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

  • 人物
    夫·斯坦曼:发现树突状细胞拉尔夫·斯坦曼1943年1月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2011年,他凭借“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后天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73年,斯坦曼发现了树突状细胞,这是一类以前未知的免疫细胞。斯坦曼和同事们认为,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关键哨兵”,控制着免疫系统固有和适应性反应。树突状细胞是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两个主要“始动者”。斯坦曼将树突状细胞研究应用于移植排斥、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等治疗。

    康复 2023年1期2023-03-03

  • SGK1对树突棘和认知功能及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表达的变化介导树突棘(dendritic spines)及认知功能改变。而认知功能和树突棘改变与众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以记忆力与认知功能逐渐、不可逆减退为特征。SGK1在认知功能和树突棘改变中发挥作用,这表明SGK1可能成为治疗认知功能相关疾病如AD的潜在靶点。1 SGK1生物学特性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erum-and glucocorticoid-r

    海南医学 2022年2期2022-12-01

  • 电场对中间神经元亚线性树突整合的调制作用
    中间神经元亚线性树突整合的调制作用魏熙乐,樊亚琴,赵美佳,伊国胜,王 江(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中间神经元的树突形态大多呈现出空间对称性分布,使得电场在其胞体附近引起的膜电位极化作用微弱,因此大多数研究认为电场对中间神经元难以产生调制作用. 然而,电场在中间神经元末端的树突棘位置能够诱发较强的膜电压极化效应,远端的树突极化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中间神经元的树突整合特性尚不十分清楚. 为此本文针对分散和集中空间分布的AMPA类型突触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22年2期2022-11-01

  • 小鼠臂丛离断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结构与形态退变的影响
    州 510515树突是神经元的重要结构,躯体运动神经信号传导需要大脑上运动神经元发出的指令传达至周围神经以支配靶器官,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在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先导致损伤处轴突断裂及远端轴突退变,而后会导致对应脊髓节段内的运动神经元树突退变与回缩[1,2]。树突退变意味着大脑皮层上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终末失去突触后成分,此现象称为“突触剥离”[3],是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长久以来,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几乎集中于损伤区的轴突[4,5]。然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年3期2022-06-06

  • 运动疲劳引发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变化及其细胞骨架机制
    突触类型中,轴-树突触最为常见,轴-树突触实质为轴突终末与树突棘形成的突触联系结构.树突表面的微小棘状突起称为树突棘,是突触后结构的基础,其可塑性变化主要体现在形态和功能上[1].树突棘中丰富的细胞骨架—微丝与微管决定其形态及功能变化,它们在树突棘可塑性中扮演重要角色[2].研究发现,在不同发育阶段及学习记忆过程中,树突棘均会发生可塑性变化[3].运动疲劳是制约体育成绩或健身功效的关键因素.纹状体是基底神经节的重要核团,在运动神经调控环路中具有重要作用.Y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06-02

  • 制动应激对孕猪海马结构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
    的神经元丢失率、树突复杂度以及树突棘数量等多个指标,来研究心理应激在胚胎着床期对孕猪造成的类固醇激素合成功能的变化及对海马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动物及处理 于北京实创世纪小型猪养殖基地购入6头雌性巴马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所有母猪月龄相近(8~9月龄)、体重相似(20~30 kg)且健康无病。将其均饲养于标准环境下(温度为22 ℃;12 h/12 h光照制度;每日上午8:00开灯,下午8:00关灯)并自由采食饮水。将实

    畜牧兽医学报 2021年12期2021-12-31

  • 神经元树突棘病理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大脑多数神经元的树突上都覆盖有一些小的突起,称为树突棘。它是构成众多神经元之间发生突触连接的主要部位,也是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信息输入的关键部位。树突棘的分布和结构在很多疾病包括各种形式的智力障碍性疾病中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一些研究人员发现许多不同的神经系统智力障碍性疾病,其树突棘的病理改变却是相似的,基于这一现象,有人[1]提出多种类型的智力障碍是由于一个共同的原因即那些应该具有许多树突棘的神经元形成树突棘的能力低下所引起,树突棘的这种病理改变可能会导致神经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1期2021-11-26

