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 论陈白尘话剧《阿Q正传》的“改”与“不可改”※
    的七幕话剧《阿Q正传》较全面地践行了鲁迅的写作初衷,将阿Q形象与阿Q精神最大限度舞台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陈本《阿Q正传》通过设置舞台解说人,塑造舞台上的“阿Q们”群像,置换小说中的文言古语,使舞台语言表达更加通俗化等方式,实现了小说与话剧之间的改编。陈白尘对《阿Q正传》的改编,体现了小说到话剧的“可改”与“不可改”的两重性。鲁迅在小说中以杂文笔法呈现出阿Q的文学延展性很难可视化为舞台表演,小说对生命复杂性的注目,对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自我之丑的审视,以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3年9期2023-12-20

  • 阿Q的人物形象与其折射出的作者思想辨析
    ;教材分析;阿Q正传;人物形象;作者思想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2年修订)》的界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要素。这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地,当然必须依赖具体的文本解读过程。只有文本解读过程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之间形成了对应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才会有坚强的保证。追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不能简单地认为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描写特点,就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3期2023-09-09

  • “成了当今阿Q的标准造像”
    。赵延年的《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是中国版画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他精心为阿Q等人物造像,循着小说文本阿Q命运线索构想情节,形象地再现了鲁迅小说所关注的国民性弱点。在光与影、远与近、虚与实等方面,赵延年呈现出其解读文本的精益求精。在其重刻的11幅版画中,通过人物位置、画幅结构、人物拉近的更改,赵延年努力更准确地艺术再现鲁迅小说的思想和魅力。赵延年《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呈现出独具个性、富有力度的阳刚之美,塑造了瘦削、执拗、愚昧、卑劣的阿Q经典形象,达到了现实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4期2023-07-17

  • 阿Q正传》(节选)
    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阿Q已经产生了幻想,感觉自己就是革命党,未庄人都是他的俘虏了。这说明他平时总是被人瞧不起,受别人欺压,希望自己也能扬眉吐气地生活,能趾高气扬地使唤他人,让别人害怕并尊重自己。)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3年6期2023-07-10

  • 论“阿Q之死”中的旁观者效应
    词:鲁迅 《阿Q正传》 阿Q之死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干预模型1921年,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阿Q正传》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鲁迅先生以其娴熟的笔法成功地创造了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阿Q形象,使阿Q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小镇未庄为背景,描绘了在受到严重物质和精神双重戕害下的旧时代农民的形象。阿Q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2023-06-12

  • 鲁迅《阿Q正传》与蹇先艾《水葬》比较
    他们的作品《阿Q正传》和《水葬》里塑造出两个相似的人物形象:阿Q与骆毛。蹇先艾受鲁迅创作风格影响,其笔下的骆毛与鲁迅笔下未庄的阿Q都承接了作者对社会、对个体的批判与希冀。剖析“刑场”这一特定叙事空间中的人和事,有助于展现作者对“谋杀案”背后国民性的深度思考,探究在旧中国刑场文化背后,作者如何揭露国民性以召唤人类心灵深处的“爱与诚”。关键词:鲁迅 蹇先艾 《阿Q正传》 《水葬》 看客鲁迅的《阿Q正传》最初写于1921年,而蹇先艾的《水葬》于1926年创作,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3期2023-06-07

  • “笺注”作为鲁迅小说批评新范式
    摘 要]《〈阿Q正传〉笺注》作为专门注本,指明了阅读鲁迅作品中尚存的“误读”现状与某种程度上问题意识的缺乏,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同时也起到了查漏补缺、降低阅读门槛的普及等作用,证明了笺注作为鲁迅小说研究范式的必要与意义。其“以鲁注鲁”的方法和“俱收并蓄”的视野,以“回到鲁迅的本意”为基准,确保了注释的准确性及整体性,扩展了笺注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这种以“笺注”方式进行鲁迅小说阐释评论的独特文学批评,呈现出阐释的贴切、对话的多元与批评的自觉等特征,实践出了一种

    关东学刊 2023年2期2023-05-30

  • 从叙事结构解读《阿Q正传
    韦桂珍《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收入于小说集《呐喊》。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内容是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干起活来“真能干”,却一无所有。在中国几千年传统宗族社会为本的大环境中,阿Q作为一个漂浮不定的符号概念,甚至连“我是谁”“姓何名甚”“从哪来”这些问题都求不到一个确切回答。而关于“到哪去”的探索,阿Q始终是在寻求一种文化结构的认可,即寻求姓氏、传宗接代、被人看得起,这实际是在妄图寻求一种阿Q眼中被他人认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3期2023-04-16

