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

  • 折柳赠别
    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令人难忘。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仅“送别”的方式就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文化意蕴,“折柳送别”就是个中之一。在我国,人们以折柳送别,寄托思念之情的传统历史悠久,《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吟唱。隋朝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道尽了离别的伤感。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民间以柳丝依依来表达“留恋相思”,形成折柳赠别之俗,其意有二:一是寄托依恋难分之情;二是

    养生月刊 2022年10期2022-11-16

  • 冬奥闭幕的折柳寄情
    。独具东方韵味的折柳寄情把闭幕式表演推向一个高潮。杨柳吐翠,柳条绽绿,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所以柳是春天的标志,人们向往春天,欲留住春天,让春常驻,爱春、留春、惜春,也是人之常情。万千垂柳,婀娜多姿,妩媚柔情,柳条细长缠绕,情意绵绵,人们常借柳丝表达无尽的怀念与相思。《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赋予了柳树的留别意境。刘禹锡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吟诵;唐彦谦有“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的诗句。柳絮之“柳”与“留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2年6期2022-06-08

  • 折柳赠别
    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令人难忘。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仅“送别”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文化意蕴,“析柳送别”就是个中之一。在我国人们折柳送别,寄托思念之情历史悠久,《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吟唱。隋朝的《送别》 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显露了离别的伤感。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民间以柳丝依依来表达“留恋相思”,形成折柳赠别之俗,其意:一是寄托依恋难分之情;二是祝愿亲友像

    花卉 2022年7期2022-04-28

  • 茶香里中国式浪漫
    送别》的歌声中,折柳寄情这一中国化的送别方式在鸟巢上演。柳与“留”同音,赠给远行者有惜别盼归之意。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张艺谋太懂中国式的浪漫了。中国式浪漫,根植于对中国傳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这种感受虽然含蓄、内敛,却充满了张力和温暖。作为中国的符号,茶叶深耕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对于中国式浪漫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云华、玉尘、甘露、晚甘侯、香叶、枪旗等茶叶的化名,到茶与琴、棋、书、画、诗、香、花融合一体,茶香里中国式浪漫只有中国人能懂。这种浪漫,更多的是一种

    茶道 2022年3期2022-04-27

  • 折柳赠别
    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令人难忘。我国文化源远流长,“送别”的方式多种多样,“折柳送别”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古代人们折柳送别,寄托思念之情,《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吟唱。隋朝的《送别》诗:“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显露了离别的伤感。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民间以柳丝依依来表达“留恋相思”,形成折柳赠别之俗。其意有二:一是寄托依恋之情;二是祝愿亲友像柳树那样强健,不论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生长茂盛。相对折柳

    检察风云 2022年6期2022-04-15

  • 折柳寄情 独一无二的中国式送别
    闭幕式上,一出“折柳寄情”的表演让人惊艳。离别之际,我们用中国人特有的浪漫表达着对五湖四海客人的惜别之情:“柳”与“留”谐音,在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相融相合,成为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这一风俗,从两千年前的古老诗歌吟唱至今,从未断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折柳亭边手重携,江烟澹澹草萋萋。”“那言柳乱垂,尽日任风吹。欲識千条恨,和烟折一枝。”…

    阅读时代 2022年4期2022-04-12

  • 冬奥闭幕的折柳寄情
    。独具东方韵味的折柳寄情把闭幕式表演推向一个高潮。杨柳吐翠,柳条绽绿,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所以柳是春天的标志,人们向往春天,欲留住春天,让春常驻,爱春、留春、惜春,也是人之常情。万千垂柳,婀娜多姿,妩媚柔情,柳条细长缠绕,情意绵绵,人们常借柳丝表达无尽的怀念与相思。《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赋予了柳树的留别意境。刘禹锡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吟诵;唐彦谦有“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的诗句。柳絮之“柳”与“留

    思维与智慧 2022年16期2022-04-02

  • 折柳寄情: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
    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不仅将中国式的离别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将依依惜别、和平友谊之情传递给了全世界。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表达惜别、盼归之意。折柳也成了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这一中国式道别惊艳世人。奥林匹克运动会推特官方账号也对“折柳送别”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枝是赠予友人的离别礼物。这不是‘告别’,而是‘再见’。”“折柳寄情”,中国给全世界的浪漫 “松迎八方宾客,

