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火

  • 基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视角探析“阴火”理法思维及方证规律
    藏》等著作中,“阴火”这一词汇出现的频率多达40余次[1],可以说,“阴火”是最能体现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理法概念之一。但“阴火”在《黄帝内经》众多“火”的概念中却均未提及。古人讲究凡事必先正名,“阴火”实质到底是什么,这引发了后世医家的颇多争议。有支持“阴虚发热”之言,亦有“相火”论说者,甚至有“阴火非火”之说[2]。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序》中记载“仆幼自受《难》《素》于易水张元素先生,讲诵既久,稍有所得;中年以来,更事颇多”,亦在《脾胃论》中专门列出

    环球中医药 2023年11期2023-11-29

  • 李东垣阴火理论及用药探析*
    重要影响,其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主要学术思想之一[1]。据学者统计,李东垣代表作中提及阴火的论述多达43条[2],足以证明阴火理论在其学术思想中的地位。但是李东垣并未对阴火理论进行专门的解读,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和治疗相对模糊,导致后人总结其学说时产生了颇多争论。笔者结合李东垣著作,对阴火理论梳理总结,并对其所使用的泻阴火药物进行汇总和区别,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1 阴火理论1.1 概 念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

    中医研究 2023年8期2023-11-22

  • 李东垣阴火为病与焦虑见症的相似性
    510062)阴火理论的提出是李东垣的创举,但在其著作中,并未明确指出阴火的概念,有医家认为阴火即是相火或阴证所生之虚火[1]。焦虑症是一组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相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精神症状是指提心吊胆、恐惧和忧虑的内心体验伴有紧张不安[2];躯体症状主诉则常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症状为主,涉及各个系统,但各种检查均无明显阳性体征;焦虑障碍有广泛性焦虑障碍与惊恐发作两大类型[3]。考查李东垣著作中的阴火为害,亦是百病丛生,阴火

    吉林中医药 2023年9期2023-11-10

  • 浅论“阴火”与干眼的联系
    少等优势。本文从阴火理论探讨与干眼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中医药治疗干眼的临床思路与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1 阴火的渊源李杲[4]治疗疾病以脾胃为中心,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火与元气不两立”的观点。同时创立“阴火”一词,该词在其著作中出现共有43处[5],而“阴火”这一思想可追溯于《黄帝内经》[6],其曰:“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住,阴阳喜怒。”笔者推测是李杲充分理解了《黄帝内经》关于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并结合临床观察后,提出了著名的“阴火”理论。2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3年8期2023-08-08

  • 基于《黄帝内经》“胞”的记载谈“阴火”认识❋
    名医李东垣首创“阴火”论,散见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虽然进行了详实繁复的论述,但其概念不够清晰,以致于学术界对此各有见解[1-3]。笔者根据《黄帝内经》“胞”的记载,对“阴火”的发生和传变进行了初步梳理,对其临床特征进行了如下探讨。1 阴火起于下焦胞络《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4]25”这里李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2期2022-12-29

  • 从“阴火论”论治2型糖尿病
    各个脏腑。2 “阴火”理论通过深入学习阴火理论,发现李东垣“阴火”形成的病理基础是脾胃受损、下焦肾元不足,这与上述糖尿病的核心病机相类似。但当代医家对“阴火”的实质始终争执不休,故本文搜寻各家对阴火的认识,总结出合理的观点,并结合原著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印证阴火与糖尿病在成因上的相似性。2.1 现代医家对阴火的认识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在其著作中多处提及“阴火”,后世各家对李东垣所提出的这一概念认识不同,其中代表性的学说有:以吴谦为代表的“阴虚发热”说、赵养葵

    中医药学报 2022年5期2022-11-27

  •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30117中医“阴火”理论诞生于金元时期,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创立,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杲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阴火”一词,如《内外伤辨惑论》云:“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1]。”又如《脾胃论》云:“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2]。”但并没有明确阐述“阴火”的定义,因此导致后世医家对“阴火”的认识出现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概念,或认为“阴火”即下焦之火,或视“阴火”为相火,或认为“阴火”即命门之火,观点多不一致。当

