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者

  • 国家通用语言推广需求下影视作品的受述者形态分析
    者、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接受者这一端则包含真实受众、隐含受众与受述者,并在其叙事—交流情境图中给出彼此之间的交流关系。在《叙事学词典》中,普林斯(Gerald Prince)将“受叙者”(同“受述者”)定义为“文本中所刻画的叙述接受者。在每一叙述中至少有一个(或多或少公开呈现的)受叙者,与向他或她讲述的叙述者处于相同的故事层面。”普林斯在《受述者研究简介》中也谈到了受述者的作用形式:主要是在讲述人与人的关系上,协助叙述者构建故事的结构,并对其进行客观的描写,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5期2022-11-08

  •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叙事策略
    亮与六便士》的叙述者及其层次和反讽叙事。二、国内外文献研究(一)国外研究劳伦斯·赖特(2016)对《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人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结语中,赖特运用隐喻手法分析小说结局。赖特从叙述者的角度解释思特里克兰德的死亡。赖特认为,从家庭成员的角度进行描写,可以体现叙述者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在萨默塞特·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虚构文本”中,赖特注意到,虽然小说是针对高更创作的,但小说并没有以传记的方式呈现画家的生活。这部小说只是基于高更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4期2022-05-27

  • 逃跑:回归原点的身份之旅 ——图森《逃跑》中的中国人和西方人
    一章回归欧洲。叙述者是一个身份模糊的西方人,他无名无姓,面部特写缺失,衣着特征模糊,所有关于他的信息只有他的西方身份和法国女友玛丽。他自称来上海是受法国女友的指派,但他却并不急于或者说根本不想执行任务,而是期待在中国开启一段“休闲之旅”,以便逃离“受够了的”爱情。在上海,他遇到一男一女两个性格迥异但又关系暧昧的中国人,稀里糊涂地接受邀请来到北京,一场暧昧紧张的情感历险和一场惊心动魄的携毒逃亡正式拉开帷幕。然而,中国发生的一切和他的预期相去甚远,叙述者很快陷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12-31

  • 卡夫卡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
    化现象,分析了叙述者、隐含作者和人物的主体切割关系,也注意到了人物在取代叙述者发声的过程中,产生了叙述的不可靠。 张正耀对《煤桶骑士》中叙述不可靠的多面性进行了初步的探察和思考: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背离、核心情节的悖谬、人物对话的单向性等问题。这的确是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启发了笔者对卡夫卡诸多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不可靠叙述的思考和探究。在卡夫卡的许多小说中,尤其在卡夫卡的诸多短篇小说中,主体分化现象和不可靠叙述特点都十分鲜明。 但遗憾的是,从主体分化或叙述不

    临沂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12-24

  • 女性性别意识的发展历程* ——门罗小说《男孩和女孩》的二元对立因素解析
    一。小说描写了叙述者“我”作为姐姐,在成长过程中以亲近父亲,排斥母亲来表达自己对“女孩”身份的反抗,但在弟弟逐渐长大后,叙述者才发现男孩和女孩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最后叙述者不得不接受自己作为“女孩”的身份和命运。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出版之后,人们对《男孩和女孩》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叙事学的视角来看,李琳认为《男孩和女孩》中“叙述者对父母形象的描述过于片面化,而这种片面性恰好反映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渴望和困惑。”[1]16-19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2021-12-06

  • 从语文教材出发,探寻阅读新视角 ——以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
    种文体,都有“叙述者”存在的可能与必要,也正因此,对于语文教材中“叙述者”的分析才显得愈发关键。一、关于“叙述者”的研究与分类“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作品的‘叙述者’可能是作者自己,而且以‘自己的声音’讲述事情的原委;也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或某些人物,作者把他(他们)放在作品中充当讲故事的角色。”叙述者的提出与叙事作品中的人称运用有着重大的关系,在叙事作品中,人们习惯上将作者等同于叙述者。以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为例,小说中以“我”的口吻所

