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足类

  • 中国48 个水体象鼻溞夏季种群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和NCR 的桡足类(Copepods)丰度较MXP 和YGP 高。图3 象鼻溞属出现的水体及其中浮游甲壳动物丰度的箱形图Fig.3 Box plots of crustacean zooplankton density in 35 waterbodies where water fleas Bosmina found2.3 象鼻溞属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象鼻溞属与环境因子(其他浮游甲壳动物与理化因子)的Pearson 相关性分析见表1。从表1 可见,长额象鼻

    水产学杂志 2023年5期2023-11-16

  • 夏季珠江口两种网型网采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比较
    表明,以中小型桡足类为代表的中小型浮游动物类群,不但在浮游动物群落中占有数量优势,还是经典食物网和微型食物网之间的重要联系[2],在初级生产力向次级生产力转换的过程中起更加关键作用[3]。根据《海洋调查规范》[4],对于水深30 m 以浅的近岸海域,一般使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下称Ⅰ型网)或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下称Ⅱ型网)进行浮游动物采样,前者的筛绢孔径为505 μm,主要采集大、中型浮游动物,后者筛绢孔径为160 μm,主要采集中、小型浮游动物。国内以往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3年2期2023-05-06

  • 2019-2020年夏季舟山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及其生态分化
    103种,其中桡足类43种(41.7%)、浮游幼虫16种(15.5%)、水螅水母类11种(10.7%)、毛颚类3种(2.9%)、多毛类3种(2.9%)、原生动物1种(1.0%)、背囊类1种(1.0%)、其他动物25种(24.3%);2020年采集到浮游动物82种,其中桡足类27种(32.9%)、浮游幼虫16种(19.5%)、水螅水母类12种(14.6%)、毛颚类5种(6.1%)、多毛类2种(2.5%)、其他动物20种(24.4%)。2019年浮游动物平均丰

    海洋学报 2022年10期2022-09-25

  • 渤海湾浮游桡足类群落特征
    泰森渤海湾浮游桡足类群落特征徐东会, 齐衍萍, 刘 潇, 潘玉龙, 杜小媛, 王泰森(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 山东 青岛 266033)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 分别于2017年春、夏、秋和冬季在渤海湾海域采集浮游动物, 分析了桡足类群落的组成种类、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与桡足类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调查海域共出现桡足类20种, 其中秋季种类最多达到13种, 春季和冬季分别为12种和9种, 夏季最少为8种。渤海湾海域桡足类丰度的

    海洋科学 2022年3期2022-04-14

  • 雷州半岛沿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岛沿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彭宇航 张才学①孙省利 郑金容 刘耀谦 姚 昕(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根据2017年10月和2018年1、5、7月对雷州半岛沿岸海域浮游动物四个季度的调查数据, 分析了浮游桡足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80种, 其中哲水蚤目55种, 占总种类数的68.7%; 剑水蚤目21种, 占总种类数的26.2%; 猛水蚤目3种, 占总种类数的3.8%; 鱼虱目1种,

    海洋与湖沼 2022年2期2022-03-25

  • 利用脂肪酸标记法对南极罗斯海桡足类优势物种的食性研究
    法对南极罗斯海桡足类优势物种的食性研究王延清1, 2, 张 晔3, 牟文秀1, 4, 庞志鹏1, 陈晓丽1, 4(1. 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 2. 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 工程技术部, 山东 青岛 266071; 3. 国家海洋局 东海海洋环境调查勘察中心, 上海 200137;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脂肪酸标记法是浮游动物食性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将提取的脂质区分为中性脂和

    海洋科学 2021年12期2022-01-18

  • 常见桡足类对赤潮生物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摄食效应研究
    型浮游动物包括桡足类、水母类、毛颚类、被囊类等,其中桡足类的平均丰度占浮游动物总量的80%[1],有关桡足类摄食率的研究已成为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饵料浓度差减法、同位素示踪法和肠道色素法等是目前研究桡足类摄食率的主要方法[3]。其中同位素示踪法的标志物造价较高,且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4];肠道色素法分析方法简单,其优势在于可以测定不同体长的浮游动物的摄食量,但是桡足类摄食过程中的色素降解会造成大比例摄食率被低估[5];饵料浓度差减法

    海洋渔业 2021年6期2021-12-22

  • 白洋淀枝角类和桡足类调查及水环境因子分析
    作用.枝角类和桡足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是其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饵料,可作为水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1].同时,浮游动物在控制藻类生长,预防水华发生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国内外对浮游动物的研究多集中于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生态调查,并以此反映水环境状况[2-4],同时将其应用到指示湖泊、河流水质状况和健康状况评价[5-6].由于浮游动物个体较小,且在采集时容易造成其肢体破损,对鉴定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本研究中将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手段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结合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7-03

