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

  • 高尔基《童年》的衬托手法运用及其意义
    :《童年》是以高尔基个人经历为原型,揭示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底层人民生活真实画卷的自传体小说。从“正反相称”“冷暖相称”和“以景衬境”三个层面探析《童年》的衬托手法运用及其意义表征,借助小说主人公阿廖沙的视角揭示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如何在艰难中孕育希望,实现自我意识成长。关键词:高尔基 《童年》 衬托手法 意义表征高尔基是苏联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也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被授予无产阶级作家称号。《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阿廖沙三岁丧父后,跟随母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5期2023-05-24

  • 高尔基一怒夺书
    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也是他酷爱书籍、勤奋学习的真实写照。高尔基出生在沙皇时代的一个工人家庭里,从小失去了父母,年仅十一岁就被抛进黑暗的“人间”社会。他在善良号轮船上做洗碗工的时候,遇上了一位好心的穷苦厨师斯穆勒,斯穆勒像对待小弟弟一样地爱护他,而且还常常把自己收藏的一些旧书塞到他手里,说:“你念书吧,书里面什么重要的知识都有。”“一个人没有学问,就跟一头牛没有区别,不是带上辘架,便是给人宰了吃肉,它还尽摇着尾巴。”当斯穆勒和高尔基分别的时候,他

    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21年9期2021-09-09

  • 高尔基
    年幼的高尔基离开了绘图师家,便来到了一艘叫善良号的轮船上做洗碗工,可这里的人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善良,他每天要从早上忙到深夜,才能回到冷飕飕的船舱里休息。轮船上有个厨师叫穆斯雷,他身材魁梧,像只大熊,力气大极了,总爱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像两只大灯泡,谁看了都忍不住要打哆嗦,船上的人都怕他。有一次,船上的两个帮厨又在谈论下流的话题,穆斯雷厌恶地瞪了他们一眼,把他们吓得不敢再说话了。一天,他把高尔基带到他的小房间里,高尔基很意外地看到,他竟有满满一大箱子的书。他拿出

    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20年8期2020-09-12

  • 高尔基的文学思想与苏联文学研究
    【摘要】高尔基,于19世纪诞生,其成长经历较多波折,先后参加过多种工作,对当时社会发展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体验感受较深。在成长中希望通过努力的读书改善生活,改变社会。在其成年之后,对革命运动的参与十分积极。20世纪初高尔基投入与无产阶级工作,希望通过文化组织对思想进行变革。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学的重要代表,在对苏维埃的文化进行建设时,其付出了极大的贡献,鉴于此,本文对高尔基所形成的文学思想进行探索,根据对苏联文学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关键词】高尔基;文学思想;苏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13期2019-12-23

  • 看《童年》中平民百姓苦难
    要:《童年》是高尔基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和《在人间》、《我的大学》属于同一系列,也被称为是高尔基三部曲。其中在《童年》中详细描述了十九世纪末俄罗斯平民的苦难生活。本文主要从《童年》的创作背景和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写作特点、现实意义等方面对作品中所反映的平民百姓的苦难进行剖析。关键词:高尔基;童年;平民;苦难《童年》的作者是马克西姆·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作家,他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2019-11-15

  • 高尔基救书
    世界著名文学家高尔基一生酷爱各种书籍,爱书如命。有一次高尔基的住所里失火,高尔基慌忙抛下所有的东西去他的书房里看,然后抱着各种各样的书慌忙地逃了出去。他一次又一次地跑进屋内把书籍给抱出来,过程中有好几次险些被烧死,他说是书籍启迪了他让他成为了现在的高尔基,他说书籍给了他灵魂让他成就了现在的自己。所以,在火灾发生的时候,他不顾自己的性命,一次又一次地去救所有的書,因为书是他的灵魂创造者,是他的一切精神支柱,所以他不会抛下任何一本书。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顾自己

    科学导报 2019年28期2019-09-03

  •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杨婷婷高ɡāo尔ěr基jī,前qián苏sū联lián大dà文wén豪háo,列liè宁nínɡ称chēnɡ他tā是shì“无wú产chǎn阶jiē级jí艺yì术shù最zuì杰jié出chū的de代dài表biǎo人rén物wù”。他tā出chū生shēnɡ在zài沙shā俄é时shí代dài的de一yí个ɡè木mù匠jiànɡ家jiā庭tínɡ,4岁suì的de时shí候hou,他tā的de爸bà爸bɑ就jiù去qù世shì了le,他tā被bèi寄jì