  • 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成熟过程中PSD95与GluA2的分布
    D)是兴奋性突触树突棘内致密的局部区域,可作为兴奋性突触的标记,其由突触可塑性相关的受体、激酶、结构蛋白和信号分子组成。而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是PSD最丰富的蛋白[6],它是膜相关鸟苷酸激酶 (membrane-associated guanylate kinase,MAGUK)家族的成员,是一种位于兴奋性突触的支架蛋白,参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和AMPA受体向突触后膜的稳定、募集和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1年6期2021-06-15

  • Drebrin 参与树突棘发育及认知功能形成的研究进展
    起着重要作用,而树突棘是大脑发挥其认知功能的关键场所,其形态变化和发育严重影响大脑行使高级功能的能力,其中位于树突棘的Drebrin 能够特异性结合神经元肌动蛋白,参与树突棘和突触可塑性动态变化过程,故与大脑认知功能密切相关。深入探讨Drebrin 树突棘发育及认知功能的关系,可能有利于将来对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靶点,本文就此进行综述。1 Drebrin 的生物特性Drebrin 是一个分子量约为120 000 D 的单体蛋白,目前研究发现其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4期2021-03-26

  •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口腔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价值
    究发现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可将恶性肿瘤病人体内的上述特异性物质呈递至T淋巴细胞,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诱导细胞毒性T 细胞等生成,对恶性肿瘤的免疫耐受发挥调节作用并抑制癌细胞生长[5-6],也有研究发现某些恶性肿瘤病人体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生成减少、未分化细胞较多、表达水平出现异常等[7]。本研究旨在探讨口腔部鳞状细胞癌病人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及其价值,为该类恶性肿瘤免疫学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等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安徽医药 2020年10期2020-10-25

  • 树突棘与神经相关疾病
    014,济南 )树突棘(dendritic spine)是形成突触的关键部位,有丝状伪足型(filopodia)、细长型(thin)、蘑菇型(mushroom)以及短粗型(stubby)四种形态(图1),其中前两种是树突棘的不成熟状态,其突触后致密物中含有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与学习行为相关;而后两种为成熟型树突棘,突触后致密物中富含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7-23

  • 日本血吸虫与伯氏疟原虫并发感染时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的变化
    Th1反应,其中树突状细胞在诱导适应性免疫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已有研究[1]报道树突状细胞参与了疟疾感染期间T细胞介导的免疫过程的建立与调节。血吸虫感染是热带与亚热带另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人们对其免疫过程的研究[2]证实血吸虫卵可影响树突状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过程。此外,体外卵源性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可增强体内的Th2反应。因此,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在血吸虫感染中起重要作用[2]。从流行病学角度来说,疟疾与血吸虫病可在相同区域内流行,因此也可能在同一人群中并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7期2020-07-20

  • 研究揭示人类皮质树突特殊动作电位
    层皮质神经元中的树突动作电位和计算过程。该研究1月3日发表于《科学》。研究人员研究了离体人类大脑皮层的第2层和第3层(L2/3)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在这些神经元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钙介导的树突动作电位(dCaAP),其波形和对神经元输出的影响以前没有被描述过。与典型的全有或全无动作电位相反,dCaAP可被分级。对于阈值水平的刺激,它们的振幅是最大的,但是对于较强的刺激,它们的振幅是衰减的。这些dCaAP使人类新皮质锥体神经元的树突能够对线性不可分离的输入进

    科学导报 2020年2期2020-01-13

  • 沙利度胺对小鼠脾脏树突细胞TLR7/9介导的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而减弱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在激发和控制获得性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是启动、调控和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沟通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桥梁细胞。许多证据表明[5],DCs不仅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而且在诱导免疫耐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DCs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调节炎症反应,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RA、B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银屑病、哮喘等多种AI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

    健康研究 2019年6期2020-01-08

  •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恶性胶质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特异性攻击肿瘤,树突状细胞(DC)作为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PC),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树突状细胞疫苗在免疫治疗中也占据一席之地,可以作为针对各种肿瘤的有希望的免疫治疗方法[9],在胶质母细胞瘤及其他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树突状细胞疫苗的作用原理树突状细胞源于骨髓淋巴细胞,可定居在全身组织,对周围环境进行监视,并随时将捕获的信息传送至适应性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T细胞)和B淋巴细胞(以下简称B细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2期2020-01-08

