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 从生命诗学视角解读闻一多的《红烛
    一语文教材中的《红烛》展开诗歌鉴赏与文本细读,分别从“红烛”意象与自由本性的生命追求、“启蒙”主题与正义独行的生命责任、“牺牲”精神与向死而生的生命价值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力图跳出以往的诗文分析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闻一多诗歌中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红烛 闻一多 生命诗学 《红烛》是闻一多创作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也是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彰显了闻一多作为现代诗人、民主战士的浪漫情怀与昂扬斗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红烛”文学意象与“奉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9期2023-10-15

  •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段
    等。如闻一多的《红烛》,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同时歌颂爱国者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借景抒情,是通过描写一个画面以营造特定的意境来表达诗人的爱恨喜忧等情感。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通过描绘“湘江秋景图”来颂赞秋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勃勃生机。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有三:1.意象个数不同:托物言志的“物”是一个具体的意象,如《红烛》通篇只写红烛这一个意象;借景抒情的“景”则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如《沁园春·长沙》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25期2023-07-10

  • 吟对红烛自证心
    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1期2023-05-30

  • 读懂诗的艺术
    新诗《雨巷》和《红烛》,以期大家能领会诗歌艺术之特点。一、诗歌创作背景要想对诗歌进行深入鉴赏,了解诗歌作者和创作背景是一个着眼点。《雨巷》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现代诗,作者戴望舒是一位提到名字就令人感到忧郁和浪漫的诗人。《雨巷》是戴望舒于1927年所作,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其前期代表作。和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所强调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不同,《雨巷》的结构缠绵悱恻,语言重复,具有韵律,显示了戴望舒从“新月派”向现代诗过渡的趋向。戴望舒创作这首《

    课外语文·上 2023年2期2023-03-11

  • 读懂诗的艺术 ——解读《雨巷》《红烛
    新诗《雨巷》和《红烛》,以期大家能领会诗歌艺术之特点。一、诗歌创作背景要想对诗歌进行深入鉴赏,了解诗歌作者和创作背景是一个着眼点。《雨巷》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现代诗,作者戴望舒是一位提到名字就令人感到忧郁和浪漫的诗人。《雨巷》是戴望舒于1927年所作,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其前期代表作。和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所强调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不同,《雨巷》的结构缠绵悱恻,语言重复,具有韵律,显示了戴望舒从“新月派”向现代诗过渡的趋向。戴望舒创作这首《

    课外语文 2023年2期2023-03-09

  • 汇聚红烛微光 照亮美好未来 ——江苏省响水县红烛公益协会用平凡之举点滴付出播撒爱与希望
    文/嵇梦颖响水县红烛公益协会成立于2015年5月,目前协会共有志愿者1200多名,其中大部分是教师,因为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所以响水县红烛公益协会以“红烛”命名,寓意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自协会成立起,始终坚持以助老扶幼为先,常态化组织开展“红烛点点暖夕阳”“红烛暖童心”等系列主题活动,同时在各镇区成立16个志愿服务小分队及留守儿童之家和夕阳红舞蹈队等,陆续帮助800多名留守儿童及近百名困境儿童与红烛爱心志愿者结对帮扶,向1000多位孤

    慈善 2022年6期2022-11-23

  • 画堂
    他以父亲的一首《红烛》诗为题,为闻一多先生创作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作品,题为《红烛颂》,以此寄托自己对父亲的崇敬与思念之情。闻一多先生身着黑袍,与赤火、红烛之间构成了一种紧张关系,就好像熔岩般的力量在涌动。通过红与黑、动与静的鲜明对照,闻立鹏深刻地揭示出了诗人闻一多坚贞不屈的意志与愤懑不平的内心。红烛颂 闻立鹏 布面油画 1979 年1931 年生。1947 年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北方大学美术系学习;1963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1983 年至199

    散文诗 2022年14期2022-08-08

  • 闻一多《红烛》读解
    编了闻一多的诗《红烛》。《红烛》是该单元的精读课文,一线教师只有在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设置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一线教师对这首诗把握得还不够。原因一:这首诗以前没有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师对这首诗比较陌生。原因二:目前比较少关于这首诗方面的文本解读论文。基于此,笔者尝试解读闻一多的《红烛》,希望能让一线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把握这首诗。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往往是“总分总”的过程。下面,笔者先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6期2022-06-04

