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

  • “三百六十行外之又一行也”:清末民国戏曲批评的职业化
    纸腾出更多版面给剧评,辻听花如是说:近来京师各报与演剧渐增亲密之程度,材料丰富,灿然夺目,寻为一种可悦可贺之现象,因而之演剧与社会颇有密切之关系矣。试披每日所刊大小各报通幅浏览,其大半割爱至大纸面,除揭载戏评曲谈外,或附列各园戏单,或新撰优伶小说,或增入诗歌文章,或殿以剧界消息,笔笔生花,句句放彩,人不觉有徜徉百花丛中之思。[20]剧评亦是这一时期的通俗期刊不可或缺的文字。创办于光绪三十年(1904 年)的中国第一份专业性戏剧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开设《论

    艺术探索 2023年4期2023-12-16

  • 不用扬鞭自奋蹄 唤得梨园满目春 ——韩玉峰先生戏剧评论赏析
    评、诗评、影评、剧评等文体,累计写下了100 余万字的艺术评论文章,多数汇集在了《韩玉峰艺术评论选》《山西文谭百篇》《山西艺谭》(初编、续编、三编)之中。我读过韩先生的很多艺术评论文章,是韩先生艺术评论文章的忠实粉丝。由于爱戏,会更加关注韩先生的戏剧评论文章。没有电子设备之前,主要依靠收藏有关杂志和剪报进行学习;有了电子设备之后,只要看到就会在第一时间下载学习。因为韩先生有些评论的剧目我也看过,便对韩先生的评论角度与间架结构等写作风格,有了切身感悟和相对深

    戏友 2023年2期2023-05-25

  • 论媒介传播对话剧生产的促进 ——从现代海派话剧的繁盛谈起
    报刊媒介的推动,剧评便是话剧和媒介互动关系的呈现,构成了戏剧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新都会的崛起,究竟怎样才能重新激活话剧的活力?新中国成立前上海话剧的繁荣,是足以给人启发的。尤其是在当今资讯时代,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聆听观众心声,围绕“观演互动”做好文章,才是话剧真正深入大众,走向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媒介参与海派话剧生产的繁盛图景出版业的兴起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大众文化发达的表征,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杂志与文学艺术的传播共生共荣。话剧自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期2023-04-05

  • 《央视剧评》:电视文艺评论品牌的新实践
    视评论品牌《央视剧评》整合总台制作的剧集资源,汇聚专家学者带领观众更深入地品鉴剧集,在为影视艺术理论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实现了主流话语的革新与重塑。一、《央视剧评》的内容生产2020年1月20日,总台整合电视评论的专业力量推出原创影视评论品牌《央视剧评》。其以微信公众号“CCTV电视剧”、学习强国、微博为主要传播平台,以“激浊扬清,以评为鉴”为主旨,通过文字与影像密切配合的表现方式,凭借赏评结合、屏幕阅读、立体传播的独特魅力来推送总台出品的重点电视作品,

    视听 2022年12期2023-01-25

  • 上海“评剧俱乐部”的成立及其意义
    演剧的中心,但就剧评而言,“中国之戏评……论其程度则上海进步胜于北京”①。日籍京剧批评家辻听花的推动下,首个剧评家社团——北京“评剧俱乐部”于1915年4月18日率先出现在剧评程度不如上海的北京[1]。对于这一首创之功,辻听花的得意之色溢于言表:“夫‘评剧俱乐部’之组织实为中国破天荒之新举,百事竞进之沪上尚未见有此种俱乐部之成立!北京近日创之,实在中国戏剧史上宜为特笔大书之一庆典!”[2]诚如斯言,北京“评剧俱乐部”的成立是值得在中国戏剧史,特别是戏剧批评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11-26

  • 网络集体剧评中的群体理性意识探究
    001)一、集体剧评群体身份表征中的“有意识”社会群体心理学家勒庞认为,当一个个体在群体之外时,他是有独立个性存在的,可一旦他进入到群体中,就会“自觉地个性消失”,并形成共通的集体心理,他们的感情思想会进入到同一个状态。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讲,他们此时的行为是被组织化了的行为。只有在完全组织化的群体中,这个群体才不同于每个个人的相加。“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有明确目标的群体对群体中个人的心理

