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

  • 高行健对戏剧的探索 ——以《车站》为例
    的戏剧运动中,高行健的《绝对信号》与《车站》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两部作品演出之后所受到的评价却截然不同。《绝对信号》的成功使高行健在戏剧探索这条路上受到了极大的鼓励。于是,他决定将自己原先创作的第一部话剧《车站》搬上戏剧舞台。但无论时代背景还是政策影响,在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车站》从排练到演出经历了异常艰难曲折的过程。这也使高行健在新时期对戏剧的探索之路布满荆棘。高行健对戏剧的追求可以简单概括为三点:首先,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而不只是单纯的说话艺

    艺术家 2022年1期2022-11-23

  • “白话”科学及战时启蒙 ——以高行健(筱竹)的科普科幻创作为例(1935—1939)
    哗之中。化学家高行健(1900—1985)就是其中一位,他致力于科学启蒙,发表了许多科普科幻作品。或许是因为民国的科幻创作既没有晚清的前人之作那样充满奇绝的现代性想象,又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幻受政治的影响而呈现出跌宕起伏的发展,因此显得有些平淡枯燥,研究者往往更青睐晚清、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及90年代以来这些发生了重大变革的时间节点。目前已有的民国科幻研究多提到这些作品科学性的提高,或是强调民国时期的作品从晚清时期乐观的乌托邦未来想象逐渐过渡到对

    科普创作 2022年3期2022-11-11

  • 高行健《灵山》中的空间意识
    高彬摘 要:高行健的《灵山》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部现代小说,《灵山》中的时空叙事支离破碎甚至颠三倒四。在空间方面,小说架构了“身游”和“神游”的二度空间,二者在并置的同时又展现出交集的关系,而房间、断墙、窗、街等空间意象对小说的内涵阐释起着重要作用。最后,《灵山》的创作技巧和空间哲学与高行健的海外漂泊经历密切相关,小说中表现出作者想要与过往隔断的迫切情感,而现代小说乃至整个现代社会,空间对时间的剥夺已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关键词:高行健;《灵

    百花 2022年2期2022-05-29

  • 小城大隐 逆光
    1985年,与高行健、林兆华在北京人艺合作话剧《野人》,在其中担任美术设计,制作了该剧主要面具和服饰;与高行健在北京举办《尹光中、高行健砂陶艺术展》1985年,结识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先生,并受邀为伊文思创作砂陶艺术作品《风神》;1998年,受中德文化交流中心邀请,赴德国十一城市进行油画、陶艺作品展,其作品被德、俄、意、法等国博物馆收藏;2007年,创作哲学油画系列作品:《逆象主义绘画》;2009年,尹光中把伊文思先生赠送的电影拷贝,无偿捐赠给中国电影博物馆;

    藏天下 2020年1期2020-12-08

  • 高行健戏剧从音乐的复调到多重主题的复调
    真正的实践过。高行健从《车站》就已经对于这种观念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一开始,高行健仅仅只是将语言变成高低声部复调音乐,从而引发奇特的舞台效果。他在《车站》中的这种实践,来自于他对生活的观察,高行健观察到日常人们现实交往中,往往会出现几个人同时说话,或者各说各的之类的现象,这种对于生活的观察,也是高行健使用多声部在剧场里的依据。从这个角度去考量的话,台词变成复调音效,造成的结果就是多种叙述的同时进行。如果再扩大去看,多种主题的同时进行也成为了一种可能。从复调音

    黄河之声 2020年14期2020-12-06

  • 从“水”意象谈高行健剧作的生命意识及其流变
    代到本世纪初,高行健跨越二十年的戏剧创作中出现了大量“水”意象以及“水”的变体,如雨雾雪,融入了他对人的生命本身及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而这种生命意识又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本文将围绕高行健的《躲雨》《喀巴拉山口》《山海经传》《彼岸》《声声慢变奏》《逃亡》《叩问死亡》《野人》《八月雪》等主要戏剧作品,紧扣不同形态的“水”的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进而探讨高行健剧作的生命意识及其流变。【关键词】 高行健;剧作;水;生命意识;流变[中图分类号]J80

    艺苑 2018年5期2018-11-23

  • 高行健的创作转向及剧作的人称转换
    夏镕【摘要】 高行健的剧作以《彼岸》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偏于形式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后期则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极力传达作者的人生感悟。后期剧本中所使用的人称也渐渐发生变化,不再以具体的姓名来指称人物,而是代之以“男人”“女人”,甚至是“你”“我”“她/他”这样的人称代词,同时也不是一种人称贯穿到底,而是频繁转换,甚至会涉及三种人称。人称转换不单是剧本文学方面的创新,也与剧作家的“表演的三重性”理论有关,更是剧作家借以强化剧本对人际

