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三十年发展历程研究

2024-04-01 07:37李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流行语网民

李明

(合肥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61)

自1994 年中国正式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至2023 年,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走过了30 年的历程。互联网作为一种虚拟、平等、匿名的表达平台催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也经历了30 年的风雨历程,反映出中国网络媒体变革的日新月异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对中国网络流行语的30 年历程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梳理是研究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变革的一种重要的方式[1]。

1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始于网民内部的一种交流方式,后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网络聊天环境中网民普遍使用的沟通语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7 亿人,较2022 年12 月增长1 109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6.4%。10 亿网民构成了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网络流行语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里,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网络语言形式并得到蓬勃发展。社会热点事件是网络流行语的催化剂,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不仅代表了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潮流,还是对社会现实最深刻、最敏感的反映。

2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产生晚于网络语言,因此国内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也相对较晚,虽然我国自1994 年就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但国内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则始于1999 年。以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收录的论文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 “网络流行语” 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发现从1994—2023 年我国发表网络流行语方面的期刊论文共4 300 余篇,详见图1。从图1 论文发表数量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始于1999 年;2008—2018 年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成果呈现井喷态势;2018年至今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逐渐处于较为稳定的一个增长状态,网络流行语逐渐融入日常生活。

图1 网络流行语30 年论文发表数量图

2.1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有很多种。按照语体来划分,网络流行语可分为语音谐音型(数字型谐音和文字型谐音)、符号象形型和英汉简略型三种类型;按照构词方式划分,网络流行语可分为语义偏离、语法偏离和借形赋义三种形式;按照生成来源划分,分为单纯流行语和格式流行语两大类型;按照传播学视角划分,主要有以象形、谐音、缩写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含义的语汇、网民自创且流传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及基于社会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2]。

2.2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网络流行语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多数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创新性、调侃性、简明性、形象性、娱乐性、不规范性等特征。但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各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特征概括也有较大差异。从语言学视角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幽默性、口语化、反讽性与隐喻性等特点;从符号学视角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现实性与象征意义、周期短与蹿红快、派生性与推广性等特点。从传播学视角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生成来源多样性、使用群体区分性、传播范围广泛性,以及使用目的多元化等特征[3]。

2.3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视角

根据上述已有的文献资料,笔者对前期学者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归类,大致有以下4 种。

(1)从语言学角度,主要探讨网络流行语在形式上、语义上的演变机制,以及语言编码特点等问题。代表学者有刘念(2004 年)、周漫莉(2011 年)、李迅(2011 年)、方毅华和罗鹏(2011 年)、邢秋红(2023 年)等。该角度的研究为探讨网络流行语提供了语言学的研究框架和理论解释。

(2)从传播学、符号学角度,分析和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符号特征、传播机制和效应。代表学者有张晋升(2010 年)、伍文忠(2011 年)、黄碧云(2011 年)、涂海兰(2012 年)、李宝珊和成晓丽(2012 年)等。该角度的研究为网络流行语研究提供了传播学和结构主义的视域,丰富了传播方法和语法结构研究的成果。

(3)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探究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社会功能及价值评判等问题。代表学者有刘国强(2009 年)、顾源(2009 年)、韩玉花(2010年)、王清杰(2011 年)、甘露(2011 年)等。该角度的研究探讨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政治、媒介环境,以及它与权力、大众心理等方面的相互作用[4]。

(4)从舆论学、政治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对社会舆论、网络舆情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代表学者有薛国林和刘志杰(2009 年)、姜胜洪(2010年)、刘德良(2010 年)、傅国春(2012 年)、韩葳巍(2022年)、李欣(2022 年)、刘汀芷和刘蒙之(2023 年)等[5]。该角度研究将网民的意见情绪表达归同于社会问题的折射,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不仅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也引起政府决策层的重视。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气氛活跃,研究方法多元,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从网络流行语的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均有所涉猎[6],网络流行语研究向着更加理性化和纵深化的方向发展。

3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阶段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流行语日新月异,更新频繁,使得网络流行语语料的选取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目前,网络流行语的评选与发布主要来自三大主体:媒体(门户网站、网络社区)、学者或学术机构、普通网民(自媒体)。近年来《咬文嚼字》编辑部、搜狐网、互动百科、新浪微博等网络社区也纷纷评选出自己的年度网络流行语排行榜。

