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性

  • “吟咏情性”与南朝文人的“读者”经验
    )一 引言“吟咏情性”由《诗大序》提出,又在南朝诗论中复现并成为核心概念,其中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学者已经深入讨论汉儒笔下“情性”的内涵与南朝诗论中的差别,指出汉儒之“情性”更侧重于道德伦理层面,而南朝诗学中的“情性”更侧重于无关政教的世俗情感,甚至是放荡悖礼之情。比起教化,南朝“吟咏情性”说更重视审美和娱乐。同时,学者们也认同,南朝的“吟咏情性”,通常是指有意识的、以个人内心情感世界为抒发对象的文学创作,展现的是个体的天性、才情和禀赋。(1)例如归青

    中国韵文学刊 2023年2期2023-12-11

  • 作书宜尚古 移情方出新
    柳江南先生新书《情性记忆与书法未来式》(后简称《未来式》)也在此列,其中提出的“情性记忆”“记忆提取与激活”等概念,即可见得本书的心理学知识背景。《未来式》一书,乍读其名,或许使人雾里看花而不解其意,但实际上仍是以传统书学理论为底色的。作者认为,“情性记忆”即是学书者在体味古人经典作品时产生情与感的记忆,这一记忆可在日后创作时通过刺激来再现;而“书法未来式”则指书家从最初并未进行系统书法学习的自然状态,通过不断的训练与修正,走向“未来”的动态过程。接着以此

    书画艺术 2023年3期2023-07-20

  • 柳江南《情性记忆与书法未来式》座谈会暨古典诗文书法观摩展在宜兴举办
    社主办的柳江南《情性记忆与书法未来式》座谈会暨以“桃花灼灼”为主题的古典诗文书法观摩展在江苏宜兴禾宜轩艺术馆举行。来自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书法报》《美术报》、南京大学《亚太艺术》集刊、《書画艺术》杂志、法国索邦大学的嘉宾杨金荣、金伟忻、杨小民、王晶、DaphneSterk(胡绿绮)、刘元堂、蔡树农、薛源、张永彬,以及无锡、宜兴有关领导吴峰枫、魏萍、余银龙等出席活动。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出版社和柳江南向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宜兴禾宜轩艺术

    书画艺术 2023年3期2023-07-20

  • 情性自然:论李贽的小说评点思想
    力。李贽对传统的情性论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极具主观性色彩的小说评点思想,在主情的历史潮流中发出了时代之最强音。【关键词】李贽;小说评点;“情性”;“童心”【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025-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08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学史上被称为是末流之作,直到明代

    今古文创 2023年4期2023-05-31

  • 从文质论的角度看《沧浪诗话》的复古倾向
    复古人之诗“吟咏情性”的本质特征;从文质关系上看,是恢复古人之诗文质相称的传统;从“尚质”倾向上看,还要恢复古人之诗“质而自然”的审美风格。一、“吟咏情性”:恢复古人之诗的本质特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道: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严羽“辄定诗之宗旨”:“诗者,吟咏情性也。”诗歌的本质不在于表现义理,而要“不涉理路”,这也就是诗的“别趣”的一方面。当然,严羽

    名作欣赏 2022年12期2022-04-22

  • 浅论《文心雕龙》中的“情性”问题
    龙》的研究中,“情性”的问题在学界存有争议。很多学者认为它与“性情”内涵相同。本文从“情性”与“性情”在《文心雕龙》中的上下文语境和出现次数,得出“情性”不同于“性情”。且大家之所以会将它与“性情”混淆,主要是“情性”在将感性化的情感与具有理性特征的“道”结合起来时,其中的理性成分容易造成一种“情性”具有的性格与气质等内容的误解。因此,对“情性”的内涵进行探究,并将其置于我国的诗歌理论中进行分析,对我们理解刘勰的诗论具有重要影响。关键词:文心雕龙;情性;性

