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

  • 《七略》之“略”再释 ——兼论《公羊传》之“甚恶”
    古义以明之。《公羊传·隐公十年》:‘“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内大恶讳;此其言甚之,何?《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之意,盖谓《春秋》记国内之事较详细而记国外之事则较简单也。《七略》较简,故名略;《别录》较详,故名录。先有《别录》而后有《七略》,七略乃摘取《别录》以为书,故《别录》详而《七略》略也。《隋志》著录《七略》仅七卷,

    中州学刊 2023年12期2024-01-06

  • 《春秋公羊传》君臣观念探析
    过探究。《春秋公羊传》作为一部借春秋史事表达微言大义的政治思想作品,君臣观念在其思想体系中同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春秋公羊传》的君臣观念,大体上是对先秦儒家君臣观念的继承与发扬,但也具有公羊学派特有的“任其权变”的思想特征。一、“别尊卑”的君臣等级分际君臣有别是君主制度得以维系的最基本的条件,它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等级的差距和君王的尊贵地位。虽然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君臣观念有所区别,但诸子百家都是以“别君臣”[1]5057作为出发点来论述君臣分际。相较于《左传》

    西部学刊 2023年20期2023-12-18

  • 公羊传》复仇思想辨析
    复仇思想作为《公羊传》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可忽视。然《公羊传》视《春秋》为“义之大者”,故其所主张的复仇不同于盲目的血亲复仇,背后皆有相应的义理阐发。大体观之,《公羊传》借复仇既可见君臣父子之义,又可明国君一体之理,且不偏执一端,在复仇的具体实践中有经与权的考量。【关键词】《公羊传》;复仇;义理;经权【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2-0029-03【

    今古文创 2023年12期2023-05-31

  • “公子友如陈”:《公羊传》与“亲亲”“尊尊”儒家思想
    子友如陈”:《公羊传》与“亲亲”“尊尊”儒家思想保罗·那比尔(Paul Napier)(上海交通大学 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上海200240)中国传统思想偏向于不直言抽象原则,而是通过论述具体事件来表达普遍真理。据此理,本文将以庄公二十五、二十七年《春秋》经:“冬,公子友如陈”之经文为例而阐释出儒家思想基本性之“亲亲”“尊尊”对立面概念结构。通过仔细分析公子友之性格、政治背景以及历史角色,将讨论“亲亲”“尊尊”与一系列对立面概念之亲密关系,即“质”与“文”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3-01-06

  • 《春秋》
    ”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据说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由来。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2期2022-12-27

  • “行权”与“尊君”的牵合 ——论董仲舒“丑父欺晋”的诠释困境
    0433)据《公羊传·成公二年》记载,鞌之战中,齐顷公率师亲征,为晋、鲁、卫、曹四国联军所败。在其被晋军包围之际,齐国大夫、任齐顷公之车右的逢丑父急中生智①,与顷公互换身份与衣物,并假命顷公取水,使之得以逃脱。而逢丑父则为晋军抓获,并被晋国大夫郤克斩于三军之前。董仲舒认为丑父有“贱君”“绝君”之罪,故《公羊传》对其有所讥贬。而何休《解诂》则认为,鉴于“王法”,丑父代君赴死的行为虽不得称贤,《公羊传》对其并无讥贬之意。徐彦在解释何休《解诂》序言中“至有倍经任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1-23

  • 经史互彰:《春秋公羊传》“为汉制法”述论
    。”西汉《春秋公羊传》哀十四年说,孔子“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说“《春秋》作新王之事”,“以《春秋》当新王”。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后汉书•公孙述传》记公孙述“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两汉之际的苏竟说:“孔丘秘经,为汉赤制。”东汉初年王充《论衡·程材篇》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3

  • 董仲舒经权观对道义论立场的回归
    帝时期的《春秋公羊传》开始的。公羊家提出的“反经为权”的观点,一直到宋代之前,都是经权观上的主流思想。从伦理思想的角度来说,不同的经权观不但反映着学者们对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的道德准则与具体情境中主体道德选择的灵活性和能动性之间的关系等具体问题上的看法,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伦理思想上的基本倾向。一、背反于“经”还是返归于“经”:字义训诂背后的伦理思想倾向《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在评价郑国的祭仲“出忽而立突”一事时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

    伦理学研究 2022年1期2022-11-22

  • 《公羊》例学之大成 ——何休义例研究
    条例法则,使《公羊传》的书法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不断变化、进步的发展进程;他对于《公羊传》书法的扩充,使《公羊》书法更为繁富、系统,并使其褒贬惩劝功能得到加强;他运用‘属辞比事’这种方法探求《春秋》书法,并把书法的探求看成是一种符合逻辑的推衍,从而使书法不断条例化。”(11)赵友林:《何休对〈公羊传〉书法义例的改造与发展》,《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2页。笔者试图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何休如何发展《公羊》例学?《公羊传》书法如何不断

