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

  • 烛之武“退”秦师的逻辑再思考
    。而且文中说,“秦伯说”——秦伯居然很高兴,而且还转身就与郑国结盟了,可见烛之武所提供的逻辑是多么的有效。从结果倒推烛之武的努力,可以发现烛之武的聪明之处在于其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准确地判断国与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并为秦伯做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游说秦伯的过程中,烛之武完全是从国与国的眼前与长远的利益角度来解析的,说服力非常强,因此秦伯接受是大概率事件。这在客观上也说明秦伯身边并无像烛之武这样的高明之“士”,其决策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三、“退”秦师逻辑的一般

    中学语文 2023年23期2023-09-25

  • 从《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记叙文写作技巧
    概括交待“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简短的句式,突出晋秦联军来势之凶,郑国处境之险,引出下文郑国如何应对的叙写。“如何”部分写郑国如何应对晋秦入侵,由谁去“退秦师”,如何“退秦师”,重点写“退秦师”的经过。先写“退秦师”人选的确定,再写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写郑国“退秦师”人选的确定,突出烛之武的大局意识与责任担当,写“退秦师”的过程,突出烛之武的的杰出智慧与高超才能。“怎样”部分写烛之武游说秦伯一番言辞的实际效果,从秦伯与晋侯两方面来写,

    中学语文 2023年20期2023-08-27

  • 且说烛之武之"智"
    ,如郑伯、晋侯、秦伯、佚之狐、子犯等。其中,有两个人与烛之武从正面打过交道,一个是郑伯,另一个是秦伯。烛之武在两个人面前的表现也截然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非常了解这些人的心理。郑国遇到危难,郑伯在情急之下找到烛之武。烛之武并没有因此觉得受宠若惊。相反,他表现得十分冷静。当着郑伯的面,他以自己年老为由表示不愿意出面。烛之武是真的不愿意出面吗?当然不是。他婉拒郑伯,是因为自己在年轻时并未受到郑伯的重用。如今形势危急,郑伯才想起他,他的心中自然有怨气。在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3年5期2023-07-14

  • 用烛之武的劝说技巧破交际语境写作的局
    凭借三寸之舌说服秦伯的呢?其成功经验能否为我们当下流行的交际语境写作提供具有实操性的方法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进行如下分析:一、构建有意义的交流烛之武临危受命,将以弱者的姿态出现在秦伯面前,一言一行并无国家的力量支撑,所以烛之武出发前先要为此次劝说行动找到强大的支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换言之,作为说辞,必须对时政有利且符合大义。晋国即使拥有绝对的实力,攻打弱小的郑国尚且要找“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样看似正当的“理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3期2022-12-27

  • 学科素养视域下的单篇文本教学探索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形中为烛之武游说秦伯创造了条件。最后,细品“晋侯、秦伯围郑”中的“围”字,郑国的紧张形势、危在旦夕的窘境不言而喻。第二自然段中,我们要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佚之狐和烛之武的语言。在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况下,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佚之狐慧眼识才、知人善荐,但只有在国家危难的情况下,烛之武才被人荐举,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烛之武的悲剧人生。在品读佚之狐的语言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做减法比较,即去掉其言说中的语气词、连词和副词,将“国危,使烛之武见秦军,

    中学语文 2022年22期2022-09-19

  • 两个女孩
    陆 梅迷路秦伯的烟瘾又犯了。庞阿姨不许秦伯再抽烟,秦伯只能悄悄背着她抽。庞阿姨的鼻子很灵,一闻烟味就要开窗通风。这天,庞阿姨出弄堂去买菜,秦伯赶紧向麦小节招手。秦伯塞给麦小节一卷毛票,也不管小姑娘乐不乐意,关照麦小节走后弄,拐出永年里,到黄陂路合肥路转角的大象烟纸店买烟。“记住了,两包生产牌,余下的你买糖吃。”这个任务来得太突然。麦小节脑袋轰的一下,跟着心跳如鼓,隐隐生出跃跃欲试的渴望——她不能推掉这份突如其来的信任。犹豫了半秒,决计跑一趟烟纸店。这很容易

    延河 2022年6期2022-07-24

  • 两个女孩
    陆梅秦伯的烟瘾又犯了。庞阿姨不许秦伯再抽烟,秦伯只能悄悄背着她抽。庞阿姨的鼻子很灵,一闻烟味就要开窗通风。这天,庞阿姨出弄堂去买菜,秦伯赶紧向麦小节招手。秦伯塞给麦小节一卷毛票,也不管小姑娘乐不乐意,关照麦小节走后弄,拐出永年里,到黄陂路合肥路转角的大象烟纸店买烟。“记住了,两包生产牌,余下的你买糖吃。”这个任务来得太突然。麦小节脑袋轰的一下,跟着心跳如鼓,隐隐生出跃跃欲试的渴望——她不能推掉这份突如其来的信任。犹豫了半秒,决计跑一趟烟纸店。这很容易不是吗

