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

  • 山东曲阜孔林面积流变及其历史意涵
    朝崇礼儒学与优渥孔氏的重要场域,其面积随着儒学与孔氏宗族地位的提升而益加宏扩。逮至今日,孔林占地190 万平方米,林墙周长达7250 米,其中树木10 万余株,古建筑40 间,坟冢10 万余座。①作为圣人孔子的葬地与孔氏宗族的家族墓地,对孔林面积流变的探讨,是管窥孔氏宗族变迁、王朝尊孔崇儒等方面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对深化宗族史和儒学发展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民国之前孔林面积流变做一爬梳,进而揭示其背后的政治与文化意涵。②不当之处,敬祈

    江汉论坛 2023年10期2023-12-17

  • 孔子的后代,都什么待遇
    汉武帝时期,曲阜孔氏每一代子孙的命运,都与时代的风云与儒学的传承紧密相连。曲阜孔庙大成殿朝廷对曲阜孔氏的优礼,在司马迁之后的各个时代,依旧有所延续。汉元帝时期,孔子后代孔霸被册封为“褒成侯”。从此,曲阜孔氏正式获得世袭爵位。曹魏以后,这一爵位先后有“宗圣”“奉圣”“崇圣”“恭圣”“褒圣”等不同名称,均由曲阜孔氏嫡系子孙世袭。唐开元时期,正式册封孔子为“文宣王”,同时将“褒圣侯”改为“文宣公”,爵位提升一级,以孔子三十八代孙孔惟晊袭位。宋仁宗时期,将“文宣公

    科教新报 2023年6期2023-08-09

  • 孔子文化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印记
    王洁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不仅是一座孔子嫡裔在宋时孔氏大宗南渡后的祖居之地,也是近年衢州这座浙西小城成功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城市品牌打响全国知名度的一张文化名片,已成为各界诚心拜谒的文化圣地。怀着对古圣先贤的敬仰和治学读书的求知,笔者到访素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称的浙江省衢州市。踏进衢州孔庙,漫步城市街角,在这座“最有礼”的浙西现代小城找寻孔子文化的当代印迹。一普天之下孔氏家庙有两处,北在山东曲阜,南在浙江衢州。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是一所仿制曲阜孔庙规

    书城 2023年1期2023-05-30

  • 家乡的祭孔大典
    城。位于新桥街的孔氏南宗家庙,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俗称南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游览胜地。长久以来,祭孔大典是家乡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孔子诞辰2570周年的时候,我有幸作为祭祀典礼生参加了祭孔大典。金秋九月,孔氏南宗家庙的庭院中银杏参天、翠柏伫立。祭祀主场大成殿装扮一新,黄、红两色地毯鲜明可见,置身其中,庄严感油然而生。祭孔大典有敬献五谷、行礼、诵《祭孔子文》、朗诵《论语》章句、全场合唱《大同颂》等项目,合唱的场景让我记忆尤为深刻。我

    作文新天地(小学版) 2023年2期2023-02-16

  • 孔氏南宗儒风不坠,文献渊薮集为一编
    逐渐形成了以衢州孔氏家庙为重要物质遗存、以衢州孔氏为核心、支派遍布江南地区、由孔子后裔组成的特殊宗族——孔氏南宗。孔氏南宗是孔氏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以山东曲阜为中心的孔氏北宗而言的,其形成是宋金对峙、南北分裂的产物,因而构成了“南孔”“北孔”双峰并峙的文化奇观。孔氏南宗作为圣人之后,不仅延续着孔氏血脉,而且传承着诗礼文化。孔氏家族各代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孔氏南宗作为孔子世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宋至今皆有著述,经、史、子、集皆有成果,富有学术和文献价值

    藏书报 2022年32期2022-11-29

  • 孔子世家赞
    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④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⑤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⑥,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⑦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选自《史汉文统·史记统》,司马迁著,童养正编纂,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注释】①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②高山:比喻道德崇高。仰止:敬仰。③景行:大道,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止:语助词。④适:往。⑤祗回:相当于“低回”。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1期2022-11-29

  • 孔继汾研究述评
    及孔子后裔。曲阜孔氏家族作为孔子的嫡系后裔,不仅在政治与经济上享有各种特权,在学术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曲阜孔氏家族学人辈出,代不乏人。清代是曲阜孔氏家族学术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传统学术的归纳期。孔继汾正是清代曲阜孔氏学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孔继汾(1725年—1786年),字体仪,号止堂,孔子六十九代孙,山东曲阜人。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第四子,六十九代衍圣公孔继濩之弟,由于七十代衍圣公孔昭焕年幼,孔继汾作为其叔父署理孔府主事。孔继汾身份显赫,十四岁时受到乾隆皇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7-27

  • 孔子世家 赞
    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④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⑤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⑥,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⑦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选自《史汉文统·史记统》,司马迁著,童养正编纂,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注释】① 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②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仰止:敬仰。③ 景行:大道,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止:语助词。④ 适:往。⑤ 祗回:相当于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2年11期2022-05-30

