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

  • 魏晋尺牍书迹的定名
    家书迹最早,多是尺牍书迹,后世率称“帖”,但当时并不名为“帖”,南朝亦然。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提及梁府收藏的一些单件书迹,率取书迹的首句之辞,以“一纸”相称,例如“‘五月十五日繇白’一纸”,“‘五月十一日’一纸”。唐朝贞观年间, 褚遂良《右军书目》所录右军书迹,凡六十三卷、二百六十六件,除右军抄录前人文章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赞》三篇之外,每件录首行文辞,并注行数。例如:“昨殊不散。三行。”“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国佐命之宗。十七行。”晚唐张彦远《

    读书 2023年1期2023-01-12

  • 尺牍书法对行草书创作的影响
    体书法之后的历代尺牍书法的大量图文收集分析,并加以实践,从而全面的揭示尺牍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与发展,进一步探讨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学习尺牍书法以及在创作中,如何保存尺牍书法的内在精神的同时,满足当下展览展厅效果的需要。在尺牍的学习中,尺牍的文艺性是最引人注目的,其中,包括尺牍文体的研究;尺牍中思想学术的探索;尺牍书法的表现这三个方面,本文选择对尺牍书法表现中行草书的部分加以探讨。虽然侧重点为书法的表现,但是,尺牍的文学思想和其时代背景都对尺牍书法的风格面

    艺术品鉴 2022年9期2022-05-17

  • 朝鲜朝文人尺牍的价值概说
    133002)尺牍是古代文人、官员之间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它为人们认识和研究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物交往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当前,域外汉籍研究已成显学,作为域外汉籍重要组成部分的朝鲜朝文人用汉文书写的尺牍,对开展东亚汉文学研究、中韩(朝)关系史研究、中韩(朝)交流史研究都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文献资料、传播学、文学、书法等方面,总结朝鲜朝文人尺牍的价值,期待其在相关领域研究中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一、文献资料价值(一)为朝鲜人物研究提供第一手资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5-11

  • 元杂剧中的尺牍研究
    对元杂剧中涉及的尺牍还未有专文研究。2007年安徽大学叶崇敏的硕士学位论文首次将元杂剧与戏曲道具结合,研究元杂剧中的道具。该论文把“书信”作为纸质道具的一种,虽有分类,但不够详细,也未深入探究“书信”作为道具的特殊审美意义。陆学松的《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尺牍》注意到了“尺牍”对于戏曲内容、形式的特殊作用,但仅是泛泛而谈。总的来说,学界已经注意到了戏曲中尺牍的特殊作用,但是对于具体文本中的尺牍分析不够深入。笔者通过筛选元杂剧中涉及的尺牍并进行分类,以此探讨尺牍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3-18

  • 论苏轼尺牍中的温情与雅趣
    200234)尺牍在宋代发展成熟,很多名家都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苏轼一生荆棘载途,辗转各地,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复杂的情感体验也促进了其创作,他的尺牍多达1532首①,成就也堪称宋人之典范。一、苏轼及其尺牍(一)苏轼尺牍的研究概况学界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文献整理。除《苏轼文集》《苏轼全集校注》之外,曾枣庄先生在《苏文汇评》中择取尺牍数篇,汇集历代评论家如朗晔、茅坤等人的精彩评论。二是对版本、内容等进行考辨。如曾枣庄先生的《苏轼是‘悔过书’吗?》,王水照先

    惠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3-17

  • “实用”与“虚文”之间 ——清季民初新编尺牍教本源流考
    小、语词隽永的“尺牍”受到重视,涌现出一批尺牍专集,或辑录古今名公撰制,或应对日常应酬之需,在实用功能之外,追求性灵与词采,构成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型。晚清西学涌入,随着学堂教育的深入和铅石印出版机构的繁兴,在翻印既有尺牍指南、尺牍专集的同时,坊间还流行着大量新编尺牍教本。这些教本的设定读者,或为学堂学生,或为普通社会。书籍形态或为单行,或为教科书之一部分,却无不将关注点放在尺牍程式的传授之上。在外来教科书体例和英文尺牍范本的启发下,尺牍课程被新式文学教育接纳

