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

  • 席勒个人政治美学在其人物塑造方面的体现
    《阴谋与爱情》 席勒 人物形象分析 德国小市民阶级剧作家席勒出生于德国封建社会,那个时期满眼尽是德国各小邦君侯的残暴统治,席勒的各种著作渗透着愤怒的抗暴精神,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和美好未来的追求。剧本《阴谋与爱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表面的情感问题反映出社会现实的可悲,表达出席勒浓厚的个人政治美学以及独特的女性形象塑造思想。席勒以德国剧作家莱辛的市民悲剧代表作《爱米丽雅·迦洛蒂》为蓝本,创作出《阴谋与爱情》,市民阶层成为戏剧的主人公,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0期2022-05-30

  • 同源异流的美学建构
      要:蔡元培与席勒是近代中西方美育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他们都结合各自的时代与社会特点倡导美育,艺术教育观念是其美育思想的重要部分。二人的艺术教育观都以康德美学为理论基础,然而,由于社会身份、时代背景、中西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艺术教育的目的和属性的理解各有侧重。此外,他们的思想理论在风格上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关键词:席勒;蔡元培;康德美学;美育;艺术教育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河北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中西方近代艺术教育

    美与时代·下 2022年9期2022-05-30

  • Q 席勒的身体为什么这么“丑”?
    得如此露骨的首推席勒。一个人的绘画风格同他本人的性格、经历、生长环境、所受教育密切相关,这些也共同形成了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观。席勒双亲早逝,无依无靠,饱受牢狱之灾又受尽战争之苦,最终死于西班牙流感,年仅28 岁。席勒15 岁那年,父亲因梅毒去世。或许早年丧父的悲痛刺激了席勒,父亲平日里放荡的作风又对他造成了很深的影响,使得席勒获得了一种近乎畸形的性观念。席勒11 岁就有恋爱倾向,而且他恋的这个人是他的亲妹妹,这种行为还有另一个名称——乱伦。在他的眼中,性是快

    艺术品鉴 2022年7期2022-05-17

  •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的德意志土地上,席勒确实是一位进入社会各阶层的作家,到处都在印证席勒的语句,人们各取所需,到席勒那里去引经据典来为己所用。无论右派左派,也无论是世界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还是三教九流,都把席勒当成了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的合作(1794-1805),开启了德国文学的“古典时代”。歌德的历史主义和席勒的人生感伤,正好演绎了这段德国文学的辩证合题。歌德大席勒10岁。席勒去世后,歌德曾多次对他的助手爱克曼说过,席勒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作品有深度,

    青年文学家 2022年9期2022-04-23

  • 从符号学角度探究埃贡·席勒女性人体作品
    示出极大的差异。席勒的绘画选取的都是富有争议且能足够激发人羞耻心的题材。形式上极大地强调主观变形来突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画面善于运用敏感、简练的直线勾勒人物造型。这样的造型具有一定的图案化、符号化且有抽象意味,给人呈现出一种失衡、偏离重心且惶恐不安的情绪。在这些情绪的背后,他真正关切到了艺术与情感,特别是艺术与欲望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埃贡·席勒;女性人体;符号学;审美经验一、女性人体作品中的“符号性”和内涵差异以女性身体为主题的作品,并非都在表达相同的

    美与时代·下 2022年1期2022-03-03

  • 浅析“死亡”和“性”在埃贡·席勒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程莹摘要:埃贡·席勒,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表现主义画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很多作品,以人体画著称。他的作品,大部分以“死亡”和“性”为表现主题,反映了强烈的个人主义风格。他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死亡”和“性”进行了深刻解释。埃贡·席勒父亲的死和自己曲折的经历,刺激他创作出很多“死亡”主题的作品。他笔下的“性”不是淫秽物,而是对性的观察和内心情绪的宣泄。关键词:死亡性埃贡·席勒一、造就席勒“死亡”主题的作品成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埃贡·席勒生于1890年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2021-12-17

  • 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作品分析
    【摘要】埃贡·席勒是奥地利伟大的表现主义画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分离画派的重要代表。席勒的作品主题多为自画像与肖像。且大多数人第一次看席勒的画作时都会被他笔下扭曲的人体与“神经质”的线条以及其夸张的色彩所营造出的诡异、激烈的氛围吸引到。体现了一战前人们对自身的困惑与末世来临时的挣扎与恐慌。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撼,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他喜欢刻画人物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甚至是人物神经质的情绪。本文所浅谈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2021-11-18