  • 甘当“红烛”育英才
    汪文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尽管岗位平凡、工作平凡,但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是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东沟中学青年教师、党员李娟的真情告白,也是她践行宗旨、爱岗敬业的真实写照。李娟今年35岁,2007年入党,2010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成为东沟中学一名教师,一直从事语文教学。李娟热爱本职工作,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为教好语文,她认真钻研教材和备课,经常主动推门听课,

    党员生活 2022年11期2022-05-30

  • 基于任务设计的现代诗歌教学
    角,以现代诗歌《红烛》为分析文本展开探析,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任务设计应注意前后勾连,锁定核心意象;任务设计应强化驱动特征,挖掘文本矛盾;构建学习任务设计情境,聚焦诗歌留白;等等。【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设计;现代诗歌;文本解读;《红烛》【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83-0027-03【作者简介】王勤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江苏苏州,215121)教师,一级教师。现代诗歌又称“新诗”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2年11期2022-05-30

  • 谱一曲青春奉献之歌
    尹钊东 《红烛》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四首诗歌之一,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青春”,教材要求学习本单元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意蕴,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在教学设计中,把前两课的五首现代诗的教学合并成一个学习任务,围绕“青春”主题,设计多个学习活动,预设语言运用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要让学生分清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鼓励学生探究新诗的发展历程,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3期2022-03-24

  • 闻一多《红烛》读解
    编了闻一多的诗《红烛》。《红烛》是该单元的精读课文,一线教师只有在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设置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一线教师对这首诗把握得还不够。原因一:这首诗以前没有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师对这首诗比较陌生。原因二:目前比较少关于这首诗方面的文本解读论文。基于此,笔者尝试解读闻一多的《红烛》,希望能让一线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把握这首诗。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往往是“总分总”的过程。下面,笔者先

    语文天地 2022年6期2022-03-17

  • 牢记使命的“教师情” ——读《红烛于漪》有感
    0 年9 月,《红烛于漪》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全面反映于漪为师为学总体面貌的传记文学专著,为学习、研究于漪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红烛于漪》作者董少校以时间轨迹为“经”,以反映名师人格力量的关键事件为“纬”,细编密织,纵横延展,把于漪的生命成长置于时代沧桑巨变背景下,体现大师家国情怀,阐明了名师的精神底色“一切为了民族”。于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上海基础教育事业,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2019年9月,国家

    江苏教育 2021年48期2021-12-02

  • 即物达情 托物言志
    第一单元收录了《红烛》《致云雀》两首以物为写作对象的现代诗,教学时可依照传统咏物诗的欣赏路径,注意诗歌即物达情、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分析诗歌从物象的哪些特征进行联想和抒情,又是如何将物的特质与人的品质进行关联的,引导学生掌握由物及人的阅读方法,理解诗歌主旨,读懂这一类诗歌。关键词:红烛 致云雀 即物达情 托物言志咏物诗一般都会从物象的某个或某几个形象特征着眼进行具体描绘,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诗人具体是从哪些角度去状物的,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同时,咏物诗表面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7期2021-10-07

  • 燃烧生命 悲而不戚
    摘 要:《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是文学革命运动中“诗体大解放”的代表作品。该诗是现实的投影并充斥着时代的声音,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剖白,反映着青年时期闻一多先生的真实情感。诗中用“烧蜡成灰”来照亮世界的红烛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更是作者爱国情怀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事业的伟大抱负。该诗着眼于“红烛”这一意象,以此为切入点,从“物我”若即若离、“意象”波动起伏、“情感”抑扬顿挫、“节行”错落有致四方面入手,为解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9期2021-09-26

  • 从闻一多《红烛》看“烛”的文学形象
    闻一多的《红烛》是其第一部诗集的同名序诗,也是其代表作,无论是从体裁来看,还是从思想内涵来解读,都堪称经典之作,彰显了闻一多作为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渊博知识和昂扬斗志。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对文本结构特点和主题奉献精神的解读,并强调这首诗结合了中外诗歌的双重优点。从形式上,学生很容易理解这是现代诗,具有外国诗歌情感表达强烈的特点;但说到中国诗歌的意象之美,除了开端那句李商隐的诗句,学生无法体会到其中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之处。因此,从“烛”在古典诗歌中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8期2021-09-26