    文艺理论研究 2022年1期2022-03-14

  • 古代尺牍文献的流传脉络 ——兼论《中州启札》从日用到专集的性质演变
    书成伊始就被视作尺牍文献集吗?揆诸史料,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四库馆臣在辑录《永乐大典》以启、札为主的书籍时说:“《永乐大典》载宋元启札最夥,其猥烂亦最甚。惟此一编(指《中州启札》——引者),犹稍稍近雅。”《四库全书总目》在类书类存目中列有收录在《永乐大典》中的《启札云锦裳》《启札锦语》《启札渊海》等书,其中《启札云锦裳》提要云:“其书以书札泛词,分类编次,门目猥杂,字句庸腐,盖至陋之俗书。然《永乐大典》全部收之,则犹元以前本也。”《启札锦语》的提要云:“并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8期2021-09-22

  •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藏《静惕堂尺牍》简述
    新入馆藏《静惕堂尺牍》版本及收藏情况进行梳理。◆关键词:曹溶;尺牍;静惕堂一、曹溶生平与著述曹溶,字秋岳,号倦圃,别号金陀老圃,浙江秀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明崇祯十年进士,考选御史。清顺治元年五月入清后,历官河南道御史,顺天学政,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左通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左迁广东右布政使,降山西阳和道。遭丧归里。服除,补山西按察副使,備兵大同。缺裁后,签发四川军前候用,丁忧不复出。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儒,以疾辞。十九年,荐修《明史》,亦不

    速读·下旬 2021年2期2021-07-23

  • 两岸古籍界“世界读书日”前夕推出重要文献整理成果 《青溪旧屋尺牍》《通义堂尺牍》在沪首发
    办的“《青溪旧屋尺牍》《通义堂尺牍》新书首发暨尺牍整理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此次出版的《稀见清代尺牍》第一辑《青溪旧屋尺牍X通义堂尺牍》精装46册,以原件彩色图片与释文对照的形式面世,这是上海图书馆与台湾古籍保护学会自2010年起合作开展的古籍整理项目。尺牍是一种珍贵的原始文献,历来深受学者重视。上海图书馆素有收藏名人尺牍的传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征集和各方捐赠,目前馆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尺牍文献达12万多通,是中国国内公共图书馆收藏名人尺牍数量最

    藏书报 2021年16期2021-05-30

  • 山水尺牍小议
    【摘要】本文从尺牍之功用、尺牍之分类为理论依据出发,对明清之际名家周亮工所编纂的《尺牍新钞》小发议论,并对其中的山水尺牍进行赏析。【关键词】尺牍;山水尺牍;《尺牍新钞》【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3-173-03【本文著录格式】刘思彤.山水尺牍小议[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3):173-175.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清代江南文人尺牍研究”(项目编号:KYC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3期2021-04-01

  • 魏晋尺牍中的“短笺”与“长疏”
    看,也颇符合晋人尺牍的一些特征。比如首行字迹偏大等,应该说此帖是比较接近原迹面貌的④。由此可见,这件尺牍虽然仅有20字,形式上却相对完整。但问题是,一两句话的“便条”真的完整吗?当时人是否会为这一言半语的“便条”而专门差人不远万里去送一趟?仔细想来,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究,而“便条”作为尺牍的一种,其形式与内容是否完整则是首先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以褚遂良《右军书目》(以下简称《褚目》)、张彦远《右军书记》(以下简称《书记》)中两件形式上近似于“

    文艺研究 2020年1期2020-10-21

  • 高考说明文阅读技巧探究
    中是这样释文的:尺牍,文体名。牍,古代书写的木简。用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故称尺牍。《汉书陈遵传》:“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后相沿为书信的统称。亦指文辞。杜笃《吊比干文》:“寄长怀于尺牍”。②另外,古人用“尺书”代指“书信”,用“尺素”(长一米,用于书写的绢帛)代称写文章的“短笺”。这两个词与“尺牍”作“书信”解时有点关系,但还是有区别的。这“尺牍”也不一定书写在木简上,也可以书写在绢帛、麻纸、蚕纸上,哪怕是按尺牍文体样式写在今天的宣纸上、书写纸上,均

