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语境下版画语言与边界的探讨

2024-04-09 07:39汤雪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视觉语言数字技术版画

摘 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数字技术对于传统艺术的介入、转换与取代,为版画带来了“实验性”“开放性”的创作语言,数码工具的广泛介入与应用使得版画语言有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历史沿革下版画的革新、中西方案例比较、数字技术的伦理与意义,展开基于科技语境的版画语言与边界再思考。

关键词:版画;数字技术;视觉语言;版画创作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版画的媒介使用与创作印刷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为数字艺术的概念与面貌带来更加复合及多元的内涵。在现代汉语中,版画一词由日本语转译过来,相较于传统的雕版,其更强调作为艺术本身的创作性;版画在西方被译为“Printmaking”——印刷制作,这一层中包含着基于手工或机器印刷过程所呈现的视觉艺术性质;在部分东欧国家语系的词汇里,版画还译为“Grafic”——图形艺术,这体现出版画是具有技术性、设计性、制作性的学科类型,而这一层中包含着科技的介入与应用。就整体的世界语义上而言,版画作为艺术本体,其在传播价值基础上具备开放的创作策略及媒介语言的多种可能性与实验性。

一、历史沿革下版画的革新

人类艺术史是随着艺术媒介不断更新而变化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以传统版种为主的木版(woodcut)、铜版(etching)、石版(lithografic)、丝网版(sillscream)的发展与革新,与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世纪后,经历了机械时代、电子时代和数字时代,版画作为媒介的艺术,随着媒介的流变与技术介入,于再媒介化、泛媒介化的技术语境下不断产生创作形态的嬗变与观念的转变。

我国最早的版画出现于唐代,随着佛教雕版画的盛行,产生了古籍版画和雕版印刷;宋元年间,版画繁盛,活字印刷术更是推动了雕版印刷的发展,满足了当时信息传播的需要,尤其是佛经、“经史子集”等的传播需求。在欧洲,16世纪,由于宗教改革的推动,木版画得到了普及;到了19—20世纪,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对大规模印刷与生产的需要,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石版画、石印技术走向繁荣,并向亚洲广泛传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感光法的出现、计算机的发明与复印机的使用,数字技术作为介质出现在艺术创作中,并逐渐得到社会关注与行业认可。版画通过“数字化制版而进行印刷的一种数码版画形式”,使技术成为一种媒介,艺术家可以用计算机将图像数字化,在电脑中完成图版的编辑,再用传统的版画技术(常常是丝网)印刷出成品,其中以安迪·沃霍尔创作的丝网版画作品为代表,他将数码照相与复数艺术再次推向新的浪潮,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20世纪末,数字艺术的确立与浪潮显然使版画成为具有科技性的综合体。而在当代,面对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介入版画的创作、制作与世界数字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科技的介入下,图像视觉语言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艺术家更加主动地接受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语言进行版画的创作与多样化的视觉形式输出。

二、中西方版画艺术案例比较

从历史、地理背景之于版画发展的脉络中,在全球一体化的关系下,欧美版画体现出更为前沿的观念嬗变,相关艺术家基于技术愿景,对版画概念的可能性进行了多角度、学科交叉化的探索。其涉及数字化影响下对于版画复数性质与伦理的批判、媒介变革下版画视觉语言边界的实验、全球自然环境变化下当代科技对于版画材料环保化和可替代的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下“技术”“视觉”与“感知”关系的探讨等多方面的研究议题。而在众多研究进展与方向中,欧洲地区所展开的基于科技环保对于版画材料方面的研究、创作的介入,是我国关于版画的研究中所不具备的,同时,欧美地区所呈现的较成熟的版画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在国内创作实践中是空白的。

波兰艺术家卡罗尔·波米卡拉(Karol Pomykala)致力于油印版画与图形装置艺术的研究,他在创作中将艺术图形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并在版面制作过程中介入机械臂雕刻等数字技术。例如他的作品《一个方向》(One Direction,图1),他以麻胶版(Linocut)为原点创作材料,通过经常使用的点与线,构成无限重复的人,在图像的表现中以一种评论、日记的形式,呈现艺术家周围的世界,在印制结束后,将平面视觉转换为3D视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最终将纸媒与可佩戴的VR眼镜共同展示出来,使观众深入艺术家的图形世界中,并参与作品的无限延伸当中(图2)。

意大利艺术家安德烈·雷拉里奥(Andrea Lelario)在他的数码版画作品《生存还是毁灭》中,结合了石墨、摄影及计算机技术,表达了一种如何看到生命的观念。美国艺术家约瑟夫·舍尔的“飞蛾”系列作品,通过高精度的高清扫描方式,搜集了世界各地的飞蛾,在印刷制作中,通过不同的纸张进行数字打印,并在作品中融入了声效,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观感体验。