  • CRMP2蛋白促进海马神经元树突野的形成
    关注,包括轴突和树突的形成和生长[3-4].树突的轴突化是CRMP2蛋白的一个重要功能,如果在发育阶段切断轴突,其中一个树突则会发育成轴突,但是如果敲减CRMP2基因,轴突和树突的生长则受到抑制,神经元之间无法形成稳定的神经环路[1].对神经再生的研究也显示[5],CRMP2蛋白能够重建损伤的神经纤维,促进功能恢复.目前对CRMP2蛋白与轴突的形成研究较为充分[6],然而对树突的研究较为薄弱,并没有CRMP2蛋白调控树突野形成完整的资料.树突是神经元接受信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9年5期2019-10-25

  • 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和表型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用。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属于免疫系统中的抗原呈递细胞之一,功能最为强大,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患者中,可以将肿瘤细胞表面中的分子标志物和代谢产物等肿瘤特异性物质传递给机体的T细胞,刺激其分化和增殖,如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但是最近几年的研究显示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其他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表现为数目较少,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MHC-II、CD54下降,MHC-II、CD54是树突状细胞成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9年6期2019-07-09

  • 利于树突棘形态学观察的原代海马神经元转染方法的优化*
    忆功能密切相关。树突棘是脑内兴奋性连接的主要位点,在突触形成及其功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突棘在数量和形态方面的改变会直接影响突触的功能,进而影响脑功能的改变,所以观察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形态学变化是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突触可塑性机制的重要研究手段。活细胞成像能实时观察细胞动态,更直观地反映细胞变化,随着该研究手段越来越受关注,原代神经元的转染就成为研究手段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转染方法,由于原代神经元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

    解剖学杂志 2018年5期2018-12-12

  • 麻黄细辛附子汤干预树突状细胞IL-4/STAT6的研究
    的偏移密切相关。树突状细胞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免疫应答的启动者,对Th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本文通过麻黄细辛附子汤对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干预研究,探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可能的机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动物 C57BL/6雄性小鼠6周龄(20±5)g购于斯贝福(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全部小鼠在实验前适应性饲养1周,饲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三级实验室。实验室温度为(22±2)℃,湿度60%±5%,正常光照

    世界中医药 2018年9期2018-10-19

  • 神经元间室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郭涛鸣摘 要:树突是从细胞体发出的一至多个突起,呈放射状。真实的树突存在随意分叉且树突上又存在数量众多的树突。此时,基于线性电缆理论所分析的神经元电活动特性已经不合适。本文主要基于间室模型来描述神经元的电活动特性,并介绍通过该模型来描述神经元电学特征的优势;通过数值计算描述了间室模型在神经元电活动特性分析中的有效性。关键词:神经元;电缆理论;间室模型;树突中图分类号:R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0-0212-031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20期2017-11-16

  • 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树突棘形态结构重塑与帕金森病运动防治研究进展
    体中等多棘神经元树突棘形态结构重塑与帕金森病运动防治研究进展陈平1,2乔德才1刘晓莉11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2 吕梁学院体育系(吕梁 830000)树突棘(dendritic spine)是位于神经元树突分支上的微小功能性突起结构,参与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也被视为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结构可塑性的基础。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动物模型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7年2期2017-03-01

  • 中国医科院揭示树突状细胞启动“经典免疫”的调控机理
    曹雪涛团队揭示对树突状细胞启动“经典免疫”有调控作用的一种蛋白质分子Siglec-G及其作用机理,。据介绍,树突状细胞有不成熟和成熟两种状态,前者像人体的“哨卫”,捕获抗原并驱除;成熟后它的捕获能力下降,转而敦促T淋巴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起搏”功效被称为“抗原提呈”。目前发现树突状细胞分为不同亚群,其中CD阳性树突状细胞有独特的抗原交叉提呈功能,但其调控抗原提呈的机理尚未阐明。研究团队利用基因芯片筛查方法,分别对CD8阳性和阴性的树突状细胞亚群的

    生物学教学 2017年1期2017-02-18

  • 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抗CD27抗体治疗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
     韦思明·论著·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抗CD27抗体治疗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费金璇吴宇佳周莉朱晟鑫廖伟斌韦思明★目的 探讨抗CD27抗体对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抗前列腺癌功效的影响。方法 将RM-1前列腺癌细胞注入雄性C57BL/6小鼠皮下。4d后,将载瘤小鼠分为4组,分别接受未治疗、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抗CD27抗体治疗及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抗CD27抗体治疗。肿瘤细胞移植后21d,收集小鼠脾脏,分析T细胞活性。测量肿瘤大小,评价抗肿瘤效应。结果 相比于未治疗,其它3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2期2015-10-20