  • 向《阿Q正传》学习塑造人物形象
    中 谢鹏《阿Q正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特色,是通过典型明晰的外貌特点、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精准贴切的动作描写,塑造了阿Q自尊自负、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形象。(一)典型明晰的外貌特点【技法指导】突出的外貌和衣着打扮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阿Q常常是“赤着胳膊,懒洋洋的瘦伶仃”样儿,最恼人的是他的头皮上“癞疮疤”。从“赤着胳膊”“瘦伶仃”可以看出阿Q是一个一无所有、卑贱流浪的底层人物;从“癞疮疤”可以看到他处境悲惨、无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13期2023-04-16

  • 阿Q正传》中的法律问题与涉法书写*
    15)鲁迅《阿Q正传》是“非进行法律解读便不能精确认识、解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的”“典范涉法作品”。[1]35小说运用“案卷”“履行”“抗辩”等法律词汇,叙述斗殴、盗窃、抢劫、死刑等法律事件,深描衙门刑场等法律场景、逮捕审讯等执法过程、城乡民众的法律舆论。对刑罚的强烈关注和发声冲动是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重要缘由,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多次陈述关于死刑的见闻和态度。鲁迅曾言“我当做《阿Q正传》到阿Q被捉时,做不下去了,曾想装作酒醉去打巡警,得一点牢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4-16

  • 生计问题的书写与阿Q的革命契机 ——重读《阿Q正传
    文娅鲁迅的《阿Q正传》从1921年12月4日起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目,从第二章开始转入“新文艺”栏目连载。自小说发表以来,对《阿Q正传》写作的逻辑,尤其是对于主人公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文坛学界就曾展开过广泛的讨论。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郑振铎于1926年11月21日发表在《文学周报》的评论文章中对革命与“大团圆”结局的商榷:“似乎作者对于阿Q之收局太匆促了;他不欲再往下写了,便如此随意的给他以一个‘大团圆’。像阿Q那样的一个人,终于要做

    写作 2022年6期2023-01-21

  • 阿Q正传》叙事中的委婉手法举要
    殷志纯(1.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9;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阿Q 正传》是鲁迅先生1921 年发表于《晨报副刊》的一部经典作品,虽已时逾百年,但其作品魅力和影响力仍然深远,耐人寻味。鉴于“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1]的审美意旨,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文本的易读性和晦涩性之间的悖论,使读者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既不会索然无味亦不觉艰深费解,这都归因于作者高绝的叙事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3-01-05

  • 阐释、重构与偏离 ——浅谈《阿Q正传》的三部话剧改编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在1949年前曾多次被改编成话剧并搬上舞台,影响较大的有三种: 1931年陈梦韶改编的六幕话剧《阿Q剧本》、1937年许幸之改编的同名六幕话剧《阿Q正传》、1937年田汉改编的同名五幕话剧《阿Q正传》。本文试梳理1949年前这三种话剧的改编过程、演出情况等,并对其改编进行分析和探讨。一在鲁迅的小说中,两万多字的《阿Q正传》是最长的一篇。其成书过程与鲁迅其他小说不同,是唯一一篇在报纸连载的作品。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鲁迅提到:“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11-05

  • 选点聚焦 梳理、探究与运用并举
    文陈述了在《阿Q正传》的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教学要求所做的一次探索,介绍了研习小说中词语降用这一语言现象的完整过程。关键词 语言梳理 语言探究 语言运用 《阿Q正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提出:“本任务群贯串整个高中阶段,既有课内任务,又应有课外任务。”“本任务群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应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与各个学习任务群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6期2022-07-18

  • 戏剧《阿Q正传》的新马演出史考察
    8年左右,《阿Q正传》在中国南下文人的介绍下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社群,此后,新马华人围绕着它的传播、阐释、翻造一直延续至今。伴随着《阿Q正传》在新马的传播,小说的戏剧改编及戏剧演出也随之展开。从1939到1989年间,话剧《阿Q正传》频繁在新马舞台上演,特别在“救亡运动”(1937—1945)、“独立建国运动”(1946—1963)、“反右运动”(1963—1989)三个阶段,此剧的上演起到了“培育民族意识”“赓续华族文化”“巩固左翼势力”等重要作用。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2年2期2022-07-12

  • 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中“乡土语言”译者行为度对比研究
    研究对象。《阿Q正传》目前有六个英译版本,译者分别是梁社乾、米尔斯、王际真、杨宪益和戴乃迭、威廉·莱尔以及蓝诗玲。本文考虑到译本的出版年份跨度、译者国籍和身份以及译介模式三个方面的代表性特征,选取梁社乾译本(本文简称“梁译”,1926年出版,译者为美籍华人)[7]、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本文简称“杨戴译”,1953年出版,译者为中外夫妻翻译家)[8]、莱尔译本(本文简称“莱译”,1990年出版,译者为美国学者)[9]和蓝诗玲译本(本文简称“蓝译”,2009年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6-30

