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

2024-04-22 05:18马晓红
求知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习过程设计策略作业

摘 要:“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应当贯穿学生学习始终,助力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知识。指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这三个阶段为立足点,联系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前置性作业、随堂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并以这三种作业类型为例,详细论述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学习过程;设计策略

作者简介:马晓红(1979—),女,甘肅省天水市张家川县张川镇西关小学。

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的实施,各地纷纷采取多样措施落实“双减”要求。各学校有意识地将作业作为教学提质增效的突破口,将作业贯穿学生学习始终。语文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重要助力,也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情、完善教学管理的重要媒介[1]。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由三个阶段构成,即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课前作业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新知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从而明确课堂教学方向。课中作业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掌握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管理。课后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教学情况,从而优化教学设计,推动后续教学有效开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借助作业,学生可顺其自然地锻炼多样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切入点,联系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助力学生有效学习语文。

一、课前阶段:设计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作业指在开展新课教学之前,教师依据新知内容和学生学情,驱动学生做尝试性学习的作业[2]。一般情况下,前置性作业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学习反思。以《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的。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体验了多种活动,初步认知了文本内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在第二课时的课前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学情和教学目标、文本内容,设计如下前置性作业:

1.学习目标:自读《爬山虎的脚》,了解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用脚爬的,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2.学习重难点:思考作者是如何生动、准确地描绘爬山虎的。

3.学习方法:批注式阅读。

4.学习任务:(1)自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怎样的特点。(2)自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长在什么地方,试着画一幅爬山虎简笔画。(3)自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是如何攀爬的,试着在课本上圈画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内容,制作流程图,梳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4)自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的脚触墙和没触墙的区别。

5.学习反思:通过自读《爬山虎的脚》,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在前置性作业的助力下,学生可以明确课前自学方向,有针对性地诵读、思考每一个自然段,形成初步认识,并认真记录认知结果,做好课堂学习准备。这样还有助于学生强化自学意识,锻炼自读能力。教师需要及时收好前置性作业,认真阅读、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此进行教学设计。

二、课中阶段:设计随堂作业

随堂作业指教师紧扣课堂教学过程,依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应用所学、查漏补缺的巩固性作业[3]。“双减”关注课堂教学的增效,而有效的随堂作业便于学生当堂掌握学习内容,减轻课后学习负担。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针对课堂讲解和课堂总结环节设计随堂作业。

(一)针对课堂讲解环节设计随堂作业

课堂讲解环节是学生探究新知,建构认知的环节。学生的认知情况是教师开展课堂讲解活动的依据。教师要在讲解某一知识点后,设计随堂作业,驱动学生迁移认知和展现学习所得。教师通过学生完成随堂作业的情况,可以了解课堂讲解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计划,实现以学定教。以《猫》的教学为例,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此,教师可以依据课堂讲解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差异,分层设计随堂作业。

1.基础性作业:(1)请为加横线的字注音。再跑再跌  彼此  开辟  遭殃  摔跤  枝折花落(2)请读一读“折”。“品牌服装折扣店”中的“折”读___。“折腾”中的“折”读___。“枝折花落”中“折”读___。

2.能力性作业:(1)从最后一段话可以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小猫?(2)为了表现小猫的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3)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和后文是___关系,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小猫的___。

3.拓展性作业:读一读“它们到院子里来了……天真可爱!”,体会表达特点,进行仿写。

教师可以让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完成基础性作业,让认知水平中等的学生完成基础性和能力性作业,让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完成所有类型的作业。此外,教师可以鼓励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挑战自我,自选其他作业。教师可以将随堂作业完成时间设定为五分钟,仅要求学生阅读题目构建思路或进行口头表述,而不是在纸上写出答案,之后组织讲评活动,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评价。

通过完成随堂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认知段落内容,巩固课堂所学,同时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随堂作业完成情况精准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有依据地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

(二)针对课堂总结环节设计随堂作业

课堂总结环节是学生梳理新知、建构系统认识的环节。在此环节,教师可以了解自身课堂教学情况,为设计课后作业提供依据。教师要站在整体角度,依据课堂教学情况,设计随堂作业。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随堂作业:在这节课上,老师带领大家游览了金华双龙洞。大家想不想当导游,带领其他人游览金华双龙洞?请大家利用三分钟时间准备导游词,试着自主练习。三分钟后,请大家登台扮演导游角色,带领游客们游览金华双龙洞。