    延河 2022年6期2022-07-24

  •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常严峻。“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在这样的情形下,烛之武临危受命,前往秦营拜见秦伯。秦军势强,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稍有闪失,不仅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而且可能激怒秦伯,加速郑国的灭亡。在这样的情况下,秦伯根本不会将烛之武放在眼里。烛之武也深知目前的形势对自己不利。见到秦伯,他并没有掩饰,而是开门见山,直接说明来意,如此一来,反而显得极为坦诚,也成功引起了秦伯的注意。烛之武如果有意掩饰,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秦伯不义或者低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4期2022-07-11

  • (三)教学案例 缘“抓手”而行
    武;烛之武“劝”秦伯;晋文公“劝”子犯。咱们学习任务二是圆桌讨论文中以上四组人物。先看[第一组]——佚之狐“劝”郑伯。生:“国危矣”的“矣”读重。表明形势相当危急,他在急郑伯所急,切中郑伯的利益担忧。生:“必”相当自信,既是对被荐人烛之武高度的认可,也是给予郑伯暖心抚慰与巨大信心。师:佚之狐劝谏郑伯成功,其原因无非是切中听者的利益需求,且给予听者保国的信念。师:咱们来看[第二组]郑伯“劝”烛之武。两位同学演诵。(生对话表演)生:“是寡人之过也”,他放下高高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11期2022-06-29

  • 由《烛之武退秦师》看纵横捭阖之术
    时刻,烛之武夜访秦伯,不仅智退强敌,而且为郑国拉来了强有力的援军。从中,我们不难看到“纵横捭阖之术”的影子。接下来,笔者就详细谈谈。纵横捭阖之术是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对对手进行联合或分化。那么,烛之武是如何做的呢?第一步:与秦化敌为友《左传》有言:“无礼,无以立。”可见,在春秋时代,各国外交都讲求“礼”字,尤其是小国,要时刻谨记“有礼”,谨言慎行,力图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保全自己,不被大国吞噬。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晋、秦联手攻打郑国,作战的借口是“以其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1期2022-03-23

  • “选择”背后的考量
    从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开始,到“亦去之”的结尾,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此文,那就是“选择”:烛之武的“选择”决定了郑国之围是否能解除,决定了秦伯的“选择”,当然也影响着晋侯的“选择”。[1]以“选择”来概括本文,无疑是一种突破,而且解读高老师的观点,也发现逻辑丝丝入扣,虽是一家之言,但却值得琢磨。在这种琢磨当中,笔者进一步思考:烛之武的“选择”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在笔者看来,这一问题涉及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涉及到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引到文本理解的哪种水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0期2021-12-08

  • 驳之以理 献之以策
    “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给郑国赢得了一线生机。郑伯的退而自责与自省,为他打动并说服烛之武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此刻郑伯的做法,我觉得和上文“示之以弱,驳之以理”的做法应属一类。烛之武劝退秦穆公的说辞可就比他的国君高明多了!老烛面对强大的秦国之穆公的开场白——“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深得其君上真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说辞也仿佛郑文公附身。但是这样的示弱,是无法让虎狼之秦退去的,于是老烛抛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进一步引起秦伯的关注,接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36期2021-11-19

  • 于细节处看《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艺术
    。“夜缒而出,见秦伯。”短短六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一位耿直赤诚的臣子孤身于月夜潜行,只为国家能避免劫难,体现烛之武遇事敢于承担、不惧艰险、不计回报的形象。在后文中烛之武舌战秦伯,以高超缜密的思维逻辑逐渐使秦伯内心的秦晉盟约崩坏,更加突出了他的机智、善辩、侃侃而谈,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至于晋侯,文中只在尾端以正面描写出现。其中晋侯面对臣子劝说继续攻郑时,连说不仁、不知、不武,进而显现他虽有侵略他国的野心,却也深明大义,懂得取舍的国君形象。二、巧用伏笔、前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9期2021-09-13

  •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
    神。二是烛之武与秦伯之间的关系。从课文描述来看,两个人也就一面之缘,而且课文中只有烛之武的一段语言,并没有秦伯的话,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仍然值得分析。烛之武站在秦国的角度,分析利害得失,固然是外交技巧的一种体现,但也确实是站在秦国的角度所作出的思考,而且是比秦伯所想到的获得两个城池更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洞悉了晋国的野心,指出了秦国有可能面对的后患,从历史长远的角度给予了秦国新的安全观。正是这样的分析,切中秦伯的下怀,于是“秦伯说”,而且“与郑人盟”。虽然课文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6期2020-10-27

