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智化转型研究

2024-04-20 06:55张晓可张登兵
大学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社科类智化数智

张晓可  张登兵

[摘 要]数智化转型是人工智能时代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对人文社科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文章基于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的新特点,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分析了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智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与对策,以培养学生的数智思维意识和数智应用能力,为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智化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专业建设;数智化;转型;地方高校;能力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2-0042-04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成为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智能化提供了基本的数据“原料”[1]。数智化就是在数字化基础上,利用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从数据辅助管理到数据驱动决策的改变。数智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模式,催生了新的产业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升级有重大影响[2-3],使企业对“业务+数智”融合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4]。数智化人才不但体现在工程技术方面,也体现在运营管理方面[5],这对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6]。如何改革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数智化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文社科类人才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7-8]。

一、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智化人才培养新特点

在数智化大趋势下,人文社科类人才的培养呈现出新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有效应对智能化背景下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也才能真正抓住新技术新理念给人文社科类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构建基于数智思维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人文社科类专业可持续发展[9]。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智化人才培养呈现出新的特点:数智化培养理念、复合化知识结构、融合型能力结构。

(一)理念: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转变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大特点是数字化改造,即在原有的专业培养体系中,增加一些旨在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的课程,在文字数据处理、计算机语言、互联网应用、商业调查数字化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和训练的机会。但是,目前数字化改革只注重“系统优先”“数据为王”,并没有深层次考虑数字化带来的实效,导致出现以手段代替目标、以方法代替要求的情况。

(二)知识:从多元化向复合化的转变

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拓展知识。以前一些研究者探讨多元化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时,多是基于以上三个层次进行修改和完善。一般的做法就是根据人才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培养体系进行优化,更关注人才的多元化知识需求,对多元知识的内在关联缺少深入研究,知识内聚性不足,不能为高质量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在数智化转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科学性、完备性、关联性,构建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让数智化知识在优化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能力:从黏合型向融合型的转变

综合应用能力是数智化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数智化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不应只是“多面手”,更应是“集成者”,他们要具有管理能力、商业能力、技术能力。因此,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数智化转型绝不是在原有体系中“粘贴”一些数智化课程就能完成的。数智化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不是彼此独立、互不影响的;相反,它们是有机关联、相互影响的,共同形成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多元能力的简单拼凑,不会提高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而是会削弱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数智化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对原有能力培养体系进行深度反思,挖掘数智化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深层次内在关联,以跨界融合能力为导向[10],将数智化能力的培养理念有机嵌入人才培养体系中[11],在融合中提升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智化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数智化的新要求,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数智化理念缺乏

新技术、新业态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学习的方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影响。面对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改革的新趋势,一些地方高校还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问题。数智化理念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概念不清、重视不够、措施不足。有部分人认为数智化是数字化的延续;也有部分人认为数智化是遥远的事,现在还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还有部分人认为数智化是其他工科专业的事,与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没有直接关系。这些思想观点的存在,恰恰是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的障碍。

(二)数智化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发展致力于培养“既懂人文社科,又懂数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這一培养方向的出发点是希望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成素质高、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就业口径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地方高校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在数智化方面并没有实现预设的目标,在数智化转型方面,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面向社会需求的数智化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数智化教学模式尚未形成

传统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学多以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信息单向传递,不利于师生沟通,无法拓展学生的数智化创新思维。其大多是强调人文社科思维和科学管理能力的培养,较少涉及数智化能力的培养。其中部分专业开设了一些旨在培养数字化能力的技术类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孤立在整个培养体系之外,未能和人文社科类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导致专业教学模式不能体现数智化新要求。

(四)数智化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需求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大,知识更新快,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现有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体系迫切需要进行数智化转型,即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数智化改造或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新的数智化课程。但是,传统人文社科类专业在课程更新时,更多的是仅限于专业内的调整,导致课程体系过于死板,不能体现新时代的跨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对数智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要求。一方面,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未能有效体现课程数智化改造新需求。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中没有融入支撑数智化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或者是数智化课程未能有效融入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导致专业的数智化转型不能很好地支撑专业内涵发展。

(五)数智化实践教学急需加强

面对新形势,传统的专业实践设施及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数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新要求。一些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校内实验室已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实际,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数智化训练。为提升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文社科类实验室的数智化改造显然尤为急迫。另外,专业教学和企业实际存在差异,校企合作各方诉求不同,导致协同困难、动力不足。有些校企合作项目重形式轻执行,虽然有较完善的实践方案,但执行时流于形式,学生很难深层次参与企业实践,数智化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协作生态还未形成。

(六)数智化人文社科类专业师资不足

师资不足的问题是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题之一,而数智化的新要求又进一步突出了数智化人文社科类专业师资短缺的问题。不管是“能力导向”“数智技术”还是“管理技能”,都对数智化人文社科类专业师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数智化人文社科类专业师资不足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数智技术不足、应用能力不足、复合能力不足等。一些地方高校依托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师资,进行数智化师资的培养,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面对跨专业复合型数智化师资不足的问题,如何为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师资支撑,已成为数智化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智化转型的主要对策

