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谱

  • 印谱古籍中的印油老化研究
    00)0 引 言印谱是以印章蘸取印泥钤盖制作的一种特殊古籍,以原钤本为代表,制作材料主要由纸张、印泥、墨等组成。印谱用纸以白而细腻的纸张为佳,以连史纸等上等竹纸和棉连等薄型宣纸为主。印泥主要由色料、印油和艾绒制成:色料以朱砂为主,晚清以后开始在朱砂中混入铅丹、洋红等其他红色颜料;印油早期有菜油、茶油、芝麻油、蓖麻油等种类,后固定以蓖麻油制作,并对蓖麻油采用长时间晾晒等陈化处理,或者加入蜡等材料改善其性质。相比在其他古籍中的较少使用,印泥在印谱中被广泛使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3年6期2024-01-11

  • 沙孟海先生《西泠四家印谱跋》手稿(节选)
    沙孟海书学院藏印谱流传之难,魏锡曾绩语堂题跋说到丁蒋遗谱不过数本,何元锡、何澍父子辑拓本最著名,毛庚本、朱寿萱本续出,皆极名贵。魏锡曾论皖、浙印派时曾说:“让之(吴熙载)生江北,未遍观丁、黄作,执曼生(陈鸿寿)、次闲(赵之琛)谱为浙派。”又说:“习次闲者未见丁谱,自谓浙宗,且以皖为诟病,无怪皖人知有陈、赵,不知其他。”当时印人只看到陈鸿寿、赵之琛作品,看不到丁、蒋、黄、奚真谱,这是事实。魏锡曾上距丁、蒋诸老不过一百年,已有此情况,何论今天。这本西泠四家印

    中国篆刻 2023年6期2023-07-21

  • 《广州大典》所收印谱之印学意义及其编印局限和启示
    典》中有4册收录印谱,分别置于不同门类下,共计27种。所收印谱多为广东印人所辑或刊刻,集中展示了广东印学的面貌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广州大典》中所载印谱之著录、形制、来源等进行考察,同时结合广东印学之发展特点,以明晰《广州大典》所收印谱的文献价值与优劣得失。关键词:《广州大典》 印谱 价值得失《广州大典》是集录了1911年之前在广州出版的广州文献,或广州籍人士著作的大型丛书。[1] “其书按经、史、子、集、丛五部进行分类,对广东文献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搜集与整理

    粤海风 2023年1期2023-05-30

  • 甘旸《集古印正》管窥
    就有多达48 种印谱集中出版,几乎占有明一代印谱编辑数的二分之一[1],其中包含民间书坊对印谱的出版印刷提供的技术保障。这一方面说明江南经济的发展为篆刻技法乃至印论的提升提供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说明在印章鉴识与收藏上,体现了文人篆刻艺术家对篆刻艺术的无比热情,还有他们非同一般的认识和审美。甘旸(1568 前后—1625 前后),字旭、旭甫,号寅东,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晚年选择隐居在鸡笼山下,通过书刻自我娱乐。万历二十四年(1596),刊行自己的摹古印谱

    大学书法 2023年1期2023-03-16

  • 印蜕刻本集帧 ——印谱的传承与创新
    蜕刻本集帧来分析印谱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制作对象的创新点、其设计装帧的全部过程以及它的价值与意义。印蜕集帧活动起源于宋朝,其应金石之风诞生,流传至今,已经成为篆刻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对于原拓的保留与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除印蜕之外还需对于印章来源及质地考证、印文注释等进行文字说明,如此才是印谱的完整形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汲陶庐藏印选蜕》同时运用翻刻、雕版印刷、古代装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印谱进行再创造,呈现出印谱在当代的价值流变。一、《汲陶庐藏印选蜕》的组成内

    艺术品鉴 2023年2期2023-03-14

  • 论邓石如印谱的编纂与研究
    践今见各式邓石如印谱的收录规模大抵在200方左右,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约30方)有原石存世。毋庸讳言,在今人的判断中,邓石如在书法方面的用力是要远逾于其篆刻的。故而,许多学者在讨论邓石如的篆刻艺术时,除了提及其代表作如朱文长方形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图1)等及魏锡曾(1832-1882)于同治三年(1864)所作《吴让之印谱跋》中的名言“书从印入,印从书出”①之外,似再难觅得多少可敷于用的实质性讨论。图1 [清]邓石如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附边款)随着若干新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1期2022-11-27

  • “诗以序之” ——郭沫若为四本印谱作序
    六十年代,为四本印谱作序,皆以诗词代之。个中缘由,似非偶然,试将序文一一读来。一、《瞿秋白笔名印谱》1958 年,上海方去疾、吴朴堂、单孝天三位篆刻家为纪念瞿秋白60 诞辰,兼为国庆10 周年献礼,联袂合作《瞿秋白笔名印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59 年11 月,以20 开宣纸线装本出版,沈尹默封面题签,扉页书名由康生题写。郭沫若赋七绝一首,以墨迹刊印,全文如下:名可屡移头可断,心凝坚铁血凝霜。今日东风吹永昼,秋阳皜皜似春阳。题瞿秋白笔名印谱一九五九年