    新传奇 2022年8期2022-03-22

  • 左手酒杯,右手柳枝
    此可见,古人饮酒折柳作别是典型的相送方式。唐朝诗人王之涣有诗云:“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酒在古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里,是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相聚离不开酒,分别离不开酒,而把美酒和垂柳缠绕在一起,则更具体又形象地抒发了彼此之间的浓厚情感。左手酒杯,右手柳枝,也是有着极其渊远的典故的。王莽地皇三年,古代灞桥水灾,王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便将灞桥改了名字,为“长存桥”。后又重建成于隋开皇三年,因在原灞桥址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期2022-03-17

  • 古代有名的“断肠桥”
    一个动作,那就是折柳。柳,留也,其意思再明显不过,以柳留念,不忍分离,以示无限挽留之意。《诗经》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谓这种感情的生动写照。对于唐人而言,送别亲友,“折柳”这个动作还常常在一个地方举行,那就是灞桥。灞桥,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本是一座石柱桥。灞者,霸水,最先喊作滋水,秦穆公称霸西戎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劳,于是“更名滋水为霸水”,并修建了霸桥。由于与水相关,后人也将霸水写作“灞水”,“灞桥”由是得名。灞水是长安最东的

    阅读时代 2021年5期2021-09-10

  • 折柳送别诗
    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枝词(其一)[唐]刘禹锡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问题三:读这组诗时,你还可以试着去研究下面几个问题:①是不是所有提到柳树的诗,都跟送别有关呢?请举例说明。②古人送别,除了折柳,还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③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又不想直接表达的时候,就用一些景、物表达,这些景、物就叫意象。意象手法的运用,你还在哪些作品中见过?问题一:古人送别为什么要

    快乐作文(5.6年级) 2021年3期2021-05-20

  • 被一支玉笛击倒的诗人
    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④,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①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②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③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④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背景】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在客栈里的李白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鉴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

    新作文·初中版 2021年3期2021-05-11

  • 柳:半留相送半迎归
    赠别之意的杨柳和折柳行为,多出现在亲友临行别离的场景中。这么多文人在如此漫长的诗词历史中频繁地写“柳”,他们主要想借“柳”这一意象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多半会这样回答:“柳”与“留”谐音,杨柳意象在诗词中主要是表达对离人的惜别之情、赠别之意,“折柳”习俗就是这种情感表达的诗意外现。这样分析对吗?在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中学生天地(C版) 2020年10期2020-10-30

  • 杨柳依依三月天
    以示纪念呢。还有折柳折柳赠别始于汉朝。古人为什么要在赠别时折柳呢?因为柳不仅容易生长,而且生长速度还特别快。用它送友就寓意对朋友的祝福,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纤柔细软的柳丝还象征了友人间的情意绵绵。“柳”又与“留”谐音,折柳相赠就表示了对友人的“挽留”之意啊!知道了我们中华文化中“柳”的这个意义,再读一些古诗就会幡然领悟诗人的心意。不信大家读一读“诗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来吧,让我们一起吟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19年3期2019-01-11

  • 送人有诗意
    ,做得最好。灞桥折柳、桃花潭水、阳关三叠,都是送人时写的。古人十里长亭送别真诚而生动——你要走,我相送;搭个亭子,一程程地送。那时交通不便,此地一别,不知何日还能相逢;这一程相送,便有了难言的深意。不光把酒话别、拱手远送,送走了人,心尤不甘,还要写诗记下。唐诗三百首,一半送人诗。晚唐江淮名妓徐月英有首七律《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二十八字道出了送人时的惆怅滋味。人世间的来来往往,莫不是一场场送来送去。我们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18年8期2018-08-09