    中医学报 2022年1期2022-11-15

  • 阴火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笔者通过阅读研究阴火理论相关文献及著作,发现了阴火理论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关系密切,可以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论治提供新的方向,因此撰写文章加以论述。阴火理论阐释1 阴火来源及概念中医阴火理论诞生于金元时期,是著名医家李杲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杲并未专门列篇论述阴火,其内容散见于其诸多著作中,经后代医家总结归纳而成为阴火学说。李杲所论之阴火是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每论述后引内经相应原文为依据。如李东垣引用《素问调经论》中“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8期2022-11-15

  • 阴火论治多发性硬化*
    》,认为李东垣之阴火与MS病机密切相关。本文在论述阴火的基础上,加以阐述二者之间联系。1 阴火初步探讨《脾胃论》曰:“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即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饮食不调、外感寒热以及七情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元气不足,心火独盛,原自下焦。下句

    中医学报 2022年2期2022-11-15

  • “脾胃为本,命门相关”探讨阴火理论的具体内涵
    诸多争议,又以“阴火”理论为最。“阴火”理论可见于东垣书中各处,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立意点,也是解开东垣“脾胃学说”的关键点与落脚点。因此,笔者通过深入阅读相关书籍,旨在充分挖掘其“阴火”理论的具体内容与涵义,将内伤脾胃病学说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图1 李东垣内伤脾胃病学说形成的理论基础1 “阴火”理论的各家学说自李东垣创立“阴火”理论后,古今医家关于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存在着不同认知,概而言之有以下六种观点:心火说、肾火说、脾胃火说、

    环球中医药 2022年5期2022-05-10

  • 《脾胃论》湿邪理论及用药特点探讨
    :脾胃论、湿邪、阴火、风胜湿、白术、羌活【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5--021 湿邪与人体1.1 脾土湿为一体《脾胃论》中认为元气是人身之本,而元气来源于后天脾胃的充养,如《脾胃虚实传变论》[1]中谈到“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衰竭,百病皆起。因其位居中央,按五行五脏论,归属土行,负责疏散精微濡养脏腑,与土地生长万物的性质不谋而合。以“土”为本的理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5期2022-03-19

  • 基于阴火论治聚合性痤疮
    3]。1 再述“阴火阴火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发挥于李东垣《脾胃论》:“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后世对此阐述观点各不相同,其主要有“阴虚发热”“相火离位”“气虚发热”三大观点,此外还有各类观点,如韩秀珍等[4]认为“阴火”为“非位之气”且阐述了“阴火”当是火的观点;陈宛苏[5]认为阴火形似心火而非心火、血中伏火为阴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2021-12-02

  • 从《脾胃论》管窥李东垣论治心系病症的学术思想
    东垣;心系病症;阴火;中医药;学术思想;理论探讨On the Thinking of Treatment of Heart Disease in Li Dongyuan from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CAI Yanran,HU Jingqing,WANG Chuanchi,WANG Jincheng(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for Chinese Medicine,China Acad

    世界中医药 2021年12期2021-08-23

  • 基于小儿内伤发热医案探讨钱乙对“阴火”理论形成的影响
    》已初步具有了“阴火”理论的内涵,对李杲“阴火”理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且为后世治疗小儿气虚发热、伤食发热、肾阳不足发热等“阴火”所致内伤热病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李杲“阴火”的概念应为饮食、情志等病因内伤脏腑,或病人素来身体羸弱,中气不足,肾气不充,脏腑虚损,以致阳气升发、潜藏的升降运动失常,导致阳气不归其位、不循其道而致的内伤热病。〔关键词〕 小儿;内伤发热;阴火理论;钱乙〔中图分类号〕R27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05-27