  • 阿Q正传》里的“我”是谁
    盖。对于像《阿Q正传》这样从情节、人物和整个故事氛围来看,都颇具读者缘和大众亲和力的经典名篇,有意无意地剥离文本原生语境和简化社会背景的阐释症候或解读偏差,就更显突出。最集中的一点表现,就是把作品中的叙述者和叙述方式,都理解得过分透明、过分直接。似乎《阿Q正传》里那个讲故事和发议论的“我”,就等于鲁迅本人,他在小说里全部的功能就只是传达鲁迅的自我意识。而事实上,详察作品文本,再关联鲁迅创作《阿Q正传》时的基本社会背景,讲述阿Q故事的这个“我”究竟是在完全代

    阅读时代 2022年6期2022-06-14

  • 读《阿Q正传》有感
    直到我读了《阿Q正传》。阿Q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名为“未庄”的小村里,阿Q是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农,他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备受残酷制度的压迫。他无法正视自己卑微的身份,靠着“精神勝利法”自我麻痹。他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看似可笑的背后,却是当时社会国民的典型代表。阿Q的人生看似喜剧,实则可悲,他与赵太爷扯上关系,仍止不住别人对他的嘲笑;他期待爱情调戏吴妈,却迎来了全村人的避而远之;他离开未庄从城里回来,人们便改变了态度;他低价出售衣裙,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2年12期2022-04-20

  • 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
    窦晓青《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说。小说共分为九个章节,故事背景是清朝末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小说的主人公是阿Q。透过阿Q,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封建主义腐朽思想对中国人的负面影响。鲁迅笔下的阿Q,其个性主要体现在精神胜利法方面,阿Q在生活中经常自我安慰,自我欺骗,欺软怕硬且精神麻木。阿Q之所以形成这种个性,与当时的历史、时代以及其个人生活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阿Q的形象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和现实意义。一、阿Q的性格心理

    鸭绿江 2022年4期2022-04-13

  • 文化传播视角下《阿Q正传》的英译本分析
    播视角分析《阿Q正传》的英译本旨在通过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使中国优秀文化得以传播,而文化传播在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其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合各家之言从而探讨应如何最大化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关键词:文化传播;《阿Q正传》英译本;异化;归化作者简介:胡佳麟,南华大学。一、引言我国在政治、经济已取得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就文化而言,虽然已在尽力传播一些核心文化,比如在国内外建立孔子学院,但在文化出口

    校园英语·中旬 2022年2期2022-03-30

  • 译者行为批评视阈下的《阿Q正传》魏简法译本研究
    研究成果。《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在法国被多次重译。最近两年,国内开始对其法译本进行研究,如金玉佩对鲁阿(Michelle Loi)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进行了赏析;张英伦、梁海军、李冬冬对敬隐渔的法译本进行了分析。2010年法国比较文学家塞巴斯蒂安·魏简重译、注解并出版了《呐喊》;2015年,魏简把《呐喊》《彷徨》和《野草》的复译本结集出版。维克多·伍勒米尔(Victor Vuilleumier) 和张寅德(Yinde Zhang)在法国学术期刊《中国

    外国语文 2022年5期2022-03-24

  • 探究《阿Q正传》中的哀与乐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以幽默讽刺的笔调,叙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 的人生经历,揭露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保守和腐败。初读作品,人们可能会觉得阿 Q是一个可笑的人;再读作品,人们可能又会觉得阿Q是一个可悲的人。其实,阿Q是当时中国无数贫农的一个缩影,鲁迅先生通过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批判了当时国民的劣根性,想要达到“揭开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目的。下面本文就来探究一下《阿Q正传》中的哀与乐。一、哀与乐相互渗透阿Q这个人物既可笑又可悲。读完小说,读者会发现阿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1期2022-03-23

  • 20世纪50年代鲁迅形象建构的唐弢模式 ——以唐弢对冯雪峰《阿Q正传》研究的批评为中心
    但是围绕着《阿Q正传》对冯雪峰的批评所体现的话语上的“在轨”与“越轨”基本上呈现了他在20世纪50年代建构鲁迅的范式。一、唐弢对阿Q典型性格的分析1958年第2期的《文学研究》杂志发表了唐弢的《论阿Q的典型性格》一文。《文学研究》杂志是《文学评论》的前身,是在1957年3月“‘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以后,全国学术界都得到了很大的鼓舞;从事文学研究工作的人就更为迫切地感到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园地,有一个全国性的集中发表文学研究论文的刊物”的“迫切需要下筹办起来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18