    郭沫若学刊 2022年2期2022-10-28

  • 《红楼梦印谱
    赵穆红楼西厢合璧印谱》,但流传甚稀。所以,王少石篆刻的《红楼梦印谱》,红学家冯其庸称为“首创”。王少石,安徽宿县人。家贫,耕牧以自给。喜爱金石书画,倾慕昌石(吴昌硕)、白石,因自名少石。他在《〈红楼梦印谱〉纪实》中记录了刻谱经历:1979年6月,经书法家许庐和同是书法家又是红学家的冯其庸建议,开始创作《红楼梦印谱》。1980年6月,印《红楼百印集》,收印一百二十方。这一印集与王少石其他有关红楼梦的印作,曾由冯其庸携至美国、苏联、日本的大学展出并发表。198

    寻根 2022年4期2022-08-04

  • 《李白凤印谱》拓编记
    品为主的《李白凤印谱》。我有幸参与了《李白凤印谱》的拓编工作。说起来,都是40年前的事了。一、受命拓印《李白凤印谱》是1983年出版的,但该书的拓编工作从1980年就开始了。那年初夏的一天,李白凤先生的夫人刘朱樱老师捎信,让我去她家商议一件事。刘朱樱老师是我初中时的语文教师。她没教过我们年级的课,偶尔到语文教研室去的时候见过她,给她行过礼。初中毕业后没有再见过她。后来,拜见李白凤先生时,再次见到刘老师,才使我们续上了师生的缘分。刘老师高兴地告诉我,中州书画

    大学书法 2022年2期2022-05-20

  • 铸凿刻琢在古青铜玉石器物上的文字 ——印谱、印章学、金石学及其篆刻的根基
    代和前人留下大量印谱,所汇集的种类包括先秦古鉩、秦汉官印私印、封泥、历代闲章、历代官印、西夏官印、元代花押印、明清流派印等。印谱,亦称印存、印稿、印集、印式、印举、印薮、朱记,是篆刻的印蜕图谱的通称。总的是指:(一)将古代或前人玺印的印蜕汇集成谱,如北宋杨克一《集古印格》、元吾丘衍《古印式》;(二)将同一时代的印人,或同一流派印家的印作辑录成为合集,如清末丁仁汇集清代浙派印人的《西泠八家印选》;(三)将一个篆刻家的个人作品编成专集,如清同治二年魏锡曾钤辑的

    艺术品鉴 2022年7期2022-05-17

  • 罗振玉印谱序文中的印论研究
    关键词:罗振玉;印谱;印论引言罗振玉(1866—1940),初字坚白,后字叔言、叔蕴、式如,号雪堂,浙江上虞永丰乡(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收藏家,于敦煌学、古代金石器物学、甲骨文字学成就最为突出,创甲骨文书法之先河,为“甲骨四堂”之一。而今人对其篆刻艺术的关注较少,事实上罗振玉在篆刻上造诣颇深,是近代杰出的篆刻家。罗振玉不仅自己投身于篆刻艺术的实践中,而且在晚清动荡的时局中,致力于收藏、辑录、研究中国古

    书画世界 2022年1期2022-02-24

  • 连云港市博物馆收藏的江恒源印章
    章,编有《补学斋印谱》。连云港市博物馆在2017年从社会上征集到其印章20多方及《补学斋印谱》一本。关键词:江恒源;印章;篆刻;《补学斋印谱》江恒源(1885-1961),字问渔,又号蕴愚,别号补斋。清光绪十一年(1885)出生于灌云县板浦镇(今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1961年2月病逝于上海。1921年他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三四十年代先后担任过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国民政府参政员

    档案与建设 2021年6期2021-07-28

  • 明代前中期私家印谱钩沉
    刻影响着这一时期印谱的编辑理念。尽管元末的战争与明初朝廷的高压政策,客观上遏制了赵吾以来仿汉文人用印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化集古印谱的发展势头,从现象上看,明前中期文人用印的艺术创作与集古印谱编辑似乎平庸无奇,既缺少元人的开创性,又没有达到晚明时期的高潮,故今之学者大多忽视这一时期印谱发展应有的历史地位,往往一笔带过。但事实上,此际文人在艰难的境况中非但没有放弃努力,而且尽自己的所见所能在继续前行;随着元末陶宗仪、朱珪、郑晔们的进入明代,随着宋人、元人集古印谱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1年1期2021-04-06

  • 安丘张氏印谱知见录
    林之需。是以原钤印谱,历经岁月迁延,留存于世者实属凤毛麟角。安丘张氏印人,自清初至民国,约数十家,文献记载及坊间所传有印谱二十余种,然世易时移,于今泰半散佚无存,幸存者且多归于公藏,世人难窥本来面目。今将本人历年所见安丘张氏印谱,略按辑印先后,摭录于此,借以考见安丘印派之源流递嬗,以供同道参稽。因见闻有限,漏略难周,冀有增益,期诸来日可也。一、《张氏印谱》(又名《相印轩藏印谱》) 闲敏楼主人藏本线装二卷二册,书签、书名页均题“张氏印谱”,有“辛亥丙辰劫馀”