    家长 2021年16期2021-12-02

  • 三个视角,讲出幽默效果
    。第一个视角叫叙述者视角,就是作为第三者把故事讲出来。比如下面这个小故事,就是从叙述者视角来讲述的。我在动车上遇到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他会算命,还想给我算命。我说你这么会算,怎么算不出来我不愿意让你算命?第二个视角叫“我”视角。就是你在讲到自己的所思所想的时候,不要以第三者的视角讲这个所思所想,而要以第一人称把这个所思所想表演出来。比如上面这个故事,加入“我”的视角就变为:叙述者视角:我在动车上遇到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他会算命,还想给我算命。“我”视角:“你这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17期2021-10-08

  • 论文学作品中的“二我差”现象
    品中一直存在着叙述者“我”和人物“我”之间非常复杂的现象,有些作品中叙述者“我”可以直接参与到作品故事情节中,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全部赋予人物“我”,与读者产生共鸣,有些作品叙述者“我”也可以跳出情节之外,刻意和人物“我”保持距离,这样一来,叙述者“我”和人物“我”之间就形成了差异。由于社会话语环境和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即使是同一主体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人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一直存在同一主体的人格差异,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则呈现为叙述的 “二我差”。1 “二我差”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16

  • 《呐喊》《彷徨》中叙述者类型分析
    喊》《彷徨》的叙述者的研究,可谓是鲁迅小说叙事学研究中的热点。但当下学术界在研究《呐喊》《彷徨》中小说的叙述者时,大都以人称作为划分叙述者类型的依据。而事实上,“仅仅说一个故事是由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讲述的,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重要的事情,除非我们能更精确地描述叙述者的特性与某些特殊效果有关。”[2]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将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研究进一步深化。1 《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者类型叙述者是叙事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一般称之为“讲故事的人”。胡亚敏在《叙事

    科技传播 2020年7期2020-11-29

  • 《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者“我”的文化内涵分析
    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叙述者指叙述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或称“声音或讲话人”,它与视角一起,构成了叙述。叙述者是叙述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叙事文的重要特征。[1]叙述者是真实作者塑造的叙事文中的人物,是她想象出来的。真实作者不仅创造叙述者,她还决定叙述者的类别。一般情况下,叙述者有第一人称叙述者、第三人称叙述者。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真实作者迟子建,塑造了“我”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将尽百岁的老人,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妻子,并叙述了她从清晨讲到月亮

    散文百家 2020年12期2020-11-19

  •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叙事学解读
    诗歌可以看作是叙述者“我”向受述者讲述关于自己心上人之美的一部叙事作品。2 叙述者与受述者长期以来评论家们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感兴趣的仍然是对其进行传记学研究,他们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就是莎士比亚本人的一部自传。但是正如温德姆所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神奇魅力“在于他诗歌的艺术之美,而不在于他的生活琐事”。离开《十四行诗集》是文学作品这一前提去谈论其中涉及诗人生活的恩恩怨怨,就偏离了文学研究的本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绝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我”与现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5期2019-12-27

  • “聚焦”之下的小说世界
    聚焦叙事指的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得都多,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在讲述故事,可用公式“叙述者>人物”来表示。内聚焦叙事指的是叙述者和故事人物知道得一样多,只借助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可用公式“叙事者=人物”来表示。外聚焦叙事则是叙述者知道的比所有人物都少,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客观叙述人物的言行,无法解释和说明人物任何隐蔽的和不隐蔽的一切,比如内心世界,可用公式“叙述者

    作文新天地 2019年34期2019-11-27

  • 散文要突出叙述者的个人色彩
    彬1.  突出叙述者的个人色彩与小说创作不同,散文在创作中往往要突出叙述者的个人色彩。在散文中叙述者与作者是统一的,叙述者就是作者,作者就是叙述者。而在小说中,作者与叙述者是分离的,叙述者是作者创造的第一个人物。在小说中,二十世纪以后的叙述者一般采取隐蔽姿态,与此相反,散文则要凸显叙述者(作者)的个人色彩。鲁迅的小说《明天》结尾写道:“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