  • EPO对Aβ1-42所致AD样大鼠皮层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
    样大鼠皮层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李宜培1, 尚俊杰2, 王 黎3△(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郑州 451191; 2.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郑州 450001; 3.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老年学研究所,郑州 451191)目的 探讨erythropoietin(EPO)对Aβ1-42所致AD样大鼠记忆能力和皮层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EPO治疗组和脑复康阳性对照组,每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3期2015-06-09

  • 脑肿瘤的增强性免疫治疗
    熟的新方法是使用树突细胞。树突细胞是一类免疫细胞,能捕捉体内的微生物并加工其蛋白质,以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并启动应答。最近,用树突细胞进行免疫治疗所瞄准的是各种类型肿瘤。研究人员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树突细胞,通过工程化的方法使之表达肿瘤抗原,然后将其作为疫苗输回患者体内。这种工程化的树突细胞一旦迁移到患者的淋巴结即可激活T细胞,使之与肿瘤搏斗,并建立起免疫记忆,防止癌症卷土重来。研究人员对迁移淋巴结的树突细胞增多是否能改善树突细胞疫苗治疗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的效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5年11期2015-04-15

  • 共焦显微镜下不同程度干眼角膜内树突状细胞观察研究*
    同程度干眼角膜内树突状细胞观察研究*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西安710002 )朱海峰 程 燕 吴 洁 程 钰 王双勇目的:比较不同程度干眼患者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内树突状细胞的密度、活化细胞比例,以期进一步揭示干眼的炎症机制,为干眼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干眼患者各20例,对其双眼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对每幅共焦图片内角膜上皮下的树突状细胞进行计数,并换算成细胞密度(个/ mm2)。比较不同程度干眼患者的树突状细胞密度的平均值

    陕西医学杂志 2015年11期2015-03-22

  • 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罗敏 张娟 薛军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罗敏 张娟 薛军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共培养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作用及两者共培养后联合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体外杀伤效果。方法取非小细胞癌患者的恶性胸腔积液并采取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获得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分离健康人的单核细胞,体外培养获取杀伤细胞;两者共培养后流式细胞鉴定表型,采用MTT法检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

    实用癌症杂志 2015年8期2015-03-01

  • 早期应激诱导神经元树突棘形态结构重塑研究进展
    期应激诱导神经元树突棘形态结构重塑研究进展何云杨群许本柯【摘要】生长发育早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可导致海马神经元突触功能发生改变,神经元树突棘形态结构重塑,最终损害海马记忆功能。CRFR1受体广泛存在于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头部突触后致密物(PSD)上,CRF与CRFR1受体结合,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调控神经元突触相关功能,此外还可通过激活RhoA-confilin网络信号导致神经元树突棘形态结构发生改变。该文就树突棘形态结构、分子

    新医学 2015年5期2015-02-22

  • 过表达人全长tau蛋白通过增加胞内钙信号激活钙神经素导致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缺失
    素导致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缺失尹雅玲,高笛,王建枝△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74)目的:观察过表达人全长tau蛋白对原代海马神经元胞内钙信号和神经元形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钙成像观察过表达人全长tau蛋白的神经元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过表达tau蛋白的神经元树突树突棘的变化。免疫印迹观察过表达tau蛋白的神经元内钙神经素的蛋白变化。结果:过表达人全长tau蛋白的神经元胞内基础钙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5年10期2015-01-26

  • 豚鼠树突状细胞的诱导与特性分析
    [1]首次分离出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其激活T淋巴细胞的能力较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强100 ~ 1 000倍以上,并且是唯一能激活初始免疫应答的抗原提呈细胞[2-4]。正如我国曹雪涛院士所阐述的,树突状细胞是人体内数量极少且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人体建立完善免疫学“防御机制”的基础。随着人们对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了解不断加深并在某些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控应用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树突状细胞的重要性也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年1期2014-08-23