  • 不同饵料及饵料密度对大海马幼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球藻自行培养,桡足类由附近养殖虾池捞取暂养,桡足类投喂前用聚维酮碘消毒30分钟。试验用水为沙滤海水,试验培养水温为自然水温20~22℃,试验期间盐度30~31、pH 7.9~8.1、溶氧7.0~7.6毫克/升、氨氮低于0.05毫克/升、亚硝酸盐低于0.02毫克/升,白天光照强度500~4 000勒克斯。2.试验方法(1)不同种类饵料。试验鱼苗以单独投喂轮虫、单独投喂桡足类及轮虫+桡足类混合投喂3种方法进行比较,其中轮虫组设1、5、10、20个/毫升4个饵料

    科学养鱼 2021年5期2021-06-17

  • 清水河流域浮游动物种群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拖取(枝角类和桡足类),5%甲醛溶液固定低温保存带回实验室内进行浮游动物鉴定、计数工作[6]。1.3 浮游动物优势种优势种指对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形成有显著控制作用的物种,依据物种出现频率与个体数量来判定,用 优势 度y来表 示:y=fiPi,fi是第i物种 的 出现 频率,Pi是第i物种个体数占总个体数量的比例,优势种选取y>0.02的种类[7]。1.4 浮游动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种群是否稳定的重要标准,采用以下3种多样性指数[8-10]来分析清水河浮游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6期2021-04-15

  • 球形棕囊藻增加水体黏度对柱形宽水蚤的摄食抑制*
    力的主要消费者桡足类,有研究认为棕囊藻带来的水体黏度增加不足以抑制桡足类的摄食。桡足类在棕囊藻赤潮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肠道内含物低,或者对某一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下降与水体黏度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因为桡足类通过摄食TEP补充食物来源,才导致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下降,所以桡足类的肠道内含物也随之下降[13,14]。但也有研究指出浮游植物所分泌高分子化合物引起的水体黏度增加的确会影响桡足类移动,并抑制其摄食行为[15]。Laurent和Vincent[16]的研究指出,

    广西科学 2021年1期2021-04-14

  • 洱海浮游动物季节变化及现状研究
    ocera)、桡足类(Copepoda)三大类浮游动物。1 研究区域洱海(99°32′E~100°27′E,25°25′N~26°16′N)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是云南省高原湖泊中面积仅次于滇池的第二大高原湖泊,是我国水质良好的湖泊之一,是生态环境部定义的“新三湖”之一,其对人类经济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洱海浮游动物相关论文最新的调查时间是2013—2014年,但是从2016年洱海实施封湖禁渔,近几年湖内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展洱海浮游动物季节

    环境科学导刊 2021年2期2021-03-19

  • 海州湾近岸海域大型浮游动物时空分布
    类的强壮箭虫,桡足类的小拟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中华哲水蚤在4 个季节均有发现(表1)。表1 4 个季节大型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春季发现大型浮游动物4 类、夏季12 类、秋季8 类、冬季7 类,四个季节种群更替率为66.67%、33.33%、50%、42.9%,由此可见除夏秋两季外,其他季节大型浮游动物的种群更替率均较高,种群分布随季节变化明显。2.2 丰度4 个季节大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的平均值为171.33 ind./m3。其中春、冬两季的平均丰度显著小于夏、

    水产养殖 2020年11期2020-12-08

  • 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
    266071)桡足类是海洋中常见的后生动物(Metazoa)[1],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Subphylurm Crustaceans),颚足纲(Maxillopoda),桡足亚纲(Copepoda),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甲壳动物。目前已经记录的桡足类大约有11 500种[2-3],占浮游生物总量的70%以上[4],其成体大小通常在1~5 mm之间。与传统生物活饵料轮虫和丰年虫不同,桡足类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C20∶5n

    海洋渔业 2020年4期2020-10-05

  • 微胶囊饲料在大黄鱼苗种培育中的应用试验
    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等生物饵料,后期搭配使用颗粒配合饲料,其中桡足类使用量最大、使用时间最长,是影响大黄鱼育苗成败、育苗成本的主要因素。由于桡足类来源和产量及质量不稳定、易携带病原微生物、品质难以控制等原因,而带来质量安全、易发生病害、影响成活率等一系列问题,而普通颗粒配合饲料存在水中稳定性低、沉降速度快的缺点,难以在大黄鱼育苗的仔稚鱼阶段大规模推广应用。因此研究大黄鱼仔稚鱼阶段的饵料十分迫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微胶囊饲料是对微黏合的粉状饲料进行包膜,