    山西文学 2019年8期2019-11-01

  • 叙述者的“无我之境”谫论 ——以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为例
    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者大致可分为同事件“外转”、同事件“内转”、异事件“内转”和异事件“外转”等类型。同事件叙述者既可“外转”进入所叙之“事”,亦可“内转”而抒情;异事件叙述者虽不参与所叙之“事”,常采取旁观者“外转”姿态,但人格填充的人物聚焦则又可“内转”而抒情。这四类叙述者大体呈现从“有我”到“无我”的层次化运动过程。因此,诗歌叙述者的差异性存在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并梳理王国维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具体内涵。当代叙事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戏剧等叙事性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4期2019-03-04

  • 鲁迅小说呈现隐含作者的特点
    述,小说的真正叙述者是隐含作者,他从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的结果,其潜在叙述是从故事结束后才开始叙述故事。但他不能直接在小说文本中出现,而是找一个代理人——叙述者代他叙述。在二度区隔中,也就是小说的虚拟世界中,叙述者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其叙述并不一定会从故事结束后开始,因而叙述者常与隐含作者不一致。但无论怎样,叙述者都必须为隐含作者的呈现服务。叙述者叙述的主要目的,就是凸显小说文本的“意义—价值”,即通常所说的主题。隐含作者就是读者阅读小说文本时归纳出的“意义—价

    惠州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2-20

  • 第二人称叙述者如何叙述? ——论小说的第二人称叙事
    事的讲述者,即叙述者。在当代叙事学对叙事文本的研究中,不将这样的讲述者或叙述者归为作者本人已成为常识。从讲述行为来说,叙述者在叙事文本中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这样的叙述者居于“文本内(文本编码)最高层次的讲述位置上”。②Uri Margolin,“Narrator”1. In: Pater Hühn et al(eds.).The Living Handbook of Narratology. Hamburg: Hamburg University,URL=

    思想战线 2019年6期2019-02-18

  • 从不可靠叙述策略探究威廉·威尔逊的身份之谜
    者的规范。如果叙述者的言行与隐含作者的规范保持一致,那么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反之亦然。布思认为不可靠叙述有两种类型,即事件的不可靠性和价值判断的不可靠性。而我国学者申丹则认为无论是这两种叙述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读者在阅读时都要进行双重解码。既要解读叙述者的话语,又要超越叙述者的话语来推断事情的本来面目。文学意义产生于读者双重解码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不可靠的叙述者与可靠的作者之间的对照。他不仅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而且反映出叙述者的思维特征,因此对揭示叙述者

    大众文艺 2019年14期2019-01-27

  •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者从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和有限视角的叙述者。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多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上帝俯瞰”叙述视角,叙述者就像是上帝站在天上俯视,一切尽收眼底。这种叙述视角对文学中的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包括叙述对象的情感、态度都知道,因此一切叙述对象都在叙述者的掌握之中,有利于文本的展开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限叙述视角则多采用文本内部某一人物叙述的方式,这种叙述者就像是一个凡人,通过自己有限的视角来叙述自己所看到所经历的

    作文新天地 2018年34期2018-11-28

  • 《地狱变》中的不可靠叙述者分析
    将小说中不可靠叙述者的美学原则运用得淋漓尽致。从不可靠叙述者的概说、《地狱变》中不可靠叙述者的内容体现、不可靠叙述者在文章写作中的功用三个角度出发,更好地分析这一小说美学理论在作品中的运用,更好地认识其对文章结构的重要价值。小说中不可靠叙述者的运用有利于文章主题的进一步彰显,增添小说的结构趣味与美学思想。关键词:叙述者;《地狱变》;隐含作者;小说美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0-0189-02DOI:10

    学周刊 2018年20期2018-06-30

  • 林兆华戏剧表演观念探析
    主张,演员应以叙述者的身份展开表演。林兆华对传统戏曲、曲艺的喜爱、对焦菊隐开创的话剧“中国学派”的继承,都令他始终追求将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神韵纳入到话剧的表演方法中。演员从人物到叙述者的身份转变就是林兆华从传统中借鉴的,并且在评弹说唱艺术中找到了理想的范本。斯坦尼体系要求演员与角色在表演中合二为一,在舞台上呈现的效果是演员化身为人物。而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是“演员以自身的本色身份,站在第三者立场或者说以第三人稱口吻所统领的‘说唱式‘叙述”① 。所以林兆华认

