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岁月,那段情(外二篇)

2024-04-20 06:57林海平
青年文学家 2024年5期
关键词:权谋板栗树乡野

林海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一年清明,我再一次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第二故乡。之所以称之为第二故乡,是因为我的童年是在这里长大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追赶工分的年代,我清楚地记得20世纪70年代,父亲和母亲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把我送到了外婆家。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我也是由外婆一手带大的。外婆是一位慈祥又温和的老人。外公在外婆三十多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外婆从那时起,就独自拉扯七个孩子。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夭折了三个,只留下了我的大姨、大舅、满舅、妈妈。在那个年代要把孩子拉扯大,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

那年,外婆因心脏病突发,在一场大雪中离开了我们。外婆下葬的那天,我回到了阔别了很久的第二故乡。

在我童年的时光里,我记得外婆家的大门口有一棵古老的板栗树,这棵板栗树是外婆年轻的时候栽种的。那时的板栗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是一位守护家门的哨兵。每次放学回家,外婆总是站在大门口迎接我,她亲切的笑容和温暖的拥抱让我感到家的温馨,而板栗树静静地矗立在大门旁。岁月蹉跎,如今这棵板栗树已经老了,皲裂的树干变得漆黑,像一位经受岁月沧桑的老人独自矗立在风雨中,仿佛讲述着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

在外婆家的记忆,除了那棵古老的板栗树,还有一群调皮可爱的小伙伴,他们就是我的表弟和表妹们。他们总是充满了无穷的活力与创造力,一有空,就拉着我去玩儿。我们在外婆的庭院里追逐嬉戏,跳来跳去,像一群快乐的小鸟。秋天,我们在外婆家后院建造了一个小小的树屋,它虽然简陋,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梦想的城堡。我们用竹子搭建骨架,用废旧的布料和塑料片当成墙壁,然后垫上软软的干草,尽情地享受着自己的独立王国。除了这些自创的游戏,我们还会一起抓小鱼、捉迷藏、玩躲猫猫……每一次都充满了欢笑和惊喜,就像一场无穷无尽的快乐盛宴。我们的童年仿佛是一本永远不会迎来结局的童话书,每一天都充满欢声笑语,每一天都是无忧无虑的时光。

除了玩耍,我们也会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外婆总是给我们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画笔、颜料、画纸,让我们自由发挥创造力,画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世界。有时候,我们也会一起动手做一些小手工,用纸板、胶水、丝线制作一些小礼物。

外婆家门口经常有挑着担子走街串户卖各种小玩具的小贩经过,走累的小贩坐在外婆家的老板栗树下歇脚。“卖玩具喽!卖玩具喽……”小贩那一声声清脆悠扬的吆喝,极具穿透力,顺着老板栗树的枝丫一路蔓延到每一个小伙伴的耳朵里。随即,一个个小脑袋从各家的大门口探出头来,叽叽喳喳的询问声响彻小村庄。小村庄顿时热闹起来了。小伙伴们拿起这个,看看那个,每一件都爱不释手。

那时我们嘴馋,每年红薯快要成熟的时候,我们就会偷偷地潜伏在地里。我负责放风,表弟表妹拿着铁锹挖红薯。等装满了一袋子,表弟麻利地脱下衣服包好红薯,我们一起躲藏到磨坊里,找来干柴,烤红薯吃。红红的火光映着我们的笑脸,映照在漆黑的老房梁上。此时,老磨坊里顿时有了烟火的味道。红薯在火堆里发出噼啪的响声,烤薯的煳香气味直往我们的鼻孔里钻。

扒开火堆,把烤得煳黑、松软的红薯放到大瓷碗里,等红薯凉一些时,我们就开始享用了。香喷喷的红薯顺着我们舌苔的味蕾传遍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我舍不得吃,每次含在嘴里一小块儿,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像品尝一种甜蜜的美食,直到把红薯的香味品尝够了,才肯咽下肚子。

后来,我们在磨坊里烤紅薯的事还是让外婆知道了。因为玩火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在外婆的无数次警告下,我们告别了那段烤红薯的日子。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外婆也离开我们有三十多年了。那段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如今回想起来,心中仍会萌发出温润的情愫和对童年的回忆。那段岁月,那段情,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无法忘记。

桃花盛开的时候,我在故乡等你归来

桃花盛开的季节,满园春色尽染,如同粉色的云朵点缀在绿意盎然的林间,美得令人陶醉。

桃花是温婉的化身,婉约而不失妩媚,犹如少女的心事般纤细动人。那一片片柔美的花瓣,如羽毛般轻盈,轻轻地飘落在风中。微风拂过,桃花散发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仰望天空,粉红色的桃花争相绽放,如同云霞般绚烂,令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我依旧站在故乡的小路上,翘首以盼着你的归来。每一次桃花盛开的时候,我都选择在这里等候,希望能够与你再次相遇。我想牵着你的手,行走在绿水青山之间。我的心情仿佛是那绽放的桃花,弥漫着温柔与期盼。桃花树下,一池碧水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天空的湛蓝与白云的飘逸。漂浮在水面上的花瓣时而如诗如画地飘动,时而静静地沉没,仿佛是在倾诉着曾经的相聚与别离。我静静地踏入其中,迈步踏上细腻的花瓣,仿佛踩在一幅幅画卷之上,感受着花的柔情与生命的脉搏。