  • 《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育思想探析
    》一书集中阐述了席勒的美育主张。书中首次提到“美育”一词,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美育”的独特地位,这一概念的提出,促进了对个体本身价值的关注与美育思想的发展。关键词:席勒  美育  影响  启示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177-03一、《审美教育书简》中“美育说”的主要内涵《审美教育书简》集中体现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在书中提到美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促进健康的教

    艺术评鉴 2021年16期2021-09-18

  • 美育及美育之外
    张泽欣 摘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先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进行人性分析,批判了理性和感性各自走向其极端的恶果,在后文中他又提出以第三种力量的美育来居中调和,帮助人走向自由。无论是他对社会弊病的精准批判,还是他对美育思想的建构尝试在当今社会都仍有十足的借鉴价值;但在借鉴之余,他对经验道路的舍弃、对美育的片面强调,以及一定程度上对美本身潜在危害性的忽略也必须引起重视。关键词:席勒;美育;审美教育书简作为一名人格高尚、关切政治的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在自己的

    美与时代·下 2021年8期2021-09-13

  • 从斐迪南酒神式爱情看席勒悲剧观及政治美学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在德国18世纪“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创作的一部市民悲剧剧作。剧本将宫廷政治阴谋与爱情悲剧进行有机联系,反映了18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宰相之子斐迪南的爱情气质与尼采的酒神精神不谋而合,这样的酒神式爱情的最终走向体现出席勒的悲剧观及个人政治美学。关键词:《阴谋与爱情》 酒神式爱情 席勒 悲剧观 政治美学恩格斯曾说,这个剧本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同时也“标志着青年席勒的持续努力与对‘狂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7期2021-08-03

  • 席勒对秀美实现的审美路径阐释
    运艳摘  要:在席勒看来,秀美是通往人之完整性、人的自我生成的路径之一。在秀美的实现过程中,“路径”增强了主体性与纵深感,并呈现出不同时空中迥异的状态和过程。秀美在发挥功能的同时,是运动着显现其自身的过程,也是体现人通往“人的完整性”的过程。在席勒的审美实践中,秀美是仅仅作为“人”走向人自身的催化剂,还是秀美本身的运动即为人通往“人之完整性”的一种体现?事实上,秀美的本质指向“路径”,从中展现出主体性、实践性、不及物性等特征,并以其“活的形象”,经由“艺术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2期2021-07-19

  •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仰望星空”
    鸭蛋》为例,结合席勒有关审美的理论,浅析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探讨新课程下将审美引入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感;原则;席勒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过:“人可能以两种方式使自身处于对立状态:或者当他的情感支配了他的原则的时候,成为野人;或者当他的原则破坏了他的情感的时候,成为蛮人。”美的最高境界是情感和原则的双向结合,从而避免专制与混乱,在秩序中实现自由。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坚持让学生在课堂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4期2021-06-10

  • 《阴谋与爱情》中的爱情观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剧作中,席勒以裴迪南和露易丝的爱情悲剧作为主线,展现了当时德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剧中的裴迪南与露易丝对爱情充满信心,持有纯洁、专一、执着的爱情观,这也正是作者所肯定的。而其他人的爱情观则与此形成了对比。这部剧作也延续了西方悲剧中人与命运抗争的主题。关键词:席勒;阴谋与爱情;爱情观作者简介:陈梦娇(1998.10-),女,汉族,台州市临海市人,本科在读。[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2021-04-28

  • 席勒的“完整人”对“现代人”的救赎
    摘  要: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在18世纪法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应运而生,其中对分裂人性的分析、对人在现代社会困境中的关注等审美现代性话语的阐释对当今社会而言不乏鲜活的时代意义。随着工具理性的日渐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逐渐在现代社会的困境中迷失了自我、丢失了生存的价值,今天的社会问题与席勒两百多年前所面对的时代弊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中所述,“现代人”可以通过实现人的一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引导人形成自主自觉的审美自由以及席勒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期2021-03-15