    戏剧之家 2022年10期2022-11-13

  • 鸳鸯蝴蝶派作家冯叔鸾的京剧批评∗
    其仲兄(按:著名剧评家冯小隐)游走于北京大栅栏一带的戏园中,“寻声按拍,以为笑乐”[2]1。不过,冯叔鸾尝试撰写京剧批评,是在民国元年(1912)初至上海后。冯氏见报端评剧文章不忍卒读,乃以马二先生之名发表评剧文章:壬子秋来上海,见报端有评剧之文,读之失笑。盖彼辈文自文,剧自剧,能文而不能剧,于是其月旦雌黄,乃无有是处。友人从余曰,何不自为之?曰:诺。遂日书数行,付刊《小春秋》,继而《新繁华》也,《海话》也,《上海小报》也,纷纷托友辈索稿,余亦乐此不疲,无

    艺术百家 2022年1期2022-04-13

  • 自媒体戏剧评论的特征、问题与戏剧评论的转机 ——以“北小京看话剧”为例
    ,自媒体形式的戏剧评论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以受众多、传播广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中的剧评为例,早在2012年2月,微博上就先后出现了“押沙龙在1966”(以下简称“押沙龙”)与“北小京看话剧”(以下简称“北小京”)两位独立剧评人,他们的微博戏剧评论在网络空间“打破了学院派戏剧批评的失语状态”[1],成为自媒体剧评最早的两个代表。微信问世后,越来越多新媒体剧评人选择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传播平台,同时在微博等其他平台同步推出剧评文章。“押沙龙”“北小京”之外较

    社会科学家 2022年5期2022-02-03

  • 董乐山话剧剧评活动评析
    了他此后三年间的剧评写作。1942年—1944年,董乐山分别用麦耶、史蒂华、蒂华、乐山以及伊文思等笔名为《杂志》《女声》《太平洋周报》《上海影坛》以及《海报》等报刊撰写剧评,据不完全统计,董乐山三年间所写剧评60余篇,评论对象涉及当时上演的剧目——既有《秋海棠》《金小玉》等高票房的“热门剧”,也有《儿女风云》《新女性》等票房一般的剧,剧评对演员、剧团、剧评和剧坛现象进行了讨论,其客观的评析、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剧评数量让他迅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剧评人之一。但董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2021-12-15

  • 上海沦陷期话剧剧评现象考
    刊也刊登了大量的剧评,以刊载女性话题为主的《女声》杂志上刊载的剧评文章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上演过的剧目,《杂志》《上海影坛》《文友》等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对话剧也有持续的关注,尤其是《杂志》并不乏许多高水准的剧评文章,而《海报》这样的小报更是发挥了其“市民性”的专长,对话剧新闻、八卦小料的及时捕捉以及剧评文章的书写让它更像一份专门的话剧报纸。一时之间,由于话剧的繁荣以及报刊的支持,话剧剧评也在数量上繁荣了起来。话剧市场影响了报刊,而报刊又反过来将话剧的

    大众文艺 2021年21期2021-11-30

  • 民国“剧坛达人”郑子褒的剧评、办刊事业*
    考略,并着重对其剧评、办刊事业进行爬疏、整理和分析,以求正于学界方家。一、梅花馆主郑子褒生平考略诚如前人所言,有关郑子褒身世的材料大多散佚,其先祖家世如何确难详考。所幸郑子褒既是一时名流,又属报界中人,当时报刊中仍留下不少可资探寻其本人经历的信息。郑子褒1926年曾在报章自述“褒生二十有八年”(3)梅花馆主:《今年我之快事》,《上海生活》1926年第192期。,《余姚文史资料》亦有简略记载(4)参见黄本端《近百年余姚书画人所知录》:“郑子褒,原名美礼,别署