西方面对全球化共有危机与技术愿景进行了研究方向的探索与创作表现,而国内版画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渐发展,体现出本土化的文化價值。基于自身发展与历史背景,国内版画多体现于对于技术介入下的版画创作应用研究(从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的宏观视角分析下,尤其体现在对于木版的研究实践)及从自身文化属性出发在创作中的实践体现——包括对于新技术在传统版种的制作应用与思考、文化自觉语境下版画技术与艺术的创作实践、基于版画逻辑语言下的跨媒介创作,以及人工智能数码版画创作。艺术家陈琦教授致力于版画理论与创作研究,他在2006年的博士论文、专著《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中,经过对20世纪前中西方版画脉络发展的比较研究,总结出版画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尽管最初的中国现代版画与20世纪西方版画的引入和传统版画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却在近些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尤其是水印版画,不仅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造型手法,还继承了传统水印木刻的印刷技术语言。在创作实践上,陈琦教授通过Illustrator等制图软件及技术的介入,将西方照相写实主义观念引入中国传统水印版画的创作与制作中,他在巨尺幅“水”系列作品中再现了水的具象表现,使版画在当代语境下,通过技术的介入转变为作为观念的版画,并提出“技术即观念”的理论观点。同时,在他的“虫洞”“时间”系列创作作品中,通过书籍纸媒、数字技术对于版画“层”的概念,完成了传统语言当代性的再现,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本源的追问与“他者”文化的沟通。

艺术家冯梦波是我国最早一批使用电脑创作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通过利用游戏引擎介入版画创作中,在其作品《公寓》《图书馆》中,使用了游戏设计师原本用于便捷开发的游戏引擎工具,在电脑中构建了一个模拟现实的虚拟三维空间,并将虚拟的三维空间转化为现实的二维空间,其中的物原则上都可以移动、碰撞、变形,这种可变性构成了一种新的“版”。在观众与冯梦波的版画间,观众对游戏的人物和空间塑造感到熟悉,而又从这个他们事实上难以进入的空间中感受到距离。此外,艺术家徐冰教授从其基于雕版印刷媒介所呈现的《天书》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公用标识(Emoji)创作了持续进行近19年的《地书》,在版画创作观念上,他一直追寻“普天同文”的理想,基于《地书》作品,他又创作了新媒体交互装置——《读图的基因》,借用古老的汉代画像砖符号、Emoji、表情包等图像识读的方式来翻译古典文学作品《兰亭集序》。一方面,展现了数字技术时代“图形表达”的全球化;另一方面,是对于中国古代“书画同源”的追溯体现。徐冰教授最新于798“白洞”展览及故宫展览中展出的作品,是通过直观的版面印刷与影像投影相结合呈现的,从技术表达与艺术思想中展现出版画基因在当代的延续与探索。

三、数字技术的伦理与意义

数字技术必然会对版画的创作方式产生影响,版画最重要的“层”的概念,也会在技术载体的转换中形成新的语境与视觉形式,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会对作为“复数”的版画产生质疑。比利时艺术家科恩拉德·克拉斯(Koearaad Clase)于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研究项目——“基于出版和制作倍数的艺术实践”,便对此进行了探讨,该项目以出版和复数版本的制作为核心,通过出版物、视频和装置的艺术实践,构成一个反思框架:“哪些因素会影响印刷的合法性?如果复数不再是真正的复数,而作为复制图像的存在该怎么办?如果图像在三维环境中转变和显化,并成为多重想法的再现,又会怎样呢?”基于此类,艺术家展开关于技术哲学与伦理更为前沿性的讨论,并向大众展示与未来的对话。

回到当下,随着社会劳动形式与数字技术面貌的发展转型,版画通过当代数字技术的介入达到了创作介质的转型与应用,将摄影、设计与印刷等当代媒介有效结合,同时通过空间、算法等技术语言,完成了版画与多种学科的创作应用。而当版画中“版”的概念与视觉形式介入虚拟数字系统中,其又产生了媒介的转换与新视觉的表现。

基于本文的探讨与思考,在科技语境下,版画制作与创作的意义在于,通过数字技术的介入,将作为技术的版画转变为观念的版画,从而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媒介的交替性与学科的先锋性,在自身“实验性”语言的介入、呈像与融合中,拓展学科的边界并再次回归版画。

参考文献:

[1]罗必武.制作的意义:数字时代版画语言的转变与生成[J].美术,2023(9):52-55.

[2]陈琦.中国当代木刻创作的美学嬗变[J].鲁迅研究月刊,2023(10):80-88.

[3]陈琦.刍议中国现当代版画发展问题[J].美术观察,2004(12):95.

[4]陈鸣鸣.新技术语境下的写实性木版画创作[J].美术,2023(9):56-59.

[5]徐翎,张远帆,辜居一.关于当代版画创作应用数码技术的思考与实践[C]//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科学与艺术·数字时代的科学与文化传播:2012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12:6.

[6]蔡逸鸣.20世纪前期西方版画的形态与逻辑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2.

[7]王超.以版为镜:中国传统套色木版与锦绘[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1

[8]刘丽娟.版画艺术“过程性”研究[D].武汉:武漢理工大学,2020.

[9]杨鹏程.水印版画的技艺演变与媒材物性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0.

[10]陈沁杰.叙事与启蒙:鲁迅与“新兴木刻”再探讨[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9.

[11]陈琦.印痕与复数:当代版画本体的再认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2):206-208.

[12]张乃午.鲁迅语象及其图像呈现[D].南京:南京大学,2017.

[13]甘庭俭,赵建府.当代语境下的形式转换与观念认知:以中国当代版画语言形式的转换为例[J].当代文坛,2014(1):128-133.

[14]康剑飞.版画的内在逻辑与当代应用[J].美术观察,2013(8):12-13.

[15]夏玉清.数字技术影响下的当代版画[J].美术,2022(12):70-73.

作者简介:

汤雪莹,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画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视觉语言数字技术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浅议民国月份牌广告中的视觉语言之美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谈安瑟伦基弗作品中的材料应用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浅谈界面视觉语言的可识别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