    水产养殖 2020年8期2020-08-21

  • 东平湖不同年龄结构湖鲚食性研究
    体的更正质量。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种类的更正重量则依据文献[12]的方法通过体积转换间接测定。2 结果2.1 不同年龄结构湖鲚样本体长体重数据2017年9月、10月和11月连续在东平湖采集湖鲚样品340尾,其中300尾用流刺网在湖区现场捕捞获得,现场捕获的湖鲚规格基本一致,体长集中在10~15 cm;另外40尾为较大个体,体长全部在20 cm以上,均购买于当地渔民手中。根据刘恩生等[4]对湖鲚体长体重关系的研究,0+龄湖鲚体长为(80.4±7.1)mm,体重为

    淡水渔业 2020年4期2020-07-27

  • 基于调查黄唇鱼开口饵料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共32种,其中桡足类14种、浮游幼虫类6种、水母类3种,其余为磷虾类、樱虾类和毛颚类等共9种。在本调查区位中,浮游动物也是热带、暖温带种类占多数,如桡足类的小拟哲水蚤、小哲水蚤、樱虾类的日本毛虾和毛颚类的肥胖箭虫、强壮箭虫等。2.生物量、密度及分布调查结果显示,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海域各采样站浮游动物生物量属中等水平,分布不均匀,变化幅度为145.33~285.25毫克/米3,平均生物量为194.21毫克/米3,最高生物量是最低生物量的1.96倍。在密度分布方

    科学养鱼 2020年6期2020-07-21

  • 长海县海域线虫和桡足类小型底栖生物调查与分析
        线虫和桡足类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种。本文采样、调查长海县某典型海域底栖沉积物,对沉积物样品中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不同采样点之间的线虫与桡足类的生物种群的数量、分布均存在差异。5个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在春季的平均生物量为11.08 ind/mL,夏季平均生物量为165.44 ind /mL。春季,5号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量最多,为22.5 ind/mL,1号采样点最少,为1.6 ind/mL;夏季,5号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1期2020-06-21

  • 微塑料对海洋桡足类摄食、排泄及生殖的影响❋
    滤食性动物(如桡足类、贻贝、牡蛎、磷虾)和蟹、鱼等[7-12]。用荧光标记的微塑料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被海洋生物摄入肠道内,附着在口器、附肢等[9]。微塑料造成的“饱腹感”会降低海洋生物对饵料的摄食,从而导致能量摄入的不足,进一步影响其生殖功能[13],如Sussarellu等[10]用聚苯乙烯微球对太平洋牡蛎暴露两个月,牡蛎卵母细胞的数量、直径和精子速度显著下降,同时被暴露的牡蛎后代的产量和发育也分别有所下降。除了摄食和生殖活动,微塑料还会干扰海洋生物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2-06

  •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急慢性毒性效应
    )身上的寄生性桡足类,包括鲑疮痂鱼虱(Lepeophtheirussalmonis)、智利鱼虱(Caligusrogercresseyi)等[6-7]。2002—2015年,苏格兰的鲑鱼产量增加1倍,而甲维盐的用量增加了5倍[8]。甲维盐随鱼粪和饲料进入海洋环境后,沉降进入沉积物[9]。在沉积物中,其降解速率大大减缓,并随时间推移逐步扩散进入水体[10-11]。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甲维盐会长期存在,半衰期可超过120 d[10]。这很可能对其他水生生物造成

    生态毒理学报 2019年5期2020-01-08

  • 不同暴露方式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毒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理效应的研究。桡足类(Copepoda)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亚门(Crustacea),是一类种类多、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的小型低等甲壳动物[6],既是浮游植物的摄食者,又是鱼类的饵料基础,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虎斑猛水蚤具有世代周期短,繁殖力强,且易于在实验室培养的特点,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毒性污染物( 如内分泌干扰物、以及金属污染物)的检测[7-8],是开展生态毒理学试验的理想生物[9]。污染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12期2019-11-07

  • 脱硫海水受纳海域浮游桡足类对环境因子的群落响应
    水受纳海域浮游桡足类对环境因子的群落响应孙 洁,孙省利,刘耀谦,陈 灏,张才学(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广东 湛江 524088)【】研究电厂排水口附近海域周年浮游桡足类群落对脱硫海水受纳海域环境因子的群落响应。2016年4、7、9、12月分别对湛江自备电厂附近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41属83种和11类幼体,其中四季种类数为春季27种,夏季31种,秋季47种,冬季43种,分别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18.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9年5期2019-09-25