    艺苑 2018年5期2018-11-23

  • 身体逃亡与精神自由:高行健剧作的空间探索
    ”与“自由”是高行健人生的关键词,空间上的身体逃亡是为获得精神上的永恒自由。本文从空间角度入手,聚焦于高行健剧作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地理空间的转变过程,由此探讨高行健剧作想象界与现实界的互文。以1987年为界,高行健及其剧作的空间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剧作的物理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其二,剧作的心理空间由动荡走向安定;其三,剧作家在地理空间的逃亡之中追寻自由;最终三者皆在禅宗世界里获得一种精神自由。可以说,高行健的身体逃亡与精神自由永远在路上。【关键

    艺苑 2018年5期2018-11-23

  • 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1987年 47岁)
    者刚刚完成的《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的书稿全文65万字。这里选取了“1987年 47岁”的一节,考察高行健这一年的文学艺术活动,以及评论家对他的研究情况。这一年,高行健离开中国大陆后,至今不曾再回国。关键词: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1987年;47岁中图分类号:I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8)4-0014-141月18日,刘晓波文章《十年话剧观照》发表在《戏剧报》1987年第1期。①刘晓波文中说:《车站》在形式上借鉴了西方现代戏剧,

    华文文学 2018年4期2018-11-10

  • 试论顾彬关于《莫言高行健与文学危机》一文
    教授关于《莫言高行健与文学危机》一文本次讲座中所提出的问题,文学的大众化需求使得即便诗歌是最纯净的语言,在当今时代也走到了边缘,长篇小说推动了电视剧作的发展,这说明了文学形式表现的多样化,不再拘泥于我们已知的文学题材。关键词:顾彬;《莫言高行健与文学危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针对顾彬教授关于《莫言高行健与文学危机》一文本次讲座中所提出的问题,阐述我的个人观点。顾教授指出“世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1期2018-10-22

  • “世界文学”视域下大江健三郎与高行健研究
    以大江健三郎、高行健两位文学大家的作品为例,通过两位作品中现代性问题的研究,探究出了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异质性和互补性,并通过对异化问题的研究,分析出两位大家如何通过人物塑造,反思出现代文学与世界的关联。大江健三郎是比较有名的日本作家,其文学实践、艺术理想备受日本人认可,二十世纪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处于世界视野下共同开展研究,为其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角度。高行健的作品一直在追求和探索美学,其对美学的追求和探索不管是哪个时期都是一脉相承的。

    知识文库 2018年8期2018-05-14

  • 1980年代中国作家“纯文学”观念的生成 ——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为中心的一个考察
    一本小册子就是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后文简称《初探》)。《初探》出版后,反响强烈,成为研究中国新时期文学和作家文学思想绕不过去的一本书。我们即以《初探》以及作家们围绕《初探》展开的论争一窥1980年代作家文学观念的冲突以及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一、《初探》的双重启蒙高行健的《初探》以“技巧”为名,注重对小说技巧的推介,此谓第一重启蒙;同时,高行健也着意于对小说观念、文学观念的更新乃至以此促进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此谓第二重启蒙。高行健通过《初探》,不仅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2018-03-29

  • 禅悟·自性·高山流水
    创造”,与挚友高行健对他的启悟密切相关。本文总结刘再复对高行健的评述。关键词:禅悟;自性;高山流水;刘再复;高行健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8)1-0020-101989年之后,刘再复漂泊异国,开始他的“第二人生”①。他远离文学潮流,卻依然不倦地思索与写作,陆续出版了9部《漂流手记》,还写了许多学术著作,成为一个普世的文学思想家。高行健这样评价:“这些珍贵的文集呈现了一种独立不移的精神,宁可孤独,宁可寂寞,宁可丢失一

    华文文学 2018年1期2018-03-05

  • 身体的剧场与剧场的身体 ——论高行健戏剧的身体言说
    和规训,同样在高行健的戏剧作品中,“身体”这一意象也是大量出场并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和表意功能。不论是高行健的剧场观还是剧本写作,冥冥之中都透露出他对于身体的偏好和重视,他戏剧中的身体言说绝不局限在肉欲层面,而是融入了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尤其在现代性转型的讨论中有普适性的深刻意味,是“身体”转向思潮在戏剧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因此,高行健戏剧中的“身体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一、身体与剧场希腊当代著名戏剧导演兼理论家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曾经提出了“没有身体就