    考试周刊 2020年17期2020-04-07

  • 浅析苏轼尺牍《与子由弟十首》
    摘要:家书尺牍是古代文人思乡怀人的重要情感载体,苏轼尺牍在古代尺牍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苏轼《与子由弟十首》尺牍进行分析,以使人们更加了解苏轼的审美趣味、生活态度和思想情感。关键词:苏轼 尺牍 《与子由弟十首》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常用的家书形式,是作者真实情思的流露,对作者审美特点、人生态度、生活阅历的研究具有极大价值。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及其所附录的《苏轼佚文汇编》中共收录了尺牍15卷,数量较多,内容丰富,使得苏轼尺牍在宋代乃至整个古代尺牍

    参花(上) 2020年3期2020-03-23

  • 李商隐尺牍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要: 李商隐的尺牍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即对偶工巧、用典精切、辞藻惊艳、声律谐婉、深幽诗境,其骈体尺牍雍容华贵,继承六朝徐陵、庾信,回归典丽化;其散体尺牍崇实尚简,复归汉魏古文,呈现简古化,从总体艺术风貌上体现出他是传统文学旧垒的坚守者,反映出晚唐黑暗的社会环境里下层文士们的创作心理特征,即怀才不遇的愤懑、自媒自炫的苦吟和嗜文成癖的解脱。关键词:李商隐 尺牍 艺术特色一、引言李商隐(812—858)是晚唐首屈一指的骈文大家,尺牍在其一生的骈文创作中占有不容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6期2020-03-01

  • 李商隐尺牍的文献价值及思想意义
    术摘要:丛李商隐尺牍围绕追求实现个人抱负的主线,呈现了对国事时局的辨析、对权贵人物的干谒、与政治人物的交往、幕府生活的记录、心灵怨愤的吐露等内容。李商隐的尺牍,不仅折射出晚唐社会可悲的实质,亦显露出他的悲剧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即急切进取的求仕心理、感情用事的书生意气和委曲隐忍的弱者心态。关键词:李商隐 尺牍 文献价值 思想意义引言李商隐(812-858)是唐代一流的骈文大家,其生前自编《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收骈文833篇,惜后世多有散佚。根据当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期2020-02-26

  • “概念说明”的技巧
    概念”的文字:“尺牍”者,书信是也,最早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古人写信,一开始写在木板上,“牍”,即我国古代书写用的木简。用一尺長的木简作书信,故称“尺牍”。为了与“简牍”区别开来,古人把作为书信的“尺牍”用另一块木板覆盖,称为“检”,在“检”上签字称为“署”,“署名”就是由此而来。有的“检”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称为“函”,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由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尺牍”的名称也进而精细化。如书写在木板上的称为“札”或“牍”,书写在竹片上的称为“简”

    新作文·初中版 2020年11期2020-01-15

  • 晚清尺牍文献分类及其价值
    30074)晚清尺牍文献留存较多,且内容丰富、涵盖面较为广泛。学者若是想查找晚清某方面的尺牍文献资料,实际操作起来较为繁琐。笔者对晚清尺牍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为学者们在查找晚清尺牍文献资料时提供一些便利。一、晚清尺牍文献的分类(一)尺牍文献分类的探索关于尺牍文献的分类,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前人在整理尺牍文献的时候,对于整理分类标准也是莫衷一是。那么尺牍文献应如何分类才较为合理?就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关于尺牍文献的分类人们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