    文化遗产 2021年4期2021-11-26

  • 意见领袖来了
    到类似经典作品的剧评呢?编辑回复:可以的,经典作品值得反复鉴赏。非常欢迎喜欢经典电视剧、擅长写剧评的同学们来给我们投稿!156****6991:你好,小编,我最喜欢《意林·原创版》了,想问一下,《意林·原创版》有专门的新媒体账号吗?编辑回复:目前《意林·原创版》没有独立的新媒体账号,相关的内容會在微博、抖音“意林杂志”上为大家呈现,欢迎大家关注!186****5373:小编好,我们语文老师经常建议我们读一些古代的名家作品,不过我总是读不懂,编辑部能不能出一

    意林原创版 2021年1期2021-02-08

  • 带着“指南书”去看戏
    为“观剧指南”的剧评文字演剧的发达,使得从一开始附属于报刊的剧评,变成了报刊的主要卖点,“报中无此构成不能发达其销数”,甚至出现一些读者“买报不看报,专看剧评”的现象。剧评文字成为一种“时尚文字”,个中原因在于它的功能借由近代报刊得到空前的放大。它对演员的影响,时人有“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之概。观众亦将其作为一种“消闲妙品”和“观剧指南”。周剑云所编的五十万言剧评书《鞠部丛刊》在《民国日报》“本埠闲闻”栏做的广告《〈鞠部丛刊〉出版》就是这样招揽观众的:“有

    中华瑰宝 2020年11期2020-11-18

  • 中西新旧 自成一格 ——论郑正秋的剧评实践及特色
    ,使得学界对于其剧评家的身份和戏剧批评实践有所忽略。其实在民国初年,郑正秋进入大众的视野,正是发轫于他发表在报刊中的戏剧批评。一、郑正秋的剧评生涯郑正秋,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广东汕头人。1902年,郑正秋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其后,他在父亲的逼迫下于湖北任职两年,弃官从商,后又因经营不善生意亏损,交由其弟代为打理,弃商投身文艺。日后的时间里,郑正秋有着多重的文化身份,他从事新剧创作与新剧演出活动,并创办了新民、鸣民等剧社,推动了新剧的“甲寅中兴”。

    中国文艺评论 2020年10期2020-11-17

  • 论郑正秋剧评中的“春秋之义”
    他们在辛亥前后的剧评界都是相当活跃和有影响的人物。”事实的确如此,郑正秋投身电影事业之前,曾积极地参与中国近代戏曲改良运动,并且在当时的《民立画报》《民权画报》《民权素》等诸多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理论批评文章,而目前学界对郑正秋的研究,大多仅关注其作为中国电影事业开拓者的一面,却往往忽视其早先的剧评实践。然而,正如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一书中提出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一著名论断那样,不深入梳理和研讨郑正秋的剧评实践,又如何能够深刻把握和

    电影文学 2020年21期2020-11-14

  • 新时期以来戏剧批评的回顾与反思
    义的戏剧批评即戏剧评论,核心在于评议新近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紧跟戏剧发展的新动向、新收获和新问题。广义的戏剧批评则还包括戏剧理论和戏剧美学研究。在批评实践中,广、狭二义交融互构。新时期以来的戏剧批评,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高开低走,再到2000年以后的逐步复苏,有繁荣也有低迷,有高潮也有低谷。对新时期以来戏剧批评的发展历程作前后两个二十年的划分,理清戏剧批评在各阶段的整体走向和基本特征,总结经验,反思缘由,可以为新时代戏剧批评的新发展提供借鉴。

    新世纪剧坛 2020年3期2020-06-12

  • 对谈:华语剧评的今与昔
    王墨林对谈:华语剧评的今与昔许仁豪 林克欢 王墨林2017年5月8日,两岸两位颇具代表性的戏剧人——林克欢与王墨林在将近三十年之后,再度公开对谈。两人结识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当时大陆以林克欢为首开始了解大陆以外的华人戏剧创作。1988年在北京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他们首度公开对谈两岸戏剧状况。三十年来,世界局势大变,在新一波世变之际,二人于台湾中山大学剧场艺术学系再度聚首,以“冷战与两岸戏剧”和“华语剧评的今与昔”为题,回顾三十年来两岸剧场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4期2017-11-14