    新世纪剧坛 2018年2期2018-01-24

  • 高行健年谱(1981年 41岁)
    正在写作中的《高行健年谱》中的一小节,记录并考察高行健80年代初的文学活动与个人生活。关键词:高行健;年谱;1981年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7)6-0017-111月14日,在北京写作《谈现代文学语言》。①他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贵在创造。作家应有自己独特的修辞学也就是风格。语言风格是作家的个性、气质、文化修养、美学趣味的总和,是超乎语法和修辞学之上的语言艺术。②他指出:作家是用活的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的,

    华文文学 2017年6期2018-01-09

  • 高行健:当代世界文艺复兴的坚实例证
    要:沒有一个像高行健如此给我启迪。这启迪,甚至改变了我的某些文学理念和思维方式。高行健,前后至少有四次“人文发现”:1. 发现二十世纪的“现代蒙昧”,即被“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绑架、主宰的蒙昧;2. 发现“自我的地狱乃是更难冲破的地狱”;3. 发现“脆弱的人”;4. 发现对立两极之间有一个广阔的第三空间,也可称作“第三地带”。关键词:高行健;刘再复;人文发现;自序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7)5-0005-04

    华文文学 2017年5期2017-11-03

  • 戏剧《彼岸》意识流手法的应用
    到了《彼岸》,高行健早期那种热的文学开始变冷,剧中的“人”虽然憧憬、向往着彼岸,“为那固执地愿望,彼岸,彼岸。”想执着前行,却受到众人的羁绊,不时受到各种各样人的干扰,比如玩牌的主、卖狗皮膏药的、看圈子的人等。高行健中期戏剧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较明显,高行健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中就介绍过意识流手法。之后,高行健在《论创作》中说:“学法文有助于我了解西方文学。”“因为我学法文,比别人具有的优势是:我可以直接读法文,因此可以接触到西方现代文学,再者,我对当代

    进出口经理人 2017年9期2017-09-22

  • 高行健作品中的女性与道
    要:海外汉学对高行健作品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最大的争议点是关于他对女性的描写和塑造。本文探讨高行健小说和戏剧中的哲学维度和性别维度,通过研究其作品中的道与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来展示其深刻的关于女性个体命运的禅悟。在禅的场域里,欲望和两性关系是个体通往禅悟的必经之路,而女性的角色不可避免地与个体的自省和自觉紧紧相连。萨特的“他人是地狱”的命题,着重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他者的关系;而高行健的“自我是地狱”的命题,则把对自我的认知看成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主

    华文文学 2017年4期2017-09-06

  • 从《灵山》看高行健的创作特点
    一书集中展现了高行健的写作特点,实践着他的用语言唤起读者真切感受的观点。在这本书中,作者灵活运用现代写作技法,展现出高超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关键词】高行健 灵山 拼贴 人称 仿写【Abstract】The book Lingshan, in which he practice his idea of evoking real feeling of readers by language, focus on demonstrating the languag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5期2017-04-26

  • 速写28位当代作家(三)
    人更有价值些。高行健“祛魅”者。高行健的某些戏剧像是法国荒诞剧的“社会主义”版(“前途是……,道路是……)。高行健的小说像是先锋小说的“古典版”(最极端的实验不过是第二人称的涉入)。高行健的绘画像是业余画家的“专业版”(章法无忌,墨线沉稳)。一个多年深入西方艺术之堂奥的人,骨子里留恋的还是悠悠汉风,殊属难能。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够格的,因为我们眼见着该奖还颁给过一些不如他的作家。但或许连他本人也不知,自己对中国文坛而言还有另外的价值,他的得奖,利落地给“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9期2017-04-01

  • 叙述者的魔术
    “魔术师”。在高行健的长篇小说中,作为“魔术师”的叙述者圆熟地挥舞着“叙述人称”这一魔法棒,对小说文本的整体叙述进行全面调度。本文旨在通过归纳高行健长篇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中叙述人称的存在样态,进而探究这一叙述人称技巧的深层资源,即一种“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张弛融通的艺术理念,并深度开掘隐藏在多个叙述人称面具背后的叙述主体“否定之否定”的存在状态,折射出高行健“没有主义”式的深度哲学思考。关键词:高行健;长篇小说;叙述人称;理念资

    华文文学 2016年6期2017-01-06

  • 中国非主流戏剧管窥
    ,但出现过,在高行健戏剧作品中就有,这是非主流的戏剧,因为少见,所以有必要做一些分析,本文主要侧重从自由“鸟”的意象来分析、评论他戏剧作品表现的个性主义。【关键词】个性主义;鸟纵观中国戏剧作品大多立足于时代精神的弘扬,主旋律的倡导。但也出现了一些例外,像高行健的戏剧作品,主要贯穿了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与个人自由精神的追求。探究他戏剧作品思想的源头,可以说,首先,他的戏剧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受到庄子和禅宗的影响较大,其核心是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即追求个人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2016-12-23