  • 倒天河水库和碧阳湖夏秋季桡足类种类组成及水质评价
    测的重要指标。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一群小型甲壳动物,一般营浮游生活,是淡水及海洋重要的浮游动物之一。大部分桡足类以浮游植物为食,亦可作为花鲢、鲱鱼等鱼类的食饵,且一些桡足类可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其种群变动情况直接反映水体生态环境质量变化[3-5]。对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调查,对了解淡水湖库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对毕节市夏秋季2种类型的淡水水体(水库和人工湖泊)开展桡足类种类组成及水质生态评价调查,根据201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8期2019-08-28

  • 海水酸化,水母独霸
    溃。他们发现,桡足类(如水蚤、鱼虱等)就是十分关键的生物。这些微小的甲壳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物种之一。它们可以大量繁殖,为更大的动物献上一顿顿盛宴。桡足类要是出点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海洋的食物链。之前的研究已表明,桡足类似乎对海水酸化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酸化对它们的捕食者的影响却被忽略了。为了找出答案,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从海洋中收集了一些桡足类动物及其捕食者——盒水母。他们将桡足类放到两组水箱里:一组盛未酸化的海水;一组盛酸化的海水。每一组各有两只水

    科学之谜 2019年3期2019-03-28

  • 白洋淀枝角类和桡足类初步调查
    出枝角类8种,桡足类5种,初步掌握了白洋淀水质及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并对如何保护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及水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关键词:白洋淀;枝角类;桡足类白洋淀(N 38°43′- 39°02′,E 115°38′-116°07′)位于雄安新区,是华北最大、最典型的浅水草型湖泊,总面积366 km2,由白洋淀、藻苲淀、马棚淀、腰葫芦淀等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组成。淀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自然坡度为1∶7 000。白洋淀总流域面积31 199 km2,占大清河

    河北渔业 2019年1期2019-02-13

  • 不同暴露方式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毒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理效应的研究。桡足类(Copepoda)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亚门(Crustacea),是一类种类多、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的小型低等甲壳动物[6],既是浮游植物的摄食者,又是鱼类的饵料基础,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虎斑猛水蚤具有世代周期短,繁殖力强,且易于在实验室培养的特点,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毒性污染物( 如内分泌干扰物、以及金属污染物)的检测[7-8],是开展生态毒理学试验的理想生物[9]。污染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12期2019-01-04

  • 不同温度盐度下TBBPA对拟长腹剑水蚤的毒性效应❋
    和风险评估中,桡足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被认为是理想的受试生物。实验以拟长腹剑水蚤 (Oithonasimilis)作为受试生物,探讨了温度和盐度影响下TBBPA对拟长腹剑水蚤的毒性效应。实验测得TBBPA对拟长腹剑水蚤48 h-LC50=3.106 mg·L-1。设定温度梯度10、20、30℃和盐度梯度10、20、30,拟长腹剑水蚤暴露在2.485、3.106、3.883 mg·L-1TBBPA中48 h,死亡率均会随着温度升高和盐度降低而上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12-13

  • 阳澄湖桡足类种类组成与季节变化
    215004)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纲桡足亚纲,是湖泊中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分鱼类的饵料,也是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1]。阳澄湖位于苏州城区东北,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地[2]。目前,对浮游动物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但对阳澄湖桡足类种类组成及其生物密度季节变化的研究尚少见报道[3-10]。本文调查了阳澄湖各湖区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空间分布,用季节更替指数[9]分析其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探讨空间分布与生物密度季节变化规律,为阳澄湖

    生物化工 2018年5期2018-11-07

  • 舟山近岸海域秋季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山近岸海域秋季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朱明星1,俞存根1,许永久1,何江楠1,陈雯雯1,何舟洋1,韩容康1,张亚洲2( 1. 浙江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2.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 舟山 316021 )为揭示舟山近岸海域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现状,同时也为舟山近岸海域渔业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库,于2015年11月(秋季)对舟山近岸海域(N 29.0°~31.0°,E 121.5°~123.0°)进行了浮游生物生态综合调查,

    水产科学 2017年4期2017-12-18

  • 黄海北部春季和夏季浮游动物生态特性与时空分布
    浮游幼虫和小型桡足类为主。桡足类幼虫、棘皮动物幼体、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为春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依次为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虫、小拟哲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12.09 mg/m3,平均丰度为15 522.18个/m3;夏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18.84 mg/m3,平均丰度为7582.39个/m3;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为

