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造型内擫外拓法之审美探究

2024-04-09 17:55莫秋琼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造型审美中国画

摘 要:造型是绘画中最重要的语言元素,中国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造型观念和形式表现。而对于造型,许多学者更多关注于物象的内在结构、线性造型等,很少涉及外在造型的探究。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画作品,并结合其他传统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造型形式,以具体、形象、可感的图例分析,对书法、绘画、器皿、雕塑等作品中的外轮廓、线条组织等諸要素进行引证和比较研究,由此得出中国画造型的审美形式主要为内擫与外拓两种方法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画;造型;审美;内擫;外拓

造型的含义,从狭义上说是创造物体形象,广义上是指以艺术表现为目的,并具有一定美术要素的实用物之形态。自原始社会时期开始,人们就出于对审美的本能,对石料进行加工打造,使工具的外形具有了不同的造型美。到了新石器时代,彩陶器皿形式更为多样,为研究中国画造型美奠定了基础。在商周时期,帛画上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线性人物造型,直至发展到现代,中国画不仅注重线条本身的美感,还注重造型的外在轮廓和意象性。造型是通过画家面对真实物象加上自己主观意愿和想表达的情感而得出,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环境变化产生审美的差异,每个时代都有着独特的造型审美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内擫和外拓两大特点:内擫美表现如秀骨、内敛、轻盈、静美等,外拓美则是圆浑豪放、刚健、圆浑、动美等。内擫和外拓法从书法的笔法演变而来,在书法里文字的笔法和外轮廓造型即是借此来分析概括。

一、内擫外拓释义

“内擫外拓”概念在《书学纂要》中被首次提出,袁裒说:“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及至‘二王始复大变。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起初这概念主要是围绕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用笔展开论述,后来又经过张绅、丰坊、倪后瞻、康有为等书家对“内擫外拓”笔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内擫”的笔法是向内按压,呈“ )( ”形(图1左);用笔方折,棱角分明,骨力开张,刚用柔显,整体表现出一种劲利豪爽、气骨雄强的视觉效果;外拓的笔法呈“()”形(图1右),行笔圆转,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具有一种内敛含蓄、圆润丰腴的审美趣味。这诠释了书法中字体外形和用笔线条的内擫和外拓之法。

欧阳询《姚辩墓志》(图2上)中的点画笔法多用内擫,空间紧收,结体偏瘦长,笔画力量内含而挺拔,颇有妍美之意。颜真卿的《颜家庙碑》点画粗壮,字体结构厚重,笔画沉着有力,张力向外。两字放一起相比,外形和笔画力量有挺拔与浑厚、外露与含蓄、开张与内敛的不同审美意趣。

明代何良俊说:“夫书画本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是也。”他强调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所谓“书画同源”可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二者观照天地万物的原初意义上的一致和统一,二是指二者在形式构造上的相互契合与相互交融。绘画造型直接依托、挪用和借鉴于书法的线条来表现。因此,中国画不仅和书法一样讲究用笔,中国画和书法的造型审美也是相似的,都体现着中国人同样的审美追求——内擫和外拓美。

二、中国画造型审美的比较分析

物体的形象轮廓线是眼睛观察事物的首要视觉途径。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主要特点是以线造型。在中国画里,线条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勾勒出物象的轮廓和它的外在结构空间感,画家还把物象内在的气质、神态、韵律以及不同的质感通过线条塑造出的造型表达出来,以此来传达自身的审美和情感。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是中国画造型中内擫美的典范。其作品中人物的造型即秀骨修长,画骨不画肉,俨然有一种高古的风范,已没有画像石(砖)那种厚重的造型质感,取而代之的是飘逸的形态。如《女史箴图》中的人物造型和姿势都含有丰富及微妙的变化,形象呈现出一种清瘦、修美的面貌,出现了“秀骨清像”的端倪。

吴道子的作品是外拓造型的完美呈现,他作品有时代的痕迹,也有自己的基本画风。如作品《送子天王图》,主要人物形象明显带有唐人的仪容风范,男子雄健奔放、圆肩阔体,女子富态丰满。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的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用笔起伏变化,势状雄峻而疏放,讲究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与盛唐那种热烈、健康、刚健向上的时代风气相化合而成的艺术结晶,有一股向外迸发和扩张的力量。

如图3左,人物整体造型瘦削、轻盈,裙摆边、飘带和头发向外舒展,裙子以及上半身两侧向内收缩,给人的视觉是向内收敛的含蓄美和挺拔俊俏的人物造型。图3右中人物衣袖宽袍的处理饱满充盈,呈现出唐代人物画常见的圆弧形,充满张力且浑朴厚重,人物的面容轮廓描绘为椭圆造型,视觉上是圆浑质朴之感,特别是手臂两侧体现出一种向外展开、迸发的力量美。

在线造型中,顾恺之特别注重人物的内在神韵,善于捕捉人物形态的细微差别,通过精确的线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神情和个性。如《洛神赋图》里边人物形象是线性造型略敷色彩,他对骨骼形体转折的理解,对用笔技巧的熟练掌握,创造了规范而舒缓的高古游丝描中线与线相绕相曲的艺术效果。线条造型延绵不绝,优缓自然,细密精致而又蕴含着内力,充分表现出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心理动态,而这种用笔特点除了表现为“绵”“韧”“细”“圆”“转”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缓”,如春蚕吐丝,表现内敛沉着的力量之美。顾恺之的线性造型还有非常重要的审美体征——“密体”的处理,密体就是指人物画造型中用繁密的线条表现。密则收缩之状态。可见这是中国画造型中的内擫、含蓄而清秀之美。