  • 中国革命历史下对鲁迅作品思想的认识 ——以《阿Q正传》为例
    ◎陈 贞鲁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1],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铁骨铮铮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以文学作品高度的革命性、启发性成就了其革命家与民主战士的身份,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回顾中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期2022-03-18

  • 浅谈《阿Q正传》中吴妈的三重身份
    张小筱在《阿Q正传》中,吴妈是一个小人物。她和主人公阿Q一样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按理说,作为赵府的奴才,吴妈也是被剥削、被压迫的人,应该会感到委屈和不公。然而,她对自己的“奴才命”感到很满意,张口闭口都是赵府的事,宛如赵府的主人。在吴妈的心里,赵府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她和阿Q明明没有什么不同,却努力想要和阿Q划清界限。那么,她在小说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接下来,笔者就简要谈谈吴妈的三重身份。一、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吴妈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员,自然也深受封建思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1期2022-03-07

  • 试析《阿Q正传》中阿Q的性格特点
    思想家。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以贫穷落后的乡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贫穷、卑微、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雇农的形象。阿Q无名无姓,长期寄居在未庄的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来维持生计。他处处遭受欺凌,在与人发生争执时常常落于下风。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只能靠“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在强势的人面前,他自轻自贱,唾面自辱;在弱势的人面前,他又极度傲慢,近乎狂妄。他顽固守旧,恪守封建礼制,有时又显得十分可笑。本文就分析一下阿Q的性格特征。一、狂妄自大阿Q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11期2022-03-05

  • 论两篇最先讨论《阿Q正传》改编的文章
    上》《改编〈阿Q正传〉的我见》有可能是最早讨论《阿Q正传》是否可以改编及如何改编的文章。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知道,鲁迅并不是不同意他人改编,而是不同意随便改编,就事实而言,原作者立场只能供改编者参考。在如何改编问题上,鲁迅赞成根据实际情况改编作品,这应该是改编作品的通行做法。尽管许幸之改编的话剧《阿Q正传》六易其稿,但结果应该并不理想。关键词:北虹 许幸之 《阿Q正传》 改编鲁迅逝世后不久,报刊上便出现了人们改编《阿Q正传》的相关报道:1.《鲁迅生前不愿把〈阿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2期2022-02-28

  • 为《阿Q正传》作笺注
    黄乔生我为《阿Q正传》(以下简称《正传》)作笺注的想法萦绕在脑海已有多年,今年方才作成,足见自己不是笺注的好手。注疏,一般人看来,不及著述远甚,“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饾饤之技,不足称学问的。然而,我拖延的原因却是担心自己琐屑杂乱的学问尚不能胜任笺注《正传》的工作—面对这部文学经典,惶恐在所难免。《阿Q正传》发表后不久,就引起关注,在《晨报副刊》连载不久,就有人猜测作者是谁,阿Q影射的是谁;至今,这部作品仍被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全部或部分选录,而且被译成

    读书 2022年2期2022-02-10

  • 阿Q正传》的符号化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66071《阿Q正传》是鲁迅的重要作品,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人物、地方、事物,但与其相对应的人名、地名、物名等并非现实生活中哪一个具体的人物、地方、事物的名字,它们明显带有类型化、符号化的特征,成为符号化的意象,具有了象征功能。符号化意象与形象具有不同之处,形象是具体的人物形象、地理环境及事物,追求的是具象化、个性化;而符号化意象虽也用具体的物象来命名人物、地名、物名,但它追求的是抽象化、共性化。意象与符号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意象由“意”和“象”构成,“象”即

    东方论坛 2022年3期2022-02-03

  • 文本的生产与文学经典的诞生 ——基于《阿Q正传》文本生产过程的历史考察
    ,他在创作《阿Q正传》时,既没有过多地关注《阿Q正传》的创作与刊载情况,也没有明显的要将《阿Q正传》写成“经典”小说的诉求。他甚至没有想到过自己塑造的阿Q形象会成为时人热议的对象,更没有料到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文学经典。他一如既往地按照既有的节奏生活着、工作着、创作着。然而,恰是这样一种自由自然的写作状态成为《阿Q正传》成为文学经典的原初动力。目前,学界研究《阿Q正传》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基本围绕着“思想史”和“文学史”这两个维度来进行解读,从“文学理论