  • 孔子的后代,都什么待遇
    后代,同样延续着孔氏一门的荣光。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逝世之后,鲁国世代相传祭祀其庐冢。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子思后代子慎,曾担任魏国国相;子慎儿子孔鲋,曾在陈胜手下担任博士,策划了著名的“鲁壁藏书”事件,孔鲋弟弟子襄,汉惠帝时担任博士;子襄后代孔安国,汉武帝时担任博士,备受武帝宠信。从孔子逝世,到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曲阜孔氏每一代子孙的命运,都与时代的风云与儒学的传承紧密相连。因此,司马迁感叹,天下从君王到贤人,人数不可谓不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2年11期2022-04-03

  • 孔氏家风的理念与价值
    胡亚军孔氏家风体现在我国古代经典文献中,见诸孔氏家族的身体力行中,散记于历代传记、谱牒、杂记等史料中。孔子第64代孙孔尚贤,袭封衍圣公后,为了规范族人的言行,颁布了族规《孔氏祖训箴规》,对孔氏家风进行了提升,充分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总体上来讲,孔氏家风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诗学礼,诗礼传家;第二,父慈子孝,家和睦邻;第三,先义后利,力为良吏;第四,践行忠孝,家国同构。学诗学礼强调的就是读书和修身。自身修养好

    月读 2021年8期2021-08-16

  • 孔氏南宗文献丛书》出版
    年5月20日“《孔氏南京文献丛书》新书发布暨南孔文化研讨会”召开,会议由中共衡州市委宣传部、衢州市社会科学弄联合会主办,衢州学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承办。在孔氏家族史上,“孔氏南建”是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孔氏南宗于此后形成。《孔氏南宗文献丛书》即是收集整理孔氏南宗相关文献资料而成。《礼氏南宗文献丛书》收录文献四十三种,其体例按孔氏南宗族人世系先后编排,同时兼顾撰者生年先后次摩。所收范围为1949年以前著述,内容涉及孔氏南宗族人所撰籍述史部十五种、子部十四

    藏书报 2021年20期2021-05-30

  • 论孔颖达的《丧服》制度礼文诠释
    子孙,亲亲也。”孔氏《疏》云:“上主尊敬,故云‘尊尊’,下主恩爱,故云‘亲亲’。”①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06页。又同篇“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郑《注》:“亲亲,父母为首;尊尊,君为首;名,世母叔母之属也;出入,女子子嫁者及在室者;长幼,成人及殇也;从服,若夫为妻之父母,妻为夫之党服。”孔氏《疏》云:此经明服术之制也。“一曰亲亲”者,父母为首,次以妻、子、伯

    东方论坛 2021年1期2021-04-15

  • 感恩辞(外三首)
    穿透了黑暗在榉溪孔氏家庙种植光线的人生活在古代王朝。流水自西向东。在榉溪到处是征蓬,习性安静,孔氏后裔偏安一隅却越聚越多。他们提鼓击打,不让金钟山的碑文和孔端躬八百年的手植桧木睡去。那猎猎旗风犹如面罩罩住孔氏家庙。无穷无尽的词语坐在堂弄口。绣球、风信子和蓝目菊正在开花。他们身后,是蓝印花布和潮湿的苔痕。他们不会倦怠,或许还需要锻制更多的语词。而我的姑娘,可以在碎石路上奔跑,也可以牵走一匹羊或者仰望枝杈上雀鳥的未醒之梦。局外人读史。在一个残缺页码有人上了断头

    诗歌月刊 2020年12期2020-12-23

  • 孔氏家学
    孔氏家学,源于杏坛讲学。孔子在杏坛“开门设教”“有教无类”“广收弟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孔子死后,其子孙“即宅为庙,藏乐服礼器,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其教育者当为孔氏后裔,其学者亦不超越孔氏子孙,这就是孔氏家学的开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修起孔子庙”并“于庙外扩建屋宇,以居学者”,以培养孔氏家族的子弟。宋仁宗延佑年间,孔氏庙学又增颜、孟二氏子弟,孔氏庙学遂成为孔、颜、孟三氏学。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庙学名三氏子孙教授司”,宪宗成化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19期2020-12-14

  • 朱元璋对曲阜孔氏的态度及其历史背景
    裔的傲慢,及其对孔氏宗族的绝对支配。明朝初年太祖对衍圣公的态度就明确显示出皇权与圣裔这种微妙复杂的关系。本文试从曲阜现存朱元璋与孔克坚、孔希学的“对话碑”入手,揭示朱氏与孔氏在明朝初年的真实关系,并从孔克昌对朱氏的谀诗揭示曲阜孔氏虽然在仕途上遭到挫折,但仍能长盛不衰的原因;进而从历史的长时段考察,即考察元朝后期曲阜孔氏在仕途上的发达,与元朝统治者的关系,及其孔氏在红巾军起义时期的政治动向,结合明初孔氏的仕途转折,以揭示明太祖不喜曲阜孔氏的深层次原因。一、朱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13

