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

  •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谓之不法。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五十四)(所以,治理国家若没有法律就会混乱,遵守法律若不知变革就会衰落。有法可依却徇私情、满足私欲的话,就是违反法律。以身守法是百姓的事;以死亡来捍卫法律的尊严,这是政府机关的事;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变革法制,这是国君的事情。)Therefore, ruling a country without laws brings chaos while rigidly fo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3年6期2023-09-26

  • 女神的教室:用心关注法律背后的人
    法考至上”抑或“法者仁心”剧情发生在一所法律学堂内,通过两位老师授课侧重点和方式的不同,探讨了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理念话题——“以题海战术为手段,奉行‘考试至上理念”与“以引导年轻人关注法律背后的人,奉行‘法者仁心理念”,孰优孰劣?剧中的两位老师,一位是以应考为重、刷题为要,性格相对内向的蓝井老师;一位是刚从法官转任教师,注重模拟审判,鼓励学生讨论法律运作逻辑、关注涉案个体,性格外向的柊木老师。起初,学生们对柊木的教学理念不是很认同。毕竟,日本司法考试,过关率

    检察风云 2023年13期2023-07-27

  • “奉法者强则国强”教学设计
    治认同。认同“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精神内涵,认同治理国家需要法律,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需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2. 法治观念。了解法律产生的过程;体会法律对生活的作用,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3. 健全人格。体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对公民一生的重要意义,感受法的力量,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4.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遵守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培育他们正确思考、辨析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3年4期2023-07-07

  • 法者强则国强
    理,在现代社会立法者、司法者和执法者应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If all governors can perform their du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the country will be stronger.This observation of Hanfeizi was meant to remind rulers to exercise strict selfdiscipline and t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3年2期2023-04-27

  • 传承法治文化 汲取传统智慧
    系列法治思想。“法者,治之端也”。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是实现治国理政的出发点。荀子认为一个国家只有严守法纪,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国家一定会衰弱败亡。“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把“奉法”作为治乱兴亡的关键,用燕、魏、楚、齐诸国的兴衰变化说明国家无常强常弱,只有能去除私欲,施行国法的国家才能治理有序。“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律是治国的尺度,是社会的客观标准,是判断人们是非善恶的客观标准,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法治是人

    公关世界 2022年18期2022-10-09

  • 阿尔都塞视角下动画《大护法》的意识形态解读
    生镇中巡查的“行法者”组织,则充当着武力机构的角色。而历史上所有统治,几乎没有仅靠暴力手段就能够长治久安的。因此,为了缓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掌控被统治阶级的思想,于是便催生了“非实体权力机构”。它包括宗教、教育、家庭、传媒、文化等内容,其特点正好与“国家机器”相反,具有非暴力性和隐蔽性,且只在私人领域发挥作用。在《大护法》中,花生人的社会弥漫着一股“以人为尊”的风气,所有花生人都渴望自己变成真正的人类,并一直践行贴“假眼睛”和“假嘴巴”

    河北画报 2022年20期2022-07-20

  •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宁波
    编者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近年来,宁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抓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法治宁波建设蹄疾步稳、铿锵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今年5月,《法治宁波建设规划(2021—2025年)》出台,对今后一个时期法治宁波建设工作进行了统筹谋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宁波各领域法治化程度将得到全面提升,党的领导、权力运行

    宁波通讯 2021年19期2021-12-31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肾结石45例临床诊治分析探究实践
    0例左肾保守治疗法者,12例右肾保守治疗法者,结石数量、大小没有发现显著变化,随访6个月,无患者复发。结论:对于疑似由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诱发的肾结石者,临床中要高度重视,结合各类指标来进行确诊,及早治疗,科学选择治疗方法,其中双肾结石体外碎石法的效果更好,确诊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是采用手术疗法还是保守疗法,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关键词】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肾结石;临床诊治;分析【中图分类号】R3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1期2021-09-10

  • 中国古代印论中的“疆理”观
    证认识即为大理。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法”的字义除了法规、制度外,还引申为标准、规范、方法,作为动词则引申为效法。法有大小二意,具体之手段,所谓小法;辩证之义理,所谓大法。印学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印论中包含技法的篇章基本都在明清之际。作为篆刻的技法内容无怪乎有章法、字法、刀法三部分形式体系。明清时代印论中涉及技法形式的论著,必言章法一节,以此用来统领篆法、字法、刀法。章法作为整体布局之核心,一气呵成,顾盼生姿,交相呼应。在章法、篆法、字法、刀法四者关系上,

