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情太在意往往结果不如意

2024-04-27 10:53胡运玲
新教育·校园 2024年3期
关键词:詹森太重牢笼

胡运玲

亲爱的小爱同学:

你好!

读罢你的来信,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我上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也有这样的心理。对一件事越是在意,越想求得好结果,往往结果越不尽如人意。后来我研究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得失心太重的表现。

其实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有个专有名词叫“詹森效应”。什么意思呢?詹森是个人名,他是美国的一名运动员。原本,詹森是一个实力特别强的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也曾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得到教练的认可。可奇怪的是,一到了重大赛场上,他都因太在意得失,太想取得好名次,反而屡屡失利,最终与冠军无缘。这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詹森效应”。简单说就是得失心太重,太看重结果,反倒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失手,结果不尽如人意。

那怎么办呢?我给你三个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第一个建议:重塑自己低开高走的80分心态,不拔高自己的期望

就是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要低开高走,凡事不求做到完美的100分,只求80分。这不是一种消极心态,反倒这种轻松的低开心态,有助于你轻松上阵,往往发挥更好,更容易得到高走的满意结果。

比如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实力能考100分,那就在心里跟自己约定我保持95分就行,给自己的实力和结果之间留一点发挥失常的意外余地。这样,如果一旦结果超过95分的期望,你就会更高兴,更有信心了。然后再把期望值一点点加高上去,自己会越来越优秀。

第二个建议:经常提醒自己多享受过程,弱化结果

我们对一件事的结果的追求,真正决定结果的不是自己空想,不是光想着我要努力有个好结果就能得到一个好结果的。那样反倒徒增心理负担。不如弱化结果,不过多地想结果如何,把自己的专注点多放在过程上,多享受过程的乐趣和收获。

还拿学习这件事来说,不要光把重点盯着考试成绩上,可以享受平日里学习过程的乐趣和收获。比如说,今天你破解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这道题班上很多同学都没做出來,你却解对了。这就是一种不小的收获,也是一分小小的成就感。

再比如,你喜欢演讲,就多把关注点放在日常演讲的这份喜欢上,每次演讲得很好,自己也很开心,继续保持这份喜欢,并坚持下去。这种开心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不一定非得在比赛中获奖才是好的结果。

多关注过程,多在做事的过程中收获小成就、小开心,多享受自己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淡化结果,不总想结果怎样。这样就不会因太在意结果而心生压力。

第三个建议:对自己多一点肯定和鼓励

有时候,我们自我的心理暗示很重要。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能做好一件事,这种最初对自己的相信就是成功的一半决定因素。因此平时要多对自己说肯定的话,多默默鼓励自己。少说否定自己的话,这样就能减少负能量心理的滋生。

比如说演讲前,告诉自己“我可以的,大胆去演讲吧”。或者考试前,老师发卷子的时候,你就先闭上眼睛,深呼吸三下,然后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了!”

最后我想跟你说,如果一个人得失心太重,那就无形中给自己编织了一个隐形的牢笼,自己把自己困住了,无法更好地去施展才能,就难以发挥正常水平了。所以不妨保持一颗平常心,将自己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过程上,少想结果如何。如此以来,反倒能以一种轻松泰然的心情,来应对一切事情。就像南宋诗人方岳在诗中写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不追求事事如意,凡事只求半称心就可以了。

好了,小爱同学,希望我今天的解答能对你有所帮助。愿你能早日走出自己的心理牢笼,多享受学习和生活的过程,在过程中得到乐趣,收获成长。

猜你喜欢
詹森太重牢笼
可怜的艾米莉
夕阳太重
A Case Study: The Strategy of Translating Metaphor and Alliteration
看太重了
不只是外教,詹森的多重角色
用爱编织的“牢笼”
没看清
长得太重口
詹森(Jensen)不等式在求几何最值与证明几何不等式中的应用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