  • 孤独的舞者——高行健《车站》先锋性研究
    子敬【摘 要】高行健的戏剧探索迫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戏剧危机而起,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探索。关于高行健戏剧作品中所体现的“先锋性”,学术界曾有过相关争论。他大胆采用了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的表演、表现方式,且从故事布局创新到人物形象塑造均充分借鉴西方现代戏剧艺术的成果,使得处于危机中的戏剧舞台有了一份新的活力。【关键词】小剧场戏剧;高行健;先锋性;实验戏剧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4

    戏剧之家 2016年14期2016-08-02

  • 孤独的舞者 ——高行健《车站》先锋性研究
    独的舞者 ——高行健《车站》先锋性研究李子敬(云南艺术学院 戏剧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高行健的戏剧探索迫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戏剧危机而起,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探索。关于高行健戏剧作品中所体现的“先锋性”,学术界曾有过相关争论。他大胆采用了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的表演、表现方式,且从故事布局创新到人物形象塑造均充分借鉴西方现代戏剧艺术的成果,使得处于危机中的戏剧舞台有了一份新的活力。小剧场戏剧;高行健;先锋性;实验戏剧随着1982年林兆

    戏剧之家 2016年14期2016-08-02

  • 带着脚镣的舞蹈:高行健《绝对信号》的先锋性研究
    险“尖头兵”的高行健,在此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锐意探索,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分析高行健作品中的先锋性,意义不在于证明其价值,而在于重温这种戏剧观念、戏剧探索精神,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探索创新拓展更宽松自由的生长环境。【关键词】小剧场戏剧;高行健;先锋性;实验戏剧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38-01高行健的戏剧探索是迫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戏剧危机而起,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探索,因而,在当时

    戏剧之家 2016年13期2016-07-07

  • 带着脚镣的舞蹈:高行健《绝对信号》的先锋性研究
    着脚镣的舞蹈:高行健《绝对信号》的先锋性研究李子敬(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33)【摘要】特别的形式、极致的宣泄、逆袭的姿态、强烈的视觉冲击都是“先锋戏剧”的代名词。当代中国的“先锋戏剧”诞生在上世纪末80年代的戏剧危机情境之下,涌现了一批带有“先锋性”探索的优秀作品。被誉为“戏剧新模式的实验者”和戏剧艺术探险“尖头兵”的高行健,在此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锐意探索,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分析高行健作品中的先锋性,意义不在于证明其价值,而在于重温这种

    戏剧之家 2016年13期2016-07-07

  • “世界文学”的同与异及中国的境遇
    性的努力。直至高行健、莫言相继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世界文学空间内部的不平等关系并未得到显著改变。为了摆脱全球文化产业链的低端地位,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复兴,中国一方面应该避免创作及研究上的“自我他者化”;另一方面也应警惕全球市场驱动下的同质主义的文学倾向,努力确立“汉语语言文化”为“世界文学”的特别媒介。唯此,中国才能从“世界文学”中获利,重建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关键词:世界文学;世界诗歌;诺贝尔文学奖;莫言;高行健一、歌德的“世界文学”设想

    文史哲 2016年4期2016-04-01

  • 给孩子读诗
    光中 丰子恺 高行健 闻家泗 刘星灿 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9787533943073/2016-01/68.00《给孩子读诗》中的一百首诗,跨越三千年历史,来自33个国度的100位诗人。在这里,泰戈尔、木心、聂鲁达,谷川俊太郎、胡适、李叔同,普希金、苏轼、史蒂文森,莎士比亚、丰子恺、安徒生……乃至无名的爱斯基摩人,排名并没有先后之分。全书含中国古诗25首,中国近现代作品24首,外国诗歌51首。外国诗歌由39位杰出翻译家提供译本;每一首诗均配有美丽的插图,

    全国新书目 2016年2期2016-03-28

  • 高行健话剧语言的节律美
    10000]论高行健话剧语言的节律美⊙程振慧[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00]高行健的话剧在形式和观念上具有独特性,而其语言上的重字叠词、双声叠韵的节律美,也是其生命力长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这种具有音乐性的形式在话剧中频繁而恰当地使用,可以协调音调,增强语言的节律美。高行健 话剧 节律在音乐中,一些音符有规律的组合,可以形成优美悦耳的乐音,音符的不科学的组合会成为令人烦恼的噪声。话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在语言方面,更加讲究声音的效果,高行健曾说:“