    水产科学 2017年4期2017-12-18

  • 市场容量上万吨产值上亿,一个不起眼的小品种为何能爆发出这么大的能量?
    英创育苗宝——桡足类在对虾标粗中的应用研讨会嘉宾合影如东,是国内对虾养殖和育苗标粗重镇,品牌种苗场60多家。2016年,如东全县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水面达13.5万亩,产量近8万吨,产值40亿。如今,南美白对虾产业无疑已经成为如东的第一产业。7月9日,第四届英创育苗宝-桡足类在对虾标粗中的应用研讨会就选址在如东召开。来自江、浙、沪、海南、湛江的60多家苗企代表齐聚,共同探讨桡足类在对虾标粗中的应用。“小品种,大产业!”这句话用来描述桡足类无疑是最贴切的,据天津

    当代水产 2017年8期2017-09-03

  • 英创桡足类应用再涉新品种,罗氏沼虾育苗标粗迎来新变革
    ish ]英创桡足类应用再涉新品种,罗氏沼虾育苗标粗迎来新变革■ 《当代水产》程纯明 文/图 [ 微信公众号:tsfish ]研讨会嘉宾合影随着英创育苗宝在对虾育苗标粗中的成功应用,英创又将目标指向了沼虾、河蟹、鲈鱼等品种。2016年12月18日,第三届英创育苗宝——桡足类在沼虾育苗标粗中的应用研讨会在浙江湖州召开,共同探讨英创育苗宝-桡足类在罗氏沼虾育苗标粗中的应用方案。来自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的罗氏沼虾育苗场代表和养殖大户60多家企业共同与会。英

    当代水产 2017年1期2017-08-16

  • 蛛虫速灭和鱼虫恨对蟹苗的毒性研究
    恨两种药物杀灭桡足类,实验分别对桡足类和蟹苗蚤状幼体进行单因子分析,最后选择0.18mL/m3和0.32mL/m3对桡足类和蟹苗蚤状幼体进行双因子验证实验。结果证明,在蟹苗池中用蛛虫速灭杀灭桡足类的效果较好。蛛虫速灭;鱼虫恨;氯氰菊酯;蟹苗;毒性1 材料和方法(1)试验材料。试验药品为蛛虫速灭和鱼虫恨。蛛虫速灭每亩水面 (水深1m)用15~20mL,即0.02~0.03ppm,情况严重可加倍使用。鱼虫恨的主要成分为4.5%氯氰菊酯、(S)-a-1-氰基-3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7年6期2017-07-18

  • 海参池塘网箱育苗试验
    附着基的选择和桡足类的控制,笔者通过试验对当前常用的几种附着基进行对比,并选取大连地区常见的3种生物进行桡足类控制试验,以期为完善海参网箱育苗技术提供借鉴。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条件试验池塘位于大连市皮口镇大连有德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池塘面积6.6 hm2,水深2.5 m,自然纳潮,设置网箱4个,分别记为1#、2#、3#、4#,规格2 m× 3 m×1.5 m,网目200目。1.2 试验方法每箱设吊绳4道,每道绳吊网吊5吊,每吊8个附着基,附着基包括18

    水产养殖 2017年6期2017-07-12

  • 几种饵料对分叉小猛水蚤生殖量的影响
    rcata);桡足类海洋桡足类是一种小型低等的海洋甲壳动物,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桡足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海洋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桡足类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是很多鱼类、虾蟹、海马、海蜇等水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的优质活饵料,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 广泛分布于世界近岸海域 ,该蚤为底栖种类,是海参育苗池中常见的一种敌害桡足类,同时该蚤个体较小

    河北渔业 2017年6期2017-06-30

  • 专注桡足类饵料研究 勇闯技术革新之路 ——访天津市英创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凤岐
    产有限公司专注桡足类饵料研究 勇闯技术革新之路 ——访天津市英创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凤岐文/熊悦 图/天津市英创水产有限公司在我国传统的水产育苗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饵料没有桡足类,一般是轮虫、丰年虫幼体及丰年虫,但是随着这些饵料的继续使用,与之带来的病原传播、营养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水产育苗的痛点。为此本刊特地采访了国内桡足类饵料专家刘凤岐博士,且看他是如何为行业解决痛点的。天津市英创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凤岐说起刘凤岐与水产的渊源,一切要从30多年前开

