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纪录片《帕希姆国际机场》

2024-04-30 17:23王雪妍
出国 2024年2期
关键词:希姆纪录片机场

周末在家,观看了一部多年前的德国纪录片《帕希姆国际机场》。虽然其中的内容已不再是新闻,但其中反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个人与世界的联系,还是能让每一位观者感慨深思……

2007年,中国商人庞玉良(Jonathan Pang)买下了位于德國东北部的帕希姆(Parchim)机场,在当时的德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庞玉良的举动吸引了德国导演斯戴凡·埃伯莱因(Stefan Eberlein)和马努艾尔·费恩(Manuel Fenn)的注意。从那时开始,两位德国导演开始连续七年跟拍这位中国商人,将庞玉良购买机场以及后续建设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完成了这部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帕希姆国际机场》。

2016年,该纪录片在德国境内多个影院上映,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同时也获得了多项奖项。德国媒体对这部纪录片也不乏好评——德国公共广播电台认为“这是一部值得观看、令人捧腹且引人深思的电影”。《日报》写道:“这绝不是一部枯燥的纪录片,它记录了德中经济之间一段尚未结束的插曲。” 北德广播电台介绍:“这部佳片展示了一个想做文化中介者的中国人的精彩故事。”

对于观众来说,此片最大的意义是让人们看到了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家的国际视野和行动,以及大量中国资本进驻德国背后的悲喜苦乐。这部纪录片在记录帕希姆机场被收购这一事件的同时,也将中国商人庞玉良放在主人公的位置,客观直接地展现了他的抱负、计划,以及他为目标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令德国人看到了中国企业背后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真实形象,而不再只是用怀疑、侧视的眼光来打探猜测中国人的动机和意图。

中国商人的野心与困境

帕希姆位于德国的东北部的梅克伦堡—弗波门州,拥有不到两万人口,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凡德国小镇。二战时期,帕希姆机场曾作为军用机场为德方空降部队起降滑翔机和夜间战斗机,战争结束后,该机场失去了在德国的战略意义,渐渐荒废成为一个冷清萧条的货运机场。

庞玉良,1966年生于中国河南上蔡,1984年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他先后从事饭店管理及航司货运业务,于2002年成立林德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德国废旧机场,中国商人,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个体在2007年竟然机缘巧合“牵手成功”。庞玉良掌管的林德国际集团以3000万欧元购买下了帕希姆机场,庞的计划相当宏大,正如他在影片开头说的那样,要在当地创造100万、甚至1000万的工作岗位,要把帕希姆建成国际化的机场城市,帕希姆机场有一天将会取代柏林机场的地位。

初次听到这样的未来目标,我和很多观众一样,觉得既疯狂又荒唐可笑,可是随着影片的层层推进,我慢慢收起了心中的怀疑和不屑,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认真地看着庞玉良怎样实现他的计划。

庞玉良看中的是帕希姆机场的地理位置,距离北部的港口城市汉堡仅120公里,距离首都柏林也只有160多公里。他想要将帕希姆机场建成连结中德贸易的平台,他说 :“中德之间搭建贸易平台是一个根本的需求,即使德国企业家暂时没有看到,这个需求也是真实存在的。从长远目标来看,双方都是想让中德贸易便利化,加强贸易、物流和文化的沟通。而位于欧洲中心地带,柏林汉堡之间的帕希姆机场地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中欧合作范围扩大,机场口岸规划的航空物流、跨境电商,多式联运基地、海外仓、保税区将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加深发挥重要作用,德国企业也看得到这些需求。”

为了实现他的目标,庞玉良在德国和中国之间往返奔波,勘察机场设施建设,到中国联系客户,寻求德国当地政府的支持……并且他在片中几次提到,建设帕希姆机场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项他终生追求的事业。跟随庞玉良心中的宏图大志和他马不停蹄的奔走努力,观众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觉得帕希姆机场的国际化发展指日可待……

