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孙子兵法》,品为人处世之道

2024-04-20 14:25孙佳
青年文学家 2024年5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志向论语

孙佳

中国古代的传统典籍记载了古人的思想,《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大多反映出孔子的思想;《孙子兵法》作为兵家经典,记载了古代的用兵之道,渗透着古人的处世智慧。打开《论语》《孙子兵法》,可以发现其中很多精辟见解,读来至今受用。

中国古代的传统典籍承载了很多精深的思想成果,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海量的思想数据库。当拿到一部经典著作,细读若干遍后,可联系现实生活,分析实际现象,洞悉古代思想家的深邃思想,获得自身的感悟与见解,构建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以指导自己的人生走向与发展历程。这里,就品读《论语》和《孙子兵法》的过程中获得的启示,来谈对“为人处世”的看法。

一、为人

(一)严谨、诚信

《论语·八佾》写道:“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夏代的礼,我能讲得出,但是杞国不足以为证;殷代的礼,我能講得出,但是宋国不足以为证。这是因为杞、宋两国文献不足的原因,如果文献充足,我就能引以为证了。我们今天常用到的一个成语“杞宋无征”,就出自此处,比喻事情缺乏证明材料。这反映出圣人严谨的人生态度,他告诉我们:作为人,我们应当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件事,都要有所依据,不能信口雌黄、胆大妄为;要时刻怀揣对自己、对别人负责任的态度来塑造自己,就会拥有严谨诚信的品质。

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读书治学是本职任务。做学问讲究严谨、诚信,一个做学问的人对自己及他人负责的表现,就在于做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每说一句话,每写一个字,都要有依据,有出处。面对任何一个学术问题,我们都不能想当然地下结论,甚至明知有错而不改正,制造文化垃圾。不合理的评选制度,促使一些人忙于增加论文数量,而忽略其质量。读者对此先是愤愤不平,久而久之也懒得争辩。没有严谨的态度,得出的结论不可靠,而为了凑够评职称时要求的数量,还把自己都不满意的东西发表出来。面对不良风气的蔓延,唯有从自我做起,将严谨、诚信注入点点滴滴的行为当中。

(二)珍惜时间

《论语·子罕》写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站在河岸上,面对滔滔不绝的河流,发出“逝去的时间就如同这河流,不论白天、黑夜,永不停息”的感慨。将“逝者”理解为“时间”,是合情合理的,理解为其他流失的东西,也无可厚非。这里,我们也将其解释为“时间”。时间的流逝是永不停息、不可逆转的,人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可见时间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因为极其重要,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

古今中外,凡有所作为者都能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所以他们能成功。“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家喻户晓,珍惜时间的苏秦,最后挂六国相印,成为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汉乐府·长歌行》中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两句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以水流来比喻时间、光阴。其作者,今天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其诗句中蕴含的珍惜时间的思想精华却是我们至今受用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为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时间。从伏尔泰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可贵,以及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于时间的赞赏与珍惜。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体会,正说明了他重视时间。

(三)自强不息

《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意思是:孔子在称赞他的弟子颜渊,说他积极进取,不断进步,没有见他停止过。《周易·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古代思想家对于自强持有肯定且极力倡导的态度,原因在于自强才是一个人前进的真正动力,是我们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所必备的素质。

追求便利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问题,这是幸福生活的指标之一,但是消极的一面在于人们将这种借助外力的习惯推广到各个领域,从而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虽说君子“善假于物”(《荀子·劝学》),但荀子是就劝学而言,并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如果用得不合适,就会酿成恶果。例如,巴西从非洲引进了一种非洲蜜蜂,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杀人蜂,因对人畜有较大的杀伤力而得名。当时巴西引进这批蜜蜂的目的是防治森林病虫害,因为这种蜜蜂以森林中的各种害虫为捕食对象,是它们的天敌。但他们忽略了这种蜂的害处,它的毒性强、攻击性强且善于群攻,受其攻击的人或动物多不能幸存。而且,这种蜜蜂的繁殖速度极快,至今南美洲的人们仍受其困扰,并且治无良法,致使杀人蜂成为当地一害。所以说,一味地借助外力,于己于人都不一定是好事;一味地依赖外部力量,就容易疏忽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到可以借助的事物暴露出缺点的时候,我们自己必然遭其损害。市场或超市里贩卖的成品食品,被媒体曝光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难道我们还要义无反顾地冒着生命危险去吃吗?还是以自强为主,学会做饭,这样吃着放心,无须顶着风险下咽。当然,“自强”与“假物”并不是势不两立的,二者是主导与补充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好度。

青年一代尤其要重视自强意识的培养,先努力学习知识、技能,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待人处世的技巧,然后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当实际出现的问题要求你寻求他人的帮助的时候,再去“假物”,这样才算是没有虚度光阴,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才算是真正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那些对自己抱有期望的人。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自己的成果引起他人注意时,此时,我们可以适当借助他人的力量往更高的层次努力,才是上进之正道。