    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9年12期2019-01-13

  • 高尔基,光环下的错觉
    3月16日,是高尔基诞辰150周年的日子。这位异国文豪,在笔者心目中的地位,曾与鲁迅不相上下。从脸型、发型、眼神、髭须到整个气质,高尔基都跟鲁迅长得很像,他比鲁迅大13岁,又在同一年去世,照片上的他们犹如一奶同胞的兄弟。一幅鲁迅的木刻画,稍微改得沧桑一点就是高尔基,那多出来的皱纹,焦虑深重到万劫不复的眼神,仿佛暗示着他从多活的年岁里获得的只是痛苦。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以激烈批评自己民族和国家著称,后来却被公认为民族的“文学之父”。鲁迅的阿Q、祥林嫂,以及

    环球人物 2018年7期2018-04-23

  • 关心少先队员的高尔基
    一名少先队员给高尔基照相,因为没带胶卷未能如愿的故事,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心和爱护。那么,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很关心少先队员的呢?李小璐:我从“突然,一个小纸團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这些文字中体会到高尔基很关爱少先队员。本来他在忙着工作,可是一个小纸团飞到了桌子上,这是多么不礼貌、不和谐的举动呀!如果换做一般人,早生气了,可是高尔基却没有生气,反而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表现了高尔基理解、爱护少先队员。汪明明: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17年29期2017-09-04

  • 续写《小摄影师》
    :“孩子,你给高尔基先生拍好照片了吗?”小男孩转过头去,沉默不语。妈妈凑上前去:“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男孩突然哭喊起来:“妈妈,我坐电车来到高尔基先生家楼下,怕管家不让我进去,就先扔了一个纸团到先生的屋中。后来我见到了先生,一切都准备好了,可我发现,我……我竟然把胶卷落在……家里了……我担心先生会认为……我在戏弄他,故意不带胶卷,就头也不回地……跑出大楼,狼狈地跳上电车……”小男孩哽咽着,话还没说完,又开始号啕大哭。“你这样怎么能得到‘校墙报之星?嗯,我觉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17年15期2017-08-14

  • 高尔基死亡揭秘:8年的情妇是杀手
    年6月18日,高尔基死在一个女人的怀里,她是高尔基的秘书兼情人穆拉。半个多世纪后,穆拉也死去,留下的秘密材料表明,高尔基死前吃了一颗含毒的糖,投毒的人就是穆拉……如铁红颜迷倒痛苦海燕1919年,51岁的马克西姆·高尔基住在彼得格勒,此时的他已经写出了长篇小说《童年》《母亲》《在人间》以及散文名篇《海燕》等,作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已经享有了世界声誉。然而,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当时的高尔基正处于痛苦之中。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新生的政权开始了旨在打击反

    奇闻怪事 2017年6期2017-06-30

  • 名人小故事
    高尔基读书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壶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还渗(shèn)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非常气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告发。女主人这時害怕了,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nüè)待罪,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

    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 2016年15期2017-05-26

  • 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
    高尔基是一个大文豪,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設法读书。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可小高尔基兴致正浓,怎肯罢手,于是他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了,看见小高尔基正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书,便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的灯油都快用干了!”老板娘也醒了,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殴打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16年19期2017-05-26

  •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三四十年代高尔基译介
    纪三四十年代,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达到了高潮。这种状况的出现,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看,是与苏联国内高尔基的升温、中国主流文学转型之需、作家与译者人生经历与创作方法的相似等原因分不开的。而在这一接受过程中的选择与失落则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传统的文学观念密切相关。关键词:多元系统论;高尔基;中国三四十年代;译介马克西姆·高尔基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巨人,也一度是在我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外国作家。目前我们所知道的高尔基作品最早的中译是发表在1907

    速读·下旬 2017年3期2017-05-06

  • 高尔基的双重心境
    5--01说到高尔基大家脑海当中第一个想到的可能会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家。但是,这并不能代表高尔基的全部。他还有大家不熟悉了解的另一面,即在文章中抨击社会主义。这两面看似对立矛盾,但事实上两者是统一的。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深度挖掘高尔基内心的双重心境,还原一个真实的高尔基。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俄罗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也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尔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学者,他还对俄罗斯政治有着自己的独特的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5期2017-04-26

