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

  • 先秦与汉魏赠物寄情诗比较研究 ——以《诗经》《古诗十九首》选篇和《赠妇诗三首》为例
    三个方面确定赠物寄情诗的内涵。第一,赠物寄情诗最核心的是“情”,是人类诸多情感中最纯粹的“思恋之情”,可涉及恋人、夫妻、血亲、朋友等关系,排斥功利性色彩。第二,最先存在的是“所思之人”,赠物者与受物者的情感积累早在诗前,且有一个具体事件或物件作为契机,让前者思念后者。第三,礼物寄托情感,是必须出场的介质,强调物在诗作中的“实体”性质和作为“礼”的特殊意义,但若诗中只有符号化了的“赠物”,则不属于本文所研究的范畴,如陆机在《赠顾令文为宜春令》中所涉“桃李”“

    名作欣赏 2022年15期2022-01-28

  • 浅析山水田园诗的四重情感境界
    求;第二重境界是寄情,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操守寄托于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第三重境界是同情,诗人的情感理想与自然山水同化;第四重境界是无情,诗人在山水田园中悟到自然之道与生活之道,无所谓情、无所谓景,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关键词:山水田园诗;合情;寄情;同情;无情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之一,它寄寓了古代文人的情感理想与风骨操守,也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总体来说,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境界,从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重:合情、寄情、同情与无情。第一重境

    考试周刊 2020年90期2020-11-09

  • 史湘云和林黛玉的各自孤独
    孤独的原因。湘云寄情于人,寄情于事;黛玉则直接寄情于物,寄情于泪。所以有葬花,有题帕。李太白诗曰: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永结无情游”五个字,也许是黛玉和湘云孤独灵魂的最好写照。(秋水长天摘自《沉住气,吃硬饭》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素材分析】寄情于人、寄情于事,与寄情于物、寄情于泪,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人生的际遇便相异;同样,排遣孤独的方式不同,选择的生活方式便迥异。湘云和黛玉,大观园里两朵娇艳的花,她们各自对孤独的认识不同,便有了

    意林·作文素材 2020年10期2020-06-03

  • 寄情山水的古人们
    上,领悟于山水、寄情于山水、皈依于山水的古人太多太多了。在先秦时期,儒家主要强调“君子比德”,从山中见“仁”,从水中见“智”,或者说山是仁的表现,水是智的表现,这就是比德。秦汉之后,人们更多地是从自然生命状态与人的生命状态的对应关系上去寄情山水——望春山而生欣然之意,观秋树而生凋零之叹;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如刘勰说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動,心亦摇焉”“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9年11期2019-12-05

  • 写作教学中“寄情物”的选取与运用
    情思的物象,简称寄情物,希望通过对写作寄情物选取的训练,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加入对寄情物的穿插描写,辅以精当有效的寄情物运用技法指导,强化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构思意识,让他们能够体察生活的细微之处,拓宽取材选材的范围。一、 写作教学中寄情物选取指导“寄情物”一说始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意象”,指的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系辞》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说的是言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4期2019-05-10

  • 情之所寄,“红”之所寓
    李商隐;色彩美;寄情;修辞语境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78-04诗歌或文学作品中,色彩在表面经验与感官效果作用之外,被赋予了意识层面的意象、内涵、象征功用,成为一种文学隐喻,其审美效果与诗人表情、述意的文学书写模式紧密相关,也链接着读者接受与感知的阅读过程,诗人和读者之间通过色彩和文字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灵上的遥遥共振。色彩是李商隐诗歌文本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表义、表情、表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一、色彩理论与

    长安学刊 2019年2期2019-05-09

  • 寄情深处可忘笔
    郭鹏飞寄情深处可忘笔,句法凌乱,但语出自然,真心可鉴,望你细读。自喻孤鸿,原以为一生浪荡自由,未曾想初見便注定沦陷,眼里满满皆是你的敛眉抬眼。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理想的爱情,但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在最初的时刻打动了我,而且越来越深沉的打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入骨入心。有生之日何其漫长,在几万个日日夜夜里,在千万人之中,何其幸运,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过尽千帆皆不是,浪子回头只因你。往昔无数的画面在我脑海中浮现,无数的情感在我心中呼啸而过,最终都定格成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4期2017-05-21

  • 小山余梦
    破碎的流程里,由寄情于梦开始,又转多情,最终走入伤情的境地,这一梦意氤氲的精神历程,刻录着词作者心灵的流亡史。关键词:晏几道;梦意蕴;寄情;多情;伤情庄周有晓梦迷蝶之游,楚王有巫山神女之遇。自古这一虚幻的梦境便盘旋在文士痛苦的心扉之间。人生的哀痛与忧伤、失意与怅惘,在梦中得到抚慰。梦,是心灵的避难所。北宋中期,词人晏几道在他的《小山词》中构筑了一个梦的世界。在这片园地里,他试图摆脱俗世的羁绊,把自己那颗脆弱的心存放在无风的港湾。然而,现实最终挤碎了梦幻,小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10期2016-12-26

  • 含蓄委婉情意绵绵
    》;含蓄;托物;寄情李商隐的《锦瑟》属于唐诗中的朦胧诗。虽然题曰“锦瑟”,然而实际上取其首词为是,等于“无题”。和他的以“无题”为名的组诗相比,其主旨之飘忽,全面把握之艰难,在李诗中是位于前列的。但,这并未使读者望而却步,相反,自宋元以来诗评家们众说纷纭,所持相当悬殊。此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此诗将典故、象征、比喻三种方法兼用并举,且具属对工整、造语清丽,辞采斐然、声韵谐婉流走之特色。千百年来传诵不绝。对于《锦瑟》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纷纭,有人以为这首诗的内

    卷宗 2016年2期2016-04-07

  • 柳宗元寓言所见寄情特质及其成因探析
    )柳宗元寓言所见寄情特质及其成因探析刘子珍(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摘要:中国古代寓言至唐代得以成熟,而柳宗元贡献尤为显著。他不仅将寓言发展成独立文体,而且还丰富其表现手法与技巧,拓宽寓言在抒怀言志方面的功用。他的寓言创作既与其贬谪经历和性格特点有关,同时还受其在古文运动中的文学思想影响。关键词:柳宗元;寓言;寄情;成因“寓言”一词,首现于《庄子》“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寓言》)句。唐人成玄英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2期2016-03-15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词:感知;寓情;寄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和进行学法指导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当代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整体感知,领会文章的结构美我们所需感知的任何一种事物,它都表现为一種比较完美的整体,这种完美的整体都是由其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构成的,一篇文章的构成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篇文章的一般过程是:整体—部分—整体。所以,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结构美,需从感知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