    上海戏剧 2018年2期2018-04-28

  • 孤独的映衬与共谋的反讽 ——论不可靠叙述的反讽效果
    的双重审视“当叙述者的讲述或行动与作品的思想规范(也即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相一致时,我将这类叙述者称为可靠的叙述者,反之则称为不可靠的叙述者。”[2]158布斯这一经典界定对不可靠叙述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不可靠叙述进入人们的理论视野,对于其效果的探讨也便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那么不可靠叙述会生成何种独特的效果?作为“不可靠叙述”概念的提出者,布斯对其效果进行过较为充分的探讨,主要从审美效果和伦理效果两方面进行阐述。审美效果,是指具体文本因其潜在的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3-28

  • 论《山月记》的叙述者
    一、《山月记》叙述者两种观点《山月记》小说全文基本是由主人公的自白和嵌入话外叙述中的袁惨这一角色的心理描写所构成的。无需赘言,主人公自白的部分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如前所述,对于《山月记》叙述者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的差异便缘于对袁惨心理描写部分中的叙述者的独立性程度之理解有所不同。田中实氏认为,袁惨并没有与主人公进行行为上的直接对话,因此,袁惨心理描写部分的叙述者也被主人公强烈的第一人称告白所吸收。此外,他还指出,对于主人公诗作“何処か(非

    文化学刊 2018年8期2018-03-07

  •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者从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和有限视角的叙述者。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多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上帝俯瞰”叙述视角,叙述者就像是上帝站在天上俯视,一切尽收眼底。这种叙述视角对文学中的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包括叙述对象的情感、态度都知道,因此一切叙述对象都在叙述者的掌握之中,有利于文本的展开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限叙述视角则多采用文本内部某一人物叙述的方式,这种叙述者就像是一个凡人,通过自己有限的视角来叙述自己所看到所经历的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8年12期2018-02-24

  • 浅析约瑟夫·海勒《出事了》的叙事声音
    克姆作为主要的叙述者,小说中他所沉浸的自我世界正是通过自我的叙述来构建的。自述性作品中的叙事权威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其存在的缺陷在于文中叙述者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的叙事。叙述者是有自我性格主见,真实存在的普通人。他会依据个人的意识、喜好构建自己的主观叙述,而不再仅拘泥于一种声音而已。读者通过叙述者的叙述对他的性格加以了解,反过来又以叙述者的性格为参考审视叙述过程中存在的偏颇不妥之处[1]。当然这种解读需要建立在反复阅读的前提之下。在首次的阅读过程中,如果读者相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16期2018-02-08

  • 倾听文学作品中的“声音”
    谁说的问题,即叙述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叙述者是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他与真实作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编年史和自传体这样的叙事作品中,叙述者是真实作者的“可靠代言人”。在有些虚构的叙事作品中,叙述者身上也有真实作者的影子。但真实作者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叙述者则是真实作者想象的产物,是作品中故事的讲述者。正如巴尔特所说:“叙述者和人物主要是‘纸上的生命。”一、在文本分析中引入“叙述者”这一概念的意义1.打破僵化的思想上世纪80年代,在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

    新课程·下旬 2017年7期2017-08-14

  • 探析《汤姆·琼斯》中叙述者功能问题
    汤姆·琼斯》中叙述者功能问题文/王莉《汤姆·琼斯》是应该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本文主要对其中叙述者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叙述者在主题突显、艺术效果形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汤姆·琼斯》主要讲述的是弃婴汤姆·琼斯的成长经历。前人对《汤姆·琼斯》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性主题、小说道德功能的角度上。很少有研究是针对作品中叙事者功能的,而本文根据20世纪的叙事学理论,对《汤姆·琼斯》中的叙事策略进行了分析,阐释了作品中叙述者的功能,以期能够为亨利·菲尔丁叙事艺术理