    管子学刊 2022年2期2022-11-21

  • 汉晋“西狩获麟”经义诠释变迁
    键词:获麟;《公羊传》;《榖梁传》;《左传》中图分类号: K225.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2)04-0090-06孔子据鲁史作《春秋》,自隐公始,至西狩获麟为止。对于“西狩获麟”一事,《春秋》经文记载仅九字:“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1]1673鲁哀公春季西巡,猎获了神兽麒麟,由于麒麟自先秦就被尊为灵物,加之历代学者对此事不断渲染与解读,“西狩获麟”成为春秋学史上的重大论题。迄今为止,学术界治《春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1-16

  • 新年伊始,未来可期
    的开始。语出《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2021年的岁月细流,载着欢乐、幸福、惋惜与悲伤汇入历史的长河。回首这一年,生活这道选择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选项,很多人在面对选择时会迷茫、彷徨,但生活早已为我们备好了最佳选项,那就是,面对所有难题都要选择努力。选择努力,为自己创造希望。你给生活什么态度,生活就会给你什么結果。每一个踏实努力的现在,都将化作骨子里的底气。现在的你有多努力,未来就有多无惧。虽然努力很辛苦,但与通过自身奋

    文化产业 2022年2期2022-04-03

  • 公羊传·九世复仇
    98年版《春秋公羊传全译》)【注释】①若行:如此行事。②曷(hé)为:为何。③缘恩疾:由于曾经的恩惠和仇恨。【译文】鲁庄公四年(前690 年),纪国国君永远离开了他的国家。为什么永远离开呢?因为纪国灭亡了。谁灭了纪国?齐国灭了纪国。为什么不说齐国灭亡了纪国呢?是为了替齐襄公避讳。《春秋》只为贤良的人避讳,齐襄公有什么贤良呢?他为祖先报了仇。报了什么仇?报了齐襄公远祖的仇。当年齐哀公被周天子煮杀了,就是因为被纪侯诬陷所致。以齐襄公现在的作为来看,他侍奉祖先的

    领导月读 2022年6期2022-03-18

  • 公羊学与汉代政治 ——由海昏侯墓所出《春秋》类简牍引发
    ,发现简文与《公羊传》关系密切:“目前能查到出处的简文,都见于今本《公羊传》僖公部分。……据此判断,‘春秋’类简册不是完整的《公羊传》,只是其中的僖公卷。”①《海昏简牍初论》第八章《海昏竹书〈春秋〉初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47页。笔者赞同这一推断。海昏侯墓所出《春秋》类简牍,虽文字与今本《公羊传》稍异,但内容相差不大。海昏侯墓所出《春秋》类简牍,反映了西汉中期公羊学的发展状况。《公羊传》出土于废帝墓中,或许与刘贺喜好有关,但也从侧面反

    东方论坛 2022年1期2022-01-24

  • 欧阳修《春秋》学指瑕
    这个观点似出《公羊传》,但也并非《公羊传》全貌,而只是其中部分观点的表述。《公羊传》在宣公六年“晋赵盾、卫孙免侵陈”经下说:“亲弑君者赵穿,则曷为加之赵盾?不讨贼也。”(2)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而欧阳修所持观点在《左传》和《穀梁传》中均未提及,况且“三传”之说要远比这个“不讨贼”观点复杂许多。欧阳修不将“三传”观点条分缕析地进行阐述,而是抓住某传一端笼统指责“三传”过失,以偏概全,有失公允。此类论述

    殷都学刊 2021年3期2021-11-26

  •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中的微言大义
    关键词:何休;公羊传;微言大义;录之例一、录之例的辨析录之例在《春秋》经和传文中并没有显著的记录,多以月、日、地以及经传文记录的详略程度和录与不录等在何休的注中呈现。通过经传文的书法,何休解诂圣贤寄寓其中的情感态度。其形式多以“……者,……录之和故为……,……录之”等出现。通过对何注的梳理,录之例总计有七十余例,其中“恩录之”十三例,“详录之”九例,“危录之”八例,“重录之”七例,“故录之”五例,“喜录之”和“善录之”各四例……由于种类较多,不一一列举。何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2期2021-06-28

  • 从辞之“常与变”看董仲舒治《春秋》之法
    对《春秋》和《公羊传》的解释,通过借事而明义,是非褒贬见微知著,创造性地诠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一、辞随事变的灵活性董仲舒认为,《春秋》的原则不是固定不变的,“得其处则皆是也,失其处则皆非也。春秋固有常义,又有应变。”[2]它们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看待。例如“无遂事者,谓平生安宁也。专之可也者,谓救危除患也。进退在大夫者,谓将率用兵也。徐行不反者,谓不以亲害尊,不以私妨公也。”这四句话是对“大夫无遂事”“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2021-01-28