    中华书画家 2020年11期2020-12-10

  • 金石同契 共好结纳 ——朱彝尊与书法篆刻家的交游
    出色的篆刻家,有印谱传世。因对印学的喜好,他与当时多位篆刻家有往来,许容就是其中的一位。康熙二十七年(1688),许容亲自登门拜访朱彝尊,带着自己的印谱向朱彝尊请教。朱彝尊读完印谱后对许容的篆刻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写长诗一首赠之:如皐许容近过我,手出图谱重锦蒙。古文离离杂钟鼎,尔雅一一诠鱼虫。乃知六书得其故,大小缪篆能兼通。后来,朱彝尊被贬官之后,因厌倦灰埃蓬勃,辕马喧阗,一心想入住山林,朱彝尊各地搜索,或“思循西山之麓”,或“跻乎北山之巅”,但这些地方

    艺术品 2020年11期2020-12-10

  • 古意盎然说印谱
    刘强印谱是以印章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古籍善本,是研究篆刻、文人交游、文字学、书画鉴定等方面的重要史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印谱的历史可以上溯北宋。北宋崇宁、大观年间,专以古玺印为辑录对象的书刊开始出现,比如杨克一的《集古印格》、王厚之《汉晋印章图谱》等。南宋淳熙三年,王俅《啸堂集古录》将37方古玺印与商周青铜器铭文合辑一书,使印谱成为金石学著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该阶段属于印谱形成的初始阶段。明代中期以后,《顾氏集古印谱》《杨氏集古印谱》《范氏集古印

    检察风云 2020年7期2020-05-14

  • 万历江南文人篆刻生活中的印谱制作与出版
    ,而这为万历时期印谱的刊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万历时期印谱的版式、制作、价格与防伪印谱作为印章的载体,对于印作的保存和传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黄惇先生认为印谱大体可以分为集古印谱、摹古印谱以及创作印谱三种基本形式。对于印谱在历史上逐渐完善的过程,他在《中国印论类编》“论集古印谱与摹古印谱”提要中说:印谱在历史上作为图录的形式出现,也有着逐渐完善的过程,大体上经过了一、手摹成谱,二、刊刻成谱,三、钤拓后剪裱成谱,四、刊印序跋和框格后钤拓成谱,五、制

    大学书法 2020年1期2020-02-14

  • 明清印谱集古风尚与日本古印谱编撰 ——以日本国会胄山文库旧藏本《博爱堂集古印谱》为例
    考古而著录的集古印谱《玺谱》,[1]这是现存文献中关于印谱最早的记录。可知印谱观念在产生之初,就受到了金石学中的“集古”观念影响。印谱作为印章的载体,依据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集古印谱、摹印印谱和印人自刻印谱。[2]其中的集古印谱一直占据印谱主流,即使明代中后期自刻印谱开始滥觞,但集古类印谱仍为印谱大宗。至清代中后期印谱的集古热情依然不减,并随之出现了辑印一万多枚的巨制集古印谱。一、从宋代金石学到明清印谱中的集古现象宋代学者欧阳修、刘敞等因注意到典籍及其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年6期2020-01-09

  • 公私并录铜玉具采
    周媛《集古印谱》六卷,明太原王常编、武陵(上海)顾从德修校,书内集有玉印22。余枚,铜印3200余枚。“顾从德,字汝修,号芸阁,上海人,官鸿胪寺序班”,与其兄顾汝由、顾汝和均风雅好事,博古善书。顾从德刻《集古印谱》、顾汝和刻《玉泓馆帖》,皆为艺林精品。顾氏三兄弟对收集古印亦是不遗余力,正如明代诗人沈明臣所言:“上海顾氏称世家,三世以博雅传,自御医公世安氏搜购始,及光禄君汝由,鸿胪君汝修,大理君汝和,光禄子天赐,历祖孙,父子,兄弟绵远矣,而搜购远近不遗余力,

    收藏家 2019年8期2019-09-10

  • 篆籀巨擘张在戊及其篆印编著考述
    于搜罗,所藏所辑印谱甚是丰富。康熙五十二年,高凤翰来安丘张家,张在戊出示印谱,高凤翰《湖海集》中有《赠张申仲诗》八首,其小引及注曰:“申仲出印谱见示,自言所藏近千余颗,岣嵝残碣峄山石,摩挲相赏坐当窗,妒杀君家太无赖,赤蚪金螭五百双。”这本印谱目前虽没有见到,从这首诗的表述,可略知印谱的大概内容,可以确定是一本藏印谱,“近千余颗”说明数量很大,“岣嵝残碣峄山石”说明这本印谱极有观摩学习价值,引得高凤翰“妒杀君家太无赖”发自内心的感叹。康熙五十年,张在戊在完成