  • 二月清明柳最娇
    明送别友人时,有折柳相赠的风俗。早在《诗经·小雅·采薇》里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令人回味的诗句。李白的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表达出诗人对离别的无限悲伤。南宋吴文英在《风入松》中云:“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寥寥数语,把情人间折柳送别、依依不舍的情景刻画得入木三分。西安灞河上的灞桥,是古人折柳送客之地,故刘禹锡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诗句。古人赠柳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在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细软纤柔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

    养生月刊 2017年4期2017-04-22

  • 折 柳
    徐 敏(吉林)折柳徐敏(吉林)有山,有水,有风——柳成荫。山的魂魄,水的灵性,风的神韵。柳垂下枝条,——鞠躬,便吐出一缕翠绿、一树春光。从此,河岸一户人家。汝住河岸,与柳为邻。山之南,汝曾折柳于南之山,山多了一坡婀娜。水之西,汝曾折柳于西之水,水多了一波羞涩。风之东,汝曾折柳于东之风,风多了一顷温柔。柳,不再有汝的寂寞。汝的寂寞,是柳独守河岸自盛放。今夜,我手执一柳给汝。汝不在云里,汝在山腰;山腰有柳。汝不在雾里,汝在水央;水央有柳。汝不在雨里,汝在风中

    星星·散文诗 2016年6期2016-12-29

  • 折柳涕泣
    ○郗文倩折柳涕泣○郗文倩中国古代社会有个传统观念,就是讲究“静”、“定”而“安”,这种观念给古人出行造成不小的心理阻力,所以相关仪式就变得十分丰富。仪式注重形式和象征,还有一定的时间延续,可以疏导情感,起到心理安慰剂的作用。比如前面曾经谈到古人的祖道仪式,是出门前对路神烧香叩头进贡,以求得保佑。事实上,除此以外,祭祀之后,还常常在路边摆酒设宴,以便亲友会聚饮酒,抒发行旅离别之情,这种仪式,叫“祖饯”。最初,祭祀路神是核心,饮酒饯行是配角,但随着神秘主义信仰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6年3期2016-08-19

  • 为什么要 “折柳送别”
    为什么要 “折柳送别”但如果对方有归途,这样分析就矛盾了。“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随遇而安。折柳送别与古人的辟邪诉求也有密切的关系。对远行亲友最好的祝语是“一路平安”,但路途艰险,难免会遇到麻烦,古人认为这是邪气侵扰,路鬼作祟。如何辟邪驱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带上辟邪物。桃枝、柳枝等在古人眼里皆具驱鬼功能。(文/倪方六 据《北京晚报》)□本栏编辑/邹文静

    共产党员(辽宁) 2016年14期2016-08-15

  • 为什么要“折柳送别”
    送到路口,并要“折柳送别”。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有人从“柳”谐音“留”上分析,认为“折柳”是挽留的意思。其实这种说法欠妥,如果被送人的家不在此地,或是不归之离别,可以这样理解是留对方多待些日子,但如果对方有归途,这样分析就矛盾了。“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随遇而安。折柳送别与古人的辟邪诉求也有密切的关系。对远行亲友最好的祝语是“一路平安”,但路途艰险,

    共产党员·下 2016年7期2016-08-11

  • 古时人们“折柳”是赠别的意思吗?
    苏豫折柳赠别是古代的一种旅行习俗。因“柳”与“留”谐音,所以旅人在分别之际,折柳枝赠别亲人,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风俗历来在众多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颇为多见,但最早的出处是《诗经·小雅·采薇》。折柳赠别的习俗在汉唐时最盛。长安是西汉、唐两代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官员商旅去关东各地及地方官员、外国使臣进入长安,都要路经灞桥。由于灞桥两侧遍植柳荫,自汉以来,送行者每至此桥,都会折柳赠别亲人,或曰为祝颂平安,或曰“柳”与“留”字音相谐,表依依不舍挽留之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8期2016-05-14

  • 古诗词语言鉴赏答题指津
    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的寓意是“思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第一步)。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第二步)。由此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二、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常见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6年3期2016-05-06