    青苹果 2017年3期2017-05-19

  • 论《檀香刑》的第一叙述者
    檀香刑》的第一叙述者先 敏叙述者是叙事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分析和研究叙事文本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采用双层多重叙述者进行叙述,其第一叙述者在作品中或隐或显,地位形同在广场上用嘶哑嗓音讲述故事的说书人。整部作品以这样的第一叙述者为主心,统领二层多个叙述者,在叙述的对立与重叠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叙述天地。《檀香刑》;叙述层;叙述者;叙述视角[作 者] 先敏,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檀香刑》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

    传播与版权 2017年5期2017-03-28

  • 《阿Q正传》叙述者与叙事话语的双性特征
    )《阿Q正传》叙述者与叙事话语的双性特征张开焱(厦门大学加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阿Q正传》的叙述者具有正反同体的特征,有两个对立的叙述者的同存一体,与之对应的是这个叙述者发出的叙述话语也具有内在的双声性或多声性,互相对立或差异很大的立场构成了叙述话语内在的微型对话,从而使这篇小说的叙事话语具有丰富的语义内容和内在语义张力。双性同体;叙述者;叙事话语;双声性;微型对话《阿Q正传》是一部以叙述者直接出面叙述为主的小说,其第一人称叙述者粗看似乎作者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3-11

  • 海明威短篇小说叙事方位的特征
    小说 叙事方位叙述者在作品中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站在何种角度进行叙述,定位了叙事的方向和位置,叙述者的角度和人称的组合,我们称之为叙事方位。斯科尔斯和凯洛格说过:“所谓叙事,我们指的是所有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文学作品,即存在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的叙述者。”故事是底本,叙述者是讲述这个底本的人,通过叙述者的角度,读者可以了解底本的情节内容。叙述者也会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或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对于叙述者的角度问题,曾经有过一些争论,许多评论家使用视角一词

    名作欣赏 2017年5期2017-01-28

  • 论鲁迅名作《祝福》中的叙述者特色
    作《祝福》中的叙述者特色廖小慧(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叙述者是叙述文本的重要特征,它与叙述视角一起构成了叙述。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叙述者极具特色,既有忽显忽隐的叙述者“我”,也有无人称的客观叙述者,亦有起辅助叙述作用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小说通过不同叙述者的叙述来述说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揭示了“苦难与救赎”的主题。通过对《祝福》中这些有特色的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鲁迅的创作技巧和个人风格。《祝福》;叙述者;第一人称叙述20世纪80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4期2016-11-26

  • 新闻叙述者分类和叙述视点
    瓦.拉吉卜新闻叙述者分类和叙述视点Marwa Ragheb 马尔瓦.拉吉卜【导语】本文研究新闻叙述者们的分类和叙述视点一、叙述视点叙述视点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讲述和观察的特别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可能现出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义。新闻的本质也是超值的文本和语言、新闻叙述视点是新闻语言对内容进行讲述与观察的角度。叙述视点的作用在叙事中很重要,在新闻报道中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事实做叙述,形成不同的结果,同一个事实从

    唐山文学 2016年10期2016-11-26

  •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毛玉清【Abstract】Early Autumn, written by Louis Bromfield, is narrated by heterodiegetic narrator. However,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narrators has different effects. This passage was narrated by Bill, on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is nove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9期2016-10-21

  • 寻找阿斯彭:《阿斯彭文稿》中的“自我”探寻
    力作。小说中,叙述者“我”为得到伟大诗人阿斯彭的遗稿,来到阿斯彭生前情人博尔德罗小姐和她的侄女迪娜的住处,租住房屋,试图接近迪娜,获得她的好感以取得阿斯彭文稿,然而最终,迪娜因“我”拒绝她结婚的要求而烧毁了遗稿。阿斯彭,不是以雪莱或拜伦为原型的角色阿斯彭,而是徘徊在叙述者内心深处的精神引导者阿斯彭。“我”心中的阿斯彭,是激励“我”追求艺术的艺术之神,是内心歧视女性的厌女症患者,是陪伴“我”待在博尔德罗小姐家中追寻遗稿的鬼魂,实质上是“我”内心的投影和缺乏自