    雨露风 2022年1期2022-03-23

  • 章太炎诗歌创作的经学化
    歌创作理论主张褒情性、贬学问入诗,引经学入诗是以学问入诗的一种方式。章太炎虽不主张以学问入诗,却大量引“经学”入诗的原因,与其扎实的经学功底、革命家的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关键词:诗歌创作 情性 文学经学化一、“褒情性、贬学问”的诗学观目前学界大致认同章太炎诗歌主张“情性”的观点,对其是否提倡“以学问入诗”则有不同看法。细察章太炎的诗学观,其确以“情性”为主。姚奠中先生评其诗云:“不在于清辞丽句,文采斑斓,而在于自然浑成,风韵遒上。置之佚名古诗、曹、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5期2021-06-30

  • 荀子人性论的创造 ——以“情性—知性”二元结构为线索
    ”“求”所代表的情性,和以“可”“知”所代表的知性[1]。“情性-知性”结构贯彻荀子各篇,只不过在提出“伪”概念以后,“情性-知性”结构过渡到了“性-伪”结构。通过分析“情性-知性”结构,我们认为在知性对治情性这一理路背后,还潜藏着情性和知性相互合作、配合而化性成善的理路,荀子其实对情、欲均持有正负性两种评价。最后我们集中分析了《正名》篇荀子对性、伪二义的界定,认为荀子的人性论由于知性具有后天完成性、集天性与人成于一身的特殊属性,没有安置在“性”中,而是被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1-15

  • 理学视域下的宋季诗学“情性”观
    3002)一、“情性”内涵的历史演变唐宋诗是中国诗国的两座高峰,其创作成就可谓空前绝后。但两个朝代的整体诗歌风貌却迥然不同。早在南宋后期,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就明确指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1]696自此,唐诗主情、宋诗主理的观念便深植于学者的意识之中,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语。“诗分唐宋……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力取胜。”[2]“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12-24

  • Integrating and Inheriting Mencius and Xunzi through
    xing 心统情性) rather than “the mind unifying and governing human nature and qing” (xin tong xing qing 心统性情), in order to seek a holism that integrates Mencius and Xunzi from the levels of the mind (xin 心), feeling or emotion (qing 情

    孔学堂 2020年2期2020-07-18

  • 汉代诗论“情性”说探析
    念演变过程中,“情性”的内涵相比早期《礼记》的阐释已发生了变化。汉代是“情性”由思想、哲学领域走向文学理论领域的时期,也是“情性”说的确立阶段。一、诗论“情性”说的来源诗论,一般是指有关诗歌赏析或创作的理论,先秦并没有专门的诗论,而是散见于记录作家言论的作品之中。“情”和“性”是教育家或文学家们在阐释自身理论时会提到的概念,先秦时期的重要经典如《孟子》《荀子》等,对“情”“性”“情性”“性情”等概念多有提及,而《礼记》总其大端。“情性”的提法来自《礼记·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1-09

  • 情性”还是“性情”:中国诗歌价值取向的分野
    论有时候说“吟咏情性”,有时候说“吟咏性情”,到底是“情性”还是“性情”呢?这两个字位置的颠倒只是一个不经意的互用,一个文字游戏,一个抄写错误还是暗藏着什么巨大的玄机呢?①关于“情性”和“性情”,学界有人认为这只是古人在传抄刻写过程中的错误,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性情”即“情性”,“情性”即“性情”。王志斌《文心雕龙》注释本,李建中、吴忠胜合著的《〈文心雕龙〉导读》,王运熙、周锋合著的《文心雕龙·译注》在解释《文心雕龙》“雕琢情性”等时都解释成“陶铸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2020-01-06