    山东档案 2019年3期2019-07-23

  • 我与《齐白石三百石印》的情缘
    真自然。本文从对印谱精心印制,逐步提高艺术修养,随着岁月的积淀,对齐白石大师的艺术风格及中华文化更添敬仰之情。关键词:齐白石;石印;印谱;手工制作初识《齐白石三百石印》是在1989年。那时,我刚考入天津杨柳青画社,学徒期将满,社里组织新制作《齐白石三百石印》印谱,老师傅们都紧张的忙碌着各道工序,很幸运,我被选拔出来,跟师傅们一起制作印谱。从此,我与《齐白石三百石印》开始了一段不解之缘。那是初次拿到印谱的样书,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看着如此古朴精致的书册,我心中

    神州·下旬刊 2019年5期2019-06-14

  • 高式熊的艺术人生
    千纽,有《赵叔孺印谱》行世。高式熊得到一本《赵叔孺印谱》,里面有300方钤稿。这位篆刻家精湛的艺术使他深为折服。每晚在灯下,他按着印谱勾摹,直至深夜。赵叔孺仔细看了他带去的印谱和图章,赞不绝口:“这方图章,刻得好!”赵叔孺肯定了他师从秦汉的方法是正确的。听说他因买不起石头而刻一方磨一方,赵连连叹道:“可惜啊!可惜啊!”然后又听说高太史不支持他学印,忙说:“我来跟你父亲讲,他会同意的!”改日,赵叔孺就对高振霄提起式熊的刻苦和天赋:“你怎么能不给他刻图章?好好

    书画世界 2019年4期2019-06-12

  • 古巴谚语印谱
    金鉴《古巴谚语印谱》目录《古巴谚语印谱》(康生题写书名)我喜欢闲章,也喜欢搜集专题类小印谱。今天我要跟您说的是1964年10月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由方去疾、吴朴堂、单孝天篆刻的《古巴谚语印谱》。此印谱由康生题写书名、由郭沫若集其谚语书序。得到这本印谱说来也是缘分。我去潘家园参观全国第25届连环画交易会时,在旧书市场见到此册印谱。虽然很薄的一册,内容却让我另眼相待,是我极喜欢的以篆刻形式出版的小小专题印谱。1960年代,我国与当时的古巴很友好。记得当时有

    北京纪事 2019年6期2019-06-03

  • 从日本藏《飞鸿堂印谱》窥探日本江户时期印坛对中国篆刻的接受
    启淑及其《飞鸿堂印谱》探析朱樟在《汉铜印丛》的序言中写到:“凡近时工銕笔者不惜重聘,延之家园,亲与参订商榷,务蔪悉合于古,亦盈万馆钮,汇为《飞鸿堂印谱》四十卷,海内高手,大半在焉,可为极篆籀之大观。”海内印人汇集于杭州(后人称为“飞鸿堂印客”),使得清初篆刻印风通过《飞鸿堂印谱》得以流传。汪启淑(1728—1800),字慎议,又字秀峰,号讱庵,人称印痴先生,安徽歙县棉潭人,寓居杭州,盐商出身,后官至工部都水司郎中。汪启淑平生痴爱印章,周秦至元明印信无不尽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4-03

  • 钱塘丁氏辑《西泠四家印谱》及其附存印谱新探—兼议“西泠八家”名称之流变
    西泠八家”相关的印谱,其中出现较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丁丙所编《西泠四家印谱附存四家》(西泠印社藏),在上海图书馆、西泠印社及私人藏家中留存不少。但笔者近来见到一套较为特别的《西泠四家印谱附存四家》,为已故南京印人鲍传铎旧藏。是谱一函十册,磁青封皮,无签条。开本大小为纵24厘米,横15.1厘米。版框蓝印,纵17.1厘米,横11.8厘米,书口上印分册谱名,下印“百石斋”,皆篆书。每页钤一印,不附边款,亦无释文,共收录八家印章390方(印面)。前有丁丙隶书《西

    艺术品 2018年10期2018-12-20

  • 粤印留痕,忆几段藏谱旧事
    梁基永印谱,顾名思义是汇集历代官私印章及印人所刻印章作品的一种专门载体。它是历来篆刻从实用到艺术形态的汇编,也是后人学习篆刻艺术必不可少的范本。明清以来,文人参与了印章创作,印学研究风气大盛,印谱作为印章的载体便为印人和爱好者们所宝爱,喜爱收集印谱的文人学子大有人在。机缘际会,笔者收了十几年的广东印谱,所得不过数十种,虽然数量看来有限,却实在是迄今所知广东古代印谱最多的一种,五年前已化私为公,今日都静静地藏在广州图书馆的书库中,可保其天年。而说起印谱收藏,

