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效果”教学落实

2024-04-04 15:32游娟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牧场自然段荷兰

游娟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本单元的课文《牧场之国》选自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游记作品《海国风情》,第5自然段堪称静态描写的典范,作者没有用直接表达“静”的文字进行描写,而是以寥寥数笔描写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静心之感:繁忙中显安详、有序中显静默、舒适中显和谐,值得学生深入学习、赏析、品悟。笔者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默读批注走进“静”

《牧场之国》第5自然段是描写黄昏来临后牧场上变得宁静下来的情形。课文中有一处泡泡提示语“我体会到了文中描绘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笔者让学生从这一自然段找一找,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并在文中进行批注。在这一任务驱动下,学生认真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从中寻找具有“真正的荷兰”意味的描写,把对这种“真正的荷兰”意味的感觉批注出来。这是一次以静默的阅读方式,走进文本“静”的表达之中的学习活动,学生从中找到了“严肃沉默的奶牛”“默默无言的挤奶人”“狗不叫了”“牛不发出哞哞声”“马忘记踢挡板”等描写,这些都体现了原本活动的对象以不再动的方式“静”了下来;学生从中还找到了两个“又”字,强调白天那些人为的喧闹(车、船的运行)停止之后,牧场上“恢复了平静”,说明牧场上如果不是人为活动,即使在白天也显得很安静。当学生把自己的对文本中“静”的感受与体会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时,可以使自己的体会更全面一些,对这一自然段中的静态描写形成初步印象。

二、以体会咀嚼品析“静”

学生以批注的方式阅读文本中表达的“静”,只是一种初步的体会;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咀嚼文本中的关键表达,品析作者在静态描写上的独特效果。笔者先以“真正的荷兰”在这一自然段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句中去品读。有学生认为,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最能表达独特的感受。其中“沉睡的牲畜”是对前面各种牧场上动物(狗、牛、马等)的概括,“沉睡”能够带给人一种很安详的感觉,它们都以自己觉得舒适的方式进入梦乡了;尤其是句中的“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能够让人觉得特别安静,也与“漆黑的夜晚”有关,“漆黑的夜色+微弱的光芒”所形成的画面里,剩下的只有一种感觉叫“静心”。接着,笔者让学生关注这一自然段中的句子:“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不停地开往城市”,思考在静态描写中为什么会出现“动”的表达,学生经过认真研读与探讨,发现句子中所写的车、船等的活动都是“舒缓平稳地行驶着”,这样尽管有一些声音,但经过无边的牧场稀释后,带给人的感觉是很慢很舒缓的,不仅不让人觉得吵闹,反而更能感到牧场上无边的安静;笔者引导学生认识这种以动写静的方法正是静态描写的艺术体现,有“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三、以感受向往升华“静”

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描写的是一个个具体对象的静态,强调的应是整个牧场的静态。教学时,笔者提出:设想一下,如果牧场中有一个对象没有静下来,会是什么效果?学生讨论牧场静态被打破的情形,以发生“马踢挡板”这样看上去不大的响动为例,那一定会惊动听觉十分灵敏的狗,一条狗叫起来,会带动群狗叫起来,进而影响所有“沉睡的牲畜”……这样就形成了“动”的连锁反应,让牧场变得热闹起来。有了这样的逆向思考后,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情形在荷兰的牧场上没有发生,仅仅是牧场上的动物很安静吗?学生由物及人,懂得是生活在这片牧场上的人保持了这片土地的宁静。笔者适时介绍作者创作的背景,在拓展阅读中学生明白了作者描绘的静美世界在那个时代是多么令人向往。

四、以感情朗读回味“静”

有了上述的自主批注阅读、品读、拓展阅读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感知与领悟文本中最幽静的文字表达。笔者先让学生讨论,朗读这一自然段的文字,配什么样的音乐合适,并从多个音乐片段中进行选择,学生选择的是很舒缓、低沉的《草原之夜》;再思考用什么样的声音(语气、语调)朗读合适。随后,笔者播放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互相评价:自己的朗读有没有读出文本的静态描写表达的境界美。最后,笔者让学生上讲台有感情地朗读,其他的学生闭上眼睛听,看看自己有没有随着朗读来到了“真正的荷兰”。

总之,在《牧场之国》第5自然段的教學中,教师需要抓住文本中的静态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静态描写的表达方法与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牧场自然段荷兰
凡·高
在荷兰骑自行车
海上牧场
秋天
骑行荷兰羊角村
美丽的秋天
叮当牧场
荷兰医保独树一帜
Gift Horse
海的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