  • 阴火刍探*
    南250014“阴火”理论源于李东垣[1],对于阴火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定论[2]。阴火理论虽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其内涵、表现却未有明确定义。笔者在63篇文献基础上,对阴火的内涵进行分析归纳,从学说起源、学说内涵等角度来阐述阴火的内涵。1 阴火学说的起源1.1 源于《黄帝内经》阴虚内热说由于《素问·调经论》曰:“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曰:“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李东垣[3]曰:“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

    中医学报 2021年4期2021-04-17

  • 郭志华从“阴火”论治心悸*
    与东垣老人所言“阴火”理论不谋而合,郭教授从“阴火”论治心悸,临床获益良好,临床诊治经验值得借鉴。探研阴火阴火(此处指具有中医学含义)一词首见于《儒门事亲》,乃下焦虚寒,神明受扰之意[1],与后代医家李杲所言阴火,略有差异。何谓阴火(本文重点阐述李东垣之阴火)?或为离位之火[2],或为脏腑之火[3],或为浊气郁化成火[4],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详读《脾胃论》,笔者对阴火的内涵有如下认识:众所周知,李杲阴火论主要起源于《黄帝内经》,对于阴火的病因,据《素问·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2期2021-04-17

  • 基于阴火理论论治妇科崩漏
    导致崩漏的发生。阴火,是补土派代表医家李东垣提出的一个体现其脾胃学说特点的重要概念,后人对其理解争议颇多,代表性的观点有:阴火为气虚发热[1]、阴火为相火妄动[2]、阴火为下焦湿浊内郁之火[3],或三者兼有之[4],现代研究则认为阴火实质是人体异常的能量转化的病理产物,当人体的生理代谢失去正常调控时,能量转化失常,一部分异常热能即随之产生,这种异常热能便为阴火[5]。虽然从古至今,不同的医家们对阴火的认识不全相同,但将之运用于临床,指导多种内伤杂病、疑难杂

    广西中医药 2021年5期2021-03-28

  •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四大家”之一。“阴火”一词为李杲所创,并在李氏著作中频繁出现,据李国平[1]统计,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四部著作中,除去重复句段,使用“阴火”一词共有43处。由此可见,阴火理论为李东垣重要思想之一。笔者通过对近五年阴火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从本质、病因病机、症状、治疗以及临床运用五个方面探究李杲阴火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丰富李杲学术内涵,为临床诊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1 “阴火”的本质“阴火”一词主要出现于《

    陕西中医 2020年3期2020-12-29

  • 阴火论治糖尿病研究进展
    越多的医家发现“阴火”在消渴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主张以益气健脾,升阳散火为基础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并取得了确切疗效。关键词:阴火;糖尿病;并发症;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81.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8-0075-04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2013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0.4%[1],仅仅过去4年,2017年中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8期2020-10-12

  • 上火了,别乱清热
    ”其实是中医说的阴火。要想去掉阴火,办法是“养”,而不是“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长期服用清热药,而这个热却总是“清”不掉的原因。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脾胃论》中说:“食不节者胃病,胃病则气短而生大热,时而阴火上行,独燎其面”。这其中的阴火,就是我們所谓的“上火”。由此可以看出,阴火的真正原因之一是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虚弱的原因非常多。饮食不调要伤脾胃,七情不合要伤脾胃,劳倦过度要伤脾胃。许多中老年人,过得并不轻松,操劳家务,帮扶子女,常常顾不上关心自己的身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0年8期2020-08-25

  • 基于东垣“阴火理论”探讨仲景经方之妙用
    要】  通过理解阴火理论、脏腑辨证及六经辨证体系,探索《脾胃论》与《伤寒论》的密切联系,分析张仲景与李东垣均重视后天脾胃的治病机制,从阴火的角度再次认识《伤寒论》经方的妙用。【关键词】  太阴脾土;伤寒论;阴火【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1-0086-03张仲景《伤寒论》所载“小建中汤”,开“甘温除热”之先河。李东垣之《脾胃论》,基于“阴火理论”,立方“补中益气汤”,创“甘温除大热”之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0年6期2020-08-06