  •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种措施
    晋之间的矛盾,为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谈中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心悦诚服。在游说的过程中,他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先讲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多大裨益;而存郑对秦倒有好处。如此,晓之以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0年6期2020-09-10

  • 新评价体系下《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策略变化
    先,回顾烛之武对秦伯游说的具体内容。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凡124 字,退两国之军,当然足以彪炳史册。我们可以试着用交际性作文的分析层

    名师在线 2020年18期2020-07-02

  • 文言文教学增效门径探析
    为主动,一步步将秦伯套结实。那么,接受“退秦师”的重任这个要点是不是可有可无呢?它是重点吗?应该说这不是全文的重点,只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很重点,为什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会明白,原来这个阶段的叙述,可以起到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也更有利于表现烛之武有怀才不遇的压抑怨愤、有以大局为重的豁达心胸,也能够表达郑伯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知错认错、不甘做亡国奴、敢于与强敌抗争的性格特点。如果抓住标题中的“秦师”提问,也可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9年11期2019-12-30

  • 文言文教学增效门径探析 ——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
    为主动,一步步将秦伯套结实。那么,接受“退秦师”的重任这个要点是不是可有可无呢?它是重点吗?应该说这不是全文的重点,只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很重点,为什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会明白,原来这个阶段的叙述,可以起到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也更有利于表现烛之武有怀才不遇的压抑怨愤、有以大局为重的豁达心胸,也能够表达郑伯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知错认错、不甘做亡国奴、敢于与强敌抗争的性格特点。如果抓住标题中的“秦师”提问,也可

    中学语文 2019年32期2019-12-03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着想,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既”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使之解除戒意,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2)前面的叙述都是先说晋,后说秦,而这里,说成“秦晋围郑”,让秦伯充当郑国命运主宰者的角色,含有对秦伯的恭维之意。(3)“若”一词言外之意是:“亡郑”于你并无益处。这是以退为进。】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预设:(1)“厚薄”对比,言亡郑有害于秦,这不能不让秦伯

    速读·上旬 2019年2期2019-10-21

  • 在问题发现中实现因声求气
    武的一番话就能让秦伯撤军?(项依慧、陈浩尔、陈晨、林睿等20多个同学)④烛之武这么有才能,为何没早被重用?(刘浩南、胡慧中等同学)⑤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才能相当了解,为何以前没有举荐他?(陈洁、李晨慧、郑如雪等同学)(二)明确本课任务,通过解决五个问题勾连全篇,试着对文本进行解读和赏析。二、细读:探究问题(一)教师明确阅读策略:课文很短,而且字词疑难已经解决,主张大家进行细读。(二)教师明确文本细读要求:回归文本,回归文段,回归语言;诵读对比,品味文本语言背后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7期2019-09-10

  • 《烛之武退秦师》探究阅读
    讲烛之武夜晚去见秦伯,成功说服秦伯的故事。“夜缒而出”四个字清晰地反映出了当时紧张的局势。白天已经没有可能出城了,极有可能是因为城门外驻扎的都是秦晋的军队,战争一触即发,国家危难在一瞬之间,“缒”字更加说明了这一点。试想一下,一位出使别国的臣子,此时此刻全然没有了该有的礼节,只想着避开秦晋军队的耳目,尽快见到秦伯。在见到秦伯之后,烛之武直接进入主题。他抓住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为大的关键点,先撇清关系,讲明郑国清楚结果,此番前来是站在秦国的角度考虑的。烛之武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28期2019-09-06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思考
    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兵的?(1)提供三份史料:春秋时期形势图、秦晋之好史实、退秦后秦晋交恶史实。(2)小组合作,深入思考。设计意图:烛之武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语言得体、不卑不亢、以退为进;二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是分析透彻、逻辑清晰、以理服人。其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历史、地理、语言技巧等多方面的知识,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此环节设计为小组合作完成。师:谁来谈一谈你们小组的看法?生1:烛之武并没有一开始就分析利弊,而是首先承认“既知亡矣”。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9年2期2019-07-08

