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育人

2024-04-27 12:34罗霞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育人

罗霞

“砂糖橘”“小熊猫”在北国的雪地上尽情撒欢,“小奶酪”“小蓝莓”温暖“解冻”于美丽的西双版纳……新年伊始,不少社交平台频频聚焦一群群萌娃南来北往“交换冬天”的研学旅行。他们夺目的装束自带地域标签,回归自然的快乐萌化了众多网友,妥妥地成为网红爆款。那段时间,全网“云看娃”相继霸屏,带火了新春的旅游经济,也拓展了国内研学旅行的新视野。

复盘这场南北互动的网红之旅,稚气未脱的萌娃们仿佛本色出演《向往的生活》。广西“砂糖橘”远赴北国极地漠河,与戍边卫国的解放军叔叔亲密接触;内蒙古“小奶酪”徒步数公里穿越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择菜抓鱼参与烹制傣味大餐;黑龙江“小蓝莓”走近大象、放飞孔雀,体验傣纸、傣陶制作传统技艺,变身小小傣家人体验“泼水节”的民俗文化,完美呈现研学旅行体验成长的打开方式。

抓时机、精于策划,隐身这场网红热搜后面的商家机构同样可圈可点。游说家长们舍得放手小宝贝远游他乡,心甘情愿地大把掏钱不容易;率领年龄参差、活蹦乱跳的萌娃们成群结队走南闯北更有些“铤而走险”,不得不佩服商家營销卖点的眼光和胆识。有人质疑网红之旅只是噱头,赚个盆满钵满才是真。暂且撇开这一非议,有家长和社会资源双向奔赴,让孩子在体验中受益,才是研学旅行持续的动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作因游历天下、兼收并蓄而方得始终。至圣先师周游列国,诗仙太白云游四方,千古游侠朝碧海暮苍梧探奇自然。先人们用脚步丈量山川河流、用真情体验世间百态,不惧人生沉浮、不畏艰难险阻,练就出世人敬仰的万世之表,流芳千古的锦绣美文。赓续传承的中华瑰宝启示后人,身居陋室做学问,抑或融入自然长见识,都是人生赢家不该或缺的经历。

2016年启动实施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就为综合育人搭建起了新平台。与传统的校园春秋游不尽一致,其初衷不仅在于组织学生集体出行,融入自然社会大课堂,拓展认知视野,更明确将学会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作为目标,列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这样的顶层设计,目的明确,操作具体,足以体现决策者创新模式、研学育人的良苦用心。

然而,时光荏苒,研学育人似乎没有迎来预期的红火,除去商家和社会机构不时打出擦边球,作为育人主阵地的学校仍然缺乏足够的动力。针对开春以来萌娃们南来北往的研学网红,以及家长、社会对孩子在陌生环境体验生活、锻炼与人相处、自理能力的认可,部分围观的教育界人士就冷静发声,对组织学生集体远距离出游的安全保障充满忧虑。

近年来,校园安全犹如一柄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剑,让学校管理如履薄冰。更有甚者,连“课间十分钟”都按下“暂停键”。理性回望,缺少公办学校参与,旅费动辄数千元,也许是这场网红研学难以持续的痛点。但组织方善于联动社会资源的积极效应,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因噎废食、过渡庇荫,只会错失最佳成长期;缺少数量的支撑,只能是少数人的游戏。整合资源顺势而为,才是研学育人的最佳路径。

放眼世界,研学旅行作为发达国家常态规范的教育模式,首先在于政府的制度安排。有资料显示,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学生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日本将历经上百年的研学(修学)旅行纳入国民教育大纲和学校教育法,列为学生必修的课程。欧盟圈内的跨界研学旅行,也让不同国籍的学生犹如邻居串门一样,适时分享周边国家的人文地理精华。

规范的研学旅行还得益于社会资源鼎力支撑。美国有学校组织小学生远赴南极观察鲸鱼、磷虾群生存环境,随行导游曾是南极科考专家。日本的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健全完善,仅关西地区就有阪神大地震废墟遗址建设的体验馆,松下电器的产品研发中心,以及大型商场专设的纺织、藤编等技艺传习区域。成群结队的学生可以免费参观真情实景、动手操作相关设施,跟随现场示范沉浸式体验互动。

国际范的研学旅行,汇聚着共担职责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和机制,也是国内教育亟待补齐的短板。相较之下,让制度落地实施,摒弃流于形式的走马观花,还需要逐步完善研学环境,好在有“双减”的天时地利,研学育人已不再是学校孤军奋战。熟悉的师生,管理的积淀,精准的目标,集约的成本,家长的信任,都是学校独具的背书和动力源。叠加优势、持续发力,期待学校拓宽视野、积极作为,打造出更多的体验式成长研学网红。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