    收藏·拍卖 2018年5期2018-09-21

  • “西泠八家”之蒋仁印章印谱考辨举隅(下)
    (二)《吉罗居士印谱》辨异笔者曾过目一册《吉罗居士印谱》,该谱的怪特之处在于虽然题名与西泠印社“潜泉印丛”版的《吉罗居士印谱》(又名《蒋山堂印谱》,二册)相同,但册数、内容迥乎不同。“潜泉印丛”版的《吉罗居士印谱》较为常见,全书二册,开本大小29厘米×13厘米,封面署检为“吉罗居士印谱”,版心上方印“蒋山堂印谱”,版心下方印“潜泉印丛西泠印社”(图5)。前有吴颢、施朝榦等人所作蒋仁小传,每页钤一印,并附边款。图5图6图7而笔者所见的这本奇怪的《吉罗居士印谱

    江苏教育 2018年37期2018-06-06

  • 有情无情
    篆查字典,翻古人印谱,拼在一起做成一个构图。老师一看,说:“这方印没有做到有情。”“有情?印也有情吗?”我们问。“当然啦。”老师说,“所谓有情,便是字和字之间产生了关系,以取得联系。一方印的印文,每一个字都要瞻前顾后,左揖右让,才会有神趣。”我们再仔细看看自己写的印稿,果然是每一个字都“离了婚”。“不单是刻印,书法也是如此,一行字中要注意到疏密,行与行之中要照顾到字的大小。东一个、西一个把字拼起来,那就不叫写字和刻印,变成排字工人捡字粒了。”老师笑着说。我

    爱你 2017年11期2017-11-15

  • 《黄秋印谱》的特殊意义
    史,但把印章制成印谱,从最早的北宋杨克一《集古印格》算起,只有九百年历史(所谓《宣和印谱》据我考证为子虚乌有)。印谱的制作,从刻木版到盖原印,到墨拓边款,其间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后续期。从北宋《集古印格》到明代中叶,好印、藏印者很多,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用原印来钤盖印谱。都是由不识古字、不晓古意的匠人,依样画葫芦地拿它翻刻到枣梨木上印刷出来,所以这些印谱里面的古玺印面目全非。直到明代隆庆年间,上海人顾从德用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玺印,用好的朱砂印泥,直接钤到绵连纸上去

    中华书画家 2017年9期2017-10-11

  • 特殊的“古籍”
    徒间的面教手授,印谱更是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学习范本。印谱,是专门汇录历代印章作品的书籍,它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供人们欣赏、研究或收藏;二是为篆刻者提供临摹、借鉴的蓝本。因此,各种印谱历来受到艺术爱好者的珍爱。特殊的“古籍”提到印谱,便不可忽略“篆刻”和“印章”。印谱汇集了历代印章和篆刻家的篆刻作品。印章在古时为封建王朝服务,皇帝、宰相、将军将其作为一种印信和凭信。目前,玩篆刻的大有人在,但真正了解篆刻的人其实并不多。很多人将篆刻作为一种谋生技能。在目前印

    宁夏画报 2017年5期2017-09-20

  • 读印随札五题
    印蜕之书籍名之为印谱。古代专门收录印蜕之书籍,名之为印谱。“印之有谱,肇自宋宣和殿”(王福庵《鲁庵所藏印谱简目·序》),而宋徽宗《宣和印谱》已佚不传。直至明、清两代,由于篆刻艺术空前发展,印谱也随之盛行。印谱之作用,不独可为印章保存印蜕、边款墨拓,又可广为传播,供人赏鉴。因而颇受文人、藏书界,尤其是篆刻界的青睐。近年,笔者因襄助友人创设“苏州市蔡谨士蔡廷辉(父子)金石篆刻艺术馆”(民办,公益性事业,已于2016年2月开馆),余在整理现代著名篆刻家蔡谨士先生

    大观(书画家) 2017年1期2017-09-03

  • 我的刻印历程
    局出版的《吴昌硕印谱》来学刻。因为不知道同时要学习书法,大约经过一年的努力,所获不多。其间,吕凤子老师曾陪我去拜见过吴昌硕先生。吴老和蔼可亲,不以我年幼而不屑接谈。我跟吕老师进了吴家的门,一上楼便见吴昌老正在聚精会神地挥毫作画,但见老笔纷披,画出一幅蓊郁的《葫芦图》。待到可以暂时停笔的时候,吴昌老才和我们对坐闲谈。吕老师把我介绍给吴昌老,说我在书画之外,还会刻印。趁吕老师介绍的当儿,我赶紧把所刻的习作拓本递上。吴昌老反复端详了好一阵,才很温和地对我说:“还

    老年教育 2017年3期2017-06-05

  • 古质的坚守 ——品读钟天铎的篆刻艺术
    年间,案头长置些印谱,抚书读印,怡然自乐。在这两年间,案头的印谱也常读常换,有的欣然一翻也就束之高阁,不知何时才会去问津了。只有少数印谱,常温常新,不曾置换。检而录之,乃《十钟山房印举》《赵之谦印谱》《吴昌硕印谱》《受斋印谱》《来一石印谱》数种而已。赵冷君作印,寓拙于巧;吴俊卿作印,寓巧于拙。两者向为篆刻家所取法参悟。之于《受斋印谱》,我两年来也时常翻阅。此谱所收诸印,古质清雅,大气沉着,无存一丝俗流。或问:“《受斋印谱》为何等印谱?受斋者又为谁?”受斋者