    东方论坛 2022年2期2022-02-03

  • 阿Q正传》艺术欣赏
    张梦阳《阿Q正传》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已经发表100年了,它有哪些独立的艺术特色呢?短与长1933年,茅盾的长篇小说杰作《子夜》问世,引起中国现代文坛的轰动。尽管《子夜》存在评论界早已批评的为预设理论服务、结构欠完满等缺点,但确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长篇小说巨著,显现出了茅盾企图“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雄心和恢宏、婉美的文笔。这时右翼刊物《新垒》5月号发文说:“以阿Q传沾沾自喜,躲在翻译案头而斤斤于文坛地位保持的鲁迅

    名作欣赏 2021年12期2021-12-14

  • 阿Q正传》边城》的非确定性表达对写作的启示
    ,本文结合《阿Q正传》《边城》中的相关表述提出了非确定性表达写作策略,试图纠正这种已经存在的或者是可能存在的问题。关键词非确定性表达;确定化表达;写作策略每当我们品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心便不由地黯然伤神;每当我们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时,脑海里总能浮现出充满刀光剑影的喊杀声;每当我们鉴赏《平凡的世界》之时,我们总会随着故事的推进时而担心,时而欣喜……稍加审视,我们就能发现这些文字的魅力来源于过去的现实或者当代的现实。因为现实,所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7期2021-11-24

  • 革命与“启蒙主义” ——鲁迅《阿Q正传》释读
    结构与叙述《阿Q正传》最早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时,第一章发表在“开心话”栏目上,第二章即改在“新文艺”栏目发表,直至结束。从叙述上来说,叙述者“我”刚出场的时候离小说人物阿Q很远,第一章甚至表露出与赵秀才的朋友关系,但其后叙述者并未表现出对赵秀才的同情,反而随着阿Q“从中兴到末路”经历的展开,表现出对阿Q的同情,最终甚至进入阿Q的内视角,与阿Q共同感受人群的眼睛“在那里咬他的灵魂”。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由远而近,使得小说在风格上也

    社会观察 2021年7期2021-11-15

  • 阿Q正传》中假洋鬼子和赵秀才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探析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批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国民的种种劣根性,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小说除了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主人公阿Q之外,还生动地刻画了两个读书人的形象,分别是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本文就探究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一、相同点1.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同属一个阶级他们二人都是大家少爷出身。假洋鬼子是钱太爷的儿子,赵秀才是赵太爷的儿子,“在未庄只有赵钱两姓是大屋”。二人同属于资产阶级。在未庄,他们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人,自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1年8期2021-11-13

  • “也”谈杨宪益和莱尔译《阿Q正传
    果。笔者以《阿Q正传》为语料,发现其中的193个“也”均为元话语,不具备命题意义,即便删除,不会影响原文语义。以严谨著称的鲁迅写作时将其保留,必有其背后的动因。本研究依据Hyland对元话语的分类,将其分为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分析楊译和莱译是否完整地保留了原文“也”的功能和效果,旨在为我国文学作品中元话语的英译提供些许策略上的参考。关键词:《阿Q正传》;汉语元话语“也”;英译;语境效果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华文文学 2021年2期2021-11-10

  • “再虚构”与逻辑的悖逆及思想的断裂
    片《药》与《阿Q正传》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病例”与“灵魂”进行再虚构以实现光影转世与跨界传播的同时,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通俗化特征。《药》中普通民众坚定的政治立场与《阿Q正传》中王胡高于历史中间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均与真实的历史逻辑相悖逆。白举人与夏三爷的合二为一虽使得两部影片实现了情节弥合,但两部影片所传递的关于“革命”的观感截然不同,影片展现的思想呈断裂状态。语言的精炼与思想的深刻造就了鲁迅小说高度雅化的特征,电影以集体化创作与大众化受体为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0-22

  • 毛泽东与冯雪峰关于《阿Q正传》的谈话
    谈及鲁迅的《阿Q正传》,是在中央苏区与冯雪峰的一次谈话中。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对阿Q的评价,既有着与鲁迅相似的共性,也有同鲁迅看法不尽相同的地方。毛泽东这样评价道:“阿Q是个落后的农民,缺点很多,但他要求革命。看不到或者不理会这个要求是错误的。鲁迅对群众力量有估计不足的地方,但他看到了农民的要求,毫不留情地批评阿Q身上的弱点,满腔热情地将阿Q的革命要求写出来。我们共产党人和红军干部,許多人看不到,对群众的要求不理会,不支持,应当读一读《阿Q正传》。”很显然

    百年潮 2021年8期2021-10-12

  • 文学评介的变迁与文艺政策的调整
    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在延安的评介活动进行梳理,以此为中心考察不同阶段延安文学评介与文艺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影响及其历史价值。关键词:延安文艺;文学评介;文艺政策;《阿Q正传》1941年5月27日,延安鲁迅研究会在《解放日报》上刊出一则启事:“本会拟于鲁迅先生五周年纪念前,出‘阿Q论一册。惟搜集到的文献甚少,为此谨向各界征求凡与‘阿Q有关的文献。(无论发表于杂志或单行本中者均可),如将原书寄下(抄毕即奉还),或能代抄一份附同原书(於六月底以前)寄下尤感