    中国水产 2017年3期2017-03-24

  • 配合饲料与冰鲜桡足类对大黄鱼稚鱼生长、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配合饲料与冰鲜桡足类对大黄鱼稚鱼生长、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王跃斌,胡则辉,胡成硕,柴学军(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舟山 316021)设置人工配合饲料、桡足类及二者交替投喂(2 h:2 h)三个饲料组饲养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长为(8.18±1.41)mm,体质量为(6.83±1.02)mg],研究三个饲料组对大黄鱼稚鱼生长性能、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养殖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3期2017-01-11

  • 刺参海区网箱生态育苗技术
    成的水质恶化和桡足类危害刺参幼体问题,进行了双层网衣网箱和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 Boone)控制桡足类试验。对比试验结果:双层网衣组刺参苗的成活率达到1.73%、变色率高达74%、规格达到4.26万头/kg,显著高于单层网衣组;投放凡纳滨对虾组和投药组网箱内桡足类数量相近,分别为112个/m3和84个/m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8个/m3,实际生产中采用两项新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育苗后期刺参苗死亡减产的问题,避免了药物的使用,提高了产

    中国水产 2016年12期2016-12-20

  • 北部湾冬、夏季浮游桡足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环境适应性
    湾冬、夏季浮游桡足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环境适应性曾嘉维,王学锋,吕少梁,侯 刚,卢伙胜(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根据2014年冬、夏季北部湾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采用分层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北部湾桡足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冬、夏季共鉴定出桡足类124种,其中冬季62种,夏季108种;冬、夏季优势种均为7种,冬季以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6年6期2016-12-17

  • 对虾养殖池塘中“藻相”和“虫相”的研究
    单胞藻、轮虫、桡足类、虾苗形成稳定食物链,保持水质指标稳定,实现高产高效的养殖模式。1 材料与方法1.1试验方法试验在广东省湛江市广垦水产阳江良种繁育中心进行,养殖面积8 hm2,30口高位池塘,单塘面积2 668 m2。养殖试验池为正方形,中间低周围高,分为A、B、C 3个组,A组9个池,编号为A1—A9;B组12个塘,池塘编号A10、B1—B10、C1;C组9个塘,池塘编号C2—C10。养殖场水源分为海水和淡水,海水经过沙井过滤,淡水水源分为地下深井水

    水产养殖 2016年11期2016-11-22

  • 滇池春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占16.1%;桡足类3种,占9.7%。春季密度为1130ind/L,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cochlearis);夏季密度为1932ind/L,优势种为钟虫(Vorticella)和英勇剑水蚤(Cyclopsstrennus)。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春季轮虫类密度与水温显著正相关,与CODMn显著负相关,夏季与水温、pH、DO显著正相关,与氮磷营养盐、电导率显著负相关;春季枝角类密度与TP显著负相关,夏季与氮磷营养盐、电导率显

    环境科学导刊 2016年6期2016-11-16

  • 7,600亿虾苗市场的粮食革命,为何是这家公司来开启?
    15年,英创的桡足类在湛江水博会上低调亮相。谁也没想到,这个高举“对虾育苗粮食革命”大旗的天津本土企业,会给当今的对虾育苗行业带来如此之大的改变。2016年10月23日,第二届英创育苗宝-桡足类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研讨会在天津赛象酒店举行。来自全国82家单位的近150名对虾育苗精英在天津分享了使用桡足类的经验。如果不控制参会人数,刘凤岐说此次会议的规模会突破200人。刘凤岐博士告诉记者,去年在湛江举行第一届桡足类会议,除了中联,绝大多数参会的企业基本没有用过

    当代水产 2016年11期2016-09-03

  • 附着基对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种群密度及水体化学要素的影响
    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加入附着基并未达到增加桡足类种群密度的效果, 反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水体三氮一磷的分析表明亚硝态氮、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均与桡足类种群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氨氮浓度与桡足类种群密度间没有相关性, 这与之前研究结果一致, 进一步验证了现有养殖方法的可靠性。此外, 添加附着基养殖池中快速升高的亚硝氮含量可能抵消了附着基的积极作用, 因此, 后续相关研究需要综合考量上述因素。分叉小猛水蚤; 桡足类; 附着基;

    生态科学 2016年5期2016-05-17

  • 海洋桡足类生物学研究现状
    海洋桡足类生物学研究现状高敬(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的作用,是海洋食物网中的一个承前继后的中间环节。它种类多,数量大,是非常重要的一大类优质饵料生物对象,特别是在后期仔鱼—稚鱼—幼鱼阶段,更显示较高的饵料价值。桡足类生化成分丰富,按﹪干重计,蛋白质可达50—80,脂类6—34,碳水化合物12—23,更为重要的是,桡足类富含EPA和DHA这两种鱼类必需的高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DHA的天然含量