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应该从理念、目标、模式、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数智化转型的路径与对策。

(一)树立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新理念

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要适应人才培养数智化这一形势,必须在理念上认清人才培养的数智化方向,在思想上认可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在行动上支持人才培养的数智化转型;还必须从学校、学院、专业、教师四个层面落实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理念,形成对数智化转型的共识,从而保障数智化转型顺利进行。学校层面,要认清数智化趋势,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完善相关的数智化制度建设;学院层面,要认真分析学院数智化建设现状,加大数智化投入力度,支持与数智化有关的各项教学改革;专业层面,要广泛调研,深入研讨,挖掘专业优势,融入数智化元素,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師层面,要持续学习,提升自身的数智化素养,把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理念落到实处。

(二)明确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新目标

从社会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的视角,对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的数智化定位进行分析研究,重新明确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智化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将数智化思维、数智化管理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数智化转型优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人文社科类专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培养具有数智化思维、数智化技术、数智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突出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业竞争力,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三)构建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学数智化新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的数智化转型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支撑,否则将不利于专业数智化转型取得实效。在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学中,融入数智化知识,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符合数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数智化教学新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适应数智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改变以传统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模式,采取“课堂、实践、社会”三结合的能力培养方式。不管是传统的数智化改造课程还是独立的数智化专业课程,都要求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以加深学生对专业数智化的理解,使其能掌握数智化应用技能,提升专业竞争力。

(四)构建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数智化新体系

数智化课程体系不但要体现“改造、新增”,而且要体现“融合”的原则,改变“大而全,多而杂”的传统课程体系。

一是改造已有的专业核心课程,使其符合信息时代的专业数智化要求,对数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支撑作用。比如,对传统营销课程的改造,可以将数字化营销工具的使用、数字化数据的获取融入课程中。

二是以数智化驱动专业内涵发展,新增数智化课程,使专业课程体系达到数智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比如,可以新设商务智能、数据可视化、数据驱动营销类等课程,以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智化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深入思考数智化知识能力与传统人文社科类知识能力的有机融合,使得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相互促进,更好地实现复合型能力的培养。这是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将数智化和人文社科类专业有机融合,实现从“黏合能力”到“复合能力”再到“融合能力”的跨越。比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把数字招聘、企业社交网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融入传统的培养体系中。

(五)开拓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数智化新思路

校企协同是实践教学数智化改革的重要手段,但是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的差异使得合作在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校企共建实习基地,要把企业“请进”校内课堂,把课堂“搬进”校外企业,把专业教学和产业实践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数智化、复合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把数字化分析、数智化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向。在新的背景下,不但要在形式上促成校企合作,而且要实现人才培养合作的实效,尤其是要让校外企业资源在数智化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探索人文社科类专业师资建设数智化新路径

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是制约数智化转型的瓶颈。人文社科类专业师资在数智化技术方面有所欠缺,同时,对已有专业师资进行数智化培训不仅有较大的难度,而且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在师资引进方面,应引进高水平人文社科类专业师资,进一步探索“引培结合”的数智化人才引进路径,按照“培养多渠道,引进两条线”的思路,对有潜力的师资进行校内培养、校外培训、企业锻炼等多种方式的数智化能力培养,从高校、企业引进数智化人才,充实专业数智化转型所需的师资力量。

四、小结

数智化转型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地方高校必须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新趋势,迎接挑战,抢抓机遇,树立数智化理念,以知识和能力融合为抓手,坚持课堂、实践、社会相结合,对传统人文社科类专业进行数智化改造升级,培养学生的数智化思维和数智化能力,提高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升民.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J]. 国际品牌观察, 2020(33): 1.

[2] 李丽阳. 数字经济背景下财会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路径研究[J]. 华东科技, 2023(1): 137-139.

[3] 赵璐, 李振国.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经济社会发展范式的新跃进[N]. 科技日报, 2021-11-29(8).

[4] 李金莹. 数智化转型背景下應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探索[J]. 活力, 2022(24): 169-171.

[5] 陈芹, 郑月龙. 数智化时代“思政引领+数智赋能”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3(7): 78-81.

[6] 王晴.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商科建设的数智化赋能:机遇、挑战与因应[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9(2): 19-24.

[7] 韩婧怡. 数智化时代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 44(10): 102-104.

[8] 韩景旺, 刘濛, 张静.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2): 124-130.

[9] 孔祥维, 王明征, 陈熹. 数字经济下“新商科”数智化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8): 31-36.

[10] 张肃, 李燕. 数智化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建设探究:以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5(6): 142-146.

[11] 王维国, 徐健, 盖印. 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数智化升级改造的研究与探索: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1(2): 95-100.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社科类智化数智
“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叉车数智化安全管理模式初探
电子证照重构山西道路数智化体系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沙冒智化的诗
沙冒智化的诗
一束光
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