  • 孔氏南宗对浙西地区儒学发展的影响
    □刘郑宁谈及孔氏家庙,人们大多只知道山东曲阜的孔氏北宗家庙,而不知浙江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庙碑上刻曰:“自唐开元后,郡邑皆立孔子庙……而为孔氏之家庙者,遍行天下,惟曲阜与衢州耳。”可见,孔氏南宗的地位并不亚于北宗,诚如明正德衢州孔氏家庙碑文中所言,南北宗“实相辉映”。孔氏南宗的形成还要追溯至南宋建炎三年(1129),孔子第四十八世孙孔端友率领孔氏族人扈跸南下,定居衢州,并于绍兴六年(1136)奉诏改衢州州学为孔氏家庙。自此,孔氏世代祭祀

    华夏文化 2020年2期2020-12-06

  • 论唐儒孔颖达对“六诗”说的诠解
    故诗有六义焉”句孔氏正义云:上言诗功既大,明非一义能周,故又言“诗有六义”。《大师》上文未有“诗”字,不得径云“六义”,故言“六诗”。各自为文,其实一也。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11、1272页。如前所述,《毛诗大序》改变《周礼》之说,将“六诗”径称为“六义”,而六者排列顺序依然不变。在此,孔氏明确指出:《周礼·大师》中的“六诗”实即“六义”,只因在前文中没出现“诗”字,若径直称其为“六义”,显得比较突兀,故还是称“六诗”;而到《毛诗大序》中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0年4期2020-12-01

  • 戚城见于古籍录之四
    蒯聩之姊,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美好,孔文子卒,良夫通於悝母。太子在宿,悝母使良夫於太子。太子与良夫言曰“:苟能入我国,报子以乘轩,免子三死,毋所与。”与之盟,許以悝母为妻。闰月,良夫与太子入,舍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宦者罗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栾甯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適伯姬氏。既食,悝母杖戈而先,太子与五人介,舆猳从之。伯姬劫悝於厕,彊盟之,遂劫以登合。栾甯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仲由。召护驾乘车行爵食炙,奉出公辄奔鲁。“(父子争国”史记出处)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2期2020-11-06

  • 南海孔氏:清代广东大盐商家族研究
    书馆藏南海罗格《孔氏家谱》为中心,考察清代后期广东大盐商南海罗格孔氏的家族式经营,探讨清代后期两广盐商与地方政治、文化的关系。《孔氏家谱》记载,孔子第五十三世孙细祖元时期迁入南海罗格,四房若浦祖第六十七世孙毓泰乾隆时期由幕业转而经营乐昌总埠起家。毓泰与次子传颜以其直系子孙为核心,通过聘请其他房支子孙协助打理埠务形式经营乐昌总埠,乾嘉之际扩张为跨湘粤两省共计11埠的乐桂总埠。罗格孔氏五代子孙接力经营乐桂埠业,盐销量占据省河总量的16%,跻身省河大盐商之列。乐

    盐业史研究 2020年3期2020-10-12

  • 孔氏家风与干部修身
    家”为突出特点的孔氏家风,不仅精神内涵丰富,包括家国一体的优良传统、勤劳节俭的治家之要、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以身示范的教育方法、慈严相济的教子方略等多方面内容,而且注重传承践行,涵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对当前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儒家思想是孔氏家风的精神内核。孔氏家风即孔子及其后人传承两千五百多年的家风,以“诗礼传家”为主要特点,有效地将儒家思想具象化、日常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孔氏家风以《孔氏祖训箴规》为主要载体,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9期2020-09-17

  • 孔子的后代都什么待遇
    后代,同样延续着孔氏一门的荣光。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逝世之后,鲁国世代相传祭祀其庐冢。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子思后代子慎,曾担任魏国国相;子慎儿子孔鲋,曾在陈胜手下担任博士,策划了著名的“鲁壁藏书”事件;孔鲋弟弟子襄,汉惠帝时担任博士;子襄后代孔安国,汉武帝时担任博士,备受武帝宠信。从孔子逝世,到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曲阜孔氏每一代子孙的命运,都与时代的风云与儒学的传承紧密相连。因此,司马迁感叹,天下从君王到贤人,人数不可谓不

    阅读时代 2020年1期2020-09-10

  • 榉溪村:深山里的婺派建筑博物馆
    流过。数百年来,孔氏一族傍溪而居,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着上千人居住的大村落。榉溪村是孔子后裔在我国南方的又一处故里,被称为“婺州南宗”。村里的孔姓村民均是孔子的后裔,与山东曲阜的孔家同祖同宗,从而改变了文化史上“北孔曲阜,南孔衢州”的说法。村中的孔氏家庙正是榉溪村作为“婺州南宗”的有力佐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据史志记载,榉溪村的始祖孔端躬系孔子第48代裔孙,原籍山东曲阜,870多年前居于榉溪村,并承先志建山庄南宗厥里。宋宝祐二年(1254年)