    西部皮革 2016年6期2016-02-26

  •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浮游动物研究进展
    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四个大类。浮游动物个体微小,但数量极多,代谢活动强烈,它们既能以浮游植物、细菌、碎屑等为食,同时又被其它水生动物和鱼类幼体摄食,在湖泊生态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物质转换和能量流动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种群数量变动直接或间接地对湖泊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开展浮游动物研究对于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护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1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生态环境概述云南九大

    环境科学导刊 2015年5期2015-05-25

  • 长江口几种优势桡足类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研究*
    生浮游动物(如桡足类等)的食物来源, 由此充当微食物网和后生食物网的联系纽带, 有效促进以初级生产为主的低营养级的物质和能量向高营养级的转移(Sherret al, 1988)。同时, 因其在食物网中所处的特殊位置, 由此引发的上行和下行控制效应, 也将影响与其相关的各营养级的种群动态过程。因此, 研究纤毛虫、异养甲藻与桡足类之间的食物关系, 既有助于了解海洋食物网关键环节上的碳物质流动, 也有助于从种群控制的角度解释一些生态学现象, 如赤潮、水母暴发等。

    海洋与湖沼 2015年1期2015-04-10

  • 海洋桡足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1000)海洋桡足类生态学研究进展高敬(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1000)在渤海生态系统由初级生产向次级生产的转换中,桡足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桡足类生命周期短,周转快,所以产量大。在桡足类生态学的研究中,摄食的机制,食物的种类及质量也是一个研究的热点。温度、盐度作为影响动物生长繁殖的最关键因素,对桡足类的生活也存在显著的影响。本文从生态学的方面对海洋桡足类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为桡足类的利用提供参考。桡足类;生态学;研究进展1 摄食生态学在对桡足类

    河南科技 2015年21期2015-03-26

  • 两种微藻对中华哲水蚤繁殖的影响——基于饵料生化组成分析
    藻类生化组成对桡足类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肋骨条藻单不饱和脂肪酸、∑16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 而海洋原甲藻则具有更高含量的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ω3、∑ω6、∑18脂肪酸。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分别测得了6种和3种不饱和醛类, 二者醛类总含量分别为1438.95 μg/g和114.58 μg/g。在饥饿的情况下,中华哲水蚤的产卵会停止。中华哲水蚤在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培养下并没有表现出产卵率和孵化率的差异, 一方面说明并非所有的硅藻都会对桡足

    海洋科学 2015年12期2015-03-07

  • 湛江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周年变化
    群落结构主要由桡足类(30种)、浮游幼虫(29类)和原生动物(23种)所组成, 分别占总种类数的25.86%、25.00%和19.83%。浮游动物种类数以4月最多, 2月和3月最少, 4~9月的总种类数均高于其他月份。湛江湾浮游幼虫以底栖动物幼虫为主, 在4月种类最多, 5月丰度最高, 4~7月为湛江湾海洋动物的繁盛时期。浮游动物优势种共有22种(类), 其中浮游幼虫9类, 原生动物7种, 桡足类3种, 水母类、毛颚类、被囊类各1种, 以12月、4月和5月

    海洋科学 2015年12期2015-03-07

  • 珠江口桂山岛海域桡足类休眠卵对浮游种群的潜在补充及其影响因素
    江口桂山岛海域桡足类休眠卵对浮游种群的潜在补充及其影响因素陈亮东1,栾磊磊1,王 庆1,何学佳2,袁丹妮1,柴召阳1,杨宇峰1,*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防治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32 2 暨南大学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2于2011年7月和2012年8月分2个航次采集珠江口桂山岛海域表层沉积物,首次研究珠江口海域桡足类的休眠卵潜在补充量。结果显示:该海域桡足类休眠卵呈不均匀分布,2011年7月

    生态学报 2015年10期2015-02-08

  • 乳山湾及邻近海域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
    具有重大意义。桡足类动物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亚门(Crustacea)桡足纲(Copepoda),广泛分布于世界海洋中,其种类和数量在海洋浮游动物群落中均处于优势地位,是海洋浮游动物重要的组成部分[5-8]。在海洋生态功能方面,桡足类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表明,它既是浮游植物等初级生产者的主要摄食者,又是包括许多经济鱼类在内的上层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与高营养级之间的重要枢纽[9-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10-16