  • 从董仲舒与何休的诠释看《公羊传》的恕道
    定情境。而在《公羊传》及董仲舒与何休的诠释中,则力图彰显“恕”道是如何在具体的伦理与政治情境中显现出来,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如何考虑“恕”与其他原则之间的张力。正如孔子作《春秋》时所说的:“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因此,透过《春秋》及阐发《春秋》之微言大义的《公羊传》,同时借助于汉代《公羊》先师董仲舒与何休等人对《公羊传》的解读,我们或许可以对儒家之“恕”道有一更为直观而又深入的理解。一《春秋公羊传》经传本身并未提到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5期2021-01-16

  • 董仲舒的“春秋”观 ——观念史与史学史的考察
    《春秋》经与《公羊传》。(一)《春秋》指《春秋》经通过对《春秋繁露》中“春秋”一词的爬梳,将与《春秋》有关的描述整理分析可知,其中的《春秋》包括两种情况,确指《春秋》经和概说《春秋》经。第一种情况是指在《春秋》中能找到具体的对应的经文:《春秋繁露·楚庄王》篇曰:“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春秋贬其文,不予专讨也。”《春秋》经宣公十一年:“楚人杀陈夏征舒。”《公羊传》云:“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不与外讨也?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讨也。”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16

  • 董仲舒解《春秋》方法谫论
    史而作,《春秋公羊传》是最早著于书帛的《春秋》之传,西汉大儒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博士,即是孔门的数传弟子。董仲舒曾在帷帐中讲学,《汉书·董仲舒传》言其“下帷讲学,三年不窥园。”②在其代表作《春秋繁露》中,董仲舒以问答式教学法完美地诠释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理念。《公羊传》全篇以问答体解经,隐公元年即以五问五答解释《春秋》“春,王正月”。《春秋繁露》以“难者曰”起首的问答式解经之处很多,可以视为对《公羊传》问答体解经的传承,也体现出董仲舒对春秋公羊学的一脉相承。华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1-16

  • 清代公羊学家述略
    问题,在说解《公羊传》的过程中,以阐发政治理论为主,重点关注政治理论的社会应用。钱穆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有对庄存与的评价:“庄氏为学,既不屑于考据,故不能如乾嘉之笃实,又不能效宋、明先儒寻求义理于语言文字之表,而徒牵缀古经籍以为说,又往往比附以汉儒之迂怪,故其学乃有苏州惠氏好诞之风而益肆。……其实则清代汉学考据之旁衍岐趋,不足为达道。而考据既陷绝境,一时无大智承其弊而导之变,彷徨回惑之际,乃凑而偶泊焉。其始则为《公羊》,又转而为今文,而常州之学,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01-15

  • 《春秋公羊传》的思想特质及其价值
    亦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三传各有特色,而以《公羊传》在政治文化和思想文化层面的影响为大。之所以如此,与《公羊传》的思想特质和历史影响密不可分。关于《公羊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从古至今聚讼纷纭,扰攘甚多。 关于作者,班固认为是公羊子,戴宏认为是公羊寿和胡母子都,颜师古认为是公羊高,还有认为作者名并不可知,或者是别人名字如卜商或孔商讹传之异名,等等。 据我对相关文献研读后的体会,认为《公羊传》的作者当是公羊氏,口头创作传授者是公羊高(班固所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18

  • 试析《公羊传》对“万入去籥”的误读
    万入去籥”,《公羊传》解释道:“万者何?干舞也。籥者何?籥舞也。其言万入去籥何?去其有声者,废其无声者,存其心焉尔。存其心焉尔者何?知其不可而为之也。犹者何?通可以已也。”[1]316《公羊传》对“万入去籥”的阐释是颇值得玩味的,它误解了春秋“万舞”的内涵,错释了周代彻乐的制度,引发了后世诸家绵延不绝的争论。结合《诗经》《周礼》等相关先秦文献的分析可知,对“万入去籥”的解读可以再行推进:在以干羽为舞的大型“万舞”中,鲁宣公撤去以“籥”为代表的乐器,进行单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0年1期2020-12-07

  • 《春秋公羊传》“复仇”之道探析
    摘要:《春秋公羊传》是一部专门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传述,包含了许多丰富的儒家思想。其中,“复仇”思想在《春秋公羊传》中被推崇,这似乎与儒家所讲求的“仁爱”思想相悖,其实不然。《春秋公羊传》中的“复仇”思想实际上与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相吻合,是讲求一定的道义的,本文将从“复仇”所讲求的原则,对《春秋公羊传》中的“复仇”之道进行探析。关键词:《公羊传》;复仇;国君一体复仇之道,主要是指《春秋公羊传》中的复仇所坚持的道义、原则。《公羊传》虽然推崇复仇思想,