    中华民居 2020年3期2020-07-24

  • 三十年来的孔氏南宗研究
    档案研究中心衢州孔氏南宗是相对于山东曲阜孔氏宗族而言的。南宋初,孔氏部分族人南迁定居衢州,至清末,世代繁衍,蔚为大观,形成了孔氏南宗家族。在这近九百年的时间里,孔氏南宗形成了自己的家庙、宗族形态、教育方式与文化传统。近年来,随着学界对孔氏南宗关注度的提高,研究成果相应增多,研究视角日益多元化,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孔氏家族及元明清时期的社会面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在梳理孔氏南宗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三十年来的孔氏南宗研究成果作一述评,力求整体再展孔氏南宗的面

    浙江档案 2020年2期2020-03-20

  • 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家规族训研究 ——基于孔氏南宗的案例分析
    文化基因的传承。孔氏南宗是孔氏宗族在历史影响下迁于江南地区形成的,虽然本质上与孔氏文化一脉相承,但却因为不同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具有了它的独特性。这一研究意义,不只是适用于孔氏南宗,更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家文化建设——借历史传统而着眼现实,期望为家风家训的培育与践行做出贡献。一、文化基因与家规族训结合历史变迁,从宗族性、地方性、政治性三个角度出发,孔氏南宗的文化基因可剖析为“厉行忠孝,诗礼传家”、“经世致用,务实求效”、“礼让治国,圣裔垂范”等内涵。历史渊源是

    长江丛刊 2019年16期2019-11-15

  • 不肖子孙催生孔氏《戒贪图》
    画,这就是著名的孔氏《戒贪图》。这幅《戒贪图》上,醒目地画着一种动物: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酷似麒麟,但本质上与麒麟有天壤之别,它便是传说中的另类神兽“狻”。“狳”与贪同音,它不吃五谷杂粮,专吃金银财宝,并且贪得无厌,此图遂称《戒贪图》。在这幅图中,“狻”狂奔于天际彩云之中,无所顾忌地占有着各式宝物,彩云中无数珍宝全被它占有,但它仍不满足,目光死死地盯着太阳,张着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可悲的是,最后吞日不成,终因贪得太多,葬身大海

    文史博览·文史 2019年5期2019-09-23

  • 孔氏家祭
    马千裹孔氏家祭是孔氏家族为纪念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及祖先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孔子故里——中国曲阜举行,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源于自古以来祖先祭祀的文化传统,祭祀原汁原味地再现传统家祭程序和古典祭孔乐舞,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领悟古代祭祀的精髓所在。孔氏家祭属民间祭祀活动,每年两次,分别在春季清明和秋季孔子诞辰曰,是孔氏家族敬仰先祖、团结族人、增强家族凝聚力的活动,同时也承载着后人歌颂孔子功德、弘扬孔子精神、彰显对先师崇

    金桥 2019年6期2019-09-18

  • 孔府里的《戒贪图》
    ,上面雕刻着一幅孔氏《戒贪图》。 这幅戒贪图上,醒目地画着一种动物,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酷似麒麟。它便是传说中的另类神兽“犭贪”。图中,“犭贪”狂奔于天际彩云之中,无所顾忌地占有着各式宝物,彩云中无数珍宝全被它占有,但它仍不满足,目光死死地盯着太阳,张着大口妄图将太阳呑入腹中。可悲的是,最后吞日不成,终因贪得太多,葬身大海。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士历来重视廉政建设,讲究“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孔氏家族中出现过很多德才兼备的政治人才。但也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4期2019-09-10

  • 不肖子孙催生孔氏《戒贪图》
    画,这就是著名的孔氏《戒贪图》。这幅《戒贪图》上,醒目地画着一种动物: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酷似麒麟,但本质上与麒麟有天壤之别,它便是传说中的另类神兽“”。“”与贪同音,它不吃五谷杂粮,专吃金银财宝,并且贪得无厌,此图遂称《戒贪图》。在这幅图中,“”狂奔于天际彩云之中,无所顾忌地占有着各式宝物,彩云中无数珍宝全被它占有,但它仍不满足,目光死死地盯着太阳,张着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可悲的是,最后吞日不成,终因贪得太多,葬身大海。那么

    文史博览 2019年5期2019-07-12

  • 跨越亘古时光洞鉴家庙古今
    周铖涛榉溪孔氏家庙是全国仅有的3个孔氏家庙之一,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次大变动——家庙落户秀美榉溪榉溪孔氏家庙位于浙江省磐安县榉溪村中部、榉川南岸,始建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清代重修。榉溪孔氏始祖孔端躬原籍山东曲阜阙里,系孔子四十八代孙,自幼聪颖好学,登进士第,宣和三年(1121)授承事郎,任大理寺评事,持身洁白,吏畏其威,人怀其惠。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占领山东,孔子第四十八代裔孙袭封衍圣公孔

    东方收藏 2019年1期2019-05-14

  • “孔阙”东南飞(贰)
    威特。但是历史上孔氏后人几经危局,多次出现几代单传,差点断了后。史传,最危险的一次要数后梁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府有一个掏粪的家奴孔景(原本姓刘,按照当时孔家的规矩,凡到孔家为奴仆者,一律改姓孔),唐末乱世,他的孙子孔末,看到曲阜孔氏子孙多单传,门庭衰落,于是纠集一批黑社会将曲阜子姓孔氏一族灭杀殆尽。然后勾结权贵,冒允孔氏后裔袭文宣公并兼任曲阜县令十八年。孔末滥杀的时候,孔仁玉正巧被其母(一说乳母)张氏抱回在曲阜张羊村的外祖母家,躲过了当时的杀戮