  • 《人民的名义》揭示的违反六大纪律行为
    开除党籍处分。【剧评】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几乎贯穿全剧。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为中心的“汉大帮”,聚集了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等省内政法系统要员。这个帮派的很多成员都不顾原则,相互为利益结成同盟,罔顾党纪国法。祁同伟以“汉大帮”名义请客送礼,结党营私,并为自己营造声势,获得副省长提名,又以“汉大帮”同学名义请侯亮平放过腐败分子或中止调查。《条例》第五十七条 对抗组织审查,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7年12期2017-06-21

  • 剧评论,你的四“度”呢
    批判精神的缺失让剧评沦为带有商业化意味的盲目赞美,大量言之无物的戏剧评论文字其实与没有灵魂的宣传文案无甚相异。而《剧评的境界》将当代戏剧评论的示范之作编辑成册,可圈可点。/壹/一篇有境界的剧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显然是“戏剧评论的学理品格”,编者李伟先生一语中的!“所谓戏剧评论的学理品格,就是要让戏剧评论具有学术理性,在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的前提下,从基本的学术逻辑出发,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摆事实、讲道理、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地探讨戏剧作品、戏剧现

    博览群书 2017年5期2017-05-27

  • 关于当前我国戏剧评论若干问题的探讨
    薇关于当前我国戏剧评论若干问题的探讨范 薇戏剧评论对戏剧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与戏剧鼎盛时期的戏剧评论相比,当前我国戏剧评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评论模式也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与以往相比,评论活动的价值也表现出了多样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戏剧的发展与戏剧评论之间形成了一些新的关系,评论与理论、评论与创作、评论与市场等,都这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从戏剧评论对戏剧发展的重要性着手,对当前我国戏剧评论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当前戏剧评论 问题

    长江丛刊 2016年15期2016-11-26

  • 构建良性剧评生态仍需合力
    来了自媒体时代的剧评新风。在评论的观念、载体发生转型的当下,这些犀利敢言的评论,除了打破评论界的沉寂外,能否真正促进评论与创作的互补共生?笔者认为,勃兴于新媒体的戏剧评论远非真正繁荣,恰恰反映了戏剧生态内部的结构性困局:一方面,一些专业戏剧评论家固步自封于僵化、陈旧的话语体系,有的受圈子评论、红包评论等因素困扰,导致批评无关痛痒;另一方面,一些戏剧创作本身缺乏真诚,因而,评论界难免对某些美学或理念上的新动向反应滞后。面临观众审美能力提高与专业评论缺席、传统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2016-11-20

  • 别用你的爱好去换钱
    陆续发表了几十篇剧评。后来,她跟我说,看剧对她而言不再是一种纯粹的享受了,反而变得很辛苦。如果没有看点可写,她就不肯浪费时间去看那部剧,而一旦开始看,就要忙着记台词,分析剧情、主题、演技、逻辑,给之后的剧评找惊艳的切入点,要达到开篇吸人眼球,收尾意味深长的完美效果。有时,写完一篇精彩的剧评,她整个人仿佛都被掏空了一般。前段时间看了一部日本老电影,名字叫《广播时间》,看每个人出一点力,是如何把一出好好的广播剧变得面目全非的,大家都在正儿八经地荒唐,结尾自然是

    意林 2016年20期2016-10-31

  • 雨果与莱辛的灵魂对话——以《艾那尼》为例论《汉堡剧评》中的思想
    尼》为例论《汉堡剧评》中的思想高娇娇(延安大学 文学院716000)18世纪莱辛的《汉堡剧评》是他对汉堡民族剧院的实践进行批评和探讨的理论成果至19世纪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的雨果《艾那尼》的首次上演。雨果与莱辛的灵魂深处的对话在于《艾那尼》的内在表达契合《汉堡剧评》中的观点,从而突显莱辛的艺术思想的独特成就和魅力。《艾那尼》;《汉堡剧评》;戏剧思想《艾那尼》是雨果浪漫戏剧的代表作,它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雨果艺术解放思想。它讲述了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