本文以1994 年作为研究起点,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2003 年、2008 年为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将网络流行语的30 年发展历程分成3个阶段,即萌芽期(1994—2002 年),发展期(2003—2008 年)和高速及平稳发展期(2009 年至今)。

2003 年,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非典疫情” 对中国互联网行业产生了令人惊讶的有益影响。京东商城、淘宝网、腾讯网和QQ游戏平台,均诞生于这个特殊的年份。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互联网应用的日趋丰富,我国互联网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07 年12 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2.1 亿人,仅次于美国的2.15 亿人,位列世界第二位;网民年增长率达到53.3%,互联网普及率增至16.0%。

2008 年,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是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年份。这一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98 亿人,位居全球首位;网民普及率占比22.6%,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宽带网民规模增长至2.7 亿人,占总体网民的90.6%。由于国家加大投资、拉动内需等经济措施的实施及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影响,我国互联网经济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CNNIC 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我国网络媒体的使用率为78.5%,用户规模达到2.34 亿人。这一年的公共突发事件以罕见的频度密集出现,客观上为网络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从 “山西娄烦县的山体滑坡事故”到 “三鹿奶粉事件”,互联网的舆论监督功能开始逐步凸显。因此,2008 年也被称之为 “网络舆论监督元年” 和 “网络问政元年”[7]。

3.1 萌芽期的网络流行语

萌芽期是流行语孕育、启蒙和初步娱乐化的阶段。早期网络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平台是网络论坛。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与互联网相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二是网民在聊天室和论坛上所使用的常用语言。这一时期的网民以青年男性网民为主。幽默性、便捷化和简明性是这一阶段网络流行语最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传播的一大特点。这一时期的网络流行语仅限于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交流,表达较为简洁明了。

这一阶段的网络流行语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依然局限于网民内部的互动。很少有涉及时事的网络流行语出现,其来源主要是影视文艺作品和网络原创和网络文学作品,如:黑客、网虫、菜单、窗口、鼠标、激活、主页、痛并快乐着、土鳖、海带(海外归来待业)、美眉、MM/GG、稀饭、I 服了YOU、7456、菜鸟、大虾、斑竹/版猪、886、9494、520、小资、黑哨、痞子体、恐龙、鄙视、孔雀、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等。

3.2 发展期的网络流行语

发展期流行语注重网络交际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Web2.0 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应用技术更加丰富,也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搭建了更多的平台。博客、视频网站、贴吧的出现,为流行语的涌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阶段的网络流行语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来源社会热点事件的有:苏丹红、贝晶欢迎妮、和谐社会、神六、禽流感、和谐、纸包子、工龄归零、正龙拍虎。

(2)来源影视文艺作品的有:做人要厚道;呜哒啦;飘移;你不是一个人;额滴神啊;顶你个肺;你太有才了;我看行,平常心,平常心;素质啊,注意素质;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农妇,山泉,有点田;不仅侮辱我的人格,还侮辱我的智商。

(3)来源网络原创的有:晕、拍砖、顶/狂顶、撮、灌水、FANS、东东、HIGH、衰、有料、郁闷、表酱紫、白骨精、月光族、沙发、汗/寒、百度一下、潜水、强、偶稀饭、FB、雷、PK、PS、芙蓉姐姐、博客、粉丝、网络暴民、梨花体、恶搞、史上最牛、晒、宅男/宅女、哦了、人肉搜索楼主火星人,鉴定完毕。

网络流行语从初期大量的网络原创已经朝着更多种类发展,数量在增多。社会文化产品和传统媒体的融合让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更为蓬勃,标志着网络文化进入了快速成长期。这一阶段的网络流行语主要的话语特征主要有口语化、娱乐性、形象性。在网络空间中,网民借用了口语的修辞功能,使得这些用语更加具有人情味,给人更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达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如:“顶你个肺”“额滴个神”“偶稀饭” 等,网络流行语中的方言现象不仅能让同一方言的使用者倍感亲切,同时还能利用其特殊的语音、语调造成幽默诙谐的效果。娱乐性和形象性是这一时期网络流行语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大特点,网民借助网络流行语实现 “心灵自由” 和 “言论自由”。