  • 高尔基死亡揭秘:8年的情妇是杀手
    年6月18日,高尔基死在一个女人的怀里,她是高尔基的秘书兼情人穆拉。半个多世纪后,穆拉也死去,留下的秘密材料表明,高尔基死前吃了一颗含毒的糖,投毒的人就是穆拉……如铁红颜迷倒痛苦海燕1919年,51岁的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意为巨大的痛苦)住在彼得格勒,此时的他已经写出了长篇小说《童年》《母亲》《在人间》以及散文名篇《海燕》等,作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已经享有了世界声誉。然而,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当时的高尔基正处于痛苦之中。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新生

    蓝盾 2017年4期2017-04-21

  • 年幼的高尔基和善良的厨师
    年幼的高尔基离开了绘图师家,便来到了一艘叫“善良号”的轮船上做洗碗工,可这里的人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善良,他每天要从早上忙到深夜,才能回到冷飕飕的船舱里休息。轮船上有个厨师叫穆斯雷,他身材魁梧,像只大熊,力气大极了,总爱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像两只大灯泡,谁看了都忍不住要打哆嗦,船上的人都怕他。有一次,船上的两个帮厨又在谈论下流的话题,穆斯雷厌恶地瞪了他们一眼,把他们吓得不敢再说话了。一天,他把高尔基带到他的小房间里,高尔基很意外地看到,他竟有满满一大箱子的书。他

    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17年3期2017-04-01

  • 《童年》中平民百姓苦难探讨
    华章。关键词:高尔基;童年;平民;苦难《童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优秀文学作品之一,该小说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并结合成人的视角对故事发展情节进行叙述。尤其是在对阿廖沙的父亲死亡的描述中,作者采用“身子伸得老长老长”、“奇怪的张开着”、“难看的呲着牙吓唬我”等充满童真和孩子气的描述,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文章的趣味性,同时还更有利于读者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进行想象,进行场景的再现;另外采用成人的视角进行描写,能够更好的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更深一层次的感悟的描写,使小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1期2017-03-15

  • 高尔基装蛋糕
    □王冠高尔基装蛋糕□王冠高尔基从小父母双亡,家里很穷,十岁时就外出谋生,曾在一家食品店里当学徒。一天,有个刁蛮的顾客有意捣蛋,他对老板说:“我要买九块蛋糕,请装在四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蛋糕不得少于三块。”老板左思右想,也没有想出怎么装,一时束手无策。这位顾客嘲笑说:“连装盒的本事都没有,还开什么蛋糕店呀!”这话使老板十分尴尬。这时,站在一旁的高尔基对老板说:“让我来试试。”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先拿出三个小盒子,在每个小盒中装进三块蛋糕,然后又取来一个大盒子,把

    数学小灵通(1-2年级) 2016年4期2016-11-16

  • 苏俄知识分子的厄运与高尔基的呐喊
    分子的厄运以及高尔基对苏俄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一个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社会才是有前途的。[关键词]苏俄;苏俄知识分子;列宁;高尔基十月革命曾经被誉为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以后,人们猛然发现:十月革命的意义和作用应该重新评估。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有相反的的结论: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被奴役的新纪元。首先深受十月革命之害的是前苏联各族人民。同时,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也深受其害。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倒退与反动。俄国曾经产生了世界级的科学家、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1期2016-05-30

  • 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穷的向往;而在高尔基笔下,那个不喑世事的小男孩在孤独地成长,作者透过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实则也反映自己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画卷。关键词:童年;高尔基;追求真理作家笔下的阿廖沙则是在俄国社会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着的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出善良,富有人性的善良。这些东西必然唤醒我们对光明的人性的生活必然苏醒这一不了摧毁的希望。冰冷的身躯,乌青的面孔,呲牙咧嘴,这便是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6期2016-05-14

  • 高尔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非常义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告发。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