    文艺论坛 2021年3期2021-09-14

  • 阿Q进栅栏门的次数:纯粹笔误还是表现手法
    查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过程,联系《阿Q正传》外文译本和其他版本的处理实际,结合相关因素,进行了表现手法的证伪和纯粹笔误的证成。关键词:鲁迅 《阿Q正传》 栅栏门 笔误《阿Q正传》第九章中,阿Q被投入了司法程序,经历了被抓、被审、被处决的过程。随着阿Q生命的终结,《阿Q正传》也划上了句号。伴随着作品的深远影响,有一处疑问也产生了:作为限制人身自由标志的那扇栅栏门,阿Q究竟几进几出?从作品文本角度看,是两次;从读者角度看,是三次;那么,作者鲁迅,为什么要留下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8期2021-09-11

  • 谈谈《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
    方向清《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先进思想,但是广大人民依然受到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殖民势力的双重压迫,身体和精神都饱受摧残。在《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是众多受压迫民众的一个缩影,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迷信思想的毒害。在强者面前,他卑躬屈膝,一脸的奴才相;在弱者面前,又无比霸道,专干些欺凌弱小的事情。在这篇小说中,阿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期2021-09-10

  • “三不朽”图赞与“速朽”《阿Q正传》的文脉勾连
    、“速朽”《阿Q正传》与古代圣贤的对话张岱是对鲁迅影响比较大的绍兴先贤、浙东文人之一,鲁迅不仅对其描述的明清时期绍兴风俗场景非常神往,而且传承了他的文学遗产,包括重稗史笔记,为社会普通人物做传,文学技巧上传神的白描手法、语言风格短隽有味等等。在《五猖会》中追忆儿时所见的绍兴迎神赛会,鲁迅便联想到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述明末“豪奢极了”的祷雨赛会,全文引用《及时雨》一篇,慨叹“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作为晚明散文大家,张岱避乱剡溪山,忆及少

    东方论坛 2021年3期2021-08-02

  • 《我是猫》和《阿Q正传》的比较分析研究
    我是猫》和《阿Q正传》为代表揭示了社会现状以及对国民进行批判。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两位作家以及代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深入研究作品中表现的本质,从中找到作品中的社会价值,引起人们的反思以及共鸣。关键词:夏目漱石;鲁迅;《我是猫》;《阿Q正传》;国民劣根性前言1.1研究目标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同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也很有心得,他擅长对个人心理进行描写,开启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我是猫》是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是

    锦绣·中旬刊 2021年7期2021-07-17

  • 论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
    子恺发愿把《阿Q正传》绘成连环漫画,期盼中国不复有阿Q及产生阿Q的环境。《漫画〈阿Q正传〉》出版后,受到周作人、冯雪峰的否定性批评。丰子恺以毛笔简笔画绘漫画,在其绘画中注重神似注重情韵。丰子恺以简笔写意绘出阿Q悲哀的人生,以均衡构图呈现乡土社会的世象,以细节点缀表现出浙东民俗风情。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和煦春风的风格,是与丰子恺所受到的中日画家的影响、宗教的濡染、审美观念等有关,构成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多温婉少讥刺、多悲悯少愤懑的原委。与陈铁耕

    江汉论坛 2021年6期2021-07-01

  • 罗曼·罗兰评《阿Q正传》相关问题考
    致敬隐渔评《阿Q正传》的信写作时间当为1926年1月22日。其主要内容一是评价《阿Q正传》,二是评价敬隐渔的翻译。敬译《阿Q正传》实际上同时凝聚着罗曼·罗兰和《欧洲》主编之一巴萨尔耶特的心血。此外,根据相关资料,还可以梳理出《阿Q正传》在《欧洲》得以发表的经过。关键词:罗曼·罗兰;敬隐渔;巴萨尔耶特;《阿Q正传》;写作时间1926年1月24日,敬隐渔在给鲁迅的信中写道:“我不揣冒昧,把尊著《阿Q正传》译成法文寄与罗曼罗兰先生了。他很称赞。他说:‘……阿Q传

    当代文坛 2021年3期2021-05-21

  • 乡村庇护功能的缺失与阿Q的悲剧命运 ——乡土中国视阈下的《阿Q正传》新解
    刚[提要]《阿Q正传》中阿Q的命运与“未庄”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之间有何关联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少有学者探讨阿Q未能被“未庄”所接纳,反而被“未庄”所排斥,以至于最终酿成其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与内涵。在乡土中国,村庄既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也是社会人栖居的物质场所。离开村庄,社会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根基。作为社会进化的一个自然结果,乡村既是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对社会稳定起着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居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04-17