    青年生活 2020年28期2020-08-14

  • 榖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很天真幼稚。《公羊传》中子鱼并未正面出场,最后总结说:“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显然是在温情赞美宋襄公“临大节而不可夺”的王者风范。对比起来,很明显《榖梁传》在内容上比《左传》《公羊传》更为丰富,评论也更加深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首先界定宋襄公兵败并非通常的骄兵必败;第二,交代泓之战是宋襄公为了复雩之耻,但雩之耻是宋襄公不自量力而自取其辱,宋襄公不仅未反思己过,反而讨伐郑国发动泓之战,错上加

    领导月读 2020年3期2020-03-04

  • 神圣时间与社会秩序 ——论《春秋公羊传》的时间体例与社会秩序构建
    者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家。三家在阐释《春秋》经时形成了不同的系统,皮锡瑞对此有概括:“《春秋》有大义,有微言。大义在诛乱臣贼子,微言在为后王立法。惟《公羊》兼传大义、微言,《谷梁》不传微言,但传大义,《左氏》并不传义,特以记事详赡,有可以证《春秋》之义者,故三传并行不废。”[2]19要而言之,尽管《春秋》经之文本均由史事构成,但是《公羊传》的目的却在于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以求“通经致用”。换言之,《公羊传》的本质是一套具有实践性质的政治理论体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20年5期2020-02-24

  • 三科九旨:何休对《公羊春秋》的创造性诠释
    )徐彦:《春秋公羊传·疏》引何休《文谥例》,见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95页。何休把《公羊传》的核心思想归纳为三个大的方面,称“三科”。其中每个大的方面又包含了三个小的方面,总括起来共有九个,称“九旨”。何休的“三科九旨”,既是对包括胡毋生、董仲舒在内的历代公羊家寓于《春秋》经典中的“微言大义”的总结和凝练,更是他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经典意义的提升与创新。只有结合时代深入剖析,才能准确、透彻地理解何休寓于其中的精神和意义创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2-10

  • 经权与文实 ——论董仲舒与何休对《春秋》“宋人及楚人平”的不同诠释
    秋》有三传:《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一般认为, 《公羊传》 《谷梁传》为今文学,《左传》为古文学。《公羊传》汉初有董仲舒、胡毋生之传,之后董子之学立于学官,有严、颜二家。东汉时,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成为公羊学的集大成之作。由于思想来源与师法传承的复杂性,因此,在对《春秋》之事与义的记载、解读上,三传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即使公羊学内部亦非铁板一块。何休面对古文经学尤其是《左传》的挑战,“略依胡毋生《条例》”作《解诂》,但在具体内容上,何休《解诂》

    天府新论 2020年2期2020-01-07

  • 《春秋公羊音义》中的“又音”探究
    音”例8出自《公羊传·庄公八年》:“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皆习战也。”注:“言与祠兵礼如一,将出不嫌不习,故以祠兵言之;将入嫌于废之,故以振讯士众言之,互相见也。”《释文》:“振讯,音信,又音峻,本亦作‘迅’。”“信”在《广韵》中为心母震韵去声,“峻”在《广韵》中为私闰切,心母稕韵去声,“迅”《广韵》也为私闰切,心母稕韵去声,所以又音是为异文“迅”字注音,不是为字头“讯”字注音。例10出自《公羊传·定公八年》:“(阳虎)弒不成,却反舍于郊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6期2020-01-01

  • 完美与缺憾之间:论《夏小正》经传合一的文本性质
    小正》传文与《公羊传》《谷梁传》等体例十分相似,这样作传的原因在于,在当时学者观念中,《夏小正》和孔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揭示《夏小正》的经传合一文本性质,可以看出《夏小正》的传文全用《公羊传》体例。就文本而言,《夏小正》经文残缺不全,传文也存在不少问题。虽然《夏小正》的文本存在种种缺憾,但是对于传者而言,《夏小正》中所记述的十二个月都是完美天道的体现,周流循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关键词:《夏小正》;《公羊传》;经传;缺憾;完美中图分类号:P194.3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10-10

  • 何种弑君?孰当讨贼?
    对弑君之罪,《公羊传》区分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责任主体,即天子、方伯或诸侯、臣民。然而在周末礼崩乐坏的政治背景下,臣民通常负有最主要的讨贼义务,不过,《公羊传》又基于对现实情形的具体考量,提出“君子辞”之说,从而宽恕了臣民不能讨贼之过。文章又结合宋以后儒家对此问题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儒家关于此问题所固有的张力。关键词:君臣  弑君  《春秋》  《公羊传》作者曾亦,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92)。儒家素以君臣父子为大义,堪称中国古代的普世