(四)立志

《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中的主帅可以被暂时地取代,但一个人不可没有志气。志就是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追求的宏愿和决心,表现出人们对自己行为和人生道路选择的明确的目的性、高度的自觉性和一往无前的坚定性,是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达到人生理想,创造人生幸福,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源泉。所以,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志向去谈行动,那样的行动只能是盲目的、无意义、没价值的。立志就是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人生道路的选择。远大而坚定的志向,是人的行为的内在精神动力。志作为对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必须坚韧不拔、坚定不移。乘兴而立,遇阻而改,并非真正的人生志向,无法保持行为的稳定性、一贯性。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志向,但成事者,此志必坚,此志愈坚,它对人的激励作用就愈大。反之,若随兴而发,时过志迁,朝令夕改,则此志难至。

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诱惑极多的世界,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亦即我们在心中应当立下怎样的志愿,对于每个人的人生发展极为重要。立志包括选择和坚持两个方面。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选择,在众多的选项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我认为,对自己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作出选择之前,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评估,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处境、条件等,然后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些客观的外部因素,最后依据所获得的信息,得出判断,作出选择。选定目标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制定出一个可行的计划,这是能坚持下去的前提。坚持并不像一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毅力的问题,它的另一方面是行为的可行性。如果目标过大、志向过高,还要固执地去追求,最终必定是无限接近而永不能接近。有了一个可行的计划之后,就要靠自身的毅力和热情去坚持数年甚至数十年。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二、处世

(一)灵活权變

《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不可先传也。”意思是:行军打仗靠的就是诡诈。敌人贪利就用利益引诱他,敌营混乱就乘机夺取它,敌人有实力就加强戒备,敌人强大就避开他,敌人士气旺盛就迂回扰乱他,敌人谨慎小心就要使之骄傲,敌人休整就要使之劳困,敌人内部团结就离间他。这些是不能事先说明的。这里的“诡诈”不能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诡诈”相提并论,兵法上的“诡诈”并不包含贬义,甚至有时是智慧的代名词,其本质意义在于权变机动,灵活应对,不拘泥于常法,不千篇一律,随机应变,以便更为有效地克敌制胜。兵法的核心即权变,《孙子兵法》中大多军事策略都渗透着这种思想,如“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势篇》),就是说:能使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方法就是将常规战术与非常规战术结合起来以打击敌人。句中的“奇”就是非常规战术,所谓“出奇制胜”。同样出自《势篇》的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体现出作者对于灵活变通作战策略的充分肯定。此外,《地形篇》论述根据各种地形的不同特征,来调整战略,仍然是一种权变思想的体现;《虚实篇》中的“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把兵比作水,时刻处于变化流动的状态之中。

现如今,我们虽然已经远离横尸遍野、战马嘶鸣的战场,身处和平年代,生活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但我们所要面对的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里,人们被推到了无穷无尽的竞争对手面前,为找工作、为推销产品、为拉客户等,展开激烈的争夺。面对的对手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具备更高水平的应对智慧。权变是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竞争对手,我们首先要做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地形篇》),了解对方的特点,弄清对方的长处与短处。“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不等于让人不择手段地去攻击别人,而是在他人缺失的地方,以自己的优长去弥补,从而使自己突出,以获得机会。

(二)把握分寸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是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其中最关键的一句就是“过犹不及”。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抓住度,把握分寸,才能处理好每一件事情。中庸之道,是儒学的核心观点之一,不偏于任何一方,兼容并包,实质上就是要做到有分寸,如“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表达了圣人对于《诗经》首篇《关雎》的推崇与称赞,其原因在于它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乐得不失分寸,哀得亦有尺度。其意对于今人来说依然受用。生活中,每天都要发生一些事,总有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在评判所面对的情况时,我们要掌握分寸,首先不能以“错对”“是非”“好坏”“美丑”“高下”这类色彩分明的词语进行评论,应抱着谨慎、客观的态度,全面分析情况,看到各个方面,利在何处,弊又在哪里,做通盘了解后,再予以处理。另外,在与人相处时,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他的某一缺点,就一竿子打倒、以偏概全,每个人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应当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不能让感性压过理性。这样才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总之,“为人”“处世”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从“处世”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为人”的不同又决定了“处世”的不同。中国的传统典籍虽然承载的是古人的思想,但由于他们的言论源于实践,基于积累的知识,因而博大精深,传承至今。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然受用。读经典古籍绝不是迂腐的表现,只要我们耐心去读,认真体会古代思想家的言论,再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去思考,自然会获得一些深刻的体会,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志向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孙子兵法》组歌
如何读懂《论语》?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