  • 负载卵清蛋白的树突细胞体内回输对过敏性哮喘的影响
    胞参与此过程,如树突细胞、T细胞、B细胞以及肥大细胞[1]。树突细胞是来自骨髓的一群异质细胞,分布于大多数外周组织中。位于鼻、气管、支气管、肺泡和脏层胸膜在内的整个肺组织的树突细胞能主动捕获、加工处理外来抗原,并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HCⅡ)完成抗原提呈,一旦其进入发育成熟阶段即失去这种捕获能力;与此同时进入成熟阶段的树突细胞在形态和功能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其表面MHC、协同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增多,导致树突细胞激活T细胞的能力增强,进而引起免

    中国全科医学 2014年24期2014-02-08

  •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神经元树突棘重塑中的作用
    330006)树突棘是存在于哺乳动物大脑神经元树突上的小突起,通常作为突触后成分与投射来的轴突共同构成完整的突触连接。树突棘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形态的多样性,在形态、大小和数量上的动态变化与突触的效能密切相关,是突触结构可塑性的主要形式〔1,2〕。树突棘的主要细胞骨架成分是肌动蛋白,肌动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在树突棘的形态学改变和重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树突棘与学习记忆树突棘是约90%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后部分,构成了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6期2014-01-27

  • NMNAT1基因对体外原代培养神经元树突发育的影响
    别它们是轴突还是树突,对成像轴突,需要使用相对低功率放大(20×)获得图像,包括神经元的成像。对成像的树突分支(40×)物象提供最优放大。被转染的细胞用绿色荧光GFP和树突特异性标记MAP2免疫双标神经元树突,Neurolucida软件用来分析树突的生长,并计算树突的长度。1.3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树突的复杂度通过计算从神经元发出的主要树突的分支点计算,分析得到的数据使用统计软件Prism 5.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19期2013-10-11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对Th1/Th2细胞分化的影响
    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对Th1/Th2细胞分化的影响周红娟 施华萍 蔡龙 郑红霞 马纪林 陶筱娟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狼疮(SLE)患者树突状细胞对Th1/Th2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阳性分选CD14细胞,联合应用rhGM-CSF、rhIL-4和rhTNF-α诱导分化树突状细胞成熟。在培养的第9天,流式细胞术检测表型,细胞增殖/毒性剂盒分析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

    浙江医学 2013年15期2013-04-18

  • 树突状细胞相关GPCR与多发性硬化①
    多发性硬化症与树突状细胞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由CD4+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免疫细胞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脱髓鞘,从而引发功能障碍。最新研究显示,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TH-1细胞和分泌白介素17(IL-17)的TH-17这两个CD4+细胞亚群失调是多发性硬化症及其实验动物模型EAE(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3年7期2013-01-25

  • 树突状细胞与艾滋病相关性研究概述
    明 650500树突状细胞与艾滋病相关性研究概述段红菊 周 青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自首例艾滋病被发现以来,抗艾成为全球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共同奋斗的目标。学者们通过30余年的努力,在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树突状细胞作为免疫学方面研究的热点备受关注,笔者从DCC树突状细胞的分型及参与免疫耐受的过程、DC作用于HIV的过程、HIV感染后体内DC的变化情况、DC在艾滋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等方面综述相关研究概况,探索二者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2期2013-01-24

  • 树突状细胞的肿瘤个体化治疗
    长期记忆[1]。树突状细胞在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胞具有独特的激活抗肿瘤T、B淋巴细胞的功能,并且还能激活自然杀伤细胞[1]。在过去的十年间这一功能被广泛地认识到了且研发出了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肿瘤免疫疗法。大量实验已经证实通过接种载有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可以产生对抗肿瘤的免疫力[2]。然而,在肿瘤病人中有效地临床反应是有限的且尚未发现它与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诱导有直接的联系。对特异性肿瘤抗原的认识显著地推动了肿瘤免疫治疗

    药品评价 2012年18期2012-12-08

  • 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抗CD137抗体治疗肾细胞癌的实验研究
    基础与临床研究·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抗CD137抗体治疗肾细胞癌的实验研究韦思明1,颜志中2,周 剑3(1.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53;2.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3;3.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目的:探讨抗CD137抗体是否能加强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抗肿瘤效应。方法将Renca肾癌细胞注入Balb/c小鼠皮下。3天后,小鼠被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未治疗、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抗CD137抗

    浙江医学教育 2012年4期2012-10-16

  • 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形态及树突棘密度的变化*
    和记忆能力障碍。树突是神经元信息传递的入口,树突棘是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原始位点[2],因此海马锥体细胞树突的形态及树突棘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被认为是学习记忆的细胞基础。本实验对大鼠行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two-vessel occlusion,2VO),经快速灌注Golgi染色,研究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的分支、长度及树突棘密度,以期为慢性脑缺血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1 动物和主要仪器健康SD雌性大鼠,6月龄,体重32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年1期2012-07-31