  • 康德与王国维审美启蒙论的情性论分歧
    早年对于人类道德情性的“观察”。从青年时期开始,康德密切关注各色人等(不同性格、性别、民族)的情性层级和差异的问题,其晚年的“实用人类学”实践则再度返回到了这种经验式的观察视角,并且引入了人性在普遍历史中自行启蒙进步的重要思想。也就是说,要谈论康德的审美启蒙思想,就必须着眼于康德关于人类情性的人类学—伦理学视角。同样地,在谈论民众之审美启蒙问题时,王国维也会采用一种经验论的态度来对待人类情性。如果说,过去围绕王国维审美启蒙思想展开的比较美学研究,更多重视考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2020-01-06

  • 情性”的古今之变 ——从儒家政治哲学到“情本体”美学
    冯 庆一、传统情性论与“情本体”的古今张力“情性”是儒家政治哲学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在儒家经典里,有时“情性”或“性情”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出现;有时“情”“性”二字各自有着不同的意涵。荀子曾对“情性”的整体概念进行定义: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性恶》)①在此,“情性”指的是身体触碰外间世界并产生愉悦感的一种人固有的自然倾向,显得像是对生命在世状态的整体概括②。荀子还曾将

    文艺研究 2019年8期2019-12-21

  • 孟、荀之“性”論是完善自足的嗎? ——從各自思想道路的内在矛盾性進行考察
    置於心理層面的“情性”而非欲望上,並以“辨合符驗”作爲總原則,這使得“性”惡與“僞”善有着足够的理論張力。“性善”、“性惡”的闡發忽略了理論創建與實踐的道德判斷之間的差别,這造成了“性”論自身的斷裂。雖然具有理論缺憾,但“性”論的闡發策略卻爲進一步的理論架構與社會實踐提供了契機。關鍵詞 性善 性惡 四端 情性 辨合符驗一、 理論回顧與思路展開先秦儒家“性”論思想的探討莫過於孟、荀之争。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兩種主張的餘緒衝突延續了上千年。即便

    诸子学刊 2019年1期2019-12-14

  • 孔颖达《五经正义》的“情”论与“声”论
    《五经正义》  情性  声音  政教诗学作者刘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学理层面的聚讼、辩难以及借助非学术手段以为争胜之道,是学派思想纷争的常态,但相较于问题回应上的系统与深入,态度的标榜与非学术手段的借用则不免虚枵且难以持久。然而思想系统性与周密度的观察,却依赖于解读者对于言说者所面对之基础问题及其目标指向的感受,当后者随着问题焦点的转移而逐步晦暗时,作为其回应的思想自难得到恰当的解读与定位。以中古时期

    孔学堂 2019年1期2019-10-18

  • 论中国书法美学史上的“情性
    摘要:“情性”是中国书法理论上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人们崇尚的是精神风度,意巧滋生。唐朝书论家主张的“情”是浪漫的,激昂的,与盛唐气象相契合。宋朝时的书论体现出对人主体精神的尊重,此时的“情”是闲情逸致。晚明时期,徐渭等书论家倾向于直抒胸臆,写出“本色”。关键词:情性;时代性特征;中国书法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5-0000-001“情性”及其源头在书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15期2019-09-10

  • 《文心雕龙·明诗》情志论
    质特征及其“持人情性”的功能;二是梳理了从先秦到魏晋时期诗歌的发展历程,兼及评论了此期相关的诗人和作品。在此过程中,刘勰对诗歌的生成过程进行了概括,提出了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感物吟志”。我们并不认同刘勰对诗歌性质及其功能的认识,即“诗言志”是《明诗》“最有价值的部分”的观点,这一点早有学者进行了辨析②。但我们必须要承认刘勰在探析诗歌生成过程时,借用“感物吟志”开启他对“情”与“志”的思考。刘勰对“情”“志”关系的思考,应是《明诗》篇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价值

    语文学刊 2019年5期2019-03-05

  • 浅论书法的抒情功能
    帖》为例,结合“情性”和“哀乐”两个方面阐述书法的抒情功能,从用笔、结字、墨色、章法上逐步分析《丧乱帖》的创作手法与艺术价值。关键词:丧乱帖;情性;哀乐;抒情功能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06-01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书法不仅仅是文人墨客写诗填词、回答试卷的实用工具,更是个人抒发胸臆的绝佳途径。在书法作品中,可以体悟书家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展示,领略书法的线条之美、变化之美、想象之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4期2018-09-27