    大众文艺 2016年14期2016-07-12

  • 《中央日报》剧评与民国南京的戏剧生态
    年间《中央日报》剧评这一窗口,由表及里,试图还原历史质感,窥探1929至1937年民国南京的戏剧生态;并探索民国政府如何通过《中央日报》剧评影响现代民族艺术的发展,及其为构建民族国家做出的努力。【关键词】 《中央日报》;民国;南京;戏剧;剧评[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一、《中央日报》剧评在南京《中央日报》是国民党的中央直属机关报,自1928年创办于上海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中央日报》在大陆刊印的22年间,详细记录了民国时期的发展轨迹

    艺苑 2016年5期2016-05-14

  • Transition économique
    就是她的孝。一些剧评家认为,赵五娘是“孝妇贞女”的典型,她恪守了封建道德并成了封建道德的典范。另一些剧评家认为,赵五娘有两重性:作为值得赞扬的勤劳、善良、宽厚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Les négociations en cours pour Ie Traité d'investissement biIatéraI Chine-États-Unis et Ies mesures pour Ie commerce et Ies investissements

    中国与非洲(法文版) 2016年5期2016-05-10

  • 何时弃剧?听《好莱坞报道》专业剧评人现身说法
    通电视观众,靠写剧评吃饭的剧评家也是差不多的路数。当然,在“追”还是“弃”这个决定上,剧评家也有不同的标准。《好莱坞报道》的资深剧评人蒂姆·古德曼(Tim Goodman)和丹尼尔·芬伯格(Daniel Fienberg)就此事进行了一番讨论,也许能为普通观众提供一些思路。不在烂剧上花时间古德曼:你已经弃了《心跳》(Heartbeat)吧?你对这个剧的评价低得可以,要是写成这样都没弃剧,下面咱们也没法聊了。芬伯格:如果是为了写剧评,我有自己的固定流程,无论

    综艺报 2016年7期2016-04-22

  • 随感式剧评——伪满洲国戏剧评论的特征透析
    0033)随感式剧评 ——伪满洲国戏剧评论的特征透析何 爽(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3)散落于伪满洲国各大报刊中的戏剧评论文章,数量丰厚但是内容零碎,形成了“随感式”的主体风格。评论者多以个人感受和喜恶进行评论,呈现出吹捧与谩骂两种极端性评价;对于伪满本土编演的戏剧则较为宽容,表现出较多的希望与期待之意;兼具戏剧宣传与评点的广告式剧评文章,力图凸显本土特色,同时注重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的引导,将“国策”暗含其中。伪满洲国;戏剧评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5-14

  • 让烂戏不好过,让好戏不寂寞
    您就开始关注他的剧评了吗?史航:应该是看到某位网友转发吧。很多时候看到长微博我是不点开的,那次也是缘分。她(据我所知人家是个女的)的文字是有风格有魅力的,是我一直期待的那种剧评,所以,火速关注。上海戏剧:在您看过的他(她)的文章里面,哪些令您印象最深刻?史航:她有很多名篇,我只能说她涉及北京小剧场戏剧的那篇印象很深,因为北京的青年戏剧人还相当坦率激烈地回应了她。戏里有戏,戏外还是戏。还有她评论上海出品的话剧《第二性》那篇,也非常醒目,像古人说的“读之当浮一

    上海戏剧 2014年3期2015-02-06

  • 那些年,我所经历的剧评网事
    的同道中人。我写剧评的初衷仅只是找到“原来你也这样啊”的同伴与相互认同,这是一种观众心态,因为我是以观众的身份开始写剧评的。那是2001年,我网名“任诞第十一”,偶然在天涯论坛发现了偏处别院的“舞台艺术版”,版主是张小鼓。我为版面做了一些推广工作,张小鼓辞职,我就成了版主。在那里,我认识了老象、倦鸟、叶文、朱孔阳、工人李普雷、天水丫头等一干朋友。逐渐地,天涯舞台艺术版——一块戏剧圈外人闲扯组局的版面,逐渐成为了中国活跃度最高的一块专门讨论戏剧的BBS。BB