    大众电视(蓝天下) 2019年2期2019-04-28

  • 孔继涵生平考述
    的交游,既架起了孔氏家族与当时学术圈的桥梁又扩大了孔氏家族在清代学术圈的影响,对清代孔氏家族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陈冬冬《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学术研究》、唐贵艳《清代山东刻书史》及姚金笛《清代曲阜孔氏家族诗文研究》等文章对孔继涵的著述、刻书、藏书情况,与戴震、张埙等人的交游过程都有叙述,然对其生平经历的研究稍显紊乱。因此,本文以《孔氏炊经堂支谱》、翁方纲撰《墓志铭》以及孔氏相关著作等原始资料略考其生平。一、少年求学(1739-1770)乾隆四年(1739)正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1-21

  • 那年,油菜花开
    作行在。他下令赐孔氏定居衢州,并在那里兴建家庙,供奉孔子夫妇楷木像,一切礼仪和曲阜一样,孔氏南宗就此形成。元朝统一后,有大臣上疏称,孔氏有南宗、北宗,但只应有一个“衍圣公”,应由孔子的嫡传后裔,即衢州孔端友的后人袭封。元世祖觉得很有道理,便钦定南宗为“衍圣公”,且下令他们从浙江衢州搬回山东曲阜奉祀。孔氏南宗的第六代“衍圣公”孔洙奉诏入京,他对元世祖说,他的六代先祖都葬在衢州,并建有衢州家庙,实在不忍放弃衢州的祖坟,愿将“衍圣公”爵位让给孔氏北宗。元世祖十分

    党员干部之友 2018年10期2018-10-11

  • 清代学者孔广森生卒年考
    ,通常会跨年份。孔氏卒于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或已入1787年。据孔广森之父继汾创修,兄广林及后人增修校补的《孔氏大宗谱》,广森于“(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卒”[孔庆余校补:《孔氏大宗谱·孔氏敦本堂支谱》,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据《辞海》附《中国历史纪年表》,1786年12月31日为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59页]。因此,公历卒日尚未跨年。孔广森生年罕有记载,但可据卒年及年寿推知。孔氏

    江海学刊 2018年4期2018-04-14

  • 孔氏家学中的《尚书》学 ——《两汉〈尚书〉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
    其中,该著关于“孔氏家学研究”,尤其值得关注。相比之前的《尚书》学研究论著,《两汉〈尚书〉学研究》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尚书》学中孔氏家学的正本清源《尚书》学中的孔氏家学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马士远著《两汉〈尚书〉学研究》在厘清学术渊源的基础上,坚持“论从史出”原则,力求做到正本清源。由于孔子及其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孔氏家学成为包括《尚书》学在内的诸多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两汉时期,《尚书》学与孔氏家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能弄清两者的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3-03

  • 漆桥老街
    所,宋代后又成为孔氏族人聚居之地,被视为“江南邹鲁”。与淳溪老街的热闹相比,漆桥老街多了一份清幽,1800多年沧桑岁月,褪去了急切与浮躁,多了一份生活的笃实。孔德潮是漆桥老街上的老住户,曾做过村小学的校长,搁在以前,要算是漆桥老街孔氏一族的族长。老爷子参与过族谱的修葺,家里有好几本族谱,比如光绪丙子年(1876年)的《江南高淳漆桥孔氏宗谱》、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的《江南高淳漆桥信四公房正八公支孔氏宗谱》,还有2009年新修的宗谱。根据孔老爷子的说法,

    中国国家旅游 2018年2期2018-02-11

  • 中国哪个姓氏最牛
    发展成了后来的“孔氏家族”。2015年9月28日,山东省济宁曲阜孔庙,纪念孔子诞辰2566年祭孔大典隆重举行,祭祀分公祭和家祭两部分 。并不是所有后代都能进入这一家族,他必须属于曲阜“六十宗户”。孔氏家族的精英程度和享有的特權也体现在这些宗户上,最大的宗户中住着衍圣公及其妻妾子女。其他的府中住着衍圣公最近的族人,多为富裕而有学识之士。即便是小宗户,也享有免除徭役,无须当兵的自由。不管王朝怎么改变,土地依然是最重要的资源,其他氏族的土地可能因战乱被侵占或其他

    意林 2017年23期2018-01-02

  • 孔氏家训:族人的行为指南和道德规范
    代孔尚贤制定的《孔氏祖训箴规》,再到清代孔宪珍的‘64字家训,在历史演变漫长的过程中,孔氏家训所确立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孔氏族人的行为指南和道德规范,对塑造族人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的第76代孙孔令绍表示。跟着时代一起进步的“家训”2500多年前,“诗礼传家”的庭训诞生。“诗礼传家的庭训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学与修身的统一。孔子家风家训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孔子儒家学说即有关做人的学问。儒