  • 闻一多《红烛》的诗化、直白语言解析
    关注。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等,表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一、整首诗的抒情脉络脉络,如同人体中的经脉一般四通八达,其中所传递是成为赖以生存的介质,理清文章的脉络,如同看清一个人周身经脉一般,是需要认知周身的每一个穴位和周边所串联的经脉,只有让任督二脉打通,才能够对整首诗的抒情脉络有所了解。而抒情,通过这首诗的意象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物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中所使用的修辞除了托物言志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2021-08-27

  • 歹夫人
    当家歹福的妻子赵红烛产下一男婴。红烛读过诗书,为儿子取单名彪。一日,歹福外出归来,听到屋里传来红烛嘤嘤的哭声。“夫人,为何这般伤心?”“彪儿七岁了,也没先生教他識字,难道要为娘的亲自教不成?”红烛抹了一下泪,说,“当初抢我上山,百般讨好才嫁了你,真后悔自己看走了眼。”歹福听毕,愧疚地说:“夫人息怒。俗事缠身,倒把家事忘了。明日就到城里请先生,好吗?”红烛破涕为笑。第二天,冉先生被蒙上双眼带到了山寨。从此,每日教授歹彪学习。红烛对冉先生关怀备至,逢年过节,常

    金山 2021年7期2021-08-18

  • 手造之美
    工制作过年祭祖用红烛的师傅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此红烛最大的特点是不流泪(即燃烧时不淌油),因此深受乡亲们喜爱,每年制作时间大概持续半个多月。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传统手工红烛的使用量越来越少,制作师傅也由原来的几十户缩减为仅有的几户人家。本组照片记录了手工红烛制作的几道主要工序,主要包括上信子、蘸蜡、烫碗、上皮子、题字、晾干、打包等。希望通过这些影像为传统手工艺留下一些记录。图1 准备好的上信子原材料:粗细及硬度合适的芦苇杆;图2、图3 手工上好信子的芦苇

    照相机 2021年1期2021-03-24

  • 浅谈《红烛》中物与人的融合
    选入了闻一多的《红烛》。开篇第一节提及作为“物”的红烛与“诗人”形象的关联: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较多文献资料在分析这几句时都得出“物我交融”的结论,即诗人在全诗中对红烛生出的系列感情变化,实则是诗人的自我对话,“你”既是指代红烛,更是诗人的心灵独白。但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此处不提“诗人”是否会影响寄予“红烛”的情感,或者说相比只写红烛,引入“人”有何独到之处?基于此,笔者想就《红烛》中“物”与“人”融合形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期2021-03-11

  • 萧楚女: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教书主要靠他。”红烛精神代代传繁重的工作、紧张的生活,使萧楚女身体日益消瘦,肺病也发作了。一次,他在县农讲所讲课时,由于心情激愤,突然吐血了。学生们很是焦急和难过,劝他回宿舍休息。但他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坚持讲课。学生们只好搬来一张藤椅请他坐下,给他递上一杯热开水。不久,他又气喘咳嗽,再次咯出了殷红的鲜血。为了不影响学生听课情绪,他悄悄地将血吐在手帕里。师生们很关心萧楚女的健康,厨工特地为他做了一道富有营养的饭菜。他却把这份饭菜端给患病卧床的学生吃了。萧楚

    党员生活·下 2021年12期2021-01-06

  • 闻一多的诗歌修辞观及其修辞实践※
    两首新诗代表作《红烛》(序诗)与《死水》为分析的对象,来看看其修辞实践对其所信守的“文质彬彬”修辞观的贯彻情况。红烛(序诗)“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捣破

    长江学术 2020年3期2020-10-14

  • 一截红烛
    足5厘米的一截小红烛。我在早晨整理自己房子时不知在何处,也许是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发现的。我心想:这怕不是八百年前的“老古董”了?仅因为这一小截红烛仍然完整的一点好处,我把它留了下来。 到了下午,吃了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房间,拿起笔赶今天的作业。忽然耳边传来“呲”的一声,十分微弱,却又十分清晰。直觉告诉我,屋里停电了。于是乎,我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去摸索我的手机,还好,我找到了,按下屏幕上手电的标志,手机背面不算明亮却稍有刺眼的白光为我拓开了三四米的视距。我左手握