  • 抒发“心声”、沟通痛感与召唤主体 ——鲁迅文学魅力一议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中说:别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㉒1920年代后期的《小杂感》中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1期2021-04-17

  • 论当代作家对《阿Q正传》的续写与重写※
    当代作家对《阿Q正传》进行续写与重写的小说有近20部之多。其中续写之作中,既有承续鲁迅原著精神的成功之作,也有与鲁迅原著精神相差甚远的失败之作。而“重写之作”则进行了多元化的创新性尝试,作家根据自己的创作目的,塑造了以下几类生动的阿Q形象:摩登阿Q、创业者阿Q、官场(职场)阿Q、南洋阿Q。《阿Q正传》能作为“前文本”被当代作家不断地续写与重写,凸显了它作为一部不朽文学经典的巨大生命力,也显示它逐渐走向古典化的文学地位和兼具当下性的当代价值。当代作家对《阿Q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9期2021-04-17

  • 痛感的消失与恢复※——以《阿Q正传》为中心
    题出发,以《阿Q正传》为中心,围绕鲁迅关于国民的精神与身体、启蒙与革命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展开讨论,以期重新认识鲁迅前期的启蒙探索。一 身体的失败与精神的胜利精神胜利法的揭示与命名是《阿Q正传》最重要的艺术贡献之一。近百年来无数的研究论著致力于分析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不遗余力地批判它所表征的国民性弱点,由此孕生的自省精神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民族精神的组成要素之一。不过,研究的成果虽然相当可喜,不足却也很明显,尤其是对“精神”的剜刺未能在兼顾“身体”的视野中进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6期2021-04-17

  • 关联理论下《阿Q正传》英译策略解读
    10)引言《阿Q正传》(以下简称“《阿》”)是鲁迅于1921年12月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故事为社会缩影,借主人公阿Q批判了彼时国民的麻痹愚昧和政府的封建腐败。自1926年美籍华人梁社乾(George Kin Leung)开创《阿》英译先河始,海内外学者纷纷加入鲁迅作品翻译行列,至今《阿》已被翻译成丹麦语、德语、印尼语等数十种文字。杨坚定等[1]将鲁迅小说英译划分为三个阶段并进行了历时性综述,总结其中《阿》共有6个英译本,整理如表1。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4-16

  • 论《阿Q正传》插图本的图像与文本的互动关系 ——以赵延年和裘沙、王伟君的插图本为例
    素。鲁迅的《阿Q正传》历来是画家们广泛关注的题材,从20世纪30年代的丰子恺、刘蚬、陈铁耕,40年代的丁聪、刘建、刘建菴、郭士奇,到1949年以后的沈原野、程十发、范曾、赵延年、裘沙及王伟君等,都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创作了大量《阿Q正传》插图。本文以《阿Q正传》的两个经典的插图版本——赵延年木刻插图本、裘沙及王伟君夫妇的素描插图本为个案,比较不同版本插图的差异,分析插图的介入所形成的图像叙事对于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所产生的影响,探究插图与文本之间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3-18

  • 阿Q正传
    导演:岑范主演:严顺开、李纬、杨宝河、王苏娅住在未庄土谷祠里的阿Q,虽常遭人耻笑,却能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他自称“姓赵”,被未庄地主赵太爷一顿痛打。他骂从东洋回来的钱大少爷是“假洋鬼子”,头上挨了几拐杖。他在街上寻小尼姑开心,被咒“断子绝孙”。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进城的消息传到未庄,赵太爷和钱大少爷都投机革命。阿Q也神往革命,但他尚未来得及弄清革命的真正含义,就成了“惩一儆百”的牺牲品。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这部电

    东方电影 2021年4期2021-03-02

  • 驱散迷雾 理解本意 ——写在《阿Q正传》发表100周年之际*
    的重要作品《阿Q正传》至今已经发表100周年了。这100年来,学界就如何理解鲁迅本意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鲁迅生前也一直担心人们不理解他的本意而造成种种曲解。早在1930年10月13日,鲁迅在致王乔南的信中就说过:“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1)鲁迅:《致王乔南》,《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2-13