  • “诗词大会”出奇葩 三场无知《折杨柳》
    有见“杨柳”、“折柳”词语。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甫“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等等。这里的“杨柳”、“折柳”,都是曲名。自然,书写时要加上书名号,作《杨柳》、《折柳》。《杨柳》、《折柳》之类是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迎合格律诗的诗句字数和平仄的需要而作的简化即简称,它们的全称为《折杨柳》或《折杨柳枝》。因为汉、唐时代还没有出现标点符号,所以,在原版唐诗中,它们都没有被标出书名号。现在已经出现了标点

    学语文 2016年4期2016-03-02

  • 困砂
    年君未娶 卿未嫁折柳相赠 纯美无暇才子佳人的一段佳话还记得那个姑娘素衣轻纱 绝代风华后来谁为她挽起青丝走到白发那个少年眉目如画风流潇洒如今又是谁陪他执手天涯 四处为家回首时见她梨涡浅浅笑靥如花凝眸瞬间却见他相对无言泪如雨下我唱过的那一曲《蒹葭》还有谁记得吗?你说过的那些悄悄话我还记在心里呀锦瑟无端误了韶华巴山夜雨凉了烟花西风送走了残夏落日带走了晚霞风霜覆满青瓦灯笼不再高挂红木桌上的那一盏清茶氤氲了往昔的繁华时光就是手中的沙握不住那就扬了它

    陶山 2016年1期2016-02-01

  • 与学子有关的典故
    有人说将要“灞桥折柳”,你千万别以为他真要去折一段柳枝,而是他要和你道别了;如果有人祝你“蟾宫折桂”,那也不是真要你去折一枝桂花,而是希望你考试成功、榜上有名的意思。下面就是一些古代学子常会用到的典故。灞桥折柳折柳赠别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不仅有留恋之情,还有祝福之意。李商隐《杨柳枝》写道:“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留归。”折柳赠别与古人重视离别的心理有关,由于柳条细长柔软易绕,所以古人借它来表达柔情萦绕和感情绵长之意。临别以柳相赠,更是寄托了无尽的思念。蟾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2014年6期2014-07-24

  • 一切为了“三农”发展
    范春英折柳农合行自今年上半年新领导班子组建以来,主任黄新忠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凭着干事创业的志气,带着全体干部职工勇立超常之志,以超常的决心、超常的举措、超常的速度、超常的业绩,全面圆满完成总行下达的考核指标。用一组耀眼的数据可以展示折柳农合行今年上半年的骄人风采:截至6月底,各项存款余额16173万元,比年初增加了2235万元,完成全年核定任务的74.5%,其中储蓄14870万元,比年初净上升215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437万元(含贴现),比年初增

    金山 2009年9期2009-11-02

  • 折柳相赠”之缘由
    以令人完全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人就从另外的角度探究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chǔ)人获在《坚瓠(hù)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的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行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利。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

    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 2009年48期2009-08-31

  •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当年很多学生对这道题答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折柳”的寓意。其实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关键词折柳;惜别:思乡:怀远:离根:闺怨;春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曲子是现成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4期2009-06-08

  • 认真辩析用典体悟思想感情
    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在诗中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是2002年全国高考诗词鉴赏题。要正确解答此题,考生就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折柳”原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柳”者,谐音“留”也。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一词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再从“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虽说“折柳”是“折杨柳”曲子的省称,但也不难看出“折柳”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期2009-04-13

  • 古人送别为何折柳
    尚存在的普遍性。折柳赠别风俗如何形成的呢?相传战国末年,秦将王翦率兵伐楚,关中父老送至灞上。时值暮春,翠柳低垂,风吹絮落。父老们折下鲜嫩的柳枝,插在出征将士的盔甲上,以示祝吉。后来秦将平燕灭齐,连年出关,折柳赠别逐渐成为送行定式,并随秦的统一普及为全国性的风俗。然而有关折柳赠别的最早文字记载却是《三辅黄图·桥》:“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此,一般认为此俗形成于秦汉时。那么为什么分别时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从柳的音义方面来说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8期2006-11-24

  • 丰富民族文化积淀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本题重点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试层级为E级,考生要在读懂这首诗的基础上,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若能了解古代诗歌中“杨柳”这一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对这首诗歌进行准确的鉴赏就轻而易举了。杨柳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秦楼月,年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2002年12期200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