    名作欣赏 2015年14期2015-07-14

  • 吊诡意义:略论《逃亡》的寓言图景
    图景文‖王艺珍高行健的戏剧富有寓言性质,这在《逃亡》中同样也有体现。语义混乱、人物陷于玄谈、剧情人物叙事中止而依托难以逆料的处境变化,这些形式的应用使得《逃亡》最终消解了彼岸与此岸的联系,意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高行健以戏剧为“艺乘”,将自我生命的体验进行直觉观照,因此他的戏剧呈现出一派荒原景象。高行健;《逃亡》;寓言胡耀恒教授认为高行健的戏剧是哲学家的戏剧,而刘再复则一直认定高行健的戏剧是思想家的戏剧。在高行健的戏剧中,处于非常境遇的人物不断倾泻诸

    艺苑 2015年1期2015-04-08

  • 高行健戏剧中“沉默的人”角色探析*
    210046)高行健戏剧中“沉默的人”角色探析*马 炜(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单甚至有些剧目只有两个人对话,但是在简单的人物关系之外,会设置一个不参与剧中对话的角色。比如:《车站》中的“沉默心,江苏南京210046)高行健的一些戏剧人物设置比较简的人”,《躲雨》中的“退休老人”,《对话与反诘》中的“和尚”。这类角色在各自剧中只有动作和表情,游离于剧情之外但又贯穿整部戏,和其他角色一起构成戏剧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类角色通过无声的动作和具象的表情进行表演和言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3-17

  • 要怎样的文学?
    非常钦佩的挚友高行健进行对话,交谈“要怎样的文学”这个题目。我之所以非常钦佩他,不仅因为他破了诸多记录,比如他是汉语写作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他创作了十八个剧本,并制作了一百多个剧目;也不仅因为他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九十次画展,其中个展就有八十次;我钦佩他,最重要是因为他非常有思想,可以说是一个独立不移的思想家!在如今金钱覆盖一切、思想贫困的时代里,他的文学思想恰恰大放光彩,给我莫大启迪。所以,今天在科技

    华文文学 2014年6期2014-12-26

  • 乡愁的泛滥与消解
    光中、严歌苓、高行健为研究个案,分析中国人在离乡去国后几种不同的文化心态,阐释他们在写作中体现出来的“乡愁的泛滥与消解”,探讨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与现代性思想脉络的内在关联。关键词:乡愁;泛滥;消解;余光中;严歌苓;高行健;离散心态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4)5-0046-09虽然离开了中国大陆,他们却摆脱不了中国的标签。他们用写作的方式“怀想中国”,在域外建构另一个中国,文化的中国。本文以华文文学著名作家

    华文文学 2014年5期2014-11-05

  • 高行健莫言比较论
    述,首先是因为高行健和莫言都是我的朋友,讲起来可以多一些感性的语言。第二,对于两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有很多争论和批评,但不论怎样,两位都将进入历史,而且会赢得很多后世知音。今后人们还会继续谈论两人的作品,而我们算是第一代读者,也是第一代知音,所以应该抓住机会。第三,我的研究从现代文学开始,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场语言试验,用白话文写作取代文言文写作。可惜后来文学出现了曲折,即用政治理念取代文学理念,文学变质了,变成政治意识形态的形象转述,变成了政治的注脚

    华文文学 2014年4期2014-11-05

  • 《灵山》的禅意分析
    曹晓雪摘 要:高行健的小说《灵山》充满着禅意的气息,这种禅意不仅体现在作品对“自性迷失,苦海沉溺”,“诸行无常、万相虚幻”等禅宗精神的体悟和阐发上,同时也体现在对禅宗“不二法门”、“无念为宗”等禅宗思维的吸取及禅宗公案的借鉴上,高行健把禅作为《灵山》的基调,而禅意的无处不在则是《灵山》这部作品最具深意、最为独特之处。关键词:《灵山》;禅意;高行健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4)2-0066-06《灵山》中所

    华文文学 2014年2期2014-07-22

  • 例谈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
    容摘要:剧作家高行健大学时接触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后便深受其“陌生化”理论的影响,其多主题复调现代史诗剧《野人》便体现了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本文将从自由的时空观,叙述体戏剧观及复调性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行健的创作实践。关键词:高行健 布莱希特 戏剧理论 复调戏剧萨特在描述布莱希特的戏剧理想时说道:“他的戏剧理想是观众好比突然遇到一个野蛮部落的一批民族学家。他们走近这些野蛮人,大吃一惊,突然对自己说:野蛮人就是我们自己!正是这一刻,观众变成作者的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4期2014-07-04

  • 诺贝尔文学奖中文得主莫言和高行健在社会中的地位
    中文得主莫言和高行健在社会中的地位[法国]杜特莱莫言和高行健分别于2012和2000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都引起了争议。这不禁引起我的关注和思考:两人的经历和文学作品存在着众多明显的差异,那么这两位使用中文创作的作家之间是否存在共同之处呢?通过两人的论文集和颁奖前一天在瑞典讲坛发表的演说辞,我力图进一步阐述他们所持不同的立场,尤其是作家角色与社会干预之间的关系。两人都是中文作家(高行健1997年入法国籍),他们的出生、教育、生活经历以及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高