    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16年3期2016-03-08

  • 高尔基在中国”与“中国的高尔基
    思潮新探索·“高尔基在中国”与“中国的高尔基”禹 权 恒(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高尔基是俄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其作品被广泛翻译到中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其中,鲁迅在这一译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鲁迅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领袖,许多人就把鲁迅简单比附为“中国的高尔基”,意在强调他们之间具有诸多相似性。但是,鲁迅对这一形象塑造进行了现实拆解,有效维护了自身文化身份的真实性。与此同时,鲁迅形象的“误读”也彰显了中国革命过程

    学习与探索 2016年11期2016-02-27

  • 解读高尔基品中女性形象的流动性
    李艳红【摘要】高尔基人类文学史上一代大师,他以独特的创作风格与视角给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贫苦人民生活的画卷。在他的底层画廊里女性人物更是作家关注的焦点,她们生活在贫困、压抑和恐惧中。作家通过自己犀利的笔给我们刻画了底层女性的形象,但是这些女性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她们是具有流动性。在作家的前期作品中女性形象大多是被动的,后期的作品中女性形象是主动的。【关键词】高尔基;女性形象;被动;主动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3期2015-10-21

  • 高尔基在中国与“中国的高尔基
    吴晓东高尔基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译介,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现象。随着高尔基在苏联国内文学和政治地位的陡升,以及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高涨,现代中国文坛对高尔基的介绍也加强了力度。高尔基的自述、由顾路兹台夫编记的《高尔基的生活》、韬奋编译的《革命文豪高尔基》、瞿秋白译的《高尔基创作选集》、周扬编的《高尔基创作四十年纪念论文集》、楼适夷译的高尔基的《我的文学修养》、以群译的《高尔基给文学青年的信》,以及鲁迅翻译的高尔基创作的《俄罗斯的童话》

    文艺争鸣 2015年3期2015-09-28

  • 高尔基“挨打”
    乡村里,年轻的高尔基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瘦小的女人,因为背叛了丈夫,就被套在马车前面,和一匹马并排拉着车。那个男人坐在车上,恶狠狠地用鞭子抽打女人和马,那女人一次次被打得惨叫哀号,全身青肿。当地居民对这惨不忍睹的场面,不但不制止,反而兴高采烈地围观,为那男人助威喝彩。高尔基对这种野蛮行为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认为这种风俗缺乏起码的人道准则,于是铤身而出,为那女人说情,要求大家放了她。村民对高尔基这个异乡陌生人的干涉大为恼火,都气势汹汹地威胁他。高尔基不管这些

    做人与处世 2015年21期2015-09-10

  • 高尔基日记中称斯大林“主人”
    高尔基曾因抨击十月革命成为“不合时宜者”的代表。按理说,他会更无法接受斯大林模式的那一套,但奇怪的是,他竟能成为吹捧斯大林体制的“御用作家”的领军人物。高尔基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期间,曾用大量的文学语言对这场革命中的暴力进行鞭挞。1921年,不满苏维埃政权的高尔基出国,先在德国,后在意大利长住,一去10年。然而在意大利,高尔基的日子不好过,看到苏维埃政权日益发展壮大,他开始懊悔自己当初的情绪化。他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说,“俄国共产主义领袖们的惊人毅力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5年5期2015-05-30

  • 浅析高尔基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元素
    李红梅摘 要:高尔基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但其早期创作风格中却散发着几分浪漫主义文学的气息。本文将简单探讨作家创作分期,归纳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再结合高尔基的部分早期作品中的具体片段,分析其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关键词:高尔基  浪漫主义元素  创作一、关于高尔基的创作分期关于高尔基的创作阶段的划分,观点各异。考察作家的创作道路,不能够仅停留于作家的思想倾向、创作动机、社会地位等等,还应放眼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即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6期2015-05-30

  • 高尔基在几楼
    地说:“老师,高尔基是在几楼的?”他在几楼?我也不知道。正当我无言以对时,我灵机一动想了个妙招:“你这个问题以前从来没有人想到过,但盛老师相信,课文里肯定藏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让你们找到答案,现在就请用你敏锐的洞察力,赶紧到课文里去找一找线索。”不一会儿,孩子们就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高尔基是坐在二楼的,因为从课文中的插图上看到,窗外是蓝天白云。生2:我也觉得是在二楼,因为纸团是从窗外飞进来的。生3:我觉得是在三楼……生4(迅速站起来打断生3的话):不可能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6期2014-06-16

