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

  • 原创性对二元范式的超越:论荷尔德林的古今之争
    式的超越:论荷尔德林的古今之争葛体标(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荷尔德林对古今之争的思考突破了温克尔曼、康德、席勒的二元范式,以原创性回应古典和现代孰为优劣的问题。荷尔德林基于自身的现代处境,通过对悲剧性时间的考察,坚持以陌生性调和、激活本己之物。这一切都只能诞生于悲剧性的心灵,诗人在拆毁和重构中进行全新的创造,用纯粹的言辞来建筑祖国。荷尔德林;古今之争;原创性;二元范式法国大革命结束了,但古今之争仍是一个问题。从温克尔曼到康德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3-23

  • 开端、更新与精神或灰烬 ——试论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诗的历史意识
    到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或特拉克尔的诗的文章,当时深感震惊——一个哲学家,一个面向存在运思之人,以这种方式来谈论诗——他谈的却是在世的方式——在世的开端和终了。数年前,阅读理查德·维克利(Richard L. Velkley)的《论源初遗忘——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与哲学的前提》,又一次勾连起我的心结,他在书中表示他多年来在读海德格尔的时候想着施特劳斯,在读施特劳斯时想到海德格尔。事实上,施特劳斯也算是海德格尔的弟子,虽然后来他离开了海德格尔,但终身受益于海德格尔

    文艺理论研究 2022年5期2022-10-13

  • 在与古希腊意识的对峙中获得自我
    接受与感知。荷尔德林用诗学的表达方式对“新神话”做出了回应与阐释。荷尔德林的诗学与古希腊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伽达默尔认为,古希腊文化并不是荷尔德林的“教育材料”,两者之间发生激烈的碰撞,是一种强力的相遇。荷尔德林在他的后期诗歌《饼与葡萄酒》中通过这种与古希腊意识对峙的方式展现了其“新神话”的诗学构想。关键词:新神话; 荷尔德林; 古希腊; 《饼与葡萄酒》I516.24 A 0010 10一、 荷尔德林的“新神话”(一)“新神话”的诞生针对启蒙理性的新神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年6期2021-08-28

  • 荷尔德林
    主持人语:荷尔德林在18世纪末的质问:“在一个技术和功利占统治地位的贫乏时代,诗人何为?”至今振聋发聩。他发现了繁荣时代的最严峻问题,即贫乏问题。追寻隐匿的神迹,发现人内在的神圣性,用诗与思重塑心灵,人与万有合一,天空、大地、神圣者、短暂者的合一,激情、美、诗性……这些,在今天看来,仍是一种伟大的“复魅精神”。如此,人才能“诗意栖居”。李德武的文章是与荷尔德林的一次“神交”,限于栏目篇幅,这里节选发表上半部分。(沈苇)雪落苏州,蜡梅绽放,我决定动笔写荷尔德

    江南诗 2021年2期2021-04-12

  • 小地方的“诗意”栖居
    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有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后来經过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进一步阐释,这句诗甚至获得了哲学层面的高度和深度。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从此深远流传,成为多少人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向往。如何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呢?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方式。也许,静静地感受走过路过或者生活过的小地方,心平气和地思索存在于其中的意义,便是其中一种诗意的栖居吧。此称之为小地方的“诗意”栖居。小地方·风景小地方·路过小地方·故乡小地方·异地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1年2期2021-03-24

  • 经验、对话与听
    年以前出生的荷尔德林(1770-1843)给我们留下一句难理解的话:“我们当做一种对话以来……”(Seit ein Gespräch wir sind……)。我们不太清楚这位德国诗人什么时候写过这著名的诗行,后来它成为德国文学引证最多的引文之一。这句诗出自荷尔德林的长诗《和平的庆典》(Friedensfeier),大概创作于1786年到1843年间。从德国当代哲学来看,人好像真的是一种对话。反正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海德格尔(Martin