桃花绽放,我的心情愉悦而期待。思绪漫游在故乡的街巷和弄堂间,那熟悉而温馨的画面涌上心头。家乡的巷弄深处,桃花盛开,街坊邻里欢聚一堂,相互祝福,共度佳节。青砖铺地,踏实而厚重,岁月的痕迹无法磨灭。

故乡的桃花,虽不如江南水乡那般烟雨朦胧,但秀美绝伦,独领风骚。盛开的桃花犹如粉红的海洋,将整个乡村装点得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放眼前望,路边的小酒店摆放着几张木桌,烟波浩渺间,人们欢聚一堂,品尝着故乡的美食。桃花树下有一座小桥,桥面上点缀着几朵桃花,微风拂过,花瓣轻舞,婀娜多姿。桥上的人们手牵手,一起漫步在花海之中,似乎穿梭在时光的隧道。而我站在桃树下等你,心中弥漫着对你满满的思念与期待。或许,桃花的鲜艳是对相聚的预告,是对思念的燃烧,也是对故乡美好时光的回忆。

桃花盛开的季节里,我在故乡等你,等那个与桃花一样美丽的你,那个给我带来无尽温暖的你。桃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相约在故乡,细数那些美好的瞬间。我们一起在花海中流连忘返,看桃花深情款款,或娇羞欲滴,或傲然挺立,闻桃花散发着芳香的回忆,听桃花花瓣的低语声。每一朵桃花都在轻轻诉说着风吹过桃源、沐浴在春光下的故事,如同当年,如同现在。

桃花盛开的时候,我在故乡等你归来。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共同分享着桃花的美丽和祝福。桃花,勾勒出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那份期待与温暖,如同桃花一般绽放。当你归来,希望我们能一起走过桃花盛开的时光,共同谱写属于我们的故事。这个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让我们相聚于故乡,我期待着我们再度相见的那一天。在桃花的芬芳中,让我们共同品味这份美好,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浪漫故事。让这片故乡的土地见证我们的情感,让爱在桃花之中绽放美丽的音符。

仁人正道,至圣先师—游孔庙有感

遥远的孔庙,凝聚了漫长的历史辉煌。微风穿过孔庙,轻轻飘荡,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饱含着诗意的境界。我站在守墓人的位置,凝视着庙宇外不同人生百态的表现,见证了人们在面对孔圣人逝世到最终安葬过程中的表现,看他们在面对生死轮回时各式各样的反应。庙宇内外,人们如同涌动的潮水般汇聚而来,每一位走进这庄严场所的人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故事。

初春的晨光温和而宁静,阳光洒在庙宇的青砖黛瓦上,使其显得更加肃穆和庄重。庙门外是曲阜城的繁华,贵族、达官、巨贾身着锦绣,红袍绿袖,驾着豪华的马车络绎不绝地驶入孔庙。这些富贵无极的人物眼含悲戚,但仍然保持着高贵的风度。他们的到来,不仅仅是对大人物孔子的致敬,更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的尊崇。在这个庄严的场合中,过往和现在交汇,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文化的传承。

神情凝重的达官贵人,言谈间却透露着对权谋的执着。一位身着绯红衣裳的官员,抚须而语:“圣贤既亡,今谁可继其遗志?”一旁的贵族轻声应和:“家国天下,皆系于才智之人。可惜啊,当今之世,越发少见贤者矣。”所有人都面色肃穆,一边保持微笑,一边却难掩心底的焦虑。在这些达官贵人看来,孔子的去世,宛如巨石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泛起千层浪潮。权谋和利益交织在他们的心头,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仿佛成了他们手中一张看似重要的牌。在他们的言谈中,儒家思想如同细沙一般渗透,却又被欲望之水冲刷得干净无痕。

而在城外的乡野之地,百姓们则以朴实而恭敬的神态静候着。他们穿着朴素的衣裳,脸上洋溢着对圣贤的虔诚。当有人议论起孔子的大义之时,乡野人们的眼中流露出一种由衷的敬仰。一位老农弯腰低语:“孔子先生,教诲百姓,使我等受益匪浅。此生承其恩德,敬仰之情如江河之滔滔。”一位老者领着一群孩童走进庙宇,面对着孔子的牌位,恭敬地说:“大人物既逝,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遵循他的教诲,将儒家思想传承下去。”一位年轻农妇轻声对着孩子说:“孔子先生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能做一位有用的人。”这并非表面的虔诚,而是一份深深根植于他們骨子里的信仰。

