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山水画家对中国山水画史的贡献

2024-04-09 17:55贾小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

摘 要:中国山水画从传统的笔墨一直流传至今,基本的程式和技法相对稳定,这是山水画的基本特征。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等中国杰出的山水画家,在社会背景的影响之下,将近现代山水画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黄宾虹提出“内美”;傅抱石的个性使他的绘画充满了创新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李可染则极其重视深入生活的写生过程,画作多以反映时代精神的主题展开。围绕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这三位近现代较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分析他们对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贡献。

关键词:近现代;山水画;画家;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

绘画作品是画家的精神产物,是画家们创作理念、思想情感和精神气质的表达。各时期的艺术家受到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尤其是近现代山水画家,他们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绘画创作具有时代性。中国山水画从传统的笔墨一直流传至今,基本的程式和技法相对稳定,这是山水画的基本特征。中国山水画的另一特征则是古代思维方式和绘画精神的积淀,中国画极为重视精神情感的表达,画面中呈现的是画家心中所想、意之所现。只有情感和形象融合,才能碰撞出中国画的意境之美。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同,在山水画家的心里,一花一木,一山一水,意蕴也有所不同。在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家史上,有很多的代表性画家,他们对中国山水画史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黄宾虹的艺术特点及成就

黄宾虹(1865—1955年),浙江金华人,名质,字朴存,擅长花卉、山水等。他一生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饱览群山,非常注重实地写生。在黄宾虹50岁以后,他的画风开始趋于写实,但真正形成人们所熟知的“黑、密、厚摘 要:中国山水画从传统的笔墨一直流传至今,基本的程式和技法相对稳定,这是山水画的基本特征。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等中国杰出的山水画家,在社会背景的影响之下,将近现代山水画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黄宾虹提出“内美”;傅抱石的個性使他的绘画充满了创新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李可染则极其重视深入生活的写生过程,画作多以反映时代精神的主题展开。围绕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这三位近现代较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分析他们对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贡献。

关键词:近现代;山水画;画家;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重”的画风,是在其80岁以后。黄宾虹的绘画技法,前期学习李流芳、髡残、弘仁,兼法元明各家,他的绘画用笔融合百家,并开启综合创作的笔法。最终,他的画面浓重黝黑,乱而不乱,法在其中,不齐而齐,形成以点代皴的符号语言,呈现出积点构成、层层深厚的绘画风格。黄宾虹以笔墨为贯穿整个艺术生涯的主线,不论是早期的“白宾虹”还是到晚期的“黑宾虹”的转变,他自始至终都坚持将笔墨作为遵循的重要原则。后期“黑宾虹”阶段,其笔墨用法更加自由,用笔率意。黄宾虹用笔大胆,落墨劲利,画面气势稳健雄奇,用墨灵活变化,甚而变成符号化的笔墨。其用笔用墨风格的变化,都是在学习和临摹大量传统山水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绘画艺术风格。黄宾虹坚持以笔写画的创作风格,笔墨线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有扎实的书法基础做保障,才有随意挥洒、富有神韵的传神写照。黄宾虹强调山水画中“笔精墨妙”的价值,一定会影响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内美”发展,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其地位永远不会动摇。

在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坛上,黄宾虹作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于传统笔墨中有所顿悟,以肆意纵横之笔墨,写阴画阳,消线融边,终成一家。他“黑、密、厚、重”的画风、浑厚华滋的笔墨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独有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中国美术界,黄宾虹的绘画一直被广泛关注,并逐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影响着当今的画坛。在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家中,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重要贡献,他在90岁寿辰时,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这一称号。在黄宾虹晚年山水画中,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的恢弘场景,他使中国山水画上升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黄宾虹的《秋林图》,纵122.8厘米,横48.8厘米,是一幅纸本设色作品。此图近景为山坡,山坡上古松苍郁,山路曲折盘旋,有几间房屋,房屋错落有致。园后有四角亭,亭中有一人端坐。画面左侧广阔的湖面中,有两只帆船顺风急驶于两山之间。整幅画面看起来意趣生动,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之间生发出相互映衬的密切关系。《秋林图》整幅画面尽管看起来崇山峻岭,林木丛生,但画面仍然清妍秀润,意趣生动。黄宾虹采取近取其质、远取其势的构图方式,用痛快淋漓的笔墨画出山峰之势,笔墨浑厚,枯中有湿。画面整体贴近自然,虚实结合,繁而不乱。这幅山水画从整体来看色彩单纯,但在枯淡浓湿的渗化中,能看到晶莹色泽,表现出了画面山川的纵深感,体现出了黄宾虹“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