    书画艺术 2021年4期2021-09-09

  • 国家治理观的“法”之奥义及实践启示*
    有统一的标准。“法者,国之权衡也。”法令如同称轻重的衡器,量长短的尺寸一样,是判断是非功过和行赏施罚的公平标准。因此,圣明的君主要治理国家,使国家强盛,必须“缘法而治”,做到“言不中(合)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在行赏施罚上应公正无私,做到“不失疏远,不避亲近”。如果“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则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战士不用”,而“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只有“立法分明,不以私害法”,国家才能得到

    区域治理 2021年7期2021-01-02

  • 论慎子的“制法”思想
    研究态度。一、定法者、司法者与役法者在慎子看来,法治作为国家政治管理的手段,要让法在国家行政领域、世俗生活领域中顺利运行并产生作用,就缺少不了三个主体的努力,这三个主体便是:“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慎子·逸文》)。慎子认为,百姓、司法者(官吏)以及君主,他们构成了法治运行的三个必要主体。百姓遵守法律,拥戴法律;执法官吏严格执法,以身作则;统治者根据国情、民情、世道变化来制定合适的法律,那么国家便会得到大治,有道社

    华夏文化 2020年4期2020-12-01

  • 欧洲导弹集团将为德国陆军提供“执法者”微型导弹系统
    武装部队提供“执法者”微型导弹系统的合同,以满足德国对有效射程超过1800m的轻型、昼夜使用的肩射精确制导武器系统需求。在城市作战环境下,士兵需要附带损伤低的精确制导武器来攻击敌方静止或移动的轻型装甲目标、掩体后的目标、距离较远的目标。“执法者”微型导弹系统将填补德国国防军Wirkmittel 90火箭筒的能力空白。目前,该系统已完成鉴定,准备批量生产。编辑/曾振宇“執法者”微型导弹系统

    轻兵器 2020年3期2020-03-27

  • 为千秋伟业夯基固本
    法者,治之端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应运而生,并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日益成熟完備。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高举思想旗帜,推进伟大事业。习

    浙江人大 2020年12期2020-01-07

  • 朱熹“法者,天下之理”辨析
    史著作中多引述“法者,天下之理”一语,并将其视为朱熹对法律的基本看法,至于持此观点的学术论文更是不胜枚举。然而这种看法却是出于文本上的误读。考之典籍可知,“法者,天下之理”一语节录自朱子《晦庵集》卷六九《学校贡举私议》,其原句为:“其治经必专家法者,天下之理固不外于人之一心,然圣贤之言则有渊奥尔雅而不可以臆断者,其制度、名物、行事本末又非今日之见闻所能及也,故治经者必因先儒已成之说而推之”。文中说得很明白,此处的“法”乃是“家法”,是指先儒“圣贤”的“已成

    华夏文化 2019年1期2019-12-15

  • 法治强国
    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习近平同志也引用过这句话。韩非子还说:“明法者强,慢法者弱。”(《韩非子·饰邪》)这都是“法治强国”的思想。公元前200年的秦国之所以强盛,与商鞅两次变法有关。在历史上,通过“变法”让国家强大不乏其例。当今世界上,任何发达之国,肯定也是法治相对健全之国。法治之所以能够强国,首先在于,法治在立国、稳国、救国方面的功能,同时也是强国的功能。其中稳国方面的功能更加直接。国家不稳定,就无以发展,国

    21世纪 2019年6期2019-06-25

  • 初心跟党走,心向西部支教
    处的昆明市东川区法者村进行帮扶活动,也是我第一次参与这样的社会活动,对我来说意义深远,一路走下来,也给自己内心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妈妈告诉我,他们单位的同事大多就是大山里面走出来的孩子,单位每个月都会走进大山开展帮扶活动。在到达法者村后,因为有很多物资需要运进山,所以在县城就租了两辆车,一路开向法者村。路上碰到的路都是蜿蜒起伏的山路,在车上能够感到明显的颠簸感,我本以为这已经是很难走的路了,后来才发现,这样的路压根就不算什么。在去法者的路上,我就见识到了云南