庙内,香火缭绕,宫室静穆。作为守墓人的我,站在大殿的深处,注视着这场祭礼。在这时光的边缘,我感受到了达官贵人与乡野百姓之间,对孔子逝世的截然不同的情感。作为守墓人的我,站在这跨越千年的时光边缘,看到这样的反差,不禁让我思索儒家思想在不同阶层中的意义和桎梏。达官贵人,虽然口头上谈论孔子的大道大德,却往往只停留在言辞之间,他们更注重的是手中的权谋,权力的争夺,而这似乎成了儒家思想的桎梏。达官贵人们离去时,他们的锦衣华冠仿佛是对孔子思想的一层遮掩。他们或许在表面上敬仰着儒家的伦理道德,但他们在实质上深陷权谋和欲望的旋涡,无法自拔。一位儒士不禁感叹:“儒家思想在这等权谋之地,如同花草在沙漠,虽有生机,却难以生根。”他们不能超越自身的欲望,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教诲,只能把儒家思想当作一种仪式性的言辞,以掩饰其内心的浮躁。

与城里的达官贵人相比,乡野的居民虽然朴素贫穷,却更能深刻地领会孔子的教诲。尽管他们身处贫困之中,却在心灵层面拥有着丰厚的财富。这些乡野人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他们将孔子的道德理念融入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在这片土地上,儒家思想不再是一种抽象的理念,而是一种悄然而至的信仰,这种信仰逐渐融入人们的言行举止之中。这并非一时的激情,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通过代代相传,使得儒家的智慧在乡野生活中根深蒂固。在这质朴的土地上,孔子的教诲不仅仅是一句句文字,更是人们坚守的底线,是引导他们走向道德高地的灯塔。

因为孔子的逝世,庙宇内外弥漫着悲戚之气。达官贵人们离去时言辞庄重,仿佛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乡野民众则默默地离去,心怀敬畏。庙宇内的香烛缭绕,孔子的遗训如清风拂面,悠然荡漾。在乡野之地,这是一种真挚的敬仰。百姓们或许贫困,或许衣衫褴褛,但他们心灵的丰富无法用金银珠宝来衡量。他们默默接受着孔子的教诲,视之为灵魂的指南。在这儒雅而优美的时光里,我作为孔庙的守墓人,深感历史的洪流无法抹去儒家思想的光芒。然而,我也看到了儒家思想在达官贵人中的沦陷,被欲望和权谋扭曲。或许,正是这种反差,让儒家思想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儒家思想在达官贵人中或许被扭曲,但在这乡野之地,又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它的力量。看着这些反差鲜明的画面,我不禁思考,这差异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或许,儒家思想之所以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远的影响,源于其强调的是人伦之道,专注于仁爱、礼义之德。在这些理念中,我们发现一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然而,这种理念在权谋的角逐中往往黯然失色。权谋的舞台上,孔子的教诲被达官贵人们视作一场政治游戏中的工具,无益即弃。他们似乎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深邃道理,只是单纯地将之转化为谋权夺利的工具。

与达官贵人的异质性相对比,乡野之间却孕育着一种迥异的理解。普通百姓将儒家思想视为灵魂的滋养,时刻感受到其中散发的温暖。这不仅仅是对教条的机械奉行,更是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智慧,引领着人们朝着仁爱和礼义的方向前行。而这儿的乡野生活并非单纯地奉行孔子的教导,而是将其融入日常琐事中,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准则。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思想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变成了人们与邻里亲朋相处、共同生活的参照。普通百姓参悟了儒家的智慧,学会了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灵的平静与清明。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智慧,贯穿于他们的言行之间,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贯穿在宁静的乡野。在这片淳朴的土地上,儒家思想变成了生活的底色,为人们提供着心灵的慰藉和行为的指南。

走进孔庙,无论内外,香火依旧不绝。在祭奠的仪式中,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氛围在悠扬的琴音中弥漫。我站在孔子的墓前,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油然而生。尽管孔子早已逝去,他的思想却像参天大树一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根生长,传承千年。这并非止于纸面上的文字,而是一种潜移默化,它深深地嵌入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中。这是一场思想的传承,一次对人性本真的呼唤,留下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足迹,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传承。

最终,我站在孔庙的深处,看着那位伟大的孔子已然归于尘土。他的遗训在这片圣地上生根发芽,传承千年。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乡野百姓,他们在孔子逝世面前的反应,无不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一幅画卷,一幅真实而深刻的画卷,镌刻在孔庙的古老石碑上,成为后人思考的源泉。

猜你喜欢
权谋板栗树乡野
我们捡起板栗时
送你一个乡野
我们捡起板栗时
春天的乡野
板栗树下打坑集水技术
鸡足山的板栗树
乡野闲时
由“王纶案”看明宪宗的权谋
刍议《笑傲江湖》中权、术、谋
浅谈《三国演义》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