  • 情性与政治 再论郑孝胥的“深心”与作为
    诗歌,试图探人其情性深处,尤其放诸儒学传统在清末民初的发展脉络当中,一窥郑氏深心寄托,以图准确把握其暮年心态与作为、尤其“王道”理想的本真意义与“人己”之学何以可能。郑孝胥的暮年抉择不仅是一桩“文化事件”,甚至关系到“古典政治”的内核问题。[关键词]道德,情性,嗜欲,伦理,政治,王道引言十余年前撰写博士论文,其中一节涉及“郑孝胥的深心”,论题制约,无法展开,再申之念一直缭绕心头。原因首先基于郑氏的才华,其诗文书法,尤其壮岁时作,雅洁自律,精工悍劲,很难不让

    关东学刊 2018年1期2018-05-14

  • 幻彩艺术,源于情性 ——浅析霍顺海山水画中幻彩艺术的美学境界
    寓与表现了画家的情性。我们注目与审视“幻彩艺术”画面,画面呈现出深邃的空间,而正是在这通透、深邃空间的衬托下,山水、花木形态真实,此体现出西画的形似。山水、花木是静态的,静态中又包孕着动态。你似乎看到云雾在山腰间中缭绕、飘动,而正因为云雾栖于山腰之间,可谓“云霞锁其腰则高矣”、“掩映断其流则远矣”,从而使画面有一种空蒙与空灵的韵质,使人想起苏轼所写“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景色。西湖在细雨如丝的早春里,雾气如柔纱轻笼,湖水犹如一位半遮面颊的东方女子,而霍顺海

    丹青少年 2018年2期2018-05-10

  • 情性与道德转化
    若顺此好利欲得的情性,一个人并无法内在地喜好道德。然而,荀子的情性(欲望)是可以被塑造、被转化的,通过转化情性,可以使人产生追求道德礼义的动机,而“化性起伪”正是实现这种道德转化的方法。“化性”可以改变人的情性欲望的表现方式,“起伪”则是“化性”的进一步推进,其所包含的认知、思虑、评价和信念等对人的影响,会对一个人的欲望和欲望对象产生“为何去求”、 “如何去求”、“是否可求”的疑问,进而为新动机的产生和道德转化的实现奠定基础。关键词:荀子;情性;化性起伪;

    社会科学 2018年4期2018-04-30

  • 李贽的“童心说”对民族歌剧演唱的方法指导 ——以《兰花花》为例
    也就是欲达“发于情性,由乎自然”的感染效果,必先寻其歌曲本身的“童心”与“情性”。本文将以民族歌剧《兰花花》为例,通过寻其歌曲本身的“童心”与“情性”,来分析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何成为演唱一首作品时的指导思想。一、什么是李贽“童心说”当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一).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李贽是我国明朝中后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著作评论家。“童心说”是他音乐思想的核心,他曾著作《焚书·童心说》中说到:“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若失去童心,便失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2018-04-01

  • 离数据越近,离情性越远
    说:“诗之为学,情性而已。”诗主情性,这是历代诗人公认的一种精神。我们看到,宋诗里夹杂了大量的议论,就已经被古人(包括宋人)严肃诟病,批评者认为,议论入诗这种做法偏离了情性。宋人以议论入诗,未必会冲淡情性,但今人把古诗文摁在各种数据分析里,功夫做得愈细密,恐怕就距离情性愈远。比如,我们细看那份报告里的论述,许多都显得很“隔”。统计者发现,“归来”是苏轼诗中的一个高频词,并且在苏轼每次被贬谪结束之后,诗中“归来”的出现次数就会有所增加。对此,报告给出的结论是

