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2024-04-07 19:13娄万海
西部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政治

娄万海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税务局,融水 5453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大学生培养工作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我国争创世界一流高校的基础与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理念,也是开展文化育人的重要遵循。

文化承载着人们的社会信仰、习俗传统、精神风貌、道德观念和民族认同等思想上的追求,体现着知行合一全过程,是对言行是否一致的检验,是育人的重要举措。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践行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价值理念,也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过程。因此,研究我国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着眼其理论概述、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从是什么、有何用、如何做三个层面进行探讨。这三个层面是系统的整体,理论概述标定了文化育人的理论内容,价值意蕴明晰了文化育人的时代意义,创新路径是理论概述和价值意蕴在现实中的展开[1]。

一、何以呈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理论概述

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政治学、教育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建构的理论体系,其根本目标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文化是伴随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条件而产生的,又是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要将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社会准则等通过文化实践活动内化为个人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本文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可以理解为: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有效聚合各方优质资源,围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的共同目标,培养人文情怀、开展文化实践、提升文化认同,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效和作用。

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关键是构建协同育人体系,该体系直接影响着育人的价值发挥和实践成效。构建科学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离不开政府、高校、家庭和企业四方协同发力、合力育人。协同育人体系既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取得实效,又能助力实现文化育人成效最大化。政府、高校、家庭和企业四位一体,形成合力,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作用,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育人氛围。

二、有何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突出特性

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有着突出特性,包括明确的目的性、高度的渗透性、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实践性。

(一)明确的目的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类文化实践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实践的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引下有效进行和不断完善。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合格接班人,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第二,文化育人要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自身修养,将先进的文化思想转化为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满足自身发展的生活技能、竞争手段等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高度的渗透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自主、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存在,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的灌输式教育,而是借助隐性教育方式和隐性教育载体。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受教育者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染中相互学习、相互教育、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修养、理论素养、道德涵养。

(三)强烈的时代性

时代性是文化的显著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传承文化精华,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培育有文化感的时代新人。一方面,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与日常培养环节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个性化诉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更突出思想上、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

(四)鲜明的实践性

文化育人作为一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社会学习,它本身就是依托社会实践为媒介的学习模式。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发现文化创作的灵感,引导帮助他们创作更多的文创产品,最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创作修养和能力[2]。

三、缘何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育人方式之一,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主要包括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等。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随着互联网发展和多媒体普及,多元式、大众化的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高校要根据多元式、大众化的文化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采用适当的方式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这样既可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可以在此过程中传承优秀文化,实现文化育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为主,加之课程内容设置相对单调,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存在抬头率不高等问题。探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运用多元化的文化育人方式,将文化的基本元素结合思政课教材引入课堂,采用这种方式来诠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前提是要了解清楚大学生对文化育人的心理和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既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就是用大学生身边的,或者自己创造的文化元素作为教育资源,吸引大学生的参与,使得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文化存在的多元化方式,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针对文化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特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大学生精神层面的追求,积极回应日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和关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3]。

(三)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网络就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容易解构现实社会中教育者的权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面临着挑战。因此,高校需要挖掘网络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文化育人。运用网络中正能量的人物事迹,整合制作成短视频、漫画等内容,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实现教育的目标。同时推进网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度融合,在网络平台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开展文化教育。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发挥AI、AR、VR等沉浸式体验功能,引导大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四、何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实践理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目前,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高校应有效利用媒介平台,在理念、模式、内容、途径上不断创新,补齐短板、寻求突破,努力拓宽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路径,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一)优化顶层设计

一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以当前大学生合理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明确规定政府、学校、家庭、企业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的各项职责。另一方面,顶层设计要在政策、监督、保障上予以完善和发展,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体系包含着文化交流、评价反馈、文化教育管理等要素,要使顶层设计有序运行并取得实效,科学的统筹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具有活力、有效力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系统科学的决策、实现管理组织体系、资金技术支持之间的畅通高效对接,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创新育人理念

一方面,要树立全员参与的理念。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主体不仅仅是辅导员和党团组织负责人,而应该是全体教职工。只有引导并强化全体教职员工是文化育人主体的理念,义不容辞地承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责任,才能增强文化育人工作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就高校而言,只有把学生教育好、培养好,高校在激烈的发展中才有竞争力,对国家、对社会才有贡献度。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不能仅满足于把这项工作的规定动作做完,必须对工作的目标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之不懈努力[4]。

(三)丰富育人内容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文化育人的进程中,着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认识、理解、领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结合党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善于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和文化育人工作中。从珍贵的史志资料、催人奋进的光辉业绩中挖掘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三观”。三是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诗歌、戏剧、曲艺、音乐、绘画、影视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养成刚直不阿的品格,提高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拓宽育人途径

其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育人载体形式。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具有的承载、传导等作用,这样可以很好地发挥应有的功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文化育人的形式,一方面,要挖掘新的文化载体,文化载体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既体现为文化艺术、新闻媒体、各类文化场馆等,又包含着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上述的文化形式中包含着属于各自的内容形式,在此基础上继续划分,以校园文化为例,包含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按照学校特有的教育载体形式,也可以划分为年级文化、班级文化等。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学校已有的文化产品,例如书籍、学习资料、教学视频、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载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深入挖掘和整理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在开展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综上所述,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需要从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丰富文化载体形式,这是开展文化育人的前提与基础。

其二,积极开展文化实践活动,以文化实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独特的文化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达到文化育人目的。比如,通过举办迎新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类社团文化节、励志演讲比赛、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等文化活动,涵养大学生的文化品质、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之中学习和成长[5]。另一方面,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要充分借助校外资源,并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鼓励大学生多与社会接触,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进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文化实践活动创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条件,受教育者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深刻地体认通过理论教育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德意识。由自己的疑惑去索求知识、因自己的经历去获取知识等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开展互动对话和交流的常见方式,能够增强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的影响力[6]。

其三,优化文化育人的内容供给。高校不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还是开展文化育人,都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和接受度,否则,教育只会起到事与愿违的作用。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00后”“05后”,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就需要充分考虑“00后”“05后”的性格特征,他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思想更具自由性和开放性,好奇心强,关注新鲜事物,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喜欢使用多媒体平台,高校要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精准“画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优化文化育人的内容供给。一方面,目前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并流传着青年亚文化,主要包括“饭圈文化”“二次元文化”“佛系文化”等。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既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也要用主流价值观念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看待青年亚文化,蒸馏其杂质、萃取其精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丰富文化育人的平台载体,目前,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算法的时代,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要积极利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介质,包括抖音、快手、B站、知乎等平台,创新性地采用“短视频+文化”的教育形式,以增强文化育人的成效。

其四,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方面,组织好校园文化教育活动。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开展文化育人,要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育人的关系。充分凝聚起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和学校文化文艺工作者的综合力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育人同向同行、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创建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大学生每天会有较长时间在宿舍或宿舍社区度过。社区是除课堂以外的主要教育阵地。因此,社区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可以利用学校及属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创设文化产品阅览室,设立党支部、团支部活动室等,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让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积极开展优秀党员主题报告、团体辅导、论坛交流等活动。发挥大学生社区“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作用,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才。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