    中国书画 2017年2期2017-06-05

  • 钱君的《长征印谱
    方沈雁冰题“长征印谱”齐燕铭题词丰子恺题词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的钱君匋在艺坛异常活跃。他在音乐书籍装帧篆刻等领域四面出击,尤其是篆刻家的身份特别耀眼。篆刻收藏方面,钱君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机缘,收藏了大宗吴昌硕、赵之谦、黄牧甫篆刻原石。1960年代初应香港《大公报》之约,钱君匋和篆刻家叶潞渊合作撰写有关金石篆刻的随笔,宣传推广篆刻艺术,后来他和叶潞渊合作的这批文章,以《中国玺印源流》为名出版成书。在辑谱方面,1960年和1962年分别完成二部手拓本印谱

    中华书画家 2016年10期2016-10-26

  • 三种“颙园藏石”黄牧甫印谱考略
    颙园藏石”黄牧甫印谱考略李吾铭(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广东湛江524048)黄牧甫原钤印谱传世者有数十种,其中内页书口印“颙园藏石”字样者比较少见,笔者经眼者有三种,其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两种,南京图书馆藏一种。“颙园藏石”黄牧甫印谱无论在艺术、历史还是文献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黄牧甫;印谱;颙园;颙园藏石一、黄牧甫及黄牧甫印谱概况黄牧甫(1849~1908年)①关于黄牧甫卒年,唐存才、李刚田等均定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初四。但韩天衡以新发

    艺术探索 2016年3期2016-10-19

  • 九百年印谱史漫说
    □ 韩天衡九百年印谱史漫说□ 韩天衡什么是印谱?就是我国周秦两汉的玺印、明清以来流派印章汇辑而成的谱录,准确地讲是钤印于土纸的线装本。中国的印章艺术,有三千年上下的历史,但是汇录印谱,即拿这些印汇集在一起成书,只有九百年的历史。谈到印谱,历来都讲印谱之祖是《宣和印谱》。实际上这是个虚构的历史、人造的故事。宋徽宗在宣和年间,编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所以明代后期的人就想当然地造出了一本《宣和印谱》,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印谱是哪本呢?它是比

    中华书画家 2016年9期2016-09-19

  • 印史学家周亮工的创作 ——略见古雅
    儿子集成《赖古堂印谱》,更是印谱史上的大事。学者以为,周亮工《赖古堂印谱》、张灏《学山堂印谱》、汪启淑《飞鸿堂印谱》,是早期印谱史上的三大重镇。而在他的个人著述中,《赖古堂印谱》也以其独特的色彩,与他的诗文集《赖古堂文集》《尺牍新抄》《书影》,以及画学文字《读画录》,当然还有《印人传》,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周亮工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学问家式的形象。学问家治印,大抵缺少一种专家式的风度。不过,也正因为是学问家,过于低俗的趣味与格调,只怕也会有本能

    老年教育 2016年8期2016-09-19

  • 赵之谦存世印谱浅说
    林章松赵之谦存世印谱浅说◇林章松晚清艺坛上,无庸置疑,赵之谦(撝叔)是得到世人一致公认的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天才式的人物。他是晚清最为重要艺术家之一,且他的戛戛独造均是在中年时或中年之前就已经完成,个性之强烈、水准之高超,都达到一流水平。纵观整个艺术史可知,赵之谦如此横溢的才华,罕有其匹。在书法方面,赵之谦(撝叔)早年受何绍基影响,写得一手漂亮的颜体行书,之后风格又转向北碑,变得刚烈浑穆,被世人称为“颜底魏面”。他是清代碑学理论最有力的实践者,其魏

    中国书画 2016年8期2016-09-12

  • 《飞鸿堂印谱》中印人的地域性分布特征探绎
    ■海玉豪《飞鸿堂印谱》中印人的地域性分布特征探绎■海玉豪一、 《飞鸿堂印谱》与 《飞鸿堂印人传》考略《飞鸿堂印谱》及 《飞鸿堂印人传》辑录清初一百二十八位印人的作品,并附传记,通过对 《飞鸿堂印人传》中所录印人的地理位置考察,可窥视康熙至乾隆年间印风及印人分布。汪启淑 (1728——1799),字慎议,又字秀峰,号訒庵,人称印痴先生,安徽歙县棉潭人,盐商出身,后官至工部都水司郎中。《飞鸿堂印谱》流传极多,版式不一,原钤本有两种,一是记录所刻者名实的有款本,