    扬子江评论 2014年6期2014-03-25

  • 论实验戏剧《车站》对荒诞派戏剧精神的吸收与超越
    诞派戏剧影响了高行健如何通过戏剧手段的革新而表现不同的人生,以此审视人类荒诞的生存状态。《等待戈多》对高行健实验戏剧的影响尤为突出,不但直接促成了《车站》的产生,并在生存与等待的本质上对其加以观照;而高行健却又以乐观的戏剧态度重建了人对自身处境的新认知,以此超越了这种存在的荒诞。高行健 实验戏剧 荒诞派戏剧 存在主义高行健是我国当代剧坛上杰出的戏剧改革者,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推出了一系列实验戏剧的杰作。自高行健移居法国之后,国内关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2014-02-05

  • 高行健莫言风格比较论
    作的角度上说,高行健是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是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国籍”并不重要,“语言”才重要。我早已加入美国国籍,但我又是汉语写作者。虽然我也用英语写作,但您恐怕不会否认我是一个中国学人与中国文学批评者吧。刘再复:你说的很对。高行健和莫言都为我们的母亲语言(汉语)争得巨大的光荣,都为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精神价值创造的史册上写下辉煌的一页。我们应当丢开任何政治意识形态的计较,衷心地祝贺他们的天才得到历史性的评价。刘剑梅:您曾说过,高行健和莫

    华文文学 2013年1期2013-11-16

  • 演员三重性:一种美学?还是一种技法?
    远合作)至今,高行健已创作了十五部戏剧作品。作为一位学者型的戏剧家,他在写作之初,已形成相当完整的戏剧观念。早在1982年9月,他在《现代戏剧手段》一文中写道:“戏剧只要还有一个规定的情景,又贯串着动作,有矛盾,有差异,有对比,有过程,就仍然成戏。”在1984年8月所写的《我的戏剧观》中,高行健强调“剧作家应该有强烈的剧场意识”,“理想的现代剧作最好是能直接用于演出的一部总谱”。他又说,“我以为,戏剧振兴的力量也还在这门艺术自身拥有的生命力,它只要能回到曾

    华文文学 2013年1期2013-11-16

  • 通往自由的美学
    行将结束之际,高行健用“没有主义”来告别这个世纪“主义”充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论传统。1995年,高行健将自己的文论结集出版,取名《没有主义》。《没有主义》不是文艺思想史上曾经出现多次的那种高调宣言,而是作为文学家的高行健在“主义”弥漫的社会大气候和个人坎坷际遇的小环境下痛苦思索的思想结晶。与其说它是一个试图以文艺思潮的方式影响文坛的纲领,不如说它是作家个人的一部现代“文话”。它传递的虽然只是高行健个人对文学和作家问题的见解,但是他的卓越思考正是针对了中国

    华文文学 2013年5期2013-11-15

  • 世界困局与文学出路的清醒认知:高行健《自由与文学》序
    刘再复高行健这部新书的主要部分是他的演讲。我听过他在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韩国汉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华文盛会(新地杂志主办)等处的演讲,还和他在香港共同进行过一场题为“走出二十世纪”的对话。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时,我喜欢听他说话,那时,我和刘心武可能是他的最好听众。心武说,听行健说话,如闻天乐。我也有此感觉。出国后,山高水远,各居一方,还是喜欢听到他的声音,除了在电话中交谈之外,我还特别留心他的演讲,并搜集和阅读他的每一篇演讲稿。

    华文文学 2013年5期2013-11-15

  • 流亡与边缘——高行健与奈保尔比较
    空前的关注。从高行健(2000)、奈保尔(2001)、凯尔泰斯(2002)、库切(2003)这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自身及其文学都离不开流亡与边缘。而就高行健和奈保尔两人比较而言,高行健可以属于个人流亡和边缘化,奈保尔则可以看作是殖民主义历史背景下被奴役者的流亡和边缘化。巧合的是两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相隔一年。一、身份尴尬与流亡逃逸高行健祖籍江苏泰州,1940年出生于抗战时的江西赣州,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高行健从小就对戏剧、写作和绘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2013-08-15

  •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
    ation)。高行健试图解答的问题就是“你是谁”(也可以说“我是谁”)。禅宗的话,“望南看北斗”,是很深奥的。看北斗本来是北,却要往南看,也是绕道而行。要知道自己是谁,却要到自己之外去找。禅宗对西方都有影响,卡夫卡的小说也是密布禅机。有位伟大的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就专门写过论文探讨卡夫卡小说的禅机问题。我大学的学士论文也是写奥茨。我认为她就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奥茨著作非常多,还有很多瑞典文译本,但这么多年了,虽然多次被提名,她也一直没有得。我

