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屏传播语境下短视频创作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

2024-04-22 07:15张秋月
传媒 2024年6期
关键词:短视频课程改革

张秋月

摘要:在多屏传播的背景下,短视频与长视频、大屏与小屏的区隔被打破,对创作者的创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短视频创作课程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短视频创作课程需要同时满足产学研三方面的需求,但目前的课程在学生与课程、教师与制度、课程与需求方面都存在适配性不足的问题。为此,短视频创作课程的教学首先要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短视频的创作问题,之后通过合理的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调整、翻转课堂实施、打造长效培养机制等多方面举措,提升短视频创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屏传播 短视频 课程改革

短视频是当前最为显著、最为流行的媒介景观。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始终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开设短视频相关课程在拥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中非常普遍。在短视频发展早期“渠道红利”显著的时代,短视频相关课程重在探讨短视频运营方式,代表性课程有南京传媒学院以“本学期涨粉5万、单条作品点赞10万”为结课要求的网红课程“短视频与直播运营”。后期随着短视频发展的精细化,对于短视频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相关课程的教学重点逐渐向策划、创作转向,代表性课程是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放的“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该课程第五次开课仅两天时间,报名人数已超1500人,客观反映了当前学生对于提升短视频创作能力的需求。

目前学界对于优质短视频的创作问题有相当多的探讨,但是创作研究不完全等同于创作教学研究,创作教学需要考虑学生能力、课程体系、教师教学、社会需求等多元因素,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多屏传播是短视频发展的新语境、新背景,对于短视频创作课程的研究需要了解短视频行业当前的生态变化,明确各方面对短视频创作课程的要求,之后基于课程的教学现状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冲突,最终将理想目标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探讨二者之间的差距,寻找未来课程实现教学创新的可行路径。

一、多屏传播:短视频的空间、渠道变革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占网民整体的95.2%。在小屏用户难以大规模增长的前提下,多屏传播成为短视频发展的必然选择。短视频从小屏向大屏的转型过程可以类比十年前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过程,二者不仅是内容的简单迁移,更重要的是在内容创新的基础上根据传播空间、传播渠道的变化做出根本性变革。

1.作为伴随式媒体的短视频传播空间变革。伴随式传播是指在传播过程中用户的信息接受行为并不是用户当下从事的唯一活动,而仅是一种次要的辅助性活动。伴随式传播的过程中用户的信息选择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观看的内容、方式以及观看行动的开始和结束都非常随意。这与当下用户随时随地观看短视频,通过上划的方式不断在毫无关联的短视频之间切换的行为方式高度一致。在多屏传播的背景下,用户切换的不仅仅是内容,还可能是设备,无处不在的屏幕设备为用户短视频的伴随式传播赋予了更强的随意性特征。

既然伴随式传播是一种辅助性的次要工作,用户的传播活动必然会很大程度上受到用户主要工作的影响,并且传播的空间、场景也会随着主要工作的变化而变化。主要工作和空间场景构成了短视频传播的基本情境,屏幕、用户和情境构成了短视频传播的基本要素。从这个意义上看,屏幕提供的是一种介入用户生活情境的可行通路。

2.向大屏流动的短视频传播渠道变革。短视频多屏传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传播渠道逐渐与各式大屏融合。早期的户外大屏几乎均为横向大屏,如今竖向大屏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这一变化显然受到了短视频观看习惯的影响。海信公司推出可旋转的竖屏电视,以看短视频“神器”为主要卖点,是短视频从小屏向大屏发展的典型例证。

短视频向平板、电视乃至荧幕和户外广告等大屏的迁移会带来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用户对短视频的内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屏是一种典型的仪式性传播行为,屏幕越大,观看的仪式感就越强,分享性也会相应提升。在共同观看的情景下,用户间的讨论会将视频内容的缺陷放大,也就会对于视频内容質量提出更高要求。二是超越手机小屏传播的短视频拥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和更大的影响力,管理机构对这一内容形态的管理审核力度会不断提升,行业会呼唤更具创作能力及在有限范围内实现高质量内容创新的从业者。