    书法赏评 2016年1期2016-09-07

  • 清品文玩
    ”旧藏民国书画及印谱,其中的印谱更是首次在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部上拍。苏富比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表示:“本次上拍的齐白石及徐悲鸿的印谱,稀有难得,整场拍卖可说是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本次拍卖结果,证实了市场对印谱这一小众拍品的认可。徐悲鸿《自用印谱》估价25万港元至35万港元,以110万港元成交;齐白石《赠胡宝珠印谱》估价12万港元至18万港元,以75万港元成交。印谱虽属于古籍善本部门,但其自身的艺术特色跨越了书、画、印,集鉴赏、临写于一体,是研究史学、文

    藏天下 2016年11期2016-09-03

  • 印谱:古籍中的另类收藏
    陈东在收藏市场,印谱虽然被归类于古籍善本,但其历史文物价值意义非凡,一度成为收藏家佐证书画真假的有力凭证。同时,印谱集鉴赏、临写于一体,是研究史学、文字学、篆刻发展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特殊的“古籍”提到印谱,便不可能忽略“篆刻”和“印章”。印谱汇集了历代印章和篆刻家的篆刻作品。印章在古时为封建王朝服务,皇帝、宰相、将军将其作为一种印信和凭信。中国南京金陵印社社员、石城中国书画研究会理事潘方尔认为,印章反映了一个朝代文学、历史、文字等的序列演变,在文物鉴定

    中老年健康 2016年7期2016-07-29

  • “2016春季·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青州站王友谊书法作品展
    王友谊大篆写本》印谱一卷《道德经》印谱四卷,《心经》印谱五卷,《佛说吉祥经》印谱一卷,《梅花诗赋》印谱一卷,《佛选像·天干地支》印谱一卷,《自用印》印谱二卷。《三字经·王友谊大篆写本》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作品被选入全国首届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三名工程”书法展,并荣获中国书法领域最高奖——兰亭艺术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4期2016-07-15

  • 山东博物馆藏《高凤翰印谱》赏析兼论印谱源流
    物馆藏有《高凤翰印谱》一册,册页装,木夹,共11开,印文下有释文,末有跋语半叶。印谱有康生收藏印,尾后有康生题记半叶,记录印谱发现过程。据跋语所述,此册印谱乾隆甲子年(1744年)于维扬印成,收有高凤翰印264方(笔者细数有284方,去掉脱文,实有277方)。惜流传至今,“古和尚”“磊落嵚崎”“鹰阿山人”“玉圃”“怪石供”“墨癖”“张”(有释文无印文)七枚印蜕缺失;有几枚印文残缺不全,如“凤翰”缺“凤”字,“西园”脱“西”字。按康生印谱末所识“此印谱为高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6期2016-06-27

  • 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
    先生编的《黄牧甫印谱》,很好,你可以看看。他告诉我,张先生就住在九福里,我正想去拜访张先生,不想有一天,我家里来了一位中年人。他一进门,便自我介绍说:我是张咀英(鲁庵先生的号)。然后拿出一本《黄牧甫印谱》,送给我。我喜出望外,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这件事,我终生难忘,至今还记得那是1941年,我二十一岁,鲁庵先生四十二岁。他家所藏印谱有四百多种,大多十分珍贵。可他从不吝啬。他对我说,你学篆刻,必须要多看印谱。他将家藏印谱分批送到我家,看完再换。这样,两年左右

    大观(书画家) 2016年1期2016-06-06

  • 小石山房集古印
    张楠印谱是中国古籍中的一朵奇花,它不仅为印学研究和艺术交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推动了印章艺术向前发展。中国的印章,始于春秋,盛于秦汉,滥于六朝,宋元逐渐衰微。印谱应该始于宋代,宋代印谱不像后来的印谱原印钤打,而采用木版印刷的技术,经木版摹印而成。宋代印谱的编集最早为北宋徽宗时期的《集古印格》。此外宋代印谱还有宋徽宗“敕撰”《宣和印谱》、王厚之的《复斋印谱》、颜叔夏的《古印谱》、姜夔的《集古印谱》、王俅的《啸堂集古录》等,但都已佚。元代印谱有吾丘衍的《学古

    中国收藏 2016年6期2016-05-14

  • 西藏的印章及《印谱
    政权时期所编各种印谱,现已整理的主要印谱有《噶厦印谱》、《译仓印谱》、《王统印谱》、《扎什伦布寺印谱》、《御赐历代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以及历任摄政印章与金册目录前无奇异珍宝珠串》等16本藏文手写本。这些印谱通常记载的主要内容有:甘丹颇章政府的印信使用情况、甘丹颇章政府历任行政长官简历、历代达赖喇嘛的简历、固实汗为主的历任和硕特汗王谱系、满清皇帝纪年等。具体到每一枚印章,则根据掌握的资料扼要介绍所录印章的来源、颁发时间、颁发地点、印章所有者当年申请授领颁发印

    西藏人文地理 2015年4期2016-03-04

  • 高式熊楷书《茶经》出版
    06年出版《茶经印谱》之后的又一杰作。该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茶经》版本,亦为著名高龄书法家手书《茶经》之最。高式熊,1921年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上海市书协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法、金石篆刻家。其父高振霄(1877~1956)乃晚清翰林太史、新中国上海市第一批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法家,1904年参加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得中二甲第四十七名进士,入翰林院,官编修,时人常称呼“高太史”。高老幼