    扬子江评论 2013年1期2013-08-15

  • 驳顾彬
    时我就知道他因高行健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心理极不平衡(他推荐的人没能得此奖),便退避三舍,让他三分。一起吃饭时,只是沉默,避免争论。今天我之所以对顾彬要“顾一顾”,乃是因为他此次得寸进尺,在香港太横行,一副让人难以忍受的殖民者姿态与腔调,甚至信口雌黄,胡说八道,比在大陆所摆的“洋教师爷”架势更咄咄逼人,完全越过做人治学的道德底线。倘若我再沉默,不仅有负于高行健、莫言这两位天才作家的贡献,也有损中国当代文学最低限度的尊严。我出国已二十四年。出国后我守持《道德经》

    华文文学 2013年5期2013-08-14

  • 高行健戏剧的审美意识形态意义
    国话剧创作中,高行健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剧作家。从20 世纪80年代至今,他创作了多达15 部富有实验性的戏剧作品,与此同时,作为具有高度理论自觉的剧作家,他对诸多戏剧概念展开讨论,其理论与实践关系密切,却又呈现出不尽契合的面貌。我们很难将他简单地归为现实主义或是现代主义,抑或是后现代主义等其他新的提法,因为单就探索的意义来讲,任何一位优秀的剧作家都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探险家。一方面,在现代主义的美学探索方面,他的戏剧创作和当时马中骏等人的“探索戏剧”相呼应,表现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6期2013-03-28

  • 探求真知 守望诗意:《刘再复文学选集》序
    ,他是汉语作家高行健二〇〇〇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摇旗呐喊的马前卒”。五十年来,刘再复文学活动的舞台截然两样,前一时期是“在朝”,后一时期是“在野”,他经历了个人命运的沧桑巨变,经历了两度不同的人生。然而,无论怎样,刘再复就是刘再复,他独立思考,无畏前行,既有人间猛士的担当,又有禅者无待的洒脱。五十年如一日未尝稍改的是他对文学的挚爱,五十年始终不渝的是他对读书治学的坚持。这四卷沉甸甸的《刘再复文学选集》就是他五十年心路历程的见证。从这部选集中可以见出他读书治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4期2012-12-17

  • 高行健《灵山》的人性叙事伦理
    招来许多非议,高行健就是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作家,他的争议不单是获得诺贝尔奖是一次有争议的获奖,更来自于他的文学创作 (包括小说和戏剧等)。高行健文学创作的特点之一是 “实验”,“试验着是美丽的。高行健的试验仍在进行。试验性促成了高行健文学的前卫性,铸就了高行健戏剧的先锋性。试验着,是高行健文学的特质,是高行健艺术的精髓”[2]。无疑,长篇小说《灵山》便是高行健在文学创作上不断 “实验着”的“美丽”收获之一。《灵山》全书共81章,它是高行健在海外修改定稿的[3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2012-08-15

  • 高行健短篇小说《母亲》分析
    首尔)一、导言高行健,1904生于江西赣州,祖籍江苏泰州。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专修法国文学。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高行健短篇小说集》,剧本《高行健戏剧集》十余种,文论集《没有主义》,画集《另一种美学》。1981年成为专业作家。1987年定居巴黎。高行健出生的时候家里正在逃难,正是抗战时期,但是战争并没有给他的童年留下苦难的痕迹,相反,在回想童年的时候,他觉得是幸福的。当时,高行健的父亲是中国银行的职员,母亲受的是教会式的教育。母亲是高行健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1-28

  • 高行健对戏剧的开创性贡献
    月28日,我在高行健学术讨论会上说,在我心目中有四个到六个高行健,四个高行健包括小说家高行健、戏剧家高行健、画家高行健和思想家(理论家)高行健。四个之外还有戏剧导演高行健和电影诗作者高行健。今天我要声明说,我比较熟悉的是思想家高行健和文学家高行健,而对于画家和戏剧家的高行健,我只是个读者与观赏者,缺乏深入研究。因此,今天我的讲话只能算门外谈戏,在各位戏剧家面前,我只是一个小学生,借此机会向各位请教而已。在我以往论述高行健的文章中,一再强调,无论小说创作、理