  • 中西方油画中的线条
    玉良及西方艺术家席勒作品中不同线条的使用方法,对中西方绘画中线条的使用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西方绘画之所以对线条的使用方法不同,是因为中西方绘画在画面追求、技法及蕴含的文化特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关键词:线条;油画;潘玉良;席勒一、油画的历史发展文化融合,即将东西方绘画文化中已有的技法和语言重新解构并组合成新的艺术形式,重组成有中国绘画特色的表现技法和绘画语言。传统美学背景下,中国绘画的解构及重构既通过文化融合使东方的审美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又给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2期2021-03-03

  • 克里姆特和席勒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分析
    摘要:克里姆特和席勒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表现主义画家,两者的作品使我们产生的不止是对艺术哲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对生命“本真”的理解。克里姆特的作品哲理性强,而席勒的作品更多展现的是对自我的一种解放。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法,总结、归纳两者作品形成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以及师承关系影响因素,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感悟他们艺术作品的内涵,从对比作品中受到艺术的启发。关键词:克里姆特  席勒  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艺术评鉴 2021年1期2021-02-22

  • 《兄弟阋墙》与《雷雨》比较研究
    莫小红内容摘要:席勒的《兄弟阋墙》与曹禺的《雷雨》都深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在悲剧观念、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都具有强烈的宿命色彩,遵循“三一律”,采用“回顾穿插”结构模式,塑造了自私老成的卫道者与单纯冲动的少年形象。相比较,《雷雨》主题更具批判性,结构安排更巧妙,人物形象更丰满。究其原因,是因为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审美追求各异、接受的文化影响不同,因此,相同题材的作品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关键词:席勒 《兄弟阋墙》 曹禺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期2021-02-04

  • 埃贡·席勒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述
    人物之一的埃贡·席勒,基于坎坷的一生经历,以独特的题材、线条、造型和色彩塑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传达了其对“生死”“人性”与“爱”的思考和其潜藏于内心深处的多重情感。关键词:埃贡·席勒;情感;人性19世纪末期,伴随着欧洲的工业革命,传统绘画艺术受到巨大的冲击,新艺术运动兴起。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师从克里姆特的奥地利表现主义艺术家埃贡·席勒打破了传统的学院风格,其早期作品体现了新艺术运动所提倡的装饰性。在新旧世纪的交替时期,焦虑感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弗洛伊德的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2期2021-01-16

  • 克里姆特与席勒女性题材作品风格比较研究
    础上对克里姆特和席勒女性题材作品风格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他们在绘画本体语言上的异同。克里姆特与库勒以绘画的形式表达了内敛、富有哲理、纯粹的内心世界。关键词:克里姆特;席勒;女性题材;比较在1905年,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在奥地利维也纳发起了一场旨在反对学院派保守势力的运动,称为“维也纳分离派”。他步入艺术的初始,维也纳艺术的主流还是以古典学院派艺术,具有描绘历史重大题材、模仿古典绘画方式等相对比较陈腐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克里姆特思想方式的转变,其作品风格从古典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9期2020-12-23

  • 席勒笔下“中国公主”图兰朵的女性形象探析
    果。摘  要:对席勒著名的改编剧本《中国公主图兰朵》中图兰朵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分析了图兰朵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用谜语来捍卫女性尊严以及最后遵从内心,在自尊和爱情中找到答案的成长历程,作者赋予了图兰朵独立女性的新形象,使得“中国公主”图兰朵绽放出了新的女性魅力。关键词:席勒;图兰朵;女性形象作者简介:吴悦茜(1989-),女,汉,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苏州市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2020-10-26

  • 浅谈席勒的美育思想对卢梭和康德的继承与发展
    极为重要,本文对席勒继承和发展康德的批判美学思想和卢梭的人性异化论进行了阐述。【关键词】 席勒;卢梭;康德;美育思想【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4-0030-02作为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卢梭不同以往地向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提出质疑和挑战,他推崇感性,讨论人性的异化,反思人类文明。而经历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后的席勒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以及对自由和完满人性

    今古文创 2020年44期2020-09-10

  • 席勒的人性美学与马克思的实践美学
    张弓[摘 要]席勒的美学是人性美学,马克思的美学是实践美学。从席勒的人性美学到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席勒是从人性的异化问题出发考虑美学问题的,他要用美和艺术及其审美教育来恢复古代希腊的人性的完整。马克思是从劳动的异化问题出发来考虑美学问题的,他要通过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实践消除劳动的异化,实现私有制的扬弃和共产主义社会。二者实质上都是要从人性和人的改造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不过,马克思走的是一条现实的可行的道路,而席勒走的是一条乌托邦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7-29