  •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浅探
    句话一出,引起了秦伯冷静的思考。他想:是啊,秦郑之间隔着晋国,秦国即使得到郑国一点土地,对于这块分地也很难实行长期有效的控制。那郑国对秦国有没有利益,有没有用处呢?他在思考这个问题。烛之武帮他表达出“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就是烛之武抛出的“亡郑倍邻论”。听到这话,秦伯不能不做认真的权衡了。秦晋围郑,最大的获益者是晋国,秦国怎么可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秦伯犹豫了。见此情景,烛之武在分析了亡郑对秦无益而有害的基础上,他适时推出了自己的“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2期2019-03-13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思考
    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兵的?(1)提供三份史料:春秋时期形势图、秦晋之好史实、退秦后秦晋交恶史实。(2)小组合作,深入思考。设计意图:烛之武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语言得体、不卑不亢、以退为进;二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是分析透彻、逻辑清晰、以理服人。其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历史、地理、语言技巧等多方面的知识,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此环节设计为小组合作完成。师:谁来谈一谈你们小组的看法?生1:烛之武并没有一开始就分析利弊,而是首先承认“既知亡矣”。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

    语文天地 2019年4期2019-03-05

  • 浅析烛之武其人
    .他能迅速捕捉到秦伯的心思,把自己的观点掩藏在秦伯听得进去的话里,说明他的情商颖悟绝伦。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两高”人士,居然会感叹“不如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烛之武生活着的郑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度。冯梦龙在其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将烛之武写为郑国的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官),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尽白,身体伛偻,步履蹒跚。我不知冯的描写是有其出处,还是小说家的想象,但其刻画大致符

    中学语文 2019年36期2019-01-31

  •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浅探
    句话一出,引起了秦伯冷静的思考。他想:是啊,秦郑之间隔着晋国,秦国即使得到郑国一点土地,对于这块分地也很难实行长期有效的控制。那郑国对秦国有没有利益,有没有用处呢?他在思考这个问题。烛之武帮他表达出“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就是烛之武抛出的“亡郑倍邻论”。听到这话,秦伯不能不做认真的权衡了。秦晋围郑,最大的获益者是晋国,秦国怎么可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秦伯犹豫了。见此情景,烛之武在分析了亡郑对秦无益而有害的基础上,他适时推出了自己的“舍

    中学语文 2019年6期2019-01-30

  • 浅析烛之武其人
    .他能迅速捕捉到秦伯的心思,把自己的观点掩藏在秦伯听得进去的话里,说明他的情商颖悟绝伦。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两高”人士,居然会感叹“不如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烛之武生活着的郑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度。冯梦龙在其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将烛之武写为郑国的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官),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尽白,身体伛偻,步履蹒跚。我不知冯的描写是有其出处,还是小说家的想象,但其刻画大致符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12期2019-01-14

  • “人物对话”撬动传记教学
    知亡矣。”先稳住秦伯,使人听了可怜,又让秦伯有好奇。②晓以利害。用郑亡对谁有利启发秦伯。③以利往之。亡郑只有利于晋,而保留郑国“若舍郑……君亦无所害”。注意:“君亦无所害”应理解为: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为使者提供缺少的东西,你也没有什么坏处,更别说其他了……且秦强郑弱,留郑对秦来说是百利无一害。秦伯自然心动。④追溯历史,晋不足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抓住敌人的弱点,达到分化敌人的目的,让秦伯深思。⑤积极推理,劝秦防晋。“夫晋……唯君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4期2018-09-01

  •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对晋侯联合秦伯实施围郑行动“背后的意图”洞若观火;这是他瓦解“秦晋联盟”的杀手锏。烛之武在见秦伯的时间和方式上作了细致考量后,顺利进入秦军营地,见到了秦伯。作为即将亡国的使臣,如何开口?烛之武是用“执事”“君”来称谓秦伯。这里大有讲究。何谓“执事”?教材的注释是:“办事的官吏或执行事务的人”,是对对方的敬称。我们必须注意烛之武用“执事”一词,除表示对秦伯的敬重外,更符合“围郑”事件的真实情况:晋侯以“无礼于晋”和“贰于楚”发起“围郑”行动,秦伯是协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3期2018-05-18

  •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于楚”为由,联合秦伯(秦穆公)“围攻”郑国。两个都有称霸中原的雄心且后来都做了中原霸主的大国,联手围攻一个中原弱国,结局应该是毫无悬念的。但是,在即将亡国破家的危急情势下,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立下了名垂青史的“口舌之功”!烛之武何以口舌“退秦师”?一、巧妙开场“表”敬重面对临头的大祸,郑国的佚之狐和烛之武算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清楚“秦君(秦穆公)”是可以“突破”和利用的对象:因为秦、郑之间无直接矛盾!读者从“晋侯、秦伯围郑”一语亦可发现,在这场攻伐