    上海戏剧 2014年3期2015-02-06

  • “押沙龙在1966”在社交网络
    966”这个人的剧评。尽管他(不知其真实身份,故而代称作“他”)的剧评是发表在微博平台,但是他的写作呈现了和通常的微博写作截然不同的面貌,这并不是其容量超越“140字”达到三四千字以上,甚至有七八千字的长微博,而是其文字活泼、观点鲜明、论证形象生动,这才是深深吸引我的原因。一些重要演出他都没错过,更时常关注一些非主流的人和戏,而阅读其剧评过程产生的愉悦有时会超过观看演出带来的愉悦感(甚至对于有些不感兴趣的戏,也会期待阅读他的剧评)。不同于传统剧评要求的准确

    上海戏剧 2014年3期2015-02-06

  • 剧评:片尾字幕
    剧评:片尾字幕还记得固特异的“柯达”式改造吗?胶卷和轮胎行业唯一的相通之处即是同为化工行业,但是其产品的生产方式、市场、销售方式完全不同。当年柯达策略让其销售网点从50个一下增长到9000余个,很多人加入柯达,上海更是90%都是柯达店。固特异在渠道拓展中的让利策略多少有类似的影子,给了零售商最大的利益,自己就会跑起来,这就使得固特异也在不断扩大经销商数量和销售网点。再看米其林,其企业内部的实力雄厚,但也会吟一句“功夫在诗外”,米其林指南、车辆保养、交通安全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15年9期2015-01-02

  • 形式与思想开掘都重要
    “剧情简介”、“剧评”等几部分组成,表现形式迥异于常规杂文,令读者见其结构和形式便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产生欲知其详的兴趣,跳出平铺直叙的俗套。据笔者所见,最近几年,在杂文选题上涉及城管对小商贩等灵活就业者的粗暴管理、野蛮执法的诟病文章已是屡见不鲜,本文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艺术构思及表现手法。作品以正面推广最新影片的形式,将城管在街头追捕、整治小贩的镜头予以重放,以反话正说的形式进行针砭讽刺,集中体现作品的悲情主题,让我们的心也仿佛跟着喊声颤抖不已。实际上,

    杂文选刊 2007年24期2007-05-14

  • “病态”评论
    谢艳春戏剧评论来源于评论家对戏剧的直觉和对生活的体味与感悟,它的责任不单单是表达个人观点,还要为观众说话,反映理想的社会舆论,它不仅引导观众对生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还要用真知灼见发现剧作者、观众所未见。给观众以联想与回忆、启悟与思索,从而促使戏剧在演出过程中与观众的公开对话,不断修改,不断磨砺,不断完善。然而很遗憾,近些年来我们很难看到有评论家独到发现的戏剧评论,很难看到对人生况味有独到体会的戏剧评论,看到的大多是在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和戏剧创作滞

    当代戏剧 2000年3期2000-06-04

  • 关于成功的大实话
    界无人报道此事,剧评界也无人评论他的剧目,如此下去,他无法谋得各界捐助,拳拳之心终将付之东流。于是他亲自造访纽约《时代》周刊,求见剧评家布鲁克斯·阿特金森。不巧剧评家去英国了,只见到他的助手阿瑟·盖尔布。他便向盖尔布热情洋溢地介绍了他出色的演员阵容,观众观看演出的激动情绪以及对演员的欢呼喝彩。最后他声明,若《时代》周刊对此再不作评论,他连一个星期也无法维持下去了。盖尔布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同意当晚去看演出。可偏偏天不作美,剧间休息时下起了瓢泼大雨,演出被迫中

    中国青年 1994年4期199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