    意林绘阅读 2018年1期2018-03-06

  • 中国书法情性观的美学研究
    就在于它能“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书法美的历史流程中,针对创作主体情性的美学研究贯穿始终。但是,自古以来,围绕书法情性观的论述虽多,却呈现出零散化、朦胧化、碎片式的描述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是情性,书法美学中的情性缘何而来,当下视野中的书法情性体现又有哪些新元素的注入。一、横向视野中的情性观研究(一)文化中的“情性”—— 作为民族情感的特质文化最内在的是一种群体心理结构。不同族群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质体现。“世界上最早从原始宗教神雾中走出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

    学术探索 2018年10期2018-02-20

  • 数据越繁杂,情性越稀薄
    说:“诗之为学,情性而已。”诗主情性,这是历代诗人公认的一种精神。我们看到,宋诗里夹杂了大量的议论,就已经被古人(包括了宋人)严肃诟病,批评者认为,议论入诗这种做法偏离了情性。不过,如果他们看到今天的研究者用各种数据去分析古诗文,也许就不会对宋诗有那么苛刻的评价了。宋人以议论入诗,未必会冲淡情性,但今人把古诗文摁在各种数据分析里,功夫做得愈细密,恐怕就距离情性愈远。比如,我们细看清华附小那份报告里的论述,许多都显得很“隔”。统计者发现,“归来”是苏轼诗中的

    廉政瞭望 2017年11期2017-12-11

  • 数据越繁杂,情性越稀薄
    金灿数据越繁杂,情性越稀薄文_邹金灿许多的大数据分析,并不具备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功用。要想深入了解作者,最靠谱的做法,当然还是老老实实地去读他们的作品。最近,清华附小的学生与老师、家长们通力合作,做出了一份“大数据分析苏轼”的报告,一时刷遍了朋友圈。这件事说明,将近一千年过去了,“苏轼”依然是一个能够引发大流量的词汇。除了这一点,这个研究就很难说能够带给我们什么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我们着眼于古典诗歌的时候,有必要回顾一下诗的本质。汉代学者翼奉说:“诗之为

    廉政瞭望 2017年21期2017-12-07

  • 吟咏情性:中国古代文论的诗学纲领
    58000)吟咏情性:中国古代文论的诗学纲领纪 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文传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吟咏情性首见于《毛诗大序》,前有诗言志,后有诗缘情,但前者和后者都是各执一偏,不如吟咏情性周圆。情性一语性上情下,二者共生共存,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互相贯通的连接点。吟咏既是作品创作的原理,又是作品接受的原理,还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纽带。吟咏情性一语被古人广泛运用于诗歌批评和文学批评,是古代文论内在固有的一根红线。吟咏情性情性;吟咏;诗学中国

    中国韵文学刊 2017年4期2017-11-14

  • 论杨维桢《鸿门会》显现的文学思想
    文学思想 正统 情性在《鸿门宴》中,司马迁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能屈能伸、圆滑奸诈、善于应变的刘邦,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坦率重情的项羽,忠贞不二、有勇有谋的樊哙,足智多谋的范增等人物,均写得有血有肉。然而,司马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被后世诗人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作而加以改造和丰富,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都是为作者的创作意图服务的。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杨维桢也根据“鸿门宴”的内容写了诗歌《鸿门会》。一、杨维桢《鸿门会》内容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撞钟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9期2017-10-19

  • 论杨绛《洗澡》中的“智”与“情”
    现的“智性”与“情性”进行分点论述。杨绛作为学者型的女性作家,“智性”书写一直是其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洗澡》中尤为突出。然而在“智性”表层之下却潜藏着人物及作者深刻的“情性”表达。在这过程里“智性”与“情性”相互依存,相容互通,且在交融中得到了升华。关键词:《洗澡》 “智性” “情性”一、“智性”的书写作为20世纪的女性作家,杨绛的存在好似静静伫立于河畔的一朵幽兰,安静而不显眼。正如李健吾所言:“杨绛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正相反,她有缄默的智慧。”?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7期2017-07-19