    南方周末 2021-03-182021-03-18

  • 在与古希腊意识的对峙中获得自我 ——《饼与葡萄酒》与荷尔德林后期诗歌中的“新神话”诗学构想①
    20)一、 荷尔德林的“新神话”(一)“新神话”的诞生针对启蒙理性的新神话可以被视为哲学领域从启蒙运动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条主线。古代神话在基督教早期被当作是异教的神学而被抵制和摒弃,其被认为是杜撰的、非理性的和反基督教道德的。在启蒙运动初期,泽森(Philipp von Zesen)便在《德意志神话》(TeutscheMythologie)中将“神话”(Mythologie)称为“对异教诸神(haidnische Götter)的描述”。同时代的法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01-06

  • 荷尔德林的颂歌-浅析诗的本源
    格尔认为只有荷尔德林的诗才达到了绝对物本身这一概念。关键词: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歌本源;力量之域在先行说明里面,海德格尔认为流行的观点对荷尔德林有一种误解,原因在于流行的观点都是以史学研究的方法去看待荷尔德林,容易将荷尔德林的思想性给流失掉,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的思想是可以开启历史的另一个开端,我们需要以一种公正的态度去看待荷尔德林,去认识他的思想。大多数人总是把荷尔德林和历史史学研究在一起,但是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赫尔德林去揭开历史的新篇章,要把荷尔德林

    时代人物 2020年21期2020-11-18

  • 美与艺术的理想国 ——论荷尔德林的古希腊情结
    11756)荷尔德林生活在18 世纪末至19 世纪中期的德国,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孤独的“处于边缘位置的歌者”,生前几近寂寂无名,死后五十年才重回大众视野,被主流学界所重视。他的诗具有纯粹的诗性美,充满了神性的光辉,同时体现着对自然之美的崇敬。海德格尔认为,他的诗蕴含了诗的本质,称之为“诗人中的诗人”[1]。荷尔德林早期奉古希腊诗学为圭臬。青年时期的荷尔德林对古希腊崇拜的原因也可以从诸多方面进行分析。1 现实世界与理想王国的分裂荷尔德林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18期2020-11-18

  • 在早期浪漫派和歌德之间:论本雅明的《荷尔德林的两首诗》中的文学思想*#
    早期本雅明的荷尔德林研究在20世纪西方文艺思想史中,对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重新“发现”成为了重要的转折性事件。人们通常认为,这一发现者是德国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其20世纪中期的代表作《荷尔德林的诗阐释》(Erlauterungen zu Hoelderlins Dichtung)影响了西方文艺界,尤其是德国和法国文艺思想家们对荷尔德林的理解。但是,自狄尔泰(Wilhelm Dilthey)以来,德语文化界的知识分子对荷尔德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2期2020-11-17

  • 荷尔德林的“旭培里昂”: 超逸的爱若斯 ——论诗人何以作为神圣的中保
    分裂的状态,荷尔德林提出以柏拉图美的学说来重建心灵与原初世界的连结。他辩驳费希特绝对自我原理的疏漏,把美感置于自我意识的源头,试图走出康德认识论的框架,从根本上影响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亨利希名之为“统一哲学”(Henrich 20)。这种对人类命运规律的完整致思在荷尔德林的两卷本书信体小说《旭培里昂,或希腊隐士》①(Hyperion,oderderEremitinGriechenland)中得到了“最高的表述”(狄尔泰301)。荷尔德林从1792年左右开

    文艺理论研究 2020年4期2020-08-11

  • 诗人的诗人:荷尔德林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语: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lderlin,1770.3.20~1843.3.7),德国浪漫派诗人,他试图将古典希腊诗文移植到德语中去。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直到20世纪,荷尔德林开始广受关注,被认为是世界文学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作为一个诗人,荷尔德林曾写下如下自白式的文字:我给予自己的唯一乐趣在于,偶尔在纸上写下发自一个热情灵魂的几行字;但你知道,这种乐趣是转瞬即逝的。在我的职业里,人们