  • 埃贡席勒风景画的艺术风格
    梦坤摘要:埃贡·席勒是20世纪初期奥地利的分离派著名画家,也是表现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同时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借鉴融合了印象派和自然主义派的风格,他对人的刻画和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精神心灵,主要是以忧郁、阴暗的色彩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它主要是以欲望、死亡、母爱为题材,在他的风景画中却也能体现出对死神的抗争,他的风景画从早期到晚期风格不同却在画面的形式与构成以及个性的色彩达到极致,他以自己的方式造型上给人心理上的刺激体验。关键词: 席勒;风景画;印象派;线条与色

    青年生活 2020年13期2020-05-26

  • 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杨友成摘要:席勒的《美育书简》是一部美育的历史性宣言书,首次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审美的境界看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及人的感性本质与理性本质的和谐统一。而今社会劳动分工造成的人性异化依然存在,本文结合《美育书简》,对席勒的美育思想背景以及关于感性与理性的艺术教育进行分析,探析以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席勒   感性与理性   艺术教育   审美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

    艺术评鉴 2020年5期2020-04-30

  • 浅论伊贡·席勒的绘画语言
    术思潮。关键词:席勒   绘画语言   欲望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041-0220世纪初期,奥匈帝国日渐衰微。宫廷矫饰的礼节、社会高呼的道德和底层人民生活的举步维艰形成鲜明反差,浓郁的末世氛围环绕。同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开启先河,把对人类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这一前所未闻的人类精神领域推向了一个高峰。弗洛伊德的思想在艺术

    艺术评鉴 2020年4期2020-04-07

  • 安格尔与席勒笔下的速写人物对比
    格尔与表现主义的席勒,在速写中对人物的表达各有千秋,风格迥异,都有自己的追求与见解。安格尔的安静美好,席勒的“神经质”,不同的线条诉说着不同的故事。不同年代下生活的环境与自身的追求,他们独特的见解与感受完融入自己的画中,给予了读者最独特最微妙的感观印象。关键词:安格尔;席勒;人物;线条纵观西方美术史,从13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文艺复兴,16世纪后各种的风格与流派,到19世纪现代美术便涌现出大量的现代主义思潮,短短600年,诞生了无数伟大的艺术家,不同的风格

    山东青年 2020年1期2020-03-24

  • 论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与西方绘画“表现主义”之间的联系
    现主义”;埃贡·席勒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7-0227-01与西方美术相比,中国的传统绘画自古以来注重表现、写意,西方绘画则重视再现、写实。因此,中西艺术遵循两种不同的艺术路径。然而,通过分析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和西方绘画“表现主义”的特点,笔者认为中西方艺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联系中国南北朝时期与19世纪末的西方

    戏剧之家 2020年7期2020-03-23

  • 政治与个体的纠葛
    孟令军摘要:在席勒的观念中,理想的国家和个体之间并不存在着冲突,只是现有的国家体制阻碍了个体发展。人只有在政治活动中才是人,否则就是野蛮人;人性是个体身上所固有的特质,是人存在的根本。席勒美育思想中的政治性并不是指其在建构美育观时的宏观历史背景,而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自我认知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席勒美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造人性,而是为了处理人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冲突。关键词:席勒;政治性;人性;自由;美育美学界过去对席勒的美学思想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富的

    当代文坛 2020年2期2020-03-20

  • 席勒的烂苹果
    ,歌德顺路去拜访席勒,得知这位朋友出去了,便决定等他回来。在等待的空闲时间,歌德坐在席勒的书桌前,匆匆记了些笔记。这时,一股奇怪的惡臭使他不得不停了下来。歌德循着气味找到了源头。原来,气味散发自席勒书桌的一个抽屉。歌德弯腰打开抽屉,发现里面有一堆烂苹果。迎面而来的气味如此浓重,把歌德熏得头昏脑涨,他赶紧走到窗户前去呼吸新鲜空气。然而令歌德惊奇的是,席勒的妻子夏洛特告诉他:席勒是有意将烂苹果放在那里的。这种气味不知为什么能带给他灵感,“没有它,他就没法生活或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0年1期2020-02-10