  • 我和高尔基比童年
    但是,自从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之后,才知道他的童年是那样的悲惨。书页一张张地翻过去,我低头看着《童年》,完全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了。这本书主要写了高尔基童年时的痛苦生活。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高尔基早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社会的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许多打击而受到深深的伤害。但只有外祖母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高尔基十一岁那年,母亲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越老越吝啬的外祖父不肯再养高尔基,于是他只能走上社会,独立谋生。我掩卷深思,高尔基矮小的背影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4年16期2014-06-04

  • 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
    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图/蔡艨 文/慈云高尔基(1868—1936)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工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在裁缝店里,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有一次,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夜深了,高尔基就点燃小油灯继续看。不料被老板发现,老板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的灯油都快用光了!”

    中学生 2014年24期2014-02-03

  • 高尔基政治立场之谜
    “不合时宜者”高尔基原本是草根作家,在1905年之前,他基本上属于文学圈内的人。1906年初,他去了法国和美国。在美国,作家的地位不如白手起家的富人、实话实说的政论家和名记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的“冷遇”,使他的思想迅速“左倾化”。按苏联官方的说法,在列宁的帮助下,高尔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其革命性大大增强。可也有人认为,高尔基的转向与他的私生活有关。当时,他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女演员、交际花玛丽娜热恋,此人娇艳妩媚,又热衷于革命冒险活动,正是她点燃了高

    领导文萃 2013年2期2013-11-15

  • 追求目标 越来越高
    高尔基幼年父母双亡,10岁时就开始自谋生计,艰苦生存。16岁的那一年,高尔基怀揣着进大学读书的梦想,来到了大城市。可惜,因为家境贫寒,又没有任何贵族血统,他只能苦苦地在伏尔加河两岸故苦工打拼。沙皇统治下的高等学府,根本不允许穷人入学。整整三年,徘徊在各个高等学府门外的高尔基,心灰意冷地想到了结束自己的年轻生命。可是,当他来到伏尔加河畔准备轻生时,看到了那些辛勤的河工。他发现,这些比他更艰苦的人,仍然努力又认真地面对人生每一天,并未有一丝放弃的念头,他顿悟了

    聪明语文 2013年6期2013-07-22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高尔基学 ——高尔基学术史研究①
    八十年代以来的高尔基学 ——高尔基学术史研究①陈寿朋 邱运华 等一、转机和新变:俄罗斯高尔基学(一)意识形态剧变和高尔基学的转向。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期,是苏联文学界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奏。七十年代,文学界的中心和热点话题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讨论。一九七二-一九七五年,著名的文学期刊《文学问题》组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问题”专题讨论;一九七九-一九八○年,《文学报》编辑部组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经验与理论”专题讨论。基本思想是:讨论

    东吴学术 2012年2期2012-04-01

  • 高尔基与列宁、斯大林的关系揭秘
    高尔基与列宁、斯大林的关系揭秘在许多老一辈的中国人眼中,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是列宁和斯大林的亲密战友。而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斯大林与高尔基高尔基如何看待革命高尔基最后的20年,即1917年至1936年,正处在十月革命前夕到斯大林全面专政时期。这20年在俄罗斯大地上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事,高尔基这一时期所做的工作是普及文化、发展科学和推广教育。对于暴力革命,高尔基是无法接受的。1917年7月高尔基写道:“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东西能够拯救我们的祖国

    共产党员(辽宁) 2010年10期2010-09-06

  • 读《童年》有感
    读完了俄国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童年》真实地记录了高尔基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岁月。小高尔基在那里每天看到的都是令人作呕的丑事:舅舅们为了家产争吵斗殴。愚弄弱者,毒打儿童……但在这样一个恶劣环境之下,他又受到了外祖母那无微不至的疼爱。外祖母讲的故事熏陶着小高尔基,这使他从心底发出了对文学的无比渴望。《童年》里的故事,在作者那优美的文笔下。个个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好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童年》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那样美妙,似乎

    阅读(中年级) 2009年7期2009-12-08

  • 困惑的海燕
    联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去世了。苏联人民为他在红场举行隆重的国葬,成千上万的人们悲痛地向他的遗体告别,以致莫斯科全城的交通为之堵塞。而与此同时,苏联内务部的秘密警察却正一遍一遍地搜查他家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土豆都一个个切开。几本高尔基生前珍藏的杂记被送到内务部头子雅戈达的案前。雅戈达看到里面有反思苏维埃政权的内容,随即骂道:“狼总归是狼,喂得再好也还是想往森林里跑!”像这样矛盾而令人困惑的一幕在高尔基的一生中曾经多次发生过。他也因此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和思考