    文化产业 2020年5期2020-01-02

  • 袁枚尺牍文略论
    杰出的散文家,其尺牍文创作在清代已经为人所重视。袁枚虽退隐于小仓山之随园,但这仅仅是“市隐”,而非与世隔绝,他的社交面依然很广。上至达官贵人,中有亲朋同侪,下到山人晚辈,袁枚无所不交,由于彼此之间需书信来往,因此他所作尺牍的数量自然不在少数。他生前编有《小仓山房尺牍》十卷,存尺牍二百多篇,以散文的形式实践了他的“性灵说”。一、酬朋答友,款诉心曲尺牍文学作为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但是,到了清代乾隆时期,注重考据的朴学占据了上

    人文天下 2019年5期2019-12-23

  • 李德懋尺牍中的教育思想研究
    键词] 李德懋;尺牍;教育思想;朝鲜朝后期[中图分类号] I31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9)03-0053-07[收稿日期] 2018-06-05[作者简介] 于沐阳,男,博士,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延吉 133002)李德懋(1741—1793),字懋官,号炯庵、雅亭、青庄馆,(全罗北道)全州人,朝鲜英正朝北学派的著名实学者。因其在朝鲜古代政

    东疆学刊 2019年3期2019-08-27

  • “别样的方寸天地” ——《尺牍新钞》蠡酌
    赖古堂诗文集》《尺牍新钞(三选)》等。他交友甚广,见闻广博,治学亦严谨。对刊刻辑录事业颇有热爱的栎园先生搜天下之尺牍,集众美于新钞,付梓为十二卷共计二十余万字的《尺牍新钞》。(二)《尺牍新钞》辑录标准唐诗宋词在表达中通常有着诸多隐蔽而不可言之处,因字数、篇幅、格律、韵脚等限制颇多,总是无法一吐为快,而尺牍却使得表情达意的难度大幅降低。缩短千丝万缕的真情实意于一纸飞鸿,不论是离别的百转柔肠还是家书的闲情种种,不同于高文典册的恢宏巨作,体制小巧玲珑传情达意的尺

    名作欣赏 2019年15期2019-07-13

  • “别样的方寸天地”
    周亮工所辑录的《尺牍新钞》中“新而博”的辑录标准,赏析《尺牍新钞》中三大重要尺牍类型——文艺尺牍、自然景观尺牍、佛道尺牍的内容及其文化韵味。关键词:尺牍尺牍新钞》 周亮工明清之际的易朝换代,使得中原大地笼罩在无休止的政治斗争和纷繁复杂的血雨腥风之中。山河易主和异族入侵使得文坛噤若寒蝉。清初文字狱大兴,言语上诸多管控,牢牢锁住文坛的喉咙。一部分士大夫竭力摆脱儒家道统的羁绊,转向释道佛教寻觅心灵解脱;也有一部分文人雅士抛却乌纱帽,看透世事,省却庙堂之忧,转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5期2019-06-25

  • 朝鲜文人徐滢修与清朝文人纪昀尺牍交流探究
    133002)尺牍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书,是重要的通讯方式。中朝文人的尺牍是两国文人交流的主要媒介,也是交流的重要手段。诸多学者研究中朝文人的尺牍,但对徐滢修与纪昀尺牍交流方面的关注较少。本文从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入手,对徐滢修与纪昀的尺牍交流进行探讨。一、徐滢修和纪昀尺牍交流概况《明皋全集》是朝鲜文人徐滢修的诗文全集,收录徐氏与纪昀的往来尺牍八封,其中五封发信人为徐滢修,另外三封发信人为纪昀。第三封和第七封尺牍的后面标有月日,但没有具体年份,要确定具体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5期2019-05-22

  •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
    朝,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魏晋时期有尺牍之学,士人不但重视尺牍的文辞,而且看重尺牍的书法,所谓“言尺牍而专重书法”,“言书法则不离尺牍”(吴丽娱《唐礼摭遗》,72页)。南朝刘宋王延之说“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梁朝庾元威《论书》),将“尺牍”视同“人身”。庾元威解释的三种人身是:“一者学书得法,二者作字得体,三者轻重得宜。”前两条言书法,后一条指文辞。魏晋以来,写尺牍往往用“草隶”,如《梁书·武帝纪》所谓“草隶尺牍”,《陈书·蔡景历传》