    小天使·初中版 2020年12期2020-09-10

  • 千古文章未尽才
    一多先生已成的《红烛》、《死水》两部新诗实践代表作,结合作者生平经历、诗歌理论主张,从诗歌构思、修辞、语言三方面入手,试对闻一多先生诗集形式技巧进行不同方面的分析。关键词:《红烛》;《死水》;闻一多;形式技巧作者简介:李明曦(1998.8-),女,汉族,辽宁朝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02引言: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闻一多是文艺研究者绕不开的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2020-09-01

  • 红烛
    对足有一斤重的大红烛,刚点上,忽然蹿进一个小男孩,快手快脚,取了大红烛就跑。爷爷追出去,小男孩已不见踪影。没了大红烛,怎么拜佛?灵峰寺附近,穷苦人多,有个抢烛的习俗,通常是小男孩出头,夺了刚点上的红烛,拿回家当照明烛。据说,菩萨体恤穷苦百姓,从没计较过。偏偏抢了我的大红烛,爷爷想,糟糕。他隐约觉得这不是个好兆头。孙子疑惑,跑了这么远,刚到就回去?爷爷说:下回带了大红烛再来。下山的石阶路,很窄。孙子又矮又瘦,被大人挤得跌了一跤,滚下陡峭的山坡。香客们将腰带结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2020年5期2020-05-21

  • 一粒沙中见世界 一朵花里窥天堂
    学习目标1.对《红烛》整体关注、研究咀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关注自身之外的动物、植物及其他事物,在体悟中书写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怀,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1.要选好所托之物,发掘“物”与“志”的相托点,缘物生情,有感而发。2.从《红烛》和其他文本中让学生掌握揭示“志”的几种方法。教学过程一、厘清“托物言志”的概念“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同学们都不陌生。请一位同学说说什么是“托物言志”。教师明确: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借助描绘某一事物,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1期2020-04-30

  • 用爱点亮“红烛”人生 —— 记河南省许昌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高远浩教授
    周海淑 刘 霞“红烛”在燃烧,事业在飞腾。他自豪,因为他是千万支“红烛”中的一支;他欣喜,因为他是从事教学与科研事业方阵中的一员。他是许昌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材料学重点学科负责人、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河南省微纳米材料与器件工程实验室负责人、河南省微纳米材料与催化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河南省纳米功能材料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高远浩。高远浩是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研究工作涉及材料化学、无机化

    中国科技产业 2019年12期2019-12-21

  • 点燃思政课“红烛”,照亮育新人之路
    思政课就像一根根红烛,照亮了莘莘学子的人生之路。一、牢记立德树人殷切嘱托,让“烛心”更明十年前,习近平同志曾亲临河南大学视察工作。2009年4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莅校视察,并来到学生自发组织的以“知行合一、报效祖国”为主题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研讨会会场,与学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他勉励大家把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注重科学理论的学习,注重社会实践的锻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提高认识客观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4期2019-05-14

  • 更持红烛,笑赏残花
    沉酒醒后,独自举红烛欣赏那残花枯叶。既已惨败又有何值得欣赏,只因它终究是花,生命的终结,时光的流逝,遮掩不了本身的华丽,又怎怪李商隐在“倚树沉眠日已斜”的晚唐中追寻最后的眷恋。这有点像王维在《终南别业》中所作“行到水窮处,坐看云起时”,这是我的最爱,不得不承认,李商隐的“更持红烛赏残花”更加悲凉,但不显凄壮,似有万千愁绪,却在清醒后无奈接受。或许,李商隐在欣赏残花中,俯身捡起一片残瓣,以祭奠那残存的华美。或许,李商隐只是叹息生命的转变,时代的更替,转身离去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1期2018-06-09

  • 少年心事,净如初雪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人果然有情调,连听雨都在歌楼这样的风雅之地。任凭外面风雨飘摇,罗帐中的红烛是心中不灭的灯火,照亮一曲少年歌。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太懂文艺少年的心了,这是个容易把倾诉冲动误作创作才华的年纪,够矫情,却也够纯真。剪雪:沧桑无情,偏肯饶过少年心。谢恩吧,少年们!