    检察风云 2020年10期2020-06-29

  • 荷尔德林的“与万有合一” ——通向自然与诸神的存在论探微
    宾根神学院的荷尔德林、黑格尔等人。荷尔德林受到斯宾诺莎学说和敬虔派的影响,其诗化小说《旭培里昂》以“与万有合一”展现了从内在塑造民族精神的新宗教构想,并体现于他参与草创的《德国观念论最早的系统纲领》。旭培里昂代表人类与世界从分离到融合的命运轨迹,其中,柏拉图《会饮》的蒂奥提玛化为“与万有合一”的美感经验,这在他同时期哲学片段《初断与存在》里称为存在。“存在”取消主客二分,作为统一之基跨越了美的理性界限,荷尔德林由此根本上改写了德国观念论的发展道路。德国观念

    江西社会科学 2020年5期2020-02-11

  • 符腾堡公国“时代史”与荷尔德林笔下的希波战争
    学家的参与是荷尔德林研究的一个特点。20世纪以来,海德格尔、亨利希(1)迪特尔·亨利希(Dieter Henrich):德国当代哲学家,慕尼黑大学哲学教授,以对德意志唯心主义哲学(Deutscher Idealismus)的研究闻名,他关于荷尔德林的作品有《意识之基:荷尔德林思想研究(1794—1795)》[Der Grund im Bewusstsein: Untersuchungen zu Hölderlins Denken (1794/1795) 2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20-01-13

  • 荷尔德林和德意志的命运
    格尔的缘故,荷尔德林成为哲学学者最爱阅读和解释的诗人,尤其是荷尔德林的诗歌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构造中的意义(马克思230—37)。但因着海德格尔概念的晦涩难解,有些问题常常隐而不显。作为诗人——尤其是德意志诗人——典范的荷尔德林,之所以能够成为海德格尔对诗的本质探讨的对象,根本原因在于,他在荷尔德林的诗中读到此在的根本特征:“当荷尔德林谈到栖居时,他看到了人类此在的基本特征。”而在人的此在结构中,诗人具有尤其特殊的地位,因为唯有诗人才能洞悉此在的本质,也即“作

    文艺理论研究 2019年1期2019-12-24

  • 诗歌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与维系 ——海德格尔第一次荷尔德林讲课的核心问题与思路
    学期的课程《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中,海德格尔说过这样一段话:“祖国”(Vaterland)乃是存有本身,它从根基上承载并构造着一个在此存在着的民族的历史,也就是它的历史之历史性。[……]祖国之存有,亦即民族的历史性此在,被经验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存有,面向存在者整体的基础立场从这种存有中生长出来并赢获其整体构造。(《荷尔德林的颂歌》 144)熟悉海德格尔哲学的人会觉察到,海德格尔在此提出了一个十分惊人的说法。他把第一哲学的核心论题“存

    文艺理论研究 2019年3期2019-12-24

  • 荷尔德林: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比寂寞的诗哲荷尔德林那样,在年轻的岁月里即开始用生命来追寻生存的意义。1770年3月20日,在德国南部尼卡河边的小城劳芬,荷尔德林出生了,但他的命运一生下来就充满了坎坷和荆棘。两岁的时候,他的生父死于中风,九岁时,继父也离开了人世。荷尔德林在母亲精心而辛劳的抚养下,在家乡完成了基础教育之后,于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五年后,他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因此具备了担任神职人员的资格。但他并没有听从母亲的人生设计,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去做了教师,做了诗人,想以

    爱尚书香 2019年4期2019-08-23

  • 符腾堡公国“时代史”与荷尔德林笔下的希波战争
    陈郁忠摘要:荷尔德林虽然是一位哲学诗人,但他的诗歌创作同时扎根在现实土壤之中。1800年前后符腾堡公国的“时代史”是荷尔德林诗歌创作的重要动力来源。然而,荷尔德林并不直接在诗歌中表现“时代史”,而是借用古希腊的希波战争作为诗歌意象,以“借古喻今”的方式来展现拿破仑战争时期符腾堡公国的政治现实,并表达当时德意志人的民族情感和他对德意志未来的憧憬。这一手法在他1800年写就的长诗《爱琴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关键词:荷尔德林;符腾堡公国;时代史;希波战争;《爱琴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年6期2019-02-28