  • 浅析席勒短暂的艺术生涯及其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何峰摘 要:席勒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主要画家,他有着短暂而传奇的艺术人生,而他独特的画风也与他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位天才画家向世人绽放他的才华的同时也推动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在经历纽伦巴赫风波的低谷之后席勒的绘画开始大放异彩,而他的艺术风格也收获各大艺术家的青睐,常为后人研究与学习。文章主要研究席勒的艺术生涯和人生经历,探讨席勒的绘画风格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有利于深入赏析席勒的绘画,以及对分离派和现代主义运动能有新的认识与见解。关键词:席勒;分离

    人物画报 2020年2期2020-01-03

  • 试论席勒美育思想对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启示
    摘要:席勒的美育思想主要集中在《美育书简》一书中,其美育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美与主体的状态紧密相关;第二,美育可以让主体通过自由想象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两点启示:一是青少年艺术教育应重视青少年的主体性;二是青少年艺术教育应重视青少年的自由想象。关键词:席勒;美育思想;主体性;自由想象一、席勒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德国美学家席勒被誉为“美育之父”,其美育思想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席勒认为,完整的人性应该是感性和理性的

    艺术大观 2019年36期2019-11-16

  • 席勒美育思想对当代审美教育的启示
    美育书简》,分析席勒的美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美育”观的内在一致性,着重探求席勒及其美育思想对我国当代艺术审美教育的启示。关键词:席勒;美育书简;审美教育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德国戏剧家、诗人、文学理论家。席勒的美学思想在德国古典美学史上处于关键性环节的地位,其对歌德、谢林、黑格尔等人的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在某些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奠基人马克思本人所

    艺术大观 2019年34期2019-11-16

  • 浪漫主义背景下歌德美学思想探蠡
    。关键词:歌德;席勒;现实主义;艺术与自然歌德处在浪漫主义转向古典主义的时期,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歌德所处时代的基本精神是浪漫主义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是歌德的许多言论却表现出一种反对浪漫主义的倾向。浪漫主义发生过有积极转向消极乃至反动的转变,消极的浪漫主义与歌德所主张的“诗要从客观现实出发”的主张背道而驰,因此,歌德认为消极的浪漫主义对德国文艺的发展不利,所以,歌德并非反对一切浪漫主义,他只是反对那些具有消积影响的浪漫主义。除此之外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7期2019-10-21

  • 浅析席勒绘画中的艺术语言
    摘要:提到席勒,脑海中浮现的形容词就是“执着”。席勒的一生是经过了不少的坎坷,他表现出来的人物线条都是极具有夸张感,并且作品中的人物几乎是没有任何规则的框架。首次看席勒的绘画,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画面中都是各种扭曲的人物,甚至是有些“色情”可能是因为席勒把人体表现得太过于透彻,但是画面中的冲击力我们是不可否认的。同时这样的画面效果又非常技巧性的吸引着观者的眼睛。本篇文章探究了席勒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其绘画中的艺术语言和表现的方式,以及席勒对后来的艺术世界

    艺术大观 2019年24期2019-10-12

  • 从《华伦斯坦》看席勒"审美状态"的内在断裂
    “审美状态”作为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存在着两层内在断裂,体现着席勒所声称的思想实践效应和其实际发生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审美状态”通过自身涵义与理性间的定位断裂,在美育和文化的机制中产生种种“区分”效应,社会更加分化,人也被划分到不同等级中。这种效应和席勒构想的审美共同体王国不同,落实在席勒以《华伦斯坦》为代表的戏剧政治实践中,实现了“审美状态”的实践断裂。由此,席勒的乌托邦理想奇异转化,并发挥出他并未预料到的公共效果。关键词:席勒、审美状态、华伦斯坦

    长安学刊 2019年4期2019-09-24

  • 浅析席勒油画《死城》系列作品
    摘要:埃贡·席勒是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20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画家。《死城》系列作品是席勒在1911年到1913年间所创作,共有五幅,以其母亲的家乡克鲁矛的黑暗、街道、房屋为创作背景,创作的一系列以房屋建筑为主体的作品。《死城》作品系列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本文从席勒的生平经历出发联系到画面,分析席勒《死城》系列油画的主题,构图,风格,以及情感表达等,发掘席勒独特的观察视角以及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展现他天才般的绘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7期2019-09-10