    学语文 2018年2期2018-02-24

  • 智的较量 利的权衡
    势当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晋军驻扎在郑国的函陵,秦军驻扎在郑国的氾南,郑国情势危急,战争一触即发。国家重臣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小小的圉政烛之武,烛之武以年迈之由推辞,郑伯以国家之利向烛之武说之。虽然内心有所芥蒂,但顾全大局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奔赴秦营,陈说利弊,展示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一、当时之势文章开篇交代这场战争的主谋和发动者是晋侯而非秦伯,与晋国有姻亲关系并且有同盟之约的秦国也想来分一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12期2018-02-24

  •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烛之武对晋侯联合秦伯实施围郑行动“背后的意图”洞若观火;这是他瓦解“秦晋联盟”的杀手锏。烛之武在见秦伯的时间和方式上作了细致考量后,顺利进入秦军营地,见到了秦伯。作为即将亡国的使臣,如何开口?烛之武是用“执事”“君”来称谓秦伯。这里大有讲究。何谓“执事”?教材的注释是:“办事的官吏或执行事务的人”,是对对方的敬称。我们必须注意烛之武用“执事”一词,除表示对秦伯的敬重外,更符合“围郑”事件的真实情况:晋侯以“无礼于晋”和“贰于楚”发起“围郑”行动,秦伯是协同

    中学语文 2018年9期2018-02-10

  • 能言巧辩,退却强秦
    的智慧。综观他与秦伯斗争的始末,他的智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舍郑为秦,消除戒备国家的形势危如累卵,烛之武“夜缒而出”,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从容镇定。他深谙心理战术,首先把郑国利益搁置一边,明明是为本国利益而来,他却把秦国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消除秦伯的戒备,让秦伯放松警惕,从而营造轻松、和谐的谈判氛围。秦伯放松了戒备的心理,烛之武才有施展个人口才的舞台,这是说秦退兵的第一步。否则,秦伯拒人于千里之外,烛之武纵能口吐莲花,也会无人欣赏,徒留孤芳自赏的遗憾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43期2017-11-06

  • 从几个疑问出发再读《烛之武退秦师》
    这一段中烛之武劝秦伯的文字就占了125个,烛之武有理有据、站在秦伯的立场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说服了秦伯撤兵,两者结盟。烛之武的劝辞共有三层:第一层,放低姿态,澄清利弊。首先,在“郑既知亡矣”的前提下还敢来见秦伯,说明确实有对秦伯有益的理由,因此,在心理上,秦伯会认为对方的建议或许真对秦国有利,听听无妨;接着,从地理位置出发,分析隔着晋国以郑国作为疆界的不现实性,无异于空忙活一场给邻国增强了实力,相对而言削弱了自身实力;光澄清弊端还不足以打动秦伯,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9期2017-11-01

  • 言简约,意深长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全文不到30字,却把整个事件阐述得一清二楚,还兼顾了历史的背景和原因:战争一触即发,大军压境,人心恐慌的压抑从字里行间弥漫而出。作为《左传》中的名篇,本文不仅以简洁的叙事艺术堪称典范,其精练的语言艺术更是为人称道。“烛之武退秦师”,一人之力退数万之兵依仗的是什么呢?说辞,其效果可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这样颇具分量的说辞却仅仅125字,其中利害分析、历

    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 2017年5期2017-10-25

  • 《秦风·蒹葭》并非情诗
    葭》的作者也许是秦伯(或为秦穆公),也许是秦伯的代言人。将《秦风·蒹葭》解作秦伯求贤诗,将“伊人”释作姜太公(以及类似于姜太公的百里奚、蹇叔),应更加合乎情理,近乎原诗本义。(责编:于晋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支部建设 2017年6期2017-03-14

  •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是烛之武前去劝说秦伯时的论说了。如果把秦军退兵的全部功劳归结于烛之武其实是夸大的,烛之武只是明确地把事实用一种更委婉简单的方式呈现在秦伯面前,同时挑明利弊供秦伯思索。这也暗示了烛之武在退秦之前其实是对晋侯、秦伯的性格以及郑国所处的境地都有透彻的分析,因而能够对症下药,找到秦晋之间的利益冲突,劝醒秦君。要让秦君对自己的论说有耐心、有兴趣,烛之武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首先以退为进,表明郑国已经知道了所处的危险境地,来突出秦晋二国的能力,不仅坦诚,而且在无形之中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9期2017-03-03

  • 智的较量 利的权衡 ——解读《烛之武退秦师》
    势当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晋军驻扎在郑国的函陵,秦军驻扎在郑国的氾南,郑国情势危急,战争一触即发。国家重臣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小小的圉政烛之武,烛之武以年迈之由推辞,郑伯以国家之利向烛之武说之。虽然内心有所芥蒂,但顾全大局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奔赴秦营,陈说利弊,展示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一、当时之势文章开篇交代这场战争的主谋和发动者是晋侯而非秦伯,与晋国有姻亲关系并且有同盟之约的秦国也想来分一杯

