学历史的前后对比中,梁校仍能发现最有价值的问题——“这种爱心文化的价值判断甚至扰乱了我校专业发展的进程,给我校专业上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梁校与人性化教育的结缘,源于她与原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王志超的一次偶然邀约。第一次参观完学校,王老师说:“你们做的不是教育。这不是教育,只有养和护!”这样的话,只有坦诚相见的治学者,才会说出来。在与王老师探讨“特教与普教”的区别时,他说,“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的本质是将广义教育的内容狭义化”“智障儿童教育的出发点应当建立在生物人的基础上,而不是社会人的基础上;社会人应当是智障儿童教育的目标,而不是其出发点”,为此,我们不能将智障儿童“有限的智力和大量的时间花在非迫切需要、没有效果的知识学习中,而应该让他们学习适合他们发展阶段的知识”。在这里,实验之初所遇到的阻力极大。

2002年2月,王志超教授指导的生存课程目标体系构建实验项目在启智学校启动。2003年7月,“生存组全体老师留校两周,高质量地完成了人性化课程的社会化领域几门课的教材整编工作”。每当实验教师出现困惑的时候,王老师总会用他坚毅乐观的学术视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说,智障学生的学习资源是比较有限的,我们要把“这宝贵的学习资源用在解决他们生活的必须的事情上”。其实,智障儿童的学习,属于“无意识学习”,要在此前提下,实现其“自我意识”的发展,难于上青天!故此,非得依靠教者从感知、体验、情绪、行为等方面去加以引导不可。“如何让智障学生产生社会生存的各种复杂关系的‘体验”,这就必须做到:“一是有问题情景,二是有解决问题的工具,三是有规则”。为此,他们“改造物理空间、深挖开凿新资源、拓展校外资源”;而教学策略上则有“善用不平衡状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利用强化手段制造深刻的体验”——其中的“代币”除了具有强化作用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

那就是它的深层功能——帮助智障儿童建立“自我意识和交换意识”,这就使其具有了走向社会化的基础。这个发现,归功于王志超教授的独创。梁校认为,“在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教育中使用代币制,其重要的任务是建立‘交换意识,而非矫正不良的行为”,因为智障儿童的眼里没有“是与非”,他的自我意识必须建立在“交换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来。

整合课程结构: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智障儿童最大可能的教育

人性化課程的各个子课程在摸索中不断调整,在调整中落实,在落实中有惊喜的建构。学生通过社会课有了互动、服从意识之后,就可进入生存知识的学习——图形操作课。其创新点在于:一是知识系统上的创新;二是隐藏了各种心理能力训练系统;三是独特有效的教学策略。而讲话课,智障儿童所说的话,首先是说给自己听,以“标定自己的思维”——“交流是语言的第二功能,使用者用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记录下来才是第一功能”(洪堡特 语)。

情绪分化课,是为改变智障孩子的“弱态”问题而开设的一门课。这门课在每学期期末的学习展示上占半壁江山,自从有了情绪分化课之后,期末的学习展示都是“全员参与”。为了使老师们对情绪分化课有更好的理解,这里特别关注这四个方面:一是学习“情绪表达”;二是理解“节奏”;三是理解“乐感”;四是关注“感受”。当悲能哭,当乐能笑,则智障学生不弱矣。

形体课是大型展示活动的两大主要形式之一。形体课分两个层次实施,一个是动作发展和动作学习,另一个是生活经验层次。在反思让学生参加粤港龙舟赛这件事上,梁校方知,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让学生有限的智力与体能,去满足一种“虚荣”,真的是得不偿失啊。经由自我叩问,梁校最终回到了原点: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智障儿童最大可能的教育,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生存尊严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焕发人性之美的人”。

人性化课程的整体框架建设,足足用了十年时间。后来,又形成了中年级段的“自我意识”课和高年级段的“劳动意识”课这两大基础部分。劳动意识课是在“劳动游戏、劳动学习、真实劳动”这三个阶段中展开的。南京特殊教育学院学报的丁国年老师在实地考察中,靠着敏锐的观察力与犀利的思考力,自己弄明白了劳动教育课在启智学校的实施成效之奥秘,那就是这样的训练从孩子六七岁进入校门就开始,渗透在生活中,渗透在每节课的服从互动中,直至孩子毕业、参加工作。

一个课程系统的结构,往往决定着各子课程之间的实施效果。为何要调整课程结构?各子课程为了实现本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出现了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竞争,为此,要进行课程“先后与多寡”的整合。

确证“立人”文化:在重度班教学的坚守中“找准”

真正的教育实践者需要深厚的情怀,还要有高度的思想作引领,“有了教育思想,有了思想下的长期实践,让我学生时代就有的困惑也找到了答案——痛苦是人人必经的,解决痛苦靠人的理性和智慧,创造是快乐的源泉”。“润物无声”的教风和“一个人”的培养模式,既是顺德启智学校办学的灵魂,也是人性化课程的内核。其中,“生活育人”课程是梁校自觉的变革实践之见证,而“办一所有教育味、文化味的特校”乃其生命的自觉,有心人,天不负,学校二期工程如期顺利完成了,至此,生活育人课程得以完整建构。

面对重度班学生的各种疑难杂症,像谭晓燕这样的老师为何能坚守,这是一个有教育价值的问题。重度班的教学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实施都有大量的具体问题需要论证,在这个不断细化的“找准”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智慧。在重度班的实验中,“爱心”处处在,它能够包容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但光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智障孩子拥有“人的尊严”,教师还必须充满智慧,唤醒人性。比如阿垚母子俩,克服重重艰难,终于能够自力更生,这样的例子具有深广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不断地转换视角,往往能够帮助教师从“无望的状态”中看到生命的微光。在重度班的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从“当下的情境”中不断地跳出来,站到更高的境界去看问题,“唯有借助理性方能找到出口,方能对不幸进行升华”。

关于人性化课程的延伸,有三件事,值得圈点。首先是编写《家庭训练课程》,因为让家长成为生活育人的“教师”,这是站在更广的视域中去“統合”人性化课程的结构系统;其次是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学前特教”探索;最后是搭建特殊教育平台。

围绕着人性化课程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启智学校与全国各地的部分特校结成了联盟校。在这个过程中,互派教师上研讨课、示范课,碰撞与合作,共同丰盈着这门独特课程的内涵。至2014年十五周年校庆,启智学校编写出版的有:“《社会化课程》《言语发展课程》《体能和形体训练课程》《情绪分化课程》、《生活育人课程》《重度智障儿童教育训练课程》《划画课程》《社会化综合课程》《图形操作课程》《中重度智障儿童家庭生活训练课程》”等等。还拍摄了人性化教学、课下育人、生活育人等影片……这一系列资料的提纯、出版,既是对人性化课程所经历的关键事件的记录,又是对“立人”文化的确证,更是对特教专业的铸魂。

众生皆妙,人性亦美。纵有千眼,难察其细;纵有千口,难述其美。对于梁校的人性化课程内涵,这里只能勾勒一二,权当抛砖引玉。2023年10月11日,我终于在普宁特校见到了王志超先生,聆听他的教诲,更感亲切。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梁校与她的恩师“独创”之勇气,还将继续演绎出更多的精彩华章。蓦然回首,20年前的事,宛若昨天才刚发生过,眼前所浮现的人与事,情与景,共同“划画”出了一幅人性化课程的质朴、感人至深的蓝图。每一个孩子的存在,都值得尊重,都应活得有尊严。历史的这一页,都应有每一个孩子的名字!更应有每一个人性守护天使的名字。

(作者单位:广东普宁市梅塘镇梅峰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立人特教智障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创建“立人”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