    读书 2019年3期2019-04-01

  • 略论古代尺牍文献的装帧与保护
    汪竹君摘 要:尺牍是信件的一种代称。既是记载了古人某时某刻的感想见闻,互通信息的工具,同时也是研究书法艺术具有时代表征的重要的文献与文物资料。流传至今的尺牍文献大部分为纸质文献。通过科学地手段加以整理装帧并以适宜的环境存放能为尺牍文献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关键词:尺牍;装帧;文献保护“尺牍”一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对比较生疏,但若提到手写的书信那在通信技术不甚发达的过去可是司空见惯之物了。文献中对于书信往还之事的记载则可以溯源至春秋战国时代。《左传》昭公二五年

    青年时代 2019年1期2019-03-14

  • 如逢花开
    更遥远的信件——尺牍。本雅明在《柏林记事》中说:“你从来不是在阅读书籍,而是住在里面,闲荡于行与行之间。”道出了我在阅读尺牍时的奇妙感受。迷上尺牍,是在不知不觉间。“笔软则奇怪生焉”,这种诞生于上古,用毛笔写成的或公或私的信件,迥异于硬笔和印刷体的书信,有着丰富的视觉美;亦不同于悬挂在庙廊厅堂里的书法作品,因更随意而流淌着不同的笔墨气息,传递着书写者不同的人文素养和内心表情。米芾尺牍,带来一道视觉的惊电。犹如博尔赫斯是作家们的作家,米芾堪称书家们的书家,学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8年6期2018-08-20

  • 明代尺牍的辑刻与传布
    欧明俊古代尺牍,即今天的书信(私人书信)。与尺牍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有书、柬、帖、简、简札、简帖、小简、小札、简书、书简、简牍、札翰、书札、启札、书翰、书牍、手札、手迹、墨翰等。明代,“尺牍”这一概念用得最为普遍,故可用之统称明代的书信。明代特别是万历以后,尺牍创作盛极一时,作者多,名家多,作品多,质量高,影响大。明代尺牍的大量辑刻与传布,是当时一大文化景观,很有系统梳理和评述的必要。一因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明代尺牍编辑困难,主要靠征集,尤其向友人征集手稿。凌

    古典文学知识 2018年4期2018-07-25

  • 明末清初刻书家汪淇编辑思想探析
    般大量刊刻出版。尺牍总集编选也不例外,在明末清初几十年间刊刻出版尺牍选集曾流行一时。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尺牍选以系列形式集中呈现,其编选标准、编辑方法、选题来源以及体例和内容不尽相同。汪淇在创办“还读斋”出版刻书的过程中,展示了图书种类齐全、选题内容新奇和注释清晰等编辑思想及特点。一、汪淇刻书编辑的特点(一)编辑出版图书种类齐全汪淇创作刻印图书众多,学术界已考证出其刻印出版的古籍现存22部,如《学心赋直接》《吕祖全传》《西游正道书》《武经七书全文》《诗经人物备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1-12

  • 闲话“小品”与“尺牍
    闲话“小品”与“尺牍”杨晓琳尺牍最能体现一位书家的学识修养。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闲话“小品”在创作之中,我常常颇偏于小品一类,这种小而精致的东西,玩的是性情,或许它更适合于情绪化的书家吧。性情,也就是性情中人指有情有义的人。古时的庄子、屈原、李白都是性情中人。就艺术创作而言,小品好似行云流水般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它让心灵充满情感,生命与作品均同而有分量,可见这小品一点也不能小瞧。小品语从佛经,佛家称样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相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小品

    大观(书画家) 2017年3期2017-12-11

  • 收藏王羲之
    皆长篇。其余都是尺牍,一帖数行数十字,有行书,有草书,就像寸锦片玉。“尺牍”之名起于西汉。那时书函写于一尺之长的简上,汉代一尺约为公制23厘米,短于今尺的33厘米。尺牍书疏属于据事直言的“应用文”,有一套体现“礼仪”的程式用语。汉朝以来,“以书代辞,因辞见意”的尺牍交往渐盛。东汉后期,公私尺牍讲究辞令优美,尺牍成为一种“词有专工”的文学形式。《后汉书·蔡邕传》记载:“(灵)帝好学,自造《羲皇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