  • 用话剧语言阐释“‘活生生的阿Q’形象”*① ——论许幸之的《阿Q正传》六幕剧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自1921年12月开始在《晨报副刊》连载,至今已经百年。作品不仅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的版本,还被改编成电影、戏剧、舞剧、电视剧等上演,仅改编成话剧的就有:陈梦韶的六幕剧、许幸之的六幕剧、朱振兴和杨村彬的三幕剧、田汉的五幕剧、陈白尘的七幕剧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话剧改编,扩大了《阿Q正传》的接受与影响。许广平在谈到许幸之改编的话剧《阿Q正传》时说:“阿Q不但是代表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同时也代表世界性的一般民族弱点,尤其农村或被压迫民族方面,这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2-13

  • 周作人对《阿Q正传》的一个批评性观点评析
    是周作人对《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评价。他認为这既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褒词,也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贬词。作为贬词,周作人认为《阿Q正传》缺少“笑中的泪”,阿Q作为思想典型的意义,盖过了人们由阿Q的不幸命运而引发的共同命运感。这与鲁迅塑造人物的典型化的方法有关,也与鲁迅对通过阿Q所传达的“思想”的看重,远远超出对阿Q本身的关心和经营有关。关键词:思想典型 笑中的泪 多憎而少爱 共同命运感周作人的论文《》是研究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一篇经典文献,常被论者不胜引用。但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期2021-02-04

  •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阿Q正传》首个法译本研究
    迅推向世界《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先驱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海外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1926年,《阿Q正传》被留法勤工俭学的敬隐渔译成法语,并在著名的《Europe》(欧罗巴)杂志上分两期(5月、6月)发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传播的先河,在法国掀起了持续至今的“鲁迅热”。敬隐渔的翻译得到了法国文豪罗曼·罗兰的帮助,该译本的法语得到了罗曼·罗兰赞赏。据敬隐渔本人说,罗曼·罗兰这样评论:“你的译文是规矩的,流畅的,自然的(votr

    法国研究 2021年1期2021-01-22

  • 阿Q正传》的隐含读者和真实读者分析
    摘要:回顾《阿Q正传》,这部作品寫于1921年,那是一个充满焦虑和恐慌的时代。鲁迅清楚的看到自己国家的落后,而群众仍然用“精神胜利法”麻痹着自己的灵魂。他一开始拿起笔时,就已经明确自己作品中的隐含读者,鲁迅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为了更好地与读者进行对话,他开始关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重视文章对于读者来说的可读性。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与他们对话。本文以《阿Q正传》为研究对象,研究该作品中的隐含读者和真实读者。 关键词:隐含读者 真实读者 《阿Q正传》 随着新文化

    文学教育 2021年12期2021-01-03

  • 先入为主的研究应如何突破
    以鲁迅作品《阿Q正传》的相关研究内容为讨论对象,指出以往研究先入为主的现象和影响,集中探讨以堂吉诃德和阿Q形象的相关研究,提出文学研究的一点粗浅见解。关键词:文学研究 鲁迅 《阿Q正传》 堂吉诃德鲁迅作为中国文坛上当之无愧的大文豪,其作品不仅收录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更是诸多文学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时至今日依旧有诸多学者尝试着对鲁迅的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尝试着在新时期新思想的指导下对文章挖掘出更多的深意。纵观文学评论,很容易发现一个鲜明的特点——不同时期的社会思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2020-12-14

  • 梁社乾与《阿Q正传》的首次英译
    )一、引言《阿Q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其深邃的思想、娴熟的技巧、独特的风格赢得世人的喜爱和赞赏,小说刚一问世就产生了巨大反响,在文坛上刮起了一股“阿Q旋风”。连鲁迅的“宿敌”对《阿Q正传》的深刻笔法、艺术成就也不得不折服,倍加推崇。评论家郑振铎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将成为世界最熟知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1]。小说中所反映的思想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其英译历经百年而不衰的魅力所在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20年5期2020-11-02

  • 阿Q正传》中的“鲁迅体”初探
    文笔者想以《阿Q正传》为例,初步探讨鲁迅创作的文体风格。关键词:鲁迅;《阿Q正传》;鲁迅体;现代文学作者简介:叶倩虹(1988.8-),女,安徽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2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中,鲁迅的《呐喊》、《彷徨》一直被视为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创造出了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现代小说史中的经典作品。《阿Q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2020-10-26

  • 阿Q对待生命的态度——论《阿Q正传》中阿Q的生存形象
    自己的胜利《阿Q正传》第二、三章是对“精神胜利法”的展示。阿Q处于未庄的最下层,“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阿Q甚至连姓名也模糊,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挨了赵太爷的一个嘴巴,便模糊了,自己的姓被人一个嘴巴便夺了去,只剩“阿Q”。虽处于如此境地,但阿Q还是想活着,且有尊严地活着,旁人看不起他,他也看不起旁人,甚至有些自大,“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我们先前——比你阔的

    名作欣赏 2020年21期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