二、傅抱石的山水艺术转换

傅抱石(1904—1965年),江西新余人,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现代画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因特别崇拜石涛,改名为“抱石”。傅抱石从小家境贫寒,他曾做过瓷器店学徒、装裱学徒,后因机缘巧合结识了徐悲鸿,在徐悲鸿的资助之下到日本留学,学成后回国发展。傅抱石在人物、花鸟、山水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但最有建树的还是山水画方面。他非常热衷于画面的创新,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可以算得上是最具创新精神的画家之一。从他改名为“抱石”就可以看出他非常崇敬石涛,继而推崇石涛的艺术理念。石涛本人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深入自然,变古法为我法。傅抱石在继承了石涛绘画理念的基础之上,继续提出艺术家应该创造性地在古人已形成的体系上传承创新。他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之后,扬弃了传统程式化因素,并选择性地吸收了外来艺术,最终形成了浪漫与理性兼容的个人风格。傅抱石所画山水作品大气磅礴、浑厚苍茫,但在绘画技法上又灵活多变,博采众长,创立了新的表现技法,将笔墨语言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使中国山水画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他的创新理念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为近现代山水画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傅抱石在山水画的探索道路上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以临摹古人为主,向古人学习传统的技法和理念,主要对石涛和八大山人的画作进行了深入的临摹和研究,从而积累了扎实的基础。傅抱石受到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中苍劲和极简风格的影响,也受到了石涛所提倡“笔墨当随时代”艺术革新理念的激励,所以在他的画作中既能看出前人的意蕴又有自己创新精神的体现,但在这第一阶段他还是以追求古人风格为主。第二阶段,傅抱石将西方的油画技法有目的性地融入中国传统的笔墨之中,从而创造出了“抱石皴”。他还认为画山水画可以使一个人的胸襟变得更加豁达宽广,是因为山水画可以体现出人文精神,画作的呈现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而是画家人格的折射。在第二阶段,傅抱石创作出了很多的精品。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上有所创新,更加注重气韵的表达,从而使画面拥有更深一层的内涵。到了第三阶段,傅抱石的绘画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

傅抱石对山水画的贡献不只是在绘画的表面形式上,更重要是在绘画思想方面以及创新精神之上。在绘画上,他主张学习古人但并不拘泥于古人,提倡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在理论上,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精神进行了总结,对山水画的本质进行概括,对近现代山水画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一代山水画宗师。

《待细把江山图画》(图1),是傅抱石具有时代精神的代表作品,呈现民族精神的唤醒与蓬勃的生命力,代表了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新时代。此幅画作描绘的是华山雄姿,傅抱石运用大量淡赭,色与墨融为一体,沉着大气。在作画时,傅抱石运用了灵活多变的“抱石皴”,散锋、破锋的笔法得到充分施展,用笔横涂直抹、挥洒自如。他不仅用笔尖笔腹作画,还在运笔时利用散开的笔锋横挥竖扫、信笔挥毫,把毛笔的性能和潜力发挥到极致。傅抱石的画初看破笔乱皴,毫无章法,然而他的线条在痛快淋漓的笔墨间含蓄微妙、乱而有法,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画面左侧山体着墨较多,干湿并用,酣畅淋漓,山峦整体浑厚苍郁。画面右侧的山体则是以超逸洒脱的枯笔迅速写出,疏野而劲健。画面中部云雾缭绕的意境备显旷达,整幅作品流淌着激昂高亢的新时代气息,和传统文人山水的凄凉沉寂之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傅抱石曾说,中国绘画是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