    中外书摘 2017年10期2017-11-03

  • 笔调从容 坦荡平易 ——苏轼《致季常尺牍》赏析
    ——苏轼《致季常尺牍》赏析□ 朱以撒《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是苏轼致季常的一封信。信中写道:“一夜寻黄居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从内容上来看,是解释一件小事,并且心境也较平和,与《黄州寒食诗》相比,趣味万殊。苏轼众多的简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比较奔放和随意,如《新岁展庆帖》《北游帖》《获见帖》等,这类作品显示了苏

    老年教育 2017年8期2017-09-12

  • 从“柳浪再仕”看袁宏道的羁官情由
    最长的一次。以其尺牍为重点考察对象,细致分析袁宏道柳浪再仕的心路历程,可以以小觑大地探究其羁官情由。袁宏道不甘寂寞的心性使得他无法成为一个陶渊明式的隐者,他忍受不了潜居远僻之地,无多士才子相交的乏味孤寂。情腻故友是其羁官的核心原因、深层动机。相比之下,经济拮据、老父催迫虽在客观上有一定推动作用,却并非主导因素。关键词:袁宏道;羁官;尺牍;正读与反读;交游在利欲冲荡、政治昏暗的晚明末世,迟回仕途、进退难安成为许多士人的常态。公安派文人圈子在仕进与退隐的态度上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4期2017-05-08

  • 论袁宏道的疾病书写
    妙处,给朱司理的尺牍不仅量多,且极尽夸张,目的性明显的同时却不使人感到厌烦,在与其他友人的尺牍,袁宏道更多地坦诚内心的脆弱与想法。其疾病书写善于描绘自身的痛苦,苦情之至,却也是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尤能代表袁宏道的文学思想主张。关键词:疾病书写;公文;尺牍;苦情袁宏道被称为公安派实际上的领袖,才情为最之故,从已有文献看,袁宏道是一个乐于创作并有意识保存和传播其作品的文人,从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窥见他的心路变化。进代钱伯城点校版《袁宏道集笺校》,大体以时间为序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4期2017-05-08

  • 明清的尺牍小品
    欧阳俊尺牍是私人书信,是亲友间私下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应用文体,与表、疏、上书、笺、启、教、状、奏、议等属官样文章的“公牍”有本质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尺牍,又写作“赤牍”,即今天的书信(私人书信)。与尺牍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有书、素书、尺素、书尺、尺翰、尺简、简、简札、简帖、书札、书翰、书牍、刀笔等。宋元以前,书信一般称作“书”“帖”“简尺”“刀笔”,明代以后,“尺牍”这一概念用得最为普遍,故可用之统称古代的书信。尺牍小品是指尺牍中最具文学性、独抒性灵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3期2017-03-29

  • 清初尺牍选本稿源研究
    25000)清初尺牍选本稿源研究陆学松(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扬州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清初十余种尺牍选本辑选了明末清初数千封尺牍,在较短的时间内相继出现,是书籍出版史上较为独特的现象。这些尺牍根植于明末清初士人大量的尺牍往来,其覆盖的时空范畴与具体的来源渠道深具探究价值。从时间角度考察,尺牍稿件主要来源于明万历后期至清康熙前期这一时段内;从地域角度考察,主要来源于东南江浙一带,尤其集中在杭州、南京、苏州、扬州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3-15

  • 尺牍与古代戏曲
    225000)尺牍与古代戏曲陆学松(1.扬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2.扬州职业大学 人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自元杂剧以来,古代戏曲中存在大量的尺牍内容,它们或作为砌末,或作科白,或作唱词。按照传统的戏曲理论,尺牍在戏曲构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均劳逸”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从戏曲的叙述功能上看,尺牍可以为戏曲营造强烈的抒情意境,提供多维化叙述方式,优化戏曲的叙述功能与效果;在强化戏曲接受效果方面,尺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3-10