  • 情性
    古东燕摘 要:情性包括个性、才性、天性、禀赋,也包括一时的喜怒哀乐。书之情性是指在书法创作中变现其个性和情感,本文主要探讨能否表达情性、何时表达情性、怎么样表达情性。关键词:情性;书体;取法;学养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266-02一、“情性”的概念所谓“情性”包括情和性,既包括先天的秉性才情也包括后天养成的性格。总的来说就是情绪和性格,书之情性,是指在书法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的性格或者心情。但是表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3期2017-04-13

  • 泰州学派与晚明文学的情性思想
    学派与晚明文学的情性思想马 晓 虹(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泰州学派是阳明心学中思想最为殊异的一派,其学术思想在晚明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其主张“人欲是合理的,百姓日用即是天理”的思想,冲击了主张存理去欲的程朱理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对晚明文学形成表现自我和享乐人生的情性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晚明文学一改明初正统的诗文创作面貌,形成了更加自由的创作风气;同时,自然情性的完全释放,也导致此时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走向泛情化,真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4-12

  • 共情: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
    心的一种能力。共情性的教师善于“自动化”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能够敏锐地觉察常人所不能觉察的学生心理。高共情性的教师能够“跳出”学生的框架,更有远见地看到学生没有觉察到的问题,从而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成长。其次,共情是教师妥当地给予学生温暖的能力,也是尊重学生潜力的一种方式。拥有共情的教师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温暖”,还对学生的能力表现出“尊重”。共情性的教师总是能够让学生心怀感激,无论是严格还是包容,都表现出“为了学生好”的暖意。同

    江苏教育 2017年64期2017-03-24

  • 赵文《青山集》中的诗学理论
    为诗歌产生于人的情性,是出于“天”的。他针对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提出诗人不穷的观点,认为诗歌创作中的声韵和文辞皆是自然天出,在创作中既讲求规矩,又不囿于绳墨。在诗论形式中,他更喜欢论诗诗而非诗话,因为在情性的基本主张下他更强调声教。他认同不同诗人的不同审美取向,典则与流丽并重,而对于采诗他则讲求以阔大的心胸广收博取。赵文;《青山集》;诗学理论;情性论赵文是宋元之际南方文坛一位重要的文人,他与庐陵三刘(刘将孙、刘岳申、刘诜)等文人,以文章称于世,一时皆知江西庐陵

    华夏文化论坛 2016年2期2016-11-25

  • 书之情性
    50000)书之情性徐熹(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50000)书之有情性必是有感而书,是有情亦或是忘情,情到浓时的艺术是真挚自我表达,那么忘情忘我的艺术表达就是无我之境界。人世间事,唯有真情能感人,文艺更是如此,诗文之真情真性,不禁让后来者读之悲从中来,抑制不住情感的爆发,观颜真卿的《祭侄稿》后,情感的流露亦是同样的强烈。书之情性;艺术书法;技法常言道,作书如作人,人有情性,作书亦是如此。书之情性顾名思义是书法的感情和天性,书因人的情性而变得生动有趣味,人因

    大众文艺 2016年17期2016-07-12

  • 注重“三性”,让议论文教学不再枯燥
    文;人性;文性;情性【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议论文指的是剖析事物、阐述事理、发表观点的文章,它强调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分析,注重文章的逻辑性。初中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强,所以他们在学习议论文的时候往往感觉难度颇高,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在这种时候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把握住议论文教学中的三“性”,使得议论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一、渗透“人性”,培养自省意识要更好地进行议论文教学,就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性,利用议