    中外文摘 2009年20期2009-11-13

  • 爱读书的高尔基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兴致正浓,怎肯罢手,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他看见小高尔基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着书,不由怒火冲天:“看什么看,把我的灯油都快用光了!”老板娘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09年37期2009-08-31

  • 巧用动词刻画人物
    相机”,要去给高尔基照相。可高尔基的秘书不同意他进去。于是他想出小孩常玩的游戏——扔纸团,“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基打开纸团,把人放了进去。这一“扔”表现了小男孩的机智。二、“笑”中现天真。小摄影师进了高尔基的工作室,“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这一“笑”充分表现了小男孩天真活泼的个性。三、“哭”中露真情。小摄影师指挥大作家高尔基做好一切准备后,突然“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原因是照相机中没有胶卷,他把胶卷忘在家里了。这一“哭”流露出小男孩内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09年37期2009-08-31

  • 读《高尔基的童年》有感
    受最深的就是《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尤其是读到其中的一些重要片段时,联想到自己,我的眼眶里不禁蓄满了泪水。高尔基对生活的勇气让我敬佩,他的生活经历满足了我生活经历贫乏的需要。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和妈妈只能寄居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庭贫寒,高尔基只能穿着母亲的鞋子和外祖父的外套去上学。这样一身不协调的装扮,总是引起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穿的全是新衣服,甚至是名牌衣服,我们的生活是那么安逸,那么幸福。尽管有这么优越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09年19期2009-06-05

  • 《小摄影师》续写
    男孩走了以后,高尔基一整天都在想着那个小男孩。第二天,高尔基还是像以前那样坐在窗子旁边工作。这时,秘书走进来说:“先生,外面来了一个小男孩说要找您,要不要让他进来?”“快让他进来!”高尔基连忙说道。过了一会儿,小男孩进来了,他诚恳地说:“对不起,高尔基先生,上次我很马虎,忘带胶卷了,浪费了您许多宝贵的时间,这次我一定会给您照一张好照片的。”“没关系,孩子,我们开始吧。”高尔基笑着说。然后高尔基又像上次那样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小男孩打开照相机的盖子,只听“咔嚓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09年4期2009-04-10

  • 高尔基与读书
    世界作家中,像高尔基这样出身之低、成就之大、声名之著,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高尔基的父亲是糊墙工人,在他5岁时就撒手人寰;高尔基随母寄居在经营染坊业的外祖父家。但好景不长,仅上了5个月学后,因为外祖父经营失败,家庭陷入困境,8岁的高尔基就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为人做佣工。又过了一年,他的母亲也辞别了人世。在他成为知名作家之前,他从事了许多职业:佣工、鞋匠店学徒、船上厨师洗碗工、神像雕刻匠小伙计、伏尔加河沿岸码头工人、花匠、坟场看更人、面包点饼师、绘图员、装修工

    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版 2008年2期2008-08-30

  • 高尔基的另一面
    ,揭开文学巨匠高尔基光环叠加下虚伪的一面。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0年代,一个名叫别拉诺夫的俄国犯人逃亡到英国,根据自己在索洛维茨岛监狱的生活经历写了一部书,揭露了那里地狱般的生活。该书一出版,立即引起极大轰动,西方世界响起了一片对苏维埃的咒骂之声。苏维埃当局大为恼火。为了驳斥这本书,有关方面决定请高尔基视察索洛维茨岛,他的证言是最好的反驳。高尔基视察索洛维茨岛的消息传来,岛上的犯人一个个兴高采烈,他们相信高尔基了解到他们的苦难后,一定会救他们出火坑,有人甚