在趣味性作业的吸引下,学生可以站在整体角度,回想、梳理文本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导游词,生动地描述自然美景。在学生做好准备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登台扮演角色。学生可以在扮演导游时操作电子白板,展现不同的图片,并根据图片进行讲解,让其他学生再次欣赏金华双龙洞的美景。教师则需要认真听、看,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及知识运用情况,发现问题,认真点拨。通过完成随堂作业,学生可以查漏补缺,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同时锻炼逻辑思維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了解自身教学情况,有效开展后续教学。

三、课后阶段:设计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是学生利用搜集、绘画、书写等方式来完成的一种作业[4]。“双减”要求丰富作业类型,因此,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情设计实践性作业。

(一)搜集类

搜集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而丰富的信息是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支撑。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情和教学需要,以搜集信息为主,设计实践性作业。以《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为例,学生需要反复朗读文本,认读生字词,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但是,文章篇幅有限,且部分学生的想象力有限,这导致他们难以深刻地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难以深入剖析、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难以感受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这样会影响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但是,网络上有许多与圆明园相关的资料,如圆明园的建造历史介绍、圆明园的VR实景复原图等。为有效上好第二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性作业:在《圆明园的毁灭》中,作者首先提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昔日辉煌的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登录网站,以圆明园为关键词,搜集资料,试着解决问题。(注意:可以将自己搜集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带到课堂上,和老师、其他同学分享。)

在了解作业内容后,学生可以主动与家长合作,登录网站,搜集信息,了解这座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象,感受古人的智慧,体悟其文化价值。此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迁移课堂所学,了解圆明园的价值,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此外,搜集信息类的实践性作业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储备,锻炼信息搜集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二)绘画类

绘画是学生展现认知的途径。部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有极强的绘画欲望。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绘画类实践性作业。以《海上日出》为例,在学生感受了海上日出的过程与美后,教师可以设计绘画类作业:《海上日出》中描绘的景象美吗?在诵读的过程中,你们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小画家们拿起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你们脑海中的画面。

这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边诵读边想象,绘出直观的画面,展现美丽的自然景象,感受大自然之美,从心底生出赞叹、热爱之情,进一步感悟文本内容。

(三)书写类

书写是学生运用语文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灵活运用语文学习成果,加深理解,还可以锻炼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升学习水平[5]。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所得,以书写为重点,设计实践性作业。以《太阳》为例,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基本积累“将事物特点说清楚”的经验。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书写类作业:在炎炎夏日,教室里开了电扇。电扇在转动的过程中为我们带来了阵阵凉风。大家发现电扇的特点了吗?如果你是一名电扇销售员,要如何向顾客推销电扇呢?请大家阅读电扇说明书(略),并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写介绍词,200字左右即可。

对此,学生需要认真阅读作业要求,确定写作方向——清楚地介绍电扇的特点。首先,学生需要回想课堂学习内容,阅读《太阳》,明确说明方法;其次,学生要阅读电扇说明书,把握关键信息,梳理、归纳电扇的特点;最后,学生需要综合说明书的内容和自身经历,迁移已有认知,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组织语言,逻辑清晰地介绍电扇的特点。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仅能迁移阅读认知,巩固阅读成果,还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提升语文学习水平。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并组织作业讲评活动,助力学生查漏补缺。

(四)表演类

表演是一种创造性的互动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增强阅读感知,或分享阅读心得。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锻炼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选取具有戏剧性的阅读文本来设计表演类作业。以《草船借箭》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人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课堂阅读情况设计表演类作业:和小组成员讨论诸葛亮的形象,说说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讨论后,请和小组成员一起扮演角色,合作演绎相关情节,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综上所述,有效的语文作业应当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助力。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切入点,联系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随堂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以不同类型的作业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发挥自主性,使用多样的方式一步步加深认知,巩固所学内容,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魏敏敏.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减量增质的策略研究[N].科学导报,2023-03-24(B03).

邹莹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探究:以统编版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为例[J].启迪与智慧(上),2023(2):83-85.

徐国荣.关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三个着力点:以区域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改革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2(12):57-60.

林瑜.优化作业设计 实现减负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索[J].天津教育,2022(33):102-104.

刘咏琼.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试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9):126-128.

猜你喜欢
学习过程设计策略作业
快来写作业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高职日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