    课外语文·下 2016年3期2016-05-24

  • 论书法之留白
    。关键词:黑白;情性;境界书法中着墨处谓之黑,未着墨处谓之白。黑为实白为虚,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书法自然是阴阳平衡,虚实相生。清代书家邓石如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美学观点,就把“白”提升到了与“黑”同样高的地位,留白是文人书家在书法中表现自己的情趣,不是技术上的要求,也不是纯技法能展现出来的。书法留白是书家感情和趣味的集中表现,是能够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的,观现代人写的章草作品,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山东青年 2016年7期2016-05-14

  • 醉茶
    ,聚散别离,恩爱情性。醉一次,再醉一次,抛却我那浮躁的灵魂,洗去半百岁月的铅华,抚慰一下曾经的累累伤痕,却想起了已经淡忘的往事,或者正在淡忘的往事故人,在流泪中释怀过往的人生。醉一次,再醉一次,抛开世俗的是非判断,忘却活着谦卑的自己,在嘻笑怒骂中体味另一个我,就是那唯我独尊的傲气的我!醉一次,再醉一次,不会脸红,不会心跳加速。偶尔放纵一下自己也是错,虽然在清晰与模糊间,我的一切不必如此明了,让一切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过去。醉一次,再醉一次,能否卸载下心灵的重负

    茶博览 2016年5期2016-03-25

  • 先秦至金元时期“情性”说述评
    先秦至金元时期“情性”说述评周和军(天津外国语大学 比较文学所, 天津 300204)情性问题自先秦以来受到诸多先贤的关注,对于“情性”的阐释从最初哲学层面的观照发展到诗学内涵的聚焦,逐步超越了美教化、厚人伦、淳风俗的诗教传统,肯定和强调了“情性”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正视了诗歌自身的艺术特征,丰富和发展了诗歌创作理论和文学情感理论的内涵,切近了文学作为艺术的审美本质,因此,对于“情性”说的发展与内涵进行梳理,意义深远,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2期2016-03-16

  • 中国诗学的“情性”本体论传统
    )中国诗学的“情性”本体论传统霍俊国(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曲阜273165)摘要:关于对本体的认识,中国诗学中一直存在着是“情本体”还是“性本体”的争论。中国的本体论传统与其说是重情轻理的情本体论或重理轻情的性本体论传统,则不如说是一种追求情理和谐的“情性”本体论传统更符合实际。“情性”异于“性本体”之“性”,异于“情本体”之“情”,也不同于“性情”。作为一个词,它是偏正结构,主词是“性”,但性却是有情之性,而情是性中之情,情与性不可分,所以“情性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6

  • 诗学纂论三题①
    。本此宗旨,选择情性、炼句、章法三范畴。略叙这些传统范畴形成的历史,纂引古人相关论述,加以阐释与发挥,以供学诗者借镜。概而论之,以为情性为古代诗人最重要的实践原则,今人仍当遵循;炼句之要,不单在一般意思上的修改,而在于“烹炼”,重在“得句”,伫兴而作,似有神助。章法之要,在于由循法而至于无法,由中规中矩的成熟境地到变化莫测的能事之极。叙论诗学者,诗事之可称为学者。余曩曾著文论其传统之义,并回溯其作为一传统文学概念之形成历史。大抵人类既有自觉之诗歌创作,无论

    心潮诗词评论 2015年3期2015-11-17

  • 论齐梁咏物诗的“本体” ——兼论齐梁诗人的“情性”观
    兼论齐梁诗人的“情性”观钟志强咏物诗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诗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①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诗的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人在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诗歌创作的实质是抒发情性。而梳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文人对“情性”观念的演变和齐梁咏物诗创作实际的考察,则让我们更精确的理解齐梁诗人的情性观,并对齐梁咏物诗本体的认识更加接近事实。一虽然,齐梁时期追求描摹物外在形貌的赋体咏物诗数量众多,但不过是表面现象。

