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百戏』

2024-04-25 05:13臧湛
师道 2024年4期
关键词:吴桥杂技幼儿

臧湛

“拿大顶,上刀山,四岁女孩上竿尖。蹬车轮,顶花坛,八十老头舞中幡。抖空竹,转瓷盘,白发老妇蹬缸玩……”一句句童谣道出了河北吴桥杂技的精彩。

一直以来,“杂技进校园”活动在本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但这类活动鲜少走进幼儿园。从表面上看,杂技表现形式多以肢体技巧为主,不论对身体还是对道具的运用都要练到炉火纯青,而这一点,一般幼儿的身体机能发展水平与之相距甚远。其实,技巧背后深厚的杂技文化才是支撑这项艺术传承上千年的灵魂。我们可以借助杂技文化庞大的体系、丰富的内容,综合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审美、肢体运动等多项能力。

于是,我们在做园本课程相关的课题时,便将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纳入其中,力求为幼儿营造一个全面系统的“杂技世界”。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结合本地园所园本课程实施的现状,我们决定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我家在吴桥,杂技数得着”

(一)随处可见的杂技:绘本、雕塑与墙绘

小中班的孩子对于“杂技”这个词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我们通过语言活动,运用图片和视频让幼儿对杂技建立初步印象,在阅读区投放与杂技内容相关的绘本,引导幼儿在晨读及区域自由活动时翻阅欣赏。

然后,让家长也行动起来,平时与孩子多多留意经常路过的街道,看到有杂技元素的城市景观雕塑时,拍一张合影,带来和老师、小伙伴分享——

雨霏:我看到市场的拐弯处有一个头顶圆筒的雕像,是个小孩儿。

阳阳:我还看到马路边上有几个人玩帽子的雕像,一个传给另一个人,妈妈说这也是杂技。

璨尔:我看到有倒立的,有站另一个人身上的,手上还转着盘子。

在幼儿自己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教师还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欣赏当地杂技专业村的村貌,尤其是关于杂技的特色墙绘。这些惟妙惟肖的图画就绘制在随处可见的村路墙壁上:民国吴桥杂技班、天桥卖艺走江湖、范阁老游园观杂技……这些墙绘色彩鲜明,细节丰富,画中人物动作生动有趣。通过观赏图画,幼儿逐渐对杂技越来越感兴趣。

(二)杂技大世界里的世界

在初步感受家乡的杂技气息后,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现代杂技的繁荣,我们特意带他们走进了当地最大的旅游景区——吴桥杂技大世界。在教学设计上,将园内景观分为“大房子”“小房子”和“露天摊子”。

我们引导幼儿观察每个“大房子”外在的不同,有的门口插着旗子、贴着骑马的照片,便是“马戏游乐场”;有的则摆着大型动物的雕像,便是驯兽的“滑稽动物园”;还有“魔术梦幻剧场”“鬼手剧场”等……这些风格各异的剧场,让幼儿产生想看一场杂技表演的冲动。“小房子”都是别具特色的场所,尤其是最原生态的训练场地——杂技小院。孩子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师带徒的模式,大家在院中大树下练功的情景,还可以在院内的房屋中看到他们居住的环境。至于“露天摊子”中的庙会,这时候给他们讲吴桥“黄镇九月庙会”的传说可谓再应景不过了。孩子们还在天桥广场看到了当街耍把式卖艺的表演,真是各有绝活,威风凛凛。

航航:他们拿的大刀那么大,比人还要高呢!

一帆:这里面真好玩,我下次还要来看。有这么多人,真热闹!

子晗:我最喜欢杂技小院了,那些房子在我妈妈的电脑上看到过。

(三)走进杂技藝术学校

大班的幼儿处在“幼小衔接”的阶段,结合对学校概念的建立,我们还特意带孩子们参观了国内最早的杂技艺术学校——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在学校的荣誉展馆内,一个个金灿灿的奖杯、奖牌让幼儿感受到了吴桥杂技的优秀,展墙上一幕幕获奖作品的剪影更让幼儿平添了对家乡的自豪感。在每一个练功厅内,幼儿都可以看到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在刻苦练习,他们有的踢腿下腰练着基本功,有的在练各种道具,这些场面都让幼儿印象深刻,也激励着孩子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对杂技文化空间的充分利用,不仅让幼儿实实在在地认识了杂技,也让他们对家乡的文化更加亲近了。很多幼儿在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到更多有关杂技的元素,还对杂技表演中的细节产生了好奇心,提出了更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孩子们对家乡最原本最天然的热爱,他们在其中的专注是超乎想象的,在课堂上经常产生有趣的点,也推动着课程更加深入发展。