  • 母胎界面树突状细胞CCL17和CCL22表达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A)等病理妊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一种抗原递呈细胞,近来发现其在免疫耐受中起关键作用,成为免疫耐受机制研究中的热点,其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也受到广泛关注[1-2]。研究报道非成熟型树突状细胞可以表达CCL17和CCL22,而CD4+CD25+调节性 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大量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4,CCR4与其配体CCL17和CCL22相互作用在CD4+CD25+Treg的分布和募集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年6期2012-01-30

  • 斯坦曼的树突细胞与诺贝尔奖
    获奖理由是“发现树突状细胞并阐明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1-2]。令人伤感的是,拉尔夫·斯坦曼在诺贝尔奖宣布的前几天因胰腺癌逝世,享年 68 岁,没能亲耳听见自己获奖的消息[1-2]。1 背景资料拉尔夫·斯坦曼 1943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63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得化学和生物学学士学位,1968年获美国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完成了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训练后,1970年,他作为博士后加入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室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2年2期2012-01-22

  •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纹状体内谷氨酸能突触连接的对比观察
    在中等棘刺神经元树突上的分布。另外6只大鼠用 TEM观察不对称性突触在纹状体神经元树突上的分布。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用LSCM和TEM方法观察到的纹状体神经元上谷氨酸能突触连接分布情况一致,没有统计学差异。但LSCM更具优越性的是,可以对图像进行三维重构,从而有利于对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空间分布观察和定量分析。结论 神经细胞荧光标记技术结合LSCM观察是考察纹状体神经元上谷氨酸能突触连接的有效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透射电镜; 免疫荧光染色;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1年3期2011-12-15

  • 树突形态在慢性脑缺血大鼠内侧前额叶的变化
    PFC)锥体细胞树突长度、分枝及树突棘密度等形态分析,从而探讨慢性脑缺血与锥体细胞形态变化的相关性。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采用7月龄SD大鼠(不分雌雄)40只为实验对象,所有实验动物均由郑州大学动物实验提供。将4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0只。手术组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法[3]制备脑供血不足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外,余处理同模型组大鼠。标准啮齿动物饲料喂养,大鼠生活环境为20℃ ±2℃,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11期2011-08-25

  • Aβ和tau蛋白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重要作用)转移到树突(tau蛋白在此处介导Aβ的毒性作用)。(1) Aβ对突触的毒性作用:人们普遍认为突触后成分是毒性物作用的靶点,可能为单一受体也可能为多受体介导, Aβ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结合不同受体,不同的受体介导不同的的毒性作用(如NMDARs介导兴奋毒性及Aβ诱导的脊神经丢失,而mGluRs介导Aβ诱导的长时程抑制)。(2) 树突处发现少许tau蛋白:Tau蛋白主要存在于轴突,但新近通过增强免疫组化法证实生理条件下树突也存在少许tau蛋白,这种存在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1年4期2011-02-11

  • Drebrin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以及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的兴奋性突触都由树突棘构成。树突棘的形态和功能可塑性是突触发育,以及神经通路重塑的先决条件,也是大脑行使高级功能(如学习记忆)的重要机制[1]。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调控树突棘可塑性的蛋白质分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脑发育调节蛋白(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brain protein,Drebrin)因其独特的神经元特异性、强效的细胞骨架调节能力以及与认知功能的密切联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就Drebrin对树突棘和突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0年8期2010-08-15

  • 腺病毒载体转导绿荧光蛋白表达在海马神经元树突量化分析中的应用
    海马神经元轴突和树突的生长及突触联系决定了海马的功能,而神经元的功能与其形态密不可分.研究发现,海马锥体神经元顶树突的分支复杂程度在接受传入信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树突影响反馈回路的形成,而轴突则决定传出信息的范围和广度[2-3].发育早期的神经元(约出生后1周)树突树逐渐发育成熟,树突干上具有众多树突生长锥和树突丝,它们活跃地伸缩运动,与轴突相接触并逐渐形成突触[4-5].2~3周后,树突丝逐渐被粗短而稳定的树突棘取代,同时形成大量的兴奋性突触,其主要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