    孔学堂 2019年4期2019-05-30

  • 公羊传》叙事小说化因素的分析
    子雅摘 要:《公羊传》强调“以义解经”,但同时也有小说化叙事的特点。本文谨就《公羊传》叙事小说化的因素进行分析与阐述,提炼《公羊传》中的故事元素、人物描写及细节描写等,以期实现对《公羊传》的深入研究。关键词:《公羊传》;叙事;小说化《公羊传》是一部对春秋进行注解与阐释的经学著作,受到经注本身性质的影响,《公羊传》并不是以还原历史为主要目的,而是出于注解春秋的需要,采用大量叙事性手法,并结合大量民间故事,对素材进行创造性诠释,因而《公羊传》与其他经注不同,有

    速读·下旬 2019年1期2019-01-26

  • 论陈立对《春秋》“王鲁”说的发挥
    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20页;第7页;第21页;第21页。按《公羊》家“通三统”的说法,新王即位,尚须保留以前两王朝之后,为之封土建国,让他们依然遵守前王朝之旧传统与旧制度,并给予最高的爵位(公爵),与此新王朝同时而并存,此即所谓“存二王后”的说法。(6)何休《公羊解诂》隐公三年“春王二月”注:“王者存二王之后,使统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礼乐,所以尊先圣,通三统,师法之义,恭让之礼,于是可得而观之。”见何休注,徐彦疏: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1-16

  • 浅析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经,尤其擅长《公羊传》,他改造并糅合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和谶纬之学神秘主义思想,以儒家思想(主要是《公羊传》)为依据,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命令各州郡各封国推举人才,与这些人才探讨治理国家的对策。汉武帝提出了许多治国疑问,董仲舒一连上了三篇策论来回答武帝的疑问,其中心话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在这三篇策对里,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史称《天人三策》。汉武帝接受了他

    山西青年 2019年17期2019-01-15

  • 《春秋》:察己知人,阅古知今
    。——《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注解 这是讲《春秋》的著述原则。儒家思想认为尊者、亲者、贤者,即使有一些过失,也不应宣扬,《春秋》重义,就像“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一样,所以对于尊者、亲者、贤者一些不伤及“义”的事,应隐讳起来,而不记载。这就是《春秋》记载历史大事的一个原则。唇亡则齿寒。——《春秋·公羊传·僖公五年》注解 这句话讲述了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春秋时,晋是大国,晋献公想吞掉虢国,但中间隔了个虞国,晋献公便派人送了好马和宝玉给虞国国君,请求借

    学生天地·初中 2018年8期2018-09-27

  • 《春秋》:察己知人,阅古知今
    。——《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注解这是讲《春秋》的著述原则。儒家思想认为尊者、亲者、贤者,即使有一些过失,也不应宣扬,《春秋》重义,就像“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一样,所以对于尊者、亲者、贤者一些不伤及“义”的事,应隐讳起来,而不记载。这就是《春秋》记载历史大事的一个原则。唇亡则齿寒。——《春秋·公羊传·僖公五年》注解这句话讲述了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春秋时,晋是大国,晋献公想吞掉虢国,但中间隔了个虞国,晋献公便派人送了好马和宝玉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攻

    学生天地 2018年22期2018-09-11

  • 以《公》解《穀》之谬
    《穀梁传》和《公羊传》明显被划归“今文”的范畴,因此它们在这一标签下也被当作具有某些相同属性的文本。一些经师在诠释《穀梁传》的文本时,往往倾向于采用《公羊传》的观点,而无视二传的差别。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以《公》解《穀》的做法不曾得到认真批判,而且持续存在。关键词:《穀梁传》;《公羊传》;经学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4-0094-07把复古当作学术建树的标杆,是一些学者在整理古典时自感理所当然的态度。皮锡

    中州学刊 2018年4期2018-06-16

  • 公羊传》“王者无外”说刍议
    者无外”说是《公羊传》关于“大一统”理念的一个具体说明,对天子来说是没有外国,所以《春秋》经文在记载这类事件时都用了特殊的表述方式。此说的原始用意是战国儒家齐学对结束战乱、天下一统的渴望,但在后世的发展中又丰富出其他内涵。关键词:王者无外 天下一统 公羊传一、“王者无外”说的评议内容“王者无外”的表述在《公羊传》中共计出现四次,第一次是在鲁隐公元年十二月,周平王的大夫祭伯背离王室投奔有宗亲之谊的鲁国,传文在解释祭伯出奔却用“来”进行表述时说:“奔则曷为不言