  • 坝式水电站蓄水前后浮游动物的变化研究
    》[6]鉴定,桡足类按《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7]鉴定。2 调查结果2.1 种类组成金鸡电站坝上、坝下两个采样断面共检出浮游动物 4类14科20属25种,其中原生动物2科4属5种,占20%;轮虫6科10属14种,占56%;枝角类4科4属4种,占16%;桡足类2科2属2种,占8%。两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种类比较相近,坝上的轮虫种类坝下多 5种,原生动物、枝角类、桡足类坝上、坝下的种类数基本一致。常见种类原生动物有瓜形虫、沙壳虫、表壳虫,轮虫有单趾轮虫、龟

    大众科技 2014年1期2014-09-14

  • 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华哲水蚤现场食物组成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的主要摄食者,桡足类在海洋食物网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其摄食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影响[1-2]。准确测定自然海区中桡足类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率等是定量理解它们与其它海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有害藻华的生消、水体中有机物的垂直通量以及近海碳循环等过程的关键,也是建立可靠生态动力学模型,提供准确海洋渔业预测的重要步骤[3]。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陆架海区,是该水域的特征性桡足类[4],同时,也是我国渤、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17

  • 海洋浮游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研究*
    积微小,不能被桡足类摄食,这些微微级生物的生产力能否被传递到高层营养级直至鱼类是海洋浮游生态学关注的一个问题,寻找他们的摄食者也成为随后研究的热点。Azam 等(1983)设想细菌等生物被鞭毛虫和纤毛虫利用,提出了微食物环的概念。Sherr等(1988)把微微级自养生物加入到微食物环,一起组成了微食物网。在这些设想的微型浮游生物营养关系中,浮游纤毛虫与异养腰鞭毛虫(dinoflagellates)、异养鞭毛虫(flagellates)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微型

    海洋与湖沼 2014年4期2014-03-09

  • 夏冬两季舟山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的数量(N)与桡足类的数量(C)之比。2 结果与分析2.1 沉积环境夏、冬两季高、中、低潮带的环境因子测定结果见表1。表1 夏、冬两季沉积物环境因子的测定结果Table 1 Measurement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factors in summer and winter沉积物主要是砾石和砂(含量分别为7%和93%,其中粗砂、中砂、细砂、和极细砂的含量分别是9.6%、60%、24%和0.4%),中值粒径 MDφ平均2.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8期2013-10-16

  • 海水越冬池冰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控制
    生动物、轮虫、桡足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组成,桡足类为主体。其中,原生动物主要有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gyrans、单环栉毛虫Didiniumbalbianii、妥肯丁拟铃虫Tintionnopsistoxantinensis、粘游仆虫Euplotesmuscicola和恩茨筒壳虫Tintinnidiumentzii,各池平均为285.03 ind./L;轮虫主要有喜冷疣毛轮虫Synchaetalakowitziana和喜盐疣毛轮虫S.tavina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0

  • 海水越冬池冰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控制
    生动物、轮虫、桡足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组成,桡足类为主体。其中,原生动物主要有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 gyrans、单环栉毛虫Didinium balbianii、 妥肯丁拟铃虫Tintionnopsis toxantinensis、粘游仆虫Euplotes muscicola和恩茨筒壳虫Tintinnidium entzii,各池平均为285.03 ind./L;轮虫主要有喜冷疣毛轮虫Synchaeta lakowitziana和喜盐疣毛轮虫S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年4期2012-02-08

  • 分叉小猛水蚤的外部形态和发育特征研究
    常见的一种敌害桡足类,它不但与稚参争夺饵料,还直接伤害稚参,用其强有力的口器撕咬稚参,然后食其碎屑。稚参在分叉猛水蚤的围攻下,先是呈球状团缩,继之表皮被咬烂,其骨片或裸露于体表,或脱落于水底,最终溃烂死亡[1]。此外,分叉小猛水蚤个体较小,适应能力强,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饵料培养对象。国外学者对分叉小猛水蚤的形态、生活史、渗透调节、室内培养等有过研究[2-4],国内只有台湾学者袁瀚[5]在《浮游生物学》一书中有关于该蚤整体背面观和部分附肢的描绘,其他方面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1年6期2011-03-20

  • 北黄海浮游桡足类分类学多样性研究*
    0)北黄海浮游桡足类分类学多样性研究*刘光兴1,2,姜 强2,朱延忠2,陈洪举2(中国海洋大学1.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根据2006—2007年在北黄海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浮游动物生态调查,结合1959年至今该海域的主要历史资料,建立了较全面的北黄海浮游桡足类主名录,计算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研究了分类学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并根据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对北黄海浮游桡足类群落稳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期20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