    文艺评论 2015年6期2015-09-29

  • 试论黄庭坚的心性哲学
    禅宗 融合三教 情性黄庭坚生活在北宋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的浪潮中,命运和仕途的坎坷与这大环境息息相关。作为这时期的诗人,黄庭坚不断吸取儒学思想、研习老庄义理,形成心性思想的基本构架。与此同时又汲取禅宗哲学,建立了明心见性、融合三教的思想体系。可见,黄庭坚的心性哲学不仅有儒家的范畴,而且同时吸取道家、禅宗的治心养性、齐同万物等心性论思想。这些思想同时也对黄庭坚的诗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儒学学习:修身养性,反求诸己儒学在经过六百年漫长的沉寂之后,在北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9期2014-09-26

  • 言有尽而意无穷
    羽的诗论,从诗人情性的生发、情象的生成以及情境的构造的角度浅谈盛唐山水诗的兴趣之美。关键词:盛唐 山水诗 兴趣 情性 情象 情境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唐代是一个个人性情得到充分彰显的时代,而盛唐则是这一时代中群英辈出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特别注重对情性的抒发,以及“个体感情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然激荡”。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一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山水诗的创作上得到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2014-08-26

  • 萧氏父子文学情感论研究
    感研究的重点放在情性问题上,即文学创作要抒发情性。关键词:文学情感 萧氏父子 情物关系 情性文学情感,是人的情感在审美和文学领域的体现。文学情感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先秦时代就有文学情感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老庄的崇尚文学创作的天工自然,强调“任其性命之情”,屈原在创作中提出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主情说,都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情感观念影响颇大。这一时期,是人性的觉醒时期,文学的情感问题得到空

    文学教育 2014年6期2014-07-15

  • 论陆九渊心学对《沧浪诗话》的影响
    ,均重视诗人自身情性在诗歌中的自我呈现,从心学对《沧浪诗话》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有了历史事实的依据。学界从心学对严羽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有程小平的《试析心学语境中的严羽诗学》[2],从心学与理学的对立出发认为严羽诗“悟”蕴含着对江西诗派的“过度理性化”批判。本文则选择从吟咏情性的本质论出发,从艺术的角度讨论心学如何影响严羽对诗的本质的评价,心学的精神气质如何体现在诗的创作与评论中,并从陆九渊对江西诗派的赞扬中凸显《沧浪诗话》与心学的区别。一、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2013-04-12

  • 《齐诗》情性论新探*
    093)《齐诗》情性论新探*李征宇(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汉代儒家学者接续先秦学者对情性的关注,运用情性论《诗》,在汉代经学视野下对于文学内部规律进行了有益探讨。汉代四家诗中,《齐诗》学者的情性论颇有特色。同出一脉的匡衡与翼奉对此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翼奉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说情性,体现出汉代阴阳五行思想对于诗学的渗透。作为同受儒家正统文艺思想牢笼的汉代各家诗学,不管“匡氏”学与“翼氏”学,还是《齐诗》学与《毛诗》学,其最终目的都是干预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8-15

  • 情性·气韵·新变——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三个审美范畴之探析
    基本审美范畴,即情性,气韵和新变。本文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做了一些粗浅探析,并阐述其理论价值。一、“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文学本于情性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开始即云:“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这就是说文学是情性的反映,心灵的律动,亦即文学既是创作主体自我情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也是其内心世界有节律的自然外显和表征。萧子显的“情性”说,反映和阐释了文学的抒情性特征,表明和显示了文学以情性为本。萧氏此说与钟嵘“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名作欣赏 2012年23期2012-08-15

  • 刘勰“诗持人情性”论辨析
    3)刘勰“诗持人情性”论辨析唐红(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刘勰的诗论思想散布在《文心雕龙》对诗体的各种论述当中。《明诗》篇对诗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是刘勰诗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行的观点把“持人情性”理解为讲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非诗的含义,既没有把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独特论说方式,也没有将刘勰诗论和其“标自然为宗”的文学观相结合,因而造成了误读。刘勰不仅用诗“持人情性”的新观点重申了自己的“自然”文学观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期201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