    华文文学 2011年6期2011-08-15

  • 试论高行健的戏剧理想及其影响
    颖而出。其中,高行健以其不凡的理论建树和创作成果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他的先锋戏剧实验不仅在剧坛,而且在整个文艺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行健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都对戏剧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这是一般的剧作家或戏剧理论家所难以企及的,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行健是八十年代中国先锋戏剧的一面旗帜。就理论探求而言,高行健站在古今中外的交接点上,吸收传统,借鉴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最终将关注点指向戏剧艺术的综合性、假定性和剧场性,构建了自己“完

    电影评介 2011年23期2011-08-15

  • 探索、跋涉的步履 ——有关高行健的剧作《车站》《野人》的争议
    步履 ——有关高行健的剧作《车站》《野人》的争议⊙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 北京 100029]本文选取高行健的早期剧作《车站》与《野人》,综合论述了这两个剧作问世之后,在学术界所引发的有代表性的争议,进而展示了中国当代戏剧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戏剧观念的嬗变,戏剧新的表现手法的探索、实验中,所存在的主客观问题,以及由此带给后人的有益的艺术启示。高行健 戏剧 实验 争议高行健(1940— ),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出生于江西赣州,祖

    名作欣赏 2011年18期2011-08-15

  • 一次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回归——读话剧《绝对信号》有感
    重审自身时,以高行健为代表的话剧创作者提出并倡导回归到传统戏曲本身的理论。话剧《绝对信号》是实践其理论的第一站。本文围绕该话剧,通过浅析其中所运用的传统戏曲艺术表现手法,即观演剧场性、舞台假定性和时空的自由转化,来彰显传统戏曲对实现中国话剧长足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话剧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戏剧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从诞生之初,它就命以“文明新戏”,凭着生活化、写实化和散文化的特点与艺术化、写意化、诗词化的中国传统戏曲相区别开,以期成为一门新的艺术样式。

    群文天地 2011年3期2011-08-15

  • 高行健:朝向灵山
    邱华栋海外汉学高行健:朝向灵山邱华栋一二○○○年十月,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用中文写作的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在中文世界里掀起了一个巨大的波澜。我还记得,在宣布他获奖之后十分钟,就有一个诗人朋友给我打电话,吃惊地问我高行健是谁,他说他从来都没有看过他的作品。而瑞典文学院给高行健的授奖辞是这样的:“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文学评论家高行健一九四○年一月生于江西赣州

    东吴学术 2010年2期2010-08-15

  • “‘现代派’通信”述略
    城出版社出版了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叶君健先生作序。1982年,作家冯骥才、李陀和刘心武曾以通信的方式讨论相关问题。这三封信件分别为:《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冯骥才给李陀的信》、《“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李陀给刘心武的信》和《需要冷静地思考——刘心武给冯骥才的信》,发表与《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初探》的出版与三封信件的发表在80年代初期曾引发争论。以下是笔者根据访谈内容所作的整理,大致可以还愿事件的来龙去脉。二、关于《现代小说技

    文艺争鸣 2009年4期2009-04-26

  • 高行健《灵山》之探微
    是法籍中文作家高行健的代表作,誉之者谓其为杰作,足载盛誉;毁之者贬之为谬文,不堪卒读。异议纷纷,莫衷一是。本文无意于辩曲论直,而仅拟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对《灵山》作一浅析,以期一窥该书在叙述人称方面的驳杂形态。[关键词]高行健;灵山;叙述人称高行健在小说创作方面是一位现代主义先行者,其代表作常以迥异于传统的写作技法和价值追求噪于一时。2000年10月12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籍中文作家高行健。《关于授予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公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2期2009-03-30

  • 解构《灵山》叙事
    点,首先要了解高行健在小说中围绕“你”、“我”、“他”讲了些什么。整部小说共八十一章,其中“你”出现了三十八章,“我”占了四十章,“他”有三章。“你”、“我”、“他”犹如行者,在小说中一直是处于“在路上”的状态。因此,要弄清小说的叙事结构、技巧、目的及效果,就要首先弄清这三者在小说中各自的行踪,然后才能对小说的其他因素进行探究。一、叙事对象小说叙事对象主要是“你”、“我”、“他”和“她”,而“她”只是“你”的临时伴侣、偶遇游伴与谈话对象,而且“她”并非同一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2009-03-25

  • 高行健戏剧集》序
    吴祖光高行健同志是研究法国现代文学的专家,近几年来异军突起,写了不少形式、内容俱称新颖,声容并茂的话剧剧本,引起国内以至国外读者和观众的瞩目。这位新起的剧作家正当盛年,精力充沛,思想敏锐,笔锋犀利;他是著名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编剧,由本剧院上演的他的作品《绝对信号》和《车站》都以其独具特色、风度不凡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话剧并非来自我国固有的民族传统,而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从西方引进的戏剧艺术形式。由于她适应时代的要求,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近几十

    啄木鸟 1985年1期198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