    参花(下) 2018年2期2018-05-14

  • 公羊传》通假字研究
    段成文《公羊传》经文共涉及102组通假字⑴,按照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可大体分为音同和音近两大类⑵。一、音近《公羊传》中,本字与通假字读音相近的共计68组。这68组通假字按照声纽、韵部和声调又可以划分出8种不同情况。(一)声韵皆相同,声调不同声纽韵部均相同,只有声调不同的情况有10组,例如:1.“怒”通“弩”:泥母双声,鱼部叠韵;“怒”去声,“弩”上声原文用例⑶,《公羊传·庄公四年》:“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文中作言语过分之意。其他文献例证,《管子·轻重甲》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3-20

  • 公羊传》中的齐学气象
    地域的不同。《公羊传》的传承,见于徐彦《公羊解诂·疏》引戴宏《春秋说序》:“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与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2]2189根据这一说法,《公羊传》从孔子弟子子夏,到战国时代的公羊高“五世相授”[3]2195,到西汉景帝时期,才最终由胡毋子都著于竹帛。传承统系中的某些具体环节虽然有疑,但基本传承框架大致可信。因为戴宏是东汉名儒,他的说法应当能代表汉人的看法,一些清代学者如阮元

    管子学刊 2018年1期2018-01-23

  • 论东汉何休的《诗经》学研究
    过对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涉《诗》文献的勾稽考察,以讨论上述何休《诗经》学研究所涉诸问题。一、何休与《鲁诗》《鲁诗》在西汉较兴盛,后因《鲁诗》学者多反对王莽新政,遭受重创。进入东汉,《鲁诗》学受到朝廷的重视,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虽同属今文经学,但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引《鲁诗》文献仅有一例。《公羊传》鲁隐公五年:“六羽者何?舞也。初献六羽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僭诸公也。……始僭诸公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僭诸公犹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何休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12-04

  • “五经”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十二《春秋》:正名分而明责任(上)
    ,分别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因传自公羊氏而得名。《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公羊传》十一卷,班固自注说:“公羊子,齐人。”颜师古注说名高。唐朝徐彦《春秋公羊疏》引戴宏序,记述了《公羊传》的传授历史: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其弟子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这个传授谱系告诉人们,《公羊传》始由子夏的学生公羊高传授,开始是口授,到汉景帝时,才由公羊高的

    名作欣赏 2017年7期2017-07-13

  • 经典诠释与制度重建
    摘 要:《公羊传》传文“母以子贵”既违背先秦礼意,同时也缺乏春秋礼例依据。它是在受到汉初“母以子贵”观念及相关现实行为的影响下被胡毋生等人写入《公羊传》之中。随着《公羊传》在汉代地位的急剧上升,以及汉代经师的礼制性诠释,“母以子贵”遂成为世所公认的《春秋》大义,不断地为庶出皇帝加极尊称号于其妾母提供经典制度的支持。这种将本不合先秦礼意的观念写入经典之中,并通过经师的合礼性阐发而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经典诠释行为,既体现出公羊学诠经积极与政治互动的取向,也揭示了古

    社会科学 2017年3期2017-04-14

  • 西狩获麟
    10年版《春秋公羊传译注》)【注释】①麕(jūn):獐鹿。【译文】“鲁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在鲁国都城的西边捕获了一只麒麟。”为什么要记录?因为这件事不同寻常。为什么不同寻常?因为麒麟不是地上的物种。那么是谁捕获了麒麟?一个砍柴的人。砍柴的人地位卑微,为什么要用“狩”这个字?这是为了表示重视。为什么要重视?因为获麟是很重大的事情。为什么说获麟是大事?麒麟是一种仁兽,有圣王就会出现,没有圣王就不会出现。有人告诉孔子说:“有人捉到了一只有角的獐鹿。”孔子就说:“为

    领导月读 2017年1期2017-03-11

  • 不曾杀陈佗
    常看到他手捧《公羊传》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这个人把县令的爱好记在心中,满怀信心地去见县令。县令见了他,问他道:“你平时都喜欢做些什么?”他连忙讨好地回答:“我没什么别的爱好,唯一喜爱的就是读书。”县令听了惊喜不已,接着问:“那你喜欢看的是什么书呢?”那人见县令果然问到这里,心里不禁暗喜。他胸有成竹地回答:“别的书我都不爱看,一心专攻《公羊传》。”县令有些起疑,心想:这个人会不会是知道我的爱好呢?于是他故意试探道:“那么我问你,是谁杀了陈佗呢?”这个人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6年12期2017-01-16