  • 浅析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他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关键词:蔡元培;席勒;以美育代宗教;美育思想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影响深远,影响包含积极的方面也有负面影响之说。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①席勒塑造蔡元培美育影响在席勒的《美育书简》一书中蔡元培译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0期2019-09-10

  • 试分析席勒对康德美学观点的吸收与发展
    】很多学者都认为席勒是康德美学的直接继承者。在接触到康德之后,席勒的确吸收了康德的许多观点,但是席勒并不是康德完全忠实的追随者,在康德的理论基础上,席勒进行了发展和纠正,这些在席勒的很多著作中均有所体现。本文以席勒的《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为例,通过将文中席勒的观点与康德的理论比较,探究席勒对康德美学的继承与发展。【关键词】席勒;康德;美学【作者简介】李融冰,王志敏,朱娜,陆军装甲兵学院基础部。席勒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哲学研究,尽管早期受到法国启蒙运动

    校园英语·月末 2019年11期2019-09-10

  • 探究埃贡.席勒油画创作中个性化的表达
    的优点,其中埃贡席勒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艺术家,他善于描绘人体,把人的欲望、狂躁和死亡紧密融合在一起,擅长表现出自我情感和对自由的诉求,在率真的体现了对人性的反思和探究,给所有欣赏者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关键词:席勒;狂躁;维也纳分离派一、埃贡·席勒的简介席勒:生于奥地利,自幼酷爱绘画,从小就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和创作激情。1902 年,他考入州联邦高级中等文科学校,开始勤奋作画。席勒最初的绘画风格受到西方学院派和早期印象派的影响,因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4期2019-09-10

  •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依据近十年来关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席勒的个人经历及产生背景、游戏说、美育的内涵和现代意义这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关键词:席勒;美育;《审美教育书简》;游戏说1 《审美教育书简》产生及背景《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是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提倡理性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审美教育书简》是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席勒主张用艺术取代宗教。法国大革命后,社会各阶层动荡、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对

    艺术科技 2019年8期2019-07-24

  •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
    :本文通过对画家席勒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深入了解其作品的美学境界和画家个人的情感寄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这位对艺术史有杰出贡献的画家进行探索,学习其画面经营之巧妙,主题突出之精到,解析经典,学习经典,传承经典。关键词:席勒;画家;线条;经典席勒作为克林姆特的弟子,比起师傅,他的作品在画面视觉冲击力方面更为突出。大胆的线条运用往往充斥着整个画面,首先迎面而来的就是各种被线条勾勒出来的人物造型,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运用却很少有棱角,都是圆滑的线条。因此,席勒

    艺术科技 2019年8期2019-07-24

  • 席勒《美育书简》中的“理性的人”
    李同花内容摘要: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从人性的本质出发结合对美的重新的定义,连结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完整的美育思想体系。“自由”与“完整”是完美的人格,理想的人应该是理性的自由选择者,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尊严。关键词:席勒 美育 理想的人一.“美育”概念的提出18世纪的德国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和社会都是可耻的,但所有伟大的德国思想家都怀有反抗社会的叛逆精神,这其中包括诗人席勒,他满怀对于法国大革命进程的疑虑和愤懑,从审美批判的视角分析当时的社会危机,以人本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6期2019-06-17

  • 埃贡?席勒作品中线性研究
    【摘 要】埃贡·席勒是西方2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大师,也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他用极具个人艺术风格的线条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关键词】埃贡·席勒;线条;绘画体系;视觉体系;精神体系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124-01一、从中西方绘画体系的对比剖析席勒绘画中的线条特点(一)线条简要介绍线条作为最基本的绘画语言之一,在绘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最朴素和最早的绘画语言

    戏剧之家 2019年8期2019-05-24

  •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王红丽摘要:席勒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多追求人性解放,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的王国,以实现人的自由。《她的国》是由作者建构的“乌托邦”式的纯女性的理想社会,尝试在美学的熏陶下,重新建构起原始的美好生活及世界,契合了席勒的审美的最高境界。本文拟从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出发,在人性、审美、艺术、自由四方面探寻《她的国》中建构的女性乐园。关键词:席勒 审美乌托邦 《她的国》席勒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美学家,其思想多体现在《给克尔纳论美的信》《美育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1期2019-04-10

