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全科融合教育

2024-04-18 07:40刘晓梅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4期
关键词:凡尔纳学科知识跨学科

刘晓梅

在教授李白的《行路难》时,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课下注释中注明“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个典故出自《宋书·宗悫传》,宗悫的志向是“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是唐朝人,怎么会引用宋人的典故呢?我首先表扬这个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向学生细致解说了《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此宋非彼宋也。接着,我又顺势补充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语文课上经常会遇到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学科教育的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有四个: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新课标还提出了要进行整本书阅读、跨学科阅读等。中学语文教学不是专门培养作家、演说家的,而是促进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在:以提升阅读、写作、交际等能力为抓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我们的教育对象将来所面对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单靠某一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具有多学科综合思维能力一定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跨学科融合教学必将成为语文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我国长期的分科课程体制在促进师生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人为的分科教学使学生对客观事物缺乏整体认知,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对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主动尝试跨学科融合教学,培育学生、发展自我。

语文阅读课程将按文本涉及的学科知识转变成开放性课程

语文阅读课程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纯文学的课程,它将与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

比如,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涉及很多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知识。凡尔纳被誉为“世界科幻小说之父”,他的文学作品中的地理想象力是非常惊人的。所谓地理想象力,就是人们对时间、空间和景观在构成和引导社会生活方面的一种洞察。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我在黑板上张贴世界地图,拿来地球仪,根据“1866年7月20日,它出现在澳大利亚东海岸五海里处”等7处时间点、经纬度信息,让学生画出“鹦鹉螺号”潜艇出现的位置;再根据它航行经过的地方,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大西洋,标出它的航海路线。这样,语文和地理学科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阅读的思路逐渐明晰了,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出来了,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又如,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我引导学生重点看这部小说所体现的人文风情和地域风貌。小说字里行间描写了湘西的民俗风情,如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涉及湘西苗乡的典型建筑,如吊脚楼、水车、古城墙等,还有茶峒的青山,这些都离不开水。整部《边城》就是由山水构成,由鲜活的苗家儿女组成,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空灵的意境和质朴的美感。

由以上两个实例,我们感受到语文阅读课程逐步转变成各学科知识融合的开放性课程。开放性课程要求教师专业精湛,眼界开阔,文理兼备。

语文与其他学科实现联动,同时依据相同的主题互相促进

在现代教育中,各学科之间密切相关。语文是百科之首,它需要百科知识的支撑,而不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

比如,在阅读近年来的关于环保问题“垃圾分类”的非连续文本时,我提示学生要结合化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知识,再得出结论。学生兴致勃勃,运用化学知识,知道了划分有害垃圾的标准;运用物理知识,知道了“垃圾分类”所耗费的能量;运用政治知识,知道了“垃圾分类”对未来环境、人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感提升的意义。这类阅读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查找信息、归纳概括和融合各学科知识形成结论的能力。语文课堂以“多类型、多媒介、多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点,以语文学科为立足点,融合其他学科的角度来分析现实问题,是“全学科阅读”的完美体现。

进入“互联网+”时代,课堂不再是教师使用粉笔讲课、学生听课做笔记的情景了。在教学中,使用教学软件辅助教与学,体现了数字化阅读与常规课堂教学的融合,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诠释“全学科阅读”,符合网络化社会下的教育理念。

在语文阅读中通过逐步解决问题实现跨学科深度融合

比如,在《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实践中,我提出问题:“海底两万里究竟是多少里?”学生说:“2万里不就是1万公里嘛。”我接着引导学生:“凡尔纳是法国人,法国的2万里到底是多少?”學生利用网络查找,明白这里的“里”指的是古法里。我又引导学生,古法里分为古陆里和古海里。有的图书版本有注释,标明了1古海里约等于5.556公里。我及时补充:1古陆里约等于4.445公里。因此,海底两万里,法文版的本意就是两万古海里,大约等于11万公里。

《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的航行轨迹,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大西洋,显然不是1万公里的距离,将“海底两万里究竟有多少公里”作为一个问题抛出,意图就是从地理视角引导学生领悟凡尔纳的空间距离想象力。

又如,在《昆虫记》整本书阅读实践中,我提出问题:“哪些昆虫喜欢唱歌?它们怎样唱歌?哪些昆虫通过什么行动表现出母性的光辉?又有哪些昆虫特别勤劳?”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了筛选信息的能力,也熟练掌握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同时深深地体会到《昆虫记》既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昆虫记》通过对昆虫世界的生动描绘,不仅描绘出昆虫多样的“虫性”,更折射出了复杂的社会人性。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跨学科深度融合,让阅读由学科各自独立的视角转向全学科视角,进而实现全学科教学。

在语文阅读中通过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学科融合

新课标对课程理念的诠释中,提出了“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比如,在阅读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时,我组织学生设计了以“我为世界地域文化代言”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结合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制作世界各地的资料卡片,然后关注自己家乡的历史演变、文化嬗变、风土人情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又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学生选择去考察洛阳的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景点。七年级历史教材中有佛教的传播、石窟的构造特点、浮雕壁画的精美等内容。这就可以和历史、美术、地理等学科结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选择“行走洛阳,感受佛教文化”的主题组织教学活动。

再如,在开展革命文化经典《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分享课时,我围绕把厚书读薄的理念,设计了“红色经典长留心中”主题学习任务群,具体任务有图说历史、讲演故事等,融合了美术、历史等学科知识。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跨学科阅读任务群,实现了各个学科的大融合。学生的潜力被激发,才能得以展现。

总之,在过去,学科之间的界限无意中在教师、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了条条框框,使我们忘记了大脑本来就具有融会贯通的潜能;而跨学科阅读就是进一步探索,打破学科壁垒,立足于学习的本质,深层次激发大脑的思考欲望,探索学习,享受学习。

在今后的语文教研中,教师应多关注如何在保留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又能够寻求跨学科教育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各学科教学发挥互通性与延续性。

猜你喜欢
凡尔纳学科知识跨学科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品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