    科学与技术 2019年11期2019-03-29

  • 材料作文“考试抄袭判零分”导写
    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2.鲁迅: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3.张居正: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4.曾国藩: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厚宽,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5.法治的以人为本体现在,为了塑造人性而立法,为了扶持人性而执法,为了修复人性而司法,为了发展人性而守法。简单说,法治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如果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3期2019-03-18

  •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古话一样,让“奉法者强”。作为领导干部和立法、司法、执法者,一定要首先在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做到知行合一、铁面无私。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就是建立在这种“守法者得利,违法者受罚”的司法、执法过程中,建立在这种管用有效、已定必行的法制体系上。⊙原典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

    当代陕西 2018年16期2018-11-17

  • 浅谈读书三法
    读书要有方法,得法者受益,不得法者可能还会受害。究竟应该怎么读书呢?笔者体会到了“三种方法”——问、钻、思。问是前提。“生疑——析疑——解疑”是读书的过程。一个人读书时如果心中没有疑问,只能是泛泛而读,隔靴搔痒。例如,古人原本都比今人矮,可在一些古籍里为啥记载古人时都说身高八尺?笔者经过阅读大量书籍才得知,原来是度量衡不同,古短今长,每个朝代又不同,且越变越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是尺度变长了,税收就能够加重,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程度就能够更多一些

    铁军 2018年3期2018-03-30

  • 中国古代“治理”的一项重要经验
    张“隆礼重法”“法者,治之端也”的荀子为了发挥法律的作用,充分论证了治人的必要性,他说:“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独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白居易:“虽有贞观

    决策探索 2017年19期2018-02-11

  • 法律修改中价值评价的原理与方法
    成、修改离不开立法者(修法者)对价值关系的评价。通过修法者对现有法律规范的价值关系的评价,可以相应地得出不同的修法结论,从而选择恰当的修改类型(方式)。修法原理与方法;价值关系;价值评价;修法类型近年来,法律修改越来越成为我国立法活动的重要工作,①付子堂、胡夏枫:《立法与改革:以法律修改为重心的考察》,载《法学研究》2014年第6期。这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初,法律需求紧迫,立法工作量大,总体上遵循了一种“粗线条”的立法思路②如邓小平提出:“立法的工作量很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7年2期2017-06-15

  • 法则,理胜于情
    ,而我认为不然。法者,理胜于情。男子虽只“拿”了一根香蕉,犯罪情节轻,本不该给予重罚。乍一看,两个月的监禁也的确让人难以接受,为其鸣冤也可以让人接受,可追其缘由,男子入室行窃,明显带有严重的犯罪目的。所以,并非法律严苛,也并非执法者不近人情,法律当前,理胜于情。孟德斯鸠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诚然,犯罪之后倘若只是从轻发落,那是对法律的不顾,更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当然,罚的目的,也从来不是让人受尽折磨,也不是为了限制他人的自由。而是有了法,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43期2017-06-06

  • 法之管窥
    杨康法者,使民之蒙幸,国之愈强,社稷之安泰,浩然正气蔚然成风者也。或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故夯固国法,严明律令,实国民之重则也!泱泱华夏,如苍郁之古树,法乎其中,乃使之根深叶茂而耸入云端者也。古之中国多有法律之籍,如《商君书》《韩非子》《唐律》之流,而法之變革亦不鲜闻,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其中良策善方犹如羹汤,虽时过境迁,然滋补现代社会之肌理亦大有裨益。时下,西方古希腊、罗马之法律常为世人所热捧,问之所以?却王顾左右而言他,一知半解矣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7年2期2017-03-26

  • 法之管窥
    新都一中 杨 康法者,使民之蒙幸,国之愈强,社稷之安泰,浩然正气蔚然成风者也。或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故夯固国法,严明律令,实国民之重则也!泱泱华夏,如苍郁之古树,法乎其中,乃使之根深叶茂而耸入云端者也。古之中国多有法律之籍,如《商君书》《韩非子》《唐律》之流,而法之变革亦不鲜闻,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其中良策善方犹如羹汤,虽时过境迁,然滋补现代社会之肌理亦大有裨益。时下,西方古希腊、罗马之法律常为世人所热捧,问之所以?却王顾左右而言他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7年2期2017-03-23