  • 席勒的艺术风格探析
    卿摘 要:埃贡·席勒是奥地利画家,师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他去世时只有二十八岁,生命虽然短暂,但他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是20世纪欧洲艺术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充满激情,生动的风格、丰富生动的笔触、清晰的线条、粗犷而强烈的主观性、大胆的线条和夸张的造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谈起席勒作品,人们首先会联想到的便是“情欲、生死”,他大量的作品中渗透着关于生命的延续、灭亡,欲望的燃烧,情绪的变化。他的绘画艺术融合了他个人经历和时代特征,综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期2019-03-25

  • 歌德与席勒的旷世友情
    张世普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一部令人惊叹的传奇。歌德生于特权家族,父亲是皇家参议员,母亲是法兰克福市议会会长的女儿。25岁时他便写出了轰动欧洲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并曾担任魏玛公国要职,主持大政。可谓声名显赫,才华横溢。比歌德小10歲的席勒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还在学校读书时的席勒就被《少年维特之烦恼》深深倾倒,从此他开始梦想结识歌德。席勒在耶拿大学任教的日子里,当歌德回到魏玛城时,他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歌德的注意,甚至公开批评歌德的著名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8年28期2018-09-26

  • 席勒:大流感让他被艺术史遗忘50年
    身处这样的时代,席勒描绘着处在惊恐与不安之中的人物和景物,表现着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生之欲望和死亡威胁的交织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夸张刻画,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埃贡·席勒 《自画像,与中国灯笼和水果》 1912年死亡笼罩的童年如果说大时代的灰暗不足以造就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那么自小面对的家庭境况则对其创作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置身于这个维也纳中产阶级家庭的席勒始终无法摆脱死亡的阴

    艺术品鉴 2018年7期2018-08-28

  • 唯一的依凭
    满脑子都是歌德和席勒。就人生境遇而言,两人相差很大,歌德极尽荣华富贵,席勒时时陷于窘迫。他们并不是一见如故,原因就在于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在两颗敏感的心中引起的警惕。这种警惕,对旁人是一种永久的隔阂,而对知音,却是一种慎重的准备。从种种迹象看,两人的推心置腹是在18世纪90年代中期。席勒命苦,只享受这份友情十年。歌德比席勒年长十岁,但在席勒死后又活了二十多年,承受了二十多年刺心的怀念。在他们交往期间,歌德努力想以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帮助席勒,让他搬到魏玛来住,先

    视野 2018年2期2018-02-02

  •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张君燕罗伯特·席勒是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和宠物猫“闪电”一起玩耍。在照顾“闪电”的生活起居上,席勒很舍得花钱。比如“闪电”吃的猫粮,是市面上能买到的最贵的“珍馐”。一次,席勒带“闪电”去朋友家玩。临近中午,“闪电”饿得团团转,朋友家里没有养宠物,他便去附近超市随便买了一袋猫粮。席勒一开始担心“闪电”不吃,没想到“闪电”尝了一口后,竟狼吞虎咽起来。席勒突然想:我会不会被骗了?也许昂贵的猫粮和这种廉价猫粮味道一样?朋友听了这疑问,摊开双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8期2016-09-19

  • 诺奖得主席勒 绝不投资京沪房产?
    指的危机预测,令席勒享誉全球。我绝对不会投资北京或者上海的房产。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在谈及中国的房地产时如是说。对美国互联网以及房地产泡沫进行了准确的预测,席勒被冠以“泡沫”先生,但其预言的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时至今日仍没有大规模兑现。不过席勒也曾多次强调,泡沫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究竟应当相信中国房市的资产价值并非泡沫?还是笃定“泡沫”先生席勒认为的:“是泡沫就一定会破?”知名学者到畅销作家罗伯特·席勒是与生俱来的学者。战后出生的他

    英才 2016年4期2016-04-16

  •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张君燕罗伯特·席勒是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和宠物猫“闪电”一起玩耍。在照顾“闪电”的生活起居上,席勒很舍得花钱。比如“闪电”吃的猫粮,是市面上能买到的最贵的“珍馐”。一次,席勒带“闪电”去朋友家玩。临近中午,“闪电”饿得团团转,朋友家里没有养宠物,他便去附近超市随便买了一袋猫粮。席勒一开始担心“闪电”不吃,没想到“闪电”尝了一口后,竟狼吞虎咽起来。席勒突然想:我会不会被骗了?也许昂贵的猫粮和这种廉价猫粮味道一样?朋友听了这疑问,摊开双手