  • 蔡 卞《致四兄相公尺牍
    卞《致四兄相公尺牍》《致四兄相公尺牍》 宋·蔡卞 纸本 29.3cm×3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据《宋史》记载,蔡卞其实并无大奸大恶之举。卞死后的谥号,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的“文正”。宋朝谥号“文正”的仅有八人而已,卞竟能够以奸恶之臣入列。身为王安石女婿并支持其变法的蔡卞在王去世后,根据《王安石日录》恢复了王安石变法的本来面目,重修了《神宗实录》。难道因为他“尊私史而厌宗庙”,就被与其胞兄蔡京同列奸臣传?后世因其为人“奸恶”而轻其书,史料中关于蔡

    老年教育 2017年2期2017-03-08

  • 浅析明末清初尺牍选集编选刊刻之繁
    马语晨摘要:尺牍,即为书信的代称。尺牍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尺牍的发展经历了由魏晋到唐宋的创作高峰、元代的萎靡之后,在明清两代又迎来辉煌时期。及至晚明,文人创作尺牍之风盛行,清初的尺牍创作继续晚明余风,保持比较繁荣的局面。本文从尺牍的问体观念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及朝代更替造成的世态人心的变化三个角度分析明末清初尺牍选集编选、刊刻繁盛的原因。关键词:明末清初;尺牍一、尺牍观念之转变与创作明代之前,历代文人皆视尺牍为文之小道,《文心雕龙》以“才冠鸿笔,多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0期2017-03-03

  • 药名巧入尺牍
    药名巧入尺牍古人好以药名入诗文书信,表情达意的同时又增加了些许情趣。数一数,下面这封书信里嵌入了多少味中药?吴妓詹爱云寄所欢周心恒书云:“槟榔一去,已过半夏,更不当归耶?盼望天南星,大腹皮忍冬藤矣。谁史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枝,使故园芍药花无主耶?妾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心恒答曰:“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况今木贼窃发,巴戟森森,岂不远志乎?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5期2016-07-11

  • 浅析袁宏道与陶望龄交往的尺牍
    道与陶望龄交往的尺牍周楚茵(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0)摘要:袁宏道与陶望龄作为至交好友,总是相处两地,很难见面,却能以尺牍载情,流芳后世。这些尺牍有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堪称是性灵之作。关键词:袁宏道;陶望龄;尺牍袁宏道(1568一1610),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石头道人。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晚年号歇庵居士。袁宏道与陶望龄都是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两人相识后随即为至交好友,是确定无疑的。万历二十三年,袁宏道赴任吴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2016-01-27

  • 试论中国古代尺牍的叙事性特征
    50108)中国尺牍文学源远流长。 关于尺牍的起源,最早的说法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所称的“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后来,姚鼐在《古文类辞纂·序目》又称:“书之为体,始于周公之告君奭。”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当时尺牍都只是作为国与国之间传递信息、充当礼仪媒介的外交文书,以论辩、游说、说理见长。东汉造纸术发明后,尺牍逐渐完成了公书私人化的过渡,尺牍的创作队伍、数量、内容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 或议政,或论学,或自荐,或言志,或叙离,或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9期2015-08-15

  • 白话尺牍偶谈
    姜异新尺牍乃尺把长的竹简,是纸张发明之前我国古人书写的主要工具,用来记事叙情,传递消息。除了竹木,可以书写的材料还有帛,都是以片为单位,小木片即牍,又叫札,因此,古时的“出版物”就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纸张发明之后,“牍”与“札”渐渐被纸取代,尺牍、书札这些名词却沿用至今,代指信件。新文化人对尺牍十分关注。国学名宿刘师培在《〈文章学史〉序》中说:“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有同辈相告之词,则为书启尺