    中国茶叶 2016年8期2016-01-17

  • 关于《来楚生印痕》
    编集十部来先生的印谱,还央我亲手钤拓,说有一批拥趸,崇拜来先生,希望能得到高品位的原钤本。日本人崇拜来楚生先生,这是事实。在这之前不久,东京的东京堂已经出版了《来楚生印谱》。内容是我提供的,由极负盛名的北川博邦先生编辑,还委我题了耑页,撰写了后记。乃是日本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来先生印谱。在当时,引发了日本篆刻界的“来楚生热”。是啊,沉溺于篆刻的朋友都明白,尽管现在印刷技术很高超了,已臻从未有过的清晰,印刷品印谱也几乎接近完美。然而,软而温馨的线装书,滋润可爱的

    新民周刊 2015年16期2015-09-10

  • “2015春季—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王友谊作品选登
    王友谊大篆写本》印谱一卷《道德经》印谱四卷,《心经》印谱五卷,《佛说吉祥经》印谱一卷,《梅花诗赋》印谱一卷,《佛选像·天干地支》印谱一卷,《自用印》印谱二卷。《三字经·王友谊大篆写本》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作品被选入全国首届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三名工程”书法展,并荣获中国书法领域最高奖—兰亭艺术奖。endprint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6期2015-07-06

  • 郭沫若为序的《养猪印谱》缘何尘封半个世纪
    沫若为序的《养猪印谱》缘何尘封半个世纪刘一闻编者按: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养猪印谱》,由海上印坛“三驾马车”方去疾、吴朴堂和单孝天三位先生共同完成,得到金石界一致好评,齐燕铭、郭沫若还亲自为其写了扉页和《序诗》。但由于种种原因,《印谱》的出版一波三折,屡次受挫。2015年2月7日,这本篆刻界久负盛名的“武穆遗书”在上海举办首发暨签售仪式,终于与读者见面。本文节选自篆刻家刘一闻先生为《印谱》所作跋文,大、小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与方去疾先生篆刻界的“武穆遗书

    世纪 2015年3期2015-03-08

  • 谈谈官箴予旧藏《隐簃印存》
    个冷摊上淘得一本印谱,封面题签为“隐簃印存”。这本印谱买到后就放在书架上,几十年来只是偶尔拿出来翻一翻。印谱的封面有官箴予四方印章,可以断定这是官箴予的旧藏。印谱没有序跋,但收入的印章很多,大约有数百方,都是五代宋元明清以来的名人用印,并且都是直接钤盖,但这些印章的真伪如何,实未加以深究。近来因在书架上找书,又把这本印谱翻了出来,觉得不无欣赏价值,顺手拍了几张照片发布在微信朋友圈里,谁知道竟引起许多朋友的兴趣,纷纷希望我对这本印谱作一番介绍,于是我才第一次

    文史杂志 2014年6期2014-11-06

  • 周亮工《赖古堂印谱》探析
    一周亮工《赖古堂印谱》探析欧阳摩一周亮工为官于明末清初,仕途坎坷,但他不为所困,在学术、文艺、鉴藏等方面精心研习,取得非凡成就,成为当时的著名学者和大鉴藏家。其所编辑的《赖古堂印谱》,为明末清初三大印谱之一。本文对周亮工生平事迹、学术、艺术及鉴藏成就、《赖古堂印谱》成书经过、现存各种版本等作梳理和研究,认为该印谱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献价值,对后世汇辑印谱影响深远。周亮工《赖古堂印谱》现存版本1 周亮工生平与学术成就①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3期2014-06-12

  • 虞山派篆刻溯源
    仓)张氏《学山堂印谱》、虞山顾氏《小石山房印谱》卷五和《名印传真》卷四,均能见其印作。⑤参见归之春、马一超编著《馆藏常熟·印坛翘楚》,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从印作的艺术水准来看,其中当以戈汕的功力最为可观。据《重修常昭合志》载:“戈汕,初名国祚,字庄乐。善画”[8]753。另据王小龙的研究,戈汕与明代虞山琴派开创者严天池“同为琴友,又均擅长书画、诗词以及家俱品赏”,严天池为戈汕的《蝶几谱》作序《蝶几谱说》,事迹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111册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5期2013-04-02

  • 印人郁重今
    精心编注的《历代印谱序跋汇编》,已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为“天下第一名社”献上一份厚礼。这部约40万字的“汇编”,以西泠印社社藏印谱500余部为基础,精选其中最重要的142部,从明代《顾氏集古印谱》开始,至近代吴昌硕《若铁印选》止,广收名谱的序跋题记,并加详细注释,具有印学理论典籍方面的学术价值。古代印谱中的序跋,涉及有关印学、文史、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是印谱中的“论文”。在印学方面有颇深造诣的书法家陈振濂为该书作序,说:要研究印学史,印谱是一个绕

    文化交流 2009年3期200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