    中学语文 2017年36期2017-01-28

  • 言语形式的再探究
    篇则说:“晋侯、秦伯围郑”。国家顺序的颠倒有什么深意呢?《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就讲:“晋侯、秦伯围郑”,这是一种客观的历史陈述,因此用了“晋侯”“秦伯”的称呼,而且先说“晋侯”,是因为围攻郑国的“主谋”是晋国。其中的原因要追溯到晋文公重耳逃亡,逃到郑国,“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郑文公没有礼待重耳,此处却说“以其无礼于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其无礼于晋君”,少了一个“君”字,显示出晋国围攻郑国的真正原因并非“无礼于晋”,这仅仅只是一个借口。第二个原因是在晋楚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11期2016-05-30

  • 那时代,怎一个“利”字了得
    精彩的说辞打动了秦伯(秦穆公),最后使郑国转危为安。纵观整个事件,不由人不感叹:那时代,怎一个“利”字了得!首先,我们来看两位好朋友——晋侯和秦伯。晋侯为什么要攻打郑国,表面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是真实的吗?因其无礼就要大动干戈吗?那也太霸道了吧!再说这是多久以前的事了?难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吗?要这样说,大家都是周天子的诸侯,地位应该平等,有什么得罪的地方也可以请周天子来调解啊。这其实就是晋侯的自私心在作怪,就是想吞并掉郑国嘛。想当初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7期2016-05-14

  • 从《烛之武退秦师》看春秋国君之形象
    。次要人物郑伯、秦伯、晋侯,虽然着墨不多,却也是有言有行有情,寥寥几句,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显示了作者精湛的人物描写艺术。教学中我们如能适时启发引导学生 ,会让我们更好地去感受经典作品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先来看看郑伯,当秦、晋两国气势汹汹地围攻郑国之时,郑国可谓危矣,显然,与秦、晋两个大国抗争,无疑是以卵击石,而想办法化解危机,应该是当务之急。所以当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时,郑伯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就在事情即将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9期2016-05-14

  • “敢以烦执事”:一句漂亮的外交辞令 ——兼与杨顺仪老师商榷
    是客气话,实际指秦伯本人。”(以下简称“王力注释”)这两种注释具有代表性,对照起来看,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敢”的理解不同,一个方面是对“这件事”的处理不同。这些方面的不同,谁优谁劣,谁是谁非,争论已久,各执一词。毋庸讳言,很多老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涉及“敢以烦执事”,总是有意无意地认为王力注释比教材注释要好一些。例如,杨顺仪老师在2016年第2期的《语文学习》上撰文《再议“敢以烦执事”之“敢”》,就是这么认为的。他如是说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6期2016-03-20

  • 从《烛之武退秦师》透视处世之道
    课文开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设问: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回答:因为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并且郑国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联系生活)归结:也就是说晋文公落难时,几乎遭遇郑伯“白眼”,对此他耿耿于怀。俗话说:“危难之中显真情。”其次,郑国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这是什么行为?——脚踏两只船,或者说是墙头草两边倒,这样的人大家该如何对待?学生异口同声:攻打!感悟为人处世:(1)别人有难、落难时应该帮

    新课程(下) 2015年8期2015-08-15

  • 动之以利,晓之以势
    书生,凭什么打动秦伯?而更大的可能是,烛之武一言不合,就成了秦伯的刀下之鬼。显然,开口第一句话极为重要。烛之武深明其理,劈首就来了一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他的意思很明白,小小的郑国,已经被两个大国包围得铁桶似的,结果不用说谁都知道。我现在不是站在郑国的立场说话,而是置身事外,帮你分析秦国在这件事中得到的好处,跟你一起拉拉家常。一句话打消了秦伯的疑虑与戒备,拉近了说话者双方的距离,为说话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接下来该说什么?二战时期英国首相邱吉尔有句名言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6期2015-06-11

  • 基于逻辑谈语言的力量
    的背景是“晋候、秦伯围郑”,而围郑的背景又是“(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在当说客的过程中,烛之武给出的前提是“若,敢以烦执事”。言下之意,“亡郑无益于君”。那么,理由又是什么呢?“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典型的离间之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是典型的利诱。最后,“与郑人盟”。从文字描述上来看,烛之武的语言无非道明了两层关系:一为利,二为害。秦伯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5期2015-05-30