二、产学研融合:短视频创作课程的现实需求

产学研融合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短视频创作课程的教学创新也可以以此为目标进行现实需求和理想创新结果的探讨。

1.策划为主,运营为辅:短视频产业化运营的现实需求。短视频发展早期,应用新技术、采取新形式及平台流量扶持就足以使短视频账号获得竞争优势。因此2017—2020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在2017年“短视频元年”之后迅速成为国内就业率最好的20个专业之一。但2019年之后,随着短视频的渠道优势基本消耗完毕,上述两个专业又迅速退出榜单。与此相对,之前未上榜的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等在短视频内容策划方面更具优势的专业进入了榜单。上述统计数据非常鲜明地反映了在完全竞争的短视频赛道中,相关产业对于短视频人才需求的现实变化。

在小屏的发展已基本达到上限后,短视频开始寻求向大屏的扩张、融合。这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短视频提供新的发展可能,但大屏保有量、使用率相对较低,并不能完全满足短视频的扩张需求,因此短视频的内部竞争会愈加激烈。短视频行业会自然而然地从向渠道要红利变为向内容要红利,由此,对学生运营能力的需求会相对下降,对策划能力的需求则会相应提升。

2.有料、有用:短视频课程教学的现实需求。从现实的角度看,考研和就业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议题。在研究生考试中,包括短视频在内的各种新媒体、融媒体、智能媒体相关议题是考察的重点,学生有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了解业界前沿的现实需求。这要求短视频创作课程不仅要重视对创作技巧、创作技术的教学,还要从理论角度、规律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短视频领域的各类媒介现象做出思考,即“有料”的要求。

此外,短视频创作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密切相关。学生迫切地希望在课堂上获得能帮助他们在就业市场上获得独特竞争力的能力。结合多屏传播时代短视频行业的现实需求,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是迅速进行高质量选题策划及内容创作的能力,即“有用”的需求。

3.从跟随到引领:短视频课程指导学术研究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对短视频的研究落后于短视频现象的发展。往往是短视频行业中出现了新产品、新现象,学界才开始展开研究,但这种研究进路并不完全符合学术研究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现象也导致了短视频领域高质量研究成果相对缺乏。

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能对学术研究提供一定帮助的基础性、理论性课程往往更受高校老师青睐,包括短视频创作在内的难以产出学术成果的实践课程则处在相对尴尬的境地。因此,高校教师期待短视频创作课程更多与学术研究前沿接轨,从跟随短视频业界动态到指导、引领短视频行业发展,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学生教师双赢的目标。

三、多方错配:短视频创作课程的现实冲突

虽然业界、学生、教师对于短视频创作课程都有现实需求,但是理想的短视频创作课程的讲授还存在困境,如在微观的教学层面、中观的教师评价体系方面、宏观的媒介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冲突。

1.学生需求与相对稳定的教学大纲的冲突。前文提到,学生对于短视频创作课程提出了有料、有用的需求,但不论是考试热点,还是就业需求都是迅速变化的,对于短视频这一本身就在高速发展中的媒体形态而言更是如此。与此相对,高校开设一门课程,其课程大纲、教学内容都需经过反复打磨论证,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不能完全根据业界动态进行实时调整。短视频创作课程的授课教师往往也非真正的短视频从业者,本身对于短视频风口的认识就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不具有根据短视频行业热点进行实时调整的现实可能性。

2.教师教学与评价体系的冲突。当前,在本科扩张、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教学点持续增加的大背景下,包括短视频创作在内的相关新兴课程教师紧缺已经成为常态。虽然当前教师评价体系“破五唯”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科研仍然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新课程并依据现实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这种做法在事实上增大了教师的科研压力,造成了教师群体科研投入有限、学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在科研中投入的时间减少,也会进一步影响课程内容与学术前沿的契合度,造成课程创新潜力不足的恶性循环。

3.相对有限的教学内容与不断扩张的媒介发展成果的冲突。从高校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发,短视频创作课程仅仅是全部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都是相对有限的。但是在多屏传播的语境下,短视频创作已经在事实上成了跨媒体创作,要求学生和教师对各种媒介形态都要有充分的了解。