二、“演杂技,练武架,鸡毛变蛋神通大”

对于幼儿来说,杂技要先看热闹,再入门道。一个完整的杂技节目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先让幼儿观看精彩的表演片段,产生充分的感性经验,再具体讨论其中的细节。

(一)美丽而舞动的中幡

幼儿在观看春晚节目《龙跃神州》时,看到演员用中幡做出惊险的动作,忍不住拍手惊呼,这些发自内心的最直白的情感流露被老师们记录了下来。我们在采访时特意让演员们专门做了几个中幡表演的基本动作,教师让幼儿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将这些动作的细节表达出来,

有些幼儿一开始由于过于激动、着急而说不清楚,经过教师的引导,系统整理思路后,便能逐渐将中幡的主要动作技巧一一梳理出来。

义焱:演员叔叔两个手臂打开,将中幡顶在头上,然后用手扔到天上再接住。

阳阳:有一个人做了一个前空翻,站住之后又接住了中幡。

婧铭:他们可以用腿还有脚接住中幡,然后两个脚和两个膝盖来回换。

梓桐:有两个演员,把中幡互相扔给对方然后接住。

除了动作技巧,中幡道具本身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中幡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高。孩子们普遍认为中幡之所以有难度也是因为它很高,拿起来容易倒,因此道具中长长的“中幡竿”就这样被记住了。“中幡面”的图案借鉴了青铜器,有象征祥瑞的云雷纹,以红绿蓝为主色调,很受幼儿喜爱。至于上部的“中幡灯笼”和“塔尖”,则利用与道具相关部分形象接近的真实灯笼、宝塔图片相对照,帮助幼儿全面认识中幡道具的结构。

关于演出的舞美妆造,孩子们在观看中不止一次惊叹“好漂亮啊!”眼花缭乱的背景灯光以及演员们帅气的服化道,将中国古代皇家仪仗的威武气派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孩子们觉得在台上表演的都是“大英雄”。节目最后的高潮部分,舞台升起,所有演员齐聚中央,音乐瞬间停止。有的幼儿不由得开口问道:“他们要干什么!?” 这种“留白”的编排设计乃为点睛之笔,当最后一个高难度动作完成(两人向上抛道具的同时团身腾起,在空中翻滚后分别落在身后第三个人的左右肩上,各自的中幡随即落在二人外侧的肩膀上),孩子们瞬间沸腾了。

(二)杂技的行当有哪些

杂技的节目类型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签子活、粒子活和挂子活。我们针对所有类型都准备了有代表性的节目,先让幼儿通过观看不同的表演,熟悉相应的类型。

签子活泛指所有杂耍类杂技,种类最为丰富,例如顶碗、蹬缸、转碟、高空技巧、形体技巧等都属于签子活;粒子活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魔术类,很多古彩戏法不仅道具精奇,表演效果也往往出人意料;在挂子活节目中,孩子们认识了一些主要的兵器,如飞刀、流星锤、枪等,还对中国武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有动物参与的杂技节目,孩子们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焦点在于有动物的杂技表演到底属于哪种类型。

懿豪:小动物在铁圈里跳来跳去,还有的玩球,应該算签子活。

晨萱:有的把丝巾变成了小鸽子飞了出来,这应该是魔术,是粒子活。

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打破了类型认知的局限:动物跟人一样,签子活和粒子活都可以有。如果出现在魔术表演中,就是粒子活,而其他的就是签子活。此外,我们还引入了保护动物的理念,让幼儿在观看精彩的动物表演之余,也不要忘记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同样值得我们尊重。

幼儿对杂技更深入了解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探求欲。他们逐渐认识到,这些内容的背后还有着更加有趣的来源。我们决定进一步挖掘杂技的文化底蕴,为幼儿解开更多的“秘密”,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

三、“黄帝在此战蚩尤,才有杂技万古传”

杂技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幼儿喜欢听故事,我们结合杂技发展的历史,展开了“杂技寻古”的系列活动。