  • 试析《返乡——致亲人》中的“虚静”
    摘要:荷尔德林的《返乡——致亲人》描写了诗人返乡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透过诗人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一幅静谧的画面。诗中所表现出的静与老子虚静的美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试从老子虚静的美学思想窥视该诗中的“静”。关键词:荷尔德林 老子 虚静荷尔德林的《返乡——致亲人》描写了诗人返乡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首返乡诗,也可以说这是一首哲理诗。海德格尔曾评价道:“……这样一些诗节所包含的‘返乡,大概就不仅是说返乡人已到达‘出生之地的河岸了。”a 的确,该诗所要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7期2018-10-20

  • 从单纯到教化的和谐 ——试析《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中的教化之道
    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重燃光热,在如今这个贫乏的时代吟咏隐去的神的踪迹,为在黑夜中迷惘的无家可归之人道出神圣的出路。自启蒙运动之后,人类的理性教育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的位置被抬高到无以复加之地,而人的主体性过度突显必然会导致自然的对象化,处于自然中的人却把自然当作可以任意摆置的对象,内在的分裂由此产生,从而丧失了古希腊时期的人之为人的完整意义。而技术时代使我们身处的世界变成了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大地和天空丧失了存在基础,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切皆可计算并把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2018-07-12

  • 血以后是黑暗:海子和荷尔德林诗歌中的人与神
    组诗)——给荷尔德林》①究其一生,海子将荷尔德林视作其诗歌上的偶像之一。尽管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海子近乎宗教徒式地将历史上众多诗人——从荷马到惠特曼,视为其知己和导师,但是荷尔德林在其中的地位仍旧非同寻常。《不幸》一诗写于1987年,海子于山海关自杀的两年前。巧合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海子和荷尔德林一样,一直被精神分裂的痛苦困扰。实际上,从二人的经历来看,尽管所处时代和置身的文化体系有天壤之别,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不胜枚举:二者都出生并成长于乡村,而且几乎

    江汉学术 2018年2期2018-04-14

  • 也是因为他,荷尔德林(Friedrich H?lderlin),刚好和贝多芬出生于同一年。或许,在一七七○年的德语世界里,命运不止一次叩响了西方文化的门扉。因为在那一年,还有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也诞生了:黑格尔。既然已经提到了荷尔德林的哲人好友,不妨从文化史上最完美的一次宿舍安排说起。两人就读神学院期间,曾与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共居一室。或许这也不尽然是命运的操纵。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个年

    书城 2018年1期2018-01-18

  • 海德格尔的诗人与世界历史
    之中,尤其是荷尔德林的言说中。对荷尔德林诗的解释伴随了海德格尔思想最为成熟的30多年,通过解读荷尔德林,海德格尔力图表明,欧洲民族要名副其实地成为形而上学的民族,必须从当下的历史处境出发,把握住历史赋予自身的机运。凭靠“诗意的栖居”说,海德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世界”和“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理解,比此前的任何历史哲学都更有形而上学味道,形而上学在他那里也因此更为彻底地历史化。关键词: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自然意识;历史意识;世界历史中图分类号:I206.2

    江汉论坛 2017年10期2017-11-10

  • 以本有沉思诗歌:论海德格尔的诗学理论
    ;第二,诗人荷尔德林所处于的命定时刻及其所承担的历史性命运促发了海德格尔对于作为本有的诗歌的拯救观念的形成;第三,海德格尔赋予诗与思以近邻关系,并让其归属到本有的“四方”环舞中且彼此本质性地进入对方又相互分离地持有自身的本质。故而,诗与思的同一性论述是一种既不同于诗的哲学观,也有别于诗的文学理论论述的海德格尔式诗学理论。海德格尔;本有;拯救;思与诗20世纪30年代在海德格尔思想生成、衍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一般的特殊意义。自此时始,海德格尔就处于与诗人荷尔德林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2017-05-03

  • 季羡林的荷尔德林早期译介研究
    德国原版的《荷尔德林全集》,阅读和翻译了荷尔德林这位德国诗人的许多诗歌,先后发表了《现代才被发见了的天才:德意志诗人薛德林》和《近代德国大诗人薛德林早期诗的研究》,对荷尔德林在中国的早期译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关键词] 季羡林 荷尔德林 译介 艾克 石坦安[中图分类号] G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2-0112-05Study on Ji Xianlins Early Translation and