  • 阴火”理论在癌性发热治疗中的认识及应用
    伤发热”范畴。“阴火”一词起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学者对其解释不一。通过研习金元医家李东垣的“阴火”学术思想,同时结合导师李艺主任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浅析“阴火”理论在癌性发热治疗中的认识及应用。【关键词】 癌性发热;恶性肿瘤;阴火【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0-0007-02Abstract:Cancerous fever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0年5期2020-08-06

  •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魏军平摘要:“阴火”致病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李东垣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阴火致消”独创升阳散火法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意义深远。本文从李东垣治疗消渴方剂入手,就阴火理论对消渴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借鉴与诊治方法。关键词:李东垣;阴火;消渴中图分类号:R259.871    文献标识码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年4期2020-04-29

  • 结合临证 再探“阴火”❋
    金·李东垣首提“阴火”理论,并立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汤等方,发扬“甘温除热”法以治疗一些虚热类疾病。但因其对阴火的阐释颇有跨越,如《内外伤辨惑论》载:“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却未解释湿阻为何导致阴火上冲?又言:“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却未指明心火是否为阴火,气衰又何以致火盛?以致后世对何为阴火及其产生病机争论纷繁。或认为阴火为湿浊内郁所化之火[1],或认为是人体气机因虚而致升降失利、气非其位所生之火[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2期2020-01-14

  • 读解“阴火
    201203)“阴火”理论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李东垣对于“阴火”的阐发散在于各篇且语焉欠详。然结合其成书背景,拟对该理论的含义、病机及治法方药等重新进行审视,现归纳总结如下。1 “阴火”释义初识“阴火”便心生疑窦。火为阳,何有“阴火”之说?莫非如同伤暑,有“阳暑”“阴暑”之分?历来各家都以“内伤”为前提[1-5]并各执一词,大致可归纳为内火、虚火、邪火3种含义。内火是指李东垣根据《素问·调经论篇》:“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2020-01-13

  •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临证验案举隅
    袁红霞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杲(李东垣)的著作《脾胃论》,该方是《脾胃论》中的第一首方剂,也是反映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代表性方剂之一。临床使用若辨证准确,运用得当,常效如桴鼓。现将笔者对阴火病机和对该方的理解及临证验案举隅如下,以供同道交流。1 病机与方证1.1 阴火病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脾胃论》中首用阴火病机理论按一定配伍原则组成的方剂,但因在此著作中提及的阴火却有多种,有指心火、脾火、胃火、肾火、肺火等, 描述并不统一。如东垣论述“

    环球中医药 2020年1期2020-01-11

  • 以“阴火”论治慢性血液恶性肿瘤疾病浅析*
    现,这些症状与“阴火”所描述的症状有所类似,认为“阴火”在血液慢性肿瘤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不能被疏忽。“阴火”之源流“阴火”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原文提到“阴虚生内热者,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素问·调经论》)[2],虽然原文中的描写为“阴虚生内热”,但此处提及的“阴虚”,阐述了元气大伤、内热产生的病机,被认为是开启了阴火理论的先河。真正明确阐述“阴火”理论的是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其最著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6期2020-01-10

  • 上火了,别乱清热
    ”其实是中医说的阴火。要想去掉阴火,办法是“养”,而不是“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长期服用清热药,而这个热却总是“清”不掉的原因。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脾胃论》中说:“食不节者胃病,胃病则气短而生大热,时而阴火上行,独燎其面”。这其中的阴火,就是我们所谓的“上火”。由此可以看出,阴火的真正原因之一是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虚弱的原因非常多。饮食不调要伤脾胃,七情不合要伤脾胃,劳倦过度要伤脾胃。许多中老年人,过得并不轻松,操劳家务,帮扶子女,常常顾不上关心自己的身

    家庭医药 2020年16期2020-01-03

  • 浅析“阴火”理论与癌性发热
    性发热气虚型与“阴火”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出发,认为临床可运用 “升脾阳,泻阴火”理论治疗癌性发热属气虚型可获佳效。完善了临床治疗癌性发热的理论依据。【关键词】癌性发热;脾胃气虚;阴火;升阳散火汤【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21 癌症与癌性发热我国是癌症的高发国家,癌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病死率持续增高,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癌性发热是癌症患者在发病过程中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1期2019-02-18