  • 胡安国《春秋传》的复仇说 ——兼与《公羊传》比较
    说 ——兼与《公羊传》比较郑 任 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胡安国《春秋传》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其中极力宣扬《春秋》复仇大义,强调“臣子于君父有讨贼复仇之义”、“仇者无时焉可通”、“能与仇战虽败亦荣”,许多三传都没有解释成复仇的史事,在胡安国的笔下都有了复仇之义。《胡传》复仇说是在《公羊传》复仇说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的,但又反对《公羊传》九世复仇及臣可向君复仇等主张。胡安国推崇《春秋》复仇之义,从现实角度讲,固是为向金复仇张目;从根本上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4-13

  • 庄存与重春秋公羊学的经学取向
    三传中,认为《公羊传》最得《春秋》之意,这就将今文经学的公羊学提升到古文经学的左传学之上。这在清代经学史上就开启了重视今文经学的学术新风。[关键词]庄存与;春秋正辞;公羊传;今文经学《春秋正辞》是庄存与最重要的经学著作,晚清出现以春秋公羊学为中心的所谓今文经学,被人们视为最初的发轫正是这部书。故论庄存与的重今文经学,当以《春秋正辞》为主。一、《春秋》是经非史《春秋正辞》的重今文经学,首先体现在庄存与对《春秋》一书性质的看法上。历史上的经学各派论《春秋》,依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2016-02-12

  • 论《公羊》学中的“功过相除计”
    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6、113、185、185页。下文,将详细分析之。一、 功过相除计之分析“功过相除计”,亦可称之为计其功,除其过。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首次阐释功过相除计,是在桓公十一年,“九月,宋人执郑祭仲”条下:“君子以存国,除逐君之罪,虽不能防其难,罪不足而功有余,故得为贤也。”*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6、113、185、185页。祭仲本犯有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2-11

  • 吴子使季札来聘
    为仁。(《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注释:a 吴子:这里指吴国国君馀祭。 札:即季子,名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 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② 吴无君、无大夫:《春秋公羊传》以“诸夏”为内,以“夷狄”为外,认为吴国是不知礼仪的夷狄,所以说它没有君、没有大夫。c 谒、馀祭、夷昧:都是吴王寿梦的儿子。d 僚:吴王寿梦妾所生的长子,季札的异母兄。e 阖庐(lǘ):吴国公子光即吴王位后的号,《史记》认为他是谒之子。f 专诸:吴国勇士、杀吴王僚的刺

    月读 2015年11期2015-11-04

  • 《春秋公羊传》“周狗”考
    洋[摘 要]《公羊传》中“周狗”一语,何休《公羊解诂》释作“可以比周之狗”,通过研究发现所谓“周狗”其实为“害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何休古隶“害”字误作“周”字,害狗之“害”又是“”的假借字,“”为齐地方言,有“大”义。所谓“害狗”其实就是体型较大之狗即《传》文中所说的獒。[关键词]公羊传;周狗;害狗;狗[中图分类号]H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6-0056-03《春秋公羊传·宣公六年》(以下简称《公羊

    北方论丛 2015年6期2015-10-21

  • 司马迁是怎样“整齐其世传”的
    这一缺憾,在《公羊传》、《穀梁传》中就可以得到大大弥补了。先看《公羊传》:晋郤克与臧孙许同时而聘于齐。萧同姪子者,齐君之母也,踊于棓而窥客。则客或跛,或眇。于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二大夫出,相与踦闾而语,移日然后相去。齐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二大夫归,相与率师为鞌之战。齐师大败。与《左传》相比,《公羊传》详于郤克使齐受辱,而略于鞌之战,颇有互补之处。我们可以发现,出使齐国的人多了一位鲁国大夫臧孙许。郤克的缺陷则大体可推知为跛。让我们理解了《

    读书 2015年12期2015-09-10

  • 鲁迅《铸剑》的复仇伦理
    仇 伦理 孝 公羊传 革命 斗争《铸剑》叙事围绕眉间尺复仇展开。父亲惨死意味着生命的源头晦暗不明,如果眉间尺不能用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向世人宣告真相并严惩凶手,重新确立与自己血脉相连的那个人的伦理关系,那么父亲之死所带来的阴影将伴随终生,甚至延及后代。因此,一旦获知报仇的命运后,眉间尺便勇往直前,但是鲁迅对干瘪脸少年等看客的描述令读者感到,复仇精神越强烈,那种由于涉世未深所导致的能力不足越显眼,而黑色人的老练、果决尤其那种为复仇而复仇、舍弃任何回应的纯粹意识,

    文学教育 2015年7期2015-06-18

  • 论《公羊传》不崇让国
    [4]323《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条:“何贤乎季子,让国也。”[5]432杨树达论述《春秋》大义,列“贵让”一章,列举了六次让国事件及后世主要是《公羊传》的评价,表现出对让国的崇敬。[6]89平飞在论述《公羊传》的贤者气象时,将让国列为《春秋》贤者范型第一位。[7]141马卫东分析“崇让”对编撰《春秋》、《史记》的影响时,认为《春秋》(主要是《公羊传》)对让国行为极力褒扬。[8]然而,让国毕竟不是普通个人层面上的谦让,它涉及政权更迭、世系变更,国家政治的变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4-11