吴道子在人物线条用笔上,就如郭若虚所说“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是“吴带当风”的风范。他很好地融合了用笔的轻重与粗细、力法的快慢与顿挫,因此在画作当中,描绘的对象胡须和头发线条十分纤细且根根入肉,对于衣纹的描绘极具动感。他结合了书法功底,喜欢用粗犷和轻细的线条结合,非常巧妙地把宗教绘画中虚无缥缈的祥云和各色各样的神仙鬼怪的内在气韵展现出来,同时也能把衣褶的飘动感与厚度感生动而自然地突显出来。在唐代以胖为美的时期,人物服装变得宽阔松弛且大多是长袍飘带的样式,因此他的线条极具韧劲,在画面中有着满屏风动的效果,富有身体意象之美,与魏晋时期的“秀骨清像”形成鲜明对比。

吴道子创立了“疏体”,恰恰与顾恺之“密体”相对应。吴道子的具体用笔与造型都运用了“疏体”的表现方式:疏给人的感觉是明亮,是外拓的表现。特征为“疾”,“疾”是线面用笔中基本的笔势,表现一种外露的疾速运动之美,给观者一种强大的力量感。整體的感觉是雄浑、朴拙、劲健、富有张力。

图3左中人物衣裙向内用笔,用线密集,在衣角和转折处多用向内收的折线,从视觉上给人的感觉则是紧密、精古而雅秀,有内敛之象。图3右线条组织疏朗,线造型圆滑流畅,在每一个结构点的转折处都很好地利用线条的变化和特有的形态表现出来,呈现出刚健、疏朗之象。

造型的内擫与外拓美不仅出现在人物画中,山水画中也极其明显,如图4左山体尖锐陡峭,用了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法。斧劈皴用笔造型顿挫有形,方折明显,与山石的外造型一致,有向内收缩的趋向,使得山石更有耸立挺拔之感。图4右《溪山行旅图》画面势状雄强,山体宽大,植被茂盛,山石主要用雨点皴和豆瓣皴法,雨点和豆瓣的用笔造型本身就是圆润的用笔,和山石浑厚的外轮廓形成统一语言,视觉上增加了造型向外的张力。

花鸟画中,物象的外形与结构线的曲直、纵横、长短、方向也能形成灵巧、浑厚的美感。如图5左中荷花的形两边是相背,线端相交处有外向之力,中部圆弧内收、紧敛,外形削瘦,量感轻巧,荷叶外形方正利索。图5右中荷叶和荷花的外形两边相向,相向的圆弧线,线端内向收敛,中部有向外的张力,外形圆浑、饱满,量感宏阔、厚重。

三、其他传统美术作品造型的内擫和外拓美

回顾中国的美术史,在新石器彩陶的时代开始有这两种造型美的倾向,工艺造型的方与圆、肥与瘦以及大轮廓的走向,都能给人不同的造型美感。如四羊方尊外观整体呈现方形,腰身向内收缩,方口的边缘向外翻起形成大沿,颈部高耸刚劲有力,整件作品充满了神秘和庄重的氛围;神人纹彩陶壶的花纹主要以线条为造型手段,外形向外扩展,特别是中间部位,有一种力量内聚、圆浑饱满、含蓄、雍容大度之美。

我国古代雕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也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它们外轮廓形的张敛、收放,不仅显示开张外放和圆浑内隐之势,还能表达含蓄的静美和外向的动美。如东汉石狮的造型总体边缘都有着强烈的凹凸韵律,背部收缩,四肢舒展,整个造型呈现出动感十足的外放开张之势,蕴含着强烈的运动感和力量感,体现着汉代勇武豪迈的时代特征。顺陵石走狮大石狮体态壮硕雄健,威猛无比,鼻大嘴阔,双目圆瞪,气势非凡,简洁的线条使整个石狮更具整体性,而不是细致入微地描绘细节,外形和东汉石狮相比只是有适度的起伏,整个身体显示一种向外的冲动与张力,而因外轮廓圆浑整一,把力的外射感抑制了,变成了一种内向的、含蓄的力的表达。

四、结语

中国画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和成熟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形式,画家们在每一个时代创作的作品中,都呈现出时代特点,同时还赋予主观意识,使作品本身具有人格化的特点。造型以内擫和外拓两大主要方法塑造了优美和壮美的审美范式,这并不是画家们刻意为之,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特殊情趣。我们学习古人精髓并沿着古人的方向前进的同时,还应该要“出奇立意”,依循中国画造型的审美规律,探索新的表现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凯达.关系笔墨:观念演进与形式嬗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樊波,王伯敏,周积寅.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3]周凯达.对任伯年、吴昌硕绘画形式语言的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5.

[4]郭粒.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描表现语言刍议:从吴道子与李公麟谈起[J].美与时代,2021(8):86-87.

[5]许路.“内擫外拓”笔法刍议[J].青少年书法,2022(10):54-58.

[6]杨影.中国画造型研究[J].今古文创,2020(14):78-79.

作者简介:

莫秋琼,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美术学专任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花鸟画。

猜你喜欢
造型审美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紫砂壶造型设计的传统与创新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画龙点睛——紫砂壶壶钮的造型及变化
常人的视线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