  • 浅析“阴火
    121001)“阴火”一说,历代医家均有论述,金代李东垣提出“阴火”,后世医家对其认识逐步发展和演化。笔者试就东垣“阴火”学说及后世的传承变革进行阐释。1 阴火由来欲知“阴火”,必先知“火”。火的产生和利用给人类带来了从原始蒙昧到文明智慧的过渡。同时,古人将火引入到防病治病的方法和理论中,《后五行志》:“火者,阳之精也,火性炎。”中医所说的“火”,是一种比喻说法,因火有炽热、亢进、燔灼等特性,中医取象比类,当人体出现发热、亢奋、煎灼体液等病理现象时,中医就

    天津中医药 2019年10期2019-01-13

  • 蒋开平辨析相火阴火学术经验❋
    的表现,如壮火、阴火、肝火、心火等。蒋开平教授是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在临床十分重视“火”的甄别应用。他认为,火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非常独特的重要地位,而在中医理论的诸多火中,相火与阴火不仅在概念上争议较多,而且容易在临床运用中混淆,故必须将相火阴火纳入一个界面整合,并从理法方药角度深入辨析。现总结其辨析相火阴火的学术经验,以飧同道。1 辨相火1.1 相火概念《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提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2019-01-09

  •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510405)“阴火”是李东垣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后世医家对此议论纷纷。以下,笔者对李东垣“阴火”病机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1.脾胃内伤,元气不足阴火是在元气不足的基础上内生而出的一种火热邪气,脾胃内伤,元气不足是阴火产生的第一步。王武兴先生[1]认为:李东垣所论述的元气包括包括谷气、营气、清气、卫气、少阳上升之气、五脏六腑之气、十二经脉之气等在内的生理之气,凡脾胃受病就会导致元气虚,而凡种种阴火证的产生都是因为东垣所论之元气亏虚所导致的,

    医药前沿 2019年20期2019-01-04

  • 阴火”论析
    (李东垣)首创“阴火”论,并进行了详实繁复的论述,在其著作中有关“阴火”的论述多达43 条,所涉脏腑、证候、论治各有不同,以致于后世医家对此各有见解且争论不休。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对“阴火”实质进行了如下理论探讨。1 “阴火”源薮与各家争议“甘温除热”法始于《黄帝内经》而彰于李东垣[1],即经所谓“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李东垣所谓“心火者,阴火也”[2],自此李东垣将“阴火”这一概念明确提出,阐述其中病机,并确立了“甘温除热”法的历史地位。后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11期2018-01-22

  • 李东垣之阴火即相火辨
    素先生所影响,而阴火概念的提出则是东垣先生之发挥也。因此读懂阴火也是理解李东垣思想的关键。在探讨“阴火即相火”这一问题时,笔者着重于对《内外伤辨惑论》的考辨,因其为东垣先生生前定稿自序的唯一一本著作,同时参考《脾胃论》《兰室秘藏》[1],因其大部分亦为东垣先生生前所作、其徒罗天益整理而成。对于其他著作观点不同于前者,以前者为主,因其大部分为其徒所整理,难免有与东垣先生思想相矛盾之处。1 关于“阴火即相火”的一个思考因笔者对中医文献与中医基本概念有一定的研究

    中医药通报 2018年1期2018-01-18

  • 基于李东垣阴火理论探讨小儿疳证诊治
    来笔者研习李东垣阴火理论,发觉其论高屋建瓴,甚切实用,可为小儿疳证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现探讨如下。1 从阴火论疳证的理论依据疳证多因喂养不当、乳食不节或其它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津耗伤,机体失养,而见形体羸瘦,精神萎靡,毛发干枯,面黄纳少,脘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等临床症状。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诸疳》中首先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鲜不瘦而成疳矣”。清代·陈复正在《幼幼集成·诸疳证治》中亦指出:“有因幼少乳