  • 孔子诞辰考
    日,并且依据《公羊传》和《谷梁传》所载孔子生年之日食记录,以天文学常用的“儒略日”为计算单位,最后得出孔子诞辰为公元前552年10月9日④。白平先生以校勘学的方法⑤,断定《公羊传》中记载孔子生辰的“庚子”极有可能是“庚午”之讹,认为孔子生辰不大可能是《谷梁传》所记载的十月庚子日,即十月二十一日,而极有可能是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的庚午日,即十一月二十二日。金友博先生在《孔子生年月日略谳》⑥一文中,考辨源流,认为《史记》所载孔子生年不可信,当据《谷梁传》所记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9期2014-09-02

  • 刘逢禄对 《公羊》学的修补
    其失,以矫正《公羊传》、何休所出现的偏离三科九旨的失误。在《申墨守》、《广墨守》中,刘逢禄除了对《公羊》、何休之说时有肯定,如隐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邱”,称赞“何君明守土之义精矣”,他更多的是补充何休之说未备。如隐公元年“王者孰谓也,谓文王也”,何休以为文王指周始受命之王,是“假以为王法”,刘逢禄则以通三统及其“《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补充何休之说。于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解诂》以“始”解“统”,谓王正月是言天下政教莫不“一一系于正月”;刘

    天府新论 2014年5期2014-08-15

  • 《春秋·公羊传》文本语境下的“孟子论舜”
    料很少,唯独《公羊传》中有关“亲亲相隐”的思想论述例外。因此,本文将以《公羊传》为文本依托,充分挖掘此书中亲亲之义,进而类比解读孟子论舜,最终试图达到对“孟子论舜”的公正评价。二、《春秋·公羊传》的引入(一)文本简介“春秋”为春秋时期鲁国国史的专名,鲁国历代史官所撰写的鲁国国史即是史称《鲁春秋》。今所传《春秋》为孔子在原有的鲁国国史基础上删减修订而成。对于孔子为何修订《春秋》,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籍多有描述。据董仲舒所言,周道衰微,孔子为诸侯迫害,同僚排挤,孔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25

  •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的体例特色
    秋》的解经和《公羊传》展开的。《公羊传》是两汉今文经学派最为重要的解经著作,其对《春秋》义理的解说,最能体现今文学派的学术和政治主张。范晔《后汉书》言:“(陈)蕃败,(何)休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又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又以《春秋》驳汉事六百余条,妙得《公羊》本意。休善历算,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1]其中,《春秋公羊解诂》以及何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3-22

  • 论“春秋书法”的修辞技巧 ——基于《公羊传》的分析
    春秋书法”。《公羊传》对“春秋书法”进行了寻绎,归纳总结出“即位、婚姻、郊庙、朝聘”等诸多书法“凡例”,蕴涵着丰富的修辞内容。周振甫明确把“春秋书法”当作我国修辞学开创时期的特点。*周振甫:《春秋书法》(上、下),载《新闻业务》,1961年第10、11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指出:“《春秋》书法,实即文章之修词。……《公羊》、《梁》两传阐明《春秋》美刺‘微词’,实吾国修词学最古之发凡起例。”*钱钟书:《管锥篇》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967-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2-14

  • 董仲舒解释《春秋》《公羊传》的方法
    解释《春秋》《公羊传》的方法刘国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文系,北京 100089)董仲舒在解释《春秋》《公羊传》时,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他解释的较强主观性,与他在解释过程中张扬的主体性关联;而其主观性、主体性的突出,又与他标举的解释方法相联系。他的解释方法之一是“见其指者,不任其辞”。《春秋》有“微言大义”,微言与大义之间存在间距,解释者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突破文辞字面义的限制,以把握深微的《春秋》大义。他的解释方法之二是“推见至隐”。《春秋》所记之事与事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5期2012-04-13

  • 论《春秋穀梁传》的政治思想
    氏传》和《春秋公羊传》也都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春秋左氏传》的民本思想是在礼的框架之下的民本思想,上对下使之以礼,统治者对民以礼相待,强调礼这一形式因素。《春秋公羊传》也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其特点是把民当作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是物质层面上的民本思想。《春秋左氏传》和《春秋公羊传》的民本思想的层次都低于《春秋穀梁传》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2 小天子大诸侯《春秋穀梁传》主张小天子大诸侯,既尊重天子的发展权,又承认诸侯和大夫、人民的发展权。在当时周室哀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5期201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