    东西南北 2000年1期2000-06-05

  • 两个文豪是邻居
    作家故居,一是高尔基故居,一是阿·托尔斯泰故居。它们的主人都是苏联文学界最显赫的人物。从后门走进高尔基故居,首先见到的就是门厅里的大理石楼梯,楼梯口立着一座巨大的海蜇状落地灯,楼梯宽厚的扶手被雕成翻滚的波浪,宽敞房间里的壁炉、窗台和门窗的边框等,也都雕刻成各种弧线形,显得十分优雅。这样的风格,似乎与高尔基的个性不相吻合。果然,在一楼东侧的两个房间里,就可以看出与整个建筑的格调相异的另一种陈设。这里是高尔基的办公室和卧室,博物馆说明书上说,这里“只有必需的东

    中外文摘 1999年24期1999-06-14

  • 流泪是因为真诚
    明读到一篇回忆高尔基的文章。作者记述他四次见到高尔基流泪的情景。一次是得到了契诃夫去世的消息之后。那天还有人放烟火。高尔基出来劝阻他们说:“别放了,契诃夫去世了。”声音颤抖,近乎哀求。一次是在放电影的时候。银幕上一个小孩在铁轨上睡着了,一列火车正隆隆驶来,一只小狗冒死迎着火车跑去营救。高尔基为这只忠勇的小狗流泪。一次在斯莫尔尼宫的群众集会上。大会结束,全体起立高唱《国际歌》,高尔基热泪盈眶。一次在彼得格勒火车站。高尔基准备坐火车出国,站长说火车司机和司炉工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7年2期1997-12-31

  • 高尔基的“新角色”
    一天,伟大作家高尔基来到意大利一座小城。他在城里转了很久,忽然看到一张海报。高尔基停住脚步读了起来:“今天话剧院的演员将演出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话剧《敌人》,演出后高尔基将登台与观众见面。”高尔基很惊奇,因为没有任何人知道他来到这座城市呀!他决定晚上去剧院看看。演出结束时台上出现了“高尔基”,他满脸堆笑。“这个演员长得很象我,得和他认识一下。”高尔基心里想道。观众们离开剧院后,高尔基走上舞台。“您好,高尔基先生。”他对演员说并握了握他的手。演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1年8期1991-01-01

  • 高尔基
    。1837年,高尔基的父亲因霍乱突然去世了。当时高尔基只有五岁,他跟随母亲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里,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那时,外祖父的家业濒临破产,实在无力供他继续上学。外祖父不得不对他说:“好吧,宝贝,你不是一枚勋章,我的脖子上没有你的地位,你到人间去吧……”从此,十岁的高尔基走向了人间,自谋生计、历尽艰辛。1884年,十六岁的高尔基抱看上大学的愿望来到了喀山。但是现实很快使他明白:上大学——这不过是一个梦想罢了,对他敞开着的只有贫民窟和码头的大门。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1期1986-11-01

  • “苦难的”——高尔基
    塞·马克西姆·高尔基是厂大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姆·彼什科夫。“高尔基”这个笔名是怎么来的?其含义是什么呢?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马克西姆·彼什科夫家境贫寒,但从小酷爱书本。十六岁时,他很想进大学念书。而事实上却不可能。于是,他决定只身外出,到社会大学中去学习。他含辛茹苦,从乡间到城市,从城市到乡间,一方面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体会民间的疾苦,一方面帮工挣钱来养活自己。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各种人物的形象都深深印在了他的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6期1986-11-01

  • 高尔基的感激
    一年秋天,高尔基应《俄罗斯工人报》之约,写了篇短论。编辑们以崇敬的心情传阅大师的作品。可是,他们失望了—一虽然文笔犀利,妙语横生,但显出了某种消极情绪……“怎么办?”编辑部陷入为难之中。有个青年编辑说:“由我来写读稿意见给高尔基同志,请他修改。我相信高尔基的品德!”一星期后,编辑部收到了高尔基的修改稿和感谢信,信中写到:“非常感激你们对我的信任……我常在提醒自己跟我脑袋里的小资产阶级意识进行斗争……我仔细研究了编辑部的意见,认为说得十分有理。于是我照你们的

    中国青年 1983年5期1983-08-21

  • 高尔基”的含义
    苏联作家高尔基,原姓名为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希柯夫。“高尔基”在俄文中是“痛苦”的意思。高尔基由于双亲早亡,仅读了两年书,11岁就开始在社会上谋生,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做过看门人、更夫、码头工人,遭受了数不清的人间苦难,为了纪念自己的经历,所以把笔名叫做高尔基——“痛苦”。(白东兰摘自《四川日报》)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4期198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