    中医药通报 2018年4期2018-01-18

  • 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再探“阴火
    》《难经》再探“阴火”何伟峰,李舒婷,黄显伟(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关于“阴火”理论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以及李东垣相关著作的研究,认为李东垣之阴火理论是在继承《内经》《难经》基础上的一次理论整合与创新,并提出“阴火-三焦-脾胃-元气”模式,将阴火与脾胃、元气、三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对阴火理论概念进行了阐明。阴火;内经;难经;三焦;脾胃;元气《内经》作为四大经典之一,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9期2017-10-21

  • 阴火”本质之再辨
    33)医师笔谈“阴火”本质之再辨冯保斗(广东省阳江高新区人民医院,广东 阳江 529533)关于“阴火”理论,素来辩论最多的有两种,一种是李东恒提出的“阴火”论,多认为是脾胃气虚之阴火;一种是郑钦安提出的“阴火”论,多认为是肾阳虚弱之阴火。然细辨别,两“阴火”论之本质实为一致,皆为阳根不稳,气散于外,此气本是真阳,真阳实为肾阳。治宜温阳收纳,“一主三辅”之法。1 阴火概念阴火,关东张存悌总结为[1]“阴证所生之火,由阴盛格阳,逼阳外越所致”。明代医家李时珍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2期2017-04-04

  • 口疮论治经纬
    】 口疮;实火;阴火;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76.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3-0021-02Selection Of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bout Aphthous UlcerZhONG Li1 ZHANG Fuqiang21.ShenzhenFutian Of TCM,Shenzhen 518034,China;2.Shenzhen futi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2期2017-03-09

  • 姜莉云主任治疗阴火诸症举隅
    岱姜莉云【摘要】阴火理论对后世医家治疗阴火所致病症有其指导作用,扶阳派对阴火理论有着独到的认识。姜莉云主任作为扶阳学派的传承人,其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总结姜莉云主任关于阴火的治疗经验,临床辨证以虚为主,多属阳虚相火不密证,中医治疗效果显著,并举典型病例,以飨同道。【关键词】姜莉云;阴火;相火不密【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049-02Abstract:Keywords: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在《内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11期2017-01-19

  • 从“阴火论”探析脆性糖尿病中医证治
    310053从“阴火论”探析脆性糖尿病中医证治王进波 李能娟 胡江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杭州 310053[目的]探讨脆性糖尿病与阴火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全面地认识脆性糖尿病,拓宽临床诊治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系统整理阴火学术理论,从学术渊源、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对脆性糖尿病与阴火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并提出治疗法则和方剂。[结果]李东垣阴火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劳倦过度、精神压力、饮食不节等为阴火产生常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2期2017-01-11

  • 基于文献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医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研究
    于文献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医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研究范翠萍,韩琦,李洪海,柳春,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医证素;文献研究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是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此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温补为主,清热为辅,兼顾气机,最适用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脾胃病证,且临床应用广泛,凡是脾胃虚损相关疾病皆可用此方加减应用治疗,但缺乏对其证候的诊断标准。笔者对近45年来中医药临床运用

    新中医 2016年7期2016-10-19

  •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重新认识支气管扩张症病机*
    不足,脏腑失养,阴火乘虚而生,坑害脏腑气血,故而元气越发亏虚,阴火愈加亢盛。气火关系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及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该理论与现代医学关于支气管扩张症(以下简称支扩)的发病假说——免疫功能低下与细菌定植理论[1]颇有类似之处,或可据此重新认识支扩的病机,从而达到治病求本,减少支扩急性发作的目标。1“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之内涵1.1“火”乃脾胃虚弱,元气亏虚所致的“内生之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内容散在于李东垣的著作中,东垣并未对其作单独

    陕西中医 2016年3期2016-04-05

  • 从李东垣“阴火”理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032从李东垣“阴火”理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贾 博 辽宁中医药大学110847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9号白光*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10032阴火理论;胃食管反流病;健脾益气;清泻阴火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 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动力障碍性疾病,由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各种不适症状或伴有食管损伤,临床上常见烧心、反酸、胸痛、反胃、上腹痛、慢性咳嗽等食管内和食管外综合征表现,分为非糜烂性

