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隐喻在建筑中的建构

2024-04-14 02:11曹莉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

摘 要:建筑的文化隐喻不仅依赖于施喻者、受喻者的认知思维,还需要建筑担当媒介来满足二者思维互动的条件。在文化隐喻解读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背后的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进行分析。这是研究建筑文化、群体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在建筑创造活动中赋予建筑文化内涵的有效方法。立足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隐喻的推理机制,试图建构出文化隐喻在建筑领域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向,为建筑欣赏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也试图为创造具有文化意义的建筑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文化隐喻;建筑隐喻;价值观

一、文化隐喻概述

文化隐喻源于当代隐喻概念,是一种动态研究国家或民族文化的方法。哥伦比亚大学教授Martin J.Gannon最早建立了文化隐喻的框架,将文化隐喻定义为某个特殊的价值体系,他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风俗活动挖掘其文化特征,成功地将隐喻由文学手段转向一种挖掘潜在价值观与生活态度的思维方式,将文化隐喻视为一种研究思维,用以分析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意识形态。

文化隐喻是隐喻从语言现象的逻辑领域发展到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结果,Martin J.Gannon将其视为某种特定社会成员在情感上或认知上普遍认同的一种活动和传统习俗背后所共享的、潜在的价值观。至此,文化隐喻成为一种挖掘某群体的潜在价值与态度的思维工具,其在修辞学、语言学、认知学等领域都有清晰的理论体系,但在建筑领域中,没有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且对于建筑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建筑的“隐喻主义”上。

二、二者兼施:施喻者与受喻者的相互作用

建筑是人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文化隐喻在建筑的构建上,一方面需要施喻者与受喻者相互作用,完成建筑的文化隐喻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筑隐喻的完成,即建筑中“本体”“喻体”“相似性”的存在,使人们从建筑中参透群体的价值观体系。建筑的文化隐喻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与多义性特征。这种复杂性跟建筑的语言、手法有关,多义性跟施喻者和受喻者的相互作用有关。施喻者与受喻者之间的文化经验不同,便会引发建筑文化隐喻的多义性。

(一)文化隐喻的构成基础

建筑的形式与建筑的隐喻含义对应着隐喻概念中的“本体”与“喻体”,人们用自身经历过的熟悉的、具象的事物去理解眼前建筑所表达的文化内容,这就要求“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相似性,以实现意义的相通与传达。在建筑领域中,隐喻的相似性可以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两类。物理相似性,即形似,就是建筑施喻者运用象形、母體等处理手法,使建筑的形态、功能与被映射事物的形象、性质相符合;心理相似性,即神似,通过建筑的外观或内部,营造特殊氛围,使观者产生某种感情。

(二)建筑施喻者的四种焦点模式

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是由于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的焦点不同造成的。主体自洽原则使得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本体形成了多种焦点模式,即:交叉聚焦、外聚焦、内聚焦、多聚焦。

交叉聚焦,是利用目标域的外在特征与内在特性来进行建筑设计,使建筑达到神似和形似的效果,如巴特罗公寓建筑,其外形运用了海洋生物的造型,再加上斑斓的色彩、缤纷的马赛克、内部门窗夸张的弧度,让整个建筑都笼罩着一种海洋般神秘幽静的氛围。外聚焦就是聚焦于始源域与目标域外在特征的一致性,如埃罗·沙里宁设计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飞行中心,其建筑形体就沿用了具象的飞鸟形象。内聚焦就是创作焦点集中于建筑的内在特性,如汉斯·夏隆设计的柏林爱乐音乐厅,从音箱的形象汲取灵感,以抽象的棱角演绎了音乐厅的内在特性,聆赏者按照梯田式的布局落座,人、空间、音乐演绎出了一种新型的空间关系。多聚焦,即建筑的施喻者借助多个始源域来表达目标域,如安藤忠雄设计的皮诺私人博物馆,其前身是巴黎证券交易所,具有新古典主义的建筑样貌。安藤忠雄在该建筑中置入了现代混凝土的空间结构,将原本的建筑穹顶改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玻璃穹顶,建筑中同时出现两个时代的建筑符号,演绎出了两个时代的空间文化特色。

(三)二者生成异隐喻性

建筑中文化隐喻的解读一方面取决于施喻者对于建筑形态的构建,另一方面取决于受喻者对建筑文化隐喻的解读。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文化隐喻的内容,其关系如图1所示。

施喻者根据群体的文化内容,借用隐喻思维完成符合该群体的建筑形式。受喻者运用建筑隐喻思维,结合群体的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由此归纳出群体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特征。受喻者对文化隐喻的正确构建,建立在对建筑隐喻准确解读的基础上。在解读建筑文化隐喻的过程中,受喻者借用自身的经验来理解施喻者的建筑表达,所以个人经验、文化知识、认知的差异性,便会产生异隐喻性。这是施喻者与受喻者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以形载道:文化隐喻在建筑中的载体

建筑师以形载道,利用符号、象征和隐喻的表意手法,用建筑形式间接展现群体的文化特征。

(一)符号

建筑师往往会通过建筑符号来传达文化含义,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符号来读取建筑的深层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等。