    人生十六七 2017年7期2017-08-30

  • 孔氏“四世出妻”考
    渎伦,可乎?故执孔氏之家法而訾伊川,妄人也;执伊川之论而疑孔氏,其妄不更甚乎?文中的伯鱼之母,即被尊为“圣人”“至圣”的孔子之妻,子思之母即伯鱼之妻,子上之母即被尊为“述圣”的子思之妻。松龛说孔氏妻子“三世皆改适”,源自对《礼记》的解读。《礼记》有关记载,无时序地分散在《檀弓上》《檀弓下》。野史(作者自称,编者注)鄙陋,还未见松龛以前、以后的学者,有如此大胆、明确的概括解读。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方闻编《清徐松龛先生继畬年谱》“谱后”记载,1936

    名作欣赏 2017年1期2017-07-15

  • 婺州(金华)孔氏南宗文化内涵探讨
    传家”的文化核心孔氏裔孙秉承孔子儒学思想,尊师重教,耕读传家。他们继承发扬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敦厚、勤劳、善良、清廉、坚韧的优良品质,在勤耕不辍的同时,也不忘苦读诗书,报效祖国。家庙保存的旗杆石底座说明榉溪孔氏后裔考中举人或进士,可以在家庙前立旗杆石,以表前人重视人才,激励后辈认真学习,成才立业的良苦用心。论地理位置,榉溪不比衢州的通达,即便在今日,榉溪村也都还是一处偏僻的山村,婺州(金华)南宗迁入之时这里还人烟荒芜。就是在这样的山野之中,孔氏婺州(金华)南宗

    魅力中国 2016年21期2017-04-19

  • 论唐儒孔颖达的本体论与体用观
    篇幅,这里主要从孔氏“道”论角度略作分梳。从历史文脉角度考察,孔颖达的“道”论思想主要渊源于道家和《易传》,但融入了儒家道学的某些精髓。道家始祖老子首倡“道”论,从而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最高而又最具影响力的本体论范畴。在老子“道”论中,“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它既有“道生一”之义,又含“道一同”之义。取义“道生一”,则“道”被视为天地之根,万有之原,它无形无象,类于“无”,而又生成万物,统摄一切,于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逐级递生模式,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4-04

  • 孔颖达诗学思想视域下的修辞分析 ——以《毛诗正义》①为例
    超越之因,本文以孔氏诗学思想为切入口从情志观、篇章观、兴象观等三方面来审视《毛诗正义》中的修辞分析。本文认为,孔颖达修辞方面之所以能超越前贤,形成自己的修辞格或理论,与其诗学思想有很大关系。毛诗正义;诗学思想;情志;篇章;易象;修辞特征孔颖达《毛诗正义》[1]“融贯群言,包罗古义”[2],终成隋唐前汉学诗学的集大成者。孔氏虽恪守“疏不破注”原则,但有时也偶从诗学角度阐释诗文。在以文论诗的草蛇灰线中,闪烁着孔氏精妙的诗学思想。随着“情志一也”(《正义》)[3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5期2017-03-21

  • 孔子先祖叫叔梁纥 孔子为何姓孔
    作为氏号,也就是孔氏孔氏虽然从孔父嘉开始别立一族,但那时男子的名号、称氏、称名、称字,似乎并无一定之规,所以,孔父嘉以后,孔子的先祖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都不称氏,其名号中都无孔字。孔氏一系,名号中称氏的,是从孔子开始,其后固定下来,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孙子叫孔伋,曾孙叫孔白,玄孙叫孔求,等等。后来,氏变成了姓,孔也就由氏变成了姓。由于孔子是圣人,也由于孔氏是从孔子开始固定下来,所以战国中后期孔子的直系子孙皆奉孔子为始祖。据《文史博览》

    乐活老年 2017年4期2017-02-26

  • 祖先的召唤
    而去。悠闲漫步的孔氏后裔(yì)、庄严安详的古代建筑物……仿佛让人回到了两千多年前。我所有的疲劳、顾虑一下子全部消失了。对着孔府的那口古井,我想,我的先人可能就享用过它的甘甜。我在中国生活的这几年,经历了各种喜怒哀乐,虽然有时也想离开中国,但反反复复,最终还是没有离开。因为我的根在中国,所以我至今还在中国。1.给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你一定要去曲阜,那里有孔子的庙,那里是我们的本家。( )①同宗族的人。 ②指当事人。 ③自己的家。(2)悠闲漫步

    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7年1期2017-02-20

  • 关于《孔氏南宗谱汇修》
    端友暂为庙、宅,孔氏大宗就此安家。元至元十九年(1282)八月,世祖召衢州第6代衍圣公(孔子53世孙)孔洙去曲阜奉祀,孔洙不忍北上,让爵给曲阜族弟孔治。从此,孔氏分成南、北两宗。明正德元年(1506),武宗封孔洙6世孙(孔子59世孙)孔彦绳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1914年、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改任孔子南、北两地嫡长孙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与“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4年10月,虚龄7岁的孔祥楷袭任最后一位南宗奉祀官,现在担任衢州孔氏南宗家