  • 论奉法者强的实现路径
    33040)论奉法者强的实现路径张刚(中共蚌埠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安徽蚌埠233040)从奉法者强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基础来看,走法治之路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奉法者强则国强”的古训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正重新展现出真理的光芒。但实践中,奉法者强所依赖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律运行环节,仍然存在着诸多与实现法治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完善党内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相统一,确保公正司法,建立健全法治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2017-01-25

  • 论习近平“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法治思想
    )·论习近平“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法治思想侯鑫鑫(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全面依法治国是事关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韩非子 “奉法者强则国强”的名言,全面阐释依法治国与国家强盛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法治建设的好坏关乎国家兴衰,强调必须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问题。全面依法治国是历史的深刻教训,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必要手段,更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谋划。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当中,要紧紧依靠奉法三主体——党、

    知与行 2017年11期2017-01-24

  • 纪晓岚论拘方治病病必殆
    ,应手辄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有一剂用至八两,一人先后服四斤者。虽刘守真之《原病式》,张子和之《儒门事亲》专用寒凉,亦未敢至是……不知何以取效如此,此亦五运六气适值是年,未可执为定例也。”治疗温疫,吴又可法倡用达原饮,吴氏称之为“治疫之全剂”,后世多遵之。但是“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用此法却“不甚验”,乃是“拘方治病”之过。“桐城一医”指余师愚,创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有一剂用至八两”者,“踵其法者活人无算”,乃是“不泥古方”,据证辨治的成功。(摘自

    中医药通报 2017年3期2017-01-14

  • 中国古代法文化中的警示观点
    备戴胄。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最终折服。这个例子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法之能行,自上守之。“官民知法,互不相欺”法家主张“法莫如显”也就是公布法,让官民都知法守法,做到各守法纪、互不相欺。商鞅说:“吏明知民知法也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而“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为了使官民皆知法,商鞅进行了广泛的法律宣传,史书说“今秦妇人

    21世纪 2016年6期2016-05-17

  • “述”材巧用·法治护航
    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 ——拜伦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 ——杰弗逊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 ——菲力普斯[ 运用方向]1.依法治国,是“民治”而不是“治民”。因为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所说的法治,不是“治民”,而是“民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6期2016-05-14

  • 作为“至道”的法 ——《管子》的法观念及其“法”与“道”范畴初探
    管子》一书得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的结论。“道”有广、狭二义:广义上的“道”,指世界上所有事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和发展变化的规律;狭义的“道”,仅指人生之道,特别是社会生活之道。道被人所认识,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叫“理”或“道理”“道德”。其主要的内容就是“义”。“义”的实现离不开“礼”,即用礼仪程式规范人的外部活动的行为准则,它是制度化了的“道”。“法”是它的特殊形态,即权威性的社会制度,它能把社会中多元的“道义”观念和行为统一起来,以比较明确的形式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4-04

  • 治官限权,让法治成为习惯
    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就是说,如果在一个国家里,遵纪守法的人能够成为强势群体,那么这个国家就能保持强大;如果在一个国家里,遵纪守法的人属于弱势群体,老老实实按规则做事的人总成为吃亏倒霉的群体,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保持强大。当下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奉法者不强。因此,中国要建成现代法治国家,就必须创建“奉法者强”的社会行为环境,以使越来越多的人养成法治行为习惯。而且,这一进程必须通过自上而下地推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社会中守法的

    行政科学论坛 2016年2期2016-02-28

  • 读书“三法”
    读书要有方法,得法者受益,不得法者可能受害。怎么读书?我体会到,就是“三种方法”,即:问、钻、思。问是前提。问者,疑问也;学问者,边学边问也。“生疑—析疑—解疑”是读书的过程,有疑而入,无疑而出。一个人读书,如果心中无疑问,则无法调动阅读胃口,亦无法激起读书兴趣,只能泛泛而读,浮光掠影,隔靴搔痒。故疑者,觉悟之机也。比如,古人比今人矮,但在一些古籍里,为啥记载古人身高八九尺?阅读大量书籍才得知,原来度量衡不同,古短今长,在每个朝代又不同,而且越变越长。原因