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帕希姆机场的建设极其缓慢,几年的时间里,除了一座新的信号塔已完工之外并没有什么实际变化,起降的飞机数量也无明显增加。庞玉良正在经历着他未曾想到的却也是必然的困境,由于他的计划过于宏大,需要的资金数量几乎是天文数字,并且他的计划的实现也依赖于中德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和支持,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除此之外,与德国人的合作也显示出中德思想观念的差异,比如庞玉良认为中国企业家会用更高的战略眼光通盘考虑中德贸易、经济和文化交流等事宜,可是德国人只会考虑具体的事情,比如就机场说机场,跟他们谈一些机场的附设功能时,德国企业和政府就没办法接受和认可了,缺乏主动性,鲜有配合。而影片中一位机场信号塔的德国工作人员也道出了他眼中的中德差异——如果德国人说“现在”,指的就是现在开始行动,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表示现在才开始考虑,具体行动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通过跟中国人打交道,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耐心。

故事片一般的精彩叙事

《帕希姆国际机场》虽是一部纪实性的纪录电影,却丝毫没有枯燥的说教与平淡的“流水账”。由于其精妙的叙事结构,全片呈现出了故事片一般的十足张力。

影片前半部分,镜头在德国和中国之间不断切换。帕希姆机场荒凉又落后,人们时常可以在草丛中、甚至机场跑道上看见兔子和狐狸出没,正应了德国那句谚语“狐狸和兔子说晚安的地方”,以此来形容偏僻冷清的无人之地。一个蓝色的集装箱是机场的信号台,上面已经老化的探照灯“吱呀吱呀”地缓缓旋转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繁华的中国城市,庞玉良在城市林立的高楼中奔跑着,在与中国商业伙伴们的觥筹交错中介绍着自己的项目,汽车快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车窗外的建筑和广告牌飞快地向后退去……跟随主人公奔波的脚步,一幅宏大的跨国商业图景在观众面前似乎即将徐徐展开,然而镜头一转,帕希姆机场的工作人员正在门前孤独地扫雪,机场四周的荒凉景象并未改变。

这样的镜头剪接既是基于真实的客观情境,同时也显示出了纪录片创作者的独具匠心,使影片的叙事流畅生动,又充滿趣味、引人入胜。全片自始至终牢牢牵着观众的心,从怀疑,到信任,到激动,再到怀疑,甚至失望,最后却又保存着希望……这简直就是一部情节完整的剧情片。

影片后半部分,为了筹集资金,庞玉良甚至找到当地渔民,想做渔业水产生意。影片进行到这里,人们会觉得故事好像偏离了方向,从侧面揭示了庞玉良遇到的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困难,帕希姆机场的建设几近停滞。如很多故事片里都会有的情节设置,当主人公遇到人生低谷时,总会去寻找初心,在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重新获得力量。《帕希姆国际机场》中的庞玉良也是如此。摄制组跟他来到中国河南上蔡的农村老家,来到他熟悉每座房子每株花草的出生地,来看望他的老母亲。在父亲的遗照前,庞玉良泣不成声,为了自己的事业追求,他甚至在父亲临终前都没有回来,然后像个孩子一样哭着跪倒在老迈的母亲怀里……这一情节虽然不会帮助庞玉良在实际困难中“杀出重围”,却使每一位观影者为之动容,对他建设帕希姆机场的事业理想重新建立起了信任。

影片介绍这样写道:“2007年,中国投资者庞收购了一座旧军用机场。他希望在小城帕希姆搭建连通中国、欧洲和非洲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他设想扭转国际货物的流向,让帕希姆成为一个新的国际贸易中心,提供上万个工作岗位。他的想法真的可以在北德地区落地生根吗?”影片结束,观众们并没有看到答案。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庞玉良依旧在帕希姆机场外的草地上奔跑着,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只要还在跑着,就有无限多的可能。然而一旦停下来,就只有结束。”

看完影片,我专门上网去查找帕希姆机场扩建的消息,这才得知,庞玉良的公司已于2019年正式宣告破产,这项野心勃勃的机场收购计划最终还是成了泡影。

王雪妍

王雪妍,北京人,八零后,传播学专业双硕士,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重庆大学,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兼职自由撰稿人,《出国》杂志特约记者、专栏作者,德国《华商报》专栏作者,已出版文集《易北河畔的留学时光——一本真实的的德国留学手记》,另有文章收录在《走近德国》、《故乡的云》、《印象槟城4》等书籍中,并在《台港文学选刊》、《文综》、《散文百家》等文学类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喜欢旅行,热爱写作,现居德国。

猜你喜欢
希姆纪录片机场
机场罢工
并列金牌 友谊长存
如何避免GSM-R无线通信系统对机场电磁干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面部识别使机场安检提速
最有创意的机场
阿富汗副总统因病去世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