    广西中医药 2016年4期2016-03-10

  • 浅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著·浅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丁阳1,王长松2(1.东南大学 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中医内科,江苏 南京 210009)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具有益气健脾、升阳泻火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以脾胃虚弱、“阴火”上炎为病机特点的病证,尤其适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治疗。作者临床观察到ROU患者常具有“口疮和脾胃虚弱”的共同特点,总结其病机属于“阴火”上炎,运用李东垣“培土伏火”理论,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辨证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4期2016-03-07

  • 李东垣阴火论浅析
    理论研究◆李东垣阴火论浅析李松键,林泽鑫,谭梦佳,王涂路,廖月红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立足于《脾胃论》以及《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分别从阴火的由来、范畴,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方面对阴火论进行阐释。通过研读李东垣原文,认为阴火的病机主要为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治疗方法包括甘温补中、升阳散火、甘寒泻火、饮食及情志调节等。阴火;脾胃论;李东垣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为补土派一代宗师,师承易水派张元素。李氏一生著作颇丰,其中代表作有《脾胃论》、

    新中医 2016年7期2016-02-21

  • 李东垣阴火本质的探讨※
    0046)李东垣阴火本质的探讨※蔡超产1杨博文1孙鸿昌2*(1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2012级,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46)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以其独特的脏腑辩证体系独步医林,李东垣作为易水学派的中坚更是以其脾胃思想而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开端了中医自此以后近千年的重脾胃思想。作为李东垣代表作的《脾胃论》在重脾胃的同时,却也时时伴随阴火概念的出现,且是脾胃病变证纷起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东垣先生并未在书中表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20期2016-02-14

  • 李东垣“阴火论”之理论内涵
    032)李东垣“阴火论”之理论内涵苏麒麟,郑洪新△(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在李东垣之前已有关于阴火的名词,阴火论是李东垣对脾胃内伤学说的延伸,故专论其阴火论理论之涵。阴火的病因与六淫外感以及饮食、起居、劳役、七情内伤有关,病机要点在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由此而致脾胃气虚,阴火以乘;谷气下流,肾之阴火上冲;营气虚少,心之阴火炽盛以及肝、肺阴火内生。阴火之证乃内伤热中证,其治法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兼以泻火、散火,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期2016-01-31

  • 阮诗玮从阴火论治肾性血尿※
    :阮诗玮阮诗玮从阴火论治肾性血尿※● 许勇镇1指导:阮诗玮2本文主要论述导师阮诗玮教授发挥李氏阴火理论论治肾性血尿的经验,并举数例病案加以阐述。阴火 肾性血尿 名医经验 阮诗玮阮诗玮教授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30余载,阮师博览群书,精悉经典,尤其对李东垣《脾胃论》研究深入,临床上擅长运用李氏学说及方药辨治肾脏疾病。笔者有幸师从于门下,今不揣鄙陋,试将阮师从阴火学说论治肾性血尿之经验阐述如下。1 阴火与血尿病因病机“阴火

    中医药通报 2016年3期2016-01-26

  • 浅谈阴火、相火产生的机理及证治特点
    浅谈阴火、相火产生的机理及证治特点★叶平贵胡素敏*(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 )摘要:李杲认为“阴火”产生的机理为脾胃元气不足,气火失调;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脾胃气虚和火热亢盛两大证候群,并根据其证候特点创制出甘温除热大法,主方为补中益气汤。而朱震亨则对“相火”一证有独特的见解,指出其病机为“相火”妄动,煎熬阴精,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肝肾阴虚和火热亢盛两大证候群,治法以滋阴为本,泻火为标,主方为大补阴丸。关键词:阴火;相火;病因病机;证候;治疗“阴火”是李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6期2015-04-15