    学习月刊 2016年5期2016-02-28

  • 《商君书》法治名言精选
    船的工具。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解释:言论不符合法律的,不听它;行动不符合法律的,不推崇它;事情不符合法律的,不去做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君书·定分》解释:法令就是人民的生命,是治国的根本。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商君书·修权》解释

    中国法治文化 2016年12期2016-02-10

  • 筑牢现代水利的法治基石
    用的重要法规。“法者,治之端也。”依法治水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根本保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及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涉水法律的出台,到《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等出台……通过多年努力,我国水法律规范体系建设正在实现从基础打造到系统构建的深入演进。步入“十三五”,要更加深刻地认识进一步健全完善涉水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水利 2016年11期2016-02-04

  • 三声叹气
    重 知错就改 奉法者强国学经典: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之,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

    意林·作文素材 2015年10期2015-08-21

  • 法者强则国强
    法者强则国强法治的直接目的在于构建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法治的最终目标应当是让在“法治”社会秩序中的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好,包括个人潜能的自由发挥、个人创造动力和能力的提升。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系新中国第一位民法学博士。在我国古代社会,法家韩非子提出了“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说法。对于何为“奉法者”,却有不同的解读。第一种解读是将“奉法者”理解为执法者。按这一理解,上述即执法者

    当代贵州 2015年47期2015-06-19

  • 法律适用背离立法目的再反思
    适用应忠实实现立法者的目的,但现实是法律适用的结论往往偏离立法目的,需要检讨和反思。学界往往从约束适法者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检讨,但无论如何约束适法者,法律适用都无法消除背离立法目的的可能,这是法律适用的固有缺陷,这一点需要再反思。一、既有规范的模糊性1.规则的观念性。个人的精神世界就寓于普遍的精神世界之中①参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2-116页。。个体的精神世界通过概念构建,个体的精神世界之间通过表达概念相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3-26

  • 以法治与艺术之融通开辟治道新境界 ——为甲午孟冬“法治中国诗书画展”题写前言
    写前言文/江必新法者,人民之意志,国家之仪轨,行为之规范,治世之准则。法治者,个人自由之所托,人民幸福之所寄,社会久安之所凭,国家长治之所依。古今中外,尊法者强,重法者盛,抑法者弱,玩法者殃,弃法者亡。是故,当世诸强无不以法治主其公信,行其善政,润其民心,彰其国力,扬其国威。然则,欲求善治,法不良何济?欲臻大成,法无德何怙?钝法无以就急,笨法难以成事,酷法必然害民,恶法足可亡国。是故,立法务必本于正义,执法贵在衡于严当,司法要在持之公正,守法则需律于己心。

    中国法治文化 2015年12期2015-01-29

  • 经典重温(四)
    [原文]27、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注释]此语出自《韩非子·饰邪》,全句为: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强弱如是其明矣。意思是:严明法制的国家就强大,怠慢法制的国家就衰弱。强弱如果这样当可分明。[原文]28、徒法不足以自行。[注释] 此语出自《孟子》。原文为:"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意思是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体现了法的局限性。这也就是说法律除了规范以外,要真正发挥法律

    领导文萃 2015年2期2015-01-21

  • 公捕公判大会何时休
    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基层行政官员眼睛里倘若没有法治,或者认为法治就是“治老百姓”,自己则不受法治的约束,为达政绩需要可动辄“我就是法律”。可见,“治官吏、治公权”才是依法治国最薄弱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司法公正,不仅要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也要让正义以法定的方式实现。不能司法者自认为一件事情是正义的,就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为所欲为,将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屡见公捕公判大会,屡见媒体曝光和舆论抨击,下一次公捕公判大会却更加声势浩大

    浙江人大 2014年11期2014-11-10

  • 法者强则国强
    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引用《韩非子.有度》中的名言,阐述法治与国运息息相关。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新中国成立65年来,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正式颁布,依法治国昂然起步。然而,后来出现了“人治”压过“法治”的不正常现象,特别是十年“文革”,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留下惨痛教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一个重要标志就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41期2014-11-04