    文化交流 2016年6期2016-06-14

  • 不是所有孔姓人都能入族谱
    是子姓。这个子姓孔氏又分两支:一支来自商族的始祖契,他的第14代子孙成汤是一个很有名的君王,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建都于亳。成汤还有一个名字叫大乙,他的子孙里有一支就用他们本来的子姓配上乙字,组成了一个新的姓,这个姓写着写着就写成了孔。这是孔姓的一个来源。子姓里面的第二支是源于谁呢?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死了以后,弟弟继位,而他弟弟有一个后代叫孔父嘉。孔父嘉的后代便以孔为氏,形成了又一支孔氏,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孔子这一支。孔姓还有些其他的来源。例如春秋时期,

    妇女之友 2016年5期2016-05-14

  • 先秦时期的孔氏家学考论
    研究】先秦时期的孔氏家学考论陈以凤(孔子研究院,山东 曲阜273100)先秦时期孔子教育子孙,传授经书,初创孔氏家学,开古代中国家学之先河。其后经孔伋、孔穿、孔谦、孔鲋等孔氏后裔的继承、恪守与弘扬,形成了“儒林相继”“世业不替”的家学范式。他们保存典籍、传习经书、著书立说、弘扬儒道,代代相承,促使孔氏家学逐步发展与兴盛,并对于儒学及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先秦时期;孔子;孔氏家学孔氏家族号称“天下第一家”,是我国乃至世界延续最长、声名最显赫的家族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3-03

  • 孔氏南宗家庙往事
    祀15年来,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与名人过往的点滴,从中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的核心所在孔子思想与文化的深远影响之一斑。清代浙江总督李之芳撰文说:“自唐开元后,郡邑皆立孔子庙……而为孔氏之家庙者,遍行天下,惟曲阜与衢州耳。”(《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庙碑》)南宋建都杭州。建炎三年(1129)高宗以孔子48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有功,赐衢州州学校舍暂作孔氏家庙,其后四址三迁。孔氏嫡裔就此安家衢州400多年,繁衍生息,并继续行使“衍圣公”职权。从此,衢州成为

    文化交流 2015年10期2015-10-15

  • 南孔儒风
    先生题写的“衢州孔氏家庙”匾额。步入庙门,便可见数株百年以上的银杏树,枝叶繁茂,树干挺拔,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庙内东墙爬满青苔的古碑中,有一块重修衢州孔氏家庙碑。康熙年间,驻节衢州的大学士李子芳这样写道:“自唐开元后,郡邑皆立孔子庙,有司岁时奉祠,至今不废;而为孔子庙者,遍行天下,唯曲阜与衢州耳。”说的是孔子家庙,全国仅山东曲阜和浙江衢州两座。800多年的风雨骄阳,战火硝烟,使孔氏家庙屡废屡兴。北宋末年,战火纷飞。孔子第48代裔孙孔端友,背着孔子及其

    中学生天地(B版) 2015年8期2015-07-27

  • 《大戴礼记补注》的解经方法与思想价值
    大戴礼记》新疏。孔氏同时人汪照有《大戴礼注补》,其后的学者汪中、王聘珍、孙诒让等分别作有《大戴礼记正误》《大戴礼记解诂》和《大戴礼记斠补》。孔广森《补注》在卢氏、戴氏校勘《大戴礼记》的基础上,开启了清代《大戴礼》新疏的先河。学术界对孔广森《大戴礼》学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黄佳骏在《孔广森经学思想》中,分论孝、论明堂、论阴阳三方面,对《补注》的思想倾向做了探讨。[2](P115-127)孙显军在《大戴礼记诠释史考论》中,将孔氏《大戴礼记》学的成就概括为“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4-14

  • 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学术情况概述
    毛 伟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学术情况概述毛 伟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家族之一,孔氏家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家学传承。在清代曲阜孔氏家族获得的成就极其辉煌。孔氏家族学术的发展与特有的孔氏家族制度、科举仕宦的生活阅历、世代相传的家学渊源以及世居曲阜的地域环境等具有一定的关系。清代学术成就最为突出的曲阜孔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为孔广森、孔广林、孔继涵以及孔继汾等四位学者。本文对清代曲阜孔氏家族的学术研究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够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清代;曲阜孔氏家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2014-08-15

  • 孔子姓氏考辨
    说,认为孔子之“孔氏”取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字。孔子;姓氏;考辨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孔子姓孔,实际上,按先秦时代的姓氏原则,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在我们所见的史书中,稍稍留心便会发现,凡提到孔子的地方,除称“孔子”外,大多还称“孔氏”,这是因为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1](P439)《说文》中解释:“姓,人所生也。”[2](P258)从姓字“从女从生”可看出它表明了出生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