建筑符号,就是以建筑表层结构来表达其深层结构。建筑表层结构包含了建筑的造型、材质、色彩等客观实在,也包含了建筑体验,如温感、触感等,其深层结构指建筑创作背后的思想意识,即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例如古人在梁枋上绘制的山水画就是图案符号,描绘的是一些山川秀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自然的热爱,彰显了人们“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图2);建筑的门、廊等属于指示符号,如卡洛斯·米哈雷斯·布拉乔(Carlos Mijares Bracho)在哥伦比亚设计的砖结构建筑作品Espacio Lúdico,是一个公共性的活动场所,其中的弧形门洞和集中式组合就属于建筑的指示符号,以达到引导人们聚集于此的目的(图3);建筑的象征符号与文化相联系,如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建筑造型就是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外形,指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图4)。

(二)隐喻

建筑的施喻者会通过隐喻手法,运用一系列建筑语言对建筑造型进行处理,将人的精神观念渗入建筑中,以形表意。

建筑的隐喻机制通过建筑形态与人的认知系统交互运作,呈现出人们的情感态度或某种文化认知,其间涉及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建筑师会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向人们传达某种信息,如建筑外部形态、内部空间造型、平面形制等具象或抽象的手法,将社会中的文化传统、所追求的信仰理念等融入建筑中。

(三)象征

人们大部分的精神文明都裹挟于建筑中,例如建筑上的雕刻、绘画、构造、匾额、家具布置等都包含着人们的情感文化、生活态度。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一样的建筑形式,建筑的象征就是通过寄情于物的手法将人们的情感、观念注入建筑中。

象征具有约定俗成的经验成分,而隐喻表达出来的建筑意义具有暧昧性,建筑的某种隐喻手法如果一直被重复运用,也会转为象征。象征对认知者的文化要求较高,只有具备一定历史文化的人才能够准确把握建筑象征的深层意义。

建筑中的文化隐喻通过符号、隐喻、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建筑的文化内涵,有的建筑形式与意义是一一对应,有的是一物多义。这三者在建筑表达上会出现高度暧昧状态,或交融或分开地出现在同一建筑上。

四、以此喻彼:文化隐喻的实质

文化隐喻的实质为以此喻彼,从建筑本体揭示人们的性格态度、价值体系等。建筑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及建造的思维模式最终都指向群体的观念意识与思维模式。

(一)文化的结构

建筑除了施喻者与受喻者两个关键要素之外,还受文化三结构三分法中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影响。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制约着建筑的发展,成为建筑文化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中展现出的民族独有的观念意识,是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建筑作为一种表层的物质文化,映射出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是文化三结构相互交融的形成体。它既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化身,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传统性等特征。建筑与自然物质相比,区别在于它的物质性。它是人创造出来的,隐藏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思想与情感,是人类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物化,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观念、文化心理、生活习惯与规则等。建筑的表层结构能够为人所观、所触、所感,从而展现地方的文化心理、社会心理与社会观念等。

(二)空间与时间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别从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建筑的审美观,构成了建筑文化隐喻的影响因素之一。人们根据地貌、气候采取对应的建造技术、材料来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又根据群体的价值观、审美倾向等对建筑进行艺术化处理。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影响建筑的样式、材料、审美、建造手法等,尤其会影响人们的材料使用。当地域内某种材料充裕时,人们会倾向于利用周围的物质材料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我们能看到南方的石板屋、西北的窑洞等。同时,为了应对不利的气候,人们也会采取特殊的建造结构,如潮湿地带为免受毒虫侵害而建的吊脚楼、草原上为抵御风沙而建的蒙古包、降水充沛地区利于排水的坡屋顶等等。

在人文地理方面,建筑会继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风味。历史上,北方长期是政治中心,所以北方的建筑大都呈现出磅礴之气势;南方以水乡文化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其建筑大都呈端庄秀丽、宁静温婉之态。

(三)思维模式

不同区域的建筑在文化抉择上体现出群体的思维特征,而思维模式决定着群体的文化面貌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是研究文化隐喻的重要内容。

中国建筑讲究依山傍水、中和之美,都是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自古以来形成的堪舆学,其核心指的就是建筑与山川自然环境等的协调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生态学、气象学、地质学等最早集大成的学科,展现了“物我不分”的宇宙观念,强调自然与人类禀一脉之气的意味,形成了群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价值基础。西方国家的人们将自然视为可以积极利用之物,因此他们的建筑凸显出力量感与张力,在建造材料上也是强调人造之物的永恒性,多运用石材、玻璃等耐腐蚀的材料。

五、结语

文化隐喻可以成为人们理解建筑的一种思维方法,为欣赏建筑、研究建筑文化提供一个可行方向。建筑的文化隐喻要求我们在对地域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从空间与时间、群体的思模式上进行分析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掌握群体的观念意识与情感態度。在此过程中,不仅涉及建筑的多个层次维度,需要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知识,还涉及建筑语言,需要我们从传统符号、现代要素、历史性与共时性等多方面来考察建筑,以获得文化隐喻。探索文化隐喻在建筑中的构建,能够帮助设计师创造出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促进中国近代建筑的文化复兴,为我们设计具有本土文化的现代建筑提供有力的借鉴。

参考文献:

[1]GANNON J.Cultural metaphors:readings,research translations,and commentary[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1.

[2]李福印,盛春媛.评介Martin J.Gannon的“文化隐喻三部曲”[J].外国语言文学,2003(3):63-67.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边精一.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曹莉娜,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需要建立统一的健康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