  • 读《商君书》札记
    调法的重要性。“法者,所以爱民也”。(《更法》)“民本,法也。”(《画策》)“故法者,国之权衡也。”(《修权》)“法枉治乱”。(《弱民》)“法明治省”。(《弱民》)“今当世之用事者,若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弱民》)他抨击儒家思想。“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靳令》)“国用《诗》、《书》、礼、乐、孝

    社科纵横 2014年4期2014-04-09

  • 评汉语词典“对等”的定义和误译“对等翻译”中的“对等” ——汉语“对等”即对等、与“完全对等”同义、非“大体对等”
    七》);(2)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淮南子·主术》)。[5]将5部词典的定义归纳起来,前3部词典的定义一致,“对等”只有一个词义:“对等”即相等,即等(于)。后两部词典的定义一致,“对等”有两个词义:一是相等、等(于);二是差不多就是,与……差别不大,即相当。二、“对等”一词引起翻译理论界长达数十年、至今依然在进行的激烈论争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翻译理论界开始引介西方翻译理论。equivalent/equivalence是2000多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6期2014-03-20

  • 用依法治国标注“中国梦”新高度
    发展的主旋律。“法者,治之端也”,现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只有运用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治国理政更深刻地融入法治轨道,才能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建设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文明国家。“法者,天下之公器”,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这个社会追求的核心价值。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

    北京观察 2014年11期2014-02-15

  • 《管子》“以法治国”的法制思想探析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仪也”[3];“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2];“法者不可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3];“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3]。其意即说,法应当成为天下人共同遵循的礼,法能将参差不齐的事情整齐划一。《管子》对法的独特定位,强调事物的一般性,把法看成是评判是非的标准,这样看来,法不仅是每个人的对立物,同时,法又高于独立的个体,从理论上来看,法也就高于君主。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以君主专制为主流的传统政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3年4期2013-03-18

  • 少林释家捶把十要诀
    而落。五、步法步法者,寸、站、过、快、溅也。如二三尺远,则用寸步,寸步一步可到也。若四五尺远,则用站步,必站一步方能到也。若遇身大力强者,则用过步即进前脚,急过后脚,所谓步起在人,落过于人也。如有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脚而带后脚,平飞而去,并非跳跃而往也。此马奔虎蹿之意,非艺成者,不可轻用,唯远不发脚而已。如遇人多,或有器械,即连脚带脚并溅而上,进前脚带后脚,如鹞子钻林,燕子取水,所谓踩脚而起之说也。学者随使用之,习之纯熟,用之无心,方尽其妙也。

    少林与太极 2010年4期2010-12-08

  • 《淮南子》法律思想探析
    适合于人心。……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于自正。”《淮南子》肯定了“法”是起源于人间,否定了法律是天的产物。法律并不完全遵从于君主的意志,还必须以“义”、“人心”、“众适”为依据。“义”具有明尊卑、别贵贱的作用,具有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主张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并在法律中得到体现。因此法律的内容便满足了人性和社会的需要。[7](三)“因时而变”的立法观第一,“法令制度,各因其宜”。《淮南子》在立法方面主张“法与时变”,认为变更旧法,制定新的法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8-15

  • 浅论《管子》与《政治学》的法治思想
    禁藏》篇中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七臣七主》篇中说,“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论法》篇中说“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不法法则事无常,法不法则令不行”、“法者民之父母也”。他认为,“凡国无法则众不知所为,无度则事无机。有法不正,有度不直,则治辟。治辟则乱”(《管子·版法解》)。故“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管子·明法解》)。法律是人们必须

    中国集体经济·下 2009年3期2009-08-01

  • “聚而变”结字法(续)
    二字在不懂紧凑之法者的笔下几乎无一例外或不同程度地被写作“森木木”。也就是说,凡深通紧凑之法者,其笔下的“森林”为“森林”;凡不晓紧凑之法者,其笔下的“森林”为“森木木”。此法是检验结字效果优劣最简单、最基本的有效方法,每一位读者均可通过此法自我明鉴。今后,我们只要牢牢记住并掌握、运用“聚而变”这个结字规律,所有汉字的书写就可成为一件轻松、快捷、美好的乐事,并终身享用。愿“聚而变”成为书法的代名词和标志性术语,让“聚而变”成为学书习字者的良师益友,在书法(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2005年11期200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