(一)黄帝与仙人的传说

我们从杂技的角度为幼儿讲述了黄帝与蚩尤的故事,让幼儿知道杂技起源于民间:一说是黄帝战胜蚩尤之后,人们为了庆祝而戴上了模仿蚩尤的面具,互相搏斗嬉戏,形成了“角抵戏”,这便是最早的杂技。又一说是在黄帝蚩尤大战期间,一名传令兵遇到风雪延误了消息,为免于黄帝责罚,就靠自身的功夫在民间卖艺讨生活;黄帝派人去追传令兵,结果,后面派去的人又遇到同样的问题,都效仿此法,逐渐形成了专门的行当。教师在活动中边向幼儿展示黄帝、蚩尤的图片,边为幼儿讲述这些故事,幼儿不仅知道了杂技的渊源,还对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戏法表演中,有很多有趣的名称,如“三仙归洞”“仙人摘豆”等都与仙人有关系。这些流传于杂技手彩门的民间传说故事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八仙”中的吕洞宾。幼儿听着八洞神仙的故事,见识了他们各显神通的本领,觉得非常有趣。听说吕洞宾被称为“杂技祖师爷”,杂技的很多戏法都是他传下来的,对这个人物更是充满了好奇心。

干淇:原来这都是神仙变的,吕洞宾是神仙所以他才会这个。

梓萌:我回家又让妈妈给我讲了吕洞宾的故事,他除了会变这个,还会舞剑、还会治病呢!

(二)体验杂技“春典”

以前的杂技艺人在从艺过程中,交流时都用专门的行话,这些语言形成了一个体系,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被称为“春典”。由于行内人十分看重春典,故有“宁给一锭金,不吐一句春”的说法。

姓氏在春典中叫“蔓儿”,幼儿通过植物藤蔓的图片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含义。先让幼儿猜想每个“蔓儿”的由来(如“元宝”为古代的“钱”,因此“钱”姓被叫做“元宝蔓儿”),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

通过情景练习,让幼儿用杂技春典中的姓氏来进行“报蔓”的对话。“什么蔓儿?(姓什么?)”“雪花蔓儿!(姓白)”“三月蔓儿!(姓李)”……在相互交流间,孩子们体会了过去人们跑江湖打拼的不易,心中增添了对杂技艺人的敬佩之情。

(三)与杂技名宿的情感链接

在吴桥,还有以前杂技名宿留下的古宅故居。让幼儿走进宅院看一看,是与老一辈的杂技精神最为贴近的时刻。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昔日的辉煌。

民国时期著名杂技演员孙福有的故居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院落宽敞,俄式风格的建筑在阳光下尽显古典异域特色。教师出示孙福有爷爷的雕像,一只雕刻的狮子在其身后,幼儿看到后很快对应上他的绝活——驯兽。在一次介绍杂技前辈赵凤岐的活动上,当听到老杂技艺人们通过自身的钻研,奔波在世界各国打出一片天地时,孩子们脸上都露出了骄傲的表情,由衷地称赞:“吴桥杂技真棒!”

从老一辈杂技艺人到现如今的杂技名人,吴桥现有两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宝合、于金生。孩子们观看了两位大师的节目,沉浸在“鬼手”的神奇与“倒立书法”的绝技之中。我们还让幼儿欣赏了当地书画名家庞国祯老师为吴桥杂技倾心创作的“风情篆刻”,作品中唯美精致的图案让幼儿觉得既神秘又好看,他们还主动模仿了画上的动作。这些活动都丰富了幼儿对杂技文化的体验,孩子们认识到,成功的背后是强烈的热爱和持续的付出。

吴桥杂技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当地教师填补了园本课程教研的这块“空白”,也感受到家乡那些被忽略的风景。在课程中,师生都收获了快乐,深化了认知,重新审视和理解了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每当看到幼儿与杂技相关的文创产品“同框”,或者听到他们口中的杂技童谣时,总能感受到这项艺术的生命力,在童心中生生不息地绵延、激荡……

参考文献

[1]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杨双印,冯国丽.吴桥杂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杨长友.吴桥杂技传承集萃·行话篇[M].北京:线装书局,2018.

【本文系河北省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运用空白艺术进行园本语言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21114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吴桥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吴桥杂技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吴桥杂技团青岛巡演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观大型杂技历史剧《江湖》有感
首届中国吴桥江湖文化节领衔景区“五一”演出
老鼠演杂技
文化惠民的“吴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