    恋恋中国风 2017年6期2017-11-14

  • 红烛
    刘璐她是一支红烛啊浑身通透,圆润而又光滑,身躯也保养得娇嫩红润泛着光亮。此刻的她是如此美丽无法言语。在这个匮乏的时代,用小小跳跃的火花在棉线上碰触,仅一点便足够燃起一夜光芒的希望。书舍中、田地里、牛棚下,一支红烛正尽力燃烧着自己,献上自己的火热。微微小小的烛焰四面散去黄色的纤绳一根根捆绑住黑白工整的字迹,一根根引导着一双双炙热的双眼。小同志正看得兴奋!有时有趣却苦于不能笑出声时捧着书的双手微颤。棚子暗得很,书也印得模糊不清非黑即白,却唯独一小圈照得亮堂。似

    新作文·初中版 2017年7期2017-08-11

  • 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
    8]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李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摘要:诗歌作为独立的审美单元具有外结构(外在表现形态)和内结构(内在思想情感),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正是通过外在的行节排列、行数字数的差异、首尾引用的照应、局部的复沓吟咏,完成了诗歌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2016-06-21

  • 许愿树
    后,爷爷点了三支红烛,插在桂花树下,拜了三拜,口中喃喃自语。爷爷许什么愿,没人知道。许林当时高兴得喝醉了,第二天一早就挂职去了,不知道爷爷在自家屋后新种了一棵桂花树。桂花树在许家屋后落地生根,许林一去就是三年没回来。许家人很看重这棵树,每逢年节,总会在这棵树上系上绸布,在树下插上几支红烛许愿。终于,在第二年春节,村上有位老人也拿了一条绸布系在树上,插几根红烛在树下点燃,然后也喃喃自语许愿。村上人看见了,也不约而同地聚到这棵树下,系绸布,插红烛。从初一到十五

    西江月 2014年2期2014-03-11

  • 秋韵(外一篇)
    是这样的动人……红烛红烛、燃烧的红烛,我喜欢。那莹莹的幽暗、那柔柔的光线、那云一样的浮动、那烟一般的飘散……我喜欢红烛的意境,喜欢红烛的语言,喜欢红烛的浪漫。燃烧的红烛,吉祥的灵动。夜一样的梦,月一样的情,风一样的影,泪一样的痛……我知道,你的热情没有炉火那样激荡,你的生命没有电波那样张扬,你渴望温馨,渴望宁静,渴望默默地散发你独特的魅力与幽香……可是,我还知道,再耀眼的阳光也无法代替你的温馨;再明亮的光线也无法取替你温柔的注视。你有你的世界,你的独特,你

    岁月 2009年6期2009-07-13

  • 心中的红烛
    燃起烛光,闪动的红烛似青春萌动在心上。燭泪滴在手上热热的,我抬头凝视这烛光,让人顿时思绪飞扬。小时候妈妈对我讲,老师像红烛,我却听不懂,只能想象着二者的模样。上学后书本告诉我,老师像红烛,我似懂非懂,只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房。终于有一天,我用心去感受,才第一次读懂了你蕴含的文章。你用温和的声音,轻轻地告诉我,前面有明媚的阳光。烛光闪闪,把心儿照亮,烛泪滴滴,倾诉爱之衷肠,蜡烛燃尽,留下满室蜡香。任岁月改变你的丝丝容颜,愿青春写下你无悔的誓言,“春蚕到死丝方尽

    人民教育 2002年6期2002-04-29

  • 红烛情深
    感情源于他们的“红烛奖”小说征文活动。记得那是1983年底的一天,我收到了一封寄自《人民教育》编辑部的信,给我写信的是刘堂江同志(现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曾任《人民教育》总编辑)。那时,他还是一位年轻的副刊编辑。他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送我的《张玉良传》,他每天吃饭的时候收听,并说,他听着听着泪水就禁不住流到了饭碗里。他希望我也给他们写一篇像《张玉良传》那样让人感动的小说,参加编辑部正在举办的“红烛奖”短篇小说征文。《张玉良传》是我的处女作,我还

    人民教育 2000年5期200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