    济宁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4-17

  • 一把打开“孔府档案宝库”的钥匙——读《孔府档案的法律史料价值研究》
    的关系。二、深掘孔氏家族法价值中国传统社会,在生产力水平不高,行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历朝历代普遍缺乏将政权完全扎根于基层的能力,在地方上,多以宗族或乡绅来协助官府治理,正所谓“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为了实现宗族内部的自我约束和发展,家族法也逐渐发展起来,各类家法族规逐渐被制定出来,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已有家法族规的雏形,唐代,江州陈氏制定的《义门家法》是流传至今保存最久的传世家规,而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家法族规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2014-03-31

  • 大迁徙:广东孔氏子孙源流考
    以来,广东士人对孔氏入粤始祖的追溯,经历了由孔戣到孔昌弼的变化。这两个广东孔氏先祖均为唐代人,最先落籍于今广东南雄。宋代以后,其裔孙由南雄逐渐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扩散,官修史书和私家文献对广东孔氏源流的构建也由分歧到渐渐统一。[关键词]广东孔氏源流孔戣[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2-0115-6孔子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其祖先一直生活在中原地区。其后裔因仕宦、避乱等原因,逐渐向各地散布。目前学界对孔氏

    中华文化论坛 2011年2期2011-10-21

  • 明清时期孔氏南宗宗族文化述评
    容摘要明清时期,孔氏南宗族人继承南渡以来的优秀传统,谨守祖训,承传礼仪,不断完善宗族规制,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宗族文化。南宗族学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当时衢州儒学的发展方向,在与社会现实结合中推动了儒家在衢州地区的发展。南宗士人的诗文佳作蕴含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具有崇高的人格风范。孔氏南宗凭借其独特的宗族文化,与当地望族一道,身体力行,对促进当地和谐稳定、推动好学尚理之风、静化民风民俗、丰富精神世界,都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关 键 词 明清时期 孔氏南宗 宗族

    探索与争鸣 2009年11期2009-12-15

  • 孔林由谁人栽植
    。到了东汉,整个孔氏家族的墓地还不过一顷,还没有被称为林。东汉后,历代统治者一再下令扩修孔子墓地,不断地植树志哀。宋文帝元嘉19年(公元442年),一次就为孔子墓地“栽松柏六百株”。到了唐代,唐太宗贞观11年(公元637年),为了表示皇上尊孔重儒,保护好这片树林,便下令拨给孔氏家族“户二十,奉守林庙”。这是历史上最早称孔氏墓地为“林”的记载。不过,此时所称的“林”,似乎不指墓地,而是说的墓地上的树林而言。后来到宋代大宗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东封

    国学 2009年4期2009-06-03

  • 孔林由谁人栽植?
    。到了东汉,整个孔氏家族的墓地还不过一顷,还没有被称为林。东汉后,历代统治者一再下令扩修孔子墓地,不断地植树志哀。宋文帝元嘉19年(公元442年),一次就为孔子墓地“栽松柏六百株”。到了唐代,唐太宗贞观11年(公元637年),为了表示皇上尊孔重儒,保护好这片树林,便下令拨给孔氏家族“户二十,奉守林庙”。这是历史上最早称孔氏墓地为“林”的记载。不过,此时所称的“林”,似乎不指墓地,而是说的墓地上的树林而言。后来到宋代大宗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东封

    知识窗 2009年2期2009-04-22

  • 孔子办学
    数百万元,创办了孔氏中学。学校挂牌那天,当地政界要员和其他社会名流都纷纷登门祝贺,当地报纸还发了头版头条。由于孔子的号召力很大,生源不错,聘来的教师水平也高,再加上孔子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孔氏中学的教育质量不错,升学率也一年高过一年。每到招生时节,更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历史的车轮转到了20世纪末的某一天,主管单位来电话,召孔子赴教育局开会,传达上级指示私立学校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再搞“应试教育”,私立学校也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能再搞题海战术。

    高中生·天天向上 2009年3期2009-03-12

  • 南宗孔氏家庙古今祭祀音乐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金鸽平“南宗孔氏家庙”即衢州孔庙,是全国仅有的两家孔氏家庙之一,它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北宋末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孔子第四十八代裔孙孔端友,背负着孔子和方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对楷木像,在仓促之中离开了山东曲阜南下,最终定居衢州。现址的孔庙为明朝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按照山东曲阜的规模建造而成。它地处于衢州城区东隅,总占地面积达20亩,其结构被分为孔庙和孔府两个部分。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庙前设有“金声”、“玉振

    艺海 2009年1期2009-02-17

  • 历代帝王祭孔轶闻
    人后裔大开眼界。孔氏后裔也秉承先祖遗风,精通音乐,自然也能演奏鲁乐。一时宾主同场演唱,互相切磋技艺,玄宗免不了亲自指点调教,真正一幅君臣、君民同乐图。与上两位天子不同,宋真宗却是另一番风采。他酷好碑刻。祥符年间他曾率百官去东岳泰山封禅。在那里大展御笔,留下了大量的“宸翰”墨宝。亲手写了《青帝碑》、《秦二世泰山石刻碑》。封禅完毕,这位天子余兴未尽,马上取道曲阜,参拜孔府。祭完先师,也同样御书石碑。书写了《宣和碑》、《天齐碑》文。两块石碑写得酣畅遒劲,气势磅礴

    知识窗 1998年7期199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