  • 动之以利,晓之以势 —— —烛之武说辞艺术赏析
    书生,凭什么打动秦伯?而更大的可能是,烛之武一言不合,就成了秦伯的刀下之鬼。显然,开口第一句话极为重要。烛之武深明其理,劈首就来了一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他的意思很明白,小小的郑国,已经被两个大国包围得铁桶似的,结果不用说谁都知道。我现在不是站在郑国的立场说话,而是置身事外,帮你分析秦国在这件事中得到的好处,跟你一起拉拉家常。一句话打消了秦伯的疑虑与戒备,拉近了说话者双方的距离,为说话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接下来该说什么?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邱吉尔有句名言:

    中学语文 2015年16期2015-01-31

  • 当学生的思考与课下注释碰撞
    4一男生指出,“秦伯说,与郑人盟”课本注释为说,通“悦”,解释不详。有的翻译书,直接翻译为高兴。在这个地方翻译为高兴,好像有点讲不通。“说”固然有“喜欢”“高兴”的义项,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是,在先秦文学中,“说”在许多地方也常指“服气”或“悦服”,如,《尔雅·释诂》:“说,服也。”“说”句式,大多放在大段说词之后,表示从心里佩服,愿意接受对方的劝谏。“说”,实指被说服者的心理状态。在本文中,烛之武对秦伯晓以利害,使秦伯明白了必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4年17期2015-01-17

  • “既东封郑”中“东”“封”的用法
    ,夜缒而出,私见秦伯,应该不是只告诉对方这么一个事实,而是要利用强势语言,揭露渲染晋国的贪婪之行。”进而杨文认为这样理解的好处,既揭露了晋国的贪婪本性,又突出了烛之武的老谋深算。对于杨文的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首先,秦国作为当事国,秦伯不可能不了解郑国尚未被晋国占领的事实。所以,对于烛之武发出的晋国占领了郑国这样一条“伪信息”,秦伯心里当然清楚。也就是说,烛之武面对这样一位熟知内情的君主没有必要“撒谎”。其次,从烛之武整个的说辞看,他首先分析秦国亡郑后“越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7期2014-09-30

  • 课本素材多向解读
    ,夜缒而出,智说秦伯秦伯心悦诚服,秦军乃还。郑国转危为安。多向解读1.听取别人的意见。秦、晋围郑,郑伯在如此强大的两国面前感到了亡国的危机。大夫佚之狐向郑伯进言说:“其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郑伯听从了他的意见,并很快和秦君达成共识,解了燃眉之急。2.知错能改。秦晋围郑,郑国存亡旦夕之间,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郑伯立即召见烛之武,当烛之武拒绝的时候,郑伯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真诚地道歉。如果没有这样真诚的道歉,怎能使郑国完好无损?一个领导者需要有大度量,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32期2014-09-18

  • 危难之境显雄辩之才
    分析如下:在游说秦伯的过程中,烛之武毫无惧色,态度不卑不亢,采用对比、推理、援引事实等手段,陈之以理,晓之以害,最终使秦伯大悦而退军。首先是对比。有军事力量的对比:秦晋与郑,秦郑与晋;有谋臣的对比:佚之狐与子犯;有君王的对比:郑伯、秦伯与晋文公,他们一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懂得领导艺术,一个行事谨慎、重利轻义、意志不坚,还有一个沉稳冷静、头脑清醒。其次是假设推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通过推理得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27期2014-09-02

  • 诵文气 悟文道——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六步两阶”文言文学习程序
    必在诵读“晋侯、秦伯围郑”时重读“围”字,而且应读得语气凝重,渲染出大军压境、人心恐慌的气氛,为后文佚之狐急荐烛之武见秦君、郑伯拜见烛之武并悔其“过”蓄势,也渲染出郑国危在旦夕的处境,为烛之武担当见秦君的重任作铺垫。在读“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句时,一是要凝神重读两个“军”字,显现出其“驻扎”郑国边境、剑拔弩张的危急;而且要将这两个短语读得沉重、短快、急促,之后的停顿则应稍长些(两秒以上为宜),以求一种空气凝固、郑国举国惊慌的危机效果。而在诵读课文第二小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2期2013-02-02

  • 活用课本素材引导作文教学
    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首先我们按照人物的身份地位把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划分为两类,1.为人君:郑伯、秦伯、晋侯;2.为人臣:烛之武、佚之狐、子犯。为人君的都礼贤下士,为人臣的都忠君爱国,这是共性。因此礼贤下士的人君素材就是郑伯、秦伯

    中学语文 2013年9期2013-01-31

  • 文言文教学不应忽略的视域
    精彩处是烛之武说秦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指明,以秦、晋的实力攻取郑国,郑当然是要灭亡的。这是一种因果思维,前边的条件必然地决定了后边的结局。秦伯、晋侯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而知道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显示烛之武的聪明,这种结果谁都看得出来,因此,这仅是他游说秦伯的由头。那么烛之武真正想要说的话是什么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是他要告诉秦伯的要紧话。这是一种假设因果思维,言外之意,亡郑不会给秦伯带来好处。由假设因果思维提