    出版科学 2017年2期2017-04-14

  • 找寻人的生活支撑
    思想主要在《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中提出和给予了论证。摆脱“烦恼的在世”之途何在据传记学者的研究,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是海德格尔所独爱的研究课题之一。作为先辈,诗人荷尔德林是海德格尔的同乡。这位诗人与享誉世界的德国大哲学家谢林和黑格尔是好朋友,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和思考中来阐述对人和世界的看法。在荷尔德林的诗作中,经常吟诵的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类哲学的主题。在诗作中,浮显出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抽象的诗意世界,而这成了这位德国诗人的特色。在海德格尔

    世界文化 2017年3期2017-03-21

  • 还乡诗
    想到这句来自荷尔德林的诗,愈发令自己魂不守舍。窗外,雾霭迷蒙织补青春的纱帐。倘若再往外,你会发现我童趣的迭影,手里提溜着一只僵死的幼鹰。自然而然,它已剔除了凶猛的禀赋。但日后,你还会觉察我并无多少脾性,能在此刻拒认苦楚的驰年。我深知,那是自己的顽疾2这是这,那是那——我们亟需条分缕析,个中情境有待趋避昔日之光。昏暮临近,你借绛红的黑海,点染我于涌动的故土,及结晶的河滨。即刻,思绪透了出来,继而朝桥面,抛掷凝冻的余晖,呈柱状图般愕然兀立在你我的念想下纷繁却清

    星星·散文诗 2016年25期2016-12-29

  • 烟雨故园情
    曼“古风诗人荷尔德林”的整个一生可以用别离、伤感、幻美与悲剧几个触目惊心的词语来描绘。诗人在别离之中执着还乡,以他的诗兴复活了消逝既久的古希腊之幻美。第一是别离,铭心刻骨的分别,笼罩生命的离情。不到两岁,荷尔德林的生父,一位开明好客的修道院管家,因中风而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忍受世态炎凉。其母约翰娜虔诚至极,甚至连身陷无边忧伤也不弃神圣信仰。荷尔德林的继父也在内卡河的一场洪水中意外受伤,不久也凄然离世。别离的痛苦,令诗人一辈子身心疲惫,命运的诡异力量与他

    财经 2016年26期2016-10-21

  • “诗意地栖居”的文化侨易与媒介现象分析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最著名、最流行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中国脍炙人口,流行到了大约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有所闻的程度。用百度搜索“诗意地栖居”,大约可以找到140多万个链接,在CNKI数据库中用这个诗句作为关键词来搜索期刊和报刊,也能搜出近千篇有关的论文和文章。①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荷尔德林的这个诗句不仅仅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大众媒介中一个非常流行的诗句。若无这个诗句,荷尔德林这一名字大概除了专门研究德语文学的学者及诗歌爱好者外,或许并没有太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年2期2016-07-09

  • 浮生的一半
    诗/{德]荷尔德林 译/Richard Sieburth浮生的一半Half of Life诗/{德]荷尔德林 译/Richard SieburthWith its yellow pearsAnd wild roses everywhereThe shore hangs into the lake,O gracious swans,And drunk with kissesYou dip your headsIn the sobering holy wate

    意林(绘英语) 2016年2期2016-04-09

  • 湛蓝色的生命感
    所以时,诗人荷尔德林则在诗歌中浅声低吟呼唤人性的回归,其创作被认为是十八至十九世纪之交德国文学的最高成就。《在柔媚的湛蓝中》(In lieblicher Bl?ue blühet)是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lderlin)(1770—1843)后期所作的一首诗歌,被译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名句正是出自本诗。纵观过往的思想史,荷尔德林的诗歌在其死后得到了广泛传播,这得益于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