    世界文化 2016年10期2016-10-19

  • 小说叙述者探究
    1000)小说叙述者探究郑瑞丹 (山西师范大学 041000)小说叙事学中叙述者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随着叙事学的发展,对于叙述者的争议也随之而来,各位叙事学大师们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作者、同故事叙述者、隐含作者、人物等,所以对于小说中叙述者的界定很有必要的,只有搞清楚小说叙述者到底处于一个怎么样的层次,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展开对于其他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叙述者与作者、隐含作者、人物之间的区别来对小说的叙述者

    大众文艺 2016年16期2016-03-11

  • 《玫瑰的故事》中的叙述者及其功能探析
    瑰的故事》中的叙述者及其功能探析■陈寿琴 唐廷廷本文运用叙事学中的叙事者的相关理论对亦舒的《玫瑰的故事》进行解读,旨在对该小说中的以第一人称叙述形式出现的四个叙述者及其功能进行探讨。该小说中四个叙述者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女主人公黄玫瑰不同时期的情爱故事,与此同时,也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这种多个第一人称叙述者的限制性叙述不仅完满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强化了叙述者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功能,也增强了故事的可靠性与灵动性,突出了叙述者的证实与交流功能,提升了言情小说

    剑南文学 2015年14期2015-11-23

  • 作为框架的叙述者和受述者——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叙述的本质
    、问题的提出:叙述者的框架-人格二象赵毅衡在《“第三人称叙述者”何处寻?》《广义叙述学》中建构了一个叙述者的基本形态。他的核心意思是:“叙述者经常不表现为人格,而以框架形式呈现自身。但是在这个框架中,叙述者经常会用各种方式冒出来。所谓第三人称叙述框架方式,是叙述文本结构的底盘,人格叙述者随时会现出身来,各种程度杂糅的可能性都会发生,直到发展成第一人称叙述。”[1]这个结论非常精彩,解决了第三人称叙述的叙述者形态问题。所有叙述者永远都是框架—人格二象的,第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28

  • 小说叙述者视角下的《竞选州长》
    1021)小说叙述者视角下的《竞选州长》杨国颖(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2-27

  • “可靠”的不可靠叙述——论《黑猫》中的叙述话语的选择
    ,并指出作者、叙述者、其他人物、读者之间在价值、道德、情感、理智、时间、空间等各方面存在的距离,可以由作者选择的叙述技巧控制变化,并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1]同时他还首创了“不可靠叙述”的概念,此时他认为不可靠叙述也是由于叙述者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距离造成的,而对不可靠叙述并未作细致的划分。直到后来经典叙事学学家詹姆斯·费伦不仅以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之间的叙述距离为基准来考量不可靠叙述,而且还将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的叙述距离纳入研究视阈,得出六种不可靠性类型:误

    山花 2015年1期2015-01-26

  • 论《螺丝在拧紧》中的“不可靠叙述”
    离时写道:“当叙述者的言行与作品的范式(即隐含作者的范式)保持一致时,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4]其后,詹姆斯·费伦发展完善了布斯的理论,将“不可靠叙述”扩展成三大轴,六种类型:事实/事件轴上的“错误报道”和“不充分报道”;价值/判断轴上的“错误判断”和“不充分判断”;知识/感知轴上的“错误解读”和“不充分解读”[5]。布斯和费伦的研究方法被称为是修辞性研究方法,将是否偏离了隐含作者的规范作为衡量“不可靠叙述”的标准。1981年,塔玛·雅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8-15

  • 古典小说的转述语与伦理陈述*
    异,可以反映出叙述者立场的差异。就叙事伦理而言,四种转述语都可以从伦理陈述的角度加以理解:直接引语直接显示了叙述者对人物的伦理引用,自由直接引语使人物伦理和叙述者伦理混合在一起,间接引语体现出叙述者伦理控制人物伦理,自由间接引语则意味着叙述者伦理淹没人物伦理。四种转述语在古典小说中有不同形式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叙述话语可区分为两类:叙述语与转述语。叙述语一般指叙述者在文本中叙述的部分,负有统摄文本的责任,是叙述者的叙述性话语行为,包括对事件的描述,场景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3-21