此外,媒介发展成果的扩张不仅仅是工具上的,还是内容上的。在短视频内容内部竞争的前提下,目前短视频的各类内容赛道都已高度“内卷”。对赛道内容的充分了解是实现高质量内容创新创作的前提,但学校教学工作显然不具备使学生了解短视频各个内容赛道发展成果的现实可能性。

四、融合与创新:短视频创作课程的调适路径

虽然短视频创作课程的融合创新面临一定的困难,但随着短视频多屏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短视频创作将成为所有泛媒介工作者的必备技能。对于短视频创作课程的调适创新,可以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系统性改革。

1.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融合基础课程,理解传播规律。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的课程结构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高质量的短视频内容创作离不开包括传统新闻传播专业课、广播电视专业课在内的基础知识的铺垫。因此,在学生的整体培养方案中,短视频创作应当属于较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生已经对传媒生态有了初步了解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在选题策划、内容创作中有的放矢,否则短视频创作课程只会沦为对当下短视频热点内容的简单模仿。

作为一门实践课程,不少短视频相关课程选择以作品的点赞量、阅读量等数据作为课程考核标准,这对学生了解当下的内容热点有所裨益。但是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短视频的媒介热点乃至媒介设备都是在迅速迭代的,仅从“术”的角度要求学生学会短视频拍摄的流程,难以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要避免学生在短视频内容创作中盲目跟风、内卷,就需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短视频创作课程理解包括短视频在内的内容发展规律、媒介发展规律、社会流行文化发展规律。将短视频课程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帮助学生从“道”的层面理解短视频的内容创作问题,从具有偶然性的热门内容中寻找具有必然性的理论依据,进而使学生拥有较高的站位、独特的思维模式,形成竞争优势。

2.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实践。翻转课堂在学生信息水平较高的技能型课程之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这与短视频创作课程的特征高度契合。在教师不可能充分了解短视频的所有内容创作方向,学生对短视频创作课程从有用和有料两个层面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时,翻转课堂的实施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需要从短视频发展的高度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以及相对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这对具有一定学术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具有现实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于不同内容赛道的偏好、对于课程的不同期待选择不同的课程任务,以任务和兴趣为导向,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对特定内容的深挖,形成对短视频创作的独特理解和实践经验,为未来的升学就业提供一定助益。

3.长效培养:智能技术融合,培育顶尖人才。前文提到,在多屏传播的背景下短视频为传播内容介入用户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通路,当前的智能设备也在发挥类似的效用,二者有相当密切的关联。同时智能化也是媒体的发展趋势之一,智能化的短视频策划、创作、编辑、推送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培养顶尖的短视频创作者还要对未来媒体技术有充分认识。

在拥有对短视频流行现象的认识能力之后,学生同样需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技术应用能力。但在短视频创作课程课时数相对有限、前沿技术迅速迭代的前提下,短视频创作课程需要建立起与其他智能化前沿课程相呼应的课后长效培养机制。具体可以通过校内、院内、教研室内联动的方式,建立起更具关联性、互动性的教学体系、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并提供一定的设备、场地支持,供学有余力或以此为就业目标的学生在课后以兴趣探索、社团活动的方式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最终培养出既懂媒体又懂创作亦懂技术的行业顶尖人才。

五、结语

短视频作为一种相对“高维”的内容形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大有可为。因此,短视频的创作、研究将日益成为新聞传播类学生的必备通用技能。在多屏传播的语境下,短视频的流行、介质都可能迅速发生变化,但选题策划和内容创作能力是较长一段时间内短视频行业持续稳定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通过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结构、变革教学模式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学生的短视频创作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 通化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本文系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五育融合视域下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30582SK)、2022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计算机软件操作类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2D3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隽.智媒时代短视频新闻的发展逻辑与提升路径[J].传媒,2023(02).

[2]李国聪.多屏传播语境下观影空间的转向与重构[J].当代电影,2023(01).

[3]张燕.后疫情时代的客厅经济:智能电视用户价值的唤醒赋能与多重运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9).

[4]王琳,田园.多屏共振:5G时代央视春晚互动传播新图景[J].当代电视,2020(10).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短视频课程改革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