    中国周刊 2016年3期2016-03-15

  • 荷尔德林与惠特曼诗学中的希腊理念
    0058)荷尔德林与惠特曼诗学中的希腊理念李咏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虽然荷尔德林与惠特曼之间并无直接的思想传承关系,但是,他们对诗人与哲人的理解,对诗歌与哲学价值的规定,对生命与理性的执著探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追溯其思想根源,可以发现,希腊理念或希腊文化传统,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荷尔德林与惠特曼的诗歌与诗学,事实上,这种希腊传统是西方诗学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关键词:荷尔德林;惠特曼;诗学;希腊理念;生命理想一、诗人的情思与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14

  • 评海德格尔的文本理论及其阐释方法
    火不容。在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海德格尔称诗的本质是一种通过语言的创建,诗与思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系,至此哲学与诗原初的关系才被彻底颠覆,对《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的分析就是为了打破传统诗哲关系。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开篇就罗列了荷尔德林的五个诗句,这五个诗句来自荷尔德林不同的诗中,对通串讲的方式来完成对诗的阐释: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2]35。这两句诗出自荷尔德林的《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着……》。原句为:充满劳绩,但诗意地,人栖居在这片大

    知与行 2016年9期2016-02-14

  • “诗意地栖居”的文化侨易与媒介现象分析
    1)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最著名、最流行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中国脍炙人口,流行到了大约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有所闻的程度。用百度搜索“诗意地栖居”,大约可以找到140多万个链接,在CNKI数据库中用这个诗句作为关键词来搜索期刊和报刊,也能搜出近千篇有关的论文和文章。*用百度搜索“诗意地栖居”,显示有970,000个链接,搜索“诗意栖居”,显示有1,430,000个链接。在CNKI数据库中,期刊数据库检索“诗意地栖居”,有148篇,检索“诗意栖居”,有688篇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2-12

  • 论海德格尔“大地”之思的根源
    格尔;大地;荷尔德林;古希腊;尼采收稿日期:2012-12-30作者简介:孙柏林,男,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教师。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码:A文章编号:号:1671-7511(2015)01-0047-06摘要:海德格尔关于“大地”的思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演变而趋于成熟的过程。“大地”一词最早出现于《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这个稍显“突兀”的“大地”之思源自何处?有学者对该问题给出了答案:荷尔德林、古希腊悲剧、纳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12-08

  • 追忆荷尔德林(外一篇)
    译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选(四川文艺2010年版);一本是由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欧文(中文名宇文所安)所著的《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郑学勤 译,三联2004年版)。宇文所安的《追忆》,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读过的,不是现在所读的三联版,而是上海古籍1990年版,那是由王元化先生主编的“海外汉学丛书”中的一种,译者也是郑学勤先生。我为宇文所安这样一个被誉为“为唐诗而生的美国人”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痴迷所感动,为他在中国古典文学

    山西文学 2014年9期2014-11-03

  • 在普鲁克街(五首)
    任自己飞翔”荷尔德林纪念碑九月的清晨 我在海德堡遇到了荷尔德林 当时我正沿山上的“哲学家小径”缓缓行走 徐徐上升秋天的薄雾轻笼着晨曦 浮埃 幽秘而神圣隐约有人在唱《海德堡的颂歌》“我已经长久地爱你,多想喜悦地叫一声母亲”那个唱歌人 叫荷尔德林他的名字睡在岩石之上他高高浮于自己的名字之上他的面孔朝上 不能被路人看到周遭尽是草丛 灌木 树荫尽是天空中垂下的忧柔和大地里长出的声音荷尔德林比我想象的还要孤独 安静这孤独和安静是他在人间所获的唯一桂冠与殊荣?还是他“

    诗林 2014年4期2014-07-07

  • 作为新神话的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 ——德国早期浪慢主义诗学研究
    .施勒格尔、荷尔德林等人的新神话诗论因为把艺术启蒙与宗教意识奇特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迥异于从康德到席勒的启蒙理路,并对尼采与海德格尔产生魔咒般的影响。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新神话;诗;酒神;启蒙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赫尔德尝试建立新神话学(Neue Mythologie),并得到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追捧和建构。由此,新神话(Neue Mythen)也成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和诗论中的一个关键词。从概念的角度说,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新神话学包含三个方面的确定内