  • 威廉·狄恩·豪威尔斯的作品所展现的道德观
    人物的声音,将叙述者的判断视为复调的一部分,并参与到其中,读者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作者有意引入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以避免读者将任何单一人物或者阶层的观点当作毫无争议的道德规范。豪威尔斯并不想让他的读者永久性地同意任何一个人物的观点。①题目也许表明了故事之初的赛拉斯并非道德高尚。第一章以赛拉斯接受记者巴特利·哈伯德的采访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巴特利的人物形象起到了极大地衬托的作用,他可以在最初引出小说后来渐渐发展形成的道德核心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不稳定的因素。作

    名作欣赏 2013年12期2013-08-15

  • 戏剧不可靠叙述类别模式探究 ——以《茶馆》为例
    展示出来,这种叙述者隐身的文体给小说不可靠叙述理论的直接套用带来了障碍,只有在摸清戏剧中叙述者清晰的存在痕迹后才能在进行变通的情况下,将隐含作者的规范运用在戏剧文本中。戏剧的不可靠叙述研究虽阖于布斯的不可靠叙述理论范畴,但是在研究路径上的不同也会导致对不可靠叙述类型的不同区分。1 小说不可靠叙述类别模式布斯认为,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之间范式的不一致,就导致叙述者的不可靠。而这种不一致主要见诸于两条轴线上:“事实”轴和“价值”轴[1]。“事实”轴上的不可靠指的是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7期2013-04-11

  • 书信体小说的叙述性辨析 ——以两部西方经典作品为蓝本
    维特之烦恼》的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叙述特点虽各有不同,但都揭示了人类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得其所爱,而又不能忘其所爱”的爱情与婚姻分离状况。尽管采用书信体的叙述方式进行小说创作已经不是当下最流行的模式,但其行文灵活,自然有致,真实感强的叙述特点仍有存在的价值,并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书信体小说的叙述特点,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书信体小说文体的认识,而且可以丰富和完善叙事学的研究品类。一、书信体小说的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在叙事作品中,必定存在着在讲述的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4-11

  • 他者视野下叙述者的产生、分类及其演变
    仲权他者视野下叙述者的产生、分类及其演变曾仲权由能指的分化与发展——即能指文字层的出现产生的作者、叙述者、人物的他者关系来看,叙事文学是对于他者的叙述。在叙述者与人物的他者关系的三种类型——他者可知、我知他者、绝缘他者中,我们将叙述者分为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意向性叙述者、客观型叙述者。而这三种叙述者类型随着西方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同一性哲学、意向性哲学、非同一性哲学依次出现。他者;叙述者;能指;同一性;绝缘;非同一性哲学他者是西方哲学、美学、文论当中的一个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4期2012-09-02

  • 自我与自性的整合 ——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的一种解读
    们主要就小说中叙述者和艾米丽的关系,小说中的花园意象、以及叙述者目光穿透墙壁到达的墙壁后的世界展开讨论,很少有人从心理分析实践的角度对主人公意识自我(ego)与自性(self)之间如何整合,如何实现自性化的过程(individuation)加以深究。本文试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原理对这一问题加以考察。一、揭开创伤:自性化开始荣格分析心理学是以治愈和发展为目的心理实践,其分析的目的在于将意识与无意识的世界统合起来达到自性化,从而使受分析个体获得自愈,“最终成为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4-13

  • 驳泛叙述者
    3,德国)驳泛叙述者论蒂尔曼·科佩,扬·施图林(德国哥廷根大学,哥廷根37073,德国)很多当代叙事学家都认为所有的虚构叙事都有一个不同于作者的虚构叙述者。这一观点被称为“泛叙述者论”。本文以充分的理由驳斥了这一观点,同时指出那些看似支持这一观点的重要论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在简要介绍小说理论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来说,都没有必要为每个虚构叙事假定一个虚构叙述者。泛叙述者论;虚构叙事;叙事学一、泛叙述者论和可选叙述者论是否所有的虚构叙事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6期2011-08-15