    天津教育 2012年6期2012-12-25

  • 舌花说秦退雄师——烛之武外交辩辞艺术欣赏
    之武是在“晋侯、秦伯围郑”的危急情况下,奉郑伯之恳请“夜缒而出”见秦伯的。在秦晋联军大兵压境、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之下,为了达到保全郑国而使秦伯退兵的目的,烛之武必须态度冷静,对对方以礼相待,才能先稳定住对方的情绪,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以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秦、晋围郑”,一言既出便一改开头“晋侯、秦伯围郑”先晋后秦以晋为主的地位顺序而把秦国放在前面,突显了秦国的地位,满足了蛮横的秦伯的自大心理;“郑既知亡矣”,首先表示臣服,一个“既”字,明确承认郑国自知自

    中学语文 2012年12期2012-08-15

  • 浅析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局。这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句话看似平常,却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言下之意却是郑国不再作什么打算了,这就不仅打消了秦人的疑虑,消除了秦人的戒备心理,而且激发了秦人听的兴趣——来到秦营,不为郑打算,那是来干什么的呢?难道为秦国打算吗?这就为说创造了轻松和缓的气氛。二、设己为人,陈述利害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中学语文 2012年36期2012-08-15

  • 妙招乎?破绽乎!
    之所知也”勾起了秦伯的心头旧恨,晋君曾经干过背信弃义,过河拆桥的勾当。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烛之武此言击中了秦伯旧伤,促使秦伯放弃秦晋同盟。然而,我们来对照一下历史史实:[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陷入内乱。]晋大夫里克弑新君献公庶子夷齐,卓子,又使人迎公子重耳,重耳谢不就。又使人迎献公次子夷吾。夷吾欲往,吕省、郤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夷吾从之,乃使郤芮厚贿与秦,许割晋河东地。秦穆公以百里奚将兵纳夷吾,齐桓公

    中学语文 2012年4期2012-01-29

  • 体味古代人物称谓的文化意义
    一、违背伦理的“秦伯”《秦晋殽之战》中,秦穆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妻子,晋襄公的嫡母文嬴向晋襄公请求释放被晋国俘虏的三个秦国将领时说:“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课文的结尾作者交代:“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秦晋殽之战》[沪教版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的注释中,将“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一句翻译为“秦伯如能得到他们三人,食其肉还嫌不甘心”。“以逞寡君之志”翻译为“让秦伯的心意得到满足”。这里的“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2期2011-02-05

  •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辩艺术
    ,三寸不烂之舌对秦伯展开了一场攻心战,最终旗开得胜,扭转乾坤。纵观全文,寥寥百余字折射出的不仅是烛之武过人的胆识,更是他那高超的说辩艺术。一、置身事外明明心急如焚,偏偏要置身事外。一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开场,单刀直入,冷静客观地分析战况,完全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一下缩短了与秦伯之间的距离。这样既解除了对方的戒意,又为下面的高招迭出创造了可能,可谓出言不凡。二、权衡利弊“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车马劳顿,跨国远征本为作战大忌,烛之武一语道破,即刻在军法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9期2009-10-22

  • 正视语文教学的研讨与练习
    ”的研讨“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似乎晋、秦两国围郑是很有理由的,特别是文中那个“且”字,更是突出了郑国的“大逆不道”,的确是应该遭到讨伐的。多年来我们普遍认同这个解释,其实,这样的答案是没有是非观的。作为教师可以这样做一番研讨:《左传》文中说得很清楚,“晋侯、秦伯围郑”,是晋侯、秦伯“以”郑国“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为理由,是他们“认为”郑国于晋礼数不到,“且”贰于楚。史文作者的行文很准确地记录了这个史实,那个“以”字是事实的组成部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12期2009-06-13

  • 拒绝蔬菜水果导致的坏血病
    卓 然73岁的秦伯,具有天生的犟脾气,还爱抬杠,他认准的事,别人很难改变他,人们当面叫他秦伯,背后都叫他“老拧种”。秦伯平时有两大嗜好:抽烟、喝酒。“烟酒不分家”是他的口头禅,越是喝酒的时候,烟抽的越凶。偶尔与不会吸烟的人一起喝酒,他就死乞白赖地以烟酒不分家为由,非让人家点上一支不可。他不仅喝酒时很少吃菜,还笑话因为菜好才想起喝酒的人。老伴健在时,为了少听她唠叨,他还多少吃一些蔬菜和水果,老伴去世后,他与蔬菜和水果几乎断绝了往来。有人劝他注意健康,缺乏维生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09年5期200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