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阳里”里外的传承

2024-04-25 05:14江华明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景德镇古镇文化

江华明

“陶阳里”的叫法,源自清代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中的记载:自观音阁江南雄镇坊至小港嘴,前后街计十三里,故又有陶阳十三里之称。具体讲就是古老的景德镇街区,东西并行有前街(中山路)和后街(中华路),南北向依附在昌江东岸,绵延一十三里。在这条像春蚕一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民间曾有“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条巷,一百零八条里弄”之说。民政普查时发现,市镇的弄堂有三百六十多条。

陶阳里是古镇的瓷业中心,见证了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兴衰起落。

以600多年的御窑厂为中心,景德镇老城区围绕着这家皇家企业,周边一层一层像涟漪一样星罗棋布地簇拥有瓷坯作坊、柴窑窑场、会馆祠堂;分布有繁盛的瓷器街、红店、日杂商铺,以及与陶瓷相关的辅助产业区;弄堂里鳞次栉比地建有瓷工和匠人的板壁或窑砖民居,还不时显见资方老板的八字门楼、高墙宅院……这些古色古香的原生状态和现如今修旧如旧的整理,使得古镇呈现类似山西平遥和湘西凤凰的古城一样厚重的文化底蕴。

陶阳里在保留原有空间格局和街巷肌理、留住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的同时,走出了一条老城区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改造转型的特色之路,让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元素更丰富、人气更旺盛、可玩性更足,为最终再现“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华景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时高兴地看到这里御窑厂的遗址和匠人的瓷绘操作,了解到陶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指出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并强调要把“千年瓷都”这张亮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近十年来,景德镇市坚持不做旧、不造假,率先启动了对东郊宇宙瓷厂闲置厂房的保护性修缮工程,把国营高耸的窑囱和架空的车间变成了遗址上的景观和商铺,吸引了数百户时尚商家和陶艺家进驻,出现了人潮如流的“陶溪川文创街区”,原厂区街道成了熙熙攘攘的贸易市场。之后,就是因势利导地把代表一个时代“痕迹”的文物级建筑——景德镇第一家国有建国瓷厂,保护建成“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还有红星瓷厂景观恢复性项目,规划设计为艺术文化区、瓷业体验区、陶瓷市集活动区、生态休闲以及瓷器特色民宿区等五大板块。

另一处三宝蓬是市鎮东郊峡谷,原为平常荒凉的村落及瓷石矿、作坊柴窑和水碓遗址。珠山区将三宝蓬峡谷命名为“瓷源谷”,早在九年前就编制出一套《三宝瓷谷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那些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马鞍岭、三宝、湖田等村居院落和丘陵充分保护利用起来。现在那里俨然成为一个美如西欧小镇的“国际陶艺村”,陶艺家工作室、陶吧、民宿、草坪、展馆、饮食点、陶艺研学基地……比比皆是。

尤其是位于城市北部的“御窑景巷”街区,经过长时间迁建恢复,重现了自宋代以来景德镇先民“沿河建窑,因窑成市”的态势,以及里市渡、中渡口延伸到对岸三闾庙的旧时产销和生活景观。在御窑厂以西到沿河路之间的老城区,弄堂街面清一色以窑砖头和板壁建筑恢复成民国时的风貌,形成了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老城格局,与中山北路拥有飞檐翘角楼阁的步行街连为一体,颇有民国街区特色摄影基地的架势。

那里古堤岸廊上河风习习,规整的里弄门坊、窑砖铺就的小径、古风犹存的石刻、斑驳老旧的窑房……行走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古意夹着市镇鲜活的烟火气息,入眼的每一片砖瓦都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三闾庙又叫河西村,曾是镇西的繁华码头,街面青石板上有深深的独轮车辙沟。两边风烛残年的明清店铺民居被修旧如旧,重现出古码头商业街的原貌。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

在景德镇,随处就可通过器物感受传统制瓷工艺的传承,到处有陶瓷、民俗、民窑以及风格纷呈的工艺美术大师的富有个性的博物馆等。在当年宅院仅剩老年人坚守的时候,“文化+旅游”的浪潮使得遗存的古镇骨骼被当作风景标志加以保护,并融合现代生活、艺术元素,打造出集文化体验、研学旅行、休闲购物、餐饮住宿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消费主题街区,复活了古镇瓷业繁盛的文化面貌。当地街头“美景·厚德·镇生活”的标语鲜艳夺目,游客在导游旗的指引下兴致勃勃地走街串巷,流连忘返。

猜你喜欢
景德镇古镇文化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问一声,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古镇之旅
谁远谁近?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