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时间本质的摄影大师

2024-04-25 06:06健一
摄影之友 2024年4期
关键词:蜡像艺术家建筑

健一

杉本慣常使用大画幅相机,在暗室中调配显影液,手工冲洗黑白银盐照片,并不断深入探索19世纪以来诸如实景模型、蜡像和建筑等摄影主题和实践。在此过程中,他的创作对与媒介密不可分的时间、空间和光线的概念进行了拓展与重排。本次回顾展囊括了杉本博司最知名的海景、剧场、放电场以及肖像等系列作品,并将首次面向公众展出艺术家最新制作的一系列特别书法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艺术家着重对时间和记忆的既定理解展开富有哲学与趣味性的探索,并且展现了摄影作为一种既纪实而又虚构的媒介的多义性。尽管杉本博司以摄影师的身份而闻名,但近年来,他将建筑和雕塑融入跨学科实践,并担任了多部戏剧和舞台表演的艺术总监和制片人。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也将由杉本博司带领的建筑事务所——新素材研究所担任。本次展览由伦敦海沃德美术馆与UCCA联合呈现,并将巡展至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该展览伦敦站由海沃德美术馆馆长拉尔夫·鲁格夫策划,北京站由UCCA策展人张南昭策划。

《建筑》《观念之形》和《数理模型》系列则揭示了杉本博司对建筑、数学和雕塑等其他领域的广泛涉猎。自1997年起,杉本博司在世界各地拍摄了90余座现代主义建筑,用镜头对勒·柯布西耶等20世纪著名建筑师设计的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重新审视,借由失焦的《建筑》系列试图还原设计师最初构想中朦胧的理想建筑之形。2002年,惊叹于纯粹数学形式之美,杉本博司开始尝试以摄影和雕塑呈现数学模型。在《观念之形》系列中,艺术家拍摄了用以展现数学原理的石膏教具,通过近距离拍摄,令照片里最终呈现的教具看上去犹如一座座宏伟而永恒的纪念碑,其边缘细小的碎裂和轻微磨损给人以它们仿佛属于希腊或罗马等古老文明的观感。2005年,在为《观念之形》拍摄了24个模型后,杉本博司开始将数学公式输入计算机,控制精密铣床,用铝和不锈钢制作自己的《数理模型》。在这两个系列作品中,杉本博司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无形之物具象化,再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所探求的数学真理及其令人叹为观止的形态之美。

《剧院》系列始于1976年,杉本博司根据胶片电影的放映长度设定曝光时间,将整部电影的上万帧压缩为一张静止的图像,长曝光下闪耀的屏幕凸显了“观影”这一集体仪式精神特质的同时,也唤醒了观者对屏幕背后所承载时间的记忆。此后,杉本博司继续在影院和剧院环境深入探索长曝光的创作方法:《汽车影院》系列捕捉到室外屏幕后飞机和星星的轨迹;《歌剧院》系列见证了历经岁月洗礼的欧洲剧院的宏伟与不朽;《废弃剧场》则揭示了由于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老式电影院在时间流逝中慢慢被荒弃的过程。此外,艺术家还特别选用铅作为《歌剧院》和《废弃剧场》系列照片的框架材质。对艺术家来说,铅的氧化过程正反映了照片本身所描绘的时间流逝。

在《肖像》系列中,杉本博司通过拍摄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的蜡像模型,展现了500年间如拿破仑、莎士比亚和伦勃朗等众多历史人物肖像。在摄影术诞生之前,蜡像是当时人们用来捕捉人像最真实的手段,杉本博司则将蜡像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基于其对文艺复兴绘画的研究,借助精心布置的光影条件,并在拍摄时将拍摄对象放大约20%,强化了肖像在宏伟的历史传统中的印象,用相机令蜡像模型重焕新生。犹如“重生”的历史人物所引发的时空错位感,令观者对自己所看到景象感到困惑和不解,对此艺术家提议:“如果你觉得这张照片栩栩如生,那么你应该重新审视当下活着的意义。”

《佛之海》系列拍摄了位于日本京都三十三间堂中1001尊雕刻于13世纪的千手观音像。自1988年起,艺术家经过7年的申请最终只获得为期10天、每天3小时的拍摄时间。他去掉寺中所有后期裝饰,同时关闭荧光灯,拍下太阳初升时熠熠闪光的千尊塑像,重现了平安时代人们所看到的壮丽景象。位于《佛之海》系列作品前,与其一一对应的是用高透玻璃制成的《五轮塔》系列。塔自下而上的方形、圆形、三角形、半月形与宝珠形分别对应佛教经典中认为构成世界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象征水的球体内则嵌入了艺术家拍摄的《海景》系列图像。而《当麻寺01-12》(7—8世纪/2008)和极少展出的《反重力结构》(2007)将奈良时期的当麻寺三层塔的古木与局部木梁结构实物的照片以装置的方式进行呈现。作为世界上已知第二古老的木结构塔,当麻寺东塔的古木上依然留存有其作为支撑物历经千余年岁月的痕迹。《反重力结构》的木梁结构实物照片则展现了古塔所采用的“斗组”(masugumi)工艺——这种技术简单而坚固,借助相互交错的木梁结构起到分散重量的作用,从而令塔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巍然屹立。时间本是无法捕捉、难以把握的一种抽象概念,但当观众与观音图像、五轮塔与古寺建筑材料在此空间内相遇,却可以直观感受到杉本博司将时间具化为可感知模型的艺术实践对宇宙、人类的历史与信仰等宏大主题的思考。在人类追溯自身和宇宙起源的岁月长河中,佛塔与古寺的留存成为精神依托的图腾或符号,在艺术家看来,《佛之海》镜头下复现的那组壮丽而辉煌的雕像,即是20世纪70和80年代观念艺术及装置艺术的12世纪版本,他透过作品提出追问:“今时今日的观念艺术还能再存活800年吗?”

本次展览还包括杉本博司最新创作的《笔触印象,心经》,这也是此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亮相。《笔触印象,心经》共计包含262个汉字,是杉本博司于暗室中,用毛笔蘸取显影液或定影液,在废弃相纸上书写的佛教最著名的经文之一——《般若心经》。作为东亚佛教文化中的经典,《般若心经》成书于印度,翻译于中国,流传至日本,延续至今成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与《放电场》系列一样,杉本博司在创作此件作品时并没有使用相机,而是以废弃的相纸为媒介探索了新的摄影创作方式,同时观众也将从中感知到佛教经典背后所蕴含的时间与文化的聚散流转。

猜你喜欢
蜡像艺术家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世界上总有一个蜡像馆能让你笑掉大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More than the largest small commodity market of China
人体可笑堂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蜡像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