  • 解析《我走了》的叙述技巧
    角和引人注目的叙述者;叙述结构和电影技巧;语法创新;对小体裁的偏离;位移或移动主题;文学参照;物和反心理等。在埃什诺兹看来,“形式和技巧的创新比作品内容更有意义。”[1](p233)而他的代表作《我走了》更是充分展示了叙述技巧的独特之处。为了更好地阐述以上特点,本文将借用热拉尔·热奈特的一些叙述学术语。热奈特通过条分缕析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叙事体系,试图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应用于叙事文学批评。这套理论建立在“叙事”(récit)一词的三层含义

    山花 2011年14期2011-08-15

  • 论小说叙事的叙述主体
    含作者、人物、叙述者等。作者是写作作品的主体,他只存在于小说文本之外,而不能进入文本;一旦完成了作品,他的任务就履行完毕。隐含作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内,但他只是作者安排在那里来体现作者的思想规范的,没有声音,归根结底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的第二自我。小说文本中某些人物的讲故事看似是叙述,实际上这只是发生在文本内的故事世界的行为,也即人物和他讲的故事最终也只是被叙述的客体。叙述者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既然叙述者具有叙述行为,对于小说文本而言,自然应该是小说叙事

    东岳论丛 2011年4期2011-02-21

  • 《好人难寻》的叙述声音研究
    述的复杂性以及叙述者与小说审美之间的关系。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叙述声音;叙述者引言二十世纪的美国南方孕育了几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们各自经历不同,风格独特,且富有才华,都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描绘了南方社会生活。玛丽·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就是其中一位,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她创作了两篇长篇小说和三十一篇短篇小说,1957年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85有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尽管题材范围狭窄,但是清晰、坚实、生动,充满精采的描写和警句,还有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5期2010-08-15

  • 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不可靠叙述解读
    布思把“不可靠叙述者”这一概念引入文学研究以来,“不可靠叙述”是当代西方叙事理论中的“一个中心话题”(A.纽宁,2005)。但在如何界定其定义时却争论不休。布思(1991)定义“不可靠叙述者”为:叙述者的讲话及行动与作品的规范(即隐含作者的规范)一致时,我就称其为可靠,反之则不可靠。所谓“规范”,即作品中事件、人物、文体、语气、技巧等各种成分体现出来的作品的伦理、信念、情感、艺术等各方面的标准(申丹,2006)。由此可见,叙述者与隐含作者间的对立就为判定是

    文教资料 2010年11期2010-08-15

  • 试用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老人》中叙述者的地位
    解读《老人》中叙述者的地位曲晓梅(昌吉学院外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凯瑟琳·安妮·波特的《老人》这篇故事的叙述者的地位是由文本权威,叙述者的女性身份和模仿权威构成的。文本权威是由叙述者与作者的等同身份来实现的。叙述者的模仿权威,通过聚焦人物米兰达,以及叙述者发出的声音与沉默的米兰达的声音相呼应来得以强化。《老人》;叙述者的地位;米兰达凯瑟琳·安妮·波特的《老人》这篇故事所采用的隐晦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是由一个隐蔽的叙述者来实现的。这样的叙述者的地位是

    昌吉学院学报 2010年3期2010-08-15

  • 从聚焦模式看《微暗的火》叙述者的可信度
    看《微暗的火》叙述者的可信度张成喜(西南林业大学外语系,云南昆明,650224)以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为指导,探讨纳博科夫《微暗的火》中叙事者的可信度问题,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该小说的叙述艺术研究。《微暗的火》;叙述者;可信度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之一。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理论侧面和批评视角对其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和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涉及《微暗的火》的叙事技巧(如反讽、互文性等)、叙事结构、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8-15

  • 论小说叙述者的唯一性
    研究生。论小说叙述者的唯一性王 青,彭师敏(中国矿业大学 文法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在小说文本中,小说的作者、隐含作者以及人物不可能成为小说的叙述者叙述者是处在小说文本的话语层面上,对文本中的故事进行叙述的叙述主体,并且在每篇具体的小说中只存在一个叙述者,具有唯一性这一特点。叙述者;作者;隐含作者;人物;唯一性自从叙事学相关理论产生之后,“叙述者是谁”这个问题就从不间断地被提出来,理论学者们也常常为寻找小说的真正叙述者而疲于奔命。从西方叙事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