    博览群书 2015年6期2015-07-15

  • 论明代中后期的散体尺牍观——兼与四六启观之比较
    以分为两种,散体尺牍和四六启。作为书札的两种基本形态,散体尺牍和四六启,在功能和特点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二者语言形式上的区别,便也引起了体式体貌上的差别以及用途上的区别,在很多时候,这二者各自的用途甚至是彼此不可替代的。明代嘉靖以后,逐渐出现大量的尺牍选本以及尺牍别集,而有趣的是,这一时期也正是四六启选本开始大量出现的时期。因而,这一时期的文人便常常很自然地将散体尺牍和四六启这两种文体作比较,并在比较中逐渐加深对书札这一特殊文类的认识。本文即拟在明代中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11-14

  • 我所收藏的名家尺牍
    来人们把书信称作尺牍,而书信又称书札、手札、手简、帖。写在木板上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称“简”,写在布帛上称“帖”。出自名家之手的书信,既有书法、文学方面的欣赏价值,又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自古就是收藏家们搜集、雅赏之物。大家知道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都是古代留存下来的书信,后以帖称之。云中谁寄锦书来上世纪80年代,我从事圆明园史的研究,从图书馆借阅大量有关清史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涉及清朝康、雍、乾、嘉、道、咸六朝代的正史

    北京纪事 2014年6期2014-06-06

  • 论明清时期中韩文人往来尺牍帖的学术意义
    时期中韩文人往来尺牍帖的学术意义李姝雯,徐 毅(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明清时期中韩文人间往来尺牍是两国文士用于交流的最重要形式之一。这些尺牍量大面广,多见藏于韩国汉籍,其文字在中国文献多失载,内容涉及文学、学术、外交、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文献学和传播学的重要价值,可谓活生生的学术交流史、中韩文人交流史。中韩文人;明清时期;尺牍;学术意义明清是古代中韩文士交流的高峰时期,两国间互派使臣频繁。据朝鲜史料《清选考》记载,仅清朝时期朝鲜就共派遣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14

  • 新见周作人藏书题识三则述要 ——兼录周作人旧藏尺牍总集三种
    —兼录周作人旧藏尺牍总集三种●朱 姗(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0871)周作人;题识;尺牍;《尺牍双鱼》;《瑶笺》;《五老集》新发现的周作人藏书题识三则,分别为:明万历刻本《尺牍双鱼》题识、明万历刻本《瑶笺》题识、日本庆安三年刻本《五老集》题识,以上手书题识未见录于《知堂书话》《知堂序跋》等周作人文集,亦未见录于现代学者辑补,弥足珍贵。周作人藏书题识有《知堂书话》《知堂序跋》《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集外文》《周作人散文全集》未著录之佚文。近年来,刘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12期2014-02-12

  • 小议古代尺牍
    、书牍、尺素以及尺牍等等。“牍”指的是书写的木片,“尺”指的是长度,《汉书》记载:“汉遗单于书,以尺一牍。”意思是说:汉朝皇帝写给匈奴君主的信,用一尺一寸长的木牍。这就是“尺牍”这个名称的由来。“尺牍”一语最早出自《史记》,该书《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缇萦救父的故事,仓公是汉代临淄人,姓淳于,名意。他坐法遭刑,其幼女缇萦向文帝上书,愿为官婢,以赎父罪。太史公传赞中说:“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传记正文中说“上书”,传赞中说“通尺牍”,可见“尺牍”即指“书

    文教资料 2013年35期2013-08-15

  • 尺牍:一种文体的接续与转化 ——以《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为中心的讨论
    的生机和活力,如尺牍(书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书信,在现代社会、现代文学中,仍然有它不可取代的文学价值。20世纪30年代,孔令境就曾编辑《当代文人尺牍钞》,请鲁迅先生写序,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5月出版时书名改成了较通俗的《现代作家书简》。在现代作家中,周作人、沈从文是写书信最勤的了,后者的《湘行书简》就是如水墨画般的一组美文。而新近出版的《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1月版,以下简称《通信集》,文中引用该书只标页码)展现了两位散文大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1-31