    莫愁·智慧女性 2016年3期2016-03-14

  • 埃贡·席勒的艺术生平
    甘沁茗一、埃贡·席勒三个时期所表达的不同自我意识(一)早期自我意识表达自从席勒第一次在维也纳的展览馆中见到了克里姆特当时展出的十六幅作品,他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此,早期的席勒深受老师克里姆特的影响,虽然他也在有意识通过画作表现当时社会中痛苦扭曲的人们,但他更多地受到了克里姆特寓意的表现手法的影响,表达方式并不直白,作品也更接近于装饰画的形式。(二)中期自我意识表达1910年以后,席勒逐渐将自己从克里姆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中解放出来,并与他人合作建立了新艺术馆,

    参花(下) 2015年4期2015-07-05

  • 访席勒不遇
    个是歌德,一个是席勒。同行女友、艺术家苗苗睁大眼睛,嗯,席勒?!我说,不会是这个席勒啦,跟歌德搁一块儿,应该是那个席勒。让艺术家敏感的“这个席勒”是埃贡·席勒,20世纪初的奥地利著名画家。苗苗很喜欢他。我也很喜欢他。而我说的“那个席勒”,是弗里德里希·席勒,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我后面要说的都是埃贡·席勒。在维也纳街头,城市名片有三张,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照片或作品衍生品。一个是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另外两个是艺术家,维也

    南方周末 2015-01-152015-01-15

  • 身体·性·自画像 ——重新发现席勒
    文/周冉席勒一生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这些自画像中很多是裸露的身体。弗洛伊德说,露出生殖器或是相关器官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不怕你,我藐视你!这应当也是席勒画作想要表达的意思。他会在镜子前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与真实的自己对话。席勒的朋友形容他“少见的英俊,外表一丝不苟,人们甚至不能在他脸上找到一根未刮干净的胡碴”。这位英俊的年轻人最欣赏的一句话却是:“万物都是活着的行尸走肉。”他的自画像双眼凹陷,表情痛苦,四肢瘦弱,病态毕露。要么是黑色和青绿色,要么是红色或

    读者欣赏 2014年5期2014-09-20

  • 身体·性·自画像
    周冉席勒一生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这些自画像中很多是裸露的身体。弗洛伊德说,露出生殖器或是相关器官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不怕你,我藐视你!这应当也是席勒画作想要表达的意思。他会在镜子前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与真实的自己对话。席勒的朋友形容他“少见的英俊,外表一丝不苟,人们甚至不能在他脸上找到一根未刮干净的胡碴”。这位英俊的年轻人最欣赏的一句话却是:“万物都是活着的行尸走肉。”他的自画像双眼凹陷,表情痛苦,四肢瘦弱,病态毕露。要么是黑色和青绿色,要么是红色或绿色

    读者欣赏 2014年5期2014-05-13

  • 惟一的依凭
    满脑子都是歌德和席勒。就人生的境遇而言,两人相差很大,歌德极尽荣华富贵,席勒时时陷于窘迫。他们并不是一见如故,原因在于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在两颗敏感的心中引起的警惕。这种警惕,对旁人是一种永久的隔阂,而对知音,却是一种慎重的准备。从种种迹象看,两人的推心置腹是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席勒命苦,只享受这份友情十年。歌德比席勒年长十岁,但在席勒死后又活了二十多年,承受了二十多年刺心的怀念。在他们交往期间,歌德努力以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帮助席勒,让他搬到魏玛来住,先借

    视野 2007年16期2007-08-29

  • 惟一的依凭
    满脑子都是歌德和席勒。就人生的境遇而言,两人相差很大,歌德极尽荣华富贵,席勒时时陷于窘迫。他们并不是一见如故,原因在于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在两颗敏感的心中引起的警惕。这种警惕,对旁人是一种永久的隔阂,而对知音,却是一种慎重的准备。从种种迹象看,两人的推心置腹是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席勒命苦,只享受这份友情十年。歌德比席勒年长十岁,但在席勒死后又活了二十多年,承受了二十多年刺心的怀念。在他们交往期间。歌德努力以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帮助席勒.让他搬到魏玛来住,先借

    杂文选刊 2007年11期200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