  • 李东垣“阴火论”九种病机初探*
    滦总医院李东垣“阴火论”九种病机初探*石志敏1,穆世英1,陆 昕2,陆 霞11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开滦总医院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成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乘虚而入等9方面对李东垣“阴火”病机的实质进行探讨。阴火;病机;《脾胃论》;李东垣对于东垣的“阴火”,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将其总结,简单阐述:阴

    西部中医药 2015年4期2015-02-23

  •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摘要】在李杲阴火学说提出后,人们对阴火还是很难理解,对于阴火学说,众多学者意见截然不同,其中一学派更符合广大意见,它们认为阴火是下焦离位的邪火,和自身产生的元气水火不相容,是对立面,从而导致一些疾病,该邪火又称为我们老百姓常常说的心火,它由自身的脾胃中元气失衡,应该多服用祛火,温和增气的食物或药物。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15.121工作单位:456750河南誉美肾病医院On Li Gao’s Theory o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15期2015-01-26

  • 胡珂从阴火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胡 珂胡珂从阴火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章美玲 胡 珂▲胡珂治疗脾虚阴火型复发性口腔溃疡多从脾胃不足、气虚不升、阴火上冲、灼肉腐肌等方面入手,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升阳、健脾固本。口腔溃疡 阴火 脾虚 治法 经验 胡珂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口糜”、“口破”范畴[1],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粘膜损害性疾病,具有周期性、游走性、反复发作等特点,与遗传、自身免疫、微生物感染、微循环障碍、心理因素等有关[2],但确切的病因及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导

    中医药通报 2015年1期2015-01-23

  • 试论李东垣阴火的本质
    700)李东垣对阴火的论述见于《内外伤辨惑论》:“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由于李东垣对阴火的概念并未详细说明,后世对阴火的认识亦见仁见智。五脏升降思维模型[1]是笔者在方剂学尤其是在经方基础上,结合藏象理论创建的思维模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1期2014-01-26

  • 再论气虚发热及阴火
    气虚发热的机理、阴火论以及甘温除热法。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是脾胃受伤,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生,从而可以形成“阴火炽盛”的热中病证。临床表现为:“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东垣认为,这种热中病证是由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脾胃受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即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所致。治疗这种内伤的热中病证,“唯当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

    中医药信息 2013年3期2013-01-23

  • 阴火的病理实质及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时期,李东垣首倡阴火之说,引发医学界长期的争鸣,历代名家对阴火提出了10种不同的见解[1],迄今仍未有定论。笔者详究《脾胃论》,初步认为,阴火是脾胃内伤整体性病理认识论的产物,李氏从整体性阴阳消长转化立说,而人们习惯地从单一的脏腑、或气、或血、或经络、部位、火热等方面去审视,持论殊途,自生困惑,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盖李氏据脾胃内伤实际,本天人相应法则,以升降浮沉理论为纲,以谷气不升反降为切入点,以“阴盛阳虚”为内伤病理的高度概括。随着阴阳消长转化,阴盛

    世界中医药 2011年5期2011-04-14

  • 李东垣的阴火
    100700)“阴火”在李东垣的著作中频繁出现,但其著作中并未明确“阴火”概念,对“阴火”的使用也没有固定的方式。似“阴火者,心火也”[1],或“肾间阴火沸腾”[2]等不同的提法频频出现,令人疑惑。而其所谓“火”之“阴”者,亦令人费解,导致“何为阴火”成为了一个争议不断的命题。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阴火在脾胃内伤热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脾胃内伤所致的热病,其“热”生于内,这个内生的火热邪气,正是“阴火”所致。阴火的出现是脾胃内伤热病的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期2011-02-13

  • 阴火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探析
    00193)1 阴火论阐微金元医家李东垣的“阴火学说”是从“脾胃内伤学说”中衍化出来的李杲的又一学术特色。其创立“阴火论”,内容散见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著作中。实际上,阴火论起源于《内经》。李东垣继承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并通过长期临证实践,积累了治疗内伤病的丰富经验,独树一帜,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病机见解,并创立了阴火理论。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导致脾胃虚弱、元

    天津中医药 2010年1期201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