3.3 高速及平稳发展期的网络流行语

高速及平稳发展期的网络流行语舆论监督功能凸显。据笔者统计,该时期的网络流行语,首先,具备时政性的特点,2008—2010 年社会热点时政类的网络流行语明显增加,社会矛盾多发,网民参与意愿增强,网络反映和影响社会热点的时政功能增强,网络流行语经历了一个从文字游戏向各个背后有故事的发展过程。如 “打酱油”“做人不要太CNN”“范跑跑”“躲猫猫”“我爸是李刚” 等。其次,具备了调侃性。网友们或是调侃,或是吐槽,多运用反讽、隐喻的修辞手法,如:“伤不起”“卖萌”“坑爹”“悲催”“屌丝”“高富帅/白富美” 等,以此进行情感表达与宣泄。

4 网络流行语的转变及特点

4.1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变化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从影视作品,网络空间用语,慢慢转向了来源社会实践、新闻报道及主流官方用语,从较多的负面信息转向正能量的传播,对社会性、群体性的事件关注度增加。网络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和公众参与性、娱乐性等特点,网民根据网络事件的发生特点,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网络流行语。比如,不忘初心、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逆行者等非常接地气的主流用语,以及 “逆行者”“破防” 等一些源于新闻报道、网民口口相传的流行语,表现出人们更倾向用积极的心态去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伴随传播过程的不断递进,网络流行语主题在传播者与受众间不断裂变而辐射到更多方面,也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影响。

4.2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结构

网民中的年轻人是网络流行语创造的生力军,他们带着求新逐异的心理及对新生事物强烈的好奇感,用新鲜、有趣的新兴语言来达到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目的,他们拒绝一切固化标准的求新求异心理,为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和修辞方式也变得更为“一针见血”,更容易理解且朗朗上口,有时候会用到隐喻、戏仿、夸张、反讽等多种修辞方式,如“鸡娃”(2021年)、“小镇做题家”(2022 年) 就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包含了人们在社会现实中的无奈与抗争,这些词语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和调侃意义,其嘲讽性和反讽性更能反映社会问题[8]。

4.3 网络流行语的关注内容

网络流行语的关注内容渐渐从公共问题转向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领域。“栓Q”(2022 年)源于英语的 “thank you”,英文的本意是感谢,后来衍生为表达自己很讨厌的情绪,其中更为深层的可能还包含了“华老栓” 的悲苦与愚昧和 “阿Q” 的无知与自贱,以及 “感谢” 的言不由衷与口是心非。“老六”(2022 年)一开始指的是游戏中游离在团队之外的自由人或玩得比较菜的玩家,后来用来表达一种吐槽之意,慢慢地演变为朋友之间的调侃用语。

4.4 网络流行语使用者主体的年轻化

虚拟、平等、匿名的网络环境下,言论更为自由,网民主体的年轻化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着活力。“90”“00” 后的年轻网民作为网络流行语最为活跃的使用者及网络流行语创作的主要力量,他们出生在物质、精神资源不匮乏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网民热衷于畅聊与享受人生。这一代年轻人自出生起就处于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出于自我个性的彰显和自由意志的坚持,他们对思想的强制灌输及思维方式的固化都抱以存疑的态度。借助互联网的开放平台,青年人表达自我意识诉求的渠道更为丰富,这些伴随着自嘲、戏谑、恶搞风格的网络流行语充分地表达了他们恣意挥发的自我意志。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为他们搭建了与传统思想抗争的平台[9]。

4.5 网络流行语使用者社会心态的转变

网络流行语从最初的排解生活压力、娱乐大众到如今针砭时事、改革社会,逐步发挥着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力量[10]。网络流行语使用者的心态从自我表达和自我娱乐转向对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的关注,与使用者的创新心理、从众心理、娱乐心理和宣泄、释放心理有关,体现出使用者社会心态的转变,新奇、讽喻、幽默的网络流行语恰恰契合了使用者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他们凭借活跃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开阔的视野、包容的态度、发散的想象力,积极描绘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从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的社会心态来看,不管传播方式还是传播内容的变化,都是逐渐从消极心态转向积极心态,从负能量为主转向正能量为主,从生活调侃中抒发着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5 结束语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已经走过了30 年的历程。网络流行语从诞生之初不为大众理解,到如今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也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众多社会事件中影响了公共舆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出中国互联网变革的轨迹,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猜你喜欢
流行语网民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用古诗文翻译2017年流行语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微博舆论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