    外语学刊 2014年5期2014-03-18

  • 荷尔德林的狂热希腊崇拜
    张静荷尔德林是德国浪漫派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被现代思想家、文论家广泛推崇。本文主要从《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这首诗歌出发,探讨荷尔德林希腊情结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一、希腊崇拜之浪漫主义荷尔德林在《希腊的美的艺术的历史》一文中,再一次申明了他对于希腊精神的崇拜。他认为,希腊不仅是“美的艺术的故乡”,而且,希腊还是诸神与英雄的故乡。其中,“美的艺术”包括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还有赫西俄德的“教谕诗”等,这种“美的艺术在那高雅的民族中的产生和成长”,“吸引着每一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6期2013-12-12

  • 从《饼与葡萄酒》看荷尔德林诗歌的象征隐喻特征
    与葡萄酒》看荷尔德林诗歌的象征隐喻特征张 梦 黄凤祝荷尔德林的诗歌充满了西方哲学、历史、宗教的内容,因而蕴含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性。《饼与葡萄酒》作为他最长的挽歌体抒情诗富有代表性。本文尝试从意象、结构两方面来分析这首诗歌丰富的宗教象征意蕴,以管窥豹,以期体现荷尔德林诗歌蕴藏的象征隐喻特征。《饼与葡萄酒》 象征 两希宗教一、《饼与葡萄酒》的内容以及引进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Friedrich Holderlin 1770-1843)的哀歌《饼与葡萄酒》(B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2期2013-12-12

  • 艺术作品的本源何在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倾听与追问
    ○王新舒荷尔德林生前一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如今他已经是一位举世闻名的诗人,这与海德格尔慧眼识珠不无关系。荷尔德林幼年丧父,在精明的母亲的安排下,他先是在教会学校学习,后来进入图宾根学院,主修神学,但他对哲学更有兴趣,并在同学中与黑格尔和谢林结为好友。之后,荷尔德林一直致力于古希腊哲学、历史的研究,并以写诗作为自己钟爱一生的“清白无瑕”的事业。由于他拒绝了母亲替他安排的牧师职位及宗教前程,青年荷尔德林遭遇坎坷。他曾几度以做家庭教师谋生,后来谋求大学教师

    文艺评论 2013年3期2013-08-15

  • 荷尔德林:重建神话世界
    。作为诗人,荷尔德林敏锐地体验到了现代世界的这一分裂特征。在小说《许佩里翁》中,他写道:我们与自然分裂了,人们相信曾经为一的东西,现在自相矛盾,主仆双方转换。我们往往如此,仿佛世界是一切而我们为无,可往往也如此,仿佛我们是一切而世界为无。④Friedrich Hölderlin,Sämtliche Werke und Briefe in drei Bände,Hg.v.Jochen Schmidt.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 K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3期2013-04-07

  • 荷尔德林的诗歌看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神学倾向
    的意义。三、荷尔德林的诗作为浪漫派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①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ldelin(1770~1843),德国诗人。在海德格尔眼中是最纯粹的诗人,他受诗的天命的召唤,直写诗的本质。在他后期的诗歌中,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表现在与神的远离,这是一种本体论的分裂,神的隐匿意味着人的“沉沦”和“无家可归”。首先,荷尔德林在《莱茵颂》[3]45中怀着沉重的心情唱出的是,人离弃了神灵,离弃了那给人类行为以力量和高尚,给痛苦带来欢乐,以默

    外国语文 2013年1期2013-03-19

  • 诗人的使命 ——关于荷尔德林的诗《在可爱的蓝里》
    )青年时代的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 1770-1843),受到卢梭民主思想的鼓舞,开始诗歌创作。他与黑格尔和谢林一起研究法国大革命,探讨在社会实践中贯彻自由的理念。拿破仑称帝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粉碎了他的政治热情。在荷尔德林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希腊神话和圣经被融为一体。他寻求建立一种人的宗教,用理性的神话和教育取代暴力革命,消解贤哲与民众的区别,实现人人平等、自由与博爱的理想。《在可爱的蓝里》[注]①Friedrich Höl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02-14