三、李可染的艺术特点及创新

李可染(1907—1989年),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的山水画在我国近现代水墨山水画领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出生于20世纪之初,当时的社会正值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李可染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创作实践,成为中国山水画变革时期成就极高的一位艺术家。李可染在1950年2月发表《谈中国画的改造》一文,他在文中提出画家要深入生活,建立健全进步的新现实主义。他极其重视深入生活的写生过程,画作多以反映时代精神的主题展开。

随着西方艺术不断涌入中国,传统山水画受到了西方思潮的不断冲击,但李可染并没有受其影响,而是坚持在中国艺术体系内部寻找突破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李可染多次外出写生,行程数万里,曾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在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并采用素描、速写等方式将自然景物记录下来,形成画稿。在此基础之上,李可染构建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感和个性风格的山水画作品。他成功地把西方的素描造型技法和光影效果融入传统水墨的表现语言当中,使画面看起来更加浑厚沉郁。李可染的山水画艺术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山水中的笔墨意境,他是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地吸纳西方绘画经验,创建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极具个性的新风格,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李可染突破传统山水中以线条皴法为主体表现元素的形式,依据个人情感体会在整体格局上进行大胆创新,摸索出新的笔墨语言。在开拓创新的过程中,颠覆传统既成的东西,真正做到了艺术笔墨当随时代。传统山水画是以线条先勾勒出山体轮廓,再以皴擦点染进行山体塑造,表现其质感,山水画基本是以线条为表现的主体,染只是起到了很小的辅助作用,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李可染则是在水墨山水画线条的表现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甚至是改变了山水画中以线条为主体的格局。他将墨色的团块关系摆在了首位,用来代替传统山水画中的皴擦点染的作用。在他的画面中,墨色被用来染山川、染房屋、染溪流,甚至是染云烟和水面,这种施色的技法和西方风景油画中的明暗关系相吻合。用墨色团块的方式塑造出来的山川体积感明显加强,而且在墨色的统一下画面更加和谐稳定。正是因为李可染对西方绘画的研究,他懂得什么值得我们吸收借鉴,什么应该摒弃。李可染自身扎根傳统和吸收西方绘画经验的目的本就在于创新。李可染在作画时善于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自身的艺术生活修养全部发挥出来,从而使画面意境能够完美表达。在艺术表现技法上,李可染擅于用墨中的黑来衬托白与亮,用黑来统一画面,并用黑来创造意境。他被近现代画家们称为最懂得用墨的艺术大师之一。

四、结语

通过总结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三位近现代山水画大师对山水画的贡献,可以得出他们对山水画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绘画的表面形式之上,更主要的是他们绘画思想和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期盼的多是风调雨顺,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倾向含蓄、内敛,这和农耕经济时期百姓期望没有纷争动乱的理想愿望相契合。随着时代的变化,近现代中国山水画家对传统山水实现突破与革新,在实践与探索中反映出当代人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情怀。虽然传统的笔墨语言和程式章法已经在历史上达到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高度的提升,艺术家认识自然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发生变化,使得自身心理情感和古人大不相同。艺术家们开始以个人的审美方式、心理情感和所受教育的文化背景,以一种突破固有的创新思想去重新认识笔墨、发现笔墨,构建出一种当代特有的山水画景象,这种景象是每一位近现代山水画家对中国山水画做出贡献的体现,传达出近现代人们追求的新意境。

参考文献:

[1]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2]刘阳.借古以开今:论傅抱石绘画构图中的美学内涵[J].美与时代(中),2020(7):59-60.

[3]余永红.也论傅抱石山水画的写意精神[J].艺术品鉴,2019(18):143-152.

[4]郭泽晓,徐文生.傅抱石山水画风格探析[J].中国美术研究,2021(2):54-55.

[5]陈卫和.李可染:山水画的问题意识与解决之道[J].文艺研究,2008(2):100-117.

作者简介:

贾小锐,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

猜你喜欢
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傅抱石”为何屡拍高价?
烟雾溟漠——“迷远法”在傅抱石山水画中的应用
傅抱石《古长城下》:凡画山水,得其性情
我的丈夫李可染先生
傅抱石画三峡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万山红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