  • 荷尔德林翻译思想阐释
    00072)荷尔德林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十分推崇古希腊文化,翻译了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以及抒情诗人品达的诗歌。他在针对自己所译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论述中阐述了蕴涵丰富哲理的翻译思想。他认为翻译所要找寻的是人类言语的根本动力,即“纯语言”。语言的更新、文化的扩充,时代的发展需要经历“异的考验”,其方法不是通过“诗化”翻译,而是采用异域化、陌生化的翻译方法,即逐字翻译方法。这表明译者必须对原文中的每个字要虔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1-10

  • 诗歌笔记
    给我他翻译的荷尔德林诗选《追忆》,和特拉克尔诗选《梦中的塞巴斯蒂安》。昨天和今天我将这两本诗选翻了翻。这两位德语文学人物,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读过他们的一些诗作,对他们还算熟悉。只是时间过去二十年左右,这次重新读到林克的翻译,感到特拉克尔不是像八十年代读时那么吸引我了,但荷尔德林则让我对之有一种重新的认识。德语文学重理性,讲道理,因此很多诗歌,包括歌德的作品,都给人说理的印象。荷尔德林作为一个被称为德语诗人仅次于歌德的大诗人,尽管也在不停地说理,但他的很

    诗林 2011年2期2011-09-26

  • 在苍穹下沿着荷尔德林的足迹
    那里……——荷尔德林:《返乡——致亲人》一条小路出现在大地与云际之间,这是施瓦本山的尽头,海一样的褐色森林在这里停住了它的浪涛。那奔走的人也在这里迟疑了一下,他放缓脚步,回望这熟悉的山谷,迷人的风景,眼里映进了这童话般秀丽的城市。他吟哦着,叹息着,徘徊不前。一条路就这样诞生了。而此时的我,就站在它与尘世连接的地方。我在心中默念着这珍贵的人,仿佛看见他在风中瘦削和佝偻着的身子,迷离而衰朽的目光,还有在风中稀疏而零乱的白发。他在吃力地攀登着,衣衫褴褛,气喘吁吁

    延河 2011年8期2011-07-27

  • 荷尔德林、尼采与里尔克艺术精神之比较
    00433)荷尔德林、尼采与里尔克艺术精神之比较张 典(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433)荷尔德林和尼采有强烈的先知情结, 里尔克没有先知情结。三位诗人受希腊精神和德国新教精神的影响很大。荷尔德林是德国浪漫派诗人的代表,荷尔德林从德国新教虔敬主义的视角理解希腊,尼采接受了德国浪漫派和德国古典人文主义者的希腊观,里尔克是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精神的角度接受尼采和荷尔德林的希腊观,相比荷尔德林和尼采,里尔克更加追求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荷尔德林;尼

    武陵学刊 2011年3期2011-03-20

  • 怀念永无尽时
    06年9月,荷尔德林被送进疯人院,这标志着这个“高贵的疯子”的灵魂完全沉入黑暗之中。荷尔德林疯了以后,还能够回忆起席勒和海因瑟等许多友人,奇怪的是,每次向他提到歌德的名字时,他竟然压根想不起自己一度敬仰的这个人物。对一个精神病人而言,这正是“一种深重的敌意的标志”。歌德与下一代文人之间确有隔阂,对此已有许多解释,可是在我看来,有过狂热的青春经历,步入中年之后,变得成熟和世事洞明的歌德对这帮才华横溢的后生怀有戒心,保持距离,大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十八世纪后半

    青年作家 2006年8期2006-11-23

  • 俄狄浦斯的眼睛
    据海德格尔和荷尔德林的两处“引语”引申出来的。“引语”要加引号,是因其与原文大相径庭之故。事实上,两处德语原文非但不能支持作者的观点,反会帮倒忙。“引语”之一是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中译本里的一句话,说俄狄浦斯“戳瞎双眼,是让自己走进光明”。海氏原文却是:dass er sich selbst die Augen aussticht, d.h. sich aus allem Licht herausstellt (他自行刺瞎双眼,即把自己置身于所有的光之

    读书 2004年8期200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